八字正局逆局(八字正局逆局代表什么)
反向操作:道心微,人心危,钱本素始,穷变之极才能反胜
世人都知穷是病,无问道来只怨命;多少酒肉留贵客,不向几案席上坐;古往今来圣贤多,汗牛充栋文载车;万丈深渊终有底,唯有人心不可测。君若起身三更醒,不如低头把神凝;茫茫商海空志行,岁年暮老难无赢;万般经典夜半静,字字珠玑刺心痛;但读黄鬼见钱性,虚实正反天地胜。
从古以来,中华文明史上有着浩如烟海的处世智谋著作和人生韬略典籍,其中黄石公的素书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被历代的隐士高人和谋臣策士奉为千古不传的谋略秘籍,以及成就大业的不二指南,流传甚广,影响极大。素书讲述的不仅仅是权谋,是对世间万象与人性有着很深的洞察,是为人处世的生活哲学,更是经营管理的底层思维逻辑;大道至简看似平凡,但处处蕴含智慧与深意。
素者,符先天之脉,合玄元之体;在人则为心,在事则为机,冥而无象,微而难窥,甚深惟密,非一般人士才能领略其中奥妙,义不可测。古之先贤认为:天地以阴阳二气为根,阴阳相互生克,阴阳相互转化,阴阳和合归一,以此来统御天地间万事万物;有形之事物都是从无形中造化出来的;天地也同样遵守着这样的规则。素,就是指有形有质的万物,是万物最原始最本真的状态,万物尚且如此,金钱当然依然。
追根溯源,源远流长,从本以来,最开始的是太易,接着是太初,之后是太始,太始之后接着是太素;到了太素之后,有形之气出现继续变化,变成了有质之物;这时候气和质尚未分化,处于混沌状态。所谓的混沌,是指万物相混为一而暂未分化的状态。混沌状态继续变化,清扬之气上升,变成天;沉浊之气,也就是质,下降变成地。天地诞生之后,以阴阳二气交合,继续创造出来万物。
一阴一阳谓之道。自此也就有了: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分八卦;太极是为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至无穷。在天为道,落地为德。有了道也就有了德。道之大化以为德。有了德也就有了人世间的仁·义·礼·智·信五常。绵延历史,华夏文化价值体系开始涌现出更多璀璨,以帮助我们拓展人生格局,实现认知觉醒,收获幸福与富足的人生。
道心惟微,人心惟危。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道,是人人都需遵循的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万事万物都遵循着道的约束,道也隐于万事万物之中。我们身在其中反而感觉不到道的存在。道的神奇之处还在于,万事万物虽受制于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但又无法清晰追溯其发展的轨迹。好比是我们感觉不到空气的存在,但空气的确在我们的周围甚至身体内存在着。又好比是任何圆均有圆心存在,但圆心既没颜色也没大小。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德是人对于道的心得,也是万事万物受制于道的表征。德是道在人身上具体的体现,是道的感化,是道的一种人格化。道如规矩,而德如方圆。得道深则德也深,得道浅则德也浅。所以,德有深浅之分,德有贤愚之别。有所求必有所得,只是得之深浅,视造化之功而定。依德而行,人可使自己的欲求得到满足;符合德的要求,自然界万事万物也因此各得其所。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仁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亲近融合之心,如水入海,如雨润土。仁慈善良的情怀是促成仁的基础条件。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义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道德准则;义中蕴涵着理,以义的原则作为建立功业的基础条件。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礼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行为法则。人人遵循礼的规范,才能兢兢业业,才能形成正常的社会秩序。
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盛衰存亡有其规律,成功失败有其定数,治乱贵在分清形势之正逆,去留要能明白内在的逻辑。因此,当条件不成熟时,甘心隐伏,静守正道,加强准备,等待时机。一旦时机来临而有所行动,就能建功立业;看破玄机,顺势而为则能有所成。假如生不逢时,就要韬光养晦,隐忍以待。如果你能明白这个道理,你的智慧就开始提升,逆袭的机会也就意味着到来。
没有人愿意甘落人后,穷困潦倒。我们穷其一生都在寻找突破这个瓶颈难题的解决办法。从古到今,中国人都始终信奉一个死理:知识改变命运。然而,妄想通过知识来弥合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并把努力当作是进入社会的唯一敲门砖,这显然是不会有很好的效果。事实上,知识的普及虽然有着积极和正面的意义,但是,无论怎么普及也不能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最多也只是达到某种程度上的位置均衡。
社会均衡所反映的只是一种平衡互补,并不代表知识本身就是能力和力量。更何况,你所掌握的知识还得分个有效或者无效。因此,我们既不能高估知识的价值,也不能忽略知识的意义。至少,在当下通过读书获得必要的知识,进而让我们拥有相应的准入证和些许技能,这依然是普通民众安身立命治业齐家的最佳路径。至于,你想通过其他非正常渠道获得立足社会的资格资本,那则另当别论。但,仍然盗亦有道。
你得承认,人格固然平等,但从古至今社会地位一直有贵贱之别,社会角色有高低之差。芸芸众生,前赴后继,在各自的命运打拼中,极力想要位高人贵,这本身没有错误,这是每一个个体人性本来处最微妙的动力所在。很多人都说,成功路上太拥挤。那是因为,别人走什么路,你也走什么路,盲听盲从;你以为别人举的灯,也能照亮你的路。事实上,举灯者本人也没有太多把握。更何况,很多人手中还没有灯。
现实就是这样,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即使知者有言,也会十分保留三分。因为,所有的资源唯当少数人掌握时才是稀缺,稀缺才更有价值,才更能具备优势位势。如果人人都绝对平等,没有了差异性的区别,当然也就不存在位势优势了。当秘籍不在成为秘籍,绝招也就难起作用。遍古观今,莫不如是。所以,以今人智力轻视古人智慧,更是无知表现。密学潜用才是智慧。上智得道,中智得德,下智得仁义,全凭个人的是你的慧根和悟性。
有灯有梯,以至不穷。
道,高高在上,最不容易捉摸,也不容易理解,领悟的人也就少之又少。礼,知道的人最多,但层次太低,也容易让人陷入固步自封,难得其果。因此,作为一个强者你需要统盘了解这个结构体系,并通过这个结构层次去实现理想抱负。一个人只有站在思想的金字塔顶端才能洞悉世人的行为举动,才知道什么事可为可不为,才知道什么人可用可不用;从而客观地评估环境和自己的力量匹配程度,择机而为,先求生存,再求发展,步步为营。
需要强调的是,这也仅仅只是一个相对全面看起来近乎完美的理论构架。现实社会之复杂,变幻之莫测,我们个体身处其中,难免有些力不从心,事与愿违。然而,即便这样,我们没有更好的选择,我们只能不断探索,在黑暗中前行。我们内心极力渴望,有一条捷径,能让自己成为一个智慧的人,凡事都能够洞穿事情的来龙去脉和整体结构变化,从而慎始敬终,走向成功。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好像看到了捷径,因为前人先贤用自己的执着,仰观于天,俯察于地,推古验今,复往观来,给我们找到了一把梯子和一盏明灯。期望带给我们指引,给我们工具,帮我们省下时间精力金钱,乃至思路方法技巧,从而大大减少我们自己探索的成本。遗憾的是,我们依然很难利用好这把梯子和这盏明灯。想走捷径的人性让我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流于表面不究深意,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这就好比是,迄今为止,孙子兵法早已公布于世,毫无秘密可言,人人都可以熟读其中智慧,但是人人都能成为常胜将军吗,显然不是。这似乎是一个令人奇怪的现象。但是,答案非常简单。人所以能够能成为常胜将军在于天时地利人和,在于你得有一个整体和全局,尤其是基于力量平衡,各种要素的组合变化之道,这一点至关重要,相反却被往往忽视。那个梯子和那盏明灯,只不过也就是众多成功组合要素中的之一,而非唯一。
盖房子需要砖头、瓦片、木料、人工、图纸等众多要素和材料,这些要素和材料在没有盖成房子之前,材料就是材料,要素就是要素。但是,一旦房子搭建成功之后,这些砖头、瓦片、木料等就不单纯只是一个材料了,它们俨然是组成房子结构的一部分了。需要重视的是,房子的结构如何设计既与搭建房子所用的材料有关系,同时又没有多大的关系。因为,房子的结构意义远远大于单纯的砖头、瓦片、木料等分散的意义。
所以说,当我告诉你,要想成就财富,你需要悉心领会“道·法·术·器·势·场·魂”这七个要素,但是究竟这七个要素是以怎样的空间结构组合在一起,这就是反向操作的秘密所在。财富来自系统,系统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你需要知道组合财富的各种要素和材料,并对之了解熟悉,你更需要知道经由这些元素来实现财富获取的组合形式,这样你才可能会找到一条通往之财富的神秘之路。
以德为本,以道为宗。
道不远人,而人却常常远道,总想着找个捷径来走。这从表面来看,好像是舍远就近,往往落个舍近就远,离坦取险。安身立命有一个秘密所在,这就是你总得在“权利位势”四个方面占有一席之地,方能保得一世衣食无忧。然而,你若无视于道德所存,“权利位势”也是昙花一现,过眼烟云。因此,本德宗道,人的一切行为惟有合乎德与道的要求,才能找到一条真正通往财富的坦途。
志者,欲之所使,乃心独行之术。一个人有理想有抱负有志向的人,要在精神层面始终保持特立独行,而不是盲目的一意孤行,这需要有一个结构性的精神基础:长莫长于博谋,安莫安于忍辱,先莫先于修德,乐莫乐于好善,神莫神于至诚,明莫明于体物,吉莫吉于知足,苦莫苦于多愿,悲莫悲于精散,病莫病于无常,短莫短于苟得,幽莫幽于贪鄙,孤莫孤于自恃,危莫危于任疑,败莫败于多私。
然而,人的本性其实是不喜欢任何约束的。假如你总是随性而为,任欲望泛滥,不但不能成就大业,甚至适得其反,引火烧身。小不忍而乱大谋。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博学切问,所以广知;深计远虑,以至不穷;因势利导,能解困忧;坚定果敢,而后立功;谨小慎微,方可确保始终。
明足以照下,廉可以分财,见利不茍得。若要人前显贵,你得背后受罪。很多时候,为了保持一种特定的角色形象,我们必须牺牲掉自己的一些部分利益,以获取更大的利益。人生在世,有一个最大的缺陷就是搞不懂正确的方向和事物的边界。所谓方向就是选择,就是有所得,就得有所舍。一个人的智慧就在于能以小牺牲换得大利益。这需要你:首先要有眼光,其次要有器量,最后还要看你的气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对于一个强者来说,从利益最大化出发,其一切行为都必须服从于最大利益的要求,而与可能性结果相违相背的思维和行为,则必须通通全部剔除。或者说,作为强者有时必须牺牲作为一个正常人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在古代,这种概念之于君王被概括为“代天巡狩”,既然代天行权就只能代表天的利益而不是自己的利益了。因而,这种行为方式被贯之以神明力量,而非人的本身。
富在迎来,贫在弃时。
财富获取之道贵在有长远的打算,你能着眼于未来,从当下着手,依靠对禅门商道财智动力工程体系中钱经商道的理解:明势·察漏·捕机·立位·谋策等,你将注定是一位强者,快速找到属于自己的财富之路。贫穷就是因为我们不能善于把握时机,不能充分发挥自我优势,不知道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更不知道转化的智慧。所以,富与贫的道理还是在于你自己的见地性格手段资源和机会。
运筹帷幄之中,方能决胜千里。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凡数之所得,不可与理违。逆者难从,难从则乱;顺者易行,易行则理。善于谋划的人不会遇到困顿之事;没有为长远谋划的人必定有眼前之忧。这是由理数所决定的,因此,你绝不可与自然之道相背离。背离自然之道,你将遇到重重阻力;顺应自然之道,你则轻松畅行无阻;遇到阻力就生乱象,畅行无阻则顺天理。
明莫明于体物。所谓体物,就是体会事物的变化发展,善于从细微之处明察事物的本质和真相。树根干枯,枝条当然也就腐朽;梁柱软弱,房屋自然就会倒塌;脚下受寒,心肺自然也会受损。男人的失败就在于一生被表象所迷惑不够勇敢,心软一世穷。强者不是强在表面,而是强在内心。因此,你必须具足智慧的眼光,去发现外物的微妙变化,从蛛丝马迹判断出事物的真相和形势的走向,分辨是非准则,以矫正自己的行为对错。
以明示下者暗。有时候,经验是害人的。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把别人的缺点看得很透彻很清楚的确是聪明的,但也要给他人留有余地。对自己,这是一种很高的修养;对别人,这是大度和宽容。否则,就会导致对别人过度严格,也显得自己狭隘,反过来使自己处于不利的地位,这就是所谓的:聪明反被聪明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最难战胜的其实就是自己。正视自己,反省自己,改正自己,超越自己;才能以无取有。
人之有欲有求皆人性使然。所嗜所欲而有害者,唯独酒色财气最为普遍。对于这些纵欲之物,完全禁止是做不到的。怎奈只是犯了一个“贪”字,便衍生无穷无尽的悲哀悲剧。古之多愿者,莫如秦皇汉武。国则愿富,兵则愿强;功则愿高,名则愿贵;宫室则愿华丽,姬嫔则愿美艳;此等种种,都是人之本性。然而,国愈贫,兵愈弱;功愈卑,名愈钝。凡至所求不获,多属愿之所苦,故励精图治,固不可多愿。
种种人事兴衰成败,并非人力可为,都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或因形势所逼,或因人性人心。如果违背天地人世的常理,就不能领导别人,也难以让人家跟从你;而顺着常理去做,什么事情都简单易行。别人不跟从就产生混乱,简单易行做什么都可以成功。真正有智慧的人应对这些道理有深刻的洞察,凡符合这些道理的,就顺势发展;凡违背这些道理的,就因势利导,随机应变。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是我们先祖尧舜禹心口相传的十六字治国真言。在今天来看,它依旧是我们每一人都应秉承的安身立命之本。我们必须遵循以天道、地道、人道来正心修身,立业齐家。敬畏不是束之高阁,置之不理,而是接之纳之,循之蹈之,以为规矩;我们必须谨小慎微,防微杜渐,缺之非达,过犹不及。
第一,从全局出发,系统全面,自我的片面看法,很容易以偏概全,看不到真相,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第二,格局放高远,不要只看到当下利益,安于现状很容易短视,鼠目寸光兴许就将自己置于危险境地。第三,坚持长期主义,以不变应万变,以万变化万变;不断学习成长,不断付诸行动,不断为实现目标而努力探索奋斗,相信会有一天我们的脚步一定可以抵达我们想去的地方。
阴阳其合,反向操作。
离有离无谓之道,非有非无谓之神,有而无之谓之圣,无而有之谓之贤。能超越“有无”的就是得道之人;能够将大道用之于“非有非无”之间的就是神人。从“有”入手,达到“无”的境界者为圣明之人;从“无”起步,达到“有”的境界为贤能之人。小谋谋事,中谋谋局,大谋谋人。让别人看不懂自己,掌握虚实,善于变化,假手于人,隐藏自己,借用谋略手段,创造条件完成目标。当局者清旁观者迷,这就是反向操作的应用智慧。
鬼谷绝学反向操作有:一大核心,两大关键,三大原则,四大底层逻辑内涵,包括心法方法技法,以及十个基本应用工具。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道,看不见摸不着,不离万事万物始终;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权谋策略贵在当局者清,旁观者谜。欲外先内,以阴取阳。以高胜下,欲高先下。明者贵密,阴极转阳。所以鬼谷子也说:圣人之道阴,而完胜于阳。
存亡在虚实,不在於众寡。非有非无,就是虚实的变化。一个人要能随时熟练的对虚实的转化。权谋者,永远都不能让别人知道自己的虚实,你在职场的困难向人求助,别人就知道你的弱点所在。做生意也是这样,没钱的时候,要假装自己很有实力,这样才能赊销,借别人的钱,而有能量了恰恰又要低调,不被人坑。自己的有无,永远都是权谋家可以安排的结果,并不是真实的体现。
圣人之道术,无为无不为。其实一个人越往上走,越是一个做减法的过程。强者之所以能够成就大业,就是懂得让自己克制,去能够发挥别人,尊重规律尊重事实尊重人性。取长补短,以下求高,化整为零,聚少成多,四两拨千斤,无形胜有形,借假修真,无中生有……这需要极高的智慧修炼和缜密的实践设计来做支撑。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先让别人赢,你就跟着赢。
对于强者而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什么条件都具备了,普通人都会做,这不是本事,有本事的人,就是在条件不足的时候,能够创造条件做成,这才是能手高人。关羽从不问刘备为什么我们兵这么少,诸葛亮从不问刘备为什么我们地盘这么小,赵云从不问刘备城池如何能在断粮时攻下。记住: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有所成就,被人仰视,就是在条件不足的时候心怀目标,创造条件以至功成。
你的关注就是我创作的动力,影响带动十万有缘人,跟随禅门商道持续修为,一起开启财智之旅!
金钟奖/打败吴慷仁、刘冠廷!《逆局》李铭顺夺男配角:奇迹
记者潘慧中/综合报导
第57届金钟奖颁奖典礼首度将电视节目与戏剧分开举办,前者已于21日顺利落幕,后者于今(22日)登场,无论是主持人曾宝仪的串场功力或是奖落谁家,皆为观众的瞩目焦点。目前颁发到的奖项是戏剧节目男配角奖 ,最终是由《逆局》李铭顺夺下。
李铭顺没有到场,代表发表得奖感言的人谢谢评审给了「一个奇迹的晚上」,也很荣幸能和吴慷仁、李铭顺、陈家逵、章广辰、刘冠廷和薛仕凌等入围者一起角逐这项奖项。
李铭顺在《逆局》饰演资深侦查队长,带着冲劲十足的新人朱轩洋一起追查连环分尸案。他本就是戏剧圈知名的实力派,这回已经是第三度挑战敲响金钟,但相当谦虚:「每一部戏都很强,去年拍的时候就觉得今年作品都很强,金钟奖很好看,大家占50%机会。」
李铭顺是马来西亚籍,先前得知入围金钟奖时,正为了工作而待在印尼,行程满档。他说:「接到经纪人电话通知时,我正在打高尔夫球,真的是太开心了。」得知一起合作的朱轩洋入围男主角,他也送上祝福:「太替他高兴了!」这次可以入围已经感到很开心。
中医古法调治外感病(第一讲)——辨证经验分享:风寒、风热
【本篇是:中医彭鑫博士讲解《中医调治外感病》系列课程之一。(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中医彭鑫博士。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课程是:《中医调治外感病》系列课程的第一讲:辨证经验分享:风寒、风热。
特别说明:本文的内容主要供广大中医专业医师临床参考。文中提到的方、药及其他各种治疗方法,非专业人士切不可自行盲目使用,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应用。
从病因学的角度,中医把病大致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外感”主要指外感六淫及疠气所导致疾病,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在中医文献记载中,又称作“瘟疫”、“疫毒”、“疫病”、“异气”、“乖戾之气”等名称。
“内伤”主要包括七情内伤(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失宜、劳逸过度引发的内脏疾病(本文对“内伤”病在此不详细介绍)。
近期受广大读者的强烈要求,本次主要讲解中医治疗外感疾病的传统思路和我个人的一些经验,供大家参考。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同样都是感冒,同样都是外感病,每个人情况不同,有人发热很高,有人就是低烧;有人浑身疼痛不咳嗽,有人咳嗽身体不疼;有人咽喉疼痛,有人嗓子没事;有人怕冷,有人怕热;有人腹泻、有人心慌;有人舌苔黄腻,有人舌苔白润;有人脉浮而数,有人脉浮紧……各种表现完全不同,甚至同样一家人得了感冒,每一个家庭成员的症状不一样,这在中医学看来,是因为他们体质不同,因此同样都得了外感病后的“证”不一样,有的人是“风寒证”、有的人是“风热证”,还有“气虚外感证”、“寒湿外感证”,同时,同样的“风寒证”,还有兼湿、兼虚等不同的兼证,所以,在调治疾病时,中医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就是“辨证论治”。
所谓“辨证论治”,即根据病人的发病原因、症状、体征、舌苔、脉象等,结合中医理论,全面分析、作出判断,辨别出患者是一种什么“证”,这就叫做“辨证”;然后针对这种“证”,再进行遣方用药而进行治疗,这叫做“论治”。
因此,中医的精髓在于调治的“病的人”,即通过“辨证论治”,帮助患者恢复正气,驱除邪气。如外感病,针对风寒证进行祛风散寒,针对风热证进行疏风清热,针对气虚外感证进行扶正驱邪,针对寒湿外感证进行散寒化湿,总之使身体的气血阴阳恢复平衡,身体疾病祛除而康复。
因此,中医治病一定要遵从“辨证论治”的原则,正如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所言:“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对证用方才行,在此提醒广大读者,在使用中药方剂或中成药(即含有中药成分的冲剂、颗粒、胶囊、口服液等)时,一定要阅读药品说明,看清楚此药的功能、主治,弄清楚其对应的是什么证,对于外感病,至少我们要分清这个药对应治疗的是寒证还是热证,分清楚是疏风散寒,还是疏风清热,有针对性的服药方为稳妥。
《黄帝内经》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在外感病中,阴阳主要就是指的分清楚是寒证还是热证,这一点尤为重要。
中医调治外感病,根据患者情况,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型的证,分别是:风寒外感证、风热外感证、气虚外感证、寒湿外感证四大类,下面一一分述:
一、风寒外感证
主要表现:恶寒(怕冷)比较重,发热,出汗或无汗,头项强痛,骨节肌肉酸疼,鼻塞声重,或喷嚏,流清涕,咽痒,咳嗽,咳痰色白质稀,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病机概要:风寒外束,肺气不宣。
治法治则:辛温解表,疏风散寒
对证方药:以 桂枝汤 为主方。(根据临床情况加减化裁)
方药组成:桂枝汤方:桂枝9克,白芍药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掰开)12枚。[1]
(以上药方的组成和剂量主要依据为《中医方剂学》及《伤寒论讲义》中医药高等院校大学统编教材,中医专业医师可根据患者临床具体情况加减变化)
方义分析:桂枝汤是《伤寒论》中的经方,方中桂枝辛温解表,兼能通经络,用之以解肌祛风,为君药;芍药酸寒,敛阴和营,为臣药。两药等量配伍,以达调和营卫之功。生姜辛散止呕,且助桂枝散表邪;大枣味甘性平,益气健脾,兼助芍药益阴和营;炙甘草调和诸药,与桂枝则辛甘化阳以散寒,与芍药相合则酸甘化阴以益营,为佐使之药。方此方虽小,仅有五味,然配伍严谨,辛散中兼有收敛,解表时又护脾胃,扶正与驱邪兼顾,阳气与阴津并调。清代名医柯琴赞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加减变化:
若无汗而脉浮紧者,加麻黄6克,以发汗解表,发汗后即停用麻黄。需要注意的是,临床中麻黄使用要慎重,尤其是在患者有高血压、心脏病、失眠、心律失常、咽喉干燥、体虚汗出、阴虚、盗汗、出血等基础病情况不宜使用麻黄。
若项背僵硬疼痛者,加葛根12克以解肌发表,生津舒筋。
若头痛如裹,浑身酸沉,则可能兼有湿邪,可酌加羌活9克、苍术9克。平素体湿之人外感风寒证往往兼有湿邪,但此处是以风寒外感为主兼有湿邪,后面会专门讲“寒湿外感证”的专方“十神汤”。
若头身痛明显,则为寒湿凝经脉,可酌加羌活9克、川芎9克。羌活祛湿,川芎古人云“头痛不离川芎”可作参考。
若咽痛明显,可酌加桔梗9克。张仲景用“桔梗汤”治疗咽痛,可作参考。
若素有咳喘,有感风寒后,咳喘明显者,可酌加杏仁9克、厚朴9克。经方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义可做为参考。
若兼有肺热,可酌加生石膏10—20克。张锡纯善用“生石膏”治疗外感病,认为石膏清肺热同时不失辛散之性,但用时一定要辨证准确。
彭鑫博士经验分享:
(1)近期外感病中,这一类风寒外感证的患者一般平素体格比较健康,或是偏寒性的体质,得风寒外感证后的特点是:发热体温比较高,怕冷明显,头项强痛,浑身关节肌肉疼痛、鼻塞声重,流清涕,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2)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教给我们服药后的一个注意事项,“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喝药之后过一会,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汗,可以能喝一小碗(大概200毫升)热稀粥,借水谷之精气,温养中焦脾胃,以助药力散寒,此时盖好被子捂一会,全身微微出汗,这样能够排出寒邪,但不能大汗淋漓,大汗则耗气且伤阴液。药后喝热稀粥以助发汗,是张仲景应用桂枝汤的经验,古人说此法“既滋汗源,又防伤正”,非常值得参考。
(3)治疗期间饮食要温暖,清淡,有营养且容易消化的食物。避免生冷、辛辣、大鱼大肉、甜腻等食物,以免增加损伤脾胃而影响病愈。
(4)治疗期间要保好暖,尤其是出汗后千万不能受风受寒,避免再次受寒而出现病情反复。
(5)一般风寒证病情来的急,好的也相对比较快,除非素体虚弱或湿气较重,一般病程比较短,对证治疗后大多数3天以内就能退烧,外感的症状就会逐渐消退,恢复后身体可能会遗留疲乏无力,头痛、身痛、腹痛、便溏等阳气不足、脾胃虚寒的症状,需要进一步调养恢复。
二、风热外感证
主要表现:发热较重,恶寒(怕冷)较轻,头胀痛,面赤,咳嗽,痰黏或黄,咽喉干燥,或咽喉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口干欲饮,舌苔薄白微黄,舌边尖红,脉浮数。
病机概要:风热犯表,肺失清肃。
治则治法:辛凉解表。
对证方药:以 银翘散 为主方。(根据临床情况加减化裁)
方药组成:银翘散方: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荆芥穗6克,淡豆豉5克,薄荷6克,桔梗6克,牛蒡子6克,竹叶4克,生甘草5克。[1]
(以上药方的组成和剂量主要依据为《中医方剂学》中医药高等院校大学统编教材,中医专业医师可根据患者临床具体情况加减变化)
方义分析:
《温病条辨》谓本方可治“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但热不恶寒而渴者”,适用于温病初起之风热表证。其组方谨遵《黄帝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训。方中金银花、连翘辛凉轻宣、清热解毒、透表散邪,共为君药;薄荷辛凉透表、疏散风热,牛蒡子辛苦而寒、清热利咽,共为臣药;荆芥穗、淡豆豉辛而微温、解表散邪,共为佐药;竹叶、芦根清热除烦、生津止渴,桔梗、甘草宣肺清热、止咳利咽,为使药。吴瑭谓“此方之妙,预护其虚,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无开门揖盗之弊,有清以去实之能。”诸药相合,共成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止咳利咽之功。临床应用以发热、微恶寒、咽痛、咽痒、干咳、口渴、舌边尖红、脉浮数为要点。[2]
加减变化:
若肺热明显,可酌加生石膏10—20克。
若口苦咽干,寒热往来,可酌加柴胡9克、黄芩9克。
若咽痛明显,可酌加射干9克,桔梗9克。
若咳嗽有痰,可酌加枇杷叶9g、浙贝9g。
彭鑫博士经验分享:
(1)近期外感中,这一类风热外感证的患者属于症状相对比较轻的一类,一般是素体偏热的体质的人容易得,其主要特点是:发热、怕冷较轻、咽痛、咽痒、干咳、口渴、舌边尖红、脉浮而数。这说明风热上扰肺卫,并没有向更深处传变。
(2)饮食注意同以上风寒证,唯一不同的是风热外感证服药后一般不需要喝热稀粥以助发汗。
(3)一般单纯的风热证病情相对来说较轻,一般病程比较短,对证治疗后大多数3天以内就能退烧,外感的症状就会逐渐消退,恢复后身体可能会遗留干咳、咽痒、咽痛,口干喜饮等后续肺阴不足,咽喉不利的症状,需要进一步调养恢复。
本文重点总结:
风寒与风热的鉴别:相同之处:
二者均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头身疼痛等症。
不同之处:
风寒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流清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风热证:恶寒轻,发热重,有汗,鼻流浊涕,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
辨证经验分享:
我以前经常在讲解《黄帝内经》的课程中反复强调,病人不是照着课本写的去得病的,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今天所讲的风寒、风热证的辨证,真正的临床中跟课本所讲的纯风寒证和纯风热证完全一致的病例往往比例不是很高,患者的情况通常都是比较复杂多样的。
比如风寒中夹杂着湿邪,风热中夹杂着气虚阴虚,风寒证兼有气虚的体质,风热证兼有湿热体质,甚至是风寒证兼有肺火,所谓“寒包火”,风热证兼有虚寒,所谓“上热下寒”(上面发烧、头痛咽痛,但脚还特别凉,还容易腹泻)等等等等,不一而足。与此同时,还有很多中老年患者的基础病需要兼顾。
临床中要遵从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所言:“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原则,根据患者的情况辨证论治,在条件允许(有时间有精力详细辨证)的情况下,药方也要根据患者体质和基础病进行加减化裁的。
特别说明:本文的内容主要供广大中医专业人士临床参考。文中提到的方、药及其他各种治疗方法,非专业人士切不可盲目使用,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应用方为稳妥。
时间关系,今天的课就分享到这里,在后续期的课程里,我逐步跟大家分享《中医调治外感病》气虚证、寒湿证如何辨证的经验,以及康复期后遗问题:如神疲乏力、咳嗽咽痛、心慌气短、腹痛腹泻、精力不足、反复易感等问题等如何调养的方法,在接下来的课程中逐一与大家分享,谢谢大家!
衷心祝愿您身体健康!
我是中医彭鑫博士,我们下一期再见!(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 段富津.方剂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0,28
[2] 彭鑫,胡镜清,王宁.抗疫古方今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30
本篇是:中医彭鑫博士讲解《中医调治外感病》系列课程之一。(更多精彩内容见下期持续更新。)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药物、药方、针灸以及其他各种治疗和养生方法,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应用,切勿自行应用。如因不当使用所产生的问题,概不负责。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彭鑫,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引用。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保留相关法律权利)
《逆局》谁是凶手?大结局是什么意思?
悬疑片《逆局》是由台湾演员周渝民饰演的,周渝民曾经出演过偶像剧《流星花园》。在《逆局》这部剧当中,周渝民饰演的是一个罪犯,他是被迫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周渝民饰演的罪犯梁炎东和警方联手共同抓获了连环案的杀人凶手。
在这部剧播出后收视率一路高涨,因为在这部剧中有很多真实的画面,并且有很多案件都是由真实事件改编的。很多网友在看了这部剧之后,直呼这部剧的尺度太大了,这部剧拍摄了很多杀人的场面,画面非常的血腥,如果胆小的人看了会被吓到,但是真实事件往往比剧情要残忍。
在这部剧当中出现的案件疑点重重,并且非常的烧脑,网友们看了之后都猜不到真正的凶手是谁。梁炎东在刚出场的时候一直被监狱里的人欺负,监狱里的人联合起来差一点把梁炎东杀死在监狱当中。这部剧中的关系网十分混乱,有很多监狱中的服刑人员都是彼此依附的关系,而有些警察也是靠着罪犯提供的消息才能够调查出事情的真相。
在这部剧中警察和罪犯并不是相对立的状态,有时候凶手也会迷途知返帮助警察抓到罪犯。这部剧中出现的离奇案件都是由警察和罪犯联合起来共同侦破的,梁炎东就帮助了警察很多。
梁炎东因为帮助警察调查真相而被一些罪犯记恨,梁炎东在出狱之后遭到了罪犯的报复,并且危在旦夕,这个时候警察挺身而出保护了梁炎东。梁炎东在出狱之后也走上了正途,一直在帮助警察抓捕凶手,并且成为了警察的线人。在大结局的时候给了梁彦东一个意味深长的镜头,这个镜头就表明了梁炎东并不像表面上那么简单,很有可能他在背后也做了一些违法的事情。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