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出辰八字(洪秀全的生辰八字)

倚势凌人 2023-12-09 18:32:35 网友整理

洪秀全与曾国藩:命运交织的两人因何分出胜负?主要是性格问题

洪秀全与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非常重要的两个人物,两人都一度在晚清历史舞台上混得风生水起,然而最终他们领导的事业却是一成一败,功业相反。洪秀全领导的天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帝制时代最后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东南半壁江山,其兴也勃焉;无奈功败垂成,在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下以悲剧收场,其亡也忽焉。

曾国藩创立的“湘军”是近代地方团练武装的杰出代表,在对抗太平军的过程中展现出与旧式军队不可同日而语的非凡战斗力。一成一败之间,两位领导个人素质的巨大差距显露无遗。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差距并非体现在文化水平上,而是两人的性格与心态高下立判。这种差距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各自事业的成败格局。

一、洪秀全的早年成长经历

清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日(1851年1月1日),这一天是落第书生洪秀全的生日。他三次赴广州参加童生试的院试,不幸的是每次都名落孙山,悻悻而归。然而正是这位科场中彻头彻尾的失败者领导了中国帝制时代最后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这场后世熟知的“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迅速席卷清王朝半壁江山,撼动了大清国原本相对稳固的统治根基,也彻底改变了洪秀全这位“考神弃儿”的人生际遇。

洪秀全塑像

清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初十(1814年1月1日),洪秀全出生于广东花县官录㘵村(位于广东中西部)的一个耕读世家。他7岁开始入私塾读书,熟读四书五经。早年的洪秀全拥有与传统社会普通士子相似的人生理想,无非日后希望金榜题名,光耀门楣,这也是全村父老对他的期望。《清史稿▪洪秀全列传》中对洪秀全早年经历的记载只一句“洪秀全,广东花县人。少饮博无赖,以演卜游粤、湘间”。其中所谓“饮博无赖”应该并不符合事实,从洪秀全早年学习经历及家庭状况来看,他并不是一个浪荡无赖。恰恰相反,他是一位在学习上拥有极大上进心与极强耐力的普通书生。《清史稿》中的这句记载可以理解为正统史观下对农动领袖形象的故意歪曲。早期平静的耕读生活经历一方面给洪秀全带来了较为深厚的文化积累。另一方面,他萌生了将来通过科考考试顺利走上仕途的美好愿望,尽管这个愿望后来被证实为与现实存在不小差距的幻想。

洪秀全故居(现为博物馆)

洪秀全三次在童生试中的广州院试失败落选,此时的洪秀全可谓彻头彻尾的科场失意者。早年科场的屡屡失意实际上给洪秀全的心理造成了非常大的震荡,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强烈的自卑感,亟待依靠强势的征服与无尽的享乐来弥补心灵深处的遗憾、创伤。据太平天国自编的历史书《太平天日》记载,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科场再次失利的洪秀全大病一场,这场病持续了一月有余,他甚至认为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可见此时病榻之上的洪秀全几乎全然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近于心如死灰。

然而,一股强大的力量重新点燃了洪秀全内心的生活热情。病中醒来的洪秀全对旁人讲述自己做了一个关于神话的梦,梦中他飞升上天,得见上帝,于是上帝认他做次子,以“天王”的身份统摄人间,诛杀妖孽。“丁酉异梦”的神话极有可能系属洪秀全有意编造,那么一个对自己的命运丝毫不报希望的人为何要费心捏造出如此离奇的神话之梦?什么力量使他决心开始改变自己预定的人生轨迹?

电视剧《太平天国》中的青年洪秀全

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洪秀全翻阅了在广州应科考时徒梁发所给的《劝世良言》一书,这本宣扬教精神的小册子给洪秀全的心理造成巨大冲击,因为《劝世良言》所传达出的不仅是天堂永生的美好境况,还有对偶像邪神崇拜的强烈反对,本质上是鼓吹对传统权威的勇敢反抗。美国学者史景迁认为“人相信什么,他就会变成什么”。第三次科考失败后又大病一场,心灰意冷的洪秀全此时正需要为自己寻找这样的一条出路,或者说一股催动他改变命运的动力。只有相信这本小册子,自己“开科取士”之类的妄想才有可能变成现实。

《劝世良言》书影

二、曾国藩的早年经历

清嘉庆十六年十一月十一日(1811年12月26日),曾国藩出生在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的一个地主家庭。父亲曾麟书为当地的塾师秀才。曾国藩6岁入私塾发蒙,8岁读四书,诵五经,可谓聪颖好学。比起洪秀全的科场失意经历,曾国藩似乎在这方面顺风顺水得多。不过会试他也考了三次才通过。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国藩终于以殿试三甲第四十二名成功登第,赐同进士出身。从此,他开始踏上仕途,并一步步成为朝廷倚重的地方大员。

电视剧《太平天国》曾国藩剧照

从早期经历来看,曾国藩少时良好的家庭教育为他数十年为官、施政、治军奠定深厚的文化基础。他对传统儒家文化的研习深刻影响了他的政治生命。曾国藩少有大志,以除弊兴国为己任,他指出:“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对于朝廷的积弊他早有观察并立志有所改变。梁启超评价道:“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豪杰中称最愚钝……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远大坚定的志向对于曾国藩事业的成功无疑起到颇为关键的作用。

三、文化素养还是性格问题?

前文已经论及,洪秀全的文化素养并不算低下,而想要考察他的文化素养到底如何离不开对其存世作品做一番推究。不妨摘录两首他的亲笔诗作进行深入分析:

第一首是《述志诗》:

手握乾坤杀伐权,斩邪留正解民悬。

眼通西北江山外,声振东南日月边。

展爪似嫌云路小,腾身何怕汉程偏。

风雷鼓舞三千浪,易象飞龙定在天。

第二首是《天父诗》(一百二十三)

几多因为一句话

五马分尸罪不赦

一言既出马难追

天法不饶怕不怕

以上作品均出自洪秀全一人之手,但两首诗风格迥异,高下立判。显然《述志诗》以豪迈的气势地表达了作者匡扶江山、改天换地的不渝之志。且对仗严整,意境壮阔,文辞工丽。对比之下,后作则充斥方言俚语,几近意境全无,文辞浅白,很难让人相信与《述志诗》出自同一人之手。较为合理的解释是文学性较强的《述志诗》集中代表了洪秀全的文化素养。

洪秀全手迹

文学素养的形成往往需要经年累月的研习,绝非一日之功。智者出于特定目的有意“藏拙”相对于要求愚者灵光闪现要容易得多。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是一场农民起义。起义早期,为了获得较好的宣传效果,用浅白易懂的文辞显然更为可行。而定都天京以后,“天王”陷于纸醉金迷的帝王生活,自然无心创作。加之由其创立的伪宗教——拜上帝教在起义后期对洪秀全自己的精神世界本身也造成毒害,甚至致使其世界观出现混乱。从这样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洪秀全的个人素质仅就文化素养而言并不算低。

洪秀全在性格与心理上却存在相当不容忽视的问题。他早年生活较为贫苦,加之科举考试屡屡碰壁,这些直接导致他形成了强烈的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恶性发展到畸变程度就造成虚荣、尚奢侈等不良性格。1853年至1864年,太平天国存在的最后十一年里,洪秀全竟然只出过一次天王府。南京修建的天王府极尽奢华之能事,劳民伤财。甚至到了太平天国大厦将倾、危如累卵的紧要关头,洪秀全依然对朝政无心过问。天王府中美女如云、夜夜笙歌。这一切都只是为了弥补他内心深处的自卑情结,他要与自己的农民出身彻底决出裂。

天王宝座

曾国藩自小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一直非常注重自我人格修养与锤炼,被盛赞为“古今第一完人”“儒学最后一个代表人物”。曾国藩的修身理论主要来源于宋明理学,一方面,他早年曾经就学于晚清理学大师倭仁等人,另一方面,他早年生活的湖湘一带理学颇盛。值得注意的是,曾国藩受到“经世致用”思想的感染激发,认识到个人要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必须关注现实,怀抱积极入世的热情与精神。他始终将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自觉的道德追求,实现自我意识的净化与提升。

《曾国藩家书》手迹

曾国藩的个人素质充分体现在其作品中。对于其文化素质,在其文集中不乏立意高远的锦绣文章。而其道德层面的映现,则主要可以从其家书中窥见端倪。在给曾国潢等四位弟弟的家信中有“凡人一身,只有迁善改过四字最可靠,凡人一家,只有修德读书四字最可靠。此八字者,能尽一分,则有一分之庆,不尽一分,必有一分之秧”,从中可见其性情为人之大略。《清史稿▪曾国藩列传》传末评价道:“国籓事功本於学问,善以礼运。公诚之心,尤足格众。其治军行政,务求蹈实。凡规画天下事,久无不验,世皆称之,至谓汉之诸葛亮、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殆无以过,何其盛欤!”。

文史君说

洪秀全与曾国藩个人素质之高下在很大程度上并非表现为文化水平上的差异,而切在为人性情与境界之悬殊。洪秀全一旦稍得了势,便骄奢淫逸、目中无人;而曾国藩素能识人,善于交友,待人谦和温顺。洪秀全战略眼光也较曾国藩为不足,致使起义后期重大决策频频失误;曾国藩一生崇尚儒家理学思想,洪秀全虽然自幼受到良好的儒学教育,但后期思想发生不良转变,由于受到自创伪宗教——拜上帝教的精神毒害,其世界观逐渐出现紊乱,变得日渐迷信。洪秀全、曾国藩两人在晚清政治舞台上颇为不同的表现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深层次原因。其中,性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二人领导的事业成败殊途。

参考文献:

1. 杨书林:《洪秀全在太平天同运动失败中的领导责任》,《领导科学》2013 年第4 期。

2. 朱东安:《曾国藩与中国传统文化》,《近代史研究》,1997 年第1期。

3. 太平天国博物馆编:《太平天国资料汇编》第二册 北京:中华书局,1980 年版。

4. [美]史景迁:《太平天国》,朱庆葆 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年版。

5. 梁启超:《曾文正公嘉言钞序》,《曾文正公嘉言钞》,北京:商务印书馆,1925 年版。

6. 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长沙:岳麓书社,1985 年版。

(浩然文史·投稿作者袁方)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咸丰与洪秀全:命中注定是死敌,身有诡异密码能解释清朝国运

咸丰(1831—1861阴历)是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六位皇帝。他短暂的一生却遇上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即洪秀全(1813—1864阴历)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是咸丰帝的最大的对手,心腹大患。

首先,按民间命理的说法,咸丰生于辛卯年(1831),洪秀全生于癸酉年冬(1813),卯代表东方木,酉代表西方金,二者是日精月华、两极之冲,所属五行也相克。

咸丰的咸字中包一含戌字,暗合他庚戌年继位(1850),而这年冬洪秀全也开始起义。庚字五行属金,而咸丰本命为木而受克。1860年,庚申年,强金,所以英法联军轻易攻占北京,咸丰退败承德避暑山庄,但清朝国号清字属水,金又生水,所以只克咸丰而清不亡,化险为夷,四十年后的庚子年(1900)也是如此,该年非亡清之年。1861年是辛酉年,又是紧挨着庚申的强金年,金最旺,尤克木,所以咸丰此年暴崩。

咸丰儿子同治出生于1856年,丙辰龙年,所以那时民间认为同治是真龙天子,他一降生,命运天平逐渐偏向他,出生才百多天,太平天国就发生了天京事变,转向衰败,而且最终灭于同治手中。

清朝晚期最怕辛亥年,说来巧合,清朝亡于辛亥。1851年,洪秀全正式造反,爆发了为灭清的金田起义(又是金,处处克咸丰),这年是辛亥年,如果历史学家当年用了辛亥革命代替金田起义,那近代史上要分称第一次辛亥革命和第二次辛亥革命了。洪秀全领导的第一次辛亥革命差点儿就颠覆了大清王朝,六十年后,甲子循环,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清朝,真是有些诡异。

清咸丰和洪秀全这两名字也很有意思。清与洪,清夺了朱元璋的天下,而朱元璋在民间称朱洪武(年号),咸与全意同,秀与丰意近(丰姿),秀全即丰咸,是反咸丰的,洪秀全是帮明朝报仇而造反的。

还有说法,丰字拆字为三一,预示,咸丰享寿三十一岁,一核对也符合。

咸丰在位十一年(1850—1861),洪秀全1853年定都天京,1864年身死国灭,做像样的皇帝也是十一年。

咸丰名字叫奕詝,奕为辈分,詝字代表他,于是民间又针对这个进行解说,言为是非口,宁一为安宁,一为江宁,总体来说就是关于国家安宁的是非,而且在江宁。江宁即南京,代表太平天国。

也许关于这些的民间说法还有很多,当然毕竟是民间说法,用科学方法却无法解释,或者说无法解释通透,但从来民间故事或民间说法都是很有趣味性的,足以让人娱乐和放松一下心情吧。

屡次落榜,终于让书生一怒之下发起一场惊天动地的农民起义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首《登科后》,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唐代诗人孟郊金榜题名时心中无尽的狂喜之情。

然而不是每位学子都是幸运的,大多数穷其一生都无法高中。好比这位比较倒霉的仁兄,一连参加四次科举考试,每次都名落孙山。

不过这位仁兄也十分的有个性,他回家越想越气,心中懊恼考场的不公平,一气之下居然干脆造反,于是发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

出身农家子弟

1814年1月1日,在广东省花县福源水村,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洪镜扬家里。此后一位掀起一场农民起义的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呱呱坠地。

据说因为洪秀全本命八字五行缺火,相生相克之嫌,于是取名火秀。洪秀全出生在一个极为普通的家庭,世代以耕种为业,家中财产只有几亩薄田,几头耕牛,几间破砖瓦房。

地处偏僻,因此村里人口稀少,大约二三百人,而且饱受地主的剥削和掠夺,人们生活普遍穷困潦倒。但是洪秀全一家有几亩自耕自种地,因此生活还算过得去,也因为如此,洪秀全才有机会进私塾读书。

从小聪明好学

1819年,7岁的洪秀全进入私塾开始读书,小小年纪的洪秀全十分聪明,很快熟读的《四书》、《五经》、《考经》等经书。他不仅就能够背得滚瓜烂熟,而且讲得头头是道。

除此以外,他还读了许多书,如史书、文集,志怪、言趣等被视为不正统的书籍,洪秀全也都十分认真地阅读。

夏天夜晚,村里的乡亲们相聚乘凉,聊天时他都能滔滔不绝地讲《三国》,评《水浒》,字字珠玑,时间一长,乡亲们都夸:“洪家出了个人才,将来准是个秀才、壮元郎!”

他的聪慧与机敏,在师、友、乡邻之间人人夸赞,因此,乡亲们也时常赠送一些衣、物之类的生活用品来帮助他,就连私塾里的老师,也都愿意减免他的学费。在大家的帮助之下,洪秀全这位农家子弟,在私塾读了整整10年书,因此成了一位饱学之士。

运气不佳,屡次落第

然而小小年纪的洪秀全也不负众望,在12岁时参加县试,就考中了童生。

按照清代的科举制度,县试及格之后,就可以参加府试。府试对他来说意义十分重大,如果府试被选取,那就可以参加院试,接着乡试、会试乃至殿试,那么就可以平步青云,踏上仕途之路。

可能是以前的好运气用完了,这次府试洪秀全未能考取,这对洪秀全来说无疑不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这次的失败,并没有让他放弃,更加加倍努力学习,准备下一次科举考试。

一转眼,洪秀全已经是14岁的少年郎了,但是家里的生活举步维艰,温饱都成了问题。这一天,父亲把洪秀全叫到身前,语重心长地对他说:“火娃,咱家的境况你也知道,原本指望你能够出人头地,才让你念的书,但是念书的钱又到哪去挣啊!一狠心,你就别念了!”

懂事的洪秀全十分理解一生勤奋,辛苦操劳的父亲,他深深地对父亲说:“我知道了。家里的活我也能帮忙,不去私塾我也能学习,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

从此以后,洪秀全开始一边发愤学习,一边帮助家里干农活。他每天早起晚归,日夜不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报答家人。

夜里,他点起昏黄的油灯,继续埋头苦读。辛劳了一天的父亲,总是在屋角里陪他坐着,直到夜深,给他披上衣服,叹息着回到房中休息。就这样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已经自学了更多的知识。

在家里人的支持下,到了1836年的春天,22岁的洪秀全再次踏上参加府试旅途,怀着无比自信的心里,第二次来到广州,参加考试。

第二次进入考场,洪秀全感慨万千。然而这次下笔如神,答题准确而深入,满怀信心出了考场。

终于揭榜了,然而洪秀全再次名落孙山。但是这次考试的失败,深深地打击了洪秀全。这让他头昏眼花,精神上也受到了很大的刺激,回到住处,同住的一位乡绅子弟正兴高采烈地收拾行装,要去拜师了。看到这位平时口不成文,今日题名金榜的乡绅子弟,洪秀全十分不理解,于是暗自叹息。

一天,心情烦闷的洪秀全到街上闲逛,走到龙藏街上,正好那里有人在发书,洪秀全随手拿了一本书。这个送书的人叫梁发,他根据西方教教义,编写了一本叫《劝世良言》的书。

其中书中内容是宣传“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但是这里讲的平等是封建下的平等,实际上还是在承认“尊卑贵贱”的思想,劝人接受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现实,安分守己的和睦相处。

说教人们放弃斗争,承认上帝的早有安排,对于当时处于水深火热的中国人们来讲,自然是不可取的。所以洪秀全看了看,没有重视,随手把它放进了书柜。

遭受了巨大的打击而生病,睡梦中见到神秘老人

1837年,不甘失败的洪秀全第三次前往广州应试,结果初考时名列榜上,复试时功败垂成,洪秀全再次受到了极其沉重的精神打击,心灵蒙上了巨大创伤,终于忧愤成疾,一病不起,只好雇了一乘小轿,让人抬着回家。

回到家里,洪秀全连续40多天高烧。病中的洪秀全做了很多奇奇怪怪的梦,梦见许多人在向他招手表示欢迎,他以为这是鬼神在叫他,认为自己的死期到了,他把父母兄弟叫到身边,痛苦地对他们说:“我不行了,今生无法报答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培育之情了,我对不起你们,对不起列祖列宗,我苦读寒窗,却不能为家族显赫扬名,忏愧啊!”

说到这里,他双眼紧闭,失去了知觉,他又做了另外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一龙、一虎、一雄鸡走入室内。然后许多人奏乐向前,请他乘坐美丽的坐骑。

把他带到了一处华丽而光明的地方,两旁聚集了无数高贵的男女敬礼欢迎洪秀全。下轿后,一个老妇人把他带到河边上,对他说:“污秽的人啊!何以自暴自弃与那些人亲近,以至惹得满身肮脏呢?如今我必须把你洗净了。

随后又把他引到一座大殿,其美丽与华贵不可言喻。上有一老人,披着金发,穿着黑色长袍,巍然坐在最高的宝座上面,看着洪秀全,流着泪说:“世界上的人都是我创造的,人人都吃我的粮食,穿我的衣服,但是没有一个人来纪念我、尊重我,尤其是邪恶的人,竟然把我赏赐的物品去拜祭鬼魔。这些人有意忤逆我,令我很恼怒,你不要去效仿他们。”

老人又给了洪秀全一把宝剑,对他说:“你用它来用来斩妖除魔,但是不要误杀了兄弟姐妹。”梦的内容十分丰富,而且还有训斥孔子的一段,而且经常梦中大呼:“斩妖,斩妖,斩啊!”从这一刻起,一颗造反的种子在他的心里萌芽。

创建拜上帝教

但是此时的洪秀全这次和六年前思想上是不一样的,由于战争的爆发和广州军民的抗英斗争,都进一步暴露了清王朝的腐朽。

六年后的1843年春天,再一次参加了广州的府试,结果还是名落孙山,洪秀全一怒之下抛开了孔孟之道,休闲之时翻开了在广州应试收到的徒梁发的《劝世良言》。

越看越觉得书中说得十分有道理,在结合之前自己梦境。索性把家里的孔子牌位换成上帝的牌位,从此便断了科举的念头,决意传教造反,从此洪秀全开始逢人便宣传他所理解的教教义,并称之为“拜上帝教”。

起初在广州一带传教,并未取得成功,洪秀全心想这里不适合传教。在1844年,洪秀全和冯云山到广西金田一带传教,不久洪秀全返回广东,冯云山留下来发展,教徒开始日益增多。

在1845年至1846年,洪秀全写下了《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百正歌》等作品。而且他把清朝黄帝指作“阎罗妖”,认为上帝是天地间唯一的真神。后来去广州拜见了美国传教士罗孝全。进一步研读了《圣经》,丰富了拜上帝教的宗教知识,发展宗教政治思想。

为了认真学习,洪秀全在广州的一所教堂学习了几个月,曾要求受洗,但教士认为,洪秀全对教义的认识不足够而拒绝了,于是其自行施洗。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10月,洪秀全其后再到广西会合冯云山,洪与冯云山在高坑冲信徒卢六家建立了拜上帝教的领导机构。他们决定向其他宗教和神权发起挑战。

洪、冯首先拿香火最盛的象州甘王庙开刀,将甘王偶像砸碎,并宣布其杀母、藐视上帝等十大罪状。在冯云山的协助下,当年在广西桂平建立了“拜上帝会”,吸收了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等2000人为会员。并陆续制订拜上帝会的规条及仪式。

金田起义

洪秀全的拜上帝会与地方政府的矛盾日渐加深,洪秀全等人决定在1850年后反清,于是加紧准备起义,会众在下半年间陆续前来金田团营。

在1951年1月11日,冯云山、杨秀清等人率众以为洪秀全祝寿之由,在金田村犀牛岭古营盘,举行隆重仪式,洪秀全乘机宣布起义,号召群众起来推翻清王朝。他们开始蓄起头发,裹上红头巾,拿起武器攻城掠地,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从此开始拉开了序幕。

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反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强烈地动摇了清政府的政治基础,加速了它的衰败。不仅对政府,这场运动对人民也带来了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它鼓舞了人民和封建王朝做斗争的勇气。

太平天国运动不仅对内动摇封建主义,对外对帝国主义也有着深深的打击,它给了侵略中国的列强狠狠的教训。

洪秀全与曾国藩:命运交织的两人因何分出胜负?主要是性格问题

洪秀全与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非常重要的两个人物,两人都一度在晚清历史舞台上混得风生水起,然而最终他们领导的事业却是一成一败,功业相反。洪秀全领导的天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帝制时代最后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东南半壁江山,其兴也勃焉;无奈功败垂成,在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下以悲剧收场,其亡也忽焉。

曾国藩创立的“湘军”是近代地方团练武装的杰出代表,在对抗太平军的过程中展现出与旧式军队不可同日而语的非凡战斗力。一成一败之间,两位领导个人素质的巨大差距显露无遗。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差距并非体现在文化水平上,而是两人的性格与心态高下立判。这种差距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各自事业的成败格局。

一、洪秀全的早年成长经历

清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日(1851年1月1日),这一天是落第书生洪秀全的生日。他三次赴广州参加童生试的院试,不幸的是每次都名落孙山,悻悻而归。然而正是这位科场中彻头彻尾的失败者领导了中国帝制时代最后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这场后世熟知的“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迅速席卷清王朝半壁江山,撼动了大清国原本相对稳固的统治根基,也彻底改变了洪秀全这位“考神弃儿”的人生际遇。

洪秀全塑像

清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初十(1814年1月1日),洪秀全出生于广东花县官录㘵村(位于广东中西部)的一个耕读世家。他7岁开始入私塾读书,熟读四书五经。早年的洪秀全拥有与传统社会普通士子相似的人生理想,无非日后希望金榜题名,光耀门楣,这也是全村父老对他的期望。《清史稿▪洪秀全列传》中对洪秀全早年经历的记载只一句“洪秀全,广东花县人。少饮博无赖,以演卜游粤、湘间”。其中所谓“饮博无赖”应该并不符合事实,从洪秀全早年学习经历及家庭状况来看,他并不是一个浪荡无赖。恰恰相反,他是一位在学习上拥有极大上进心与极强耐力的普通书生。《清史稿》中的这句记载可以理解为正统史观下对农动领袖形象的故意歪曲。早期平静的耕读生活经历一方面给洪秀全带来了较为深厚的文化积累。另一方面,他萌生了将来通过科考考试顺利走上仕途的美好愿望,尽管这个愿望后来被证实为与现实存在不小差距的幻想。

洪秀全故居(现为博物馆)

洪秀全三次在童生试中的广州院试失败落选,此时的洪秀全可谓彻头彻尾的科场失意者。早年科场的屡屡失意实际上给洪秀全的心理造成了非常大的震荡,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强烈的自卑感,亟待依靠强势的征服与无尽的享乐来弥补心灵深处的遗憾、创伤。据太平天国自编的历史书《太平天日》记载,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科场再次失利的洪秀全大病一场,这场病持续了一月有余,他甚至认为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可见此时病榻之上的洪秀全几乎全然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近于心如死灰。

然而,一股强大的力量重新点燃了洪秀全内心的生活热情。病中醒来的洪秀全对旁人讲述自己做了一个关于神话的梦,梦中他飞升上天,得见上帝,于是上帝认他做次子,以“天王”的身份统摄人间,诛杀妖孽。“丁酉异梦”的神话极有可能系属洪秀全有意编造,那么一个对自己的命运丝毫不报希望的人为何要费心捏造出如此离奇的神话之梦?什么力量使他决心开始改变自己预定的人生轨迹?

电视剧《太平天国》中的青年洪秀全

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洪秀全翻阅了在广州应科考时徒梁发所给的《劝世良言》一书,这本宣扬教精神的小册子给洪秀全的心理造成巨大冲击,因为《劝世良言》所传达出的不仅是天堂永生的美好境况,还有对偶像邪神崇拜的强烈反对,本质上是鼓吹对传统权威的勇敢反抗。美国学者史景迁认为“人相信什么,他就会变成什么”。第三次科考失败后又大病一场,心灰意冷的洪秀全此时正需要为自己寻找这样的一条出路,或者说一股催动他改变命运的动力。只有相信这本小册子,自己“开科取士”之类的妄想才有可能变成现实。

《劝世良言》书影

二、曾国藩的早年经历

清嘉庆十六年十一月十一日(1811年12月26日),曾国藩出生在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的一个地主家庭。父亲曾麟书为当地的塾师秀才。曾国藩6岁入私塾发蒙,8岁读四书,诵五经,可谓聪颖好学。比起洪秀全的科场失意经历,曾国藩似乎在这方面顺风顺水得多。不过会试他也考了三次才通过。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国藩终于以殿试三甲第四十二名成功登第,赐同进士出身。从此,他开始踏上仕途,并一步步成为朝廷倚重的地方大员。

电视剧《太平天国》曾国藩剧照

从早期经历来看,曾国藩少时良好的家庭教育为他数十年为官、施政、治军奠定深厚的文化基础。他对传统儒家文化的研习深刻影响了他的政治生命。曾国藩少有大志,以除弊兴国为己任,他指出:“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对于朝廷的积弊他早有观察并立志有所改变。梁启超评价道:“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豪杰中称最愚钝……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远大坚定的志向对于曾国藩事业的成功无疑起到颇为关键的作用。

三、文化素养还是性格问题?

前文已经论及,洪秀全的文化素养并不算低下,而想要考察他的文化素养到底如何离不开对其存世作品做一番推究。不妨摘录两首他的亲笔诗作进行深入分析:

第一首是《述志诗》:

手握乾坤杀伐权,斩邪留正解民悬。

眼通西北江山外,声振东南日月边。

展爪似嫌云路小,腾身何怕汉程偏。

风雷鼓舞三千浪,易象飞龙定在天。

第二首是《天父诗》(一百二十三)

几多因为一句话

五马分尸罪不赦

一言既出马难追

天法不饶怕不怕

以上作品均出自洪秀全一人之手,但两首诗风格迥异,高下立判。显然《述志诗》以豪迈的气势地表达了作者匡扶江山、改天换地的不渝之志。且对仗严整,意境壮阔,文辞工丽。对比之下,后作则充斥方言俚语,几近意境全无,文辞浅白,很难让人相信与《述志诗》出自同一人之手。较为合理的解释是文学性较强的《述志诗》集中代表了洪秀全的文化素养。

洪秀全手迹

文学素养的形成往往需要经年累月的研习,绝非一日之功。智者出于特定目的有意“藏拙”相对于要求愚者灵光闪现要容易得多。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是一场农民起义。起义早期,为了获得较好的宣传效果,用浅白易懂的文辞显然更为可行。而定都天京以后,“天王”陷于纸醉金迷的帝王生活,自然无心创作。加之由其创立的伪宗教——拜上帝教在起义后期对洪秀全自己的精神世界本身也造成毒害,甚至致使其世界观出现混乱。从这样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洪秀全的个人素质仅就文化素养而言并不算低。

洪秀全在性格与心理上却存在相当不容忽视的问题。他早年生活较为贫苦,加之科举考试屡屡碰壁,这些直接导致他形成了强烈的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恶性发展到畸变程度就造成虚荣、尚奢侈等不良性格。1853年至1864年,太平天国存在的最后十一年里,洪秀全竟然只出过一次天王府。南京修建的天王府极尽奢华之能事,劳民伤财。甚至到了太平天国大厦将倾、危如累卵的紧要关头,洪秀全依然对朝政无心过问。天王府中美女如云、夜夜笙歌。这一切都只是为了弥补他内心深处的自卑情结,他要与自己的农民出身彻底决出裂。

天王宝座

曾国藩自小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一直非常注重自我人格修养与锤炼,被盛赞为“古今第一完人”“儒学最后一个代表人物”。曾国藩的修身理论主要来源于宋明理学,一方面,他早年曾经就学于晚清理学大师倭仁等人,另一方面,他早年生活的湖湘一带理学颇盛。值得注意的是,曾国藩受到“经世致用”思想的感染激发,认识到个人要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必须关注现实,怀抱积极入世的热情与精神。他始终将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自觉的道德追求,实现自我意识的净化与提升。

《曾国藩家书》手迹

曾国藩的个人素质充分体现在其作品中。对于其文化素质,在其文集中不乏立意高远的锦绣文章。而其道德层面的映现,则主要可以从其家书中窥见端倪。在给曾国潢等四位弟弟的家信中有“凡人一身,只有迁善改过四字最可靠,凡人一家,只有修德读书四字最可靠。此八字者,能尽一分,则有一分之庆,不尽一分,必有一分之秧”,从中可见其性情为人之大略。《清史稿▪曾国藩列传》传末评价道:“国籓事功本於学问,善以礼运。公诚之心,尤足格众。其治军行政,务求蹈实。凡规画天下事,久无不验,世皆称之,至谓汉之诸葛亮、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殆无以过,何其盛欤!”。

文史君说

洪秀全与曾国藩个人素质之高下在很大程度上并非表现为文化水平上的差异,而切在为人性情与境界之悬殊。洪秀全一旦稍得了势,便骄奢淫逸、目中无人;而曾国藩素能识人,善于交友,待人谦和温顺。洪秀全战略眼光也较曾国藩为不足,致使起义后期重大决策频频失误;曾国藩一生崇尚儒家理学思想,洪秀全虽然自幼受到良好的儒学教育,但后期思想发生不良转变,由于受到自创伪宗教——拜上帝教的精神毒害,其世界观逐渐出现紊乱,变得日渐迷信。洪秀全、曾国藩两人在晚清政治舞台上颇为不同的表现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深层次原因。其中,性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二人领导的事业成败殊途。

参考文献:

1. 杨书林:《洪秀全在太平天同运动失败中的领导责任》,《领导科学》2013 年第4 期。

2. 朱东安:《曾国藩与中国传统文化》,《近代史研究》,1997 年第1期。

3. 太平天国博物馆编:《太平天国资料汇编》第二册 北京:中华书局,1980 年版。

4. [美]史景迁:《太平天国》,朱庆葆 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年版。

5. 梁启超:《曾文正公嘉言钞序》,《曾文正公嘉言钞》,北京:商务印书馆,1925 年版。

6. 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长沙:岳麓书社,1985 年版。

(浩然文史·投稿作者袁方)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