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商之身八字(官商命好不好)

追梦抓梦 2023-11-21 20:30:29 用户分享

八字伤官详解

伤官的特点:

伤官是日主所生的并且阴阳相吸,主要表现为个人向外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和技艺。这些才艺通常是表达方式另类、前卫、热烈的外向型才艺,如唱歌、舞蹈、表演等。伤官也代表着子女的含义,因为它是由日主所生。

古语有云,聪明不过伤官,伶俐不过七杀。伤官人格因其聪明敏捷、口才流畅、性情好色且生育能力佳,因此常喜欢炫耀,表现自己。此外,伤官因其多才多艺、擅长赚钱,在经济方面也有很高的慧根。平时,伤官人格喜欢露出自己闪光的一面,向外界展示自己的优点。

伤官星的最明显特点是自视甚高,常认为自己比别人优秀,表现出傲慢自大的态度,对任何人都不屑一顾。因此,伤官星需要其他星座的印绶来平衡,以便发挥其优势。

伤官的喜忌:

1:伤官星为凶神,需要靠印星来制约。这种命格喜欢伤官旺盛,印星有力,并且印星要避免被财星破坏。

2:伤官喜见财形式伤官生财的格局,适合依靠自己的特长和知识来赚钱。这种格局的人通常能够通过自己的技能和学识获得财富。

3:伤官喜见七杀,八字中的七杀,具有强烈的进攻性,需要加以控制和化解。若能适当地控制和化解七杀,最易获得财富与地位的成功。利用伤官克制七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份奏折引出的“皇商”辨析

一份奏折引出的“皇商”辨析

崔满红

一份奏折的别样解读

“山西商人研究学术活动群”是十分活跃的晋商研究学术交流平台,起到了资料共享、观点互动的重要作用,是我每天都会关注的一个好去处。

今天一位朋友发上来一份乾隆朝的奏折,是说朝廷采办的铜转运的事情的。顺带了他的一篇解读——《乾隆朝里的太谷皇商》,里面涉及到了对“皇商”的不同理解。

朋友对奏折中的“官商”两字的理解有了一个自己的判断——凭此认为孙家应该是“皇商”。

关于皇商的一孔之见

奏折中的“官商”两字怎么解?“官商运解”应该是指官家委托商人运解铜这件事。一孔之见。

为皇家采办商事的,概称“皇商”不准确,有史以来中国早期的多数商人做的大部分商务都涉“皇”,耳熟能详的明初开中制涉及山西很多商人为边关采办军需,都不能称为皇商——晋商中能称为皇商的应该算清初八大家,很多商人高估一点应该算红顶子商人,距离皇商还是很远的。

秦商自称“帝国商人”,其实也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皇商,只是身居长安,皇城根儿下是老家罢了。

皇商是受皇室委任,代表官方营商,垄断由朝廷经营的重要产业的商人。隶名内务府,代表皇家营商,以官方身份管理由朝廷经营的产业,为皇宫供应各种物资的资本家便名“皇商”。

皇商是特殊的商人阶层

皇商隶名于内务府,清朝的皇商有些按例会赐封官衔,不少人品级在五品以上,如皇商范毓馪并赐封正二品太仆寺卿、江春赐封正一品光禄大夫、胡雪岩赐封从二品布政使、张弼士赐封正一品章服顶戴、叶澄衷赐封正二品章服顶戴、伍秉鉴赐封从二品官衔、盛宣怀任从一品邮传部尚书。

皇商享有政治和经济上的特权,经营范围极广。清朝的皇商在皇室与朝廷的支持下垄断许多重要行业,且结交权贵,功名迭出,不但是把持经济命脉的大资本家,亦是参与科举功名,担任高官要职的官僚世家。

清廷入关后,顺治帝在紫禁城设宴款待八大晋商家族,封官授爵,并召之入籍内务府,御封为“皇商”。八大家族因为清廷入关提供军需物资支持而建下功勋,得到了清朝皇室的信任,成为直达天庭、既富且贵的皇商,从此世代效忠于清王朝。

由皇帝任命,以官方身份管理朝廷经营朝廷的重要产业,代表皇室营商的商人即为皇商。

清王朝建立之后,厚赏八大晋商家族,顺治皇帝亲自在紫禁城设宴款待,并许以官职爵位,范永斗等人竭力推辞。于是,顺治封他们为“皇商”,授予官方身份和皇家背景,隶籍内务府。

在内务府皇商中,地位最高的,便是领内库帑银行商的皇商。能支领皇宫内帑,说明已经充分得到了皇室的信任,支出的皇帑越多,也就说明和皇室的关系越密切。内务府家臣做到拿着皇帝内帑私财做生意的地步,才敢说自己的地位真正超过了外朝臣子。介休范氏、扬州总商江春、以及曹雪芹的祖父的曹寅,都是此类皇商的典型。

皇商的主要职责有五项,其一是代表皇室,经营由朝廷垄断的商业,如铜铁、盐业、茶马、丝绸、皮草、铸银等;其二是管理皇家在各地的资产,如京城及各省的皇店、东北乌苏里的人参种植等;其三是在战争时期为朝廷运送军粮、军备等各种军需物资并承办军火的生产;其四是代表清廷官方主持对外贸易事务,管理港口海运与洋船货物;其五是为宫廷生产并供应各种物资,如康乾时期的介休范家。

皇商享有封建王朝所赋予的种种经济和政治特权,大规模地从事与封建王朝的财政、军需和经济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商业活动。在清代的官商中,以内务府的皇商最为著名,其资本之雄厚、经营业务之广泛、与封建王朝的经济、政治联系之深,都远远超过历代的官商。皇商在清代整个官僚阶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皇商经济对清代商业资本的发展,乃至对清政府的财政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极其重要的影响。皇商长期参与清朝上层的政治军事活动,出任重要官职,从事与当时封建国家财政、军需和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铜、盐运销、对外贸易以及其它一些重要的大规模独占性商业,垄断了清初时期对蒙古的全部贸易,和清朝皇帝、王公贵族、部院大臣以及许多地方官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八大皇商范家为耀

八大皇商

八大皇商是指山西商人范永斗、王登库、靳良玉、王大宇、梁嘉宾、田生兰、翟堂、黄云发这八个皇家商人。清王朝建立之后,厚赏八大家,顺治专门在紫禁城设宴款待,并许以官职爵位,顺治封他们为“皇商”,也就是专门为皇家服务的商人,籍隶内务府。

清政府把张家口附近的五百里地赐给他们开垦,义务是“每年办进皮张,交内务府广储司库”,以供皇家专用。八大皇商在顺治初年正式入籍内务府,代表皇家营商,经营朝廷垄断的产业,此后历代世袭皇商之业。其中,最大的得益者是介休范氏的范永斗,他受命主持贸易事务,还垄断了东北乌苏里、绥芬等地的人参采购业务,由此,范家又被民间称为“皇家参商”。其余七家,亦各有封赏。范氏地产无数,在各地有房产一千多间、茶场五座、茶山五千亩、洋船六艘,这还仅仅只是范氏财富的冰山一角,而且功名迭出,既有进士,又有武举,官高权重,世代皇恩。可以说皇商在有清一代,真正是富贵流传,财雄势大,声名显赫,手眼通天。

八大皇商在皇室与清廷的支持下,垄断了全国的铜铁、皮草、盐业、丝绸、茶叶、人参等等支柱产业,甚至朝廷的军粮军备供应及军火生产也由八大皇商垄断,并受朝廷委任,管理港口和海运,代表清廷官方主持对外贸易事务。

介休范家

介休张原村范家,祖籍陕西,后迁居介休县张原村。据《张原范氏家谱》记述:“始祖志纲公于前明成化年间由陕徙晋,寄居于介休城中,后迁于张原村。”范氏自志纲传至第六世范明,始携长子永魁到塞外经商,收入颇丰。明末三子范永斗(字肖山),继承父兄事业,成为操纵张家口一带贸易八大商人之一,主要与外蒙古族和辽东女真族开展马市交易。

康熙执政时期,多次出兵平定新疆叛乱,由于路途遥远,且经沙漠地带,运送军粮成了一个突出的困难,每石米运到军中需120两白银。1720年(康熙五十九年),准噶尔部再次叛乱。范永斗的两个孙子根据自己从小随父在塞外经商、熟悉道路的有利条件,认真核计,联名呈请皇帝,自愿以低于朝廷运粮三分之一的费用运送军粮。康熙闻奏,立即批准。

这一重大军功,为范氏与清王朝进一步结合开辟一条坦途。当时的范家既富又贵,担任官职的有五十多人,仅以第三代的毓字辈和第四代的清字辈计,毓字辈大儿子任太仆寺卿,二儿子任布政司参政,三儿子又破例擢为正定总兵官,署广东提督等职,“皆为显官”。此外,还有太仆寺少卿一人、员外郎二人、郎中一人、道员一人、知府一人、同知一人、县丞二人。在科举功名方面,得中进土二人、举人三人、武举一人、庠生若干人。

范氏迭出功名,实任朝中或地方官吏。所谓“兄弟从子,各艳当世”。这一家族当时允文允武,半商半官,上通朝廷,下连市井,也算是钟鸣鼎食、富贵逼人。

尽管范氏成为一门朱紫的豪贵,但其家族特征仍是皇商本业。范氏的商业成就及巨大财力,为取得政治权力提供了可能,而入官以后门楣光大和掌握权力,更进一步为家族商业提供支持。官商融合在皇商范氏家族发家史上得到了集中体现。

范家商史

顺治初年,范家被赐产在张家口定居,正式入了内务府籍,顺治帝还要赐给范永斗官职。清王朝更以特许经营等方式,给皇商范氏带来种种经济特权。

范永斗是范氏家族承任内务府皇商的第一代,在其子范三拔襄助下,成为内务府诸皇商中最得力与最受宠的。范家最初受清王朝委托,往来于关内外进行边贸。随着爱新觉罗氏君临全国,又受委托大规模经营铜、盐,这些生意属于独占性商业。当时,范家“运铜、铅于诸省,国用流通”。

从康熙到乾隆初年,范氏家族在经济和政治上达到鼎盛的时期。其中,范三拔的三个儿子(范氏入关后第三代的三个代表人物),为清王朝运送军粮,有力地支持平定准噶尔叛乱,建立重大的功勋,因而大大提高范氏家族的政治地位。

重大军功

据《清史稿》记载:范氏故巨富。康熙中,师征准噶尔,输米馈军。六十年(1721年)再出师,范氏请以家财转饷,受运值视官运三之一。雍正间,师出西北二路,怡亲王允祥荐范氏主饷,累年运米百余万石。寇犯北路,失米十三万余石,范氏斥私财补运,凡白金百四十四万。世宗特赐太仆寺卿衔,章服同二品。将帅上其功,赐职太仆寺卿二品官。

据乾隆《介休县志》记载:“康熙六十年,西征准噶尔,道远粮运,范氏辗转沙漠万里,不劳官吏,不扰闾阎,克期必至,且省国费以亿万计。”

《参政范公墓志铭》记载:“公壮而敢为,倜傥有大志。转粟北塞也,先后凡八年,涉危险,驰绝漠,声震朝野。

范氏成功地输送大量军粮到西征准噶尔前线,卓越完成后勤供给,这是一桩了不起的功劳。尤其是出私财数百万两支援军需,在官商史上更是前所未见,正如《清史稿》作者赵尔巽等人所说:“范氏出私财助军兴,几倾其家而不悔,求诸往史,所未有也。”

范氏承任皇商最初几十年中,拥有巨额财富,保持着强大的经营和组织能力,并且充分利用本家族累世积累的边疆活动经验,才能完成承办粮草这一难度极大的任务。

官商融合

范家对朝廷的报效当然也得到了政治和经济上的补偿。1729年,雍正特赐范毓并正二品的太仆寺卿衔,成为名副其实的“红顶商人”——后世另外一个更出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被授予从二品的布政使衔江西候补道,在官衔上尚不及范家。范毓考上了武举,从千总干起,当过天津镇总兵,累官至广东提督,1750年(乾隆十五年)去世,在《清史稿》中有一段500来字的小传。

垄断盐业

除了政治上的表彰之外,范家在经济上的实惠当然更大,其中的一项是,获得了中国北方最主要的两大盐场——河东与长芦的引盐经营权,范家摇身而成盐商之首。仅在长芦一地,范家就持有盐引10718道,按每道引200斤计,就控制了食盐214.36万斤。而且,限定的销盐地区条件十分优越,靠盐场近,人口稠密。范氏在潞安、泽州、直隶、河南建立了庞大的销售网。1732年(雍正九年),原来在大兴等八州县承办盐业的皇商李天馥积欠30多万两盐课银,面临破产,范氏收购之。最兴盛时,范氏供给1000多万人口的食用盐。

多元产业

范家还进入了当时获利甚丰的铜业贸易。清初以白银为本位货币,但民间交易多用铜钱。国内只有云南产铜(“滇铜”),矿源缺乏,康熙年间起从日本进口“洋铜”。最初由沿海民商承办,用国内的丝绸、茶叶、瓷器、药材及其他杂货换取日本铜,利润极高,据记载,“大抵内地价一,至倭可得五,及回货,则又以一得十”。范家联络张家口的五个皇商,要求承办对日铜贸易。从乾隆三年到乾隆二十九年,范家每年贩铜60万斤,占进口量的1/5,乾隆三十一年后,年贩铜140万斤,占进口量的1/3强。

作为清朝早期最出名的皇商家族,范家极盛之时,家产遍布南北各地,在山西、直隶、河南有盐店近千家;在天津沧州有囤积盐的仓库;在苏州有管理赴日船只的船局,洋船6艘;在北京有商店3座,张家口有商店6座,归化城有商店4座;在河南彰德府有当铺1家,在张家口有地106顷,各地房产达千余间。此外,范氏还从事木材、马、皮毛、人参等贸易,并与英商进行玻璃贸易,开采铅矿。范氏家族有50多人被授予官职,行走政商两道。范毓在老家介休张原村修筑范家大院,极尽奢华,被当地人尊称为“小金銮殿”。

功名迭出

皇商范氏为清王朝效力,也得到了清王朝褒赏。仅以范氏毓字辈和清字辈计,先后有二十余人任官职,其中毓宾任太仆寺卿,毓奇任布政司参政,毓覃以武举破例升为正定总兵官,后署广东提督。此外,还有太仆寺少卿一人、员外郎二人、郎中一人、道员一人、知府一人、同知一人、县丞二人(其中有些系捐纳)。在科举方面,进士二人、举人三人、武举一人、庠生等若干人,范永斗、范三拔等也以子孙而贵,被追赠为骠骑将军、资政大夫、奉直大夫、儒林郎等,他们的妻子也追赠为夫人、宜人等。范氏不仅是皇商,而且有不少人获得功名,任中央或地方官吏。范氏是上通朝廷、下连市廛、半商半官的豪门富贵之家。

范家的重大军功,为范氏与清王朝的进一步结合、跻入官场的更高层,开辟了一条坦途。使范氏一族成为一门朱紫、炙手可热的豪贵。作为家族最重要的皇商本业,为其赚到巨大财力,也为政治权力提供了方便与可能,进一步密切了与朝廷各级官府的联系,又为本家族的商业发展提供了保障和有力的后盾,走上一条与封建政府紧密结合的道路。

官僚商人混到可以拿着皇帝的钱做生意的地步,才敢说自己真正成了“皇商”。范氏在雍正、乾隆两朝也是颇受恩宠,当经营出现巨额亏损后,乾隆皇帝还六次拨给范氏累计140万两内帑银钱,希望范氏的情况能逐渐好转,直到亏空越来越大,实在无法填补才被抄家,但乾隆依然酌情从轻处罚,对范氏后人颇有照顾。

皇商特点与利弊总结

当时比较大的皇商有这样的特点:

一是皇室借助他们为政府推行财政政策和提供军饷供应;

二是皇商与封建政府之间有着不一般的相互结托关系;

三是利润的封建化。

在战争期间,他们负责为皇家督造兵器运输粮草,而政局稍微稳定之后,凭借和皇室的特殊关系,他们和朝廷进行了更密切的联系,大到垄断各种支柱产业,小如替皇室采买大内物资,如宫廷修建的木材、后宫的衣服织造、宫廷花木种植、胭脂水粉等,东西虽小,但量大,且待遇丰厚。所以,皇商可以算得上是非常好的差事,就相当于现在的大型国企。但是皇商和皇室联系过于紧密,牵一发而动全身,就像《红楼梦》中所言:“一损皆损,一荣皆荣”。皇商作为和皇家联系紧密的商人,很容易牵扯到宫廷派系的斗争中。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