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八字(国民党八字命理)

依稀久忆 2023-08-26 16:00:22 互联网

中国最具收藏价值金银币赏析——系列

1、中华二十一年双帆壹圆金币

市场估价(RMB):420~480万

此枚金币直径为3.93cm,重为37.6g

中华二十一年像三鸟帆船壹圆金币为金币收藏中的珍稀品种之一。该金币发行于二十一年(1932年),俗称“三鸟币”。金币正面图案为文装侧面像,人像上方为“中华二十一年”字样,背面图案为一艘二桅帆船行于海上,船右方为旭日东升图案,船上方有三只飞翔的海鸟。

此币发行不久,民间流传:帆船右边海上旭日东升暗喻日本(因日本国旗即太阳旗),船上三只飞鸟暗喻日本轰炸机,因适值日本侵华,国人反日爱国情绪高涨,此币被认为有辱国格,是为不详之兆。国民政府为顺应民情,紧急收回,不再使用,同时改版设计新图样,去掉旭日东升和三鸟图案,准备再次铸造发行,但新币钢模制成时已是二十二年初了,造币厂于是将币模正面“二十一年”改为“二十二” 年,然后再次发行,这就是目前多见的二十二年帆船壹圆银币。“三鸟币”铸造时间较短,铸额小,传世的更为稀少。

2、中华十八年帆船纪念银币

市场估价(RMB):420~480万

此枚银币直径为3.91cm,重为26.7g

1929年(十八年),国民政府委托美国、意大利、英国、日本、奥地利等五国雕刻钢模,试铸像壹圆银币,正面图案为先生西装侧面像,孙氏头像上环刻铸造年份“中华十八年”字样,背面图案为三桅帆船驶于海上,帆船左、右刻面值“壹元”,这组样币因背面帆船上有三根桅杆,钱币收藏界俗称它们为“三帆船”币。

3、正脸中华十八年签字版帆船壹圆银币

市场估价(RMB):400~480万

此枚银币直径为3.92cm,重为26.8g

1929年(十八年),国民政府委托美国、意大利、英国、日本、奥地利等五国雕刻钢模,试铸像壹圆银币,正面图案为先生西装正面像,孙氏头像上环刻铸造年份“中华十八年”字样,背面图案为三桅帆船驶于海上,帆船左、右刻面值“壹元”,这组样币因背面帆船上有三根桅杆,钱币收藏界俗称它们为“三帆船”币。

4、侧脸中华十八年帆船签字版伍元银币

市场估价(RMB):400~480万

此枚银币直径为3.91cm,重为26.4g

1929年(十八年),国民政府委托美国、意大利、英国、日本、奥地利等五国雕刻钢模,试铸侧脸像伍圆银币,正面图案为先生西装侧面像,孙氏头像上环刻铸造年份“中华十八年”字样,背面图案为三桅帆船驶于海上,帆船左、右刻面值“伍元”,这组样币因背面帆船上有三根桅杆,钱币收藏界俗称它们为“三帆船”币。

5、正脸中华十八年签字版帆船伍元银币

市场估价(RMB):400~480万

此枚银币直径为3.93cm,重为26.5g

1929年(十八年),国民政府委托美国、意大利、英国、日本、奥地利等五国雕刻钢模,试铸正脸像伍圆银币,正面图案为先生西装正面像,孙氏头像上环刻铸造年份“中华十八年”字样,背面图案为三桅帆船驶于海上,帆船左、右刻面值“伍元”,这组样币因背面帆船上有三根桅杆,钱币收藏界俗称它们为“三帆船”币。

6、中华十八年签字版帆船壹圆银币

市场估价(RMB):390~470万

此枚银币直径为3.93cm,重为26.7g

中华纪念币是近代中国钱币中的精品,有着前史熏陶,是价值很高的革命文物,具有深远的前史纪念意义;一起,仍是考古和研究中国前史文化难得的实物。宝贵的中华纪念币记录了辛亥革命惊天动地的伟大前史,因为历经百年风雨,纪念币存世量极为稀少,尤其是品相好的更为稀缺。二十五年壹圆银币计版式四种,其中侧面像背配帆船,分别有壹圆大字版和壹圆小字版二种。二十五年布图版又分大小及厚薄重量之不同。

二十五年像帆船壹圆银币大字版 估价约400~600万。像帆船壹圆银币大字版参照金本位半圆图案设计、因此水波纹、帆船、壹圆等图样几乎近似。

7、中华国民政府十六年造签字版纪念银币

市场估价(RMB):390~470万

此枚银币直径为3.9cm,重为26.1g

十四年(公元1925年),先生为了商谈全国和平大局,毅然应邀北上,不想于当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十六年(公元1927年),政府在南京钟山建造了中山陵,并将先生的灵柩从北京移至南京。1927年,由国共两党合作的北伐战争胜局基本奠定,北洋军阀统治集团遭受沉重打击,政府准备建都南京。政府有关部门为顺应当时,拟定停铸“袁大头”,开铸像银币。南京造币厂为此铸造了480枚纪念银币,赠送给护送委员会委员。“十六年造”壹圆银币,显然是与“中华国民政府”建都南京关系密切。因那时已辞世,故背镌中山陵以资纪念

此枚签字版先生银质纪念币,俗称“纪念币”。正面图案上端镌有“中华国民政府”八字,中央为先生正面大头像,在右肩上镌有英文“KOSHSH”字样。显然,这是英文签字版的标志。KOSHSH是当时天津制币总厂第二金牌雕刻师,他与泉友们熟悉的意大利雕刻师乔治L.GIORG齐名,签字同出一辙。浅浮雕,双眼炯炯有神,面目栩栩如生,须发清晰可辨;背面中央为竖写面额“壹圆”两字,下方为铸造年份“十六年造”四字,左侧是青松和旭日东升、光芒四射的太阳,右侧是中山陵祭堂的建筑图案

8、中华十八年签字版壹圆银币

市场估价(RMB):380~450万

此枚银币直径为3.93cm,重为26.5g

1929年(十八年),广州国民政府决定由广东造币厂试铸了面值为壹元的银币样币。该 币正面镌先生正面像,上铸“中华十八年”七字。背面正中镌“壹元”二字,外圈有两束嘉禾,其刻模手法非常独特,两嘉禾禾芒芒尖刚好相接,这是其它币所从未有过的。此币是银币之中的大珍品,极具收藏价值与投资价值。

9、中华十八年帆船签字版壹圆银币

市场估价(RMB):380~450万

此枚银币直径为3.92cm,重为26.1g

1929年(十八年),国民政府委托美国、意大利、英国、日本、奥地利等五国雕刻钢模,试铸像壹圆银币,正面图案为先生西装侧面像,孙氏头像上环刻铸造年份“中华十八年”字样,背面图案为三桅帆船驶于海上,帆船左、右刻面值“壹元”,这组样币因背面帆船上有三根桅杆,钱币收藏界俗称它们为“三帆船”币。

目前留存下来的十八年壹圆银币计版式共四种:其一,侧面像背配帆船,分别有壹元大字版和壹元小字版二种;其二,侧面像背配布图壹元,分别有直径32毫米小型版和直径35毫米大型版二种;其三,有十八年侧面像背配布图壹元一种。其中十八年壹元小字版帆船目前为孤品,因为此币的图案设计与国民政府的要求不符,故币模未送往中国。所以,它与中国银币中的“奉天一两”齐名,为中国银币中的罕世珍品

10、中华十五年签字版壹圆纪念银币

市场估价(RMB):380~450万

此枚银币直径为3.93cm,重为26.4g

1926年(十五年),广州国民政府决定由广东造币厂试铸了面值为壹元的银币样币。该币正面镌先生正面像,上铸“中华十五年”七字。背面正中镌“壹元”二字,外圈有两束嘉禾,其刻模手法非常独特,两嘉禾禾芒芒尖刚好相接,这是其它币所从未有过的,而且还是签字版。,币是银币之中的大珍品,极具收藏价值与投资价值。

11、中华二十一年帆船签字上三鸟版银币

市场估价(RMB):360~430万

此枚银币直径为3.95cm,重为26.6g

此币为1932年(二十一年)版,正面为像,上边有“中华二十一年”字样,背面为双帆船图,帆上有飞鸟三只,船的右边有太阳,左右两边是“壹圆”二字,也就是俗称的“三鸟币”。当时三鸟币发行后被民众认为暗喻日本轰炸机,是为不详之兆,所以被国民政府紧急收回不再使用。因产量少,再加上此款是极少数的签名版,故收藏价值极高。

12、中华二十五年壹圆纪念银币

市场估价(RMB):360~430万

此枚银币直径为3.91cm,重为26.2g

二十五年像背布图壹圆小型银币,直径32mm、成色七二、重20克。币模由前上海中央造币厂委托美国费城造币厂制作,系试作时之样币。改成古布图案设计之目的,是财政部计划发行减重降色银币时以此区分成色,又称“厚片”极为罕少。据说钱币收藏家王亢元曾为求得一枚直径32毫米的小型二十五年布图壹圆银币,竟动用了一幢洋房的代价

中华二十五年孙小头钱币聚集了其时政治、经济、对外等社会境况,能真实地反映出那时候的前史情形,可谓是前史意义极深。跟着岁月的逝去,时刻的沉淀。当越来越多的人对古钱币发生爱好的时候,此刻,钱币的保藏价值和市场价值就凸显出来了。保藏市场上,钱币不断以高价成交,尤以晚清时期的钱币最受欢迎,可谓是一片红火。

13、总理纪念银币

市场估价(RMB):350~420万

此枚银币直径为3.91cm,重为26.3g

1927年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革命形势一片大好,政府取代北洋军阀统治,在此情况下,国民政府的财政部决定用纪念币等新银币,取代使用多年的“袁世凯像银元”。当时的南京造币厂因绘样镌模种种手续短期内无法开工而拖延时,为筹措资金、发展厂务,海军马尾造船所于1927年初向福建财政委员会提出承办铸造银辅币的业务。福建的造币厂抢先一步,获得“总理纪念币”的铸造权。

1911年10月武昌辛亥革命起义成功后,更被推选为中华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正式宣誓就职,宣告中华临时政府成立。先生是反清革命团体同盟会总理,反袁时期又任中华革命党的总理,故人们都称他孙总理。1927年,福建造币厂为纪念逝世,铸造了一套总理纪念银币,这是废除封建帝制后发行的第一种贵金属铸币,有壹圆、贰角和壹角三等记值,署“总理纪念币”,计四款。此为壹圆款,收藏价值极高。

14、中华二十一年金本位壹圆帆船下三鸟版银币

市场估价(RMB):350~420万

此枚银币直径为3.91cm,重为26.5g

二十一年金本位银币试铸样币共有一套四种面值,分别是一圆、半圆、二毫、一毫,其中一圆有齿边和梅花边两种,半圆和一毫则为光边。这种二十一年下三鸟金本位银币由上海造币厂设计试铸,由于并未这套银币并没有通过审核,所以上海造币厂也就铸造了极少的样币,目前存世极少,为银币中的名誉品,极为珍贵。

败退台湾:有8大原因,自己却一个也没分析对

败退台湾:有8大原因,自己却一个也没分析对!

1949年底,已经过了62岁生日,这时的他头发花白,已经逐渐进入老境。

和他“风烛残年”的生理年龄一样,他在大陆的日子更是没几天,每天都处在担惊受怕当中。新中国已经于10月1日成立,大陆已经基本被解放军解放,虽然已经败退台湾,但每天都在煎熬。

这种日子,比当年在西安被张杨扣押的日子更难捱。1927年,率北伐军狂飙突进的时候;1928年底,他扫除群雄、“统一全国”的时候;1945年秋,他享受二战4大战胜国元首的崇高声誉的时候,绝没有想到他会沦落到今天的日子。

在日记里,这个老人止不住哀叹:所有经余二十余年所建立之国民革命基业,皆为其十个月内毁坏殆尽,呜呼!局演变至此,国几不国!

1949年11月14日,从台湾飞往重庆,这是他最后一次踏上大陆的土地。但解放军的进军速度极其凌厉,没几天就打到重庆城下,他只好仓皇逃往成都。当时的情况特别狼狈,像陈立夫这些要员逃走时都没挤上飞机,是坐火车来成都的。

强装镇定,每天都和胡宗南等人召开会议,可每次都是胡宗南哭丧着脸从屋里出来。除了煞有介事的开会,每天唯一能做的就是对着军事地图,一呆就是好久。

12月10日,截获一项绝密情报:已经起义的原云南省主席卢汉建议西康省主席、川康滇黔4省联合“剿匪”副总指挥刘文辉,干脆把扣起来交给解放军。

大吃一惊,立即决定离开成都,这时刘文辉的布置的人已经基本控制了住处一带。在关键时刻,不忘“风度”,他做完祈祷之后,和蒋经国一起高唱国歌,之后才赶入凤凰山机场。

这一天的下午3点,通过飞机上的窗户,向成都看了最后一眼,飞机刺穿天空,隆隆飞去,于下午6:30到达台北。

这是对中国大陆的最后一瞥。

的失败,乃是全方位的失败,但主要是军事上的失败。

最后仓皇逃离大陆,当然是全方位的失败。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方面,但最关键的,是其军事上的失败。在解放战争中,部队被消灭了800多万,如果军事上没有败得这样惨,就谈不上彻底的失败。

临进北京前,主席在西柏坡就曾说过:“的亡国,就是亡了军队。”

最后的脆败,让人简直不敢相信在抗战胜利后,他曾占有全方位的优势。

再一次使用了“全方位”这个词,全方位的优势,就是绝对优势,那个时候几乎没人敢相信几年之后会被解放军赶到台湾岛上去。

包括解放军的领导人们,也不敢相信胜利来得如此之快。

主席第一次表达要解放全中国,应该是在抗日战争临近末期的1944年12月,他说:“这次抗战,我们一定要把中国拿下来。”

但更多的人只把这句话理解为信心和愿望的表达,而不是真正的规划。事实上,中国何时能彻底解放,包括主席自己也曾多次做调整期望。

因为解放战争前的双方实力对比,实在太悬殊了。

当时军队450万,散布在各地的我军加起来,也不过127万,才是对方的四分之一多;部队的武器装备本来就明显强于我军,再加上接收了日军全部在华装备,又有美国大量军援,而我军除了战斗中缴获来的日式装备,基本还是小米加步枪,甚至有些地方部队连“一人一枪”都做不到。

从兵种上看,两军的差距更是一目了然,相对于泰森和赵丽蓉的实力对比。

有空军,根据航空委员会主任周至柔(周本是陆军上将,因得到陈诚的赏识后来执掌空军,1946年出任空军总司令)的报告,有可以用于作战的飞机344架,完全掌握制空权,而解放军在敌机来袭时,除了卧倒隐蔽之外,最多是拿机枪,连一架与敌作战的飞机都没有。

同时,军队有海军,各种舰艇240多艘。

而我军的“海军”呢?对不起,要等张爱萍出任华东海军司令员兼政委,那时已经是新中国成立前夕了,而全国海军的正式成立、萧劲光出任海军司令员,则是1949年10月份的事。

先看几个有意思的事例:

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渡黄河南下,揭开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序幕,当时刘邓大军用的什么船?答案是破木帆船。

1948年3月23日,主席、周副主席和弼时同志率从陕北东渡黄河前往华北,用的是什么船?答案仍是木船。

1949年4月21日,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向全国进军,用的是什么船?答案还是木船!

这就是海军和解放军“海军”的对比。在日记里也对自己的优势得意洋洋:“我们有空军,有海军,而且有重武装和特种兵。”

从地盘上看,双方又是怎样的差距呢?

抗战刚胜利,军队就在美国的帮助下,迅速了控制了全国大部队地区,早在1945年9月23日,就说:“长江以南各重要都市接收投降大体完毕,陇海路亦已接收过半,祸患已除其半矣!”

当时留给我军的只有北方的几块根据地,而在南方历经抗日战争的浴血奋战艰苦创立的根据地,后来都根据谈判协定让给了。

正因为有了这些极大的差距,才自信满满,他多次在日记中表达了“必胜”的信心,特别是在解放战争初期,在各地都进展顺利时,说:“共果不就范,一年内可削平之。”

林罗刘在四平失利后,更是得意忘形,说解放军“的战术和江西时代一样,并无多少进步……如果配合得了,运用灵活,就一定给速战速决,把奸匪消灭。”

占据如此巨大的优势,结果只用了四年时候,就被消灭了800多万,被从中国大陆赶到了台湾那几个海岛上。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但今天我们只尝试分析在大陆失败的军事原因,因为这是最根本和最关键的原因。而对于除军事因素的其它原因,留到时机合适时再谈。

战败的八大原因之一:部队呆板僵硬,完全没有解放军的“与实俱进”和灵活性。

在的军事生涯中,确实有好几次他占据了明显的上风。

第一次是在北伐中,最终的结果是孙传芳、吴佩孚和张作霖被全部消灭,张学良宣布“改旗易帜”、服从南方的领导,这是第一次辉煌,因为他完成了未竟的事业,“统一”了全国。

第二次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全国苏区在军队的重压下大面积缩小,最后不得不放弃苏区进行长征,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正是主席、周副主席和朱总司令所在的中央红军。

第三次是经过多年的抗战之后,击败了强大的日寇,结束了日军对中国的侵略,也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此时,个人的威望达到了顶峰,中国位列“四大战胜国”,许多人一度认为中国实现了强国梦。

人生的这三大辉煌,都有深刻的历史背景。

北伐战争统一全国,有北伐军英勇善战,有北洋军阀不堪一击,但有相对北京而言,南京的青春朝气和锐意进取,因为有一定进步性,战胜敌人是自然的事。

第二次战胜红军,迫使三大红军先后踏上长征之路(也包括红25军的单独长征),那个时候军队和红军最大的不同是,军的空前强大,还有他们的对手并非主席,而是李博等人,李博用现在的观点看,根本不是会打仗的。

最后,打败日寇,因为这是对抗侵略的正义战争,得道多助,另外,当时的在国仇家恨面前,有过可圈可点的表现,而且放大背景看一看,有强大的美国,有强大的苏联,如果只靠的单打独斗,绝无打败日寇的可能性。

但解放战争对来说很可悲,他沉浸在自己以前的辉煌中无以自拔,完全不懂与时俱进的道理。

1946年夏,数十万大军云集宣化店,不得不率军突围,“中原突围”拉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到时候为止,一直认为解放军在战术上红军时代没多大差别——既然敌军战术没有变化,那自己也不需要改变战术,就能轻易制服解放军。

十多年前,不就是这么做的吗!

我们可以看看解放军在这些年经历了什么变化,红军时代,由于敌军过于强大,、周恩来和朱德等人唯一能做的就是采取游击战,事实证明这是对付反围剿的最佳办法。主席是游击战的开创者,他总结的16字游击战方针至今耳熟能详。

但到解放战争,大家突然发现,不可能再和武装到牙齿的重装军团打游击战,必须转变为打阵地战。阵地战虽然在抗日战争中有过应用,但很少,延安为此也争论过是“游击阵地战”好还是“阵地游击战”好。

然而在和打了几仗之后,解放军就迅速掌握了阵地战的要诀,学会了怎样在大兵团、重装备、正规化的敌军面前打阵地战;尤其可贵的是,东北的林罗刘在锦州之战之后、徐向前在晋中和临汾之后,都学会了城市攻坚战——陈粟的华野最早学会攻坚战,而华野的攻坚能力之强也一直全军闻名。

解放军的打法,是一种大开大合,十分高效而务实的战术,不会过多考虑一城一地的得失,也不会在什么“国际声望”上做纠结,在西北战场放弃延安就是一招高明的棋术:以延安为诱饵,导致胡宗南和马家军数十万大军在西北游荡,无法想象,如果这些兵力用于其它解放区,将会产生什么样的不利影响。

而正好相反,究其一生,都困在“守土有则”的怪圈中,部队可以被消灭,但地盘不能丢,问题是军队都没了,地盘还怎么守?解放战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断地在守城,从而又在不断地丢城……

很多地方都能显示出解放军的灵活性和军队的呆板和僵化:

解放军没有军饷,军饷成为压垮它的重大原因:很多省主席唯一的任务就是筹措军饷,为了征粮收钱,很多省份不管丰歉,农民有高达90%的收成都被收走。甚至还出现主管钱粮的官员被上司逼死的闹剧。

解放军解决兵源的办法有多种:可以从翻身农民中获得,可以由以前的伪军中获得,也可以由战俘中获得,边训练,边打仗,边进行觉悟提高,只要有用,就可以充实到部队里来,同时进行思想教育。所以林罗刘出关时只有11万人,等3年后重新入关,军队就达到恐怖的百万之众。最早时候,黄克诚他们只用了几个月时间,就把东北军队从10几万变成了30几万!

唯一的办法是拉壮丁……

解放军干部没有私产,这在军队中是不可思议的。个人财产把次牢牢地拴住,想灵活都灵活不了,围绕着私产,的部队成为一支庞大而僵化的怪物,在解放军灵活而凌厉的打击下,几乎毫无还手之力。

战败的八大原因之二:他无力、也不可能对全国进行动员。

决定战争胜败的最根本原因是人心向背,什么是人心向背?像解放军这样能动员得了人民的,才是向,否则就是背。

的系统,无力也不可能对全国实行真正的动员。因为他无法解决人民的根本利益,甚至他连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什么都不知道。

反而解放军,从一开始就注意到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核心就是土地问题。所以,早在上世纪20年代初就深入研究中国农民问题,他不喜欢待在中央(就像他和瞿秋白说的:不愿意和你们一样住在上海的高楼大厦里),而是喜欢蹲在条件艰苦的农民,和普通农民坐在地垄上拉家常,到了井冈山和中央苏区时代就开始致力于解决土地问题。

可以说,中国问题的钥匙就是土地问题。

整个的大陆时期,他们都没掌握把钥匙。

不懂土改,不能解决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你拿什么来进行全国动员呢?

确实,也在全国范围内做过尝试,进行总动员,还提出了许多口号,像什么“戡乱”、“新生活”、“总体战”,但在普通老百姓看来,和自己完全没有关系。在大陆的最后时刻,尽管解放军已经向江南进军,他一再发布各种动员令,但不管是广州、成都还是重庆,从老百姓的脸上,他看到的都是冷漠和麻木。

即使是到了新中国建立前夕,到重庆,发现四川的老百姓关心的仍然是自己的衣食住行,而不是军队所谓的前途和安危。

能做的,只能是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弄丢了中国大陆。

反观解放军这边,进行全国总动员是再容易不过的事,因为从解放区被开辟的第一天起,解决老百姓的根本利益就被提上各级干部的日程。

土改做全国农民都成了解放军最强大的依靠,翻身农民成为解放军的兵源,支前的主力也是翻身农民,敌人来的时候坚壁清野、为解放军收集情报、陷敌军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这不就是真正的动员吗?

当在全国动员问题上主席显现出远高于的眼光时,战争的结果其实已经注定了,唯一不同的是,到底用多久才能把他这点家底儿折腾光……

战败的八大根本原因之三:就个人军事能力而言,他比差得太远。

按说,是科班出身,毕业于著名的日本士官学校;主席却一天军校也没上过,但最后的结果却是,野路子打败了正规军,喝洋墨水的被喝土墨水的赶出了中国大陆。

事实证明,虽然是科班出身,但他的军事水平,不见得比一个师长更高明。在几十年的军旅生涯中,并没有建立起像样的军事思想体系。而只读过《三国》、《水浒》和《资治通鉴》的,却有着像游击战16字方针和“十大军事原则”这样足以指导部队打胜仗的思想。

在日本学到了什么呢?

乍一看,非常体系,非常正规,非常标准,很容易复制。如:每队以一旅为单位、每日行军不超过25公里、行军顺序完全按照教科书等,还有一些类似“坚壁清野”、“主动出击”、“攻中有防、防中有攻”这样的军事原则,看上去特别具体而严整。但战争不是沙盘推演,事实上在战场上的敌情瞬息万变,哪能机械地照搬课本?那和李德用地图指挥、连一门迫击炮放在哪都有规定有什么区别?

至于他总结的那些战术原则,确实正确无比,但毫无用处。

看看解放军是怎么样进行战术训练和推广的,拿东北林罗刘为例,他们总结的“三三制”、“一点两面”、“四快一慢”等,一有空就连训带讲,结合实际战例讲解,不要说指挥员,就连普通士兵都听得懂、学得会、用得好。

客观地说,也不是一无是处,他的大局观和战略眼光还是不错的,但往往落实不下去。一到那些大区长官那里就被抵制,因为这些长官各有各的算盘,不管是东北的卫立煌还是华北的傅作义或是华中的白崇禧,唯一例外的是杜聿明,因为杜是蒋的嫡系(杜的问题等下再说)——而一被抵制,就毫无办法,最终以自己妥协了事——所以,他的战略眼光好是相对的,不被执行有什么用呢?等于零。

最要命的是,坚守城池的原则始终像一根绞索一样吊在的脖子上,这是他永远无法摆脱战略被动的最主要原因。地盘决不能丢,地盘就是命根子,这种思想和主席不纠结一城一地得失的思路比起来,高下立判。本来,作为最高首长,强调守住城池是没有问题的,但把它绝对化了,后来简直成了他的一种“守土情节”,因此永远放不开手脚,战线越拉越长,兵力越来越分散,哪个点都想保,哪个点都不想失,哪个点都要派兵驻守,因此被机动灵活的解放军打败就再正常不过了。

对此毫无办法,他只能在日记里无奈地说:“防不胜防,此剿彼竄(窜),颇难为计。”

在军事指挥上还有一个爱好:喜欢越级指挥。

他不了解战场实际情况,但总爱干涉前方将领用兵,他长途遥控指挥,但他的命令下达时,战场情况早就发生变化,而那些处于一线的军长、师长,怕被“军法从事”,只能违心地执行他的命令,这样做尽管输掉了战争,但没有违抗命令,因此不会被追究责任。

即使是他的嫡系将领,对这种喜欢插一杠子的作风也头痛,杜聿明为了在关键时刻甩掉他,在战场上专门关了通讯器材,没想到相当执着,竟派了飞机空投手令……

简单看下的用兵,四渡赤水出其不意,放弃延安换取主动,跃进大别山无后方作战转守为攻,三大战役摧枯拉朽,一切指挥只有一个原则,务实,战场情况要求怎么用兵,他就怎么指挥。

是日本士官学校的高材生,只当过半年兵,之所以有最后的结果,可能别的都不好解释,唯一能解释的,恐怕就是智慧问题了。对的军事指挥能力,只能有一个评价:典型的军事教条主义者。

战败的八大根本原因之四:在用人上,全面败北。

从学历和背景上看,将领可以说是非常辉煌,有国外名校毕业的,有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有保定军校毕业的,中生代将领则多出自黄埔。而解放军的高级将领,除了朱德和等人外,只有个别是黄埔军校毕业生。而黄埔军校,实际只是基层干部的短训班而已。

张灵甫是北大高材生,廖耀湘是法国著名军校毕业的,邱清泉是邱疯子不假,但也是个军旅诗人……

那为什么最后是学历高的战胜学历低的?要知道在解放军的高级将领中,有很多人最初的文化相当低,包括后来成为元帅的贺龙,都没受过多少文化教育。

主席曾说过:“老粗出人物,我们军区司令百分之九十都是老粗,行伍出身。”又说:“念过几天书?韩先楚、陈锡联也没念过书,刘亚楼也是念过高小……结论是老粗打败黄埔生。”

解放战争中,有过多次堪称“灾难”的换人,比如在东北,他先派熊式辉和杜聿明,又换陈诚,最后换上卫立煌,还把杜聿明也拉去。客观地讲,这几位水平都不差,要么是军事水平高,要么是对蒋忠诚,要么是军政干才,但这几位努力的结果是不仅成就了军事天才林罗刘,更关键的是把东北全境都丢了。

在徐蚌战场,派“猪将军”刘峙在前,又让杜聿明“掺沙子”于后,最后的结果就是刘峙被伤了心,而杜聿明也被捆住手脚毫无作为;在华北,傅作义不肯向南撤军;在西北,胡宗南被彭德怀耍得团团转;在华中,白崇禧拥兵自重,只想把赶下台……

如此多的牛人,怎么会被用成这个样子?

并不认为他拥有很多军事人才,在、周恩来等人渡过黄河进入华北时,他在日记里这样记载:“甚叹今日求一李鸿章、胡林翼、骆秉章之流而不可得也。”

内部并非无人,但用人只有两大标准:一是看派系,二是看听话与否。

白崇禧是内部少有的军事统帅型人才,只因为他是桂系大佬,是蒋的政敌,因此从来不敢放手使用;另一个极端是志大才疏的胡宗南,最多是一个师长的水平,却因为既是的老乡,又是黄埔系,就硬被提拔成西北战略大区最高主官。凭心而论,当时的西北,如果换了白崇禧、傅作义等人,只怕以毛、周、任为首的中央会极度危险。

何应钦曾直接批评的用人:团长以上皆由蒋亲自决定,完全不经国防部评判会议审定,故而造成军事失利。

不妨再看看的用人。

最初他派林总去东北,但当时东北最高领导人是彭真,后来为了统一东北领导,调彭真回延安,东北由林总一把抓,最终东北一举解放;陈毅曾在淮北六战一胜,但主席派他坐镇华野,而由粟裕行使部队军事指挥权,结果华野威震天下;在西北,主席把贺龙的部队交由彭德怀指挥,成立西北野战军,拖垮了胡、马的数十万大军……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一句话,主席让解放军的将领们敬畏和佩服,而则让他的指挥官们厌烦,这恐怕是两人的一大区别吧。

战败的八大根本原因之五:军队内部派系林立,从未形成真正的合力。

派系林立属于军队先天软骨病,从娘胎里带来,没法治好。

至于为什么会这样,只要看看部队最初的组成和成因,就知道这是从根儿里落下的毛病。

军,起源于北伐甚至更早些时期,那时候,部队里除了为代表的黄埔军(中央军嫡系)之外,还有李济深的粤军、李白黄的桂军、唐生智和程潜等人的湘军、朱培德的滇军(他后来又主持江西军务),再加上后来刘湘等人的川军,被他利用红军进入长征后吃掉的王家烈黔军,中原大战后收服的阎锡山的晋军、冯玉祥的西北军、张学良的东北军等,还有西北的马家军和新疆的盛世才,如果再加上更小些的军阀,那的部队简直就成了一锅大杂烩!

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可能一碗水端平,因此,整个部队就成为一个松散的大联盟,不时有人挑事儿造反,于是就不断重组,派系斗争从来都没间断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历史上曾有三次下野,这三次下野全部都是派别斗争导致的,还全都和桂系的翻云覆雨有关系。

即使是在军中派系斗争相对较少的抗战时期,也不时被军阀们激怒,他在1945年3月的日记中曾经非常露骨地辱骂出身彝族的云南省主席龙云:“龙云之骄横不道,殊非想所能及,猡猡终身为猡猡,夜郎自大为意中事,无足为奇。”猡猡就是彝族的蔑称,对龙云的不齿和愤怒无以复加。

但如果你认为军队中的矛盾仅存在于不同的派系之间,那就大错特错了,就是中央军的嫡系之间,相互拆台、相互使绊子的情况也屡见不鲜,用土木系大佬、曾任参谋总长的陈诚的话说就是“贪婪怯懦,毫无生气”。

邱清泉一向被人称为“邱疯子”,意为打仗不要命的意思。但这可实在是误会了这位先后就读于上海大学、黄埔军校和德国陆军大学的高材生,其实,邱清泉在牺牲友军、保存实力方面也有着相当的造诣。

1948年夏,时任第5军军长的他坐视75师的覆灭而袖手旁观,气得在日记里大骂:“此全由邱清泉违令不进之所致。中原战局从此万分严重,将领自私自保,不能团结互助,而又怕战,毫无出击精神,至此能不叹军事前途之惨暗淡乎?”

不过,除了在日记里骂骂邱清泉外,居然拿他没有任何办法。于是,之后的邱清泉再接再厉,一再上演见死不救的好戏,淮海战役第一阶段,黄百韬兵团的被围被歼,和他的自保和缓慢有直接的关系。

到最后,蒋家王朝临近崩盘时,对将领们也处于失控状态:“无论上海、厦门、广州,每次撤退,高级将领总是先部下而退,置部下的生死存亡于不顾。”

可能蒋先生对于军队的派系与倾轧,唯一的出气对象是日记,而日记也只能起到树洞的作用,对于消灭派系、增进团结协作则完全无用。

战败的八大根本原因之六:政工系统形同虚设,没有任何作用。

我军的政工系统,在保证军队不变色、保持战斗力方面,起到了最为核心的作用。

从建军之初,等人就十分重视政工系统的作用,从“三湾改编”一直到井冈山,再到“古田会议”,健全政工体系、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始终是军队建设的重中之重。

就在“三湾改编”把支部建在连上的几乎同时,朱德和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也进行了类似的举措:重新登记党、团员,把数十名党、团员分散到各连队去发挥带着作用。

所以,不管是红军还是八路军、新四军,亦或是解放军,都是人民的武装,都是党领导下的军队,都是凝聚力超强的部队。

但看看部队,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

其实,在部队建立早期,他们也和苏联军队看齐,在部队中设立过党代表一职,不过,后来的军队向美军学习,政工干部就成为只做些琐碎的后勤工作,对于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完全不起作用。

解放军的队伍中,政工元帅罗荣桓、政工大将谭政和政工上将萧华等十分著名,其实,即使在十大元帅中,像罗荣桓这样的政工元帅也不是个案,如陈毅元帅和聂荣臻元帅,最初也是政工干部出身。

陈毅最初是南昌起义中被周恩来和任命为主力部队73团的政治指导员,在后来的转战过程中,陈毅的政工作用非常突出,和朱德一起保存了起义火种,并把这800多人带上了井冈山;而聂荣臻是在苏联深造过的,到中央苏区后先后担任了总政治部主任和红1军团政委,情况类似的还有,只不过他是红3军团政委。

这里还要再提另外一个著名的政委,即129师、晋冀鲁豫军区和中野政委,他和司令员正好是一对互补,在中野,大家对更多的是尊敬,对更多的是敬畏。对于决定中野的方向有着巨大的影响,而且,他是战略型政委,不管琐事,具体事务都由张际春他们负责。

只要看看几大战略区的政委,就知道部队的政工干部为什么不行了:东北军区政委是林总,野战军政委罗荣桓;华东军区政委饶漱石,野战军政委陈毅;中原军区政委,野战军政委也是;西野政委是彭德怀,华北军区政委是。

几大军区之间,几大野战军之间,从来都是配合作战,从来没有本位主义,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淮海战役中的双堆集之战,歼灭蒋军重装集团黄维兵团,缴获大量重武器,但陈毅一声令下,让华野的陈士榘和陈锐霆把这些重武器全部留下,让中野“补补身子”。稍早前,有句名言:“在淮海战场上,只要歼灭敌人南线主力,中野就是打光了,全国各路解放军还可以取得全国胜利,这个代价是值得的!”

反观部队,政工人员无地位,无权威,因此谈不上什么部队的精气神,1949年,行将覆灭,但大家谈论起来好像是在谈别人的事,和自己毫无关系。系统的松散和冷漠可见一斑,也更谈不上什么军纪了。

尽管到后来,本人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大声疾呼:“实行军民合一,真正做到军队是人民的军队,武力为人民的武力。”但一直到死,都不知道什么叫人民的军队,从而也没有真正意识到政工的重要性。

战败的八大根本原因之七:情报系统的溃败,和战场上一样彻底。

不管是在的身边,还是胡宗南等重要军事将领的身边,都有我军派出的情报人员。最有名的莫过于郭汝瑰、刘斐和熊向晖等人,方面的重要行动对解放军来说形同虚设。

周副主席曾说:“的作战命令还没有下达到军长,毛主席就先看到了。”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实情。

胡宗南是“天子第一门生”,是浙江宁波人,又是黄埔一期生,是双料嫡系,所以尽管才具平庸,仍然把西北交给他。但就是在这样一位最受信任的主要将领身边,熊向晖潜伏多年却一直没被发现!在毛周任转战陕北期间,胡宗南、刘戡经常率几万大军尾随只有几百人的中央,却一直被戏耍,不管对毛主席还是对胡宗南,都算得上“奇迹”了。

身边的重要幕僚人员郭汝瑰和刘斐两人曾长期不和,一个赞成的,另一个必要反对。这不是演戏,而是真的,当时双方都没有意识到对方其实是红色间谍。在举世闻名的淮海战役中,郭汝瑰是国防部第三厅厅长,第三厅就是作战厅;而指挥淮海战役(方面叫徐蚌会战)的核心三人组,即是、周菊村和刘斐。

完全想不到会有红色间谍渗入,别人多次跟他讲,他还拒绝相信。他的贴身工作人员熊丸后来回忆说:“刘为章(刘斐)本身正是个特工,以致我方作战命令共方完全知晓,自然我军每战必败。那时大家都觉得奇怪,为什么蒋先生下的命令共方都知道……后来大家都觉得刘为章十分可疑,蒋先生却都听不进去,也没人敢直接敢告诉蒋先生,故直到最后证实这点时,蒋先生连想都没有想到。”

解放战争中,几乎所有重要的作战信息,解放军都能通过各种途径获得。而且,长期潜伏在军队系统中的高级将领,总是在最关键时刻率师起义,打一个措手不及。特别是淮海战役中的几个人,碾庄圩围歼黄百韬第7兵团时张克侠和何基沣的起义,双堆集歼灭黄维第12兵团时的廖运周起义,都是解放军取得辉煌战果的重要原因。也包括之前的韩练成,如果不是他在关键“临阵脱逃”,陈粟又怎能顺利取得一战歼敌5万人的莱芜大胜?

对于解放军的情报系统来说,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

我们都知道著名的“龙潭三杰”,特别是钱壮飞深入虎穴,探听到顾顺章叛变的绝密消息,立即上报从而将周恩来、陈云等人安全转移,这可以说是传奇中的传奇。但在那个时期,我军的情报系统实际是相当困难,也是相当危险的,因为那时敌我实力对比十分悬殊,像“龙潭三杰”这样渗入敌人情报系统的,当属个案。

一直到抗战开始后,国共实现合作,在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和李克农等人的领导下,深入系统的情报网才大规模拉开,用本人的话说,就是获得了“渗透、潜伏、发展蔓延的大好机会”。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一大批红色特工,著名的如熊向晖、沈安娜等人,他们长期潜入核心将领的周围。甚至,一些军政要人的亲戚,本身就是红色特工,如傅作义的女儿傅冬菊和陈布雷的女儿陈琏等人。

对解放军来说,的作战命令完全是公开和透明的,的全面溃败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战败的八大根本原因之八:人心向背从本质决定了不可能取胜。

解放军取得最终的胜利,其实从延安时期就能看出一些端倪。

当时的中国,存在国统区和解放区这两种完全不同的世界。在国统区,大家看到的是、官僚、混乱和浊水横流,而在延安为代表的解放区,人民感受到的却是一股清流,这是大家从未体会到的一种感觉。

从平型关大捷到百团大战,我军坚持抗战,人们开始敬慕八路军;而延安带来的清苦和奋斗风潮,使得众多知识青年大批来投,甚至统治区的社会贤达也纷纷组团来访。可以说从那时起,延安就俘获了全国人民的心。

抗战即将胜利时,黄炎培曾经和在延安的窑洞里有过著名的“窑洞对”,主席向黄炎培提出,我们可以跳出中国历代王朝兴衰周期率的支配,因为代表人民的利益,因此可以长盛不衰。“窑洞对”作为佳话流传十分广泛,使全国几乎所有高级知识分子认识到,中国的希望在延安,而不是重庆。

抗战胜利后,、周恩来和王若飞到重庆谈判,我方的诚意是显而易见的,从军事、政治和经济各个方面都做出显著的让步,这让全国人都看到了曙光。柳亚子对主席莅渝十分激动,称之为“弥天大勇”。

解放战争使得和的形象持续恶化,四大战胜国荣光迅速成为泡影,国统区一片混乱,王云五的财政改革使普通民众的生活陷入崩溃边缘,卖点生活必需品都有大包小包去,里面装着成捆的钞票。

当一意孤行出尔反尔,宣布召开伪国大时,他就彻底走向了自己的反面。他自己彻底变成一个民贼,爱好和平的人被抛弃,居间奔走了多时的民盟被宣布非法。张澜,这个著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朱德和罗瑞卿的老师,为和平呼号了多年,结果自己苦心经营的民盟成了“非法组织”……

他们没有别的选择,只能站到的对立面去!

不仅如此,宋庆龄、李济深、何香凝和冯玉祥等人,也从阵营中分化出来,成立民革。这是一个信号,标志着的已经走到历史的反面,根本无法代表人民。

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败的关键,解放军搞土改,解决人民的利益问题,搞金融改革,把钱都捞到权贵手里。实际上,从一开始,就是权贵阶层的代言人,在他的背后不是普通百姓,而是虞洽卿这样的大买办!

最终,人民选择了用脚股票,1949年10月1日,在城楼豪迈宣布了新中国的成立,同一时间的,只能躲在他剩余不多的地盘上苟延残喘。

不反思他的失败吗?他也反思,但他反思的结果,一条也没分析对。

丢掉中国大陆之后,余生就在台湾度过。你知道这个时候他最恨谁吗?他最恨的既不是解放军(把他赶出大陆),也不是他自己(亲手丢掉大陆),他最恨的有两个方面,这让人出乎意料。

他最恨的一是美国,二是桂系。

早在1949年初,他就说过:“此次革命剿匪之失败并非失败于而是失败于俄史(史即斯大林,旧译史大林),亦非失败于俄史而是失败于美马(美国马歇尔)。”

这其实对美国和马歇尔是一种莫大的曲解,“美马”完全可以感到很委屈。事实上,在援助对抗解放军一事上,美马可以说是问心无愧。只是到后来,美马发现完全是烂泥扶不上墙,对他援助根本就是无底洞,这才决定走马换将的。

比起美国和马歇尔来,更恨的是桂系,前文说过,一生有三次下野,这三次下野的背后,都有桂系的暗中捣鬼。更有甚者,认为自己在大陆的溃败,完全是李白的阴谋所致,如果不是桂系的逼宫,解放军就不会获胜。

的自欺欺人,到了一定的境界。

新中国成立前夕,还在日记中大骂白崇禧“时局稍变则叵测之徒即起异心”。

坦白说,丢失大陆真的不关李白的桂系什么事,而且,在对抗解放军时,桂系屡次顽强阻击,若非桂系,只怕的江山丢得更快。远的湘江战役不说,就说陈毅在泗县的失利,刘邓在大别山的艰难困境,以及在青树坪的回马枪,都是桂系干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林罗刘之所以有段时间在东北打得特别艰难,和白崇禧有直接的关系。

桂系想取而代之是真的,白崇禧和美国人眉来眼去也是真的,李宗仁不听招呼非要竞选“副总统”更是真的,但这一切有一个共同的前提,是不行了,局面没法收拾了,李白才“应运而生”的,这个因果逻辑关系要弄清楚了,不然就会像一样闹笑话。

在的反省总结中,几乎没有一样说到点子上,只有一样勉强算是说对了,那就是对军队和军人的评价,说到这些,他一连用了12个“无”字,军队是“无主义、无纪律、无组织、无训练、无灵魂、无根底的军队”,军人是“无信仰、无廉耻、无责任、无知识、无生命、无气节的军人”。

但这些归根到底只是现象和结果,更深层次的原因和本质在哪里?他不知道,也反思不出所以然来。

至于上述分析的8大原因,更是连边都没有沾到。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