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无印带杀(八字中无印会怎么样)
八字算命之七杀格
一、七杀格喜忌总述
由于格局用神和相神的不同配置,七杀格有三种变化:杀印相生格、杀邀食制格、以劫合杀格。
七杀喜制、化、合,喜财滋杀,忌七杀无制、制杀不力或太过、制化两立、官杀混杂。
七杀无制则不成格,制之不当则降格,官杀混杂也降格。
七杀虽然也以一位为贵,但多也无妨,有制即可。七杀为用神时喜透出,一是因为只有透出的七杀才是强旺的、完整的,二是只有透出的七杀才易受制而成格。
二、七杀与印星、食伤和比劫的关系
七杀有制、化、合时,都叫七杀有制,而最喜印化,其次喜食制,再次喜以劫刃合杀,也就是七杀格取相神时,必以制化为先(化又先于制),劫刃为后。七杀不管身强身弱,最好都要有印星,无印则乏福少寿(正官格也是如此,所以逢官看印)。即使是身强杀浅的七杀格,若没有印星,也会乏福少寿的。若没有印星时,则要看有没有食伤,无食无印,则少文才,学历不高。如果食印俱无,只要有劫刃合杀,也构成一种格局,但以劫合杀乃是不得已的下策,这种格局往往不如七杀有制化时层次高,所以说“敌杀不如制杀,制杀不如化杀”。这里还需注意,以劫刃合杀,犹能构成格局,但如果以比肩敌杀,则不能构成格局,七杀仍属无制状态(以比肩抗杀,则类似伤官见官,官星被伤尽则吉利,抗伤官则凶险,比肩抗杀的道理也大致如此,比肩抗杀则破格凶险,七杀无制又无比肩抗杀者则可成从杀格)。
还需注意,因为七杀格取相神时,必以制化为先(化又先于制),劫刃为后,所以若局中印星、食伤、劫刃并存,则必须把印星看成是相神(不论这印星有病无病,都看成是相神,而有病则格低,无病则格高),而食伤、劫刃只能看成是喜神。如:
十神: 杀 劫 日 比
乾造: 庚 乙 甲 甲
戌 酉 午 子
藏干:丁辛戊 辛 己丁 癸
藏神:伤官财 官 才伤 印
此命月令露杀藏官,为七杀格,地支印星虽然不透,不能直接化杀生身,而且子午相冲,制化两斗,但仍取子水印星为相神,只是子水所代表的事物被破坏了,不仅无福气可言,还有很坏的影响。而午火伤官,虽是本七杀格的喜神,也因子午相冲,制化两斗,所以发挥不出喜神的作用,且有坏的影响。而月干乙木劫财,虽然能合庚金七杀,但也只能作喜神,不能作相神,所以发挥出来的好处也很有限。所以总体来说,这是一个下格之命。
注:七杀制、化、合三者的优劣(第一喜化,第二喜制,第三喜合)
命局中只要有七杀存在,就会时时有危险的隐患,七杀越靠近日主危险越多,因为它就是老虎和敌人。以食伤制杀的情况最多凶险,如果制、杀平衡则平安,但问题是,制、杀总是经常处于不平衡当中,制轻杀重就不用说了(制不胜杀,必多凶险),就算制杀过重,七杀也会时时爆发,只不过不会成大灾,常常有惊无险而已。
还有在性格上,命中有杀有制的人,往往具有双重性格,杀旺时凶暴,制旺时温和。就算制杀过重的人,也会发发脾气,而且一发脾气就很凶,因为病虎也有发威的时候。七杀被克制过重了,一旦爆发,其爆发力反而更强,所谓“蔫人出豹子”嘛。
但如果是化杀的,即使杀重化轻也没事,因为杀重化轻本来就是一种高格,七杀就不会露出凶性。即使化杀太重,也不会像上面制杀过重一样,七杀时时会爆发,来点小惊小险,或时时发点脾气,因为化是顺势的,化杀就化凶顽为仁善,不像制杀是以暴力制暴力。
以劫合杀虽不若以印化杀之妙,但杀重劫轻也同样没事,杀轻劫重时,也像以印化杀一样,不至于使七杀反弹。因为合是用拉拢、诱骗的方法,虽然不光明,也是一种顺势。
三、七杀格制与化的关系
制和化对七杀来说非常重要,即使是身强杀浅的命造,也需要食伤和印星的制化。但制和化的使用也是有主次和层次的,不是可以乱用一气的。七杀一般不喜制化兼用(七杀有制无化则清,有化无制则纯),更怕制化互碍、制杀不力或制化太过(制杀太过、印重泄气),制化太过则无用。
注:何谓制杀得宜,何谓制杀太过?比如七杀一位,透干又通根,那么制住天干或制住地支就可以了,这叫一杀一制,恰到好处,若是天克地克,就制之太过了(那叫制伏)。就好比我们打架要制住对方,只要制住他的头或者制住他的脚就可以了,头脚都制住了,他就被彻底制伏。但对于七杀来说,被彻底制伏并非好事,是制之太过。
七杀被制太过,大老虎就变成了小猫咪,那么命主就无威仪、无胆魄,就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就是庞统醉卧小县衙,没有发挥才能的舞台,也就是怀才不遇。而且,七杀被制太过者容易坐牢,因官杀代表法律、制度、官方,制杀太过就有不遵循法律、制度和看不起官方的意象,与食伤见官而伤不尽相似,故易有牢狱之灾。
而制杀不力(即食伤太弱,制不住七杀),就像一根小棍棒管不住大老虎,命主对事物和机遇就无掌控能力,志大才疏,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激怒七杀,则反为杀所伤,就有凶灾祸事。当然,如果七杀无制,其祸更大(除非成从杀格)。
至于化,杀重化轻则格高,而杀轻化重,即七杀被化太过时,为人则少压力,而多懒惰之心,只想依靠父母、靠山,没有奋斗精神。
注:七杀制与化的关系(既喜欢制化兼用,又不喜制化兼用,不喜制化太过,最怕制化互碍)
七杀格既怕制化互碍(制化互碍即制化两立、制化互斗,制化互斗则会让七杀无制来攻身,便是破格),也不喜制化兼用(制化即使不互碍,兼用也是病),这与正官格虽怕财印互碍,却喜财印兼用的特性,大不相同。因为七杀格如果制化兼用就是杀邀食制格与杀印相生格共存,这样会使格局不纯,反而降格。
不喜制化兼用的另一个原因是,七杀格虽喜制与化,但七杀不旺时,制化兼用就是制化太过、制杀过重,此人即不能发达,只是平常之命。行运中形成制化太过,也是平常之运。但是如果七杀很强旺的话,却喜制化兼用。
所以七杀格怕制化两存,一是怕制化两立,互相缠斗,反使七杀无制,二是怕七杀既被制又被化,导致格局不纯,或者制化太重而失去可用之处(艄公多了打烂船)。
有印与无印 话说钤印
有印与无印要说盖一张手卷用的印章,那你得多准备些。
元朱文和汉白文这些基本类型的印章你都得有。
大印7-10厘米左右,小印1-2厘米左右。
有印章和无印是两个非常不同的视觉概念。
刚冲进书房写了个小条,
下面,我就试给大家看看。
先不论印章盖在那个位置,先看盖了和没盖的差别。
这差别在哪呢?弄清楚这些,才会明白为何要去盖印,才会坐下来慢慢琢磨盖印。
我们看到,作品上盖上印章以后,首先是视觉上觉得比较饱满,因为纸面上出现了两个色彩层次。
然后,你发现作品变得紧凑了,再有,你发现,印章的位置和大小朱白影响了我们看作品的视点。
目光在一瞬间的倾向就是朱文大印。
很多画家印章钤盖时是非常考究的,
齐白石还特地在印泥里加中药,以增加打印的立体感。
在黑白之间,红色总有不同凡响的表现。
归结起来,钤印的视觉作用有三:1、统领作用,统领纸面的视觉效果。2、点缀作用,起到修饰某些空间的作用。3、调节作用,调整整个作品的视觉格局。
这三种功能和城市雕塑是一样的,这纸面就是城池。
雕塑干啥用,印章就干啥用。
再看个小东西,结束今天的话题。
话说钤印大凡书家写作品,没有不涉及到盖印章的。大部分时间,大部分人,都只是因陋就简地盖上自己的姓名章,模模糊糊觉得盖上印章作品很不一样,或者觉得这样作品才比较有精神,但是却很少有书家专门去推求盖印的方法。
相对来讲,画家对盖印的位置和颜色甚至质感更加敏感和考究些。书家们对印章钤盖法则研究的缺失,我认为,至少在某种意义上降低了作品的品格。
从印章的发展史来看,印章最初的功效就是为了取信,证明这个东西是自己的,书画作品上盖印章原意也应该如此。然而六朝后期以后,印章的钤盖意义似乎有了比较大的转变。
由于六朝后期造纸技术的发展,纸张已经完全取代了简牍的位置。(秦汉时期,官方文书大多是用简牍书写的,写完后把文件卷起来绑好,在绳子的打结口封上一块泥巴,印章就盖在上面,这就是“封泥印”。而当造纸技术成熟以后,封泥就不再使用了,在纸张上书写公文、盖印章促使了“印泥”的使用。)
而隋唐时期特殊的印章制度和铸造方法,让今天我们看到了隋唐时期盖在纸张上的那些硕大的蟠条印,当然,它们都是属于官方性质的,颜真卿《自告身书》上盖的就是这种印章,是一排一排盖的,大家可以打开书看看。宋代的宣和七印也是属于官方性质的。凡是官方的印章,都有一套明确的钤盖制度,做这方面考据的大有人在,都值得我们借鉴。
而我们今天在博物馆看到的书法作品上盖满的是大部分都是宋代以来收藏家钤盖的印章。据我所知,收藏家盖印也有一定的秩序,以表示先后和尊卑,这些我也不打算去考据了。我要讲的部分是,从视觉的角度来看,哪些印章打得是恰到好处,哪些是对画面起到破坏作用,卷面上几十上百方的印章又怎样的基本规律,我们又当如何加以运用………(文/唯山)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