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和谐相处的八字成语(与人和谐相处的八字成语大全)

痴人痴梦 2023-11-25 19:54:44 网友投稿

耳熟能详的八字成语及注释,句句是经典,随便一句,作文成为经典

八字成语在作文中比四字成语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随便一句用到作文中,作文轻松拿高分!

文末有word版资料的获取方式!

118个八字成语【附注释】

1、一人传虚、万人传实

虚,没有的事。

本无其事,因传说的人多,就使人信以为真。

2、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一个人把着关,一万个人也攻不开。

形容地势险要,便于防守。

3、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障,遮蔽。

比喻被眼下细小事物所蒙蔽,因而看不到事物的全貌、主流及本质。

4、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以,因为。

一方面因而高兴,一方面因而恐惧。

5、一佛出世、二佛升天

形容死去活来。

6、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驷,古代一车所驾的四匹马,或四马拉的车。

一句话说出口,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上。

表说出来的话就要算数。

7、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一个浪头还没有平息,另一个浪头又起来了。

原比喻诗文写得波澜起伏。

后来也比喻一个麻烦问题没有解决,又出现新的麻烦问题。

8、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原指下棋时关键性的一步走错,以致全局都输了。

比喻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问题,稍有不慎,处理不当,就会招致整个失败。

9、十目所视、十手所指

形容一个人的言行,总有许多人监督着,如有错误决不能隐藏。

10、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树,培植。

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表示培养人才是不容易的。

11、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神通,各种神妙莫测的能力,比喻本领。

比喻在集体生活中各有各的办法或本领来完成共同的事业。

12、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刀俎,剁肉的刀和砧板。指宰割的工具。

比喻别人掌握生杀大权,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1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信,信用。可,可以,行。

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真不知那怎么能行。

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14、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圣贤。圣人或贤人,旧指智慧超群,才能出众的人;孰,谁。

一般人不是圣人或贤人,谁能没有过错呢?

15、三十六策,走为上计

原指无力对抗敌人,以逃跑为上计。

现多指摆脱困难处境。

16、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比喻学习或做事缺乏恒心,时常中断,不能坚持下去。

17、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比喻样样都准备好了,就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

18、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形容走投无路的窘困境地。

19、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形容两头没着落。

20、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一千里的路程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

比喻事情的成功都是由小而大逐渐积累的。

21、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溃,溃决。被大水冲破堤防;蚁穴,蚂蚁洞。

千里的长堤,由于有小小的蚁洞而崩溃。

比喻小事或小处不注意,就会酿成大祸或造成严重损失。

2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所不要的不要施加到别人身上。

23、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天网,天道的网,指自然界的惩罚;恢恢,宽阔的样子。

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惩罚,它看起来很稀疏,但决不放过一个坏人。

后形容坏人终于受到惩罚。

24、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没有源头的水,没有根的树木。

比喻没有基础、根源的事物。

25、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焉,怎么。

不进老虎洞,怎么能捉到小老虎?

比喻不冒危险,不经历最难最苦的实践,就不能取得重大的成就。

26、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不经历那件事,就不能增长关于那件事情的知识。

一般用于经过失败取得教训的场合。

27、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没有堵塞的地方,就没有水的流淌;没有停止,就没有行动。

28、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心甘情愿地上圈套。

29、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甘居中游,满足现状,不努力进取的思想。

30、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象太阳和月亮每天经过天空,江河永远流经大地一样永恒。

3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对同一问题,仁者看见它,说它是仁;智者看见它,说它是智。

比喻不同人有不同看法。

32、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晕,日月周围出现的光环;础,柱子底下的石墩。

月亮周围出现光环就要刮风,础石湿润了就要下雨。

比喻事故或事件发生前的征兆。

33、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比喻工作的紧松和生活的劳逸要适当调节,有节奏地进行。

34、为虺弗摧,为蛇若何

虺,小蛇;摧,毁灭;若何,怎么办。

小蛇不打死,成了大蛇怎么办?

原来比喻要趁敌人羽翼未丰的时候,就把他消灭。

后泛指敌人要及时锄掉。

35、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渊,回旋的深水;丛,茂密的森林。

把鱼赶到深潭中,把鸟赶到树林里。

原来用来比喻统治者施行,结果使百姓投奔别国。

现指有时有些人实行闭关主义,把一些可以争取的人赶到对方去了。

36、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尺比寸长,但和更长的东西相比就显得短;寸比尺短,但与更短的相比就显得长。

比喻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

37、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比喻用对方论据来反驳对方。

38、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以,用;其,他的。昏昏,暗,模糊,糊涂;昭昭,明白。

用他那些模糊的理解去使人明白。

现指自己糊里糊涂,却要指挥那些已懂事故的人。

39、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用瞪眼回答瞪眼,用嘴咬对付嘴咬。

比喻对方怎么来,就怎么反击。

40、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只能用心去揣摩体会,无法用话语具体地表达、传诵。

41、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四体,四肢。勤,劳作。

不参加劳作,分不清五谷。

形容脱离劳动,脱离群众。

4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忧患使人勤奋,因而得生;安乐使人怠惰,因而致死。

43、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东隅,日出之处;桑榆,日将落时,余晖在桑榆之间,指日落处。

比喻在这边失败了,在那边得到胜利、收获。

44、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比喻做事不从根本上解决或缺乏通盘计划,只是就事论事,忙于应付。

45、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宁可做玉器被打碎,也不做陶器得到保全。

比喻宁愿为正义牺牲,也不愿苟全性命。

46、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牛后,牛肛门。

宁可小而洁,不愿大而臭。

旧时比喻宁可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任人摆布。

47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焉,哪里。

连皮都没有了,毛又长在哪里呢?

比喻基础没有了,建筑在此基础上的东西就无法存在。

48、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比喻害人的东西,人人痛恨。

49、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加,加以。

根据群众所提的意见和批评,检查自己。有缺点错误,就予以改正;没有缺点错误,就加以勉励自己。

50、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佛教用以比喻道行修养到极高境界。

后泛指以勉励人们不要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还要继续努力,不断进步。

51、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比喻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百家,指学术上的各种派别;鸣,比喻发表意见。

百家争鸣,原来指我国战国时儒、道、墨、法、纵横、农、杂、阴阳、名(兵、小说)等各家,在政治上,学术上展开的各种争论。这里比喻科学上不同学派的自由争论。

52、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百足虫,即马陆,切断后仍能蠕动。僵,硬。

后用以比喻人虽死去,他的势力或影响仍然存在。

53、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比喻事情的成败或好坏都由于同一个人。

54、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非但不能把事情办好,反而往往把事情搞糟。

也指办事不怀好意者。

55、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当局者,下棋人;旁观者,观棋者。

后用以比喻当事人往往因为对利害得失考虑得过多,看问题反而糊涂,旁观的人由于冷静、客观,却看得清楚。

56、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相近的声音,互相应和;相同的气味,互相融合。

比喻志趣相同的人自然结合在一起。

57、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庆父,春秋鲁庄公的弟弟,曾经一再制造鲁国内乱,先后杀掉两个国君。

不把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清除,国家就不得安宁。

58、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象听到他的声音,看到他本人一样。

比喻对人物刻画描写得栩栩如生。

59、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运用得巧妙,全在于善于动脑子,用心思考。

也指战争的胜败与指挥员能否根据实际情况,机动灵活地指挥有很大关系。

60、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克,攻下。

攻打城池,没有攻不下的;打仗没有不赢的。

百战百胜。

61、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来的就不善良,善良的就不来。

强调来人不怀好意,要提高警惕。

62、兵来将挡,水来土淹

比喻不管对方使用什么计策手段,都有方法对付。

也比喻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6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

指环境对人有很大的影响。

64、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文,文采。行,流传。

说话要是没有文采,就流传不远。

65、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提意见的人只要出于善意,即使说得不正确,也是无罪;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所批评的错误,也足以引以为鉴戒。

66、言者谆谆,听者藐藐

谆谆,教诲不倦的样子;藐藐,疏远的样子。

说话的人不厌其烦地教诲,而听的人却不以为意。

67、君子一言,快马一鞭

表示干脆的一句话说定,不再反悔。

68、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靛青是从蓼蓝中提炼出来的,但颜色却比蓼蓝更深。

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69、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拿不完,用不尽。形容非常丰富。

70、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认为事情与自己无关,就把它高高地挂在一边不管。

71、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不是我们同族的人,他们的心一定同我们不一样(即不一条心)。

原指对异族的疑忌。

后也用以指责那种排斥异己的宗派活动。

72、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一召唤就来,一挥手就去。

指旧社会里役使别人,任意呼唤支配。

73、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只要是知道的,就没有不说;要说就没有一点保留。

74、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外表像金玉,内里却尽是破棉絮。

比喻虚有其表及外表好而实质坏的人或事。

75、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原为佛教劝人改恶从善的话,后用以比喻作恶的人决心悔改,不再为非作歹,就能成为好人。

76、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尽管睁着眼睛看,却什么也没有看见;尽管竖着耳朵听,但什么也没听到。

表示不重视或不注意。

77、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比喻说话或行动表面装作和平无事,实则想趁机害人。

78、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城门着火,人们到护城河打水救火。水干了,鱼也死了。

比喻无缘无故受到连累,或伤及无辜的人。

79、面目可憎,语言无味

相貌丑陋或神情卑劣,使人厌恶;语言干巴巴的,没有味道。

80、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故,根据。

立论有根据,讲得有理据。

81、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点小火星,可以烧遍整个原野。

用来比喻有生命力的微小事物,发展前途非常广阔。

现在比喻革命力量或新生事物最初虽然微小或尚在萌芽时期,但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82、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比喻根据具体情况处理问题,办理事情。

83、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比喻造什么因,就得什么果。

84、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人类本来都有一死,有的死得比泰山还重大,有的死比鸿毛还轻微。

85、重足而立、侧目而视

双脚并拢,不敢移动;斜着眼睛看,不敢正视。

形容非常恐惧的样子。

86、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顺从他的人能够昌盛地存在,违背他的人就得灭亡。

87、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精,仔细舂过的好米;脍,切细的鱼和肉。厌,通“餍”,满足。

形容对饮食很讲究。

88、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想要占有它,必先丢弃它。

89、帝王将相、才子佳人

封建帝王和他的文臣武将,统治阶级的少爷小姐。

90、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开头时错了一点点,结果就造成很大的错误。

91、前人栽(种)树、后人乘凉

比喻前人为后人造福。

92、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记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93、扁担没扎、两头打塌

打塌,滑落下来。

比喻本幻想一举两得,结果两头落空。

94、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原来形容人经过思考,突然想出办法。

现在用以说明人在脑子里运用概念以做出判断和推理的过程。

95、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桃树李树不对人打招呼,树下自然走出一条小路。

比喻为人只要真诚、忠实,自然能打动人心。

96、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比喻世事变迁,现多比喻一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都向其相反方面发展。

97、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比喻经常勤学苦练,以求工夫纯熟。

98、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就能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单听信一方面的话,自己就糊涂,事情就弄不清楚。

99、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流动的水不会腐臭,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

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易受到外物侵蚀,可经久不坏。

100、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声名极大的人,他的实际很难跟他的名声完全符合。

现常用以提醒人们要有自知之明,经常想到自己的弱点、缺点和错误。

10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坚持正义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违背正义必然陷于孤立。

102、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辞,指借口。

指随心所欲地诬陷他人。

103、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比喻一方有意,一方无情。(旧时多指恋爱事。)

10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聪明人在许多次考虑中,总有一次会想错的。

105、道不拾遗、夜不闭户

遗,指遗失的东西。

把东西丢失在路上也没有人捡去据为己有,夜晚不关门也没人来偷盗。

106、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魔,即魔罗。破坏善行的恶鬼,有时也指烦恼、疑惑、迷恋等妨碍修行的心理活动,即所谓“迷障”。

原来是我佛用以警告修行的人警惕外界诱惑的一种说法,也比喻取得一定成果后的障碍更大。

107、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蓬草生长在乱麻田中,而不用扶助,自然长得挺直。

比喻人生活在坏人中,也能成为好人。

108、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笨人多次考虑总有一点收获。

后来用做所见很小的客套话。

109、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形容见义勇为、积极援助被欺负者的行动。

110、窥测方向、以求一逞

逞,快意、如愿。

偷偷地探测方向,妄图达到的目的。

111、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形容未行动时象旧时未出嫁的闺女那样端庄持重,不动声色;一旦行动起来就象脱逃的兔子那样敏捷。

112、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鸟在嘤嘤地叫唤,这是它寻找朋友的声音。

比喻需要意气志趣相投的朋友。

113、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对行动忧郁不决就不会有成就,对事情犹豫不决就不会有效果。

114、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锐气,斗志旺盛的士气。惰,懈怠、疲劳。归,撤回。

避开敌人初来时的锐气,等敌人疲劳退缩时,狠狠地加以打击。

115、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其人,那个与自己心意相投的人。

把著作收藏在名山中,留着给志同道合的人。

116、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鞠躬,谨慎地弯着腰。

不辞劳苦地辛勤贡献自己的一切,到死方休。

117、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螳螂捕捉到知了,却不知道黄雀在后面等着捕食自己。

比喻目光短浅到一心图谋侵害别人,却不知道有人正在算计着自己。

118、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比喻双方相持不下,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

由于篇幅原因,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如需更多完整word版学习资料,学习方法,都可以关注通过下方方式找我免费领取!打印领取步骤:1、点击头像进入主页然后再关注,2、接着点击“私信”发送【01】即可

如东人喜欢的哲理成语(13):相濡以沫

#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

  文/周善泉

  我观察到这样一种现象:鱼在离水以后,就吐沫来相互沾湿。可见它们在困难处境中都能用微薄的力量来相互救助,这就叫相濡以沫。

  回想2017年12月我在南通市肿瘤医院手术治疗期间,我的女婿和老伴日日夜夜拖着疲惫的身躯守护在我的身旁。在我疼痛难忍时,为我启动镇痛泵;在我的六个刀口都紧扎绷带全身不能动弹时,帮我翻身;在我大小便失禁时,为我洗擦身体;在我不能进食时,为我购买破壁机打流质鼻饲;在我上半身插满输液、排液和鼻饲管子时,推着挂满瓶子的支架护送我慢走……他们全身心地付出,是更为高贵的相濡以沫。这让我感动、铭记,直到永远,永远……

  我出院以后,不少人前来看望、劝慰、送礼,这让我欣慰、感激。相反,有的人在我身处高峰时,就奉承我;在我身处低谷时,就欺负我,简直是变色龙!

  与外人相处,看透也就罢了,因为天天说“再见”;与家人相处才至关重要,因为朝夕相伴,命运相系。人要活到老,学习到老,改造到老。只有不断改造私心,消除偏见,换位思考,严于责己,捧出真善美,抛弃假恶丑,才能正确处理好夫妻关系,老小关系,画好同心圆,拧成一股绳。一家人只有心同,才能家和,事兴,心安,体健。一句话,就是要相濡以沫,要释放正能量,要助人为乐。

  我的老伴30岁时患了肝炎,医生安排她住院。我带她到病房前,抬头看见门牌上“传染病区”四个红字,心里一怔,又立刻平静下来。我想:既然是夫妻,就应当“风雨同舟,患难与共”,我毫不犹豫,立即钻进了病房,与几位病人一起生活。那时尽管学校很难安排教师代课,我还是请假服侍她到出院。此事虽然转眼已过40年,却恰如发生在昨天。急难之中付出真情,这当然是相濡以沫。

  2007年12月,女婿选中了岔河的一套商品房,售价18万元。女婿问我有多少钱,我一口就答应了10万。当时我有存款93000,又借7000元,老伴也凑了一万多,我们齐心合力,购房立马成功,这也是相濡以沫。

  2017年12月,我到南通附院检查,回来后,立即去岔北银行,将近期存款转到女婿手机上备用,其他存单和工资本都交给女婿保管。一周后去附院领取诊断书后就立即赶往平潮肿瘤医院。彼此配合默契,寒冬犹如暖春,这还是相濡以沫。

  必须着重指出:事关家庭团结,全局利益的大事,必须冷静思考,正确决策,谨慎处理。家是最小的命运共同体,只能合作共赢,每个成员都必须有作为,又不可乱作为。做家好比下棋,一步走错,全盘皆输。当家好比掌舵,一旦偏向,撞上暗礁或桥桩,就会沉船遇难。每个家庭成员,都要不忘初心,牢记责任,这更是相濡以沫。

  半个世纪以来,我与老伴白手起家,同舟共济。苦也恩爱,甜也恩爱;悲也同心,喜也同心。共同培育了友情、爱情、亲情、恩情。如今日子好过了,我却病倒了。面对诸多后遗症和心理压力,我由一个大人一下子变成了“小孩”。人们都说:“少年夫妻老来伴。”有老伴共度晚年就是莫大的幸福。尤其在这危难之际,我最需要的就是老伴的陪伴、沟通、劝慰和扶助。老伴是辛苦的,我的病痛也是无人可替代的,五年来,我能抗癌成功,靠的是均衡的营养,适量的运动,充足的睡眠和愉悦的心情,靠的是老伴和家人的真情付出。当然,再好的夫妻,也难免会争吵。万一生气了,我就去散步,唱歌或在家阅读,写稿,尽量想好事,抛开烦心事。记恩不记恨。

  终身伴侣必须相濡以沫,唯有相濡以沫才能心相印,长相守,温暖在心头。

  一家人是最亲的人,必须相濡以沫,唯有相濡以沫,方能共渡难关,创造和谐幸福的家庭生活。

  但愿相濡以沫的家风,在我家也在所有人家,世代传承,发扬光大。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平“语”近人——喜欢的典故》(第二季)解说词(第八集)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本集主题

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著名论断,现在已经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以来“五位一体”的重要内容,也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把“绿色发展”作为主题,将更为全面地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富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

第一部分:什么是绿色发展

主持人康辉:

学习思想,领悟经典,感受平语近人。欢迎您收看《平“语”近人——喜欢的典故》。我是主持人康辉。今天来到节目现场的有民生银行北京分行的朋友,还有来自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朋友们,欢迎大家!

《礼记·中庸》当中有这样一句话:“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总书记曾经引用过这句话。那听到这句话,我们马上能够联想到的词语是什么呢?和谐。对不对?我们追求人与人之间“道并行而不相悖”,和谐相处;我们也追求人与自然之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和谐共生。

今天,我们就通过解读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论述当中的精妙用典,来进一步学习领会生态文明思想的精髓。现在,我们有请本期节目的思想解读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炳林教授。

思想解读人王炳林:

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聊一聊“绿色发展”的话题。

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是象征生命的颜色。我们通常把有益于健康的食品称为“绿色食品”,把通畅的道路称为“绿色通道”。如今,绿色发展更是成为美丽中国的底色、美好生活的希望。坚持绿色发展,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当中,这是总书记一直以来的牵挂。

在这里,我想问一问大家,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金句都有哪些。

观众一:

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观众二: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观众三:

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思想解读人王炳林:

好,非常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党的十九大已经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也强调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今天,我们围绕着“绿色发展”这个关键词谈三个问题:一个是什么是绿色发展,第二个是为什么要绿色发展,第三是如何实现绿色发展。首先,我们讲第一个问题:什么是绿色发展?我们先共同收看一段总书记的原音短片。

总书记原音短片一:

《齐民要术》中有“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的记述。这些观念都强调要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把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表达了我们的先人对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认识。

主持人康辉:

刚刚我们听到的总书记的这段话,是2018年5月18号他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讲的。这次大会是党的以来我们国家召开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也是意义最为深远的关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次大会。大会的最大亮点,也是最重要的理论成果就是确立了生态文明思想。

在刚刚这段讲话当中,大家会注意到总书记有几处用典,其中他引用了《齐民要术》当中的一句话:“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这句话非常明达晓畅,一听就懂。那这句话对于今天我们推动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又会带来哪些新的启示呢?现在,我们有请本期节目的经典释义人,中南大学杨雨教授来为大家解读。

经典释义人杨雨: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这几句话出自于北魏贾思勰的著作《齐民要术》。这部著作大约成书于公元533到544年之间,是中国历史上保存至今最早的一部农业著作。全书分为10卷92篇,分别论述了各种农作物的栽培,还有家禽家畜的饲养、农产品的加工和副业,等等。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出现在《齐民要术》的《种谷》篇当中。贾思勰是用种谷作为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该怎么样地“顺天时,量地利”。比方说,“地势有良薄”,土地的肥力有高低之分。那如果是良田,宜于晚一点种;如果是薄田,就宜于早一点种,因为薄田种晚了就不会有丰厚的收获。“山泽有异宜”。如果是山田,就应该种强苗,来避免风霜等恶劣气候的侵袭;那如果是泽田,就宜于种弱苗,这样收获会更加地丰富。根据天时地利来安排农作物的种植,就会“用力少而成功多”。反之,如果任性妄为,违背自然规律,那一定会劳而无功,一无所获。

当然,贾思勰这种“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的哲学智慧,并不仅仅只适用于农业生产,人类与自然关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适用这种规律。

2018年5月,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当中,曾提到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型事例——都江堰,那今天我不妨再来说一说都江堰。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岷江之上,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都江堰是根据岷江的洪涝规律和成都平原悬江的地势特点,因势利导建设的大型生态水利工程。上古的时候,其实成都平原是一个频繁遭到水灾、旱灾这样一些自然灾害侵袭的地方。所以,历代的帝王都特别重视治理自然灾害。比如说,著名的开明帝鳖灵就是因为治水有功,接受了望帝杜宇的禅让。

当然,成都平原的真正福音还得等到秦昭王的时候。蜀郡太守李冰等人在前人开凿水利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凿开离堆,避免沫水造成的灾害,又在成都一带开凿了两条江水的支流。这些河渠不仅水深都能够行舟,而且还可以用来灌溉农田,百姓也因此享受到了这项工程带来的巨大利益。从此,成都平原不仅成为秦国统一天下的经济保障,而且世世代代还造福着天府之国的人民。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正是中国传统智慧的核心理念之一,这也正是“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的思想源头。

思想解读人王炳林:

感谢杨雨教授给我们带来的精彩讲解。

党的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可以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开创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新局面。

那么,究竟什么是绿色发展呢?所谓绿色发展,就是要坚持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建设美丽中国,为全球的生态安全做出新的贡献。所以说,绿色发展就是要绿色强国、绿色惠民,给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绿色生态产品,让老百姓生活在更加和谐宜居的环境当中。

总书记多次讲过焦裕禄的故事。焦裕禄,大家知道,是我们党的好干部,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他也是防沙治沙的好干部,也可以说是推动绿色发展的生动典型。

大家知道,50多年前,焦裕禄到兰考任县委书记。当时的兰考是风沙弥漫、内涝严重、土地碱化。风沙一起来以后,把庄稼打得一片一片的,都给打死了,那个时候的小麦亩产仅有40斤。所以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焦裕禄带病坚持工作,带领全县人民防风固沙、种植泡桐。泡桐这种树成活率高,长得也快,很快就见效。那么现在呢,焦裕禄亲自种植的那棵泡桐已经长为参天大树,这棵大树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焦桐”。在兰考,泡桐也成为一个很好的乐器材料。通过这样大量的种植,也为当地老百姓带来了丰厚的收益。那么,这样一个例子也说明,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是完全可以统一起来的。

我们接下来讲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绿色发展?我们先共同收看一段总书记的原音短片。

第二部分:为什么要绿色发展

总书记原音短片二:

“天行有常”,“应之以治则吉”。中国进行改革开放,顺应了中国人民要发展、要创新、要美好生活的历史要求,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要发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时代潮流。面向未来,我们要敬畏自然、珍爱地球,树立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尊崇、顺应、保护自然生态,加强气候变化、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共享经验、共迎挑战,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碧海、绿水青山。

经典释义人杨雨:

这是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一段话。“天行有常”,“应之以治则吉”。这两句话节选自《荀子·天论》。原文是这样写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这几句话翻译过来,大意是这个样子的:大自然的运行是有一定的客观规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不会因为喜欢尧,就保存规律的正常性;也不会因为讨厌桀,就丧失掉规律的正常性。人类的活动如果适应了自然规律就会吉祥如意,反之,如果人类的活动违背自然规律就会遭遇凶险。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了一个人。谁呢?辛弃疾。可能在很多人的心目当中,辛弃疾就是那个“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慷慨将军,就是那个“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爱国英雄,但就是这样一个铮铮铁汉,他也具有非常强烈的绿色生态意识。

我举个例子来说吧。乾道八年(1172年)的时候,辛弃疾被任命为滁州知州,就相当于滁州市的市长了。滁州地处江淮之间,这里靠近宋金边境,地理军事位置非常重要。宋代在经历了“靖康之耻”,“南渡”之后,滁州这个地方屡次遭到战争的洗劫。原本的繁华城市变成了一片废墟,老百姓只能在瓦砾场里面搭建临时的茅棚栖身,风一吹,摇摇欲坠。那这样的现状应该如何改变呢?

好个辛弃疾呀!头脑非常清晰,执行力非常强。他一到滁州就推出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简单地说,他的措施就是要改变滁州的自然现状和民生现状。

在民生这一方面,他首先上疏,要求减免当地百姓的上供钱;在自然现状这方面,他大力地招抚难民,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水土环境,大力地发展农业,开垦荒田,当年的夏粮就喜获丰收。

滁州的自然生态环境改善了,本来背井离乡的难民也纷纷地回来了,老百姓也安居乐业了。所以,虽然辛弃疾上疏要求减免了当地的赋税,但是因为地方的财政收入大为增加,所以那一年的税收反而比以前大为增长。怎么样,辛弃疾不是一个只会冲锋陷阵的一介武夫吧!

直到今天,古人的思想运用到我们的绿色生态的环保意识和实践活动上,仍然极具现实性的指导意义。就像总书记说的那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既要创造富裕小康的生活,同时也要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水青山。

思想解读人王炳林:

再次感谢杨雨教授给我们带来的精彩讲解。下面,我们就来讲一讲为什么要绿色发展。我讲两点:

第一,绿色发展是千年大计。

人与自然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坚持这样一种绿色发展,是关系人民福祉、民族未来的千年大计,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战略任务。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充分证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当中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说,一些地方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所以,恩格斯深刻地指出,我们不要陶醉人类对于大自然的胜利,每一次这样的胜利,大自然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也就是说,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一兴俱兴,一损俱损。

所以,现在老百姓普遍地说:“过去是盼温饱,现在是盼环保;过去是求生存,现在是求生态。”所以,只有保护好环境,我们未来的目标才能实现,才能保障人民的幸福安康。

第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为什么要实现绿色发展,关键是要理解好、践行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样一个理念。因为绿水青山是自然风景,金山银山是财富的象征。总书记把两者生动而又深刻地联系在一起,实际上是揭示了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辩证关系。

提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就不能不提到浙江省安吉县余村,这里是总书记“两山”理念的发源地。

走进余村,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这里三面环山,竹海绵延,绿水潺潺,入眼皆是青山绿水,美景一片。每天,来余村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字幕:2020年总书记在浙江余村考察

总书记同期声:时间如梭,过得真快,当年的情况我历历在目。你们现在取得的成绩,就证明我们这条路子是正确的。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一种经济,保护生态,生态也会回馈你。

思想解读人王炳林:

距离村庄仅有几百米远的矿洞遗址,还能勾起人们对十几年前的回忆。很难想象,那时的余村还是另一番景象。上世纪末,余村大规模开山采矿,成为全县最大的石灰岩开采区,也成为全县首富村。但是,过度开采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面对这种情况,余村也下了狠心,相继关停矿山和污染企业,但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由300多万元直降到20多万元。余村人也陷入了纠结和苦闷。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来到这个山村。

总书记2005年同期声:一定不要说再想着走老路,还是要迷恋着过去的那种发展模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思想解读人王炳林:

现在的余村,整齐的楼房、干净的街道,已经完全旧貌换新颜。当年的矿山变成了现在的公园,水泥厂的旧址上,一片绿油油的树苗正茁壮成长。十余年间,这个小山村从恶劣的生态环境变成为现在的绿水青山。

主持人康辉:

十几年来,恐怕没有谁比余村人自己更加能深切地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十个字的力量所在。那今天呢,我们也特别把现任浙江省安吉县余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同志请到了节目的现场。来,欢迎他。

主持人康辉:

汪书记是土生土长的余村人,对吧?

汪玉成(浙江省安吉县余村党支部书记):对。

主持人康辉:

那现在如果回想一下十几年前余村的样子,留给您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汪玉成:

余村从(上世纪)七八十年始炸山、开矿,办水泥厂。那个时候,余村整个经济收入是安吉首屈一指的富裕村。当时,我的父母也是矿山上的工人,至今我都记得儿时的那首打油诗:“大炮一声震天响,黑烟灰尘雾茫茫。翠竹绿叶变颜色,白衣晒成黄衣裳。”

主持人康辉:

那时候虽然富,但是生态环境特别地差。

汪玉成:

不仅仅这个生态环境破坏了,在当时的矿山上,经常会有意外的伤亡事故发生。当时的村班子考虑到这样发展不是长久之计,在2000年初我们果断关停了这个矿山水泥厂,来发展绿色经济。那么,当时关停矿山之后,整个村集体经济从300多万元的这个收入直接下滑到20多万元,老百姓自身的这个收入也受到了影响。但是,村里不发展,上级不满意;吃子孙饭的发展,百姓不同意。就在那个时候,干部彷徨、百姓迷茫之时,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同志来到余村调研,在听取我们关停矿山想发展绿色经济的这个汇报之后,他觉得这是高明之举,要求我们要坚定地沿着这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条路走下去。就是因为总书记当时在余村给我们指明了发展方向,才有了我们余村现今这个模样。

主持人康辉:

刚才您说到了,原来余村采石挖矿的时候,也曾经是整个安吉县的首屈一指的富裕村,那现在如果按照这个经济发展的水平,包括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来衡量的话,那余村在整个安吉县排第几?

汪玉成:

也是应该进前五位了。

主持人康辉:

前五位了。

汪玉成:

对。应该说,2019年,我们村里面年接待游客量达到了80万人次,村集体经济收入521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达到了253万元,我们老百姓的人均纯收入达到了近5万元,应该说不是仅仅在安吉,我们在整个浙江都靠前。

汪玉成:

是的。

主持人康辉:

所以,事实证明绿山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可以不断地变成金山银山。

主持人康辉:

今天,我们在节目现场,还是请来了几位高校的思政课老师,特别想听听思政课老师说一说,在课堂上你们是怎么把生态文明思想融汇其中的,有什么好的想法和做法。

张会峰(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首先,我们要讲到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要让学生知道,在环保和生态文明这个问题上,没有局外人,没有旁观者,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点点滴滴做起,低碳生活、绿色出行,积极配合垃圾分类。

说到垃圾分类,我曾经对学生有三问:第一问,你知道乱丢垃圾是不道德的吗?第二问,你知道不对垃圾进行正确分类,仍然是乱丢垃圾吗?第三问,你们这样乱丢过垃圾吗?所有人都沉默了。随着上海、北京等很多城市陆续推出垃圾分类的强制性法律,那么今后乱丢垃圾的话,那不仅是个道德问题,严重的话还可能涉及到违法的问题。因此,我们就是要告诉我们的年轻人,包括所有的人,生态文明思想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要深入到内心里,并落实到行动中。

主持人康辉:

好,谢谢!给年轻人传授生态文明思想,一定是和他们的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因为绿色发展应该融入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当中,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那现在我们再来听一听总书记的话。

第三部分:如何实现绿色发展

总书记原音短片三:

我们应该追求热爱自然情怀。“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文明的真谛。我们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拒绝奢华和浪费,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要倡导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让生态环保思想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文化。

经典释义人杨雨:

这是2019年4月28日,总书记在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一段讲话。在这段讲话里面,总书记引用了一处典故:“取之有度,用之有节。”这两句话出自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四卷《唐纪五十·德宗神武圣文皇帝十年》。

当时的名臣陆贽对唐德宗提出了均节财赋的六条建议,其中第二条就提到了“夫地力之生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

这就明确提出了土地能够提供的资源是有限度的,所以人们对土地的索取也应该有一定的“度”,要有所节制。因为土地的肥沃与贫瘠、产出的多少,那是由自然规律决定的,是相对比较恒定、比较稳定的,而人们使用多少、耗费多少,关键在于人自己的衡量和把握。显然,陆贽是用这段话来劝谏唐德宗要懂得量入为出,让土地和人民都能够得以休养生息,这才是国富民强的长久之计。

当然,陆贽的这种思想的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中国古老的思想智慧一脉相承下来的。比如说,中国就是世界上最早设置“环境保护部”的国家。早在西周王朝的时候,就有一个部门叫作“虞”,其官员又称为“虞人”,主要的职责是掌管山泽禽兽之事。像《礼记·月令》里面就有这样的明确的规定:“树木方盛,乃命虞人入山行木,毋有斩伐。”这就是说,季夏之月正是树木生长很茂盛的时候,政府就会派遣虞人去视察山林,严禁砍伐树木。你看,是不是跟我们现在实施的封山育林、伏季休渔制度一脉相承,并且行之有效的呢?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确是生态文明的真谛。自觉主动地为自然创造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其实也是为我们人类自己创造更加宽裕、更加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环境。

思想解读人王炳林:

感谢杨雨教授给我们带来的精彩讲解。接下来,我想讲一下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三个大问题:如何实现绿色发展?

第一,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一个就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改变过去那种粗放式、高投入、高污染那样一种发展方式,推动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另外,就是要加大对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对于空气、水、土壤污染进行综合整治。正如总书记所强调的,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同时,还要加大绿化国土的行动,推动植树造林,应该说植树造林是修复生态的一个重要途径。总书记为推动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可以说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无论工作多忙,他总在清明节前后亲自参加植树造林活动。

字幕:2017年总书记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

总书记同期声:生态建设,绿化是很重要的。要建立绿色屏障,人们都应该生活在绿荫之中,这些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撸起袖子加油干。

思想解读人王炳林:

总书记还对三代塞罕坝人建林场,把荒原变成林海这样一个事迹给予了高度的赞扬,赞扬塞罕坝林场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

塞罕坝,是集高寒、高海拔、大风、沙化、少雨,集这五种极端环境于一体,所以整个是一个荒原的景象。

新中国成立以后,塞罕坝人决定改变这种状况。经过50多年的奋斗,一代接着一代干,现在整个塞罕坝荒原已经变成了一个人工林海,创造了把荒原变成绿海的这样一种人间奇迹,谱写了推动生态文明发展的辉煌篇章。

主持人康辉:

2019年9月,就在我们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河北塞罕坝林场先进群体也荣获了全国“最美奋斗者”的表彰。而今天,我们把这些“最美奋斗者”当中的几位代表请到了节目的现场,欢迎他们!

相信大家也看出来了,这是老中青三代塞罕坝人的代表,今天在《平“语”近人》的节目现场齐聚一堂。那我们就从第一代塞罕坝人陈阿姨开始,给我们讲讲当年艰苦创业好吗?

陈彦娴(塞罕坝林场第一代务林人):

我们刚一去的时候,房屋没有,我们住的都是窝棚、马棚、仓库,还有那个很低矮的茅草房。你像夏天的时候,外边下着大雨,屋里下小雨。外边雨停了,屋里还在滴水。最难熬的其实是冬天,因为冬天塞罕坝气温达到零下四十多度,当时我们就睡在这个铺着一层莜麦秸的草屋里。睡觉的时候要穿着棉衣、棉裤,戴着棉帽子。然后,你早晨醒来的时候,棉衣、棉裤、被子上、眉毛上都是霜。

在1962年和1963年造林失败了,后来找到原因以后,1964年,在马蹄坑作业区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造林,这一次造林成活率达到97%左右。所以,坝上造林成活了,给我们了信心,我们才坚持、坚持、再坚持,把塞罕坝绿化到现在这样的百万亩林海。

主持人康辉:

今天我们很难想象,在那样一个艰苦的环境当中还能有那么认真扎实的工作,让一棵一棵的小苗长成参天大树。谢谢陈阿姨,谢谢!

张先生,您是第二代塞罕坝人,我们知道有一句话叫作“创业难,但守业更难”,那今天的塞罕坝人在做什么?

张利民(塞罕坝林场第二代务林人):

我们要接好老一代塞罕坝人交给我们的接力棒,要一代接着一代干,一代带着一代干,一张蓝图干到底。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建设好、经营好、保护好塞罕坝的林海,更好地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森林的社会效益和森林的经济效益。

主持人康辉:

今天,塞罕坝无论是从环境还是从条件来讲,已经和当年相比发生了太大的变化了,那么今天的年轻人是怎么理解塞罕坝精神的?

郭志睿(塞罕坝林场第三代务林人):

我们作为林场的第三代,一定会继承老一辈“功成不必在我”的光荣传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将塞罕坝精神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主持人康辉:

谢谢各位,向你们致敬。“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在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也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把我们的绿色发展,把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地向前推进。接下来,我们继续有请思想解读人王炳林教授为大家讲解。

思想解读人王炳林:

下面我讲第二点,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我们说,绿色发展是牵扯到我们的发展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一种深刻变革,它跟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关系,涉及到方方面面,所以必须用制度、用法律来保障。应该说,这些年来,我们加大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像“水十条”“大气十条”等严格的法律制度。2014年,也通过了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划出了生态红线和绿色底线。

现在,我们通过努力,绿色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已经使库布其沙漠不再是“死亡之海”,塞罕坝不再是“飞鸟无栖树”,九曲黄河也不再是“万里沙”。应该说,当今绿色发展越来越深入人心。只要我们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我们就能够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环境,就能够更好地赢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光明未来。

主持人康辉:

非常感谢本期节目的思想解读人王炳林教授、经典释义人杨雨教授给我们带来的精彩讲解。

总书记指出,地球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这也提示我们,我们还有这样的使命在身上,要肩负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和时代重任,我们要把这个接力棒一棒一棒地传下去,共同建设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丽地球家园,共同开创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加美好的未来。

亲爱的朋友们,在本期节目的最后,让我们再一起重温、一起诵读和绿色相关的经典诗篇,我们再一次去感受古代先贤的生态智慧,再次领悟生态文明思想的精华所在。

【经典诵读环节】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供稿)

扫一扫观看本集视频

扫一扫阅读本集解说词

《光明日报》( 2021年02月26日0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18个八字成语,全认对的人,请受我一拜

有一句俗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八仙是中国民间传说中道家的八位仙人,就是汉钟离 、 张果老 、 吕洞宾 、 铁拐李 、 韩湘子 、 曹国舅 、 蓝采和 、 何仙姑 。

为了渡过东海,八仙各拿出看家本领,各自渡过东海。

后来,就有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个成语,比喻各有各的办法。

八个字成语在汉语中非常常见,诗词君总结18个八字成语,认识五个,你就是高手!

01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释义】整天吃得饱饱的,什么事也不干,什么事也不思考。

【出处】《论语·第十七章·阳货篇》:“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故事】春秋时期,孔子经常教育他的学生向颜回学习,不要追慕富贵与享受,用心读书。孔子说如果一个人一天到晚吃得饱饱的没有事可干,不去用心思考问题,那就没有造就了。下棋的人虽然悠闲但也要用心,比起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来强多了。

02

一人传虚,万人传实

【释义】一个人传出没有根据的事,众多的人跟着传播,就被当作实有的事了。指根本无事,因传说的人多,就使人信以为真。

【出处】汉 ·王符 《潜夫论·贤难》:“一犬吠形,百犬吠声;一人传虚,万人传实。”

03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释义】太阳和月亮每天经过天空,江河永远流经大地。比喻人或事物的永恒、伟大。

【出处】《后汉书·桓谭冯衍传》:“其事昭昭,日月经天,江海带地,不足以比。”

04

家有敝帚【zhǒu】,享之千金

【释义】敝帚:破扫帚;享:供奉。认为自家的破扫帚价值千金。比喻自己的东西即使不好也倍觉珍贵。有时用于自谦。

【出处】汉·班固《东观汉记·光武帝纪》:“帝闻之,下诏让吴汉副将刘禹曰:‘城降,婴儿老母,口以万数,一旦放兵纵火,闻之可谓酸鼻。家有敝帚,享之千金。禹宗室子孙,故尝更职,何忍行此!’”

【故事】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派大司马吴汉与征南大将军岑彭去攻打在成都称帝的公孙述,汉军进兵神速,与公孙述进行了殊死搏斗才攻占成都,吴汉下令屠城。刘秀指责他,说老百姓家里有破扫帚也价值千金,不能掠夺他们的财产失去民心。

05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释义】一方面因之而高兴,另一方面却因之而害怕。

【出处】《论语·里仁》:“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因为他们的年高而欣喜,一方面为他们衰老而担忧。”

06

一着【zhāo】不慎,满盘皆输

【释义】原指下棋时关键的一步棋走得不当,整盘棋就输了。比喻某一个对全局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处理不当,结果导致全局失败。

【出处】元·李元蔚《将神灵应》第二折:“只因一着错,输了半盘棋。”

07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释义】锐气:勇猛的气势;惰:松懈。善于用兵之人,总是避开敌人初来时的气势,等敌人疲惫时再狠狠打击。

【出处】《孙子·军争》:“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08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释义】百姓本没有罪,因身藏璧玉而获罪。后亦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

【出处】《左传·桓公十年》: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献。既而悔之,曰:“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贾害也?”乃献之。又求其宝剑。叔曰:“是无厌也。无厌,将及我。”遂伐虞公。故虞公出奔共池。

【成语故事】当初,虞叔有块宝玉,虞公想要得到,虞叔没有给他,然后,虞叔为此而感到后悔,说:“周这个地方有句谚语说:‘一个人本来没有罪,却因为拥有宝玉而获罪。’”于是就把宝玉献给了虞公。

可是,虞公又来索要虞叔的宝剑,虞叔说:“这实在是贪得无厌。如此贪得无厌,将会给我带来杀身之祸。”

于是就发兵攻打虞公。所以,虞公出奔到共池那个地方去了。

在这段故事中,虞叔因为担心贪图财宝招来祸患,所以,把宝玉献出去了;但是,虞公得到了宝玉仍不知满足,最终因为贪得无厌而引来灾祸。

09

右手画圆,左手画方

【释义】比喻用心不专,什么事也办不成。也形容心思聪明,动作敏捷。

【出处】《韩非子·功名》:“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

10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释义】 张,指的是拉紧,弛,指的是松弛。要治理好国家,就要让人民有劳有逸,劳逸结合,使工作,生活有节奏地进行。现用来比喻生活的松紧和工作的劳逸要合理安排。

【出处】《礼记·杂记下》:“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文武指善于治国的周文王、周武王。

一直把弓弦拉得很紧而不松弛一下,这是周文王、周武王也无法办到的;相反,一直松弛而不紧张,那是周文王、周武王也不愿这样做的;只有有时紧张,有时放松,有劳有逸,宽严相济,这才是周文王、周武王治国的办法。

11

不经一事,不长【zhǎng】一智

【释义】不亲身经历就不能增长一些见识,是说经验能使人增长智识。

【出处】宋·释惟白《续传灯录》卷二:“僧云:‘不因一事,不长一智。’”

12

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释义】豹子死后留下珍贵的毛皮,人死后留下美名于后世。

【出处】宋·无名氏《新编五代史平话·唐史上》:豹死留皮,人死留名大丈夫怎肯负人恩德?

13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释义】形容部分读书人脱离劳动、脱离实践的样子。

【出处】《论语·微子》:丈人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14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释义】指同样的声音能产生共鸣,同样的气味会相互融合,即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出处】《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

15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释义】树都这样(长这么大了),人就更不用说了。用于感叹岁月无情,催人衰老,表达了自然规律让人无奈、感伤。

【出处】北周·庾信《枯树赋》:“昔年移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成语故事】桓温率兵北征,经过金城,见到年轻时种下的柳树,都已经有十围之粗了,感慨道:“树尚能且如此,人又怎么能忍受岁月的消磨呢!”

桓温手抚枝条,泫然落泪:树都这样(长这么大了),人就更不用说了。意思是感叹岁月无情,催人衰老,自然规律让人无奈、感伤。

16

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释义】没有源头的水,没有根的树。比喻没有基础的事物。

【例句】《左传·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

17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释义】指外行人胡乱指挥内行人或者自己不懂却想要使别人明白。

【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18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释义】用以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百足:虫名,躯干计二十节,切断后仍能蠕动。

【出处】三国·魏·曹冏《六代论》:“故语曰:‘百足之虫,至死不僵’,以扶之者众也。此言虽小,可以譬大。”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