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八字(新东方八字经营方针)
一身功夫哪里来?
若问,老詹是有功夫之人吗?
当然不是。
不过,在一些人眼中,老詹还是有些功夫的。
比如,写文章,一些人整不利索的问题,
他接过来,三下五除二,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这,确实还算老詹一个本事。
年过七十,终于明白(点击即可阅读)
记得若干年前,老詹还很年轻,
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从煮饺子说到规模经济》。
文章发表以后,反响相当强烈。
编前会上,部主任们纷纷对文章大加赞赏,
读者也打来电话,认为文章把什么是规模经济,
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是一篇生动而有针对性的好文章。
(文章就在下面,点击即可阅读)
我的新闻“成名作”。
这篇文章,说句不谦虚的话,
确实显示出老詹一定的功夫。
自那以后,更加坚信自己的写作定位:
通俗易懂,举重若轻。
大凡要写文章,皆以八字为准,
特点相当鲜明,读者比较欢迎:
老詹写新闻,只有这么一个诀窍
写好“大文章”,只须“三板斧”
冈仁波齐:朝圣路上的灵魂洗礼
形式主义是官僚主义给逼出来的
(以上文章,点击即可阅读)
有人会问,老詹呀,
你练这些功夫,有什么诀窍吗?
我说,没啥诀窍,全是些笨功夫,死功夫。
比如,复旦大学读书时,
除了学校规定的科目外,
从图书馆借来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书籍,
前前后后,认认真真,苦苦研读了四年!
又如,1982年春,刚分来北京。
每天清晨六点,乘早班车到报社,
用餐毕,即有一个钟头自由时间。
下午五点下班,11点末班车回家。
又有五个钟头自由时间。
每天六个小时,能干些什么呢?
那时年纪还轻,做事很是执着。
心想,这辈子就吃笔杆子这碗饭了,
手下可用将士,无非数千汉字而已,
不把弟兄们脾性都摸清楚,到时咋派用场,怎能游刃有余?
于是,下定决心,通读辞海!
厚厚一大本,一百多万字吧?
从第一页开始,逐字逐句,读到最后一页!
遇到弄不懂的,反复琢磨。
看见有意思的,记录下来。
次年冬天,承蒙领导关怀,
杨乔儿子,终于调来北京。
家人团聚之时,“辞海进修班”已然毕业,
学习笔记,三大本矣。
你说说,下如此功夫,
能够没有一点功夫吗?
说起功夫,讲一故事。
近段时期,人们都说,董宇辉这小子,真是奇了怪了,
先是在新东方,刚入职一年就成了教研主管!
后来搞直播带货,一开播竟然有数万人观看!
势头之火,熊熊燃烧,
举目四望,无人能敌,
俨然成了新东方一块金字招牌!
董宇辉哪来如此功夫呢?
其实说穿了,也同老詹一样,
都是下的笨功夫,死功夫!
小董在西安念大学时,就拼了小命咬牙苦学外语,
发言结结巴巴的他,成了外宾赞不绝口的最佳导游。
到新东方后,趁教高中英语的机会,
又把过去10年的高考题,全部做了N多遍!
以至只要有学生提问,他就可以准确回答,
你这道题,曾经在某年某省第几题中出现过,
应该如何如何分析,怎样怎样回答……
至于董宇辉读过的中外名著,那就海了去了,
不但拼命苦读,还得认真思索,消化吸收,
所以,上直播时,他可以从文学讲到哲学,
从莎士比亚讲到苏格拉底,再讲到柏拉图……
这才能把年轻观众唬得睁大眼睛一楞一楞的,
对这位年轻的董老师简直崇拜得不要不要的!
再说一人吧,邓亚萍。
老詹和邓亚萍,曾在一个大楼办公。
当时,我刚退居二线,保留一间办公室。
邓亚萍则刚调来报社,也有一间办公室。
同一大楼,同一楼层,就两隔壁。
所以, 有机会接触,有时聊聊天。
我曾问小邓,你当年那么厉害,
世界冠军得了近百个,奖杯拿到手发软。
有些什么经验,可以告诉后来者吗?
邓亚萍认真思索片刻后说,要说经验,就两个字,刻苦!
她说这话,老詹明白,
曾听说,国家体委内流传一故事。
说是训练大楼守门老头有个经验,
只要邓亚萍出来,就可以锁门了。
因为,她训练总是比别人晚两小时。
数年如一日,坚持每天多练两小时,
这两个小时,平常似乎看不出来,
但是,到了关键时刻,要命一球,
到底接不接得住,打不打得回去,
就显出你是否有这超人的本事了。
倘若说奥秘,这就是奥秘!
有些经验,说穿了其实非常简单,
关键的关键,就看你做不做得到。
比如,倘若你每天比邓亚萍多练两个小时,
那么,你能够打赢她,大概率会没有问题。
所谓没有功夫的人,
其实是功夫没有下够的人。
中国有句古语,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话是一句,谁都明白,
但是你想想,那么粗的一根铁杵哪,
要一点一点,磨成细细一根缝衣针,
该得下多少笨功夫,死功夫?
倘若你真能做到,
嘿嘿,还有什么事情办不成呢?
短短八字,满是遗憾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