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海闲人高级八字2(易海批八字算命)
《易经》思维破解人生迷茫:心能转境方能避开内耗的命运
读这篇文章,首先要懂得什么是内耗,并且要知道内耗为什么会对一个人的命运产生那么大的干扰。
考试还没开始,就总担心自己考不过;
工作稍有失误,就彻夜辗转难眠,担心领导不认可自己;
恋人没及时回复信息,就开始胡思乱想;
遇到选择,就左右为难,患得患失,纠结很长时间......
当你陷入这样的情绪,就说明你正在经历着“精神内耗”。
内耗有几种概念,一是金钱的过度消耗,类似好钢没有用到刀刃上,没有产生能量值,因为没能有效做功,所以没能产生有力效率。
第二种是精神能量层面。这种精神情感的损耗一方面来源自己,另一方面来源他人或集体内部之间。这种内部因素因不协调、或矛盾等造成的人力、物力等方面无谓的消耗而产生的负效应现象。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有100%的能量,但80%都在自我内耗,行动力自然会减弱。
心理学上对“内耗”的解释是:
人在管理自我的时候需要消耗心理资源,当资源不足时,人就会处于内耗的状态,长期如此,会让人觉得疲惫不堪。“内耗”是能量桎梏的根源。
焦虑、犹豫、纠结、自责……这些看不见的内耗可能正在拖垮你。一个人最大的内耗,是不放过自己。
这个时代,真正厉害的人,一定要有“反内耗”的思维意识。
从事物表面来看,内耗效应是由于认识因素、情感因素、行为因素与个性因素的不同而引发的。但是精通易学之后方明白,这些内耗来人类个体命中的基因,其中主要来自八字命理里十神中的劫财和伤官。如果你化不尽内心的冲突,就逃不开内耗的命运!
伤官和劫财都是内耗之神,故而命理中,枭、伤、杀、劫四大凶神用事的命格,往往偏门冷门致富不走寻常路,因而很容易有很大的人生起落,需要在生活中反复锻造和锤炼人生的见识和胸怀,慢福慢贵是天生。正所谓悲后有坚,否极泰来。
面对世间的摩擦和爱恨病老,我们的机体就会不断的老化衰竭,这是天道的规律,无人能改变。 所以我们必须懂得一点修持的知识,来对抗这种内耗和衰减,能在这个纷乱而失的失的世界保有一份神采奕奕。
真正让你觉得累的,是这些未知的情绪内耗,而真正能帮助你进步的,是你的行动力。
俗语说:“将军赶路,不追小兔。”聪明的人,懂得把时间专注在重要的事上,只有内耗严重的人,才会把时间花在纠结、焦虑上。其实这些不达观的思维来自累生累世的业习。
一,凝思静虑拟形于心
我们的心神通道一旦打开,那能够承载多少能量呢?庄子说了“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虚空可以盛纳一切,可以包容一切,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这也是老子说的“玄牝之门,乃为天地之根,绵绵其若存。”你要多少有多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假如一个人过多地关注那些负面事物,就会把一些负面因素留在自己的心里,甚至深深地刻印在潜意识中。这时,他心中对自己的期待,就会有意无意地停留在那些消极的层面上。
王阳明说:“读书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读书作文,怎么能牵累人呢?人其实是被自己的计较得失牵累了。
这句话道出了人之所以活得累的根本原因——精神的内耗。这内耗则来自内心对得失的计较,总结来说也叫烦恼,来自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在的干扰,小人,女人,琐事,感情,欲望,病痛等。
焦虑也是如此产生的。在这种状态下,必然会在那里患得患失,杂念丛生,而不能进入全神贯注的高效状态。
怎么应对?王阳明告诉我们,只要心灵提升到一定境界,有自我控制的能力,摒弃不必要的外缘干扰,常得清净,就不会给心造成牵累;即使有了牵累,也容易察觉并去掉。修好自己这颗心,可以扭转命运。
所谓一念神魔,人天交战,这就是人心,因为人的基因都是有善恶和阴阳两面,有隐有显,更多时候是隐态主导显态,比如一个人八字命造中,官露杀藏,主此人面慈心狠,而如果露杀藏官,那么此人便是面恶心慈。修行的实质是科学客观认知人性,去制化恶的基因,使正能量基因得到释放。
除习气,犹如人天交战,此必百战而可克胜,原非一朝一夕之功。明心而后,方具可以交战之资格,此即起用,由小战而大战,小胜而大胜,而根本破敌,永无后患。
天道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合理的对命理认识,取舍,都是为使生命得到滋养,这是最高意识形态领域的表达方式。这就是易学高手的太极思维。
二,心能转境运通四海
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梦未完。
听再多道理,也过不好这一生。
因为再多的道理,听了也是别人的。
生活面前,永远不是照别人的葫芦画自己的瓢,在习惯中和自律中去克服性格的缺陷远远胜过喝下的一碗碗毒鸡汤。
君子无德怨自修,谁胸中不曾兵荒马乱,谁的良心不曾丧于困地?
一切都会过去,孔子过了五十岁以后方说,可以无大过矣,可见,他过了人生一大半,饱经人生的惊涛骇浪和忧患耻辱,才算自己给自己心上做了一个了结。
所谓悟到得到,境由心转,没有经历过悲痛喜乐和风霜雨雪的心,又算的上怎样一颗心,这样平淡的心,大概既不能转物也不能转境。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在我看来,除了证得空性的人,没有一个是活得对的。
一个人神识的高度,是难以用世俗的标准去评断和揣度的,得道者,高处不胜寒,曲高而和寡,罗汉位不明白菩萨地的境界,菩萨位也难以思议佛位的境界。
当年,法称大师完成了《因明七论》的创作,但在当时并不十分受欢迎,因为这些论著义理深奥,言辞生涩,即使当时的很多大学者,也难窥其堂奥。所以法称论师在论典最后不无伤感地说道:“即使是有学问的智者,也不明了我著作的精髓,最终这深奥的精义只能归还我自己,就像所有的河流终究汇入大海,我在因明当中所讲的智慧也全部融入了自己。”
虽求知己终难合,差立功名错用心。
应如犀牛任独行,一弯新月伴孤主。
(龙,玄渡五月十五书)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