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的八字(赵国命运)

隐身守侯 2023-09-12 15:44:16 网络

到底有没有“风水”?

“封建迷信”是我们经常聊到风水时经常会有人用的一个词,那么,作为万恶的封建社会头子的皇上们是怎么看待风水的呢?他们是信呢,还是不信呢?

首先出场的是南北朝南朝萧梁的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虽然南北朝乱糟糟的,一大堆忽生忽灭,国名多得让人记不住,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应该还是认识此公的,他就是那个赫赫有名的跑去寺庙出家,然后让大臣们拿着上亿的钱去跟大和尚们赎买自己的昏君。这段故事史称“舍身同泰寺”,还写进了高中历史课本。

其实萧衍是个让人一言难尽的人物,他晚年“佞佛”,纵容皇亲国戚们胡作非为、鱼肉百姓,确实是个不折不扣的昏君,但其实他年轻的时候极其英武,自己起兵创业,34岁就打下半个中国,当上皇帝的赫赫武功就不说了,才艺方面,他也堪称中国古代六百多个皇帝里的佼佼者,《资治通鉴》里说他“博学能文,阴阳、卜巫,骑射、声律、草隶、围棋无不精妙”,就是琴棋书画冠绝一时,天文地理、三教九流也很精通。既然他这么信佛,那他自然是相信风水的了。

梁武帝有个儿子,名气比他还大,他叫昭明太子,就是编写了中国最早的诗文总集《昭明文选》的那个人,文青爸爸生的娃自然也都很有才。昭明太子是梁武帝的长子,自小文采风流,秉性气质和他爹很像,想必曾经很得他爹关心,要知道他爹在历史上是宠儿孙宠得很有名的。然而,父慈子孝的温情后来因为一场风水悬案变成了家国悲剧。太子的母亲丁贵嫔早亡,太子请人找了块风水宝地要安葬她。这时,有个贼精明的人跑去跟一个叫者俞三副的太监说如果你想办法让朝廷花三百万把我的地买了,我就给你一百万。俞太监见钱眼开,跑去偷偷跟皇帝说“我找的这块比太子找的那块地对您更好”。这个俞太监估计是个皇帝平日里很宠信的风水大师,不然人家不会想通过他高价卖地给皇帝,他也不可能有机会跟皇帝讨论买地埋老婆这种事。史书上说,皇帝年龄大了,怕死,心里忌讳的事就多了,听了太监的话,果然就买了太监推荐的地,把太子的母亲埋了进去。埋完,有道士又说了,“这块地对长子不好啊,如果镇厌一下,也许还有救”。太子就弄了腊鹅等道具,埋在他母亲坟墓旁边的长子位。太子东宫里也有太监,有一个叫鲍邈之,一个叫魏雅,这两人本来都很受太子宠信,后来魏雅却把鲍邈之给比了下去,鲍太监愤怒嫉妒恨之下,跑去跟皇帝告密说“魏雅给太子搞封建迷信,图谋不轨”。皇帝派人去一挖,果真挖出来腊鹅,登时大惊失色,想刨根究底的跟太子算账,因为大臣劝谏才作罢,只把那个多事的道士杀掉了。可是太子因此心里又生气又惭愧,不知道怎么跟皇帝老爸解释。后来太子31岁就英年早逝,老皇帝本来想顺位立太子的儿子为皇嗣,心里却记恨着腊鹅的事,最后就改立了另外的儿子。皇帝万万没想到的是,多年后他的国家陷入危急,太子的儿子们和太子的弟弟们想的不是抵御外敌,而是为了争夺皇位自相残杀,最终他自己身死国灭,成了后人的笑柄。

最是无情帝王家,这场父子悲剧,让风水来背锅,似乎不公平。

第二个出场的是隋文帝杨坚,暴君隋炀帝的爸爸,隋朝的开国皇帝,开皇盛世的开创者,堪称一代明君。隋文帝是最有理由相信风水的人,他是历史上最走运的中彩票的人,他能当上皇帝,最大原因是他长得帅,或者说长得很有皇帝的样子。他的女儿嫁给了北周暴君宇文赟,不怎么得宠,宇文赟短命而亡,儿子很小,隋文帝的同学等人是宇文赟的宠信的奸臣,因为平日里觉得隋文帝仪表不凡,就拉他辅政,隋文帝抓住了这个机会,一翻操作之后篡夺了皇位。当上皇帝多年后,隋文帝的皇后去世,手下跟他说给皇后找到了一块风水宝地,能让隋朝国祚长达两千年,传两百个皇帝。隋文帝说:“是吉还是凶,要看人,而不是看地。北齐的亡国之君高纬埋他爹的时候,难道不去找风水先生吗?从我家的墓地来说,如果风水不好,我就当不了皇帝,但如果真的好的话,我弟弟又不该打仗的时候战死。”朋友们,你们隋文帝有没有觉得隋文帝说得挺有道理的?

然而,隋文帝的故事还没结束呢。隋文帝和风水先生的对话结束后,风水先生回家跟自己的族人说“皇太子杨广派人跟我说,你之前讲我会当太子,现在我真的当上了,我不会忘了你的。现在你给我妈找墓地,一定要让我早点当上皇帝,我当了皇帝,会用荣华富贵来报答你的。我回答说,过四年太子就能当上皇帝。其实,如果太子当了皇帝,隋朝很快就要灭亡了。我之前跟隋文帝说传两千年,两百个皇帝的事是骗他的,其实是传三十年,两个皇帝啊,不信你走着瞧!”

see,最可怕的不是阴阳鬼怪,而是人心隔肚皮。

很多人以为隋炀帝是隋朝最后一个皇帝,但从中国古代史官的角度来看其实不是。隋炀帝在扬州死于兵变以后,他留守东都洛阳的孙子杨侗继位,史称皇泰主,隔年就被篡权的王世充杀害,临死前说“愿生生死死不复生帝王家”。这话听来,他估计真不会觉得家里祖坟风水好。

接下来让千古一帝、皇帝中的战斗机唐太宗李世民来做个总结。

李世民看到阴阳风水一类的书非常杂乱,许多还胡说八道,就命人加以甄别整理,并亲自给整理好的书做序,在给《禄命》写的序里他说,长平之战中,被秦军活埋坑杀的四十万赵国战俘不可能都八字不好,东汉开国的那帮南阳权贵,也不可能都家里风水好。身边的人里也有同时出生而贫贱不同命的,也有双胞胎而命长命短不一样的。从八字来看,秦始皇、汉武帝、北魏孝文帝都当不了官。给《葬》写的序里,他说古代的人死了,都是埋在国都的北边,不会挑地方。现在的风水书里却讲子孙的富贵、贫贱、寿命都是祖坟风水决定的。有些人当官忽起忽落,他们家的祖坟并没有被移动过。现在没有见识的人,迷信一些没根据的妖言,为了坟墓的位置、出葬的时间等费尽心机。

读了李世民这番高论,我真是佩服之至,忍不住想好几句“吾皇圣明”。不过也有人看了这些话很不高兴,就是风水先生们,《资治通鉴》说“术士皆恶其言,而识者皆以为确论。”风水先生们对想砸他们饭碗的皇上深恶痛绝,但有见识的人都认为皇上说得很对。

小弟我生长在农村,身边有很多长辈对风水非常讲究,活人可以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给死人修阴宅却经常不惜血本,不同的家族之间有时候还会因为所谓坟地朝向相冲而大打出手,演变出一场集体械斗。后生晚辈如我,在他们面前自然是大气不敢出、狗屁不敢放,只能在心里默默的希望他们有空的话能看看这几个皇上的故事,唉。

曾和秦国相抗衡的赵国,除了李牧、廉颇,还有哪些名将?

战国四大名将,是指战国时代四位著名的将领。《千字文》中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来形容这四位将领的功绩。这四位将领分别为: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对于白起、王翦、李牧、廉颇这战国四大名将,他们都是从最初的士兵开始做起,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成长为秦、赵两国最为倚重的大将,从而代表了战国时期实战的最高水准。所选的四人都是战国后期的名将,战功都很伟大,却没有理论著述。

换而言之,对于留下兵法理论著述的孙膑、吴起等人,都没能入选战国四大名将。对于战国四大名将来说,来自于战国中后期两大强国——秦国和赵国。彼时,商鞅变法后的秦国,不断蚕食山东六国的疆域。而就胡服骑射后的赵国,因为拥有一支精锐之师,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抗衡强国的秦国。既然如此,对于兵精将广的赵国,应该不止李牧和廉颇这两位名将。那么,问题来了,曾和秦国相抗衡的赵国,除了李牧、廉颇,还有哪些名将?

一、赵奢

首先,就赵括的父亲赵奢,显然可以称之为赵国的一位名将。对于赵奢来说,尽管只有阏与之战这一场战役。但是,因为阏与之战的重要意义,促使赵奢在赵国乃至于战国历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阏与之战,是指周赧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9年),赵国名将赵奢率军于阏与(今山西和顺),击败秦军的一次奔袭作战。公元前270年,秦国攻赵,包围了赵国的重镇阏与(今山西和顺)。赵将赵奢率军救赵,出奇计,终于打赢了一场原本无法取胜的战争。

在这场战役中,赵奢采纳了许历的主张,立刻发兵万人,抢占了北山制高点。果然,秦军后至,争夺北山不得上,拥挤于山下,陷入十分被动地位。赵军利用有利地势,居高临下,俯击秦军。秦军大败,四散溃逃。阏与之围随之解除。此次战役,使蚕食诸侯的强秦遭受了一次最大的挫折,多年后仍不敢轻举妄动,恐怕重蹈阏与之覆辙。班师回朝后,赵惠文王封赵奢为马服君,地位与廉颇、蔺相如平起平坐,被后人列为山东六国的八大名将之一。又封许历为国尉。

二、赵括

现在,很多人提到赵括,第一反应就是纸上谈兵。诚然,在长平之战中,赵括作为赵国大军的主帅,确实要为40多万大军的伤亡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长平之战作为秦国和赵国之间的战略决战。这场战役的走向,更多的还是由秦国和赵国的综合实力来决定的。比如在赵括登场之前,廉颇指挥长平之战中的赵国大军,同样难以抵挡秦国大军的猛攻,只能苦苦支撑。而赵国的国力,又无法支持这40多万大军长期坚守下去,所以赵孝成王才让赵括取代了廉颇,从而主动和秦国大军展开决战。

在长平之战中,赵括一反廉颇的策略,改守为攻,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动全线出击,向秦军发起进攻。秦将白起分兵两路:一路佯败,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一路切断赵军后路,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最后,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围五次不成,赵括亲自率勇士突围,英勇杀敌,被秦军射杀而死,数十万赵兵尽降,后被秦军坑杀。长平之战结果,赵军固全军覆没,秦亦伤亡近20万,即双方伤亡超过60万。因此,对于赵括来说,虽然败给了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白起,但是,在这场战役中,赵括同样让秦军付出了20万人左右的伤亡,这说明赵括绝非纸上谈兵之辈。

三、庞煖

庞煖(生卒年不详),一作庞焕、庞子、庞援(“煖”即现在常用字中的“暖”,也有将庞煖误作庞涓的),《史记索隐·廉颇蔺相如列传》误作为冯煖。是战国末年赵国将领、纵横家,曾擒杀燕将剧辛以及合纵五国伐秦。燕王喜十二年(公元前243年),燕国见赵国屡困于秦国,又逼走廉颇,以庞煖代将。燕王喜以为有机可乘,问剧辛能不能攻打赵国。剧辛凭借着自己当年与庞煖作朋友时的印象,对庞煖做出了评价,他认为庞煖是很容易打发的人。于是,燕国即以老剧辛为帅,伺机进袭赵国。结果剧辛轻敌,率军冒进,被赵军统帅庞煖击败,剧辛被俘杀,燕军损兵二万。

秦王政六年(前241年),战国七雄再一次组成赵、魏、韩、燕、楚五国联军,由赵国名将庞煖指挥攻秦。进攻开始顺利,深入至函谷关内,距秦都咸阳仅七、八十里的蕞地(今陕西临潼北)。当秦国集中兵力进行反击时,联军不支败退。第五次合纵攻秦之战失败。不久,秦王嬴政执掌大权,用李斯“灭诸侯,成帝业”、“数年之中尽兼天下”(《史记·李斯列传》)的建议,加快了各个击破的步伐,不给各国再次联合行动的机会,合纵攻秦战略至此破灭。不过,对于庞煖来说,在战国后期致力于抗衡秦国,显然在一定程度上拖慢了秦国一统天下的进程。

四、乐乘

乐乘,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赵国将领,与乐毅、乐间父子同族。乐乘本是燕国将领。公元前256年,乐乘与庆舍击败秦国将领王龁。公元前251年,乐乘随军攻打赵国,结果燕军大败,乐乘遭赵军俘虏,于是投靠赵国。来到赵国后,乐乘被赵孝成王封其为武襄君。公元前250年,乐乘与廉颇率军围攻燕国,燕国以重礼求和。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去世,赵悼襄王即位。赵悼襄王听信谗言,派乐乘代替廉颇掌兵。廉颇因怒攻打乐乘,乐乘逃走,而廉颇流亡到魏国。其后事迹不详。

五、乐毅、田单

最后,就乐毅和田单这两位名将,拥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虽然都是战国名将,但是,他们成名的诸侯国,都不在赵国。一方面,就乐毅来说,指挥了五国伐齐之战,为燕国重创了齐国。当然,因为后来燕惠王的猜忌,乐毅离开燕国,来到了赵国。另一方面,就田单来说,则帮助齐国成功复国,立下了赫赫战功。当然,因为和乐毅相似的原因,田单被迫离开齐国,投奔到了赵国。对此,你怎么看呢?

代地和赵国的百年恩怨史

公元前226年,秦军攻克邯郸,俘虏了赵国末代国君赵迁。然而赵国并没有亡国,幸存的王室成员赵嘉跑到赵国北部的代地,自立为代王,延续赵氏社稷,继续抵抗了秦军六年。丢了国君与国都,还能坚持六年,六国中唯赵国这一份,成为这片大地上慷慨悲歌的真实写照。赵人之所以能再秦军的强势攻击下再坚守六年,和赵国拥有代地这个后备基地大有关系,但楚燕一样有广阔的战略纵深,却没能发挥多大作用,代地何以就能成为赵人的最后抗秦堡垒呢?

赵氏吞代

代地位于赵国北部,相当于现今河北西北至山西东北,核心区域在张家口蔚县西南一带。先秦时期这里是华夏世界与游牧部落的交界地带,境内地形以山地和草原为主,胡汉杂居,半耕半牧,民风剽悍。在中原华夏诸侯眼中,这里是蛮荒偏远之地。

代国很是偏远

事实上,代地虽处边境,但并不蛮荒。传说商汤上位后,封代子于此,故名代国,其历史之久远超过绝大多数周室诸侯。代国西面和北面是匈奴等游牧部落,东、南则是燕晋等姬姓诸侯。这里是连接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纽带,各种文化在这里交汇,诸民族在这里互换商品,各取所需,商贸活动的繁荣造就了代国的兴盛,延续千年。

进入东周以后,北方游牧部落逐渐兴盛,侵袭燕、代、邢、卫等北地诸侯,代国作为前线国家,承受到了最多的攻击,国力迅速衰落。至春秋中后期,晋国崛起,成为北方第一大国,代国便依附晋国,应对来自草原的威胁。是时晋国卿权膨胀,朝政大权被六家卿族瓜分,他们各有封地,形同国中之国。其中赵氏的封地靠近代国,代人便把宝压在了赵氏身上,末代代王还与赵氏联姻,巩固晋代的同盟关系。

春秋中后期,赵氏迎来号称“简襄之烈”兴盛期,期间积极向外扩大势力范围。赵简子父子把目标放在了代国身上,意图将代国建成赵氏的大后方,然而赵氏吞并代国的过程并不光彩。

赵简子曾做过一个神奇的梦,据他说见到了天帝,天帝还送给他一条翟犬。后来有人解梦,翟犬是代国的图腾,上天的意思是令他攻取代国。赵简子当时身子骨已经不行了,便把吞并代国的任务交给了继承人赵毋恤。传说赵简子曾为了考验诸子的能力,告诉他们在常山有赵氏的宝物,谁能寻来谁又是赵氏的大功臣。诸子一番寻觅,并没有找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而赵毋恤最有慧根,领悟了父亲的意思。登上常山北眺,便能看到代国,他回禀父亲,代国正是赵氏的宝物。赵简子很是欣慰,故放心地将位子传给了赵襄子赵毋恤。

赵襄子的姊姊在赵代联姻时嫁给了代国国君,两家正处在蜜月期。赵襄子掌控局势后,借口串亲戚邀代王到夏屋山相会,代王不疑有他,仅带少量侍卫赴宴。酒席上赵襄子预先设下埋伏,宴饮正酣时,他亲自给代王斟酒,趁代王不备,用酒具砸晕了他。之后赵襄子的伏兵立即杀出,将代王和乱作一团的代国侍从全部杀死。

代国上下对赵襄子的突然发难都全无准备,防备甚为空虚,赵氏趁机进兵攻占了整个代国。自此代国成为赵氏领地的一部分,赵襄子终于完成了父亲的遗愿。

赵氏几乎是兵不血刃就吞并了代国,但代价并不是没有,首先就是损失了信誉,诸侯没人再敢轻易相信赵氏的承诺。其次赵氏领地骤然增加,为晋国国内其他卿族忌惮,最终酿成智韩魏三家围赵事件,赵氏一度危如累卵。除此之外,代王后赵姬接受不了丈夫被亲弟杀死的现实,自杀而亡。赵襄子也因赵姬之死而在族内备受诟病,为赵氏的埋下了种子。

嗣位之争

代王后的死节说明了一个事实,代国人并不欢迎赵氏的到来。

赵襄子自然也清楚这一现实,代地的体量不逊此时的赵氏,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反噬,赵氏要想稳固新地盘,必须慎之又慎。赵襄子的举措是派自己的嫡子赵嘉镇守代地,并驻以重兵,统御北境,宣示赵氏对代地的永久拥有。

在代地逐渐融入赵氏领地的时候,赵襄子走到了生命的终点。将赵氏带向另一高峰的雄主内心其实一直很自卑:他是个庶子。赵毋恤的母亲只是赵氏的奴婢,而且还是狄女,他出生后就不被重视,他面目普通甚至有点儿丑,加上性格有些软弱,在赵家从小低调异常,甚至赵简子都不记得有这样一个儿子。但赵毋恤勤奋好学,谦和稳重,被赵家的相师看重,并推荐给了赵简子。赵简子经过一些列考察,认定他便是子嗣中最优秀的那一个。临终前赵简子废黜了长子赵伯鲁的继承人身份,将家主之位交给了赵毋恤。

赵毋恤恪守礼法,始终认为按规矩应由长兄继位,但又不能违抗父命推脱。他最后想出的两全之策是:自己在退位前将家主之位还给赵伯鲁一脉的子嗣。赵襄子临终前,赵伯鲁及其子已死,家主之位便交给了赵伯鲁的长孙赵浣,是为赵献侯。

然而赵襄子留在代地的儿子赵嘉并不认同父亲的安排,他继承父亲的遗产合理合法,凭什么让给一个堂侄。赵浣一登位,赵嘉立即从代地带兵南下晋阳,驱逐了赵献侯,并自立为赵氏家主,是为赵桓子。

赵桓子在代地经营良久,加上赵襄子的支持,因此实力雄厚,代地的军力甚至盖过了中原的本家。此时代地已经融入赵氏大家庭,并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赵桓子运气并不好,入主晋阳一年后就病逝了,他的子嗣不能掌控局势,被亲献侯的势力推倒,迎回了赵献侯,赵氏家主的位子回归赵伯鲁一系。赵献侯鉴于晋阳地近代地,而代人系残余势力仍旧强大,为避锋芒,赵氏迁都到了太行山东麓的中牟。赵氏的核心地至此从山西转移到太行山以东。不久之后,赵人又迁都邯郸,虽然位置靠北了些,但依旧和代地保持距离。

赵献侯及其子嗣对代地始终心存芥蒂,而代人对邯郸也毫无认同感。在若即若离之间,赵国成为名列天下的诸侯,进入了战国时代。

武灵王之光

赵氏立为诸侯后,对外扩展始终盯在中原方向,北疆的代地被日益边缘化,很长时间内几乎在史书上消失。

直到赵武灵王时期,代地重新回到了赵国的主舞台。先是燕人进犯代地,赵武灵王亲自领兵,从邯郸出发进行救援,成功击退了燕军,保住了代地,代地和邯郸的关系至此开始缓和。

后来赵国的发展方向发生战略转移,赵武灵王放弃了中原诸侯间的争霸,转而对付位于腹心的中山国和西北的林胡、楼烦等游牧部落。而要完成这两大战略目标,代地都不可或缺。

代地位于中山国之北,代地可以和邯郸相互呼应,对中山国进行南北夹击,如此事半功倍。而欲征服西北游牧部落,地近草原且盛产骑兵的代地又是最佳的前进基地。除此之外,代地地接燕国,一个强大的代地可以威胁燕国的侧翼,从而为邯郸的后院提供保护。赵武灵王自然很是看重代地,数次亲赴代地,弥合两地关系,代地和邯郸就此重新成为一个整体。

赵武灵王时期,代地在赵国举足轻重,很好地完成了夹击中山和远征楼烦的任务,赵国也因此拓地千里,声威大震。

然而随着赵武灵王的离去,赵国的战略目标重新投向中原,代地再次消失在舞台。

代地的这次失宠仍然和惨烈的有关,赵武灵王为了集中精力发展军事,将王位传给了次子赵何,是为赵文惠王。然而没多久他又后悔了,觉得亏待了长子赵章,赵武灵王于是打算另立赵章为代王。赵武灵王此举不仅仅是要补偿长子,也有进一步提高代地的用意,继续拓展赵国的北部空间。然而赵武灵王的分国之举遭到了赵国权贵的集体反对,最后在沙丘之变中,赵武灵王和赵章全部死难,代王也就无从说起。

赵国失去了一代雄主,但也免于。

隔岸观火

在武灵王时代,代地再次被边缘化。代人怀念武灵王时期的光辉,对赵惠文王的弑君弑父行为很是不满,新朝的君臣也对武灵王拥泵集聚的代地怀有戒心,代地与邯郸的关系急转直下。

但即使没有代地做依托,赵国仍然迎来了兴盛期。此时魏、楚业已衰落,齐国也在乐毅伐齐后一蹶不振,此消彼长之下,赵国成为东方第一军事强国,成为山东诸国抵抗秦军东侵的中坚。终于赵国与秦国迎来了决定天下走势的长平之战。

赵秦两国都是倾国而战,两国几乎动员了国内所有壮丁,然而始终没有代地军队参战的记录。长平之战旷日持久,不可能是代地来不及救援。四十余万赵军全军覆没后,秦军兵围邯郸,赵国命垂一线,赵人不停地向山东五国求救,却仍然没见代人南下支援。唯一能解释通的是代地与邯郸离心离德,赵人赌国运时,代人选择隔岸观火。

秦人似乎也清楚代人与邯郸的微妙关系,秦军夺下晋阳后,径直向东翻越太行山攻击邯郸,并没有向北扫清侧翼威胁的举动。事实上代地的军事实力并不弱,大概在同一时期,边将李牧曾在代地动员了十五万士兵对战匈奴,还取得了歼敌十余万的战绩,代军的战力可见一斑。

李牧击匈奴之战

然而就算代地需要应付匈奴的威胁,也决不至于抽不出一兵一卒去支援国都。代人的见死不救,邯郸自然也是看不惯,邯郸和代地的关系降到最低点。

唇亡齿寒

秦军围攻邯郸之战最终被山东诸侯联军解围,赵国前后损失五十余万兵丁,领土又被秦军多次扫荡,民生凋敝,元气大伤。燕人趁火打劫,袭扰赵国。然而赵人凭着仅剩的老弱病残,屡败燕军,甚至能进燕境,逼燕人割地赔款。赵人表现的实在过于神奇,以致于令人无法相信,最大的可能是代地军队参与了反击燕国的行动。

燕人进犯赵国时,赵国的领地只剩邯郸周遭和代地。代人也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无法再自矜下去,又或许是代人解除了外患,可以腾出手来救援本土。代地军队和邯郸军精诚合作合作,这才能干净利落地击败燕军。邯郸自然会领代人的情,两地关系迅速升温。

在代人的帮助下,赵国逐渐恢复了生气。长平之战后四十余年,赵秦又多次大战,赵军并没有完全落于下风,双方互有胜负,有来有往,比其他五国的表现高出不止一个档次。

在强大的外部威胁下,邯郸和代地头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结成一个整体。在赵人救亡图存的过程中,代地边军出身的名将李牧,表现尤其抢眼。李牧在肥之战和番吾之战中连接挫败秦军的灭赵企图,可以说凭一己之力将秦国的统一推后了十余年。

然而赵国的综合国力终究不敌秦国,代地代表李牧也死于赵国内部的权力压轧,邯郸最终城陷。李牧没死在抗秦前线,而是白白死在自己人手中,实在殊为可惜。代人再次被邯郸坑害,但这次代人没有选择放弃赵国。

残存的赵氏宗族逃向代地坚持抵抗,带头的正是末代赵王迁之兄赵嘉。赵嘉被支持者拥立为代王,向国人宣示抵抗到底的决心。代地很快汇聚了大批赵国遗民,和临近的燕国抱团取暖,共御强秦。

秦人或许是看不上偏远的代地和燕国,占领邯郸后,秦军兵锋南下,进攻魏国和楚国。等魏国和楚国相继沦陷后,十分天下秦有其八,代国和燕国作为秦国最后的敌国,再无幸存之理。公元前222年,秦军主力北上攻代,代国在坚持了六年后最终亡国。

代地或者说代国有一点很有意思,代地纳入赵氏领地后,第一任主官是赵襄子的儿子赵嘉,而赵氏代国的最后也是唯一的国主也叫赵嘉。历史就是如此神奇,有的时候巧合的令人发指。冥冥之中,或许老天给赵氏和代地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