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儒的八字特征(大儒的八字特征有哪些)
白天归顺生活 夜晚臣服灵魂
白天归顺生活, 夜晚臣服灵魂。为什么这样说呢?
中国的传统有天人之战,宋明理学讲存天理灭人欲,道家讲绝圣弃智,佛家讲心如古井、处逆如顺。又有穿越千古回响不绝的人性本善、人性本恶的人性之终极追问。
西方文化讲人性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还宣称,谁不是戴着几副面具走天下?可见,人是多面的,人性是复杂的。社会是由无数单个人聚集形成的。人性人心的复杂性,注定了社会的复杂性。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社群中活动的。不可能有脱离社会独善其身的人了。因此,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是多向度的。人前,我们都愿意把自己装扮成正人君子,越是卑鄙小人,越是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人后,我们有多可能原形毕露,真实的面目,丑恶的人性纤毫毕现。
生也容易、活也容易,生活不容易。为了生活,为了对抗生活的毒打,在白天我们得戴上形形的面具,小心翼翼地把我们的本来面目掩饰起来,逢人送笑脸,哪管不情愿;总是尽力展示自己美好的仙女或者帅哥形象,生怕自己的不堪与糗事公之于众。
生活是现实的,也是残酷的。我们往往想得很好,可是理想的肥皂泡一遇到生活的尖刺,就可能化为虚幻。生活的魔力又是极其巨大的,个体要想对抗生活,不是不可能,但是代价实在过于巨大。因此,大多数都会乖巧地选择归顺生活。顺着生活的洪流,或是随波逐流,或是勇立潮头。
不管白天的生活机遇如何,并不妨碍我们夜晚点一盏心灯,烛照内心的光明。“此心光明,夫复何言”,一代大儒王阳明临终之际的八字真言,给了我们内心的皈依。我们或许在现实生活中,卑微如草芥,甚至于被生活狠狠地踩在地下反复摩擦。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还有高贵的不屈的灵魂,我们还能够在内心深处依然找到真正的人生价值与意义。我们不会因为生活的不如意,就放弃了心中的梦想。夜晚,我们在灯光下,打开散发着墨香的书卷,依然可以和书中那些有趣的灵魂,进行高贵的谈话。在心与心的交流之中,我们依然可以逾越生活的污泥浊水,重新点燃希望的灯烛,顽强地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有了光,哪怕是一丝微弱的光亮,我们都会有了方向,我们的灵魂就不会孤寂,就不会迷茫。沿着希望之光,勇毅前行吧,我的朋友!你终将成为生活的赢家!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
【光明论坛·温故】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是总书记在论述思政课教师职责与使命时引用的一句古语。《求是》杂志发表的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指出:“‘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句最早见于东晋袁宏所著《后汉纪》一书。《后汉纪·灵帝纪上》记载:东汉末年的郭泰为士林领袖,前来投奔他的人很多,有个叫魏昭的年轻人自愿为他做杂使,郭泰为考验他,假装严词训斥,魏昭回答:“盖闻经师易遇,人师难遭。”郭泰为其诚意感动,便收他为弟子。西魏时,著名学者卢诞“幼而通亮,博学有词彩”,后因功业显赫,“儒宗学府,为当世所推”,魏帝特下诏书进行嘉奖,评价他说:“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朕诸儿稍长,欲令卿为师。”(令狐得棻等《北周书·卢诞传》)这两处文献的记述稍有不同,但意思完全一样,相较而言,《北周书》中的表述更为通俗,因此其传播范围也就更广。
这句被经常称引的句子,虽然仅有八字,但意蕴极为丰富。
首先,“经师”与“人师”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经师”一词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专指讲诵宗教经典的人;一是特指汉代地方官学中传授儒学的教官。“经师易求”中的“经师”就指后者而言。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这一概念与时俱进,其内涵也在原意基础上被不断丰富,唐宋以后其意义逐渐固定,成为那些某领域的“专门名家”和“教授有师法者”(胡三省《资治通鉴·汉纪》注)的代名词。“人师”一词的出现较“经师”要早,先秦时期大儒荀子的《儒效》篇就已明确提出:“故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竭蹶而趋之,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夫是之谓人师。”《韩诗外传》也说人师是“智如泉源,行可以为表仪者。”从句意看,“人师”具有超强的人格魅力,受人拥戴,能招远附近,大家乐于与其相处,又乐于服从其安排。两相比较,“经师”的特征是业务精熟,主要职责是授业、解惑;“人师”的特点是德行高洁,主要任务是弘道、树人。“经师”与“人师”虽有不同,但并非势同泾渭,而是有密切关系:一方面,两者都是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角色,都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两者又有着天然的互补,“经师”在专业教育方面的优势和“人师”在人格培养方面的优势,是构成完整教育体系必不可少之两翼。
其次,相对于“经师”,“人师”难得。自古迄今,因教师要“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礼记·学记》),不仅要“教人以道”(《周礼·地官》郑玄注),还要“教之以事而喻诸德”(《礼记·文王世子》),因此,难以培养,不易求得。“经师”和“人师”自然也是如此,但二者的培养难度因职责等的不同而有着较大差异,虽然“经师”——即受过专业化训练,知识渊博又素养极高的“专门名家”,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凤毛麟角,但因“经师”重在学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因此,在重视练“技”和授“业”的教育体系中,比较容易培养。相对而言,“人师”的培养难度更大,为“人师”者,要“谨身修行,足以范俗。”(胡三省《资治通鉴·汉纪》注)其最主要标志,就是要具备富有感召力的人格。虽然在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极为丰富的人格养成理论,有“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这样清晰的养成路径,也有圣人、君子、大丈夫、成人等一系列可供效仿的践行标准,但由于人本身的局限性和现实的复杂性,理想人格的养成在实践中并非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其艰巨程度,从孔子的“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述而》第七)的感喟中便可略见一斑。因此,在培养“人师”的过程中,往往是“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数量上的稀缺造成了客观上的“难得”。
最后,理想之师是“经师”和“人师”的完美统一。由于“经师”“人师”各有优长,因此,理想之师就是教育家徐特立所说的“‘人师’和‘经师’二者合一”。古人说:“师者,人之模范也。”(扬雄《法言·学行》)“模范”的养成,在实践层面,要做到“学”与“养”并重,“尊德性”和“道问学”并行不悖;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重视传道、树人,既要学富五车又要虚怀若谷,既要兼济天下又要独善其身。理想之师,既是理想人格的践行者,优秀文化的传承者,更是德才兼备人才的缔造者。
此篇重要文章是总书记在2019年3月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的主要部分,文章对广大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这六点,既是今天思政课好老师的基本标准,也形成了“经师易求,人师难得”的时代性内涵。总之,面向立德树人的新时代使命,这一古老的命题依然散发着灿烂的理性之光。
(作者:甘生统,系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荀子》:何谓“大儒”?
荀子,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
在《荀子》一书中,荀子对儒家内部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划分,分为“大儒”、“雅儒”、“俗儒”,还提出了“贱儒”、“陋儒”、“瞀儒”、“腐儒”等名目。
荀子
荀子说:“故人主用俗人,则万乘之国亡;用俗儒,则万乘之国存;用雅儒,则千乘之国安;用大儒,则百里之地久,而后三年,天下为一,诸侯为臣,用万乘之国则举错而定,一朝而伯。”
也就是说,如果君主任用俗人治理国家,那么即使是万乘之国(即超级大国,一般指周朝)也会灭亡。
荀子所谓“俗人”,指的是不学无术,没有正义感,把财富和利益作为一生追求的人;
如果任用俗儒,那么万乘之国便能勉强存活。
所谓“俗儒”,是指在外在仪表和行为上不能体现儒者认同和原则,学说荒谬、行为杂乱,不知遵循礼义,欺惑愚众以求衣食,胸无大志的儒者;
《荀子》
如果任用雅儒,那么千乘之国(一般指诸侯国)就会平安。
所谓“雅儒”,是指能与时俱进,内外如一,尊崇礼义,不懈怠、骄傲,言行均合乎法度的儒者。但他们缺乏以一知万、触类旁通、治理天下的本领;
如果任用大儒,那么即使是百里见方的小国,最多不过三年,也能统一天下,令诸侯臣服。
而如果由大儒来治理万乘之国,那么一出手天下就会平定,一朝之间就会声名显赫。
可见荀子对“大儒”的推崇!
儒家文化
那么,何谓“大儒”呢?
荀子认为,大儒具有“天子、三公”的素质。
他们效法先王,总括礼义,统一制度,能从浅显把握广博,从古把握今,从一把握万,他们的一切行为都合乎礼义,遇到任何事情都能应之以道,衡之以法,处理得恰到好处。
总之,“大儒”既是品行高尚的道德家,更是大智大勇、博古通今、知一能万、善于治国的政治家,是荀子理想中的“圣人”。
周公辅成王
什么样的人称得上“大儒”呢?
荀子认为,周武王驾崩后,周成王尚幼,周公为了国家前途而摄政,毅然诛灭叛臣管叔,追讨商纣余孽,不论亲疏,唯才是举,分封诸侯,巩固,并教导成王深明大义,树立大志,继承文武遗业,实现治国安邦的宏愿。待成王成年后,周公不贪恋天子权位,返政于成王。
周公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其所作所为起到的功效,被荀子称为“大儒之效”,“非圣人莫之能为”。
当然,并非要成就像周公那么大的事功才能称“大儒”。
所谓“通则一天下,穷则独立贵名,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桀跖之世不能污,非大儒莫之能立,仲尼、子弓是也。”
荀子认为,孔子和子弓虽不得势,但他们德行高洁,才智开通,明于治道,同样称得上“大儒”。
孔子讲学
总而言之,周公可谓得势的“大儒”,孔子则为不得势的“大儒”。
至于子弓,他在《荀子》中四次出现,但事迹不详,具体是谁目前尚存争议。
-完-
【如果你觉得不错,欢迎点赞和关注我们,码字不易,谢谢支持!】
相关阅读:
道家为什么反对儒家的“仁义”?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