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胡可的八字解析(胡可生辰八字)
女王,你会选的春宵伴侣是?
三八妇女节——女王的节日
从1909年3月8日的“美国芝加哥劳动妇女罢工游行”到国人们的妇女节放假,这妇女节好像和不上班的关联渊源好像更有关联。
当然我们是绝对赞成给我们的广大女性同胞们放假(你有本事说不放假试试)
我们的三八妇女节已经变成了魅力女人节,这个时候放假无论是一天还是半天,女人们的主题和买买买是分不开了,逛街购物不在话下,三八妇女节的折扣给你绝对理由买买买。
美其名日,别人家的女王天天当,我就是做上一天女王也不行嘛?无论你是已婚的、未婚的还是单身的,今天你就是女王,尽情买起来——来自于各大商家的大法。
而身为已婚的丈夫,未婚的男盆友还有单身汪的男氏,响应伟大的三八妇女节,让女性同胞们理(任)智(性)去享受女人们的节日。
男性们准备送礼物、做饭、打扫、洗衣、带小孩还有最重要的刷卡、刷卡、刷卡.......
如果你没准备好,当心你的女王们选择我们柒月君推荐的伴侣共度春宵,广大的女王们,看看您想选几号,男性同胞多多学习。
那么雷迪森and尖特们
由请我们女王们的春宵伴侣们登场
01
胡须伴侣
柒月淘胡须红酒
一份沧桑与成熟的魅力,尽显魅力大叔的独特风范,犹如吴秀波雅痞男神,给女王体贴入微的细致,呵护每时每刻。
八字胡可来自奢华的法国宫廷中的复古的胡型,当然络腮胡、亚洲胡、青皮胡、山羊胡也不失为一个选择。如果有男士胡须女装的行为艺术家,那么小编把这瓶胡须红酒干完,你随意。
02
领带伴侣
柒月淘领带红酒
一身优雅的西装由领带画龙点睛,彰显品味与性感,展现着一种禁欲系的诱惑力,领带的绅士风范给庄重女王时刻的尊重与支持。
不同领带花色、款式、条纹展现不一样的品味,领带的搭配和款式各色各样,只要不把领带反过来带或者当成红领巾那打领带,相信你还是可以好好俘获女王的心。
03
领结伴侣
柒月淘领带红酒
比起领带少了一份拘谨多了一份俏皮,给女王带来诙谐的幽默,干练与优雅地陪在女王的身旁。成品的领结过于死板,不建议使用,如果你在自己头上带个大大的领结花,或许女王们也是能接受你的这份礼物。
04
眼镜伴侣
柒月淘眼镜红酒
散发着斯文的气息与文艺的气质,自有一种轻松惬意的气度,额下眉角如棱、鼻梁立峰,双目炯炯却不逼视。嘴角微扬,无时不给女王一种亲切的笑容,一股暖心的温度。选择合适脸型的眼镜能更好的提升颜值与气质的展现,当然了,可别带成了老花镜把文艺戴成了猥琐,那样女王可会兴致全无。
05
墨镜伴侣
柒月淘墨镜红酒
一股阳刚的气息与雄性激素的澎湃,肌肉细条的分明带来满满的安全感,浑身散发着行走的荷尔蒙撩起女王的兴致,真的是让女王忍不住再尝一口,感受其中的碰撞。
“妈,当年是看上我爸钱了吧?”妈妈年轻时的颜值,惊艳了时光
伴随着时光的流失,爸爸妈妈也早已失去了年轻时的容貌,如今在他们脸上看到的更多是皱纹、白发这些岁月的痕迹。
其实,谁还没有年轻过呢?在微博上面#那些年妈妈的神仙颜值#这个主题可就引发了各路网友的参与。
从就那些惊艳了时光的老旧照片中,我们看到了没有美颜、没有滤镜、没有PS的绝世容颜,不禁让我们感叹“太美了”。
先来看看“追剧工程师”给我们分享的她妈妈的这张年轻时的照片:挺立的鼻尖,的五官,一头乌黑秀发搭配师老一代的牛仔上衣,气质这块妈妈拿捏得死死的。
从妈妈的脸上我们可以看出来,浓眉大眼炯炯有神,和小巧的嘴巴、鼻子组合在一起,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美女,在这个没有美颜的时代,这位妈妈妥妥的就是我心中的女神。
当然,网友在晒妈妈的时候,还会一不小心让自己的爸爸也跟着沾个光,出来媲美那些小鲜肉。可是除了小鲜肉,难免还会出来几个“野兽”,这就不禁引起了网友们的调侃,甚至有些网友在看到父母年轻时的对比照后,会不忍感慨:“妈,当年是看上我爸钱了吧?”
01父母年轻合照中的那些“美女与野兽”的颜值差距
第一组照片:气质美女妈妈
妈妈身着藏蓝色的礼服,端庄大方、身材高挑,乍一看还有一种混血美女的气质在其中,简直是美腻了。可是旁边的合影那个男同志,和美女妈妈比起来就显得有些“土气”,迷离的小眼神若有所思的盯着前方,和气质美女感觉一点都不搭配。
第二组照片:甜美笑容妈妈
接下来我们看第二组照片,这张照片虽然是一张黑白照,但是丝毫掩盖不住妈妈的魅力所在。明亮的大眼睛、飘逸的长发、洁白的衬衣,在配上甜美的笑容,相信在那个年代这位妈妈一定是一位倾国倾城的美女,深受小伙子的喜爱。
可在看下旁边的父亲,小小的八字胡可是减分了,这一下子老了好几岁,表情也略显僵硬。网友纷纷留言到:“叔叔你是怎么骗到这么漂亮的媳妇,传授下经验吧?”
第三组照片:时尚潮流妈妈
这是一张结婚进行时拍摄的照片,看这张照片中的父母现在也应该有50岁了,妈妈时尚的卷发上面带着那个年代流行的头花,深蓝色的西服套装显得皮肤白皙。
旁边的新郎官太瘦了,感觉还有点驼背,气质可是被新娘子碾压了一大截啊!网友调侃:“后面的小轿车不错,叔叔的确很有经济实力。阿姨,这人没有嫁错。”
02分析:
话说回来,在那个年代,没有化妆品、没有修图软件,每一个印在相片里的容貌都是最真实的,哪怕是一个笑容、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是一个时代的印记。
为什么父母的合照颜值会有那么大的差距,也是因为大多数的男性不太懂得打扮自己,也就有了网友的调侃“妈妈相中爸爸的钱”这一爆笑的说法。
都说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不论什么时候,长得好看总是会有一定的优势,并且这些优势可能影响到自家孩子。
03颜值高的父母,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1)孩子也会遗传高颜值
如果父母的颜值比较高,那孩子也会因为遗传基因影响,颜值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比如大眼睛、双眼皮、白皮肤、高身材等等,这些都是高颜值的重点所在。这也导致了现在小年轻相亲先看脸的习惯,谁不想让自己的未来孩子接受优良的颜值基因呢。
2)让孩子变得更加自信
没有哪个孩子不喜欢自己的爸爸妈妈帅气又漂亮,高颜值的父母会给孩子带来无限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让他们对美丽有更多的见解。
3)提高孩子成功的机率
长得漂亮也可以当饭吃,也是自身的一种资本,不论是在各行各业漂亮的人总会有更多的展示机会,这也就无形之中就为孩子开启了另一扇门,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成就自己的一生。
对于孩子来说,在他们的心目中,自己的妈妈永远是最漂亮的,爸爸也是最帅气的,她们不仅仅惊艳了时光,也在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刻留下最美的回忆。
奈何岁月催人老,她们已经褪去了原有的洒脱和魅力,一心一意地操持着这个家,无怨无悔奉献着自己的一生。
你父母年轻时是颜值什么样子?你觉得你遗传上父母的优良基因了吗?分享你的故事一起讨论,喜欢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ps:本文配图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胡可老年妆曝光,满脸皱纹头发花白,笑起来吓人一跳:确定不是沙溢?
8 月 24 日,胡可在社交媒体中更新动态晒出六宫格老年妆照片,配文十分煽情的说道:让我们一起慢慢变老,结尾处还搭配一个爱情表情,超有情调。满头白发,皱纹遍布的她看后令人心疼,不过依旧不改是个美女的事实。 第一张照片胡可身穿白色半袖搭配棕色印花老款坎肩,深蓝色奶奶裤,粉色系印有英文字母的衣角微微露出,完美刻画老年人的穿搭。她的手拿着眼镜拄着拐杖,不过细皮白嫩透亮水润的胳膊却暴露了一切。胡可满脸笑容出镜,不过她的笑配上老年妆却有吓人一跳的感觉。 第二张照片是胡可拄着拐杖行走时的抓拍,动作表情十分到位,不愧是优秀的演员。她穿着小白鞋,弯着腰,缓慢前行,胳膊用力借助拐杖,与老年人没差。不会最吸睛的当属她的面部表情,眼镜戴在鼻梁处,眼神犀利看向前方,南瓜色系嘴唇向下巴处撇嘴,五官用力表达愤怒的情感,这和电视剧或者是日常生活中老奶奶的形象高度吻合,太真实了。 第三张是胡可的面部近景,她浓密有型的眉毛呈倒八字,眼睛看向旁边,嘴巴微张露出洁白的牙齿,脸部清晰周围模糊的拍照方式十分有创意,略有灰色系的羊毛卷短发十分的可爱。第四张是胡可拄拐走路的抓拍,奶凶奶凶的表情超级有趣。 第五张是胡可拄拐站立的照片,她双手交叉搭在拐杖上,半侧颜出镜看向镜头,鬼魅一笑比第一张还吓人,这确定不是沙溢吗? 最后一张是胡可坐在梳妆镜前按摩脸部的抓拍,她穿着白色半袖为自己化妆,尽管戴着白色假发,但是光滑的面部肌肤、精致的五官、纤细修长的手指与老年人形成极大的反差,果然美丽的胡可即使装扮老人依旧不改仙女事实。 看到胡可的动态后,网友们纷纷留言评论道:岁月从来都善待美人 所以姐你就算老了也是大美女!可姐从小时候到老都特别好看,因为妻旅 ,也让我们看到了更多完美的可姐,可可子越来越美哦,永远支持可姐,守护沙胡到老,可姐真不愧是专业演员,姐演技棒棒哒。粉丝们将满满的爱意都留在了字里行间。 胡可和沙溢是《妻子的浪漫旅行》第四季的嘉宾,在节目中他们二人虽然不经常把爱挂在嘴边,但发自内心的浓浓爱意依旧令观众们羡慕不已。祝福他们夫妻二人永远幸福!父亲胡可母亲胡朋
话剧《李国瑞》剧照,胡可(右)在剧中饰演指导员王竞生
《槐树庄》剧照,胡朋(左)在剧中饰演郭大娘
胡可、胡朋合著《敌后纪事》
12月4日,著名剧作家胡可因病逝世,文艺界人士纷纷悼念。中宣部原副部长、中国作协原党组书记翟泰丰赋诗称赞胡可的功绩:“百姓剧作,/人民心火,/战士剧作,/士兵高歌。”
胡可与著名表演艺术家胡朋是中国文艺界一对令人羡慕的伉俪,两人共同从革命岁月走来,相伴一生。胡可曾赋诗:“心静云天阔,情深月色浓。斗争常与共,一世可为朋。”道出两人同时作为战友、恋人、朋友的默契与深情。如今两人先后作古,令后人思念不已。
我的父亲母亲,一位是剧作家,一位是演员,都在各自领域小有名气。母亲先于2004年88岁时离世。先离开的有人思念,后离开的只能思念故人。
父亲胡可享年98岁,达到被外人羡慕赞美的高寿年纪,但是在这个特殊的人生阶段里,虽然每天有亲人在身边,姐姐和我每天轮流陪他,但老人的苦恼也被我们做女儿的所深深体察。那就是他对老战友老朋友的思念。思念,思念,思念绵绵不绝。
2019年7月初,父亲要去看望百岁老友、剧作家杜烽。杜烽的话剧《李国瑞》《决胜千里》都曾被北京人艺演出,这在军旅作家中是少有的中签率。然而,杜烽已经失智多年。杜烽的女儿杜丽劝阻说,天气这么热,就别让胡可叔叔来了。不,父亲一定要去,即使杜烽不认得他了。他说:“我一定要去看他。我们俩是七十多年的好朋友,互相间一个眼神,就都明白对方的意思……”而在12月4日上午,父亲正与人下棋突发大面积心梗之时,他的书桌上摊开的正是他未写完的对杜烽话剧《李国瑞》演出的回忆文章。
这样的心灵默契,还存在于他与我的母亲胡朋之间。他们是战友、夫妻、朋友。母亲去世前的几年里,他们每天午睡以后,就坐在一起聊天,从下午3点聊到吃晚饭,常常聊得开怀大笑。既成了习惯就很难改变。在母亲去世以后大半年的时间里,父亲天天这个时候坐在沙发里出神,身边故人何在,心事知与谁说?
“斗争常与共”
1937年,父亲16岁。7月里他从济南到北京求学,恰遇“卢沟桥事变”,日本鬼子的高头大马进了北京城。他便追随他的二哥参加了平郊游击队,开启了他动荡而丰富的一生。一年后,游击队加入了八路军,他因为年龄小,被送到抗日军政学校学习,毕业以后被分配到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半年后,1938年,我的母亲胡朋也从抗大女子学院分配到剧社。抗日战争前期,敌后根据地戏剧活动发展得很快。我的父亲母亲这些来自大中城市接触过话剧的年轻知识分子,在剧社里都成了演戏的骨干。有人说,话剧演员只需要三个条件:五官端正,口齿清楚,脸皮稍厚。话虽刻薄,却是实情。
父亲说,和母亲相见之时,并无一见钟情的感觉,只是父亲渐渐发觉这位年纪轻轻就主动演老太婆、肯在脸上画皱纹的女同志不但工作积极,而且经历传奇——她在不足两年的时间里竟是三次突围,两次负伤,跳崖、滚坡、住院,大难不死。
母亲第一次负伤,是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日寇进攻的重点转向八路军的抗日根据地,敌后处于频繁的“扫荡”与反“扫荡”之中。1942年春节期间,抗敌剧社和在华日人反战同盟晋察冀支部的日本朋友一起,到平山县接敌区进行活动。日本朋友向敌炮楼喊话,散发传单,其他同志则在集市上进行小型演出。母亲胡朋所在的那个队在一次演出过后连夜转移到一个叫神岗头的村庄,这个村庄距敌据点不远,被汉奸告密,遭到敌人奔袭。突围中一位女同志方壁牺牲,崔品之同志被俘后遭杀害,杜烽等三同志跳崖摔伤,母亲胡朋左脚中枪,被张永康同志搀扶着跳崖。回到后方休整后,在白求恩医院,发现子弹在她错综复杂的脚骨中间穿行后留下,居然没有击碎任何一块骨头。是印度籍的柯棣华大夫为她治疗,亲自上山采集中药,煮药汤为她泡脚,亲自为她按摩,终使母亲没有落下残疾。
母亲第二次负伤是在1943年秋冬,日寇在冀西山区又开始了持续3个月之久的残酷“扫荡”。这一地区是晋察冀军区机关的驻地,也是抗敌剧社居住和经常活动的地域。11月30日,抗敌剧社经过一夜疲劳行军,拂晓遭到敌寇包围。母亲胡朋和刘钧同志负责的那个组在突围中,有吴畏、安玉海、李心广、陈雨然4位同志牺牲,孙玉雷同志重伤,母亲胡朋从山上滚下来幸免于难,刘钧、林明(女)同志被俘,又于押解途中逃回,全组一共9人,伤亡过半。母亲胡朋作为这个组的共同带队者,多年来一直感到深深的内疚不安。
父亲和母亲虽然都是抗敌剧社的成员,但相互深入了解的机会并不多。直到1944年,晋察冀根据地召开英模大会,会上有一位穿着带补丁的粗布棉袄的老大娘的发言吸引了每一个到会的人。她站在讲台上,像拉家常那样叙述了自己在这场反“扫荡”中间掩护八路军病号和抢救八路军伤员的经过。她就是后来闻名全国的“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社领导当即决定以戎冠秀的事迹为内容编为话剧上演,并确定由父亲胡可承担这一任务,由胡朋来扮演剧中戎冠秀一角。组织上并让他们俩在“群英会”结束后陪伴戎冠秀返回她的家乡下盘松村,并在那里继续进行访问以补充材料。回到村子当天,母亲胡朋就跟戎冠秀像母女般住在了一起,父亲则开始了对戎冠秀一家人和周围人们的紧张的访问,并在小油灯前开始了《戎冠秀》剧本的创作。
在共同完成创作任务的过程中,他们有了更多表达感情的机会。当然也有传说,是戎妈妈为他们挑明了“灯芯”。
回到驻地,他们两人除了排戏、演戏、开会,也参加一些生产劳动,比如一起到炭灰铺背煤,到马驹石背布,或两人带着镰刀绳索到附近山上去割茅草。母亲胡朋除了演戏,还要负责两个戏的服装工作,常常日夜不睡两眼熬红。那时他们还没有结婚,母亲已经像妻子那样关心着父亲的生活,为他缝棉衣、拆洗棉被。1944年的中秋,明月照得沙滩一片光洁,他们二人心静如水,在村外的河滩上漫步谈心。有父亲的一首诗为证:“心静云天阔,情深月色浓。斗争常与共,一世可为朋。”
“一世可为朋”
父亲是剧作家,他的话剧和电影作品包括《战斗里成长》《槐树庄》《战线南移》等,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其中话剧《槐树庄》于1959年公演,是庆祝建国十周年献礼剧目,母亲扮演主角郭大娘。《槐树庄》后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导演王苹,母亲胡朋仍然担任主角,饰演郭大娘。这不是他们两人的第一次合作,却是他们最重要的一次合作。
而说起郭大娘这个人物,她是父亲和母亲呕心沥血塑造的一个角色。因为从抗战到解放,从土改到人民公社,十几年,他们的目光始终追随着一个老模范,这就是前文提到的戎冠秀。因此,直到抗战胜利,直到新中国成立,直到“大跃进”,直到“”,直到近年,每一个历史时期,父亲都与戎冠秀和她的家人保持着联系。新中国成立后,戎冠秀是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每年到北京,父亲都要与她见面,听她讲农村的故事,讲她的努力和奋斗。《槐树庄》的构思因此持续发酵,自然成形。父母亲脑海里的郭大娘是个成熟的典型,有着坚实的原型人物的基础。
1962年,影片《槐树庄》完成时正值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刚刚开过,因其描写了农业合作化的过程,歌颂了“三面红旗”,在内部审片那几天,八一电影制片厂来了很多党政军领导,据说当天八一厂的停车场上小轿车之多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未有。此后,各种荣誉也随之而来。当然,父亲胡可也认识到,由于历史的曲折和认识的局限,剧本也存在着此生无法弥补的缺憾。
写到此,先讲一段我自己的故事。1978年,我调到刚刚复刊的《工人日报》,在报社文艺部做文艺编辑兼记者。那时,文艺部已经有几位等待改正的“右派”老同志在了。其中就有后来的作家出版社副社长、散文家柳萌,他那时是文艺组的组长,是我的顶头上司。他们几位在办公室一般都沉默寡言,不苟言笑,我对他们抱着深深的同情。当然,我和其他同志照样说说笑笑,每天风风火火,四处采访。然而我是新手,虽工作积极,却不懂的事太多,我该问就问,指哪儿打哪儿。不久柳萌调走。
很多年以后,柳萌问我:“胡健,你刚到报社时候的事,你都知道了吧?”
“知道什么?”
“当年,我们几个老‘右派’,一开始都不理你,你知道为什么吗?”
“你们都不理我?我怎么不知道?没看出来呀!”我真傻。我眼里他们的沉默寡言其实是对我的排斥。
柳萌说:“就因为你是胡可的女儿。胡可写了《槐树庄》,里面丑化我们‘右派’,还让他骑自行车掉到了水里……让他出洋相……”
我无言以对。
柳萌又说:“后来我们看出你没有干部子女的娇骄二气……”
我理解我父亲,他的亲戚朋友中就有“右派”,他自己也因为对“右派”态度温和而险些被划成“中右”。话剧《槐树庄》写的是一个北方农村从土改到合作化,从初级社到人民公社的发展过程中,贫农团团长郭大娘带领群众一步一步走过的艰难历程。郭大娘曾经在地主家做过奶妈,地主少爷、后来的革命干部崔治国就是她奶大的。而崔治国在每一个重要关头都会作为对立面出现在村里。当然,他的举动被郭大娘等贫下中农骨干一一破招。而到了反右的时候,他的身份自然而然就变成了——“右派”。我想,这只是戏剧人物的符合戏剧逻辑的发展。
在这个剧中,父亲无意伤害那些已经蒙受冤屈的人们,他不是为了写“右派”而专门设计的崔治国这个人物,而是写崔治国这个人物的思想变化渐渐就发展到了符合社会时代的身份。也许,只有我认识到作者的动机是有区别的,别人可能会觉得没区别。不强求。
当时,恰遇上级提出要创作向建国十周年献礼的文艺作品,话剧《槐树庄》便应运而生。这就是老一辈革命文艺工作者的创作道路。当然,这个剧本在“”中也难逃被篡改的命运。
父亲重新审视《槐树庄》是在20多年后。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公布。由此,从历史的曲折到创作的得失,父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文艺创作不能等同于政策宣传。面对我和姐姐的议论,父亲常常是默然无语。2007年,中国出版集团出版的《中国话剧百年剧作选》收入了他3部话剧作品:《战斗里成长》《战线南移》及独幕剧《喜相逢》,没有《槐树庄》。
在父亲晚年,中国文联出版了《胡可剧作选》,父亲亲手把《槐树庄》收录其中。他说,他是把它当作一份史料收入的,不忍割舍。父亲的心情我理解,他是忠诚的,是紧跟着党一辈子的作家,他的一切都来源于对党的信任。
母亲胡朋作为父亲的妻子与合作者,始终分担了他的痛苦,“”中也为此挨斗。20世纪80年代中期,战友话剧团的同事们来家里看望母亲,几位年轻演员不由分说,跪在地上就给母亲磕了几个头,说是给胡老太太请罪来了,对“”中的行为表示悔恨。母亲是宽怀之人,从不曾责备过谁。父亲还记得,“”初期,母亲从文工团看过大字报回家,偷偷笑着对父亲说:“他们画了我的漫画,说我是祖师爷奶奶,画得还挺像……”
“情深月色浓”
母亲胡朋曾于新中国成立前参加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并在大会上代表解放区文艺工作者朗读了贺电,遂被著名文艺家陈波儿看中,特地向军队要她到东北电影制片厂当电影演员。母亲后来出演过电影《白毛女》中大春妈、《钢铁战士》中的母亲、《土地》中的母亲、《深山里的菊花》中的母亲等角色。1958年她从北京电影制片厂回到军队,在北京军区战友话剧团担任导演,授衔上校,并非传说中的开国上校。她又饰演了《槐树庄》女主角郭大娘、《回民支队》里绝食而死的马本斋母亲、《烈火中永生》中的双枪老太婆……在50岁以上的观众中是有口皆碑的。
2004年12月28日晚十时半,母亲不幸逝世,终年88岁。她走得很突然,白天有轻微感冒症状,没吃午饭;晚饭时好转,进食如常。饭后觉身体乏力,开始呕吐。没有来得及送医院即呼唤不应,心脏停跳。我是晚饭后赶到家的,帮母亲清理呕吐物,却没有及时察觉母亲的病情,这使我懊悔不已。赶来的120医生劝我说:“这个年纪的老人心梗,即使在医院也不一定能救过来。”
父亲冲到床边,反复问——问我,问他自己:“就这么一句话没说就走了?!就这么一句话没说就走了?!”大河决堤般的悲伤笼罩着父亲,令他不能自持地当众落泪,嚎啕痛哭。60年的相伴相守,被突如其来的诀别时的匆匆脚步所阻断,从此阴阳两隔,空余思念。
15年的时间里,是父亲的写作习惯救了他自己。父亲晚年一直在不断地写回忆录,他认为自己有责任把战友们的事迹一一写出来,有义务把抗日战争的经历与读者分享。他写抗战中的革命戏剧,写对日本侵略者的政治攻势,写冀中子弟兵,写朝鲜战场的残酷斗争,写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战友吴畏、赵尚志;写含冤而死的老战友——文艺评论家侯金镜、诗人张志民;写老领导丁里、刘佳;写啊写,不停地写……
母亲去世至今15年,父亲不但为她印了画册,还为她出版了自传《明灯照耀一生:胡朋自述》(中国电影出版社),不久,他写的《相伴一生》发表在《解放军文艺》上。在我看来,写回忆录显然是父亲排解思念的方法之一,也是他长寿的原因之一。
15年过去。渐渐地,父亲开始习惯与思念做伴了。
2019年12月4日,虽是冬日,却难得的风和日丽,阳光灿烂。早上父亲还由保姆推着轮椅去附近公园转了一圈,上午回来写文章,又和小战士下了一盘象棋。不料其间突然喘不过气来,急送医院,诊断为大面积心梗,抢救无效。就在与母亲分隔整整15年的日子里,他撒手人寰,去与母亲相会了。
父亲的思念终止于此,成为我们做儿女的永远的思念。
(作者:胡健,系胡可胡朋之女)
胡可小传
胡可,1921年生,戏剧家。山东青州人,满族。幼年在山东就读于青州省立第十中学、济南省立第一中学,曾参加抗日救亡。1937年8月,16岁的他参加北平郊区抗日游击队,同年12月到达敌后抗日根据地,入晋察冀军区军政学校学习;1939年5月入党,长期在晋察冀军区从事文艺宣传工作。战争期间他曾创作多幕儿童剧《清明节》;在天天的行军途中,构思和完成了有三个战士角色的广场剧《喜相逢》,这是借用了相声技巧的小喜剧,后来成了剧社经常演出深受欢迎的一个剧目;多幕剧《戎冠秀》在演出中也广受欢迎。1949年他将与胡朋等集体创作的多幕话剧《生铁炼成钢》改写为多幕话剧《战斗里成长》,后经他亲自改编为同名影片。
新中国成立后,胡可创作的多幕话剧《英雄阵地》《战线南移》《槐树庄》等反映了部队和农村生活,曾经被全国各地剧团上演。《战斗里成长》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并被改编为同名影片。
胡可一生笔耕不辍,出版著作有《胡可剧作选》和论文集《习剧笔记》《胡可论剧》《读剧杂识》《剧事文稿》《胡可戏剧杂文》《胡可戏剧杂文续编》以及散文集《敌后纪事》(与胡朋合著)、《走过硝烟》《烽火·戏剧·人生——胡可自述》。
胡可曾任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逝世前为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中国文联荣誉委员。2007年被政府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话剧艺术家”称号。
2019年12月4日,胡可逝世。
胡朋小传
胡朋,原名初韫诚,祖籍山东莱阳。1916年,出生在一个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清朝的末科举人。她出生不久,全家就来到北平。1930年,初韫诚考入北平师大附中初中部。
1937年3月,高中毕业后的初韫诚,离开北平去上海,经介绍到私立正风中学做职员,改名胡朋。
抗战爆发后,胡朋登上英轮海燕号,离开上海经广州前往武汉,辗转到达延安。1938年8月,胡朋成为抗大四大队五队(女生队)的学员。
1938年12月,胡朋被分配到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的抗敌剧社。胡朋认为只有扛枪上前方打鬼子才真正参加了抗战,为此还闹了几天情绪。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里,抗敌剧社除在根据地经常巡回演出外,有时也组织精干的演出队,带上武器,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深入游击区和敌占区,为群众演出。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日子里,胡朋三次突围,两次负伤,在突围中,她的战友有的被俘逃回,有的牺牲了,她左脚负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组织上决定从部队文工团调一些同志去做电影工作,胡朋被分配到东北电影制片厂同时保留了军籍。从此,她开始了银幕生涯。
1950年,胡朋参加拍摄了第一部影片《钢铁战士》(成荫导演),她扮演英雄张排长的母亲。胡朋精心塑造了这位英雄母亲的形象,为此,她获得了文化部授予的“优秀演员奖”。不久,水华和王滨共同导演了影片《白毛女》,邀请胡朋扮演了剧中的王大婶。
1952年,胡朋调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她又在郭维导演的影片《智取华山》中扮演常母,在水华导演的影片《土地》中扮演一位老苏区的革命母亲。胡朋尤以扮演善良、正直、坚强的农村老大娘形象见长。她一生中所塑造的这类人物的代表形象有:除了《钢铁战士》中的张母,还有《白毛女》中的大春妈王大婶、《智取华山》中的常母、《土地》中老苏区母亲、《回民支队》中马本斋的母亲、《战上海》中地下工作者赵母、《烈火中永生》中双枪老太婆、《槐树庄》中的主人公郭大娘、《山重水复》中的罗奶奶等。
1991年4月20日,胡朋获得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为一些在表演艺术上卓有成就的老同志颁发的“特别荣誉奖”。
2004年12月28日,胡朋逝世。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