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11月10日八字(1963年1月31日八字)
同志生平照片(一)
这是1947年同志在上海交通大学的毕业照。新华社发
1955年至1956年,同志(右二)曾在莫斯科斯大林汽车制造厂实习。这是等在莫斯科合影。新华社发
1956年,同志(左七)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同援建一汽的苏联专家等合影。新华社发
1963年3月,同志(前排右五)在上海同小型三相异步电机全国统一系列设计领导小组成员合影。新华社发
1964年6月,同志(二排右一)在法国艾克斯莱班出席国际电工委员会会议期间同与会代表合影。新华社发
1980年10月底,同志(前排右三)在爱尔兰香农开发区考察时同开发区负责人等合影。新华社发
1984年5月,同志在北京展览馆举行的全国电子新产品展览会上,试用国际长途电话向远方的工作人员问候。新华社发
1985年,同志在上海市八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新华社发
1988年10月,同志在上海庆贺老科学家从事科学工作五十年座谈会上讲话。新华社发
1989年6月23日至24日,中国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同志在会上讲话。新华社发
1989年11月6日至9日,中国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同志和同志亲切握手。新华社发
1990年7月25日,同志与藏族群众共庆望果节。新华社发
来源:新华社
编辑:于淏淳
63年,周恩来接见特赦人员,敬酒时笑着拍沈醉的肩:你害苦了我啊
沈醉是保密局云南站少将,就罪行而言,其罪当诛。在他18年的军统生涯中,杀人无数,被人称之为“杀人不眨眼的恶魔”。
但在被俘后,沈醉却用积极的态度认罪,不管是劳动还是学习都非常诚恳。经过在战犯管理所的改造,他的思想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特赦后,他再次见到了周恩来,而在敬酒时,周恩来却拍着他的肩膀笑着说道:“沈醉你害苦了我啊!”那么,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戴笠主宰沈醉的命运1914年,沈醉出生在湖南湘潭的一个农村,沈醉18岁时,受大革命的影响,在学校因与同学闹而被开除。
在这之后,他决定来到上海,投靠余乐醒。
余乐醒
当时的余乐醒是一名党员,与周恩来等人曾一起在法国勤工俭学,回国后便担任了黄埔军校的教官,和周恩来工作在一处,后又与沈醉的大姐结为了夫妇。
余乐醒曾与叶挺并肩作战,也曾是南昌起义部队指挥机关参谋团的成员。1927年赴苏学习情报业务,与党失去联系后加入了军统,成为军统中的重要骨干。
沈醉来到上海后,还是一位思想单纯的小伙子,他请求余乐醒在复兴社当联络员。而当时的余乐醒也是复兴社特务社的骨干成员,所以沈醉的这个小小的要求并不难达到。
很快,沈醉很快有了工作,就与戴笠见面并博得了他的青睐。
沈醉和戴笠
两人初次见面,戴笠对沈醉相见恨晚,谈论了就有一个小时。显然,戴笠已经把这个和他儿子同岁的小伙子当成了他的孩子,临走时,还特意拿出一百元钱,让他在杭州玩一玩,并许诺等我儿子放假回来你们可以一起去南京玩。
当时的沈醉单纯地以为,戴笠是因为和他儿子同岁才对他这么好。后来,刚刚成立不久的复兴社急需要心腹,戴笠也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于是便将希望寄托在了沈醉的身上。
在戴笠这棵大树下,沈醉迅速成长,一路官途顺利,并成为了戴笠忠实的心腹。
戴笠
当然,戴笠对沈醉也非常信任,还曾当面教育他的儿子要向沈醉学习。
戴笠的儿子向沈醉借了300元的公款,迟迟不还,沈醉直接找到戴笠如实告知,没想到戴笠不仅还了钱还当着沈醉的面他儿子打了一顿,嘴里还说着要向沈醉学习,这让沈醉也很是欣喜,心中对戴笠更对了几分尊敬。
真正当上特务的沈醉,机敏的他立即掌握了特务的技能,并能融会贯通,做了不少有用的情报工作。突出的工作能力也让沈醉立即脱颖而出,很快,他就升为了情报组组长、行动组组长。
在上海法租界时,沈醉还监视过鲁迅,并在鲁迅住所地对面租了一座楼房,在长时间地监视中,他了解了鲁迅的所有活动情况。
戴笠
当时戴笠很想逮捕他的,但因为鲁迅的名气太大,如果逮捕他会造成不好的影响,所以才一直没有动手,不过监视也并未中断。
即便沈醉是人,但对于抗战还是有着自己的想法的。
在沪淞抗战期间,沈醉先后带领特工深入江苏前线,亲自调查工作,为中国炮兵部队指示目标,鉴别战果。
有一次在安徽池州市活动时,不巧与日军相遇,但只有他一个人带了枪,他掩护了两个队友后自己才最后撤退。不过,这次经历也让沈醉感觉后悔,他在日记中写道:“后悔没有抓个活的回来。”
28岁时,沈醉当上了少将处长,成为了军队系统中最年轻的将军。
沈醉
1946年,戴笠因飞机失事身亡后,毛人凤担任了军统局局长,沈醉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沈醉怎能看不出对方对自己的恨意,于是他主动申请调动工作,便被调往了云南,担任军统云南站站长。
沈醉投诚起义沈醉在保密局时,主要的任务就是监视卢汉的工作,毛人凤让他必要时杀掉他,沈醉在云南的工作几乎每天都要向毛人凤汇报。
1949年,随着三大战役的胜利,的统治岌岌可危,卢汉也加紧了与地下党的联系,这也让坐立难安。沈醉得知卢汉正在与地下党接触,所以暗中帮助杨杰脱身。
卢汉
毛人凤对沈醉杨杰将军的事很不满意,于是又派去亲信周杨浩、徐远举等人加强对云南的控制,如此一来,徐远举、沈醉、周养浩等人的工作关系更加复杂化,同时也互相提防着。
为了监督沈醉的行动,毛人凤还专门从台湾赶到了昆明,对此沈醉非常不满意,想着毛人凤多年来对自己的种种压迫,沈醉暗起杀机,想用一种慢性毒药来毒死毛人凤。
然而,就在要行动的当晚,毛人凤却找到了他,语重心长地拍着沈醉的肩膀说道:“老沈啊,这些年你待我始终如一……”沈醉也被毛人凤的话语所感动,只好放弃了的机会。
毛人凤
在云南形势紧张的情况下,卢汉要准备起义,沈醉也得到了要他去卢汉家中开会的通知。去还是不去?沈醉思索了半天,最后还是决定去,如果去的话也就是回不来,不去的话很可能连命都没有。
他将所有的工作向副站长胥光辅做了交代,让他根据情况随机应变,在必要的情况下,销毁档案。
果然,当沈醉来到卢汉住所的时候被对方扣留,同时被扣的还有从淮海战役后逃跑的第八军军长的李弥等人。他们被扣之后,一度以为卢汉要杀掉他们,直到卢汉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帮助他起义几人这才松了一口气。
当时的他们别无选择,只能发表了支持起义的通电,沈醉也向驻云南的所有军统特务发了手令:命令所有的军统内外勤人员,以及一切公开和秘密单位的工作人员,拥护卢汉起义。
沈醉起义后,心中并未投诚,而是准备和其他人一起反击,但命令空军空炸昆明市,李弥和余程万的军队也对昆明发起了反击,沈醉的部下也准备在市里内应外合。
没想到,他们就这样失败了,沈醉等人又被关押了起来。
在关押的这批昆明高级将领中,也有西南绥靖公署主任张群,张群对卢汉有恩,为了报答他的恩情,卢汉私下放走了张群,却打乱了周恩来用张群换回张学良的计划,卢汉也担心不能原谅他,于是便将沈醉等人交给了解放军。
至此,沈醉开始了他长达十年的战犯改造生活。
最初被作为战犯关进管理所时,沈醉的心情也很复杂,因为他知道自己做了很多伤天害理的事,不知道会如何处理他,所以对也有着抵触情绪。
后来,他们被迁往重庆市,陈赓等人还来看望了狱中的高级将领,还请他们吃饭,这让沈醉看到了一丝希望的光芒。
身为特工的他,自然善于对身边周围的一切察言观色,他细细地观察着管理所干部的一举一动,感觉这些干部和人有着很大区别。
后来为了更了解他们,沈醉也故意接触一些管理人员,与他们交谈,表达自己的看法,自己竟然也从中得到了一些教育和启发,心里也对发生了转变。
对于狱中的所见所闻,沈醉了然于心,他在回忆录中记载着杜聿明身患多种疾病时,对方还想来个慢性自杀。然而,当管理人员发现他的症状之后,立即把他送到了医院治疗,还买来进口药给他用,后来病情居然全好了。
时至今日,他还记得杜聿明出院后对他说的一句话:“真是我的再生父母。”
看了杜聿明的经历,沈醉也为之感动,因为他知道能让这样一位将领从当初的摆脸色到后来这样的态度转变,并不是假的,作为旁观者,他似乎比当事人更能看清楚事情的本质。
看着周围人的一切在管理所的心态和身体越来越好,沈醉也开始了思想转变,尤其安排他们去重庆各地参观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景象时,更让他们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和触动。
因为他们知道,就算是最后成功了也不可能将国家建设得这样好。
在军统特务中,沈醉的认罪态度是最积极的,他既将交代了过去所有的罪行,还陈述了自己的问题,不仅如此还揭发了别人的问题,又有悔过的表现还有立功的表现。
随着思想上的改变,沈醉行动上的改变最大。在管理所的这些特务中,沈醉是表现最好的,他在学习上非常认真,即便身患眼疾也仍然坚持写交代材料,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东西。
在劳动中,他也丝毫不逊色,参加了缝纫组、理发班、挑饭菜组等,他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改造自己上。
沈醉的习惯之一就是写日记,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人民政府对任何问题的处理都是实事求是的,从不因为我们这些人过去作恶多端,而进行人身侮辱,我们有一点进步,政府都是予以承认的……进一步认识了继续学习、改造的必要性,对党的宽大政策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新生有望,当加速改造方可。”
沈醉的这种改造态度是需要真诚和勇气的,尤其是当政府帮助他联系上他的香港亲人之后,他也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终于,沈醉作为特务头子在第二批释放战犯中被特赦。
沈醉受到周恩来接见1961年春节刚过,中央部邀请沈醉在等第二批特赦的人员在一起聚餐。当时还有李维汉、徐冰等人参加。徐冰告诉他们首批特赦人员在农村劳动一年期限已满,政府决定安排他们在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室委员会任专员,待遇也会比现在高。
这样的安排,也出乎了沈醉的意料。他早知道好,没想到特赦之后还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2月21日上午,沈醉在西花厅见到了周恩来,周恩来和沈醉谈话时,沈醉首先向周总理请罪,说道:
“总理过去在上海、重庆、南京等地时,我曾亲自带领特务,或是指示一些特务,对总理搞过侦查、跟踪、监视等活动。”
周总理却摆了摆手,爽朗一笑,得意洋洋地说道:“你们过去搞得那一套,从来没有起过作用,只是当了我的义务随从。”
周总理告诉他,当年他在上海新亚酒店时,他是知道周围有特务在监视的,但他们不知道的是,我们的人比他们的人还要多,所以对他们进行了有效的反监视和反跟踪。
周总理
在特务的监视下,周总理也能轻松地和地下工作的同志见面、交谈、传递文件。周恩来经常看电影,每天出门的时候总有一大批特务跟着,而他也能利用看电影的机会来见地下工作者。
当他一走进电影院的时候,特务就守着前门和后门,但实际上在电影院的位置上都是他要见的人,电影开映时,特务也找不到他,只能在门口等候散场,就这样他们也完成了会面,对他的工作没有什么影响。
沈醉暗暗佩服周恩来的机智,打心里觉得就连戴笠根本不是周恩来的对手。
周恩来知道沈醉的思想是经历了极大的转变的,所以他握住沈醉的手,语重心长地说道:
“员只有阶级仇恨和民族仇恨,从来不计较个人仇恨,处处是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特赦你们,也是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所以希望你们今后一定要做一些对人民有益的事情。”
周恩来的一番话,也让沈醉暗下决心,以后一定要做对人民有益的事。但他想到以自己的条件,就算想做也没有机会了。周恩来笑着说道:“你的条件很好,只看你做不做了。”沈醉不解:“请总理明示。”
周恩来告诉他,你在军统那么多年,跟在戴笠身边那么久,知道的内幕一定很多,你把这些好好写出来。这样不仅能传至后代,还能为今后编写历史提供宝贵的资料,让后人知道革命成功的来之不易。
周恩来再三叮嘱,写作时一定要真实,不能有任何顾虑,不要避讳,知道什么就写什么。
当天晚上,沈醉回去就把周恩来的话写在了日记本上,他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周总理的这番教导,是我最大的精神财富,宛若一盏指路灯引导我走完这三十年的人生旅程。”
1963年11月10日下午,周恩来和陈毅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在京的四批特赦人员以及家属共二十余人,沈醉也在其中。
周恩来在讲话中,告诉大家,要好好工作希望他们幸福愉快地度过晚年,并让大家在来年到江南等地去参观游览。在宴席上,周恩来热情地向大家敬酒,他拍了拍沈醉的肩膀,苦笑着说道:“你可把我害苦啦!”
沈醉吃惊自己怎么会害总理?周总理这才娓娓道来:
“为了一口气读完你写的《我所知道的戴笠》,我是一晚上没睡觉,戴笠的情况,我过去知道不少,重庆期间,他还是我邻居,可是我知道的是核桃壳,你写出的是核桃仁,就算出于好奇,我也爱不释手呢!”
沈醉当然知道这是周总理在鼓励他。周总理接着告诉他:“以后还要继续写,不论长短都如实地写,不要有顾虑。”
他还说道,希望大家所有人能多写一些历史资料来让后人看看,能受到启发,增加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你们就做了对人民有益的事了。
第二天,当沈醉在办公室见到杜聿明的时候,他也感慨万千地说道,想不到他们写的东西,周总理会那么有兴趣,而这也更加激励他们今后不但要多写还要写好,一定要实事求是,才对得起总理。
后来,周恩来还和他们一起拍了合影留念,这也是让沈醉最光荣的事情,在此后的十几年来,他也一直将这张照片珍藏在身边。
第一章 看着我降生
#头条创作挑战赛#
我在上庄煤矿,矿区通往家属区的拐街口,租了一个十平方的小门面,经营五谷杂粮。
租这个门面只围着一个条件:如何认识宋开行,如何认识李泠西,如何取得他们的信任。我得有机会天天见到他们,说上话。
宋开行在上庄煤矿供销科工作,李泠西在工人夜校教煤矿工人识字。
我三个月前就来到这里,等待1963年11月12日,农历9月27日。
这一天,是宋开行李泠西夫妇第七个孩子的降生日。之前他们已经有三个女儿,三个儿子了。
这个老七,也是他家老四闺女的降生,实在不是一桩让人盼望的喜事,只是他们左右不了,添一个负担罢了。
我穿着最朴素的衣服,脸上除了滋润霜,也不敢涂美白遮瑕之类的化妆品,怕煤矿工人看不惯,更怕宋师傅两口看不惯。
我当时57岁,宋开行39岁,李泠西37岁,他们两口都不到40岁的年纪。
生意还行,因为我的粮食都是我从2022年带过去的,品质上乘。白面,大米,绿豆,红豆,小米,因为每次只能随身带20斤。没有能力带多。
饥饿的年代,粮食是钢需,就像我们今天的房子,几万几千一平方也得买,没钱贷款也得买,哪怕还上半辈子,穷上几辈子!
我把我的粮食定了个“天价”,高出当时粮食市场10倍。其实我多想让工人们能买得起我的粮食,可是我带不来那么多粮食。
再说我要是出入量大,成为煤矿区一个大粮站,政府很快就会找我的麻烦:哪里来的投机倒把分子?抓起来!
审问我时,我对这个时代不够了解,肯定回答的牛头不对马嘴。
“这个女人肯定是台湾潜伏过来的特务,抓了关上几年,不行了,枪毙她!”我这2022年的家庭,该去派出所报人口失踪案了。
站在比较冷清的小店里,伸头往外面看看。
该是宋师傅下班路过的时间,我和宋师傅套套近乎。
“师傅,下班了?你来店里看看能要点什么吧。”
宋师傅走进我的店里,看了看明码标价的各种粮食。不好意思的对我笑笑说:“买不起”,然后出门走了。
我在心里大声呐喊:“我的父亲!我整个店里的粮食都急着送给你呀,可我怕吓着了你,我没有合适的理由送给你。”
晚上九点,这是母亲李泠西夜校下课回家的时间。煤矿上的灯也关的差不多了。
我在店门口准备“偶遇”她。“喂,师傅!”
“你叫我呀?”
“是呀,我叫你,你能不能帮我一个忙呀?”
“什么忙?”
“我家里出了点事,我得回去十天半月。你能不能帮我经营一段这个粮食店,工资咱们两个商量商量。”
“行啊,行。我一个月里晚上也只有几次课,白天除了给一堆孩子做做饭,捣捣杂,也没啥关紧事。”
“这样你看行不行啊?这里所有的粮食,不管你拿什么,一天一斤,作为给你的报酬。”
“行行行,可别亏住你了呀!”
我在心里呐喊:
“我的妈妈!我店里所有的,都是我急于送给你的,只是我没有理由,怕吓着你,怕给我们双方带来麻烦。”
“那,咱俩说好了啊,这是库存,你来咱俩对对帐。”
这几样粮食一一在小台秤上称了,与本子上的重量对上,我和李老师很快对账完毕。
“李老师,明天上午你来店里接住我这活,我就坐车回家了。”
“行行行,没问题,我的预产期是农历九月底,我要是生孩子了,我让我家里其他人来看店,你看可以吧?”
“九月底我一定回来,一定回来。”
我在心里呐喊:“妈妈,我开店就为这一天,我必须回来!看着我降生,照顾我亲爱的妈妈——李泠西。”
“你的事要是没办完,不回来也没事,不用急啊,我都生了一窝孩子了,生这第七个,我也不当回事儿,没几天我就能来看店做生意了。”
“中中中,交给李老师,我可放心了。”
第二天上午八点多,我远远的看见李老师来了,右手牵着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白白净净的,这是我的三哥;后面跟着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黑油油的,这是我二哥。
当时大哥15岁,在涉村上中学,三个姐姐也都是学令阶段,两个小学,一个初中。
母亲一定是伺候好了上班的,打发走了上学的,刷好了锅碗瓢盆,领着两个无人看护的,匆匆忙忙来打这份工。
这份工太重要了:一天一斤粮食,随便选一样。中午就要称上一斤白面,八口之家喝一顿汤面条,那是多美的事呀!可不敢怠慢这份工作,有了它,孩子们就少挨饿了。我那正读中学的大儿子也可以回来吃碗热汤面了。唉,我的大儿子太辛苦了,饿着肚子读书,回来还得帮我做很多家务。他爹一个人上班,养着一群生不完的孩子。
“宋姐,我来了,小狗、小六快叫宋姨。”
“宋姨”,三哥爽爽快快的叫了,二哥倔强的小眼怯生生的看着我。
“李老师,你来了。哎呀,还带来两个小哥哥,快进来吧,叫宋姨看看你俩小时候的模样。”
“哎呀,他宋姨说话真好笑,你见过他俩长大时候的样子啦?”
“哈哈哈,我逗他俩玩呢,宋姨可想看看这哥俩长大了,谁更好看。”
我知道我说漏了嘴,好在母亲绝不会想到我是穿越回来的未来人。
我拿了一些我平时吃的“每日干果”给二哥、三哥一人一包。
三哥接过来就上手上牙的去撕去咬,着急吃的样子。
二哥紧紧地攥在手里,依二哥的品性,一定是留给妈妈吃。
我把店里的三道锁和钥匙交给了李老师,又搬过来一个靠背椅子,让她坐下,她挺着个肚子,肯定很辛苦。
已经是农历八月,天气很热。交代完事情,我背着我的包包出门。李老师与小二哥小三哥和我道别,直到我拐了弯,看不见他们。
揭秘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口号的\"前世今生\"
来源中网综合
2017年12月13日下午,主席来到第71集团军某旅王杰生前所在连,视察连队荣誉室,走进王杰班与战士座谈。习主席指出,军队是要打仗的,打仗就要有打仗的样子,就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两不怕”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他勉励大家,要学习践行“两不怕”精神,加强战斗精神培育和战斗作风训练,传承好红色血脉,做新时代王杰式的好战士。请关注今日《解放军报》的报道——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口号的“前世今生”
■谢浩 刘思辰
时间:1963年2月19日
地点:
场景:听着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的汇报高兴地说:“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那么,张国华的汇报为什么得到毛主席的特别关注?这就要从1962年中国政府发布的一份声明说起。
1962年11月21日,中国政府宣布于11月22日零时起,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全线停火。从1962年10月17日中央军委发布进行反击战役的命令至11月22日全面停火,历时一个月有余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结束了。作为此战的指挥员,张国华沉着若定指挥,最终赢得了自卫反击作战的胜利。
反击作战的胜利固然值得欣喜,但战争准备阶段和战斗过程却异常艰苦。部队官兵遇到的首要难题就是克服高原反应,适应高原作战。为克服这一困难,自1962年6月开始,部队就开始加强负重行军和攀登训练,目的是为了在高原长时间缺氧的情况下保持充沛体力并适应不同地形的作战,并树立吃大苦、耐大劳的思想。当时的粮食供给情况也不容乐观,为了避免断粮的情况,张国华指示部队要熟悉能吃的野菜和野果,以防万一。经过长时间准备,战斗于1962年10月20日拂晓正式打响,在战斗过程中,中人体现出了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其中第155团1营2连6班作战异常勇猛,在班长阳廷安的带领下,全班在战斗中8人牺牲了7人,最后1人刘汉斌仍旧坚持战斗。张国华得知情况后说道:“那个6班了不起,太勇敢了!”战后,6班被国防部命名为“阳廷安班”。
自卫反击作战胜利后,张国华带着喜悦的心情赶赴北京向毛主席汇报胜利战况。当他谈到参战部队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时,就出现了文章开头那一幕,“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八个字就这样在毛主席那里“挂了号”。
那么,张国华在汇报中提出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号到底是怎么来的呢?这句口号跟张国华所在部队又有什么历史渊源呢?
原来,这句口号就产生于张国华曾经率领的第二野战军第18军。1950年初,第18军奉命进军西藏。面对诸多困难,时任第18军军长张国华说:“补给问题中最大的就是粮食问题,历史上治藏成败与否,就看这个问题解决的好坏,因此,我们可能一面进军、修路,还要生产”,他后来又提出:“公路是入藏部队和工委的生命线”。就这样,修筑入藏公路成为了一项战略任务。也高度关注修建入藏公路的问题,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分别题词给进藏部队。1952年12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主席、朱总司令给康藏公路筑路部队和工人的题词。的题词是:“为了帮助各兄弟民族,不怕困难,努力筑路!”朱总司令的题词是:“军民一致战胜天险,克服困难,打通康藏交通为完成巩固国防繁荣经济的光荣任务而奋斗!”
当然,如此重要的战略任务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完成的,何况修路的地域又都在人迹罕至的雪域高原。驻藏部队遇到的头号难题就是粮食供给困难。西藏地区物资匮乏,部队官兵吃当地的食物经常出现肚子胀气、身体浮肿,营养不良等现象。然而困难难不倒驻藏部队官兵,他们一方面决定进行开荒生产,一方面接收中央通过各种途径给驻藏部队官兵运来的粮食。粮食问题得到很大程度解决后,驻藏部队官兵接下来便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修筑公路上。
驻藏部队官兵发扬“两不怕”精神奋力修通康藏、青藏公路。资料照片
1954年春,康藏公路东西两线的施工在波密、工布地区全面展开。当地自然条件恶劣,筑路官兵不但要翻越数座海拔在5000米以上的雪山,还需打通30多公里长的雪域天堑,不少指战员牺牲在雪域高原。负责康藏公路西段施工的第155团2连看着一个个战友在施工中倒下,不但不退缩,反而更加奋勇直前,庄严地喊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号,决心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将路修通到拉萨。青藏公路虽然地势较为平坦,但是由于海拔高、温度低、氧气稀薄,广大官兵面临的首要挑战就是高原反应。面对艰难困苦的考验,他们同样喊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号,激励自己早日完成任务。于是,楚尔玛河、通天河、沱沱河,昆仑山、唐古拉山,一条条河、一座座山最终被筑路官兵征服。
1954年12月25日,康藏、青藏公路同时完成通拉萨的战略任务。然而却有3000多名烈士长眠在这雪域高原,他们用生命唱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赞歌,将自己的全部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
康藏公路的命名是因为其起点和终点分别是西康省的省会雅安和西藏的拉萨。1955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的决议中,决定撤销西康省,原来西康省金沙江以东地区划入四川省,康藏公路加上30年代修建的川康公路,从1955年开始也被称为川藏公路。
2014年8月7日,主席就川藏、青藏公路通车6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强调指出:60年来,在建设和养护公路的过程中,形成和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
王杰为救民兵和人武干部扑向地雷炸点英勇献身。美术作品
1965年5月1日,原济南军区坦克第2师工兵营1连5班班长王杰在日记本中写下:“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并用生命践行了这句口号的精神内涵。
王杰最崇拜的人是雷锋,在训练和工作上都处处以雷锋为榜样:在野外架桥训练时抢先下水打桩,坚持不叫人替换;部队组织实弹射击考核,王杰名列榜首;替战友站岗、执行任务,他抢在前面;他还送行动困难的老大娘回家……1965年7月14日,年轻的王杰在即将结束的民兵地雷班示范地雷试爆时,炸药发生意外爆炸,为保护在场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他奋不顾身扑向炸点,壮烈牺牲。王杰曾在日记里写道:“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活要活得有意义,死要死得有价值,活在世上不能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要像黄继光、董存瑞、雷锋、钱正康那样,把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献给祖国,献给人类最壮丽的事业——主义”。他用生命践行了自己的誓言,用行动证实了他是“雷锋式”的好战士!
英雄陨落后,全国掀起向王杰同志学习的热潮。《人民日报》1965年11月8日第一版发表社论“一不怕苦 二不怕死——学习王杰同志一心为革命的崇高精神”,社论高度评价王杰“他为革命而生,为革命而死。他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提倡“我们要向王杰同志学习‘一心为革命’的思想,也就是学习他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解放军报》在当年11月8日、11月10日、11月23日、12月18日连续发表社论,呼吁学习王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心一意为革命”的精神。从此,英雄王杰的光荣事迹在基层落地生根,“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也成为广大官兵忠实信奉的精神信条!1965年11月27日,国防部命名王杰生前所在班为“王杰班”。
2015年7月14日上午,此次调整改革前的第12集团军在某旅举行纪念伟大的主义战士王杰牺牲50周年大会。为祭奠英雄,王杰生前所在连也被授予“弘扬‘两不怕’精神模范连”荣誉称号。
2017年12月13日下午,主席来到第71集团军某旅王杰生前所在连,视察连队荣誉室,走进王杰班与战士座谈。习主席指出,军队是要打仗的,打仗就要有打仗的样子,就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两不怕”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他勉励大家,要学习践行“两不怕”精神,加强战斗精神培育和战斗作风训练,传承好红色血脉,做新时代王杰式的好战士。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