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八字怎么写(横八字怎么写图片)
邱振中|书法:更高的标准(下)
原创作者: 邱振中
大家非常关心具体书写和训练中的一些问题,事实上,有些问题只在一念之间,也有些问题是明白了方法之后只要做下去就可以的。
我对书法训练的认识,大部分都写在《中国书法:一百六十七个练习》中。这是一部书法技法训练的教材。从我进入美院学习书法开始——实际上更早,我就在考虑书法训练的问题。
高中一年级时,我决心做一件事情来训练自己的毅力,我选的是临帖。不敢说书法,就是练字,买了一册颜真卿的《麻姑山仙坛记》,每天临写十六个字,三年中,除了考试,一天都不间断。直到进入美院读研究生,觉得书法训练还是这么一套,只不过换换字帖。我感觉我们应该有一套新的训练的方法。
我设想的是编写一种循序渐进的,尽可能完整的书法技法教材。比如笔法,历来人们对笔法的复杂感到头疼,作出种种不同的解释,但是我们到底有多少种笔法,没有人说过。整个章法、字结构连同笔法,所有技法加在一起一共有多少种,没有人告诉我们。我们从来没有一册关于书法技法的目录。我决心编一部这样的书。
这本书思考了二十年,写作花了两年。
首先,这部教材能让我们看到中国书法技法到底有哪些内容。不敢说这里包括了所有的技法,还可能有新的研究、新的发现,但是到目前为止,这是关于书法技法最为全面的一份讲述。
第二,每一个复杂的技法分成几个练习来训练,复杂如绞转,分成简单的转笔加一个动作再加一个动作,这几个动作最后合起来变成一个复杂的动作。人们的观察、训练有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路径。当作品的一个个细节做成练习推到你面前时,人们发现教材还有一个作用:训练你的眼睛。比如王羲之《得示帖》,放在你的面前,它笔画很丰满,复杂而有变化,但它包含多少重要的细节,你看不出来,说不出来,它是怎么得来的,你不知道。但是这部教材把一个个细节给你指出来,告诉你如何操作,要领是什么,如何检验你训练的效果。当你了解这些以后再去看作品,这些东西就会往你眼睛里跳,你一眼便可以看出作品的独特贡献,或者失误,你火眼金睛,再也不会受那些三流作品的蒙蔽。所以这部书的日译者说,这是一部能够改变人们眼睛的书。
第三,当这些技法摆在你面前的时候,我们发现历代所有书法家几乎没有一个人掌握了其中全部技法,掌握较多技法的也只是少数,但他们对已掌握的技法操作精准。如果我们拿这样的教材来训练学生,他们在技术上就站在一个非常高的位置。这样一个目录和细节的分析,就跟工具书一样,可以拿来检核,不论王羲之、王铎,还是一件陌生的作品,都可以找到任一细节和技法的位置。这使我们对技法的认识和判断有了一个支点和框架。比如一位书法家,觉得他基础训练已经过关,对不起,你翻翻这本书,把目录跟你掌握的东西对比一下,看看还差多少。
这是一部综合性、纲领性的技法教材,我们可以从里面取出一部分,按不同的目标,做成适合不同对象的教材。比如我编了一本《愉快的书法——进入书法的二十四个练习》,就是从中选取了最基本的二十个练习,再加上四个新编的综合性练习,进行详细的解说。这本书适合初学者,成人可以自学,小孩需要指导。两个月基本上可以做一遍,做完后可以比较准确地临摹篆书、隶书或者楷书;接下来再找一本字帖临写,碰到困难再回到其中的某个练习。
另外我们正在编写一部供中国画专业用的书法教材,还准备编写给设计专业用的书法教材。从书法出发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情。
东晋 王羲之 《丧乱帖》(局部)
这个教材基础的部分是前两章,笔法和结构。关于笔法,关键是通过对点画的观察,分析书写的动作,写像它。我们看《丧乱帖》中的“痛贯心肝”,一般人看一两眼,就下笔临写,这不够。像“肝”字的一撇,笔画形状很特别,首先是观察边廓,一毫米一毫米,看它形状、弧度的变化,变化开始和转换的位置、延续的长度等等。这是唯一能透露前人笔法秘密之处,但没有人这样去看一个笔画。这样去做,才可能找到书写时笔锋移动的轨迹,以及进一步分析书写时操控毛笔的方式。不这样做,只能写个大概的模样,没用。
书写时,包含两种运动:一个是外部运动——按点画轨迹的运行;一个是内部运动——隐藏于点画内部的毛笔的运动。
模仿内部运动,只有凭靠对边廓的观察,推想笔尖可能的轨迹、手部可能的动作,写完再和原帖进行比较,再调整动作,再写,再比较……我们所设想的动作跟原点画的形状便会越来越接近。一个笔画,可以由多种不同的动作写出,最合理最自然的恐怕只有一种,它就是最接近原帖书写时的动作。这里所说的,是通过对点画的分析到完成点画的过程。
还有一个问题大家经常提到,到底能不能转动手指来控制笔的运行。当笔画方向改变时,笔锋的指向是很难控制的,控制不好就出现扁平、单薄的毛病,所以书写时总要随时对笔锋指向进行调整,让它与笔画行进的方向有一个适当的关系。这种调整到底是靠手指转动还是靠手腕控制?有的人极力主张手指的转动,这是错误的。转指是后来碑学兴起而发展出来的一种控制方式。
控制笔锋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整个书写中都不停地在控制,这是隶书的核心笔法
一种是在笔画的起止、弯折处加以控制,这是楷书形成后才逐渐成熟的控制方式
转指,只是在笔画方向改变时运用,因此它属于后者。用转指来调转笔锋指向,要有停驻的时间。在王羲之的作品里,我们看到的是连贯流畅的书写,没有任何转指的迹象。
唐 颜真卿 《祭侄稿》(局部)
唐代不论是行书还是草书,我们都没有发现转指的痕迹。
平动与绞转示意图
我们来看平动的示意图,动作很简单,也很清楚。当笔压在纸上,笔毫有一部分贴着纸面,这一部分在书写横、竖的时候是不变的,转弯时也可以保持不变;
再看绞转的示意图,王羲之的一横,当毛笔压下去以后,笔毫部分在转动,此时笔锋的轨迹为曲线。
平动、绞转可以由笔锋的轨迹来区分,一个是直线,一个是曲线。平动轨迹很简单,绞转的轨迹就很复杂,笔锋一会儿在边上一会儿在中间,波浪形的扭动,这样写出的线条丰满而变化丰富,点画墨色有从笔画里撑出来的感觉。别的笔法无法产生这种感觉。王羲之不是每一笔都这么绞动,作品中还是有一些较为平直的笔画,但就整体而言,起止、行进、弯折、弧线,边廓与后世都不相同。比较清代汤调鼎的草书,写得还不错,但用笔方式与王羲之没有任何相似处。
清 汤调鼎 草书轴(局部)
王羲之作品中的“方”字
我们来看王羲之的“方”字,笔画中的微妙变化,跟后代写法不一样。又比如唐代小孩的习字,跟这方字的钩很像,狠狠地弯过去,再提起来,很丰满,到最后的尖尖,还有饱满的感觉,这是后代书写中见不到的。这是用什么动作写出来的?现在没有人这样去做,包括所谓专攻“二王”的人,有很大的距离。
王羲之作品中的右上角转笔
再看”由““毒”两字,右上角的转笔非常有力,就像钢丝弯成,那种柔韧,那种边廓的形状,看似简单,但后世再未见到。
下面谈谈训练中的几个要点。
有一种误区,说是握笔要尽量紧,抽不掉,这个说法不对。笔抓得那么紧,指、腕、臂、肩,甚至整个身体都僵化了,怎么去完成有节奏的精彩的动作,写出精彩的笔画?实际上灵动协调才是最高的要求。训练之初,只要求动作协调以及身心的舒适,尽量放松,笔不掉下来就行,拿笔要尽量让手腕平直、放松,依次做一些徒手、执笔空中书写、不蘸墨纸上书写、蘸水纸上书写的练习,然后才开始蘸墨的书写,以此训练对书写细微差异的感觉。
开始蘸墨书写,整个手臂和肩部会紧张。设法放松。练习直线,然后是S线,训练控制笔锋指向的能力,练习控制手腕的动作。用手腕控制书写S线;经过训练,手腕非常灵活,这是书写初期最重要的收获。练习这几个动作,可以让你获得最基本的能力,接下来再做摆动的练习。
商 陶片
摆动能写出像殷墟陶片墨迹那样柳叶形的笔画。也可以用提按来试试,但写不到那么流畅、规范。我设想,当时的笔法就是摆动,非常方便;连续摆动,挺拔、顺畅、干净。连续摆动不断发展,就形成了隶书:横八字的轨迹,顺时针摆动,逆时针回来,这么一挑,隶书的飘尾自然出现,这便是隶书笔画的典型形态;空中摆动不停,逆时针下行,顺时针回到起始位置,接续下一个笔画。
以前人们有一种说法,隶书从篆书变过来,因为结构简单了,横画加一个雁尾让它漂亮,弥补简化带来的审美上的损失。这种解释是不合理的,文字是实用的,怎么方便怎么来,怎么会为了漂亮加一个累赘的雁尾?我的解释,是由于不断摆动的书写,横画很自然地形成飘尾,是顺势而为的产物。它使笔画的接续连贯而自然。这种笔法的特点是笔锋的指向从头到尾都在变化,一刻也不停止,横、竖都一样,所有笔画都一样。而现在的书写,典型的动作是“顿—提—顿”,下笔有动作,中间平拖直过,最后再顿一顿,收拾,结束。典型的唐代楷书笔法影响下的书写。隶书在演变为楷书的过程中就把动作移到了两头。早期楷书的提按不那么明显,后来摆动淡化,逐渐平直,两头加以复杂的动作。——了解这个过程,就大略把握了整个笔法演变的大势。
把握每个时期笔法不同的特点,每个时期主要笔画的形状,可以让你知道自己写的字属于哪一系统、它有什么特点、具有什么先天的缺陷,以及带来怎样的可能性。
字体演变,是从内部推动书法发展的力量。楷书成立以前,大约每过三四百年就演变出一种新的字体,楷书成熟以后,不再有新的字体出现。这就是说,书法失去了从内部推动其发展的力量。笔法失去了从内部推动其发展的力量,结果十几个世纪以来的书写,都建立在唐代楷书笔法的基础之上,无缘改变。早在宋代,苏东坡就说过:“书法备于真书,溢而为行草。”当我们了解这一笔法演变的过程,掌握了分析的工具,便可以重新审视我们所自来处,可以重新思考我们的前途。
关于力量的问题。书写时使用的“力量”,只有书写者自己才能体验,任何指导、建议都无法准确传达给书写者。教材中设计了一个“力量控制”的练习,让学生蘸墨书写横向的线条,书写每一条线时,比上一条增加一点力量——这是书写者可以控制的。这样出来的一组线条,是一个逐渐变化的状态:第一条极为放松,最后一条可能由于竭尽全力而颤抖得厉害。然后你看哪一条线的状态比较合适——不松弛,也不僵化,它就是你应当采用的使用力量的方式。
关于字结构问题。临写时一般都是观察整个字的形状,哪笔长哪笔短,如何勾连,但是还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来观察一个字的结构,例如用线条的关系来控制字的结构。比如一个字结构中的横线,是平行关系,你临写时哪怕长短比例不那么准确,如果平行关系处理得好,就建立了一种秩序。如篆书《袁安碑》的平行关系特别明显,把握这种关系来写小篆事半功倍。隶书里平行关系也很多。
东汉 《张迁碑》碑额
还有一种是平行渐变关系,如《张迁碑》碑额,很多笔画具有平行或者接近平行的关系,这些变化都是逐渐发生的,一条直线最后变成了一条形状复杂的曲线。
这种情况书法作品里很多。如果不盯住这种关系来临写,令人眼花缭乱,但是把握了这种平行渐变的关系,能方便地安排核心结构,秩序井然。
这种关系在篆书、隶书,还有行书、草书中比比皆是。严格的平行关系在行书、草书里是很少的,但是平行渐变关系很多。原因在于熟练的书写中,方向类别相似的笔画,都有相似的动力特征,只是形状、节奏稍有波动,其中部分笔画便会构成平行渐变的关系。如果我们在书写中把握了这层关系,哪怕别的地方很不准确,临摹时会有一种神似,创作时会有一种严谨而别致的秩序。这也启发我们如何写出一个又像又不像的字。如果仅仅依靠对字形的照搬,要么小心翼翼,要么他人面目,兴味索然。
当我们看字,又不仅是看字,还能看到字里的空间,感受不同空间关系,体会到这些空间的形状带给我们的感觉,空间大小对比带给我们的感觉——这也是观赏现代艺术的要旨。
关于技法问题,就简单地讲这些。
瑜伽八支分——层层递进的修行境界
提起瑜伽,没有接触过的人对瑜伽的印象可能是各种常人难以置信的体式,比如酱紫的,
再比如酱紫的,
简而言之就是各种让人觉得夸(wo)张(cao)的造型。但事实上,瑜伽是有自己的哲学思想的,而且瑜伽的练习也是分层次逐层加深的,这个就是八支分。接下来就讲讲瑜伽的八支分!
1.持戒,也叫制戒。自己对外在的控制。戒有五种:不伤害,真实,不偷盗,节制,不贪婪。
2.内修,也叫内制。自己对内在的控制。改善内心环境,通过自律进行自我净化。包括:纯净,满足,热情或克己,自我研习,敬奉神。
3.体式,也就是各种瑜伽姿势,有生命力的身体实践。
4.呼吸控制,有戒律的呼吸,体式的进行伴随对呼吸的控制。
5.收摄,也叫制感。精神从外部事物和感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6.心灵集中,也叫专注。注意力的集中,心灵上的专注。
7.禅定,也叫冥想。外在与内在的统一感。
8.三摩地,身心灵的统一,最高境界,最终结果。
刚开始看到八支分时,每个单独看多少都能让人get到一些点,但整个串起来就有些复杂了,更别说自己在酸(tong)爽(ku)的练习瑜伽时按这样八个层次去追求了。直到有一次,翻阅了的艾杨格大师的著作《瑜伽之树》后才算清晰的认识了这神奇的八支分。
瑜伽八支分——一棵充满生命力且与宇宙融为一体的树。
1.持戒:树的树根。持戒目的在于守住人的五种人体行动器官:手,脚,口,官,排泄器官。为什么是用“守住”这个词呢,原因在于人的想法实现与否受人的行动器官的限制,比如你想拿起刀做坏事,但手不配合你,它不动,不拿起刀,坏事自然也就做不成。持戒守住了人的行动器官,使人对外在的控制也就达到了。自然,持戒成为了树的树根。持戒:我就扎根在此了,你想来回溜达搞事情,没门!
2.内修:树的树干。树已经老老实实扎根,接下来就是成长了。一棵树想要长的高,长得大,长得茂盛,就一定需要一个强大粗壮的树干做基石。所以,内修的作用就是充实强大人的内在。强大内在的表现即为:纯净,满足,热情或克己,自我研习,敬奉神。
3.体式:树的树枝。树枝外形不一,可长可短,可粗可细,可横可竖,亦如人体可做到各种简单或复杂的体式。个人非常喜欢将体式理解为有生命力的实践。站在一棵根已经固定不能移动的树的角度去想这件事:我不知道哪里阳光最好,哪里风最小,哪里空气最新鲜,但我要变得强大,要茁壮成长,所以我向着天空,向着四面八方伸出我的树枝,我尽最大努力去尝试,去摸索。密密麻麻的错综复杂的奇形怪状的树枝,不就是瑜伽里各种追求极致极限的体式吗?不就是有生命力的实践吗?
4.呼吸控制:树的树叶。树叶进行呼吸,是树和自然联结的关键所在。人也是如此,一呼一吸之间,完成人和自然的能量传递和交互。呼吸正常,人与自然的联系就正常。
5.收摄:树的树皮。对一棵树而言,树皮是对自己起保护作用,不受风吹雨打的伤害,不受蛀虫的撕咬。对瑜伽练习者而言,收摄是自己对外在感知的脱离,不让练习状态中的自己受到干扰,进而可以到达下一层心灵集中。
6.心灵集中:树的树液。这里的树液我理解的是树叶经过呼吸作用光合作用产生的营养物质,但还不是完成品,还有待继续加工的半成品。
7.禅定:树的花。人在练习到一定境界,能体验到外在与内在的统一感,内外合二为一。当树生长健康,能量充沛时就会开花,这个花就是禅定。
8.三摩地:树的果实。禅定的最终结果,就是花开结果,最终的果实就是三摩地。树的精华在果实,瑜伽的精华在三摩地之自由,宁静,平和,幸福。这时的身,心,灵统一,并融入宇宙灵性。
瑜伽的修行,其实是一棵树努力生长开花结果的过程。
以上便是瑜伽的八支分,也是瑜伽修炼的八个层次,以一棵树的形象来理解八支分确实容易接受很多,非常感谢艾杨格大师。本文是我参考《瑜伽之树》并加上自己的理解,如果有理解不对的欢迎瑜伽爱好者们指出。也希望还没接触瑜伽的人早日爱上瑜伽,已经爱上瑜伽的祝你们在体式上每天都有进步,不求能像大师们那样可以触摸到三摩地的境界,但至少可以收获一个身体健康内在强大能量满满的自己!
你为什么写字不好看?基本笔画之竖折折勾的学习笔记
你为什么写字不好看呢?是因为你不注重笔画的细节。把笔画的细节处理好,你的字自然就有了立体美。
今天上午学习了竖折折钩的写法以及几个例字
给大家分享一下竖折折勾的学习笔记。
先来说一下入笔时不同笔画的写法。写笔画时有两种入纸方法。“削和切”,所谓“削”我理解简单说就是入纸时直接写,不顿笔,且由细到粗最后收笔。削的动作常见于短横的书写。
“切”这个动作就是侧入笔且有停顿的动作得出的入纸动作。如图所示。
削和切
而“切“这个动作细说又可以分为横切和竖切两种。记住“横向竖切,竖向横切”这八个字。
如下图所示,我们写横向笔画时多为竖切起笔。写竖向笔画时为横切,这个横切并不是说要水平写,而是根据笔画决定的,偏横向的角度。
切的多种写法
那接下来到我们今天学的竖折折勾。
它的基本运笔轨迹是这样的:
平切入笔—>往下行笔(由粗变细)—>小方折停顿—>由低到高行笔,后平写横—>平切转笔(大横折)—>微斜写竖—>最后出勾
如图所示,有老师标注的注意事项。
竖折折勾写法
范字示例:马、鸟
马
鸟
马字书写时以小横折起笔,也就是削入笔,微抬笔顿折向下。第二笔为竖折折勾。
以竖起笔 —> 方折转细横—>大横折 —> 出勾—> 长横。
书写时注意横向看马上下两部分等高。竖向看三部分也是平分三份。最后勾的方向与第二笔转折处相对。如图所示。
马字书写
鸟字书写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首撇的角度要立起来,不要写成平撇。
2.如图所示,横折书写时长度要相等。
3.上下两部分距离相等。
最后说一下鸟、马作为偏旁时要注意的地方。
作为左右结构的偏旁,我们在书写时要注意“左偏旁右对齐”的规律。而且左偏旁大多书写时有向右上倾斜↗️的势头。
以上就是我今天学习竖折折勾时的笔记。好多东西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楚,写字更是要靠大量的练习。汉字中最讲究的就是等距书写。不仅横向,竖向都要等距,留白也要等距,可谓处处皆有比例,笔笔皆有分寸。
“温故而知新”,慬以此笔记梳理所学习的一些硬笔书法知识,起到复习整理的作用。如果正好能够帮助到正在学习的你,那真是我的荣幸。本人水平不高,有些示范书写欠佳,望大家多多包涵,有什么问题也欢迎大家共同探讨。
#2023育儿季##硬笔书法##学习分享#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