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横八字巷
有多少东台人知道裤裆巷的人和事呢?
记裤裆巷悬壶济世的人们
李 伟
老东台西城有条南北向的巷子叫裤裆巷,此巷北起宁树街,南止彭家桥,中间与三元巷、柿轩巷、牛巷、乐家巷、竹行街相通,因巷道与柿轩巷相连分叉形似裤裆而得名。
清末民初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的数十年间,裤裆巷里聚居着一批悬壶济世的医家,他们对祖国的传统医学有着深厚的造诣,陆陆续续开设中医诊室挂牌行医,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喉科等,前来求医者络绎不绝,裤裆巷成为望、闻、问、切,听诊施药的杏林一条巷,“有病就去裤裆巷”成了当时台城家喻户晓的口头语。
东台西城区为台城最繁荣区域之一,旧时为何垛场,历史上历经明清两朝盐业的兴盛,人口稠密、商业发达,店铺林立,街巷畅通,裤裆巷位于其中,左有新安会馆、彩衣大街;右有京江会馆、米市九龙港;左右逢源,地域优越。裤裆巷巷道较宽,巷面平整,旧时抬轿子、拉黄包车均可畅行无阻,医家在此设诊,当然是十分理想。
当时居住在裤裆巷的医家中,以蒋、姜、杜三大姓最出色、最有名,可以说是人才辈出,代有传承。
蒋雨臣出身中医世家,清光绪年间独立在裤裆巷中挂牌行医,他医道高明,善于辩证施治,对症下药,其弟蒋尽臣也在裤裆巷附近的关桥口坐诊行医。他们的子侄如蒋伯良(中医内妇科)蒋仲良(中医儿科)蒋叔良(中医内科)蒋季良(中医外科)蒋佑良(中医儿科)幼承庭训,医道各有所长,成人后自食其力,分室行医,其中以蒋伯良(1893 —1951)最突出。伯良少时熟读中医经典著作,立志继承父业,30 岁时即精通内科、妇科,在东台中医界已著名。蒋伯良潜心研究祖国医学典籍,在临床应用上,不拘泥一家之说,也不自满已得经验,而是广采百家之长,明辨异同,全面进行辩证。他曾经对学生说:“凭点滴经验而逞能者,其后果必然贻误病机。”因此在诊治湿热病、妇女病方面,都通过临床细心观察研究而对症施治。对湿热并存的病者,曾以新三仁汤(杏仁、苡仁、冬瓜仁、通草)为主药进行治疗,获得显著疗效。他曾治一湿温患者,自拟三仁汤服一月即愈。一天病者家属前来请求急诊说:“我家病人好像掉了一块舌头。”众皆惊异,蒋伯良随来人前去,令病者张口检查,见舌面完好,只在舌边发现一物,实为舌垢,遂将其持示病者家属说:“服药后脱药舌垢,是病退的象征。”家属因而转忧为喜。在妇科方面,应用前人“保产无忧散”时,有所发展,治疗孕妇疾病如腹痛、胎肿小便不利等症,下药应手,能准确地解除孕妇痛苦。其子蒋御天医师曾总结他的临床经验载于医刊,广为介绍。
蒋伯良为加强中医同仁的团结,于18 年(1929)曾组织东台中医协会,被推为协会执行委员,以后改称中医师公会,任监察委员。37 年(1948)东台解放,蒋伯良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参加人民医疗工作。1951 年因病逝世,终年58 岁。
裤裆巷中的姜子维诊室大门
裤裆巷的姜家两代四人姜又泉、姜子维、姜寿彭、姜则之先后在巷中行医,均精于医道,其中以姜子维最优秀、最著名。姜子维(1889 —1966)名寿棋,字子维。出身于岐黄世家,从小就收到家学熏陶,非常刻苦勤奋,少时随嗣父姜又泉学习中医、中药,通读《内经》《难经》等唐宋名家中医著作,为日后的从医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清宣统元年(1909)考入南京医学堂。辛亥革命后回家乡东台,自个在裤裆巷家中开设姜子维诊室,独立坐堂看病,以内科、妇产科擅长,医术精湛,声名鹊起。他对妇科病非常重视调补肝、脾、肾。妇女经、带、胎、产疗效显著,临床经验丰富,遐迩驰名,东台城乡及周边地区,如大中集、小海、兴化、泰州、高邮、邵伯、宝应、姜堰、曲塘、盐城、海安、如皋、南通等地的求医者纷至沓来。笔者的外祖父王捷三先生1966 年“”前曾对笔者谈过姜子维的医道在东台周边地区的影响力,他说:“裤裆巷附近的彭家桥下、关桥口、柿轩巷头水码头处经常停靠慕名找姜子维先生看病的求诊船。”后人评价姜子维:“姜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如见五脏症结,而且用药奇特,断病如神。”笔者的一位熟人叫蒋维寿,现龄76 岁,不久前他向我叙述了发生在1961 年,他妻子怀孕腹痛出血,随时有小产可能,危急中请姜子维上门看病的事情。当天下午姜先生穿着长袍带着他的学生从裤裆巷徒步到蒋维寿的住处金家墩(金家墩巷在裤裆巷的东侧,中间隔朝拜巷)。姜先生仔细看了病人后,写了一个处方,要求用一块灶芯土,7 个麻绳结等4 样极平常的东西煮汤喝。病人如嘱服用一次后即愈,真是匪夷所思,独出心裁,太神奇了。蒋维寿深情地回忆说,姜先生虽然不认识他,但一样热心,平易近人,不摆架子,医德高尚。登门看病也不肯收诊费,仅抽了一根当时凭烟票供应的、二角多钱一包的“藤罗牌”香烟。事情已过去50 多年,但谈起此事仍清清楚楚。
11 年(1922)台城中医界组成医学研究所,姜子维被推选为所长。1954 年,姜子维积极响应人民政府发出的“医务人员组织起来”的号召,在裤裆巷自己家中创办台城中医联合诊所。姜家在裤裆巷中房屋众多,有一定规模,是一个大的建筑群,青砖小瓦,古色古香,大小有上百间。1958年发展成初具规模的综合医院,后改称东台镇中西医院。
随着形势的变化,1960 年姜子维倡议并筹划建立东台县中医台城中医联合诊所的医生为病人诊治院,1962年创办成功,院址在土地堂小街,姜子维担任副院长。
台城中医联合诊所的医生为病人诊治
姜子维先后担任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县政协委员和常委。1959 年被评为江苏省十大名中医,被聘为江苏名老中医继承班兼职临床教授。多次为南京中医学院、盐城医学专科学校中医毕业班学生们作临床实习指导。县科学技术协会中医学组专门为姜子维辑录了《姜子维医案》,供交流学习。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笔者时常见到一位名叫曹玉保的50 岁左右汉子拉着姜子维先生出行。姜先生坐的那辆人力黄包车特别干净锃亮,坐垫背垫均是白底天蓝荷叶边,非常显眼。长着八字胡子的姜先生坐在车上,车铃一路叮当,引人注目。
1965 年冬,姜先生以高龄参加医疗队,巡回于各公社,每日求医者逾百人。1966 年1 月当巡诊至三仓仓西大队时,由于劳累过度心脏病猝发,经抢救无效去世,终年77 岁。姜子维先生代有传承,儿子姜贯虹(姜通)为台湾省台北市著名医家;孙子姜立本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后任上海中山医院副院长,骨科专家;孙媳凌美龄与立本同校毕业,后为上海胸科医院专家。笔者没有请姜子维先生看过病,曾经请姜二爹姜寿彭看过几次,都是在裤裆巷姜二爹的住所。姜寿彭先生也是医术高超,不得不令人佩服。姜寿彭的儿子姜家豫1959 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后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著名肺科医生。
杜姓在裤裆巷悬壶行医的也有好多位,如杜吟轩、杜建三、杜子新、杜丹忱、杜兰生、杜上池、杜卓如、杜小庭等。追根溯源最初是镇江丹徒县长江边上的高资镇人杜吟轩(1841 —1934)为躲避兵灾举家逃至东台安家落户,于清同治元年在裤裆巷开设中医内外科,他毕生精力潜研岐黄之术,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当时曾有一农夫被水牛将肚肠子叼出,生命垂危,前来就诊被其收治家中,经悉心用药调治,不出一月竟将农夫治愈。消息不胫而走,之后找杜二爹杜吟轩治病的人越来越多,他以高尚的医德赢得广大患者的爱戴,为一代良医。杜吟轩致力培养的侄子杜建三和孙子杜子新,后来都在裤裆巷分室挂牌行医。
2014 年端午节前一天,笔者在百岁老人杜家顺家中见到其父杜子新医生当年开设诊室的木制招牌,上面阴刻着“世传杜子新先生喉症内外科”12 个隶书字,字字涂着金,虽然已过100 个春秋,但招牌仍完整如初。牌子正反面的内容和样式一模一样,牌头嵌有铜钩,用于悬挂。杜家顺老人说牌子是台城文化名流万同春先生所赠,隶书字由东台书法名家缪子畏先生题写。
百岁老人杜家顺收藏的其父杜子新喉科招牌
杜姓擅长外科、喉科。杜建三、杜上池、杜卓如祖孙三代贯通古今医术,名噪东台城乡及里下河地区,治疗烂喉丹痧有独到的方法和精辟的见解,实践中不拘一格,胜人一筹,在东台中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笔者在文化系统的老同事冯正明同志谈起杜卓如,佩服不已。
他的父亲冯桂生1961 年时左下腹害了一个大脓疮,面积有二碗口大,创口红肿似紫茄,疼痛无比,多次求医未果,后找杜卓如治疗,杜先生采用三下药捻排脓消炎,这个称作瘤疽的毒疮竟然很快被治好。笔者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曾跟随母亲到杜宅,请杜卓如先生看过喉炎,一次即治愈。杜卓如先生曾在盐城医专担任教师,其子杜宜中南京中医学院毕业,后在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任教。
1954 年以前,台城西城区除了裤裆巷集中行医而外,人们在裤裆巷周边街巷中也随处可见私人诊室的匾牌,不单是中医,还有西医挂牌行医,如火星庙巷中的谢春霖、谢在明(中医内科)父子;火星庙巷口的卞虎臣(中医眼科)。北关桥巷口的汪子春、汪小春(中医内妇科)父子;北关桥巷中的陈佩林(西医);北关桥巷尾的沈幼堂(中医儿科)。丁公桥口和土地堂小街的徐石卿(中医儿科)、徐石孙(中西医)、徐子文(中医儿科)祖孙三人。清一池巷的古汉臣(中医内科)。聚东门巷的束和声、程春(西医妇产科)夫妇。寺街头的周峻山(中医内外科)周慕曾(中医针灸)父子;寺街中的周子鸿、周伯藩(中医小儿科)父子;寺街红土地庙巷的吴柏生(西医)。柿轩巷的杨渚秋、杨文卿(中医)父子;祝荪波(中医)。大月塘巷的娄厚彦(西医)。新桥西的周郁哉、周伯宏(中西医)父子;徐幼山(中医喉科);金荣久(西医);方维忠(西医)。喻家巷的钱广均(西医)。朝拜巷的王耀辉(西医)。听雨巷头的徐良甫(中医骨伤科)。车路口的宣达山(中医),刘锡朋(西医)翁婿。镇海寺巷的翟冷仙(中医)。致和堂巷的赵守仁、赵济人(中医外科)父子。水龙局巷的陶竹轩(中医针灸)。窦家楼巷的顾仲生(西医)。在裕德昌药房坐诊的卞则潜、阮绍明(中医眼科)等,这些老先生都为台城的老百姓看病施药做过贡献,其中不少是名家高手,杏林翘楚。1954 年以后,台城私人诊所(室)的医生们纷纷响应人民政府的号召,走上集体化道路。上述西城区的医生们除一部分先后进入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工作而外,绝大多数都在裤裆巷的医院(台城中医联合诊所,东台镇中西医院、东台镇卫生院、东台市第二人民医院)坐诊服务,其中从医几十载的医生不在少数。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