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倒冲(八字倒冲格)

无药可救 2023-07-09 08:59:16 网络

退休老人,尽量别去以下三个地方,避免惹祸

退休了,闲来无事,到处走走,好不惬意。

追求诗和远方,回老家看看,去亲戚朋友家串个门,跟随儿女去外地混日子......看起来,都是不错的主意。

对于家里的子孙来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老人的经验丰富,还能帮忙带娃,分担家务,在很多地方,都是受人欢迎的。

可是,老人更要懂得一个道理——即使是宝贝,放错了地方也只能是废物。

做人总要向前看,也认清自己的年龄,及时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别为所欲为。

以下几个地方,尽量别去了,去了就会惹祸。

01

获利之地,人心叵测。

世人慌慌张张,就是为了几两碎银。

曾经的你我,都奔波在赚钱的路上,毕竟,要承担起养家糊口的任务。

退休之后,有了退休金,对于利益的索求,就不一样了。

及时退出利益场,是应有的觉悟,更是避开“贪婪”、保护自己的方法。

《儒林外史》中的匡超人,本想一举成名,但是时运不济,不得不离开家乡,到了大城市闯荡,还认识了很会赚钱的潘三。

潘三常常和官府打交道,内外勾结,做一些伤天害理的事情。匡超人帮忙写状纸、合约、等,也能从中分得一杯羹。

当潘三东窗事发之后,匡超人不顾情谊,逃之夭夭。

可见,在利益面前,人情是多么淡薄。人家不落井下石,就已经够好了。

在获利的地方,最容易遇到“利欲熏心”的人,也许自己也会变成这样的人。久而久之,人就陷入了欲望之中。

《朋党论》里写道:“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

退休老人去了利益场,多半要被人算计,尤其是一些不良商家。

另外,就是老人去打工,也会因为占了年轻人的位置,身体状况不太好,带来一定的风险。还是主动让位好了,让年轻人过好,体现自己的风度。

不在乎什么位置,做普通群众,看起来矮了一截,其实是更接地气,活得舒服了。

02

热闹之地,是非不断。

老人爱凑热闹,似乎是天性。或者是老人太闲了,要去热闹的地方看看,打发时间。

也有一些老人,天生爱管闲事,认为自己德高望重,给大家评评理,是应该的。

《德伯家的苔丝》有一句话:“凡是有甜美的鸟歌唱的地方,也都有毒蛇嘶嘶地叫。”

热闹的地方,人也多,情况也复杂。冷不丁就会有人愤怒,导致拳脚。也有可能,在推挤之中,有人受伤害。

在“华商报”平台上,有一件令人五味杂陈的事情。

浙江海盐县一位八十多岁的王老太,听说附近超市搞活动,鸡蛋有巨幅优惠。

早晨七点多,王老太就到超市门口排队,超市门一开,人群就往里面冲。王老太被挤倒了,人群仍旧没有停下来。

幸好工作人员及时保护,并且分散了人群,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后来,王老太的儿女,和超市打官司,毕竟老太受伤了。

不管结果如何,我们都要看清三个现实——买到优惠的鸡蛋,顶多是占了“几块钱”的便宜,意义不大;老太的后果,是自找的;儿女因为老太的事情,耽误了工作,添加了烦恼。

有一位小说家说的好:“人生无非是大闹一场,然后离去。”

扪心自问,在年轻的时候,闹够了没有?若是闹够了,就别闹了,更不要瞎胡闹。

退休的生活,需要安静。每天去人少的地方,散散步,和两三个老友聊一聊。

看到人群,应该绕着走。就是出行,也要避开人流高峰期,别和年轻人一起挤公交、地铁。

做一个不太合群的老人,生活会自由,并且不被群体的行为左右自己。

03

多情之地,最是无情。

有一首老歌:“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了她的帐房,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

写歌的人叫王洛宾,他的一生有几段恋情。

第一任妻子杜明远,因为种种原因,离婚了;在青海的草原,他认识了萨耶卓玛,但是他清醒地知道,这只是仰慕之情;他还和作家三毛爱过,但也只是爱过,毕竟那时候的他,一把年纪了,三毛还年轻,还有自己的前程。

不因多情而阻碍自己的人生,也不困惑别人,看起来是无情的,却是最真的情感。

反而是那些习惯性多情的人,似乎很好,但是情感会变成“感情牌”,给人带来痛苦。

比方说,明朝的作家冯梦龙,在青楼里结交了侯慧卿。

爱得很深,但是侯慧卿却更爱钱,因此嫁给了富人。

冯梦龙感慨:“最是一生凄绝处,鸳鸯冢上欲招魂。”

多情的人,总是凄凉。因为感情给了别人,还给错了人,唯独忘记了好好爱自己。

退休了,有了老伴的爱,就足够了,至于那些旧爱,就算了吧。如果老伴不在了,要有一段黄昏恋,也要谨慎,别把滥情的人引入家门。

04

《格言联璧》中说:“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儆之。”

灾祸要来,总是会给你一点点甜头,也会让你看到一点点不好的征兆,需要认真辨别。

退休了,就是退出曾经待过的地方,好好休息,不要舍不得退,还执念过去。

获利的地方,人性是贪婪的,你要是还去,贪心不足蛇吞象。

热闹的地方,复杂得很,不是你可以把握的,绕过去,就是自保。

多情的地方,薄情的人太多,你不去涉足,平平淡淡才是真。

曾经,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现在,走过路过,转身别过。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八卦掌掌法概要和掌中真理(上)

#夏日生活打卡季#

作者:郭古民(前辈)

八卦掌以转掌为体,以器械为用,学而参之。欲单则单,欲双则双,综兵法、兵器、拳法,冶于一炉,得其奥妙,艺业可成。掌则一长一短,前长后短,长短自如。弯步以行,直掌以穿,彼直我弯,彼屈我直,人动我静,人劳我逸,自然得势。人则拳加,动而必劳,我则前塌后掩,逸而以静,自无不胜。

至其运转不息,乃乾坤之道。变易八手即按八卦做四正方步,四斜角手。每手变八手,八八六十四手,生生不息,递演三百八十四手(爻),故曰八卦掌,亦称八卦转掌。学而习之,功造其极,可以独善其身,可以无敌矣。

八卦掌行动之顺序

董先师尝言:转掌乃学八卦掌入门之基础,故锻炼时必固其根本。任何人皆以直步以为进退,而我则弯步以为出入;人则握拳以为攻守,我则直掌以为进退;此中道理,研究拳术技击者,不可不知。

大凡对敌之事,虽云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六路者为四正及上下;四方为四正方和四斜角。以一人而盼顾十方,稍一疏神难以周密,即或周到,但人之拳械出吾不意,不定来自何方,若凭直步以,必有顾此失彼,奔走不遑之弊。

八卦掌之步法,为制人之上策;八卦掌之腰式为自己之便宜;八卦掌之手,为己之动静,其根在腿,而动于腰,变形于手指。

以易象中八卦之理而解释之,其义有三:易之字形上为日,下为月,实具阴阳之道,乃乾坤之大别,离与坎之大异,其余可以类推。

八卦掌在走转中,前步做后步,前手做后手,后步可以做前步,后手可以穿为前手,此又为变易之理。

八卦掌在走转中,左旋右转,右转左旋,前掩为后,后穿为前,旋转千遭,穿掩万变,而终归一致,理有左右,而体则同,又有不可更易之理存之。

总之变易之道:八卦掌有八掌,每掌可变八手,合之为六十四手。拆手每一手复变六手,演变为三百八十四手,合于周易中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此为变易之道。

推究其中,动静方向,复元之道,各有真理,各有实用,于下章说明之。

第三章八卦掌中真理

第一节八卦掌中动静之理

天地之所以运行,万物之所以消长,不外乎动静而已。武术技击之道,内以修身而保健康,外以御侮而防不测。然拳术之运用,与天地万物运行消长相同,实具动静之理,从动物上讲:在姿势上谓之式,在使用上谓之招,此仅就本身外形而言。若以八卦掌之形而论,凡腰、足、膝、胯,属于动;掌、腕、肘、肩,属于静。而变式变招,属静中之动,合卦中爻象之数。若从八卦掌步法变易上而论,凡步之出入进退,叠扣倒冲,均属动象。终观结局,仍遵循一定之轨道,为一元复始,此即动中有静也。再从腰、脊、胸、肩、肘、腕而言,属静。但由其变招变式上言之,由左变右,由前变后,上下穿换,皆属于动,此乃静中有动也。总合动静而言,其不动者为体,动者为用,动静咸宜,体用皆备矣。

第二节掌术中动静之理

(一) 比如人坐车中,日行若干里,而车轮旋转,历经南北东西,高低险易之变迁,而人坐车中,没变更位置就达到了目的。轮止车停,人则各奔东西,各司其事,是静者,而动者反静。

八卦掌之两掌,一伸一叠做太极图中之阴阳鱼状,是其静。

故无论如何拆变,终不离左右换掌,是为动中求静。按此理引伸言之,八卦掌的换掌过程中,手、足、肩、腰、胯、膝,互变动静,动则静之,静则动之,使他人莫测动静之变化。

第三节掌术中动静之理

(二) 掌之变在手足,而其所以动者,发于静而不动于腰脊。盖掌发于手、根在足,收纵于膀腰。故其动静之变,快如掣电,重如山岳,轻灵如荷珠。用招时,人重我轻,人快我慢,人馒我走,有羽毛不能加,飞虫不能遏之势。不知其真理者恒求之,杳茫求之不得。殊不知人是一球形,击之必求击其中心,我亦一球形,遇击则圆走之,实则无不动。静则伺机而发,其动者,是为动后求静。

武术中大小门户,历经先辈们之精研,各宗一派,各有专攻,不得拘执己见,妄为批评。不过能得真传,用到功者,方能得到上乘功夫。

后续还有第四节八卦掌中之方向等等。敬请关注。

74师覆灭后,打扫战场的结果把粟裕吓一跳,陈毅:俘虏一个不准放

1947年5月16日,华东野战军经过一番血战,终于在孟良崮拿下了张灵甫的美制74师。剩下的,就是打扫战场、收拢部队了。参战部队纷纷向前线指挥所汇报战果,司令部里一片喜气洋洋。但在喜笑颜开的大伙儿之中,唯有副司令员粟裕显得有些沉闷,打扫战场的结果似乎让他有些高兴不起来。

一、粟裕吓了一跳

首先是伤亡问题。正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在孟良崮战役中,我军虽然全歼74师,但所付出的伤亡也是巨大的。根据《华东解放战争纪实》所载:

“整编第 74 师 3 万 2 千余人被我军全歼,其中毙伤 1 万 3 千人,俘虏 1 万 9 千人。我军伤亡 1 万 2 千人,几乎与敌相等,远超过鲁南、莱芜战役的伤亡数字。”

其次是缴获的问题。孟良崮战役,我军缴获山炮28门、战防炮14门、迫击炮52门、60炮183门,火箭筒43个,冲锋枪2482支、轻重机枪986挺,长短枪7300余支。

我军缴获枪炮虽多,但缴获的却很少。很显然,74师官兵在面临四面合围的绝境之时,仍然战斗到了最后一刻。他们的子弹,都留在了解放军战士的身上。直到子弹打光,才当了俘虏。74师官兵抵抗意志之顽强、气焰之嚣张,让人叹为观止、

最后,则是俘虏人数的问题。粟裕算来算去,发现人数怎么都对不上。整编74师大约有3.2万人,但俘虏却只有几千人,怎么看都不对劲。与此同时,华野情报处长报告,通过技术侦察发现,在山谷之中仍存在着微弱的电报信号。这些情况引起了粟裕的警觉。

就在这时,作战科长拿来向中央军委报捷的电报稿,希望粟裕能签字。然而粟裕却摆了摆手:“还不到时候。”随后他下达命令:

“各部队重新汇报战果,歼俘敌人的数字力求准确无误。命令各部队继续搜查,不可放松警惕,特别是比较隐蔽的山沟更要仔细搜查。没有命令,不许停止。”

看到大家大惑不解,粟裕解释:

“兵法虽然说穷寇莫追,是说狗急了还要跳墙,弄不好被咬一口。但我们主张打歼灭战,硬是要追穷寇,不论这只狗发疯也好,跳墙也好,都必须把它确确实实地打死才行。我把各部队上报的歼敌数字与七十四编制数字对比,发现还差7000人。7000人不是个小数目,弄不好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按照粟裕的命令,之前已经下山的各纵队又组织轻装部队重新上山,严密搜查,其结果把人吓了一跳。在600高地和孟良崮主峰的一处洼地里,部队发现有黑压压的敌人静静地躲在那里。

7000人的部队,猥集在一处,一动不动,没有发出一点儿声响。这需要相当的军事素养,这足以见得张灵甫平时治军之严,也足以见得74师官兵的立场之顽固。

得知此事后,粟裕被吓了一跳。如果让这7000人突了出来,孟良崮战役也不能称为全胜,很多烈士的鲜血也要白流了。而这又是为什么呢?

二、一个也不放评价一支军队强不强,并不是看他人数有多少,装备有多少,而是要看老兵多不多、战斗骨干多不多。人数和装备,都好补充。但要补充一个老兵,却不是那么容易。这是因为老兵就相当于一颗种子,能够用他的经验和技术,教会十个甚至上百新兵,让部队迅速提升战斗力。

我军就非常重视保存老兵。解放战争时期,我军许多强力部队都保留有“红军连”。他们都是经历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精兵。这些“红军连”在部队里负责“传帮带”,教授新兵作战技巧,培养他们的革命意识,是中坚中的中坚。不到关键时刻,是万万不可动用“红军连”的。

美制74师,是的王牌部队。早在抗战时期,74师官兵就经历过无数次血战,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百战精兵。再配合上美制武器以及美式训练,最终成为不折不扣的虎贲部队。因此在74师中,存在着大量老兵。加入粟裕做事不是那么细致,导致74师7000官兵逃出生天。那么这些残兵就能让74师就能在短时间内复活,孟良崮战役也将功亏一篑。

事实上74师后来两次重建,但均已沦为中的二流甚至三流部队。没有老兵存在,光恢复建制是完全无用的,是掩耳盗铃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74师的官兵到底该如何处理呢?

在古代,对于敌方的精英俘虏,往往是一杀了之。例如在长平之战中,白起坑杀赵卒40万,导致赵国从此一蹶不振。太平天国运动中;官渡之战后,曹操坑杀袁军俘虏7万余人;参合陂之战后,拓跋珪坑杀后燕精兵数万人……

清朝在镇压太平天国时,就明确发话:“唯老粤贼不赦”。也就是说,绝对不能放过太平军中的广西兵。因为广西兵是太平军中的中坚,老广西兵垮了,太平天国也就灭亡了。

但我军是一支人民的武装,断不可做俘虏之事。早在井冈山时期,就为中国工农红军制定了优待俘虏的政策:一不打,二不骂,三不搜腰包;受伤的给予治疗,自愿留下的就接收当红军。如果不愿意当红军,就给路费放走。

然而74师的情况就很特殊了。74师是王牌军,在之中的待遇最为优厚,同时受思想的影响也是最深的。在该师的官兵中安插了大量政工人员以及特务。

连队中有专职的指导员、宣传队员、监视士兵的特务组织、督战队等。74 师士兵有学习制度,粗通文化的士兵都有一个日记本。他们记日记成了习惯,被俘后也不间断。

因此74师官兵对我军有着极大的成见,有着极其深厚的反人民思想。对于我军,他们是根本看不上的。许多被俘官兵不屑一顾地对我军政工人员说:

“胜败是兵家常事,你们在涟水不也被我们打败过吗?”

“到处都是打内战,你消灭我,我消灭你。虽然 74 师被你们打光了,可是还有几百万军队,有美国的飞机大炮,要消灭也靠不住。”

因此,想说服74师官兵加入我军是十分困难。但将俘虏放回去,他们肯定立马重新回到,势必成为我军之大患。最终,陈毅亲自拍板,他决定“违背规定”:74师俘虏,一个也不准放。

陈毅在华野团以上干部会上说:

“如果没有干部和士兵,看他如何?我们花那么大力气抓来俘虏,为什么随便放?”

在会上,陈毅还批评某纵队不经批准,擅自释放了被俘的一个团长、副团长:

“团级正精强力壮、有劲,最嚣张。一日纵敌,累及子孙。你怕一时疲劳、麻烦,最大的疲劳、麻烦还在后面等着你呢!”

陈毅远瞩。一方面,不释放74师俘虏,不使之回到一方,必能削弱的实力;另一方面,若能改造、融化这批俘虏,必能使我军的战斗力再上一个台阶。

自山东、华中野战军合编之后,连续打了好几个胜仗,但损失也极大。我军必须补充兵员,其来源的一部分是解放区的翻身农民。可是青壮年参军过多,就会影响生产,不利于解放军的建设。因此,被俘后经过教育改造的原士兵,就成了我军补充兵员的重要来源。

那么,我军到底如何才能将骄横无比、无比的74师官兵,化为我军的“解放战士”呢?说实话,这确实是个艰难的过程。战后,74师俘虏被转送后方,进行审查、集训,再分配到各纵队,就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三、曲折的俘虏改造

首先是甄别、审查,必须将普通士兵和军官、特务、政工人员区分开来。结果一审查,我军却发现俘虏中出现了“三少四多”的奇怪现象。

即军政工人员、谍报人员、部队主官少,书记、文书多,军需、司务长多,军医、看护多,士兵多。很显然这里面肯定有弄虚作假的成分,俘管处的第一步工作,就是对俘虏进行甄别审查。

俘管处的干部把审查工作形容为“剪头去尾”。先把校官、政工、谍报、特务人员清理出来,同时也把士兵清理出来,分别管理。士兵尽快补充部队,军官则根据情况,另行处理。

审查的方法是首先成立校官访问组。俘管处组织科的干部从已知身份的 74 师校官中选择十个人,建立第一个访问组,其中有 74 师师部的人事科长、新闻室主任、一个副团长、一个师部副官主任、两个谍报组长、一个参谋处长等。

他们都是坦白了身份的军官。审查的第一步是交代政策,先觉悟比后觉悟好,早立功早得宽大处理。当涉及个人生死利益的时候,军官是会抓住宽大机会的。

访问组成立后,俘管处干部便以大队为单位,集合全体俘虏开大会。 74 师人事科长首先讲话。他说:

“你们个个我都清楚,人家宽大相待,你们再不坦白,我就不客气了。大家不要认为我是出卖朋友,其实我是为大家好。”

俘管处干部严肃宣布:现在坦白者不再追究,仍继续隐瞒者,表示他与对抗,我们的宽大政策就要重新考虑了。说完后,访问组成员到人群中挨个指认,俘管处干部验明身份,记录在案。俘虏们见这阵仗,知道逃不过了,于是纷纷举手坦白。

军官还好说,困难的是74师中的特务。他们在74师中监督官兵,最招人恨,当了俘虏害怕被惩处,因此想方设法地隐瞒身份。于是俘管处祭出“以特制特”的方法。即利用解放了的军谍报人员,在俘虏中现身说法,交代政策,减轻一些俘虏的顾虑。俘虏们得知自爆身份也没有什么生命危险后,纷纷主动交待了自己的特务身份。

通过这一系列方法,华野俘管处基本弄清了俘虏的身份,将士兵与军官区分开来,为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开战思想政治工作,打下了一个良好基础。

74师官兵被俘,只是身体上的屈服,但他们的心灵并没有服从。正所谓“诛身易,诛心难”。相比于改造身体,改造心灵更难。

首先74师官兵喜欢抱怨待遇。74师官兵的物资待遇在军中是最好的,吃得好、穿得好、军饷足。而在我军,他们只能吃粗粮。他们被俘后经常唉声叹气,甚至对解放军战士说:

“你们真傻,还吃这些鬼东西。”“我们打内战以来苦多了,但比你们生活还是强不少,过去的生活好啊!”

其次,74师官兵将我军视为“土八路”,看不起我军。认为我军在孟良崮的胜利只是侥幸。他们常常说:“关云长还有失荆州的时候呢!我们是大意失荆州。”

还有74师官兵直截了当地说:“你们华野打仗不行”。自己之所以当了俘虏,是主帅无能,把全师置于绝地,发挥不了美式装备的战斗力,英雄无用武之地;解放军打仗不按规矩,晚上偷偷摸摸地来(我军于黄昏发起战斗),打得自己昏头转向,而如果在白天拉开阵势,对方肯定输:

“抗战时期,我们和日本人多次较量,把日本军队都打败了。我们还曾和美军、英军一起作战,他们也不过如此。你们“土八路”算啥?”

事实上,74师官兵说得确实有道理。我军虽然精于战略,但在战术上确实有所缺失。越往基层,这种现象就越严重。

1948年1月,陈毅总结一年的战果,做了名为《华东地区一年自卫战役的年度初步总结》的报告。在报告中,陈毅严肃‬地说:

“华野一年伤亡七万人,这表现了我们的英勇,也说明了我们战术战斗的蠢笨和落后,伤亡很大,否则伤亡是可以减少的。直到现在,我们仍然保持着北伐时期的战斗方式,人海战术,采取波浪式的集体冲锋。”

74师中被俘的师长、旅长也说:

“不懂军风纪,武器杂乱,甚至连口令都喊不好,有时候闹笑话。”

。“你们的指挥是肉弹战术,采用集团冲锋,英勇固然好,就是要多死人。”

他们甚至不服气地说:“你们这样的军队是怎么打胜仗?”对此,我军只好回答:“不管怎样,总是把你们俘虏来了。”

为了改造这些“顽固”士兵的心灵,华野政工人员可谓是煞费苦心。

首先,我军让这些俘虏体验了我军光荣的传统,那就是官兵一致的作风。74师官兵补入我军队伍后就会发现,。战斗时营、连长带头冲锋,当官的不怕死,冲在前面。反观,当官的打起仗来还不知在哪里。”

军中,当官的吃香喝辣、而我军干部吃、穿、住都和战士一样。更使新战士最吃惊的是,班长宿营时帮新战士烧洗脚水、铺稻草,行军时帮战士背东西;连部把好房子让给新战士住。新战士很快就被我军的优良作风感化,纷纷表示要在人民解放军中好好干下去。

其次,我军政工人员多次给74师的俘虏开座谈会。甚至与俘虏们展开了一场“战斗力谁才是最强者”的大辩论。

在辩论的最后,华野政治部联络部部长吴宪承认了74师确实具有先进的战术思想,承认他们确实是军中最强的部队。如果否认这一点,俘虏们不会服,也显得我军不智:

“如果说第74师战斗力不强,我们打败了他们,也没有什么值得说的,正因为如他们所说,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军队,却败在了我们的手下,正说明我华野的威力以及指挥艺术的高超! 试问天下谁能敌?”

经过热烈的辩论,原74师官兵心服口服。他们纷纷说:“解放军虽然装备差,火力弱,但士气高昂,具有高超的指挥艺术。且有人民的大力支持,得人心者昌,失人心者亡,此乃古训。”

最后,为了教育、争取、改造74师被俘官兵,我军还开展了立功行动。号召人人立功,大事立大功,小事立小功。立功受奖者记入档案,随人调动,分配到部队参加工作后,新单位也会知道他们过往的功绩。当时虽然经费紧张、物资匮乏,对立功受奖者主要以精神奖励为主,如戴红布条等,但也会给予少数的物资奖励。但战俘们对此非常看重,认为这是、解放军所给予自己的信任,是非常光荣的事,是自己的进步,表明自己经过改造,已经为人民、为革命做好事了。不少人还在后续的战斗中立下了战功,有的被提升为干部。

经过一个多月的教育,74师广大官兵都被补充进了部队,成为了光荣的人民解放军的一员。其中不乏参加过抗战五六年甚至六七年的老兵。他们将战斗技巧传授给华野官兵,并向我军提出了很多关键性意见,使我军的战斗力得到了迅速增强。

很多人曾为74师扼腕叹息,认为他们曾是一支为国立下大功的抗日武装。但在笔者看来,我们无需惋惜。因为大部分74师官兵,早已弃暗投明,成为了人民武装的一员。他们在抗战中为民族立功,在解放战争中又为人民的自由与解放做出了贡献。

74师覆灭后,打扫战场的结果把粟裕吓一跳,陈毅:俘虏一个不准放

1947年5月16日,华东野战军经过一番血战,终于在孟良崮拿下了张灵甫的美制74师。剩下的,就是打扫战场、收拢部队了。参战部队纷纷向前线指挥所汇报战果,司令部里一片喜气洋洋。但在喜笑颜开的大伙儿之中,唯有副司令员粟裕显得有些沉闷,打扫战场的结果似乎让他有些高兴不起来。

一、粟裕吓了一跳

首先是伤亡问题。正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在孟良崮战役中,我军虽然全歼74师,但所付出的伤亡也是巨大的。根据《华东解放战争纪实》所载:

“整编第 74 师 3 万 2 千余人被我军全歼,其中毙伤 1 万 3 千人,俘虏 1 万 9 千人。我军伤亡 1 万 2 千人,几乎与敌相等,远超过鲁南、莱芜战役的伤亡数字。”

其次是缴获的问题。孟良崮战役,我军缴获山炮28门、战防炮14门、迫击炮52门、60炮183门,火箭筒43个,冲锋枪2482支、轻重机枪986挺,长短枪7300余支。

我军缴获枪炮虽多,但缴获的却很少。很显然,74师官兵在面临四面合围的绝境之时,仍然战斗到了最后一刻。他们的子弹,都留在了解放军战士的身上。直到子弹打光,才当了俘虏。74师官兵抵抗意志之顽强、气焰之嚣张,让人叹为观止、

最后,则是俘虏人数的问题。粟裕算来算去,发现人数怎么都对不上。整编74师大约有3.2万人,但俘虏却只有几千人,怎么看都不对劲。与此同时,华野情报处长报告,通过技术侦察发现,在山谷之中仍存在着微弱的电报信号。这些情况引起了粟裕的警觉。

就在这时,作战科长拿来向中央军委报捷的电报稿,希望粟裕能签字。然而粟裕却摆了摆手:“还不到时候。”随后他下达命令:

“各部队重新汇报战果,歼俘敌人的数字力求准确无误。命令各部队继续搜查,不可放松警惕,特别是比较隐蔽的山沟更要仔细搜查。没有命令,不许停止。”

看到大家大惑不解,粟裕解释:

“兵法虽然说穷寇莫追,是说狗急了还要跳墙,弄不好被咬一口。但我们主张打歼灭战,硬是要追穷寇,不论这只狗发疯也好,跳墙也好,都必须把它确确实实地打死才行。我把各部队上报的歼敌数字与七十四编制数字对比,发现还差7000人。7000人不是个小数目,弄不好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按照粟裕的命令,之前已经下山的各纵队又组织轻装部队重新上山,严密搜查,其结果把人吓了一跳。在600高地和孟良崮主峰的一处洼地里,部队发现有黑压压的敌人静静地躲在那里。

7000人的部队,猥集在一处,一动不动,没有发出一点儿声响。这需要相当的军事素养,这足以见得张灵甫平时治军之严,也足以见得74师官兵的立场之顽固。

得知此事后,粟裕被吓了一跳。如果让这7000人突了出来,孟良崮战役也不能称为全胜,很多烈士的鲜血也要白流了。而这又是为什么呢?

二、一个也不放评价一支军队强不强,并不是看他人数有多少,装备有多少,而是要看老兵多不多、战斗骨干多不多。人数和装备,都好补充。但要补充一个老兵,却不是那么容易。这是因为老兵就相当于一颗种子,能够用他的经验和技术,教会十个甚至上百新兵,让部队迅速提升战斗力。

我军就非常重视保存老兵。解放战争时期,我军许多强力部队都保留有“红军连”。他们都是经历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精兵。这些“红军连”在部队里负责“传帮带”,教授新兵作战技巧,培养他们的革命意识,是中坚中的中坚。不到关键时刻,是万万不可动用“红军连”的。

美制74师,是的王牌部队。早在抗战时期,74师官兵就经历过无数次血战,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百战精兵。再配合上美制武器以及美式训练,最终成为不折不扣的虎贲部队。因此在74师中,存在着大量老兵。加入粟裕做事不是那么细致,导致74师7000官兵逃出生天。那么这些残兵就能让74师就能在短时间内复活,孟良崮战役也将功亏一篑。

事实上74师后来两次重建,但均已沦为中的二流甚至三流部队。没有老兵存在,光恢复建制是完全无用的,是掩耳盗铃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74师的官兵到底该如何处理呢?

在古代,对于敌方的精英俘虏,往往是一杀了之。例如在长平之战中,白起坑杀赵卒40万,导致赵国从此一蹶不振。太平天国运动中;官渡之战后,曹操坑杀袁军俘虏7万余人;参合陂之战后,拓跋珪坑杀后燕精兵数万人……

清朝在镇压太平天国时,就明确发话:“唯老粤贼不赦”。也就是说,绝对不能放过太平军中的广西兵。因为广西兵是太平军中的中坚,老广西兵垮了,太平天国也就灭亡了。

但我军是一支人民的武装,断不可做俘虏之事。早在井冈山时期,就为中国工农红军制定了优待俘虏的政策:一不打,二不骂,三不搜腰包;受伤的给予治疗,自愿留下的就接收当红军。如果不愿意当红军,就给路费放走。

然而74师的情况就很特殊了。74师是王牌军,在之中的待遇最为优厚,同时受思想的影响也是最深的。在该师的官兵中安插了大量政工人员以及特务。

连队中有专职的指导员、宣传队员、监视士兵的特务组织、督战队等。74 师士兵有学习制度,粗通文化的士兵都有一个日记本。他们记日记成了习惯,被俘后也不间断。

因此74师官兵对我军有着极大的成见,有着极其深厚的反人民思想。对于我军,他们是根本看不上的。许多被俘官兵不屑一顾地对我军政工人员说:

“胜败是兵家常事,你们在涟水不也被我们打败过吗?”

“到处都是打内战,你消灭我,我消灭你。虽然 74 师被你们打光了,可是还有几百万军队,有美国的飞机大炮,要消灭也靠不住。”

因此,想说服74师官兵加入我军是十分困难。但将俘虏放回去,他们肯定立马重新回到,势必成为我军之大患。最终,陈毅亲自拍板,他决定“违背规定”:74师俘虏,一个也不准放。

陈毅在华野团以上干部会上说:

“如果没有干部和士兵,看他如何?我们花那么大力气抓来俘虏,为什么随便放?”

在会上,陈毅还批评某纵队不经批准,擅自释放了被俘的一个团长、副团长:

“团级正精强力壮、有劲,最嚣张。一日纵敌,累及子孙。你怕一时疲劳、麻烦,最大的疲劳、麻烦还在后面等着你呢!”

陈毅远瞩。一方面,不释放74师俘虏,不使之回到一方,必能削弱的实力;另一方面,若能改造、融化这批俘虏,必能使我军的战斗力再上一个台阶。

自山东、华中野战军合编之后,连续打了好几个胜仗,但损失也极大。我军必须补充兵员,其来源的一部分是解放区的翻身农民。可是青壮年参军过多,就会影响生产,不利于解放军的建设。因此,被俘后经过教育改造的原士兵,就成了我军补充兵员的重要来源。

那么,我军到底如何才能将骄横无比、无比的74师官兵,化为我军的“解放战士”呢?说实话,这确实是个艰难的过程。战后,74师俘虏被转送后方,进行审查、集训,再分配到各纵队,就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三、曲折的俘虏改造

首先是甄别、审查,必须将普通士兵和军官、特务、政工人员区分开来。结果一审查,我军却发现俘虏中出现了“三少四多”的奇怪现象。

即军政工人员、谍报人员、部队主官少,书记、文书多,军需、司务长多,军医、看护多,士兵多。很显然这里面肯定有弄虚作假的成分,俘管处的第一步工作,就是对俘虏进行甄别审查。

俘管处的干部把审查工作形容为“剪头去尾”。先把校官、政工、谍报、特务人员清理出来,同时也把士兵清理出来,分别管理。士兵尽快补充部队,军官则根据情况,另行处理。

审查的方法是首先成立校官访问组。俘管处组织科的干部从已知身份的 74 师校官中选择十个人,建立第一个访问组,其中有 74 师师部的人事科长、新闻室主任、一个副团长、一个师部副官主任、两个谍报组长、一个参谋处长等。

他们都是坦白了身份的军官。审查的第一步是交代政策,先觉悟比后觉悟好,早立功早得宽大处理。当涉及个人生死利益的时候,军官是会抓住宽大机会的。

访问组成立后,俘管处干部便以大队为单位,集合全体俘虏开大会。 74 师人事科长首先讲话。他说:

“你们个个我都清楚,人家宽大相待,你们再不坦白,我就不客气了。大家不要认为我是出卖朋友,其实我是为大家好。”

俘管处干部严肃宣布:现在坦白者不再追究,仍继续隐瞒者,表示他与对抗,我们的宽大政策就要重新考虑了。说完后,访问组成员到人群中挨个指认,俘管处干部验明身份,记录在案。俘虏们见这阵仗,知道逃不过了,于是纷纷举手坦白。

军官还好说,困难的是74师中的特务。他们在74师中监督官兵,最招人恨,当了俘虏害怕被惩处,因此想方设法地隐瞒身份。于是俘管处祭出“以特制特”的方法。即利用解放了的军谍报人员,在俘虏中现身说法,交代政策,减轻一些俘虏的顾虑。俘虏们得知自爆身份也没有什么生命危险后,纷纷主动交待了自己的特务身份。

通过这一系列方法,华野俘管处基本弄清了俘虏的身份,将士兵与军官区分开来,为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开战思想政治工作,打下了一个良好基础。

74师官兵被俘,只是身体上的屈服,但他们的心灵并没有服从。正所谓“诛身易,诛心难”。相比于改造身体,改造心灵更难。

首先74师官兵喜欢抱怨待遇。74师官兵的物资待遇在军中是最好的,吃得好、穿得好、军饷足。而在我军,他们只能吃粗粮。他们被俘后经常唉声叹气,甚至对解放军战士说:

“你们真傻,还吃这些鬼东西。”“我们打内战以来苦多了,但比你们生活还是强不少,过去的生活好啊!”

其次,74师官兵将我军视为“土八路”,看不起我军。认为我军在孟良崮的胜利只是侥幸。他们常常说:“关云长还有失荆州的时候呢!我们是大意失荆州。”

还有74师官兵直截了当地说:“你们华野打仗不行”。自己之所以当了俘虏,是主帅无能,把全师置于绝地,发挥不了美式装备的战斗力,英雄无用武之地;解放军打仗不按规矩,晚上偷偷摸摸地来(我军于黄昏发起战斗),打得自己昏头转向,而如果在白天拉开阵势,对方肯定输:

“抗战时期,我们和日本人多次较量,把日本军队都打败了。我们还曾和美军、英军一起作战,他们也不过如此。你们“土八路”算啥?”

事实上,74师官兵说得确实有道理。我军虽然精于战略,但在战术上确实有所缺失。越往基层,这种现象就越严重。

1948年1月,陈毅总结一年的战果,做了名为《华东地区一年自卫战役的年度初步总结》的报告。在报告中,陈毅严肃‬地说:

“华野一年伤亡七万人,这表现了我们的英勇,也说明了我们战术战斗的蠢笨和落后,伤亡很大,否则伤亡是可以减少的。直到现在,我们仍然保持着北伐时期的战斗方式,人海战术,采取波浪式的集体冲锋。”

74师中被俘的师长、旅长也说:

“不懂军风纪,武器杂乱,甚至连口令都喊不好,有时候闹笑话。”

。“你们的指挥是肉弹战术,采用集团冲锋,英勇固然好,就是要多死人。”

他们甚至不服气地说:“你们这样的军队是怎么打胜仗?”对此,我军只好回答:“不管怎样,总是把你们俘虏来了。”

为了改造这些“顽固”士兵的心灵,华野政工人员可谓是煞费苦心。

首先,我军让这些俘虏体验了我军光荣的传统,那就是官兵一致的作风。74师官兵补入我军队伍后就会发现,。战斗时营、连长带头冲锋,当官的不怕死,冲在前面。反观,当官的打起仗来还不知在哪里。”

军中,当官的吃香喝辣、而我军干部吃、穿、住都和战士一样。更使新战士最吃惊的是,班长宿营时帮新战士烧洗脚水、铺稻草,行军时帮战士背东西;连部把好房子让给新战士住。新战士很快就被我军的优良作风感化,纷纷表示要在人民解放军中好好干下去。

其次,我军政工人员多次给74师的俘虏开座谈会。甚至与俘虏们展开了一场“战斗力谁才是最强者”的大辩论。

在辩论的最后,华野政治部联络部部长吴宪承认了74师确实具有先进的战术思想,承认他们确实是军中最强的部队。如果否认这一点,俘虏们不会服,也显得我军不智:

“如果说第74师战斗力不强,我们打败了他们,也没有什么值得说的,正因为如他们所说,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军队,却败在了我们的手下,正说明我华野的威力以及指挥艺术的高超! 试问天下谁能敌?”

经过热烈的辩论,原74师官兵心服口服。他们纷纷说:“解放军虽然装备差,火力弱,但士气高昂,具有高超的指挥艺术。且有人民的大力支持,得人心者昌,失人心者亡,此乃古训。”

最后,为了教育、争取、改造74师被俘官兵,我军还开展了立功行动。号召人人立功,大事立大功,小事立小功。立功受奖者记入档案,随人调动,分配到部队参加工作后,新单位也会知道他们过往的功绩。当时虽然经费紧张、物资匮乏,对立功受奖者主要以精神奖励为主,如戴红布条等,但也会给予少数的物资奖励。但战俘们对此非常看重,认为这是、解放军所给予自己的信任,是非常光荣的事,是自己的进步,表明自己经过改造,已经为人民、为革命做好事了。不少人还在后续的战斗中立下了战功,有的被提升为干部。

经过一个多月的教育,74师广大官兵都被补充进了部队,成为了光荣的人民解放军的一员。其中不乏参加过抗战五六年甚至六七年的老兵。他们将战斗技巧传授给华野官兵,并向我军提出了很多关键性意见,使我军的战斗力得到了迅速增强。

很多人曾为74师扼腕叹息,认为他们曾是一支为国立下大功的抗日武装。但在笔者看来,我们无需惋惜。因为大部分74师官兵,早已弃暗投明,成为了人民武装的一员。他们在抗战中为民族立功,在解放战争中又为人民的自由与解放做出了贡献。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