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溥仪的八字(爱新觉罗·溥仪八字)

及時行樂 2024-02-06 18:18:54 互联网

毛主席问溥仪:传国玉玺在哪儿?溥仪说弄丢了,毛主席:这样也好

请大家点赞关注头条号“杰瑞哥侃历史”,今后会为大家讲述更精彩的历史故事,带您一同重温过往的峥嵘岁月!

玉玺,就是皇帝的印鉴。古时候只有皇帝和皇太后的印鉴才能称为玺,大臣用的只能叫印,叫错了是要杀头的。

玉玺在中国有两种含义,一种是狭义的,一种是广义的。

狭义的玉玺,相传是秦始皇以和氏之璧为材料所造的传国玉玺,此玺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玉玺正面上刻丞相李斯篆体“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作为君权天授之信物和历代帝王相传之印鉴,祈愿大秦江山永存万世,岁岁不休。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玉玺

虽然秦朝国运只有区区十五年,但后世帝王皆将此玺作为镇国之宝,乃至中华民族的象征。传国玉玺历经数百年战乱纷争曾十几度易手,到宋元时期便彻底销声匿迹,没人知道它在什么地方。

若将来这枚传国玉玺重见天日,那便是中国考古史上最大之发现。

广义的玉玺,那便是宋朝以后历代帝王自己刻的印鉴,大都是通过传说中秦始皇传国玉玺仿造的,也可称为“传国玉玺”。比如乾隆皇帝经常在各种字画上盖的“太上皇帝之宝”,便是印鉴的一种。光是清朝皇帝的玉玺就有足足25枚。

但清朝的传国玉玺却一直没有下落,建国后毛主席还专门问过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

终于释怀的叔侄俩

在1955年7月5日举行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毛主席认识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朋友。

这位朋友就是著名的前清皇室宗亲,道光帝旻宁之孙,光绪帝载湉同父异母之胞弟,宣统帝溥仪的七叔——爱新觉罗·载涛。

爱新觉罗·载涛

载涛在那时的爱新觉罗家族里有很高的地位,他的一生十分精彩,在清廷当过禁卫军大臣,担任过外交使节,还在国民政府当过国难会议会员......和侄子溥仪不一样,载涛在抗战时期拒绝与“伪满洲国”合作。

抗战时期,除了末代皇帝溥仪,还有很多渴望复辟的原满清皇室成员都去东北投靠了日本人,唯独载涛坚决不去东北,表示打死都不会投靠日本人。之前张勋搞过一次复辟,那时载涛对大清尚且抱有一丝希望,还在张勋手下做了禁卫军司令。复辟失败后,载涛才认清了现实,意识到共和已深入人心,“光复大清”就是开历史倒车,就会遗臭万年。

听闻溥仪当上“伪满洲国”皇帝后,载涛相当气愤,叔侄两人关系彻底闹僵,直至老死不相往来。

正是因为载涛一腔浩然正气,建国后他就被任命为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和解放军炮兵司令部马政局顾问,成了妥妥的“前皇室委员”。

毛主席在会议间隙时问载涛:“你现在与溥仪还有来往吗?”

毛主席和载涛(左一)

载涛先是一愣,自己那侄子自从3岁继位之后,就再没叫过自己一声“七叔”,尤其是溥仪坐上了“伪满洲国”皇帝的位子后,叔侄俩就断了来往。那时溥仪正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毛主席突然问起这个是何意?载涛心里打着鼓:“怕不是毛主席想试探自己,有没有跟这个‘战犯侄子’划清界限?”

于是载涛连忙否认:“他是战犯,我怎能与他来往呢?”

谁知毛主席竟笑着说:“我们消灭的是整个剥削阶级,而不是哪个人。你们家族要关心他、帮助他,共同使他改造成新人。听说溥仪学习得不错,你可以去看看他!”

载涛早就听说毛主席心胸宽广,没想到竟宽广到如此地步,不仅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之时毫不避讳地提起末代封建帝王、“伪满洲国”战犯溥仪,还笑着让载涛多去看望自己的侄子,全然没有国家主席的威严,反倒像是在唠家常一般。

虽然这么想,但载涛一直认为毛主席这话就是说说而已,至于去不去看溥仪还是要看载涛自己的意愿。

载涛(中)

毫无疑问,载涛是不会去看溥仪的,他在抗战之时对日本人曲意逢迎的行为令载涛很不齿,甚至一度认为这个侄儿就是个彻头彻尾的汉奸。

再者,解放后清朝的皇室成员们都受到了很好的待遇,连载涛自己都成了风光的政协委员,如果这时候反倒去看望身为战犯的溥仪,难免会遭人指指点点。

然而载涛没想到,不久后北京市政府居然专门派人上门“游说”:“毛主席给你派了个任务,去看看你的侄子吧!”

载涛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毛主席叫他去看溥仪根本不是随便说说,而是专门给他派的任务,“命令”他去看望溥仪。看来,毛主席此举不仅是为了安抚他们这些前清遗老遗少们的心,还想缓和他们叔侄的关系。

不过对于溥仪,载涛心里还是有些担心的,毕竟叔侄俩的关系已经决裂很多年了,还不知道侄子见到他这个七叔会是什么反应,会不会领这份情。

载涛怀着复杂的心情来到抚顺战犯管理所,但工作人员并没有告诉溥仪他的来访。当看到阔别多年,以为这辈子都不会再见面的七叔,溥仪心中那股早已熄灭的人伦亲情竟油然而生。

溥仪大步跑向载涛,紧紧抱住他,带着哭腔叫了声“七叔”。然后,这个年近半百的末代皇帝竟像小孩子见到久违的父母一样嚎啕大哭了起来。

溥仪(左一)和七叔载涛(中)

溥仪这个反应让载涛深感意外,他之前的种种担心纯属多余。即便过了这么多年,即便早已饱经风霜,溥仪心里还是一直有这个叔叔,虽然两人在政治上分道扬镳,但亲情还在。

这次会面,叔侄俩将过往的一切统统释怀了,到了充满光明的新时代,过去的不愉快就统统丢掉吧。载涛和侄子谈了很久,谈着谈着就越发感谢毛主席,要是没有他老人家这个“任务”,叔侄俩也不会这么快就找回多年的亲情。

失落的传国玉玺

1959年12月4日,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接受了近10年改造的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重获新生。次年2月18日,溥仪正式在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园任职上班。

在植物园工作一年后,溥仪便被调到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任职。

1962年春节,毛主席在设宴,宴请章士钊、溥仪等文史资料研究人员。

这是溥仪第一次在正式场合见,他有些拘谨,正是由于不光彩的过去,让自己在毛主席这样的伟人面前显得不好意思。

和溥仪(右)

谁知毛主席一见到溥仪就主动和他握手,还拉着他坐到自己身边,十分热情。

毛主席亲切的态度令溥仪不知所措,不过这也让他悬着的心放下来了,开始和毛主席愉快地聊起了天。溥仪言语之间尽是对毛主席的敬仰,他早就在报纸上无数次拜读过毛主席的大作,敬佩之情早就有了。

酒过三巡之后,毛主席突然问溥仪:“传国玉玺去哪儿了?”

听到毛主席这个问题,溥仪心里瞬间五味杂陈,甚至冒起了冷汗,不知说什么好。

关于清朝的传国玉玺,说来可就话长了。

据说,中国第一枚传国玉玺是秦始皇命能工巧匠用和氏璧制造而成,此为货真价实的传国玉玺,玉玺上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直译过来的意思就是“既然我顺天意当了皇帝,就有责任使国运兴隆,百姓长寿”。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鸟篆体玉玺

在中国历代帝王眼中,秦始皇之传国玉玺不仅代表“君权天授”,更是中华民族正统王朝开始的象征。每逢朝代更迭,君王更是以得到秦始皇传国玉玺为第一要义,若无始皇玉玺,那便是“白板皇帝”,说明你不是正统,天意民心也不在你这一边。

这几乎成了中国改朝换代时一项约定俗成的规则。

这一点,清太宗皇太极自然也是知道的。那时清朝刚刚入关,政局未稳,皇太极做梦都想得到那枚中原王朝传了近2000年的秦始皇传国玉玺,可自从宋元以来便再也没人见过那枚传国玉玺,还有人说早在后唐亡国之际,那枚玉玺便没了下落。

其实,宋朝之后的历代君主,手里的“传国玉玺”都是仿制的。这个隐情,绝大多数大臣和老百姓是不知道的,否则就会天下大乱。

清朝的传国玉玺当然也是个冒牌货了。

相传,那枚玉玺根本不是秦朝的,而是一枚汉朝印鉴;也不是自宋朝就失落多年的传国玉玺,而是多尔衮从林丹汗遗孀苏泰福晋手里缴获的。

爱新觉罗·多尔衮坐像

《清太宗实录》里如此评价这枚玉玺:

“璠玙为质,蛟龙为钮,玺文为汉篆‘制诰之宝’,光气灿烂,是为至宝。”

急于想树立正统地位的皇太极不管三七二十一,拿着这枚玉玺就去登基称了帝,还把“后金”的国号改成了“大清”,声称自己拿到了汉人的传国玉玺,就完全可以和明朝分庭抗礼了。

皇太极就这么干了,他手下那帮汉臣都不能说什么,反正秦始皇那枚传国玉玺找不到了,便纷纷上表庆贺皇太极“成为正统”。从那时起,民间都以为满清真的获得了秦始皇的传国玉玺。

结果,这枚玉玺传到乾隆爷手里就露了馅儿了。

以乾隆爷看古董的丰富经验,他一眼就认出这枚玉玺是假的。一是上面没有李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八个篆字;二是相传真正的传国玉玺有次被摔掉了一角,只好镶上金子弥补,“金镶玉”便由此而来。

这两个特点,这枚玉玺都没有。

清朝玉玺

不过乾隆爷不在乎,反正传国玉玺丢失已久,为了稳固江山社稷,宋朝以来的皇帝全是“白板皇帝”,手里的玉玺都是赝品。所以,乾隆决定制作一批专属清王朝的传国玉玺。

为此,乾隆爷照着《周易》中“大衍天数,二十有五”的说法,还有史上最长的周朝25代君王为基准,唤来能工巧匠用白玉、檀香木、水晶、玛瑙等优质材料制作了25枚“传国玉玺”,人称“二十五宝玺”,并存放在交泰殿,交给宫中的尚宝司管理。但清朝仅仅传了12个皇帝就灭亡了,乾隆爷要是泉下有知估计会尴尬得要命。

很多年后,当年轻的小皇帝溥仪把玩着先祖乾隆爷就给他刻好的玉玺时,觉得这就跟一块石头差不多,因为这玩意儿一向是“玺因人贵”,自己都成了傀儡皇帝,这劳什子玉玺还有何用?不过是一块稍微好看点的顽石罢了。

溥仪的玉玺找不到了

在的宴会上,当毛主席问起溥仪传国玉玺的下落时,他的思绪又回到了自己被迫撤离紫禁城的那天。

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发动了北京,带着一群人闯进紫禁城,强行命令溥仪和一众妃嫔、太监、宫女迅速撤离。

冯玉祥

溥仪离开紫禁城的时候,忘了带传国玉玺,很快就去东北做了傀儡皇帝。据说溥仪后来还亲自联系过冯玉祥询问有关玉玺的事情,冯玉祥也不知道玉玺去了哪里,不过很快他就失去了紫禁城的管辖权。自此之后,清朝的传国玉玺便失去了踪迹,至今杳无音讯。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冯玉祥口中的“传国玉玺”,甚至毛主席亲口问溥仪的“传国玉玺”,八成指的是秦始皇那枚独一无二的玉玺,而不是皇太极的那枚,更不是后来乾隆仿刻的那25枚。因为前文已经讲过,历代皇帝为了稳固统治,没有将真正的传国玉玺早已丢失的实情透露给老百姓,所以中国人都以为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和清朝的传国玉玺是同一种东西,而且传到了溥仪手里。

这件事还有另一种说法。

溥仪被赶出紫禁城之前,就有一些过来清场的人问过他传国玉玺的下落,溥仪只回了他们一句:“这个东西放在交泰殿里面,你们自己去找吧!”

正在工作的溥仪

但对方明显是想找秦始皇那枚传了2000年的玉玺,而溥仪说的则是乾隆爷刻的玉玺,弄清事情原委后溥仪笑了:“你们是不是在找那个传说中秦始皇用的玉玺?这个我没见过,其他的皇帝也没见过。”

溥仪说罢就走了。

清朝灭亡后,几家军阀轮番把紫禁城翻了个底朝天,别说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就连皇太极的传国玉玺的影子都没找到。

后来有传言,说是派心腹盗走了皇太极的玉玺,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关于玉玺的事情,溥仪知道的也就这么多了,这些年自己命途多舛,忧谗畏讥,早已被各方势力搞得身心俱疲。这传国玉玺从宋朝开始就是一笔糊涂账,连溥仪自己都成傀儡了,哪还会有心思关心这个?

不管传国玉玺在哪里,这都跟溥仪关系不大了。沉思之中,溥仪倒觉得自己前半生的命运竟也如这玉玺一般,任人摆布,颠沛流离。

溥仪在战犯管理所自己缝衣服

也许在将来,真正的传国玉玺会重见天日,但这一天怕是遥遥无期。

新中国的“开国玉玺”

毛主席和在场所有人听完溥仪的叙述后,都纷纷表示惋惜,毛主席感叹道:“太可惜了!”

但主席突然转变话锋:“传国玉玺是清朝的圣物,我虽然不知道它长得什么样,但它这样就没了踪影,也算是一件好事,说明它是长久不了的!”

听完毛主席的幽默,大家都大笑了起来,气氛也开始变得轻松起来。毛主席将清朝传国玉玺比喻成封建王朝,称它是长久不了的,这一点大家心知肚明。

溥仪也会意地点点头,如果在过去,他听到这话八成会心里不快,但经历了长时间的思想改造,他知道毛主席带着推翻的是一个剥削阶级,是一个压迫人的制度,从来都没有针对过某个人。溥仪虽然是封建帝王,在日本人那里还有过不光彩的历史,但经过学习改造后,现在的溥仪已经成为一名合格的新中国公民。

随即,毛主席对众人说道:“今天我请大家看一件宝贝,瞧瞧新中国的国玺。”

毛主席坐像

在座的人们眼前一亮,新中国的国玺那可是“开国大印”,是新的“传国玉玺”啊!若能在有生之年一饱眼福新中国的国玺,那才叫此生无憾呢!

工作人员拿来一个装国玺的盒子,打开以后,毛主席示意让溥仪第一个看。只见盒子里装着一个带有长长握把的金黄铜制印章,上面用工整的宋体字刻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字体恢弘大气,尽显王者之风。

值得一提的是,这枚“开国大印”正是出自著名篆刻大师张樾丞之手。张樾丞的刻印风格溥仪很熟悉,因为自己当皇帝时的“宣统御笔”之印也是他刻的。

毛主席问溥仪:“你看咱们这个国玺怎么样?你那个是玉玺,我这个呢,不是金玉做的,没有你那个宝贵,是用铜打的。”

毛主席还告诉溥仪,新中国的国玺之所以采用铜而不用金玉,一是避免奢侈浪费之风,二是有一个“铜墙铁壁”之意,谕指新中国牢不可破,坚不可摧。至于字体为什么不用过去的小篆和隶书而改用宋体,那是因为新中国的国玺是属于人民的,不再属于封建帝王了。

溥仪听罢感慨道:“主席,您这才是真正的传国玉玺啊!”

新中国的第一枚国玺

毛主席又笑了:“话不能这么说,新中国成立的时间不算长,它还得经历一些考验,才能知道是不是国宝啊!”

这话又是一语双关,毛主席说“它还得经历一些考验”,这个“它”既是指手中这枚国玺,也是指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

于是,溥仪也对毛主席来了个一语双关:“从前‘传国玉玺’是在我这里失踪的,唉,我给国家造成了损失,我是罪人啊!”

毛主席却大手一挥:“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这也是没法子的事,‘它’丢了就丢了呗!”

毛主席口中的“它”,既是指溥仪说的传国玉玺,又是指备受屈辱的大清王朝。这既是告诉溥仪,历史之车轮滚滚向前,现在的中国已经走出了黑暗的阴霾,过去的亡国之恨就不要提了;同时这也是在安慰溥仪,封建王朝之盛衰兴亡自有定数,作为末代皇帝很多事情都是身不由己,有些事情要扛下来,有些事情并不是他一人之错,不必过于介怀自己的功过是非,而应该昂首挺胸走向新的生活。

毕竟,现在是新中国,和旧时代不同。

溥仪(右)双手接过特赦令

溥仪心中感慨万千,这位末代皇帝前半生可谓活得战战兢兢。从自己继承皇位那一刻起,他的人生就不是自己能掌握的了,后来的他既背上了亡国之君的骂名,又被人说成是日本人的傀儡,可从来就没人真正替他想想,他也从来没有真正按自己的意愿活上一回。

毛主席这番话让溥仪感受到了从未感受过的温暖,彻底让他放下了思想包袱。

除了让溥仪安心,毛主席竟还关心起他的终身大事。那时溥仪已经和第四任妻子“福贵人”李玉琴离婚快20年了,毛主席便主动劝他找人再婚,尽早把家庭之事安顿下来。

宴会结束后,毛主席还高兴地拉着溥仪一块儿合影。

一旁的章士钊笑了:“这就叫开国元首与末代皇帝!”

这张合影,溥仪十分珍惜,一直将它挂在床头。

这次宴会后不久,溥仪便和一位叫李淑贤的护士结婚了,李淑贤成了溥仪的第五任妻子,并陪着他走过了人生最后的五年时光。那段时间一定是溥仪最幸福的时光,因为他终于可以摆脱束缚,像正常人一样按照自己的意愿工作、生活。

溥仪和妻子李淑贤

看来,毛主席这顿饭对溥仪的影响很大,不仅让他重拾自信,让他顺利“脱了单”,还让他重新找回了真实的自己,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是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秦始皇的传国玉玺没找到,但乾隆爷的那“二十五宝玺”至今还安放在故宫博物院交泰殿。

(全文完)

溥仪身为一代皇帝,晚年对象买件衣服却犯难,写下八字,转身就走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之后,溥仪本来是想着坐飞机逃去日本的,但是却在中途被苏联的士兵抓捕,被送到了苏联大牢之中进行审问。1950年,中苏两国达成一致,溥仪被苏联方面遣送回了中国。溥仪在这么多年的教育劳动改造过程之中,最终认识到了自己的罪行,还写下了自传表示悔过。也揭露了日本人得有些恶行,将自己从皇宫之中带出来的贵重文物也捐了出去。后来,新中国特赦一批犯,溥仪也在特赦人员名单之中。他被释放出来之后,便回到了北京生活。

溥仪之前曾经娶过四个媳妇,皇后婉容已经死了,淑妃和后来的福贵人李玉琴与他离了婚。祥贵人谭玉玲受到日本的迫害死了。他与这四个媳妇都没有生育过子嗣。所以重新见到了光明获得自由的溥仪仍旧是独身汉,孤家寡人一个。

此时的溥仪也已经50多岁了,出来之后就一直住在妹妹和妹夫的家里,也没有自己的住所。看着别人家里都是团团圆圆,成双成对的,于是妹妹不忍心看着他自己独单,也每个人照顾,也就张罗着给他这个皇帝哥哥找个伴儿,开始安排起了相亲。对于溥仪来说,他也算是历史上唯一一个需要通过相亲这种形式来寻找伴侣的皇帝了。

虽说溥仪以前是皇帝的身份,但是现在跟普通人得生活是一样的,身上也没有多少的积蓄,再加上没有自己的住所,所以在相亲的时候也遇到了很多难题。好多次都被拒绝了。

溥仪第一次的相亲对象时妹妹工作单位的一个同事。一开始的时候听说溥仪是末代皇帝,而且还做过牢,所以不太乐意。最后,好说歹说同意去跟溥仪见上一面。两人见面之后,她问溥仪以前有读过哪些书籍,有读过现在的资本论没有?可见非常在意另一半受教育这方面的水平。然而,溥仪首次相亲,没啥经验,回答的问题牛头不对马嘴。于是,这一场相亲自然没有成功,溥仪还被相亲对象说思想不够先进,太落后,需要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

第二次相亲的对象也是妹妹为他张罗的。据讲这个人长相容貌还不错,并且对方一听说溥仪是皇帝,很是高兴,跟第一个相亲对象完全相反。她恰恰看中的是溥仪的身份。而溥仪方面也认为她长的与之前的妻子李玉琴很是相像,两人见面对彼此印象还算可以,就开始发展了。

据说溥仪带着此相亲对象去逛街,此女逢人便说,溥仪是皇帝,颇为骄傲。走到一间铺子里,看到了一件凤袍。这个女的非常喜欢,溥仪也觉得她穿上很是富态。但是一经询问价格之后,溥仪面露了难色。这件凤袍价格大概10万左右,自己根本拿不出那么多的钱,他手上连一千块钱都不到。

但是相亲对象甚是喜欢这件凤袍非要溥仪买下。老板好像是看出来了溥仪的难处,于是便开口解围说到:这件凤袍之时供人观看的,是非卖品,不卖的。这才罢休。溥仪走之前,老板求其笔墨,他便写下了八个字:今非昔比,换了人间。然后转身就走。

溥仪的这八个字,将他当皇帝之前的风光和现在的落魄相比,甚为感伤。回去之后,可想而知,这一次的相亲最后也没能成功。

虽然,相亲好多次没能成功,不过后来溥仪还是遇到了一个护士李淑贤,两个人虽然岁数差了十八岁,但两人对双方还算满意,没有多久就结婚了。

溥仪和李淑贤之间的生活还算平淡,不是大富大贵,虽然也吵过架,闹过矛盾,但相扶相持也算过得下去。1967年,爱新觉罗溥仪,去世,他在起起伏伏之中过完一生了。

你相信命运和生辰八字吗?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以下观点仅为个人理解,供大家讨论不传播封建迷信。

有些人总觉得,一个八字,与帝王相同时间出世就一样可以富贵吗?

答案是可以,但还有一个细节,那个时间点出生的人,特别少。有易学爱好者统计过的,一些好八字的时间点,甚至没人出生。

就如爱新觉罗-溥仪的八字来说,宣统溥仪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农历正月十四日午时生于北京什刹海边的醇亲王府。【丙午.庚寅.壬午.丙午】

他三岁登基称帝,纵享富贵,可一直被困在牢笼,不得实权。

(右)溥仪 (左)文秀

这种八字他是提取一个模型,那就是非实权的大家族子弟,如古代世家的嫡系长子,父亲死亡,继承爵位,可产业,从来都不是他在打理的,他确实有富贵,却从没实权,然后中晚年产业崩溃,还是没有实权,虚名也没人在意了。

以及双胞胎八字,一定经历相同吗?

错,不相同,一个在结婚,一个在谈恋爱,这可能就是区别,而大方向,都有桃花,这是共同点,同样早婚,同样晚婚,同样二婚,这个是大趋势。

命,是你周围的环境,运,是天地环境,你认为一切都是没有命,与命运无关,那我问你一句,你的出生家庭,父母脾气,兄弟个数,祖辈余荫,这些不就是天生的,不就是命吗。

很多人都会好奇一个事情,就是为什么八字这个东西这么准

其实也很好理解,在5维以上的空间,我们生活的世界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矩阵,而我们的八字,就像是一串串代码,如果我们找到自己的代码,用天干地支把它排列出来,根据上面信息的指引,也就找到了自己行走的轨迹,八字看神 星盘看星,也就是这个逻辑

你相信算命吗?

其实我不相信,作为一个理工男我始终认为一切现象都可以用科学解释。至于无法用科学解释的,只是如今的科技达不到相应的高度。但是我经历的两件事却让我不得不怀疑科学是否真的能解释一切。

读初三时,我哥失恋了,而且开的那个厂也破产了。面对事业爱情双重打击,我哥差一点就轻生了。要不是亲戚不断地开导,恐怕早与他阴阳两地。虽然他没有再去轻生,但是每天像丢了魂一样,精神涣散,双目无神,每天站在楼顶上遥望远方。甚至会忘记吃饭睡觉。

有一天我问他怎么了,他面无表情地说:“你看那座山多漂亮。”

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哪有什么山,远方只是一望无际的平原。

我赶紧把这件事告诉了爸妈,爸妈一听连夜把哥送到了医院。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发现我哥根本没有一点问题。医生也很好奇,说我哥这些特征很符合精神出了问题,但是检查结果却很正常。

我们一家人回去之后,我妈没办法只好向老家的一位远房亲戚求救。据说那个老奶奶懂一些阴阳风水,而且算命特别准。不过她一般不会轻易给别人看,按她的意思是一切命运都有定数,逆天改命只会遭天谴。

当时我其实挺不相信这些的,毕竟自己也受过九年义务教育。那个老奶奶告诉我妈说,我哥只需去某个地方就会遇见能够救他的人。我妈连忙问那个人是谁?男的女的?但是那个老奶奶没有再说一句话就挂断了电话。

我当时很好奇,那个老奶奶应该没有去过那个广场,毕竟那个广场去年才修建好。而老奶奶却住在上千里之外的地方。我妈不管这些立马拉着我哥前往那个地方。晚上回来的时候我哥竟然开始正常吃饭,而且开始愿意和家人交流。我老爸很好奇问我妈我哥怎么变得正常了?我妈也很郁闷,想了半天也没想出答案。

从那以后我哥每天一大早都会去那个地方,有时候晚上很晚才回来。一个月以后我哥突然带回了一个漂亮的姑娘说,这是我新交的女朋友。三年以后他们走进了婚姻殿堂。

多年以后我问我哥,那天到底发生了什么。我哥很不好意的说,那天我看到一个很漂亮的女孩,我当时感觉那颗已死的心突然剧烈跳动了起来。

后来我问我嫂子怎么看上我哥的?嫂子说,那天我总感觉有人在我耳边说,转身,转身。谁知道一转身就发现你哥正在人群中微笑看着我。说真的那一刻我竟然心动了。

或许这就是命运安排吧,不过谁知道呢。

为什么说一般人不要学易经

这篇文章是在网上看到的,个人觉得对热爱易经的爱好者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原文如下:

经常在外出差,有次在高铁上遇到一大爷同坐,大爷看我读《易经》相关的书籍,谈起了关于易经、算命这档事,大爷说年轻时他也喜欢奇奇怪怪的事物,后来家里人把大爷收集的算命、占卜书都给烧了,说一般人不要学易经,不是什么人都能看易经的,因为研究易经的人很倒霉,从此大爷就不再敢沾这些跟预测相关的事儿了。本来我以为只是大爷这么认为,在群里聊天时,很多年轻人也听过这种说法,今天咱就细究下到底看易经的都是什么人,看易经会不会很倒霉。

一般人不要学易经

咱先从古代说起,看看古代人是怎么对待《易经》的。自伏羲画卦成《易》后,历经多代至周朝完善,春秋孔子作传,所以现代的《易经》指《周易》+《易传》+《河图、洛书》。秦时焚书坑儒留存农、医、易,其中“易”指的便是《易经》及相关的书籍。

到了汉唐时期,根据《易经》延展出来的算命、占卜术已经很多了,至唐朝,算命占卜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宋朝时,《易经》被誉为“群经之首”。此后,《易经》在历朝历代(除了当代)都是文人士子必读的书籍,甚至科考时经常会有关于“易”的题目,在古代可以说《易经》是庙堂之士(古代公务员)必学之科目。

可以想象下,古代娱乐项目不多,红楼(青楼)、文会(古代party)同僚之间互相切磋学问(装X),您要是不懂《易经》,人家都不带你玩,这要是搁现代,合个影发朋友圈都把你给裁去。

说这么多,意思就是说,人家古代那些大咖都是学《易经》的,至于“一般人不要学易经”这个说法嘛,也是有的,具体有两个原因:

1、《易经》和算命有区别又有共同的地方,人们容易混淆,误把《易经》当做算命。算命是门术数,这个术数的理论是从《易经》里来的,但算命不能完全代表《易经》。算命有“五弊三缺”之

说(五弊:鳏、寡、孤、独、残;三缺:财、福、禄),老百姓分不清楚,认为学《易经》就是算命,所以才有这个说法。

2、近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在自己书中曾讲,大家尽量不要读《易经》和《佛经》,原因是这两门学问实在太深了,学着学着就入迷了,入进去就出不了,这很影响生活。咱老百姓都需要养家糊口,如果去钻研学问,那必然会影响生活的。所以南怀瑾老先生的意思是《易经》可以读一读,但不要痴迷于此,这门学问不是读几遍就能学会的,越学越觉得博大精深,如果不是专家学者(专家学者可以靠研究吃饭啊)就不要过于沉迷。

“一般人不要学易经”这个说法就是这么来的,大家不必把《易经》当做太过神秘的事物,觉得里面有些神秘现象,所以不能学什么的;看事情要客观,做学问要严谨,讲话也要有理有据,不可人云亦云。

研究易经的人很倒霉

这个说法其实也是出自上文中“易经和算命相互混淆”的原因,上文已经讲了很多古代人对《易经》的态度,倘若研究《易经》的人很倒霉,古代那些庙堂之上的士大夫怎么解释?难道说达官贵人反而是最倒霉的一群人?所以这个说法不攻自破。咱这里主要讲讲研究易经算命的的人到底会不会很倒霉。

客观的讲,研究《易经》的人大多都会“算卦、算命”,因为《易经》是讲述自然规律的一门学问,既然讲规律,人也是有规律的,因此《易经》本身就有一些占测功能。只不过古代那些大咖们不过于注重这方面,而是把这种规律用于人事、谋略、治国方面。

算命、算卦也属于《易经》应用的一种方式,但这种方式有个缺点,很容易去占测那些没有具体数据的、不可控的事情上,占卜是需要消耗自己能量的,这和自己懂《易经》但不专门占卜是不一样的。

例如你学《易经》后进入某家公司任职,基层同事们给高层反映一些常遇到的问题,高层对此并不做实际调查,忙着勾心斗角;而高层下发下来的命令又不怎么合理,只考虑公司需要,不考虑实际施行的困难。如果你懂《易经》,那你就明白这叫“上下不交,阻塞不通”,对应《易经》中的“天地否”卦,结果是凶的。此时,你不需要去摇铜钱占测也知道这种公司肯定面临着“分崩离析”,没有发展前途的。

反过来讲,如果你懂《易经》,有人找你测算事业(同上文公司一样的情况),可对方公司具体情况你是不知道的,这个就需要“占卦”,你从卦上来分析对方公司怎么样,例如得到“天地否”卦,你会告诉客人你公司领导和下属不交心、不同心等等,从而给出建议。重点就在这里:你在解析这个卦象时,会消耗你非常多的“能量”(因为你需要从卦上推出来很多事,客人又不会告诉你具体情况),这种占卜就属于“没具体数据的占卜”,你是需要去跨时空解析事物的(这种消耗比体力还累,但身体又不会觉得累,俗称“耗神”),偶尔占卜一卦很快就能补充回来,如果你一天占卜多次,那你消耗的“神儿”的数量非常庞大。

人的运气本身就跟“精、气、神”三者相关,一旦“神儿”弱了,运气一定会很差,运气差的人自然会倒霉。大家可以做个小实验,比如一个人黯然伤神,看看她/他是不是运气很差,倒霉催的似的。这就是算命对自身运气不好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职业算命的人从来不给人免费算命(算完了自己运气差,去干别的工作怎么赚钱?谁还不需要养家糊口)。

我不建议大家去学算命、算卦,这门术数是真的很容易学偏了,太多的人学算命占卜进了坑就出不来,真正的好老师是带你入“坑”还能带你出来,让你领略命运的神奇从而修正自身,而不是那种学了算命就觉得这个世界的事都是注定的,倘若如此,学与不学有什么区别呢?

末代皇帝溥仪登基后,那些不为人知的神秘规矩!现代人根本想不到

说起溥仪,大家都知道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说到他的一些事,想必大家都很好奇。毕竟他登基的时候才三岁,年龄那么的小,又怎么能够担当得了皇帝的重任呢?那么今天就给大家来讲一讲溥仪登基之后,那些宫中的不为人知的规矩。

1908年,不满三岁的爱新觉罗·溥仪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成为了大清王朝入主中原的第十位皇帝,也是清朝和中国整个封建时代的最后一位皇帝。刚刚继位的溥仪还懵懵懂懂,在紫禁城中开始了他全新的人生,它不仅接受着满朝文武的三跪九叩,同时也面临着陌生而神秘的宫中生活。原本应该享受父母疼爱的生活,却要面临宫中神秘繁琐的规矩,那么溥仪能否适应得了呢?

在溥仪被慈禧太后立为宣统皇帝的那一天,有两件事是需要立即去办的,一刻也耽搁不得。第一件事就是避圣讳,就是应当立即颁布一道懿旨,对溥仪这两个字避圣讳,这是什么意思呢?在古代,皇帝一旦继位,那么全天下的老百姓就不得再取和皇帝相同的名字,哪怕是有一个字一样也不行。并且,之前有和皇帝一样名字的人也必须改掉自己现在的名字,这个就叫做避圣讳。现在看来,这好像一个笑话,但是在古代,这是皇帝独享的一个权利,被明令写进了当时的法律中去。

那第二件事又是什么呢?第二件事就是要立即给溥仪皇帝找一个替僧。在清朝,帮皇帝找替僧这件事是非常重要的,不能有丝毫的马虎,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了差错,那么负责这个环节的人都是要被杀头的。那么什么是替僧呢?在清朝的第一位皇帝开始,就信奉喇嘛黄教,而且把喇嘛黄教奉为国教。皇帝的替僧必须是从这些喇嘛当中选出来的,这位替僧是来代替皇帝出家用的。

要知道,想要寻找一位和皇帝八字相合,五行还不能相克的人哪有那么容易。并且这个人还必须要懂得文化,因为他是要代替皇帝去诵经的,最关键的是这个人还得品貌端正,长相不能说不过去。要知道在当时清朝已经走向末端,国力衰落,找这么一个人出来也是十分的费劲的。

最后终于找到了这么一位和溥仪生辰八字相合的人,这个人叫作孙虎,他原本也是宫中的一位太监,是最后才修成喇嘛的。本是太监出身的孙虎在成为溥仪的替僧之后,对待其他人也变得冷漠起来,在宫中的人缘也是极差。在古代,太监们有一个养老义会,无论是太监总管,还是普通的小太监,都要往这个义会里按月交钱。毕竟太监总有出宫的那一天,这份钱就相当于咱们现代社会的养老金,但是孙虎当上皇帝的替僧以后,却再没有交过这笔钱。所以在后来冯玉祥逼宫时,所有宫中的人都被赶出宫中,孙虎也流落街头。因为孙虎之前没有往养老义会交过钱,所以孙虎最后的下场也十分可怜,到最后冻饿而死。

溥仪在进宫两个多月的时候,就赶上了自己的生日,也就是公元1909年2月3日。这一天正好是正月十三,溥仪在宫中过了自己的第一个生日。然而很多人都不知道,溥仪过的是一个假生日。为什么身为九五之尊的一国之君,却偏偏要过一个假的生日呢?那是因为,溥仪真正出生的这一天恰好赶上了自己的先祖道光皇帝的忌日,溥仪真正出生的那天其实是正月十四,当时钦天监给溥仪改到了正月十三这一,这在当时是极少有人知道皇帝溥仪的生日是改过的。

然而对于年幼的溥仪来说,更让他不能理解的是他每天都要对着一个神秘的杆子进行跪拜。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杆子呢?去过故宫的人都知道,在中和殿的东南角有一个孤孤零零的大石头,中间的位置有一个洞。其实在之前,这个洞里插着一个杆子,杆子上有一个木头盒子,宫内的太监要每天往进放新鲜的肉进去喂乌鸦。清王朝的皇帝把乌鸦视为神鸟,必须每天祭拜。这个杆子被皇家看的非常重要,哪怕是杆子落下的影子也不是普通人可以随便踩的。

要知道这些繁琐的规矩对于年幼的溥仪来说,根本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即便是放到今天来看,这些规矩也是极其的繁琐。对于溥仪需要面对的这些规矩,广大网友又是怎么看的呢?欢迎在下面的评论区里留言评论!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