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六日八字(2017年7月6日出生是什么命)
求解农田变良田的生态答卷——中国生态文明实践观察
新华社北京6月7日电(记者赵阳 程云杰 黎昌政 侯文坤)立夏二候“蚯蚓出”,冬至一候“蚯蚓结”。在中国农民世代传承的七十二物候歌中,蚯蚓是人们知农时、忙农事的信使。
今年,小小蚯蚓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电捕蚯蚓,作为土壤破坏行为,将被严厉打击。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孔祥斌认为,小蚯蚓从民间物候歌走进官方文件传递了一个重要信号。
“土壤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土壤是一个生态共同体。作为共同体中的重要一环,蚯蚓数量增加是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健康饮食的关键一步。”孔祥斌说,“严打电捕蚯蚓行为表明国家更加重视耕地的生物特性以及土壤在微观层面的优化。”
记者在调研时发现,随着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农业科技人员与农业生产者越来越注重从生态系统视角加强对耕地的保护。他们认为,耕地保护不只是要守住数量底线,还要提高耕地质量,确保农田生态系统稳定,通过增强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将农田变良田,夯实粮食安全的根基。
2020年6月10日,在位于五河县城关镇的阿宝蚯蚓养殖合作社,工作人员查看蚯蚓的生长情况。新华社发(黄博涵 摄)
小蚯蚓背后的大布局
蚯蚓虽小,却被称为“生态系统工程师”,是土壤生态系统中最大的动物区系。土壤蚯蚓也是中国土壤普查的一个重要生物指标。
去年7月,农业农村部会同多个部门联合部署各地核实整治在农田、森林、湿地、草原及自然保护地等区域电捕野生蚯蚓以及非法收购、加工野生蚯蚓的问题。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李孝轩曾就打击电捕滥杀蚯蚓行为、保障国家耕地和粮食安全提出建议。据他测算,一些电商收到的电蚯蚓机拼单量高达100万台,一年内可捕杀75亿只蚯蚓,相当于造成约375万亩土地失去降解污染物的能力。
“蚯蚓在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有机质降解及营养矿化循环、改善微生物群落等方面有重要生态作用。”孔祥斌说,一旦耕地中失去了蚯蚓,不仅会带来土壤板结化等问题,还会导致农田生态系统失衡。
然而,由于蚯蚓可用于制药、饲料、鱼饵及液态肥料等领域,且人工养殖成本较高,近年来一些不法商家采用电击的方式对蚯蚓进行大量捕杀。
“电捕滥杀蚯蚓对耕地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不容忽视,会带来粮食减产等连锁效应。严厉打击电捕蚯蚓也是在消除威胁粮食安全的隐患。”李孝轩说。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法研究中心主任杨朝霞认为,重视加强土壤生物保护说明中国不仅强调要牢牢守住耕地红线,还要确保耕地的生态健康,做到量质齐抓。“如果蚯蚓都被电捕完了,就算18亿亩耕地都还在,由于生态系统被破坏,耕地的生产力将受到重大影响。”他说。
2022年5月23日至29日,黑龙江省开展首个黑土地保护周活动,引导全社会树立保护黑土地的理念,保护好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小秸秆蕴含的大保护
芒种刚过,玉米进入关键成长期。吉林省辽源市东丰县新巨强农机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新凯对今年的收成满怀信心。
“以前能明显看到土壤变黄,经过风吹水蚀出现退化,种出来的庄稼质量也下降了。”赵新凯回忆说,采用秸秆覆盖耕作方式后,经过两到三年,土地肥力就体现出来了。
每到秋收,新巨强合作社的农户们都会利用专业机具把秸秆覆盖在作物间隙,等到第二年春天无需翻地起垄,可直接在铺满秸秆的地里播种玉米。据介绍,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采用这种保护性耕作的土地每亩减少化肥使用约7公斤,产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可能更高。
“黑土又回来了!”赵新凯激动地说,“保护性耕作方式有效阻止了土壤退化,的的确确有利于粮食生长。”
东北地区肥沃的黑土地被称作“耕地中的大熊猫”。黑土区产出的粮食约占中国粮食总产量的1/4,是中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去年8月正式实施的黑土地保护法提出“用养结合”等原则,提倡因地制宜推广免耕、少耕、深松等保护性耕作技术,用秸秆覆盖、粉碎深埋或翻埋、过腹转化等还田方式来提高黑土地质量。
赵新凯说:“秸秆再利用为提高黑土地质量、实现可持续耕作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在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方面功不可没。”
按照《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到2025年,东北地区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1.4亿亩,占东北地区适宜区域耕地总面积的70%左右。
预计到今年年底,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将增加到9000万亩以上。
2023年6月1日,在石家庄藁城区河北炫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雾培生菜联栋温室大棚,工作人员在收获生菜。新华社记者 骆学峰 摄
小生态链孕育的大前景
今年初,农业农村部提出推进绿色种养循环试点、推广生态种养模式、发展生态低碳农业、打造一批国家级生态农场等措施,作为今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
在湖北省钟祥市柴湖镇绿邦种植专业合作社一处基地里,绿油油的娃娃菜苗成排成行。
合作社负责人兄弟俩多年来不断探索有机种植的路径,逐步形成了玉米养牛、牛粪养蚯蚓、蚯蚓分解物制造有机肥滋养土壤、以销售剩余的菜叶养殖白鹅的有机生态循环。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命根子。为了增加土地肥力,位于北京密云的绿火生态农场将有机种植生态链进一步扩大。农场与周边乳制品厂合作,将过期的牛奶等乳制品进行发酵,生成富含植物蛋白的土壤有机肥还田,并从附近的养牛场收集牛粪发酵生成的沼渣用于培养土壤。同时,农场将自己种植的有机蔬果的秸秆粉碎发酵生成肥料,将农场产出的废弃物“变废为宝”促进有机种植。
“我们希望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还原有机的种植方式,使农产品回归自然口感。”农场负责人侯彬彬介绍说,由于人们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有机蔬果销售火爆。
去年,农场在北京开设的销售门店从2017年的4家增加到6家,销售额增长了近6倍,目标客户也日趋多元,从以备孕女性和年轻妈妈为主拓展到老年人、年轻人群体。
在孔祥斌看来,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偏好也向健康饮食转化,而健康的饮食需要健康的食物和健康的土地。
以健康土壤为核心构筑的有机生态种植链在满足人们食品需求的同时,也为农业生态系统保护提供了一种高效的解决方案。
“大自然有自己的规律,人扮演的角色应该是协调而不是控制。养好土、做好生产管理,最终的产品一定是更可持续、更高产以及更健康的。”北京顺义分享收获生态农场负责人石嫣对农田变良田深有体会。
“生态有机农业的价值不仅在于单位面积的生物量产出更高,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产量不以土壤肥力为代价,是真正可以持续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久的生产方式。”石嫣说。
5.8万余人参加!北京公布高考安排→
高考必胜
0
1
DAY
距离高考还剩
乘/风/破/浪 稳/步/向/前
高考顺利
蒙的都对
考的都会
金榜题目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
将于6月7日至10日进行
今年本市参加6月高考的考生共计5.8万余人
全市设18个考区、100个考点、2029个考场
确保试题试卷全部安全
加强手机集中统一管理
北京把安全保密工作摆在突出重要位置,强化命题、制卷、运送、保管、分发、施考、回收、评卷等关键环节、关键人员的管理,加强试卷流转全过程、无死角监管,确保试题试卷绝对安全。加强标准化考点建设管理,优化国家教育考试综合管理平台使用,提高科技考务水平。
北京坚持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强化综合施策,实现手机等通信设备在高考中带不进、用不了、传不出。严密组织考点考场两次安检,实施智能安检门和考点无线电信号(含5G信号)屏蔽全覆盖,加强手机集中统一管理。(相关报道:多人被曝光,教育部发布预警!北京出台多项措施——)
普通考场考生和考务工作人员
可根据需要佩戴口罩
结合本市实际,相关部门加强分析研判,明确相关工作措施,精准落实“乙类乙管”防控要求。加强考前卫生健康宣传教育,引导考生做好自身防护,避免或减少出入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组织考生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如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向报名单位(所在中学)报告。
配足备用考场和备用考试工作人员,每考点至少设置3个备用考场。配备专职卫生防疫工作人员,各考点安排1名校医负责卫生防疫工作。做好考点考场消毒通风等工作,根据需要配备口罩、免洗手消毒液等防疫用品。
科学佩戴口罩,备用考场内如有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或其他乙类乙管呼吸道传染病考生,考场内所有考生和工作人员应佩戴口罩,其他考场考生和考务工作人员可根据需要佩戴口罩。
严禁以任何方式
公布宣传炒作“高考状元”
本市将充分利用主流媒体、新媒体做好信息发布、政策解读,营造良好考试氛围。会同宣传、公安、网信、市场监管等部门加强舆情监测和处置工作,第一时间发现涉考涉招有害信息并迅速稳妥处置,防止影响安全稳定的事件发生。
将加强对社会培训机构或个人开展涉考培训咨询的规范治理,严厉打击涉及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组织或参与考试作弊、干扰破坏考试招生秩序等违规违法行为。规范高考成绩发布管理,严禁以任何方式公布宣传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喜报”“高考升学率”“高分考生”等。
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严格执行招生计划和招生政策,严肃招生工作纪律,规范招生宣传管理。
后续工作安排:
高考评卷工作:6月8日至6月24日
高考成绩公布:6月25日
本科志愿填报:6月27日至7月1日
本科批次录取:7月6日至7月21日
专科志愿填报:7月21日至22日
专科批次录取:7月23日至29日
转自:北京日报
来源: 青春西城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