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皇后(长孙皇后有几个儿子女儿)

脾气很大 2024-02-17 04:04:32 网友整理
八字精批2025运势命中贵人八字合婚

李世民之长孙皇后:有限欢喜,无限心酸,终以死亡成全了爱

文:木木 读史专栏作者

正经八百的历史书中,长孙皇后似乎从一生下来就那么地端庄慈祥,雍容华贵,很美、很好,但也很不像真人,混淆在众多面目模糊的后妃们中间。

对我这种喜欢钻研历史的边边角角,始终对历史课本抱有怀疑态度的人来说,要我在不了解其心路历程的情况下,接受这样一个太假的人物,真有些勉为其难。

所以,只有知道了她的儿时,她的少女时代,她的关心与忧心,她怎么一步步走到皇后的位置上的,她又是怎么做皇后的,最重要的是,她对于李世民的感情,只有了解了这些,我真地相信了惟有她当得起“大唐盛世牡丹”的称号。

后宫女子的终极目标就是做皇后,而皇后的终极目标就是做太后,对于长孙皇后来说,她的终极目标不是做太后,而是如何维护皇帝的声名,如何在维护皇族的同时又能保全长孙家族。

后宫中的女子,大都是渴望与皇帝亲密相处的,因为荣宠关系到自己在后宫的排名与位阶,还牵连着身后整个家族的腾达。

皇帝可以在轻怜蜜爱的同时冷静理智,不被爱情所困,他所拥有的她们都那么美,那么出色,却依然没有谁能成为打破他理智防线的那个例外,只有对长孙皇后,他才会敞开心房,做一个真正的自己。

亲历玄武门之变,亲眼看着李世民从一个快意少年成长为“天可汗”,长孙皇后比李世民身边任何一个女人都更早更快更深刻地意识到,那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丈夫,而是一位皇帝,真真正正的皇帝。

所以,对于长孙皇后,长孙家族的势落比腾达更为重要。

虽然李世民一再说明:是因为长孙无忌的能力、谋略、功劳等而重用他。

长孙皇后依然屡次推辞,但是李世民不听她的,坚持对长孙无忌委以重任。

所以,成为皇后之后,长孙也就不再劝自己的丈夫了,而是干脆釜底抽薪,把上任的第一把火就烧向了自己的兄长——长孙无忌,她力劝长孙无忌辞官。

要说起来,长孙无忌这官辞得有点冤,因为他的官位不是靠长孙皇后得来的,而是靠他自己出生入死以及一次次在关键历史时刻为李世民出谋划策而该得的。

要不怎么说李世民令人仰慕呢,他是个文武奇才。

为了疼老婆,他甚至亲自写了一篇《威凤赋》,来表达对大舅子的欣赏和宽慰。

建议后世的青年才俊们好好向李世民学学怎么管理人才:并不是只有物质的东西,才能让人倾心啊!

长孙皇后的贤良是出了名的,她的第二把火就是主动为李世民寻访绝色佳人。

于是,被称为当时世界上最美的女子——郑氏,登上了历史舞台,李世民很给面子地积极响应,欢天喜地地笑纳了妻子的好意。

可是事与愿违,郑氏原来订过娃娃亲,婆家是陆家,这事可就不好办了。

唐代的男女们,豪放是豪放,但是帝王家,名声还是要的。

通常这个时候跳出来的,不用猜,大家也知道是魏征了。

我纳闷的是,魏征咋就那么八卦呢,咋就对皇帝的后宫之事那么上心呢?

魏征一如历史书中描写地那样,义正词严,很不给面子地教训李世民:你这样做不对,吧啦吧啦……

但另一边,陆家也跳出来了,连连摇头摆手说:你们弄错了,没有那回事!

魏征就举了个例子——李渊娶太子舍人之妻的例子。

要说这魏征,还真是个不怕死的,拿谁举例不好,还偏拿李世民他爹。

好在李世民是明君啦,听了他的话,把郑氏还给陆家了。

郑氏的事情闹了笑话,但是长孙氏为丈夫纳妾的行动并没有停止,她还那么年轻,还远远没有到色衰而爱弛的年纪,而且,李世民对她的感情,那么真,那么深,更而且,她跟坚持一夫一妻制的独孤伽罗皇后同是鲜卑女子,她究竟心里咋想的,怎么就能一次次把美女让自己丈夫怀里送?

除了对李世民的爱,似乎没有别的解释。

如果有,那么就是她的内心已经足够强大,她已经学会了安置自己,即使没有丈夫的陪伴,也能获得心灵的安宁,依靠什么呢?

她的才学,她的丰富的精神世界。

这也间接解释了为什么长孙皇后那么节俭,对物质没有什么要求,因为但凡有精神追求的女子,大都对物质的感觉比较迟钝。

长孙皇后的学识高到什么程度?

史书记载说,她的学识渊博到“常与太宗对谈古今,对他深有启发”。

她对李世民的帮助不仅仅在于每到关键时刻就挺身而出,还在于她一次次保下了魏征,且方式巧妙,例如历史上有名的那次:

她更换朝服,对李世民正礼跪拜,恭贺他因由魏征而得成明君。

从长孙皇后为了李世民而对魏征如此惺惺相惜的事情下,似乎也就可以稍微解释一下:为什么魏征会对李世民纳妾之事那么反感?

也许,在这位忠心耿耿的臣子心里,是有那么一点点替长孙皇后着急的吧——你这是闹哪样,还帮他找女人?

即使是就这样做皇后,长孙皇后也已经做到最好了,更何况,后面还发生了“毒药事件”:

李世民病重不治,长孙皇后衣不解带昼夜侍奉,她在自己的衣带上时刻都系着毒药,“若有不讳,义不独生”——如果你死了,我也一起死!

这颗毒药,让我们又看到了多年前,少年夫妻的耳鬓厮磨山盟海誓;

看到了玄武门之变时,两人相伴历险的情景。

一次又一次,他们实践着同生共死的誓言,如果能有这样的情义,我们这些凡俗女子,也是愿意赴死的吧。

李世民活过来了,但是长孙皇后却病倒了。

病在肺,病在多年来独自抑郁,暗自焦虑,夜不能寐,病在太过于心思细腻,时时处处为他为所有人着想,却惟独忘了为自己着想。

谁能想到,那个永远温和、宽和、平和的女子,背着人时,却是这样的自苦。

嫁给李世民二十三年的时间,八千多个日子,她是怎么数过来的。

是的,李世民很爱她,对她很好,好得不能再好,却惟独给不了她最想要的专一专情,于是,那些好,便成了——有限欢喜、无限心酸。

如果她嫁的爱的人不是李世民,那么,命运,可否就此改写。

但是,对于长孙皇后这样的女子,即使明明知道后面的结局,也依然会奋不顾身、义无反顾地爱上李世民,依然会为他做那许多委屈了自己的事情。

在长孙皇后病重无治之际,李世民亲力亲为大赦天下并祈求神助,然而就如同长孙皇后自己所说的那样:

生死有命,非人力所能变易。如果行善可以延寿,我自问一生也从未做过问心有愧的事;如果无效,又何必妄求福报?

贞观十年六月二十一日,年仅三十六岁的长孙皇后逝于立政殿。

她以自己短短的三十六年人生,近乎完美地诠释——坤厚载物,德合无疆。

这个传奇女子,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那么地清醒、自如。

临终前,关注的不是自己,不是自己的孩子,而是朝廷重臣房玄龄,至死,她都是在为丈夫,为皇帝着想。

情深不过结发妻,李世民对于长孙皇后的情深是毋庸置疑的,但即便情深如此,他依然还是把感情分给了那么多的女子,众多妃嫔。

直到他在遗物中发现了长孙皇后亲手编纂的《女则》十卷,他对于结发妻子的思念汹涌而来,无法抑制。

倾心相爱的两个人之间的思念,往往会从彼此身上最细微的小细节开始,例如衣服、例如手指、例如头发、例如对方喜欢吃的菜、例如对方喜欢看的书……

李世民被手中长孙皇后翻阅得已经陈旧的《女则》击中了心底最深最柔软的角落。

也是到了这一刻,他才真正明白自己失去的,不仅仅是妻子,是皇后,更是自己一半的生命。

那些他与别的女子两情缱绻的夜晚,灯半昏,月半明时,她一个人度过的那些孤清,瞬间合着思念,在李世民的心里留驻,驱散了正值盛年的他对于欢爱的,从此以后,天下所有的女子,都比不上一个已经逝去的长孙皇后。

她死了,却比她活着的时候,更让他牵心。

李世民无心再立皇后,也许在他的心里,只有长孙是他的妻子。

李世民甚至只愿意让长孙为自己所生的儿子继承大统,哪怕是最得他欢心的李恪,最终也只能输给嫡幼子李治;

哪怕李承乾和李泰闹得那么不像话,他也一个都舍不得杀;

即使明知李治排行第九,不管哪一方面都很难使众臣甘心服气,他也不惜牺牲形象,当众寻死觅活,只为达到扶立幼子李治的目的。

一代圣主明君,为了长孙皇后,能做的,不能做的,他都做了。

而长孙皇后也以她自己的言行在说明:在感情的世界里,如果真的爱一个男人,最重要的是包容。

现代女人因为追求独立自主的缘故,也因为自身受教育水平和薪资水平等的提升,更因为自己的努力和清醒,越来越难以在一段感情中去做到迁就和没有原则、没有底线的包容,这一点,应该说是社会的进步,女性的进步。

但是,反过来想一想,对于男人,要不要迁就,可不可以迁就呢?

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婚姻是原本两个成长环境完全不同的人,从此生活在了同一个环境里,倘若没有迁就,这日子,还真是过不下去。

伴侣之间,磨合的过程,其实就是在互相试探和迁就的过程,都是在互相支撑,努力找一个平衡,唯有平衡,才能持久,只是,无论是迁就还是包容,都应该是有底线的。

伴侣不是老天爷按照我们的要求定制的,所以,基本上,无论你选择了谁,无论跟谁在一起生活,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只有心甘情愿地相爱,才能心甘情愿地一起去去面对和解决问题。

长孙皇后那么爱李世民,所以才能那么心甘情愿地为他着想。

这样的两个人,就像高山遇到一湾清泉,就像流水依徊着高山,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是一对真正的夫妻,相容一体。

他们之间,无论是一见倾心的相许,还有后来漫长岁月里不负初心的相依,甚至是生死相隔里绵长的相思,都令人击节赞叹,并且钦羡。

李世民之长孙皇后:有限欢喜,无限心酸,终以死亡成全了爱

文:木木 读史专栏作者

正经八百的历史书中,长孙皇后似乎从一生下来就那么地端庄慈祥,雍容华贵,很美、很好,但也很不像真人,混淆在众多面目模糊的后妃们中间。

对我这种喜欢钻研历史的边边角角,始终对历史课本抱有怀疑态度的人来说,要我在不了解其心路历程的情况下,接受这样一个太假的人物,真有些勉为其难。

所以,只有知道了她的儿时,她的少女时代,她的关心与忧心,她怎么一步步走到皇后的位置上的,她又是怎么做皇后的,最重要的是,她对于李世民的感情,只有了解了这些,我真地相信了惟有她当得起“大唐盛世牡丹”的称号。

后宫女子的终极目标就是做皇后,而皇后的终极目标就是做太后,对于长孙皇后来说,她的终极目标不是做太后,而是如何维护皇帝的声名,如何在维护皇族的同时又能保全长孙家族。

后宫中的女子,大都是渴望与皇帝亲密相处的,因为荣宠关系到自己在后宫的排名与位阶,还牵连着身后整个家族的腾达。

皇帝可以在轻怜蜜爱的同时冷静理智,不被爱情所困,他所拥有的她们都那么美,那么出色,却依然没有谁能成为打破他理智防线的那个例外,只有对长孙皇后,他才会敞开心房,做一个真正的自己。

亲历玄武门之变,亲眼看着李世民从一个快意少年成长为“天可汗”,长孙皇后比李世民身边任何一个女人都更早更快更深刻地意识到,那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丈夫,而是一位皇帝,真真正正的皇帝。

所以,对于长孙皇后,长孙家族的势落比腾达更为重要。

虽然李世民一再说明:是因为长孙无忌的能力、谋略、功劳等而重用他。

长孙皇后依然屡次推辞,但是李世民不听她的,坚持对长孙无忌委以重任。

所以,成为皇后之后,长孙也就不再劝自己的丈夫了,而是干脆釜底抽薪,把上任的第一把火就烧向了自己的兄长——长孙无忌,她力劝长孙无忌辞官。

要说起来,长孙无忌这官辞得有点冤,因为他的官位不是靠长孙皇后得来的,而是靠他自己出生入死以及一次次在关键历史时刻为李世民出谋划策而该得的。

要不怎么说李世民令人仰慕呢,他是个文武奇才。

为了疼老婆,他甚至亲自写了一篇《威凤赋》,来表达对大舅子的欣赏和宽慰。

建议后世的青年才俊们好好向李世民学学怎么管理人才:并不是只有物质的东西,才能让人倾心啊!

长孙皇后的贤良是出了名的,她的第二把火就是主动为李世民寻访绝色佳人。

于是,被称为当时世界上最美的女子——郑氏,登上了历史舞台,李世民很给面子地积极响应,欢天喜地地笑纳了妻子的好意。

可是事与愿违,郑氏原来订过娃娃亲,婆家是陆家,这事可就不好办了。

唐代的男女们,豪放是豪放,但是帝王家,名声还是要的。

通常这个时候跳出来的,不用猜,大家也知道是魏征了。

我纳闷的是,魏征咋就那么八卦呢,咋就对皇帝的后宫之事那么上心呢?

魏征一如历史书中描写地那样,义正词严,很不给面子地教训李世民:你这样做不对,吧啦吧啦……

但另一边,陆家也跳出来了,连连摇头摆手说:你们弄错了,没有那回事!

魏征就举了个例子——李渊娶太子舍人之妻的例子。

要说这魏征,还真是个不怕死的,拿谁举例不好,还偏拿李世民他爹。

好在李世民是明君啦,听了他的话,把郑氏还给陆家了。

郑氏的事情闹了笑话,但是长孙氏为丈夫纳妾的行动并没有停止,她还那么年轻,还远远没有到色衰而爱弛的年纪,而且,李世民对她的感情,那么真,那么深,更而且,她跟坚持一夫一妻制的独孤伽罗皇后同是鲜卑女子,她究竟心里咋想的,怎么就能一次次把美女让自己丈夫怀里送?

除了对李世民的爱,似乎没有别的解释。

如果有,那么就是她的内心已经足够强大,她已经学会了安置自己,即使没有丈夫的陪伴,也能获得心灵的安宁,依靠什么呢?

她的才学,她的丰富的精神世界。

这也间接解释了为什么长孙皇后那么节俭,对物质没有什么要求,因为但凡有精神追求的女子,大都对物质的感觉比较迟钝。

长孙皇后的学识高到什么程度?

史书记载说,她的学识渊博到“常与太宗对谈古今,对他深有启发”。

她对李世民的帮助不仅仅在于每到关键时刻就挺身而出,还在于她一次次保下了魏征,且方式巧妙,例如历史上有名的那次:

她更换朝服,对李世民正礼跪拜,恭贺他因由魏征而得成明君。

从长孙皇后为了李世民而对魏征如此惺惺相惜的事情下,似乎也就可以稍微解释一下:为什么魏征会对李世民纳妾之事那么反感?

也许,在这位忠心耿耿的臣子心里,是有那么一点点替长孙皇后着急的吧——你这是闹哪样,还帮他找女人?

即使是就这样做皇后,长孙皇后也已经做到最好了,更何况,后面还发生了“毒药事件”:

李世民病重不治,长孙皇后衣不解带昼夜侍奉,她在自己的衣带上时刻都系着毒药,“若有不讳,义不独生”——如果你死了,我也一起死!

这颗毒药,让我们又看到了多年前,少年夫妻的耳鬓厮磨山盟海誓;

看到了玄武门之变时,两人相伴历险的情景。

一次又一次,他们实践着同生共死的誓言,如果能有这样的情义,我们这些凡俗女子,也是愿意赴死的吧。

李世民活过来了,但是长孙皇后却病倒了。

病在肺,病在多年来独自抑郁,暗自焦虑,夜不能寐,病在太过于心思细腻,时时处处为他为所有人着想,却惟独忘了为自己着想。

谁能想到,那个永远温和、宽和、平和的女子,背着人时,却是这样的自苦。

嫁给李世民二十三年的时间,八千多个日子,她是怎么数过来的。

是的,李世民很爱她,对她很好,好得不能再好,却惟独给不了她最想要的专一专情,于是,那些好,便成了——有限欢喜、无限心酸。

如果她嫁的爱的人不是李世民,那么,命运,可否就此改写。

但是,对于长孙皇后这样的女子,即使明明知道后面的结局,也依然会奋不顾身、义无反顾地爱上李世民,依然会为他做那许多委屈了自己的事情。

在长孙皇后病重无治之际,李世民亲力亲为大赦天下并祈求神助,然而就如同长孙皇后自己所说的那样:

生死有命,非人力所能变易。如果行善可以延寿,我自问一生也从未做过问心有愧的事;如果无效,又何必妄求福报?

贞观十年六月二十一日,年仅三十六岁的长孙皇后逝于立政殿。

她以自己短短的三十六年人生,近乎完美地诠释——坤厚载物,德合无疆。

这个传奇女子,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那么地清醒、自如。

临终前,关注的不是自己,不是自己的孩子,而是朝廷重臣房玄龄,至死,她都是在为丈夫,为皇帝着想。

情深不过结发妻,李世民对于长孙皇后的情深是毋庸置疑的,但即便情深如此,他依然还是把感情分给了那么多的女子,众多妃嫔。

直到他在遗物中发现了长孙皇后亲手编纂的《女则》十卷,他对于结发妻子的思念汹涌而来,无法抑制。

倾心相爱的两个人之间的思念,往往会从彼此身上最细微的小细节开始,例如衣服、例如手指、例如头发、例如对方喜欢吃的菜、例如对方喜欢看的书……

李世民被手中长孙皇后翻阅得已经陈旧的《女则》击中了心底最深最柔软的角落。

也是到了这一刻,他才真正明白自己失去的,不仅仅是妻子,是皇后,更是自己一半的生命。

那些他与别的女子两情缱绻的夜晚,灯半昏,月半明时,她一个人度过的那些孤清,瞬间合着思念,在李世民的心里留驻,驱散了正值盛年的他对于欢爱的,从此以后,天下所有的女子,都比不上一个已经逝去的长孙皇后。

她死了,却比她活着的时候,更让他牵心。

李世民无心再立皇后,也许在他的心里,只有长孙是他的妻子。

李世民甚至只愿意让长孙为自己所生的儿子继承大统,哪怕是最得他欢心的李恪,最终也只能输给嫡幼子李治;

哪怕李承乾和李泰闹得那么不像话,他也一个都舍不得杀;

即使明知李治排行第九,不管哪一方面都很难使众臣甘心服气,他也不惜牺牲形象,当众寻死觅活,只为达到扶立幼子李治的目的。

一代圣主明君,为了长孙皇后,能做的,不能做的,他都做了。

而长孙皇后也以她自己的言行在说明:在感情的世界里,如果真的爱一个男人,最重要的是包容。

现代女人因为追求独立自主的缘故,也因为自身受教育水平和薪资水平等的提升,更因为自己的努力和清醒,越来越难以在一段感情中去做到迁就和没有原则、没有底线的包容,这一点,应该说是社会的进步,女性的进步。

但是,反过来想一想,对于男人,要不要迁就,可不可以迁就呢?

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婚姻是原本两个成长环境完全不同的人,从此生活在了同一个环境里,倘若没有迁就,这日子,还真是过不下去。

伴侣之间,磨合的过程,其实就是在互相试探和迁就的过程,都是在互相支撑,努力找一个平衡,唯有平衡,才能持久,只是,无论是迁就还是包容,都应该是有底线的。

伴侣不是老天爷按照我们的要求定制的,所以,基本上,无论你选择了谁,无论跟谁在一起生活,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只有心甘情愿地相爱,才能心甘情愿地一起去去面对和解决问题。

长孙皇后那么爱李世民,所以才能那么心甘情愿地为他着想。

这样的两个人,就像高山遇到一湾清泉,就像流水依徊着高山,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是一对真正的夫妻,相容一体。

他们之间,无论是一见倾心的相许,还有后来漫长岁月里不负初心的相依,甚至是生死相隔里绵长的相思,都令人击节赞叹,并且钦羡。

长孙皇后:看似白莲花,实则小辣椒,一朵开在大唐盛世的牡丹

秦始皇横扫六国一统天下,车同轨、书同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而唐太宗则是开创大唐盛世,促进民族融合,将中国的影响力扩展到了全世界,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帝王,都开创了无与伦比的功业,然而结局却大不相同:大秦王朝在秦始皇的统治之下却短短几十年就二世而亡,分崩离析;反观李世民统治之下的大唐王朝,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且传世将近三百年,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区别,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唐太宗有个贤内助而秦始皇没有,这位对大唐王朝影响深远的的贤内助便是大名鼎鼎的“一代贤后”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历史上对她的名字没有确切记载,只记载为长孙氏,她的父亲是隋朝名将长孙晟,曾经一箭射下两只大雕,所以有一箭双雕的美誉,母亲是北齐乐安王高劢的女儿,也称得上是名门望族了。长孙氏是家里的,为了彰显对小女儿的宠爱,长孙家族对她的婚事显得格外的上心,巧的是李世民和长孙氏的哥哥长孙无忌从小就是好朋友,长孙家大大小小的也都很喜欢李世民这个小伙子,所以在伯父长孙炙和舅舅高士廉的极力促成下,隋大业九年(613),长孙氏时年仅13岁,李世民也才16岁,正值青春年少的两人便喜结良缘,开始了一生的相亲相爱、荣辱与共和生死相随。可惜好景不长,李世民的母亲在随李渊征辽的途中染病去世,年仅十七岁的长孙氏就不得肩负起唐国公府内务家事的重担,真可谓天降大任,年纪轻轻就得为诺大的唐国公府打理诸多事务,稚嫩的肩膀就挑起了重担,这也上天给她的第一次锻炼和考验吧!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惹得各地揭竿而起时,李渊也于隋大业十三年(617)举起义旗,李世民作为主帅,征伐四方,立功无数,在一众精兵猛将的拥护下李渊顺势登基为帝,建立了大唐王朝,太子李建成担心李世民威胁自己的太子位,便经常联合后宫妃嫔在高祖李渊面前谗言陷害李世民,李世民本就功高震主,再加他人谗言也难免被猜忌,长孙氏便为此事开始奔走,她开始常常在出入宫中孝顺高祖李渊,并与后宫各妃嫔频繁交往,赢得好感,争取同情,此举极大的缓和了李世民与高祖李渊和后宫嫔妃的嫌隙,最终高祖李渊就没对李世民下死手,但是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间的矛盾却尖锐不可调和,一直在持续加剧,并且几乎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

终于退无可退,忍无可忍的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事变,长孙氏出人意料地出现在了现场,并亲自勉励将士,她全程都没有退缩,义无反顾地站在丈夫身后,给予丈夫毫无保留的支持,李世民和士兵都受到来自这位伟大女性的极大鼓舞,奋力一战,最终玄武门事变得以成功。后来结局可想而知李渊“主动让位”当太上皇,李世民登基为帝后,自然而然地册封了长孙氏为皇后,李世民面对这样与之奋斗了半生的女人,坚定站在自己身后一直默默支持并鼓舞自己的女人,不册封她为皇后还能册封谁呢?

尽管长孙氏已经贵为皇后,但从不主动干涉朝政,她依旧只是作为贤内助,经常与太宗一起谈古论今,并在太宗情绪压抑时安抚丈夫,默默发挥自己的柔性力量,偶尔还发表独特见解,对朝政和国事很有裨益。可以说贞观之治盛世的出现,长孙皇后功不可没,长孙皇后发挥出的贤内助作用可不仅仅体现在对丈夫默默地“无脑支持”和共患难时的矢志不渝上,她可不是娇滴滴的白莲花,相反,说她是小辣椒倒也名副其实,她的性格干练,做事雷厉风行,对于很多事情的处理 ,不仅展现出她胆大、心细、目光长远,也说明了她的政治头脑也是异常清晰。

太宗登基后不久患重病而卧床许久,长孙皇后则不分白天黑夜一直悉心照料,她还随身携带毒药,万一丈夫有不测,自己也随时赴死,面无惧色!《资治通鉴》记载:“长孙皇后侍太宗疾,累月昼夜不离侧。常系毒药于衣带曰:“若有不讳,义不独生””;还有一次突现意外情况,太宗全副武装准备应对,长孙皇后竟不顾自己病体虚弱,更不顾左右的极力劝说,执意与丈夫一起面对,坚决支持丈夫,她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太宗想以高规格出嫁女儿时,魏征认为有违礼制,表示强烈反对,长孙皇后知道后称赞魏征说:听闻你很正直,我现在见识到了,对你表示赏赐,是希望你一直保持,不要改变。《资治通鉴》记载:“闻公正直,如今见之,故以相赏;公宜常秉此心,不要转移”。长孙皇后不等太宗皇帝表态,就敢冒大不韪,直接对魏征加以赏赐并表态,明确表示支持魏征的行为,也许也正是因为有了长孙皇后的支持,才有了魏征的正义直谏,才有了太宗的兼听则明吧,这无形中也是为大唐的贞观盛世的添砖加瓦了吧。

外戚专权的历史教训太多,太惨痛,长孙皇后对外戚之事一直以前车为鉴,为了避免大唐出现外戚专权的局面,也为了长孙家族的安然延续,她一开始就态度坚决地强烈反对给长孙家族过多封赏,而且再三阻挠太宗给她哥哥长孙无忌授予高官厚禄的打算,甚至私底下命令哥哥长孙无忌辞职,到临终前仍然不忘嘱托太宗不要赏赐太多,大智慧和大格局真是在这个女人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柔弱和温文尔雅从来都不是女性的专利,只不过女性过多地承受了这两个词的评价而已,长孙皇后可以说是众多女性中的一个例外,她因为贤德和淑哲被人称作“千古贤后”,她的存在对于大唐王朝来说就像是盛开着的一朵牡丹花吧,是那样沁人心脾,令人心旷神怡!

小说:穿越公主打了贵族嫡女,夫人找长孙皇后理论,被给了软刀子

崔夫人秉持着笑面虎到底的原则,

客客气气地应下了长孙皇后的客套话,

“殿下说得是,时间竟然过去这么久了,物是人非,人早已不是当年的人了。”

说完,拿着锦帕子颇为伤感地揉了揉鼻梁,

这长孙氏的殿里,怎么这么大一股浓浓的药味,

莫不是这长孙氏得了什么病症,

嗯,她可得注意一下,

莫被感染了。

长孙皇后像是没有察觉崔夫人那句话里的言外之意一样,

她同样也长叹了一口气,

“可不是吗,眨眼间沧海桑田,年少的时光,早已回不去了。”

打太极谁不会啊,

谁会出招,

谁就输了。

别以为她不知道崔氏来她殿里是想干什么。

豫章做的这些事,

可叫二哥高兴了好几天,

就算她再出格,那也是她的养女,

一点一点把她带大的,

容不得别人对豫章说三道四。

崔家就更不行了。

崔夫人一听,不对头啊,

谁跟她缅怀过去了,她又不老,什么年少的时光回不去了。

“是啊。回不去了。哎,听闻殿下近些年抱了个下嫔的女儿到膝下养。你才是好福气呢,有子有女的,还个个这么成器。”

成器两个字被崔夫人说得十分轻缓,

她的一双眼睛直盯着长孙皇后,

就等着被引出下一句。

长孙皇后呵呵笑了一声,“崔夫人的子女个个才成器呢,女儿们个个出落得倾国倾城,这世家之中,可是排得上号的呢。”

崔夫人眼皮有点跳,

啥意思!

这是嘲讽呢,还是嘲讽呢,还是嘲讽呢。

揣着明白装糊涂呢,

她就不信长孙氏不知道自己的养女在外面干的那些事!

“殿下谬赞了。世家女中,那就我家那女儿性子柔柔和和的,被人欺负了,都不敢吭着声儿呢。不知道殿下可有这样的烦恼。”

来了。

长孙皇后低眉抿了一口甘甜的花茶,

淡甜的味道在她的口腔里漫延,

她的眼神一寸一寸地冷了,

说她可以,说她女儿不行!

崔家的女儿性子柔柔和和,这是转着弯儿说豫章飞扬跋扈呢,

女儿家的名声最重要,

这崔夫人一张嘴就把豫章的名声给落了口实,

呵,好利索的一张嘴。

“哦,我那些不成器的女儿,得了皇家的身份,自然是落落大方的,比不得一些女儿家,受了欺负,只能哭哭啼啼的。这一点,她们阿耶马上征战,她们的性子自然更向着他们阿耶一些。”

噗。

崔夫人的一口老血差点没有被逼出口外。

只能哭哭啼啼?

骂谁呢这是,

是说她女儿只能被吊打,被欺负吗?

“哎。我听说豫章公主前些天去了长安城的近郊,怎么,是去救济平民了?可真是菩萨心肠啊。”

崔夫人淡淡地一笑,客气话都少了一大半,

她也懒得跟长孙氏多说了,

绕来绕去,病秧子都能给拖死。

长孙皇后淡粉色的唇线缓缓拉开了一点的弧度,

“这孩子,平常都是个闲不住的主儿。也不知去外头闹腾了些什么事情。不过,儿女自有儿女福,只要她平平安安的,我这当阿娘的,心也能放宽不少。”

丝毫不接崔夫人的试探,

倒叫崔夫人气得不行。

说了这么多,嘴巴都干了,

她端了手边的茶盏,轻轻抿了一口,

刚一抿,她的眉头就皱了上来,

什么茶!

竟然这么苦!

但她又不能吐出来,

长孙氏正眼巴巴地盯着她呢。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