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八字(孔子的八字名言)
孔子何时生?
孔子何时生?
天文学家《回天》作者先言“孔子的生年历来就有问题。”又语:(历来史籍)“没有孔子的出生的月日记载。”接着便指责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中“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得出“鲁襄公二十二年即公元前551年”有问题,而且不止一个。
幸亏今日有他,此千古之谜才得已完美解决,否则此谜难破,将永远是个谜。因为仅仅“依靠《史记. 孔子世家》(是)无法为今天的孔子纪念活动提供任何具体日期”。“其实只要了引入天文学方法,就可以明确解决这一种重要的历史年代学问题。”“回天”有力,功比天高。
孔子生辰八字,古言四柱: 庚戍年、戊子月、庚子日、甲申时。要知孔子“四柱”並不难,历代历书老黄历以及算命书上几乎都有。
《五行书》:“孔子以庚戍年二月二十三日,庚子日,甲申时生,是岁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长历其年二月二十三日,实为庚子。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卒,乃周敬王四十三年,享年七十三岁。”
根据孔子生辰八字:庚戍年、戊子月、庚子日、甲申时,得出孔子正确生日:
按周历,周建子正,则为公元前551年,岁在大梁,为庚戍年,元月二十六日;
换商历,商建丑正,则为公元前552年,岁在己酉,十二月二十五日;
用夏历,夏建寅正,则为公元前552年,岁在己酉,十一月二十四日。
申时,为下午三点至四点钟生。
而不是《回天》所言公元前552年10月9日。
死于公元前479年周敬王四十一年,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十八日。
所以我一再强调:三历不明,谜底不真。因三历的不同,故史籍会有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一、二十二年的两种不同说法。
有史籍言孔子生日为“八月二十八日”,如将“元月二十六日” 的“元” 和“六” 都少去上半部份,便成了古人所错认的八月二十八日”。
虽不能言与孔子生辰八字相同者皆为孔子,但我可断言凡不与孔子四柱相同者,皆不是孔圣人。而是张三李四,或王二麻子。
周历建子,子为元月,孔子生月根本不可能为十月或八月!即使用夏历也应是11月。也许会有人为其辨解,“10月9日” 为阳历,为公元历。”如果这样说,则更错。
众所周知,阳历都走在阴历(农历)之前,决不可能滞于阴历之后。每年我们都是先过元旦,后渡春节的。
另外根据《史记. 周本纪》“周敬王四十一年,楚灭陈,孔子卒。”推算,孔子生日也应为公元前551年。
周敬王元年为公元前519年,减去周敬王41年,再加上孔子享年73岁,孔子还是应该生于公元前551年。(519-41=478 478+73=551)
三历不明,谜底不真。夏历建寅,商历建丑,周历建子。鲁周至亲,两历相同,孔子月柱为戊子,
故按周历孔子生月应为正月。周历一月,商历为十二月,夏历则为十一月。
教授先生定孔子生于十月,是未明确古历“月正、月建、建寅”为何意,还不明三代历之不同。何为“月正”?即每年农历正月月支都是固定不变的。不知这是古历的起码知识,作为一个天文学教授是应熟知不忘的。当今所用之农历,是为夏历,夏历建寅,所以每年正月月支都为寅。如若不信,请查看老黄历。但在年历上已是周历,故公元前551年为庚戌年。
也有书言孔子生日为八月二十一,或为二十七、二十八日,此也为错,都是不明三历的不同。后人不明此义,故对先前史籍所言,不知取舍,难作定夺。因此会将史籍所记“夏历十一月”,同史籍所书“周历元月相比,疑为“十或一月” 。
《回天》在论证孔子生时,引用了两段古文,在此我照抄如下,
“春秋公羊传,襄公二十有一年,……九月庚戍朔,日有食之。冬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十有一月,庚子,孔子生。”
襄公二十有一年,为公元前551年,此之“十有一月” 应为夏历。庚子则为周历。由表所知,十一月无庚子日。 。
“春秋谷梁传,襄公二十有一年,……九月庚戍朔,日有食之。冬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庚子,孔子生。”
《回天》在上面两条古文中,见到月之干支“庚戍” 一激动便分不清东南西北;年干支与月干支的区别。
根夲不知《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中日干支庚戍、庚辰与孔子的年干支庚戍没有任何关系,日干支代替不了年干支。可见《回天》不懂什么叫天干地支或年干支、日干支,故会以日误年!
对天文知识,我是门外汉,一窍不通。我还想请问一下天文学家,自庚戍至庚辰,一月之内,(前后都算,共三十一天),这么短的时间内,在中原会不会有两次日食天象的可能?
如若不会,那么哪月哪次为真?《回天》定为十月,凭据又何在?
《回天》书中写道:“全世界每年至少发生二次日食,最多可以发生五次。对于某个固定地点来说,平均三年左右可以看到一次日偏日。日全食则平圽三百多年才能看到一次。”
由此可见,显然以上二条古文,在传抄中发生了差错。应该去伪存真。
应是:襄公二十有一年,日有食之。冬十月庚辰朔,三月(癸酉)朔,日有食之。(商历)十有一月,(周历)庚子,孔子生。
或为:襄公二十有一年,元月朔,十有一日,庚子,孔子生。冬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还有第三种可能:即所谓二次日食中,其中一次恐为月食之误。
我虽不是天文学家,但我深信一年之内在同一地方,一般是不会产生两次看见日全食,更何况在一月之中。
文中“九月”实为元月之误看错抄。
根据孔子“月柱”为戊子,周鲁“月正”建子,因此孔子生月应是元月。古文原意是:襄公二十一年,这年干支为庚戍,这年曾发生过日食。这次日食发生在(夏历)十一月,为庚子日。而这年的元月十一日,却为孔子生日。
由此可见,孔子生日并无日食之天象。再说“天狗食日”也非为吉象。不必硬拉胡扯。古人之所以记之以日食,是为方便记其年。
在此我再补充一条《春秋公羊传》 内容:
“襄公二十一年孔子生,二十三年春三月癸酉朔,日有食之。”
此句应是说在孔子出生后(庚子)的三十三天的三月初一(癸酉),天上发生了日食现象。由于后人的传抄误解,原文的“三十三天后” 被后人改成了“二十三年春” 。
试想,此句前言“襄公二十一年孔子生” ,后又言“二十三年日食” ,中间相隔一年。将一年后的天象与孔子生日相联系,是否太牵强?
古史原籍也有谓: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至是七十三。《资治通鉴. 大事题解》二十一、二十二年之异,皆源起三历的不同。而言二十三年,则是以年误日。
更有《上古三代全汉文》对孔子生年有所注:
“孔子以周灵王二十年生,年十有七学礼于老聃。”
周灵王元年为公元前571年。(571-20=551)孔子当为公元前551年所生,而《回天》定孔子为公元前552年所生10月9日生为错,此点不容质疑。
“日食在朔,月食在望” “春三月癸酉朔,日有食之”。
此条在《吴越春秋》中也有记载,应是可靠有理的。
以上有关孔子生日的史料证据,对《回天》极为不利,除非史料有伪。然而史料又不伪,类似这样证据史籍记录很多。《回天》真的错了吗?难道日食周期,二千五百多年中会有一年之差变?
《回天》可以根据天文“日食周期规律”言已真,却无法证古人伪。去伪方可存真,史料不伪,叫人信古还是今?还是应该信今非古?我的答案是:史料不伪,天文未改,《回天》错在不知“夏、商、周三代,三历互不相同”。寃在当今“东周帝王纪年”有误。
现今所用的“东周帝王纪年”中周敬王元年夲应为公元前520年,而今却误编成公元前519年。掉王、敬王兄弟之争,王位之夺,夲在当年结束,因此周敬王元年应为公元前520年才对,正确严格地说,公元前520年应算掉王、敬王的共同元年。这样根据史籍:“周敬王四十一年,鲁哀公十六年,……,夏四月,孔子卒。”那么按周则是(520-41=479),依鲁历应为(495-16=479),两条数据相同,都说明孔子确实亡于公元前479年。
鲁史《左传》皆曰孔子死于四月十八,乙丑日。而后人杜预则认为孔子死时其年四月无乙丑日,故定其为五月十二,已丑日。
杜预不明三代历不同,先错年,继错日。参《资治通鉴. 大事记题解》
(479+73=552)因此说孔子生于公元前552年为对,《回天》所判不为大错。一是言他不是锦山添花,而是画蛇添足,又胡定乱判孔子生年月日。
二是其年不与孔子四柱相合,只有按商历孔子才为生于公元前552年。
说其错、生命八字,也就是说不与孔子生年的天干地支相符合。
按现在所行的求证公元前纪年方法,其年干支:庚戊,应为公元前551年,而非为《回天》谬言552年,如果今人硬要定其为公元前552年,那是硬要孔子早产,是晚辈后生们心太急!
我再强调一遍:虽不能说凡与孔子生年、月、日、时干支相同都为孔子,但是我可以大胆说:凡年、月、日、时干支不与孔子合,则不为孔子!
《史记.孔子世家》:
鲁昭公元年前541年,20年为前521年,加30岁;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
鲁昭公卒于前509年,加孔子42岁,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
鲁定公元年为前509年,14年为前495年,加56岁,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
鲁哀公元年为前494年,6年为前488年,加63岁,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
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16年为前478年,加73,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
随着江西南昌刘贺墓出现,人们对孔子的真实寿年也有了新的怀疑,也就是说怀疑起以前的《史记》、《左传》等史籍来,其实大可不必,因为刘贺当时并不知孔子正确年,所以他给了个孔子大概年,特加了一个“盖”字!
孔子何时生?
孔子何时生?
天文学家《回天》作者先言“孔子的生年历来就有问题。”又语:(历来史籍)“没有孔子的出生的月日记载。”接着便指责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中“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得出“鲁襄公二十二年即公元前551年”有问题,而且不止一个。
幸亏今日有他,此千古之谜才得已完美解决,否则此谜难破,将永远是个谜。因为仅仅“依靠《史记. 孔子世家》(是)无法为今天的孔子纪念活动提供任何具体日期”。“其实只要了引入天文学方法,就可以明确解决这一种重要的历史年代学问题。”“回天”有力,功比天高。
孔子生辰八字,古言四柱: 庚戍年、戊子月、庚子日、甲申时。要知孔子“四柱”並不难,历代历书老黄历以及算命书上几乎都有。
《五行书》:“孔子以庚戍年二月二十三日,庚子日,甲申时生,是岁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长历其年二月二十三日,实为庚子。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卒,乃周敬王四十三年,享年七十三岁。”
根据孔子生辰八字:庚戍年、戊子月、庚子日、甲申时,得出孔子正确生日:
按周历,周建子正,则为公元前551年,岁在大梁,为庚戍年,元月二十六日;
换商历,商建丑正,则为公元前552年,岁在己酉,十二月二十五日;
用夏历,夏建寅正,则为公元前552年,岁在己酉,十一月二十四日。
申时,为下午三点至四点钟生。
而不是《回天》所言公元前552年10月9日。
死于公元前479年周敬王四十一年,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十八日。
所以我一再强调:三历不明,谜底不真。因三历的不同,故史籍会有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一、二十二年的两种不同说法。
有史籍言孔子生日为“八月二十八日”,如将“元月二十六日” 的“元” 和“六” 都少去上半部份,便成了古人所错认的八月二十八日”。
虽不能言与孔子生辰八字相同者皆为孔子,但我可断言凡不与孔子四柱相同者,皆不是孔圣人。而是张三李四,或王二麻子。
周历建子,子为元月,孔子生月根本不可能为十月或八月!即使用夏历也应是11月。也许会有人为其辨解,“10月9日” 为阳历,为公元历。”如果这样说,则更错。
众所周知,阳历都走在阴历(农历)之前,决不可能滞于阴历之后。每年我们都是先过元旦,后渡春节的。
另外根据《史记. 周本纪》“周敬王四十一年,楚灭陈,孔子卒。”推算,孔子生日也应为公元前551年。
周敬王元年为公元前519年,减去周敬王41年,再加上孔子享年73岁,孔子还是应该生于公元前551年。(519-41=478 478+73=551)
三历不明,谜底不真。夏历建寅,商历建丑,周历建子。鲁周至亲,两历相同,孔子月柱为戊子,
故按周历孔子生月应为正月。周历一月,商历为十二月,夏历则为十一月。
教授先生定孔子生于十月,是未明确古历“月正、月建、建寅”为何意,还不明三代历之不同。何为“月正”?即每年农历正月月支都是固定不变的。不知这是古历的起码知识,作为一个天文学教授是应熟知不忘的。当今所用之农历,是为夏历,夏历建寅,所以每年正月月支都为寅。如若不信,请查看老黄历。但在年历上已是周历,故公元前551年为庚戌年。
也有书言孔子生日为八月二十一,或为二十七、二十八日,此也为错,都是不明三历的不同。后人不明此义,故对先前史籍所言,不知取舍,难作定夺。因此会将史籍所记“夏历十一月”,同史籍所书“周历元月相比,疑为“十或一月” 。
《回天》在论证孔子生时,引用了两段古文,在此我照抄如下,
“春秋公羊传,襄公二十有一年,……九月庚戍朔,日有食之。冬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十有一月,庚子,孔子生。”
襄公二十有一年,为公元前551年,此之“十有一月” 应为夏历。庚子则为周历。由表所知,十一月无庚子日。 。
“春秋谷梁传,襄公二十有一年,……九月庚戍朔,日有食之。冬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庚子,孔子生。”
《回天》在上面两条古文中,见到月之干支“庚戍” 一激动便分不清东南西北;年干支与月干支的区别。
根夲不知《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中日干支庚戍、庚辰与孔子的年干支庚戍没有任何关系,日干支代替不了年干支。可见《回天》不懂什么叫天干地支或年干支、日干支,故会以日误年!
对天文知识,我是门外汉,一窍不通。我还想请问一下天文学家,自庚戍至庚辰,一月之内,(前后都算,共三十一天),这么短的时间内,在中原会不会有两次日食天象的可能?
如若不会,那么哪月哪次为真?《回天》定为十月,凭据又何在?
《回天》书中写道:“全世界每年至少发生二次日食,最多可以发生五次。对于某个固定地点来说,平均三年左右可以看到一次日偏日。日全食则平圽三百多年才能看到一次。”
由此可见,显然以上二条古文,在传抄中发生了差错。应该去伪存真。
应是:襄公二十有一年,日有食之。冬十月庚辰朔,三月(癸酉)朔,日有食之。(商历)十有一月,(周历)庚子,孔子生。
或为:襄公二十有一年,元月朔,十有一日,庚子,孔子生。冬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还有第三种可能:即所谓二次日食中,其中一次恐为月食之误。
我虽不是天文学家,但我深信一年之内在同一地方,一般是不会产生两次看见日全食,更何况在一月之中。
文中“九月”实为元月之误看错抄。
根据孔子“月柱”为戊子,周鲁“月正”建子,因此孔子生月应是元月。古文原意是:襄公二十一年,这年干支为庚戍,这年曾发生过日食。这次日食发生在(夏历)十一月,为庚子日。而这年的元月十一日,却为孔子生日。
由此可见,孔子生日并无日食之天象。再说“天狗食日”也非为吉象。不必硬拉胡扯。古人之所以记之以日食,是为方便记其年。
在此我再补充一条《春秋公羊传》 内容:
“襄公二十一年孔子生,二十三年春三月癸酉朔,日有食之。”
此句应是说在孔子出生后(庚子)的三十三天的三月初一(癸酉),天上发生了日食现象。由于后人的传抄误解,原文的“三十三天后” 被后人改成了“二十三年春” 。
试想,此句前言“襄公二十一年孔子生” ,后又言“二十三年日食” ,中间相隔一年。将一年后的天象与孔子生日相联系,是否太牵强?
古史原籍也有谓: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至是七十三。《资治通鉴. 大事题解》二十一、二十二年之异,皆源起三历的不同。而言二十三年,则是以年误日。
更有《上古三代全汉文》对孔子生年有所注:
“孔子以周灵王二十年生,年十有七学礼于老聃。”
周灵王元年为公元前571年。(571-20=551)孔子当为公元前551年所生,而《回天》定孔子为公元前552年所生10月9日生为错,此点不容质疑。
“日食在朔,月食在望” “春三月癸酉朔,日有食之”。
此条在《吴越春秋》中也有记载,应是可靠有理的。
以上有关孔子生日的史料证据,对《回天》极为不利,除非史料有伪。然而史料又不伪,类似这样证据史籍记录很多。《回天》真的错了吗?难道日食周期,二千五百多年中会有一年之差变?
《回天》可以根据天文“日食周期规律”言已真,却无法证古人伪。去伪方可存真,史料不伪,叫人信古还是今?还是应该信今非古?我的答案是:史料不伪,天文未改,《回天》错在不知“夏、商、周三代,三历互不相同”。寃在当今“东周帝王纪年”有误。
现今所用的“东周帝王纪年”中周敬王元年夲应为公元前520年,而今却误编成公元前519年。掉王、敬王兄弟之争,王位之夺,夲在当年结束,因此周敬王元年应为公元前520年才对,正确严格地说,公元前520年应算掉王、敬王的共同元年。这样根据史籍:“周敬王四十一年,鲁哀公十六年,……,夏四月,孔子卒。”那么按周则是(520-41=479),依鲁历应为(495-16=479),两条数据相同,都说明孔子确实亡于公元前479年。
鲁史《左传》皆曰孔子死于四月十八,乙丑日。而后人杜预则认为孔子死时其年四月无乙丑日,故定其为五月十二,已丑日。
杜预不明三代历不同,先错年,继错日。参《资治通鉴. 大事记题解》
(479+73=552)因此说孔子生于公元前552年为对,《回天》所判不为大错。一是言他不是锦山添花,而是画蛇添足,又胡定乱判孔子生年月日。
二是其年不与孔子四柱相合,只有按商历孔子才为生于公元前552年。
说其错、生命八字,也就是说不与孔子生年的天干地支相符合。
按现在所行的求证公元前纪年方法,其年干支:庚戊,应为公元前551年,而非为《回天》谬言552年,如果今人硬要定其为公元前552年,那是硬要孔子早产,是晚辈后生们心太急!
我再强调一遍:虽不能说凡与孔子生年、月、日、时干支相同都为孔子,但是我可以大胆说:凡年、月、日、时干支不与孔子合,则不为孔子!
《史记.孔子世家》:
鲁昭公元年前541年,20年为前521年,加30岁;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
鲁昭公卒于前509年,加孔子42岁,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
鲁定公元年为前509年,14年为前495年,加56岁,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
鲁哀公元年为前494年,6年为前488年,加63岁,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
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16年为前478年,加73,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
随着江西南昌刘贺墓出现,人们对孔子的真实寿年也有了新的怀疑,也就是说怀疑起以前的《史记》、《左传》等史籍来,其实大可不必,因为刘贺当时并不知孔子正确年,所以他给了个孔子大概年,特加了一个“盖”字!
孔子曰:内心强大,在于尽人事后听天命
孔子曾与弟子谈及这世间的制胜之勇,他说:“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为圣人之勇也。”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战无不胜取决于他的内心,而内心的强大则源于他在深知天命的奥义后,能养成愿待时运的耐性,并最终去修得心静如水的淡然。
内心强大
在于尽人事后听天
内心的强大,归根结底就是敢于直面现实,能做到遇事全力以赴,但又因识得天命而有所节制。
《论语·尧日》一章有言:“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天命——无论是主张出世的道家亦或是强调入世的儒家,都不约而同的将其奉为至高绝学。
孔子常言“五十而知天命”意为年及半百,尝遍世间苦楚悲欢后,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同时劝诫众人知天命而行事,不可冒险强求。
“君子属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中庸·十四章》)说的就是能成大事的君子,大都选择安心的处于平易的地位,等候天命的到来;而小人却是冒险去妄求非份的利益,最后一无所获。
人面对困境之所以会有畏惧之心,主要在于仍旧有所奢求同时害怕失去,而孔子为众人开出的治心良方就在于学会“尽人事听天命”。虽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果,虽发奋忘食,但早已看淡荣辱,悟到时势使然之妙。
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我们努力过后,如果有个好的结果,那便是尽了人事,而反之,我们也不必过于愤懑,权当看作天命如此。做到力所能及,做到无怨无悔,便足矣。
内心强大
在于遵天命后待时运
古人总把成败归结于三点:天时、地利、人和,而天时往往居于首位。
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往往是一个心存远方的人,他之所以能够耐得住一时的沉寂,主要是他深信某个恰到好处的时机总会给予他一个璀璨的前景。
元人金仁杰在散曲《追韩信》第二折中写道:“时运未来君休笑,太公也作钓鱼人。”其中望江垂钓以待时运的正是后来的齐国开国之君姜太公。
只可惜,时来运转并非一蹴而就,绝大多数人往往在漫长的等待中丢失了内心的韧劲,变得患得患失,畏首畏尾。
《论语·子罕》中孔子有一句著名的话:“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其言在于告诫世人:往往正是最艰难的岁月,耐心熬过后便可知孰是强者。
内心强大的根源在于对自己能力的信任,当然也离不开卧薪尝胆般以待时运的耐性。
内心强大
在于悟时运后淡心境
当年,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传世名言,熟不知,此时的他正面临着人生中最低谷的一段岁月——降职被贬河南邓州,然而从这寥寥八字却丝毫看不出他的困顿之情,反倒是能读出范公那无懈可击的强大内心。
中国历代志士,但凡可称得上内心豁达、胸襟广大的无一例外都拥有着一份超脱潇洒的淡然心境。
从春秋战国的庄子、百里奚到魏晋的陶潜再到唐宋的苏轼、白居易乃至近代的胡适与周作人,他们的人生或多或少都经历过乌云密布的黄昏,然而正是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为他们点亮了人生中最后的烛光。
淡然的心境,是儒家倡导的忘我,是道家常谈的逍遥,是佛家经传中的物空,也是深刻的自我修炼,更是能助你战胜一切的至上思想境界。
人活于世,不能祈求事事顺心,路路皆平,而当你步于荆棘之中恰逢心力交瘁之时,如能不忘孔子所说的这番话:“真正的内心强大,不是困斗之勇而是适于时势临大难且不惧的圣人之勇。”
那么,孔夫子那煞费苦心制得的一针强心剂早已注入了你的胸怀。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责编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