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占破(八字占破字咋解释)
传统文化美学连连看,取名实用技巧对对碰
小姓名,大乾坤。
从古到今,姓名学研究浩如烟海,姓名学著作汗牛充栋。一般人一没那么多闲功夫,二也没那个必要啃啃啃。今天从传统美学的角度尽量简单地说几个实用的技巧和方法。
对称&协调对称
对称之美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表现。古语有云:“夫美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里里外外皆均衡妥帖,方为“美”。对称即是这样的美。从姓名学的角度,就是姓名的分别从字形,读音,意境、吉利的维度,通过内在的协调、反应,联系,融合,达到一种简单的确定的美感。
建筑师梁思成曾说过:“无论东方、西方,再没有一个民族对中轴对称线如此钟爱与恪守。”放眼中国的建筑,无论是宫殿、庙宇、亭台、楼阁、园林无不有着对称庄重之美。对称的美,是从心底生出的庄重与大气,给予人庄重之美。刘邦,魏征,王安石,张居正,陈廷敬,……古往今来大部分王侯将相的名字大部分的是很庄重的
对称的美,还在于平衡与安心。人们穿的衣裳上,花鸟蝶影相互呼应,从不落单,盘扣亦是两两相对,环环相扣。古时中国人讲究门当户对,寻常百姓家住的院子,也是对称分布,内里是长幼有序,不慌不忙的秩序。家中的座椅、摆设,均要成双成对,从不含糊。对称的美,是一种让人有安心感,一切都井然有序的平衡之美。从姓名的角度,不仅仅是字形的平衡,更多的还有五行八字这方面的平衡(如果在乎的话)。
俗话说:好事成双。中国人最喜欢成双成对的美好寓意。因此,对称的美,亦是圆满吉祥的美。耳饰,总是一对,各自独立却又互相照应。;器物上的纹样,最喜对称,仿佛无限的循环;亭台楼阁,看似分离,却又和谐对称;诗词,“天对地、日对月、楼对阁、晚照对晴空……”,对仗优雅;每一种对称都是中国人对圆满的期许,对和谐的追求。对称之美,透露着的是中国人对天地万物的秩序感,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平衡艺术,更是中国人追求称心如意的圆满之美。这方面的姓名就最好理解了,哪一个不是需要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哪一个不是追求美满幸福,成龙变凤?
协调
协调就是使名字的读音,形态,意境的这种内在联系性和谐合适美观。本文的侧重说的形态方面。白纸一张似云烟,落笔成文步青云。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让我们的名字写在纸上跃然纸上,有立体感,有美感。
这涉及到一个概念:字的轻重,不仅与笔画的多寡有关,还与字的结构有关。准确说,应该是字体的重心。。
天真的以为那汉字放进田字格,然后对角线的焦点就是重心,这是大错特错!
飞和户,产和气的重心一样吗?曰和月的姿态一样吗?千样字千样态。
比如”朱“这个姓,重心在中线上吗?没有,偏了些许。再详看其姿态,用一个并不准确的书法学的词来形容一下,垂露,即其收笔处如下垂露珠,垂而不落。
也就是说,中间一道竖,顶天立地,两侧撇捺张扬,却不凌乱。所以,朱字不适合托底横的字,朱川,朱禾,应当说比朱园,朱墨从结构上要更协调一些。
总而言之,协调要轻重相宜,疏密有致,字貌一致。
拆字&合字拆字
本文所谓拆字,就是把一个字拆成两个字。不讨论称“测字”、“破字”、“相字”等那个拆字,虽然作为传统文化玄学的一部分这个也非常有趣。当下流行姓名嵌父母姓氏,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拆字。许慎《说文解字》对一些姓氏的字形有过这样分析:
江,从水,工声。 张,从弓,长声。 柏,从木,白声。
姜,从女,羊声。 邵,从邑,召声。 周,从用,口。
唐,从口,庚声。 章,从音,从十。 冀,从北,异声。
孙,从子,从系。
拆字法命名举例:
董禾子(季) 贺今山(岑) 穆加贝(贺)
周午言(许) 于广龙(庞) 包古月(胡)
刘公羽(翁) 林尚巾(常) 范元阜(阮)
推而广之,使用其他普通字眼儿为名也可以采用拆字法。比如:
丁义人(仪) 元况心(悦) 尤东木(栋)
文大可(奇) 王九日(旭) 石雨辰(震)
梁乃禾(秀) 陈日华(晔) 吴方舟(舫)
李一弓(引) 武三原(源) 柳如心(恕)
袁一宁(宇) 马丁戊(成) 张重日(昌)
华公木(松) 贺高山(嵩) 冯日京(景)
合字
所谓的合字,就是拆字的反道。
比如林夕——梦,王月——玥,
比如爸爸性高,妈妈姓嵩,孩子叫高山,爸爸姓古,妈妈姓胡,孩子叫古月,爸爸姓午,妈妈姓许,孩子叫午言。
不懂你的人觉得平平无奇,懂你的人会是念念不忘。
兼容&删减兼容
这里说的兼容就是将姓氏融合进名字当中,一般以字形上的糅合多见,而不是字义上的糅合那自然是有“更上一层楼”的妙处。
比如,常——常嫦,林——林森,石——石磊,金——金鑫,韦——韦韬,韦韫...
这种方法属于别出心裁取胜,如果很在意五行八字这方面的话,可能不是很适用,因为两个字的属性很有可能一样,限制了姓名的五行八字调理。
从适用性来说,像王、马、万、车、习等作为部首的姓氏选择面大一些,仔细斟酌,容易取出好名字来。像韩、黎、陶、谭这种就没法应用此法了,这应该是拆字的菜了。
删减
实际上这所谓的删减就是为了姓名字形整体的协调,根据姓的情况,可以对字的偏旁进行适当的删减。
比如,席晴曙——席晴暑,王安碾——王安石,李四耀——李四光,头轻脚重的感觉明显改善。
点到为止,不展开说了,有些例子不好举,有的条友说对名人的名字增增减减改来改去对人家不尊重。
勾连&留白勾连
姓名的书写,勾连的问题容易忽略,但事实上还是得注意,非常简单的体会一下就可以感觉到,进而避免,省的后面发现了后悔莫及。
我们现在的书写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可传统上也有从右往左写的。历史上更是竖向书写,从左到右是常态。名字写出来,横,纵都看一看,再做决定。
横向书写时,即左右结构,举个例子,林昆,听着挺好,粗看也不错的名字,可写出来一看,木棍,尴尬不尴尬。
纵向书写时,即上下结构。举个例子,楚虹,林蛋工???
留白
留白是中国艺术作品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姓名文化作为典型的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为使整个姓名画面感、结构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留有想象的空间。看似寻常字眼,却余韵悠长。达到“无声胜有声,无物胜有物,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艺术效果。
吴淡如,唐司空图的《诗品》有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特别有气质。
雪千寻,八尺一寻,白雪皑皑,银装素裹,原驰蜡象,既有诗意又有气势。
曹知白,元代著名画家,以计白当黑的原则终成清疏简淡的风格。
坦白说,这是一种追求,具体应用来说,很需要功力的。
泰山石刻\"虫二\"是啥意思?日本学者百思不解,郭沫若却轻松破题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道出拼音与会意文字的迥异,"拼音文字牺牲了意义和知觉,会意文字则相反。"这或许能解释,泰山的石刻"虫二"二字令游览的日本研究人员百思不得其解,却被大文豪郭沫若以简单的两笔,一句"风月无边"道出机密。
虫二,所谓"风月无边"1950年代末,日本学者来华,五岳之首泰山必然是其游览之处。泰山石刻众多,下至文人墨客,上至帝王都有镌刻,文辞优美,书体高雅,制作精妙,现存1969处,更是跨越秦至当代,为人所称奇。
"虫二"二字,便是泰山万仙楼北侧盘路之西的摩崖石刻。日本学者见此对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为何会有此不着边际,甚至像骂人的话出现在封禅之地?"但最终他们也没有得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1961年,"甲骨四大家"之一的郭沫若先生登山,有人专门请他来看这块碑刻以解疑答惑。甲骨文不仅在当时,在现今,也是中国乃至世界最难破译的文字,作为研究此问题的专家,郭沫若沉思片刻便得解释,并笑道"此作'风月无边',不过是古代文人的文字游戏罢了。"
知道"风月"二字繁体字的人肯定已然会心一笑——"风"繁体字为"風","月"繁体字同形,将其边,即外部两笔去除,所留简化后即为"虫二",因而为"风月无边"。何为"风月无边"?似乎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是景色壮美的描绘,是人对景之壮阔的感叹,是人为蝼蚁在万物面前渺小的叹息。
"虫二"其渊源已不可究。一说,"虫二"源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历下才子刘廷桂题写于泰山万仙楼北侧盘路之西的摩崖石刻;一说,源于杭州西湖湖心亭乃为清乾隆手书;一说,《坚瓠集》中言唐伯虎题"风月无边";一说,张岱的《快园道古》卷十二中"虫二"两字,徐文长赠一妓为斋名,另有清人平步青《霞外捃屑》等史料也有提及。
"虫二"二字可能与大诗人"李白"也有些缘分。湖南洞庭湖三楼,有一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落款为"长庚李白书"。
李白也确实游览过洞庭湖美景,题诗一首,"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夸赞洞庭湖湖景之广阔无边,落日余晖之下大雁衔月而来的美景。
湖南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的《巴陵胜状》中就称,此对联之下隐约可见"一、虫、二"三字,众人皆不解其意,唯独诗仙看懂了此为谜题,留下"水天一色,风月无边"八字。此事迹为后人津津乐道,但其真实性也不可靠,却是现今追溯最早关于"虫二"的传说。
拆字,独属于汉字的游戏"拆字",其实自古以来就有。最早见于占卜,又称被称为"测字"、"破字",通过将字拆成几个部分来判断事情的前因后果。而我们熟知的"测字先生",所用原理此便为其一。
后来,"拆字"也被广泛用于作词、对联、酒令等。"虫二"就是个典型的拆字,将"风月"外部拆掉做"无边"之意,留"虫二"为谜面。
简单的猜字游戏,最常见于猜灯谜。例如,《红楼梦》五十回中红楼女眷猜灯谜,李绮出一谜面为"萤"字,打一个字。其谜底为"花",出处为《礼记·月令·季夏》中说:"季夏之月……腐草为萤。"因而有"草化为萤"的说法。
"草化"二字合起来,即为"花"。也有金庸,原名查良镛,取"镛"拆字为"金庸"为笔名;"苏"繁体字为"蘇",拆字有"鱼米之乡"之美称。
《后汉书·五行志》中称"拆字"为"别字之体",今又称"离合之法",也就是对汉字进行拆解聚合的语用方式,而当"离合之法"融入进一定的语境,如东汉末期董卓,《三国演义》在此写了十二字,"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这便能传达出较为复杂的信息。
其中,"千里草"即为董,"十日卜"即为卓,街头小儿传唱之,一则反应了董卓的暴虐不得人心,二则是起义之人的一种宣传手段。果然,在王允设计之下,貂蝉使美人计,诱吕布杀了董卓,成为佳话,流传至今。
从甲骨文起,汉字从图画延伸而来。"月"便是月牙弯弯,"日"便是圆日一点,"马"便是四蹄动物,有须有眼,"人"便是俯首而立……
秦之小篆、汉之隶书、唐之楷书以及其中 衍生出的行书、草书、宋体、仿宋体、瘦金体等,汉字虽然在不断简化,由圆滑便方正,但一笔一划之间,将文字与万物相连;一撇一捺之际,将文字与笔者的性格、风骨相合。
非在中国文化熏陶之下的人很难理解汉字之奥妙。尤其是在拼音文字的熏陶之下,对文字更多产生线性理解而不是象形想象的日英美人,当然在看到"虫二"会一头雾水。"abcd……xyz"这类字母与万物无关,只有当它们组合成词才可有所解释。
虽然组合繁多,但并不像汉字,即使三岁小儿,见"月"字弯弯便可在头脑中浮现所见之月亮,"moon"一词则更像是赋予了其和月亮的随机联系。也许当被教导,"moon"是太阳,白纸一般的人也会全盘接受,不会产生任何疑惑。
"虫二"的美妙之处便在此,我们能够感知何为"风月无边",我们和它的联系不是随机的,而是能与万物,与出谜之人形成强烈共鸣的。写下"虫二"之人是何其有智慧,"风月无边"又是一种壮观的景象,而两者之间的说不清道不明的联系便是中国的脊梁——汉字。
拼音、表意,孰优孰劣自中国被侵略起,寻求改革的国人就不断提出"改汉字为拼音",以迎合英美等列强的拼音文化。即使是时期的大文豪鲁迅,也曾经提出过"汉字不灭,中华必亡。"但其背景为繁体字难以书写及教育普及程度低导致老百姓的文盲率达到95%。
而现今,文字改拼音的说法也时不时冒出来扰乱大家的视听,崇洋媚外之人认为就此就能与西方直接接轨,但殊不知,汉字乃中国文化之根基。
汉字之亡,随汉字而生的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即亡;文化之亡,民族特性即亡,汉字应该是中国人民最为重视、进行保护的文化遗产。
就英文(拼音文字)与汉字(表意文字)的比较来看,正如麦克卢汉所言,表意文字有拼音文字所无法企及的优点。
数量更少的汉字能表达较英文更多的意思。从一个字的解释上来看,英文"flower"在辞典中的解释仅4种,但"花"在辞典中的解释多达13种,其中既包括名词,也包括动词,意味极其丰富。
这也难怪外国人称中文是最难学的语言,一个"花"字便可将其难倒啊,更别说还有相同读音的不同词语,词语不同读音之间的不同意思,各种变体等复杂的规则。
正如"虫二"所展现出来的,汉字作为古老文字所携带的信息量是英文难以比拟的。汉字本身的特殊形体,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在历史舞台上的独特的"天人合一"之道,这与其他民族的思想是极为不同的。且不说"虫二","风月无边"一词解释给他们,可能他们也很难理解其中的美妙。
再如"国",繁体形态为"國","口"表示疆域,其中"或"字表意,国家主要成分是人口(口)、土地(一横)和武装(戈)。这哪是"nation"一词所能展现的?
更深层次的,拼音文字与表意文字塑造了不同的思考问题和为人处事的方式。拼音文字更多为线性表达,因而西方人推崇线性思考,即所谓"推断"、"理性"之词。而以表意文字,汉字为书写方式的中国,更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与汉字建立了文字与物体本身的联系不无关系。
因而,中国人更注重感觉、知觉,但英语为母语的人更注重推理、理性。
现今,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会意文字,尤其是汉字的独特作用。5G时代必然开启视频时代,人们更多的接受图像信息而非文字信息,思维模式也将随之改变,最鲜明的显现便是,人们更多地被情绪左右,而不是事实左右。
我们更容易被"震惊!八十岁老汉竟做出此事"之类的标题吸引,而不是对八十岁老汉做了什么的平铺直叙。而感性营造起来的关系网络和中国自古以来的关系社会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不同于西方社会的可能。
拼音文字优于会意文字吗?理性优于感性吗?
一切都是未必的。
毕竟对"风月无边"的感知也应当是人们不可或缺的能力。
魏德东写的《周易预测:六爻占卜实用手册》:周易预测的主要方法
八卦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外延,在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大领域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杰出的成果。如:在哲学领域内产生了《道德经》,在社会科学领域内产生了《易经》,在自然科学领域内产生了《黄帝内经》。这三部巨著成了中国东方神秘主义文化的三根柱石。
中国的易学研究历来有两大体系:一是“学”,二是“术”。《周易·系辞》曰:“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其中的“玩辞”属于“学”的内容,多属于官方易学;“玩占”则属于“术”的范围,多属于民间易学。数千年来,“学”与“术”一雅一俗,长期并存,沿着各自的路径发展。
术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八字、六爻、梅花易数、大六壬、奇门遁甲、太乙神数、紫微斗数和风水学说等。就预测术而言,虽种类很多,博大精深,但大多源自《周易》。以《周易》为核心而构成的预测术,多派支流并存,一般统称为周易预测学。周易预测的主要方法有:
一、龟卜。发源于殷商时代(或更早)的一种古老的预测术,以烧裂龟甲或兽骨的纹络,占断吉凶。西周继续沿用。
二、大衍筮法。是周代贵族阶层应用易占的主流筮法,即用50根蓍草,经过“四营十八变”的操作程序演卦排卦,采用象数法来断卦,被称为“周易古法”。
三、式法类。主要有太乙神数、大六壬、奇门遁甲三种,合称“中华三式”。三式的起源都比较古老,且对古天文学、数学、历法、干支、河洛、六十四卦、二十八宿等方面都要求相当高,综合性特别强,所以非一般术士能掌握,被尊为高层次术数、帝王之学。
一般说来,三式仍有分工和侧重,太乙主算天灾变异,奇门主算地理趋避,六壬主算人事吉凶。三式术数,由于其课内固有的信息量已足够丰富,相对来说基本上用不着再从外界摄取信息。
四、梅花术。此术以“体用”为主而又灵活多变不拘泥于体用,以卦象生克为主又不拘泥于生克,区分远近内外,察别动静主客,又灵活体悟易理和生活之理,兼采“三要”、“十应”之外应,兼顾易经爻辞,是对春秋战国以来的古易筮法和断法的一次重大变革和丰富完善。
梅花术属于课内固有信息很少,需要通过取象比类,“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从外界大量摄取信息来补充的术数,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对预测师的内心境界(心法)要求至高,此术亦称“梅花心易”。
此术要求预测师必须准确认识和熟练掌握八卦及六十四卦的万物类象,必须对八卦之先后天方位、数目、宫位、纳天干地支、季节月令等铭记于心,而且要有“灵感思维”,要有对周围人或事物的运动变化及其结果的感知能力。
梅花术的特点:一是看似简单随意,灵活多变,但它有章可循,最符合周易“简易”、“变易”、“不易”三大原则;二是用先天八卦数和后天八卦方位,体现了易学“以先天八卦(河图)为体,以后天八卦(洛书)为用”的运用原则;三是象数与易理并用,以卦象和易理来解释判断,符合周易的本意。
五、六爻术。又称为“纳甲法”或者“火珠林”法。由汉代的孟喜卦气说和京房的爻辰纳甲说演变而来,被称为“大宗之法”。此术不但被各朝民间江湖术士广泛实践完善并得到推广与丰富,而且也被历代高层帝王将相所采用,甚至用其理论思想来注解《易经》文本,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六爻术属于中层次的预测术,易学难精。六爻术相对于烦琐的三式来说,其优点有三:一是简便易行,问事集中,一卦一断;二是起卦灵活,即使在同一个时辰内有多人求测,甚至求测同一方面的事情,均可以采用各人摇卦而加以区分,以避免三式术数在同一个时辰内只能起出一个课式的尴尬;三是六爻术按照京房纳甲的方法配上干支、世应、五行、六亲、六兽(六神),再与周易卦爻象和卦爻辞结合参考,课内固有的信息比较丰富完善。
六、四柱八字术。又称为“子平术”或者“禄命术”,俗称“推四柱”或“批八字”。其法在隋唐之前就已经产生并初具规模,至宋代遂集其大成而成熟完善。其术也是雅俗共赏,既有广大的群众喜爱和参与推广,也有高层人士的笃信和参与完善,是我国最为通行的一种术数。八字术和六爻术一样,易学难精。
七、神数类。一般称为“五术”,包括紫微斗数,邵子神数,铁板神数,南极神数,北极神数五大神数。
八、占星术。主要以天文星象为基础,观察日月五星(亦称“七曜”或“七政”)、北斗七星、二十八宿、十二建星、黄黑道等天星的运动变化和相互作用关系来判断天灾变异以及帝王将相之吉凶。
占星术最初只是将天空的重大星体与帝王将相等“大人物”相对应,或者与地球上(主要是华夏民族区域)的山川地理与分野相对应,故只能判断天灾地理的变异,以及帝王将相之类的大人物的吉凶。
占星术发展到后来,被用来与人的出生时间相结合,即特定的时间对应特定的星空。这样一来,占星术便走下了神坛而与算命术相结合,形成了星命术,而占星术自身反而逐步衰落了。星命术即是占星术与算命术的结合。
九、形法(也称相法)。主要包括三种:即相宅,相人,相字。
㈠相宅:也称为看风水,古称堪舆学。宅分阳宅(活人的住所)和阴宅(死人的坟墓)。随着社会商业的高度发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又产生了专门的“商业风水”(又称“办公室风水”)和“楼市风水”。若以派别分:大体有八宅派,飞星派,玄空派等。虽然门派众多,实则需要取长补短,互相借鉴,不可固步自封。
㈡相人:也称看相,主要有面相、手相、声象、骨象、体相、痣相等类别。印度和西方甚至有人看“臀相”和“足相”,据说也很准确。看相术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并且和八字术相比较各有优缺点,若能配合使用则更佳。
㈢相字:即测字,古称破字、相字、拆字等,但用现在的观点看,则用“测字”这个术语更准确。自古以来人们对文字就有一种崇拜心理,又因一、二个汉字本身的信息量有限,这就要求预测师必须得有较高的心法从外界摄取信息以补充进来,从而满足求测者的需要,同时还要通易理和生活之理,具有生活经验和丰富的阅历,知识面宽广,才思敏捷,这样才能准确并满足求测者的需要。
十、其他术数。主要包括:姓名学,一撮金,称骨术,两头钳,各种抽签等。
易学是心学,学习术数要有“心法”。术数之所以被不少世人斥之为迷信,主要因为它的传授渠道非常窄,一般都是师传秘授,刻意不让大众掌握,故普通人看它,总觉得披着神秘的外衣。但它的预测手段和预测结果,往往使人惊叹、不可思议。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其神秘外衣正在逐层剥开,有的已经能够用现代科学知识予以解释了。
(魏德东)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