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参军(八子参军去不见一人归)

八子参军全部牺牲,感动慰问,毛主席为老人送终
作者:苏区放牛娃
声明:兵说原创,抄袭必究
去年有部战争影片《八子》,主要讲述一位农民把8个儿子都送到前线打仗的感人故事。这部影片是以苏区瑞金农民杨荣显送八个儿子参军,不幸全部牺牲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的。那么,杨荣显当年为什么坚持要送8个儿子参加红军?8个儿子又是怎样牺牲的呢?
《八子》剧照
杨荣显是瑞金沙洲坝土生土长的普通农民,世代务农,共生育了八个儿子。杨家深受地主压榨,加上家里人口多,过的是食不果腹的生活。后来,红军来到了瑞金,建立苏维埃,给他家分了田地,杨家终于解决了温饱问题,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他的儿子也陆续结婚,杨荣显对此非常满意,对红军非常感激。
杨荣显亲眼目睹红军是为劳苦大众谋求幸福的队伍,对红军心生向往,一直想让儿子参加红军。苏维埃在瑞金成立的第二天,杨荣显就兴高采烈地带着老大、老二到报名处,报名参加红军。送两个儿子上前线的时候,杨显荣一脸严肃,给两个儿子整理衣领,反复叮嘱:“儿啊,我们能过上有田种、有饭吃的生活,都是因为红军,你们要听红军的指挥,好好干,你们的孩子我和你们妈妈会照顾好!”
不幸的是,不到三个月,两个儿子便壮烈牺牲。得知噩耗,70多岁的杨荣显悲痛欲绝,看到家中嗷嗷待哺的孙子,更是悲从心来,但他强忍着痛苦,拿着农具下地干活了。
1932年,蒋军纠集50余万兵力,对苏区进行“围剿”。当时,苏区红军不到10万,敌我兵力悬殊。面对来势汹汹的蒋军,红军一方面积极应战,另一方面,多方动员当地百姓参加红军,扩充队伍。反“围剿”斗争打响后,沙洲坝上进出的伤员开始增多,杨荣显看到这个情景后,脸色凝重,几天在家一言不发,每天晚上都要在老大、老二的灵位前坐很久。
一天晚上,老人把6个儿子叫到了老大、老二的灵位前,似乎有什么话要说。6个儿子和老人心有默契,说:“爸,我们也要参加红军,为哥哥报仇雪恨!”
看到6个儿子这样回答,杨荣显心中悲喜交集。悲的是,万一这6个儿子又牺牲了的话,怎么向他们的母亲交待。喜得是,6个儿子这么年轻就深明大义。
《八子》剧照
年龄最大的老三看出了父亲的心思,宽慰道:“爸爸,没有红军就没有我们,如果我们家乡也被占领了,我们的生活又回到从前,母亲和我媳妇都会赞成去当兵的!”老人听到儿子的话,不再犹豫,下定决心把6个儿子全部送去参军。
第二天一大早,杨荣显和6个儿子就起床去报名参加红军,老三、老四、老五、老六顺利应征入伍,老七、老八因为年龄未到,未获批准。但老七、老八很执着,进城换了个报名点,隐瞒了真实年龄参加了红军。
有人听说杨荣显把剩下的6个儿子送去参加红军的消息,劝他留下一两个儿子在身边养老送终,没想到杨荣显态度很坚决:“大家都想把儿子留在身边,你不让儿子去参军,他不让儿子去参军,那谁来保护我们?”
老三、老四、老五、老六上战场后非常勇敢,每场战役都冲锋陷阵,踊跃杀敌,和战友们击退了蒋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4人陆续牺牲。
《八子》剧照
1934年5月30日,苏维埃机关报《红色中华》第三版这样报道:“瑞金县杨氏一家农民八兄弟相争当红军……”时任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的听闻此事,非常感动,专门到杨家慰问,并主动承诺说,会帮他找到老七、老八,并送回家中,可杨荣显怎么也不答应。
红军费尽周折,终于在广昌的战场上找到了老人的2个儿子。两兄弟见战事吃紧,不愿下战场,托话给杨荣显说,打完这仗就回家。万万没想的,两兄弟又双双牺牲在广昌战役。
1934年5月30日,《红色中华》关于“八子参军”的报道
听到最后两个儿子牺牲的消息,杨荣显再也控制不住内心的悲伤,大哭了起来。他手里拿着儿子们儿时穿过的肚兜,跌跌撞撞往儿子离家的方向走,口中念叨:“儿啊,没想到一个也没有回来,我对不起你们啊,老三啊,你结婚第二天就走了,你媳妇天天在村口盼望你回家啊!”
杨荣显踉跄着晕倒在地,因为极度悲伤,老人病倒在床上,生命垂危。毛主席听到杨荣显八个儿子全部壮烈牺牲的消息,立刻带着儿子毛毛想送老人最后一程。可是等他赶到的时候,老人已经离开了人世。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兵说欢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复】
他送八个儿子上战场,一个都没回来……
电影海报。图片来源于网络
今天,电影《八子》上映,电影海报上的一句“赣南中央苏区真实事件改编”吸引了很多观众的目光。
影片背后的真实事件,发生在江西瑞金沙洲坝,一位老人把自己的八个儿子送去参军,自己临终前想见儿子一面,可儿子们却全部牺牲在了战场上。
当年,“父送子、妻送郎,父子一同上战场”这样的感人场面在赣南苏区乡村时刻在发生。无数年轻人,为了国家利益背井离乡去参军,直至献出年轻的生命……
今年是红军长征出发85周年,也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几日前,中网记者走进瑞金,听当地群众为我们讲述“八子参军”的感人故事。
杨世桃老人为我们讲述八子参军的故事。中网记者李响 摄
杨荣显
是瑞金沙洲坝的一位普通村民
家有8个儿子
杨家世代遭受地主剥削
生活过得十分艰难
红军来到后,家中分到了田地
才过上了好日子
也因为此
杨荣显对红军始终怀有感激
1931年
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
在叶坪成立的第二天
杨荣显就带着大儿子、二儿子
前去报名参军了
但不幸的是
不到三个月
两个儿子便牺牲在了战场上
噩耗传到家中
杨荣显老人一句话也没说
看到儿媳怀中的孙儿
他心如刀割
本图刊于《永恒的初心》
1932年,为了扼杀新生的红色
对中央苏区实行
大规模的军事“围剿”
在前方战事吃紧、后方兵员短缺
的情况下
苏维埃政府发出了
“扩红支前”的号召
已经失去了两个儿子的杨荣显老人
再次把剩下的六个儿子
都送去参军了
此去征程漫漫,前方枪林弹雨
杨荣显与儿子们当然知道
参军作战的危险
但你不去、我不去,谁去呢?
电影《八子》宣传照,出品方供图。本图刊于《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06月17日07版
苏区军民经过艰苦作战
粉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围剿”
杨家的老三、老四、老五、老六
也都先后牺牲在了战场上
此时,听说了杨家的事
专门派人看望了杨荣显老人
并告诉他
部队已下了决心
要帮他找到老七、老八
把哥俩送回老人身边
可杨荣显怎么也不答应
……
本图刊于《永恒的初心》
最后,经过几番周折
终于在广昌战役的战场上
找到了老七、老八
听说了家中的事
哥俩说
“等打完广昌这一仗再回去”
可就是这一仗
兄弟俩再也没能回家
听到老七、老八牺牲的消息
杨荣显老人再也忍不住悲伤
他捧着儿子的遗物
踉踉跄跄朝着
村头儿子当年参军离家的方向走去
他哭着说:
“儿呀,原谅你们的爹吧!爹也没有想到你们一个都回不来了呀!老三,你参军走的那天是你新婚的头一天,可怜你媳妇天天在村口等啊、昐啊,可你怎么也不回来呀!”
红军烈士纪念塔,每逢清明都会有很多人前来祭奠,缅怀先烈。中网记者李响 摄
杨荣显一家
八子参军、前仆后继、壮烈牺牲的事迹
是瑞金人民
倾尽所有、支援革命战争的一个缩影
苏区时期
只有24万人口的瑞金
参加红军的就有4.9万余人
几乎所有的青壮年
甚至十四五岁的孩子
都加入了革命队伍
有名有姓的烈士达17166人
还有更多的人连姓名都没有留下
……
编后语
在此次“重走长征路”的采访中,我们一路倾听一路感动。时光流逝,但始终没有冲淡那些刻骨铭心的记忆。
退伍军人杨小春唱了一句《十送红军》后,突然哽咽。
采访中,一位61岁的退伍军人杨小春,他应邀唱了一首《十送红军》,结果刚唱一句就突然哽咽了。
他的爷爷参加长征再也没有回来,奶奶从青丝等到白发,还是没有盼回自己的丈夫。他说《十送红军》对于他们来说,有点“残忍”,“我奶奶等了我爷爷一辈子,结果都不知道他死在哪里,什么时候死的……”
如今硝烟散尽,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已经很难想像当年战争的残酷,但在前辈的讲述中我们仍能感受到那份红色力量。
我们不会忘记像杨家八子这样一去不复返的红军战士,也不能忘记无数个像杨荣显这样,为支援革命送儿上前线的父母。
我们不知该如何对他们说声谢谢,铭记、前进,便是我们最好的致敬。
本文部分资料由江西省瑞金市宣传办提供
中网微信(zgjw_81)出品
作者:李响
编辑:李响
编审:任旭
投稿邮箱:zgjw_81@126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网微信
高希希拍《八子》真实性是灵魂
作者:王金跃
一家八子,满门忠烈;十万英魂,舍生赴死。根据赣南真实事件改编的战争史诗片《八子》将于6月21日全国上映。昨天,该片在江西赣州举行“不忘初心,再度启航”发布会,高希希导演与主演刘端端、邵兵以及在片中饰演儿时“八子”的小演员们温情重聚,共忆拍摄点滴。高希希表示,真实性是《八子》这部电影的灵魂,这次自己希望用最新的叙事方式,最真实的、最有温度感的故事内涵,来打造一部年轻人爱看的战争片,“现在的观众不是那么好糊弄的。”
取自赣南“八子参军”真实故事
《八子》以江西当地家喻户晓的英雄故事“八子参军”为原型。20世纪30年代,中国内忧外患,很多老百姓连温饱都难以为继,但是派却置民众疾苦于不顾,对中央苏区发起了疯狂的第五次反围剿。为了守护家园故土,33万赣南壮士踊跃参加红军,一位老母亲毅然决然把八个儿子送上了战场,可以说,“八子”是当年10.82万赣南烈士的缩影,更代表着这片红色热土为新中国、为了后来人所作出的不可磨灭的奉献和牺牲。
发布会上,赣南采茶歌舞剧院带来了大型赣南采茶剧《八子参军》(该剧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精彩片段,沉浸式氛围将全场观众瞬间带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高希希说,《八子》采用了母子情、兄弟情、战友情三线并叙的结构,战争场面交织着催人泪下的情感线,真实再现那段可歌可泣的悲壮往事。刘端端(饰幼弟杨满崽)、邵兵(饰大哥杨大牛)两人现场揭秘了该片的一大温情泪点——哥哥大牛就像小时候一样背起弟弟满崽上演“兄弟背”,然而实际上,满崽即将要去完成一项极为危险的任务……作为家里仅剩的两兄弟,彼此都希望对方活着,但是他们最终还是选择了战场。主演刘端端表示:“战争只是这部戏的外壳,在更大的角度上它讲的是母子、兄弟之间特别深挚感人的爱,是我们内心都需要的那种温暖的东西。”
值得一提的是,在片中饰演儿时八子中的四位小演员也来到了发布会现场,并获高导亲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红色基因代代传》一书,个中深意不言而喻。
电影《八子》于去年12月在江西开机,谈及拍摄细节,高希希说,影片的剧本就打磨了两年,至少写了15稿,采茶剧《八子参军》的故事其实非常简单,短短几百字就可以说完,这部剧的重点讲的是一个母亲对于八个孩子的情怀,但如果依样拍成电影,肯定不是高希希想要的样子,所以在电影中,故事从刘端端饰演的幼弟杨满崽的视觉展开,讲述了他在革命战争年代成长的故事,由于时间的限制,影片的主要笔墨都放在了刘端端和邵兵饰演的两个兄弟身上,其余六个兄弟的故事只是简单描写。
拍战争细节怎么较真都不为过
拍摄时的艰难让高希希印象深刻,当时剧组在当地转战密林、河滩、山谷多处实地取景,时值寒冬又遭遇几十年不遇的极端天气,前后近两个月的拍摄期里非雨即雾没有晴过一天,主创和工作人员连续奋战,甚至在冰冷泥泞的河水里一泡就是好几个小时,极其辛苦。“《八子》既然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我们就希望把最真实的感受表达出来,让观众切实感受到当时先烈们是如何流血牺牲、老区人民是如何无私奉献的。”高希希表示。
为了还原电影的真实性,剧组下了很大的功夫,请来好莱坞的爆破师,这位爆破师一开始以为设计1000个炸点足矣,结果最终,剧组使用了4500个炸点。
谈及拍摄过程时,邵兵回忆:“当时在片场的感受是冷、累,我有很多战争戏,每天跑炸点,回去咳的痰都是黑痰。”
“真实是历史的表情,也是决定这部电影成败的关键。”高希希感慨道,对于战争细节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有一次,他看了梅尔·吉布森的《血战钢锯岭》这部影片,深受启发,“我发现,这部电影对于战争场面的还原非常真实,吸引了很多观众走进电影院观看。”
将《八子》拍摄成一部具有自己风格的战争史诗,也是有关领导对于高希希导演的要求。在电视剧领域早已功成名就的高希希坦言,现在自己更加享受拍摄电影的日子,而且他一拍电影,周围人都说他变得非常“矫情”,爱较真儿。比如影片的最后,本来设计了一座浮桥,战斗在浮桥上打响。但高希希在开拍前突然觉得,这个场面还不够震撼,于是决定废掉这座桥,重新在悬崖上搭了一座索桥,让战争的残酷性再度升级,最终成为影片的华彩乐章。
高希希祖籍是赣州安远县,2012年他曾经来到赣州拍摄了《》这部电影,此次拍摄《八子》是他呆的时间最长的一次,“没有家乡人民支持,我无法完成这部电影。先烈们都在这片红土地上看着我们呢!”
对于演员的挑选,高希希的要求就是要能吃苦,演员邵兵跟高希希是第五次合作,两人已经很默契。高希希说,邵兵在拍摄时提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只要是好的建议,自己都能接受。演员高强、何润东也在影片中饰演角色。
对于电视剧,作为今年“白玉兰”奖电视剧单元评委会主席的高希希透露,自己目前正在筹备几部大剧,他发现,现在的观众在影视剧的审美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临近尾声时,主办方特别准备了江西传统美食粉蒸肉,高导与主创们共同品尝了最地道的家乡味道。粉蒸肉既呼应了片中战士们“谈肉充饥”、以苦为乐的片段,更饱含了饮水思源的深刻寓意,作为后来人,我们更需牢记初心,感恩先烈,不忘本色。本报记者王金跃发自江西赣州。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