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八字咒梵文读音(文殊八字咒梵文读音是什么)
六甲秘祝 临兵斗者皆数组前行
九字真言,出自东晋葛洪的《抱朴子内篇·登涉》。祝曰,临兵斗者皆阵列前行。凡九字,常当密祝之,无所不辟。要道不烦,此之谓也。
九字真言,又名六甲秘祝,密教称为奥义九字,系由\"临兵斗者皆阵列前行\"九字所成之咒术。典出《抱朴子·内篇卷十七·登涉》第五段:\"入名山,以甲子开除日,以五色缯各五寸,悬大石上,所求必得。又曰,入山宜知六甲秘祝。祝曰,\"临兵斗者皆阵列前行\"。凡九字,常当密祝之,无所不辟。要道不烦,此之谓也。
九字真言为中国道家的秘术。传入日本后,混入真言密教之一部,并被误抄为\"临、兵、斗、者、皆、阵、列、在、前\",而成为日本修验道之山伏所重视的咒法。
九字真言又名六甲秘祝,典出《抱朴子·内篇卷十七·登涉》第五段:\"入名山,以甲子开除日,以五色缯各五寸,悬大石上,所求必得。又曰,入山宜知六甲秘祝。祝曰,\"临兵斗者皆阵列前行\"。凡九字,常当密祝之,无所不辟。要道不烦,此之谓也。\"九字真言系为中国道家的秘术。佛教(密教)称为奥义九字,传入日本后,混入真言密教之一部,并被误抄为\"临、兵、斗、者、皆、阵、列、在、前\",而成为日本修验道之山伏所重视的咒法。
《中华道藏》:\"入山宜知六甲秘祝。祝曰:'临兵斗者,皆阵列前行。'凡九次,常当密祝之,无所不辟。要道不烦,此之谓也。\" (底本出处:明《正统道藏》太清部。参校版本: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
折叠正统道藏
中国道教史上重要道藏之一,明代编纂。明成祖即位之初(1403),曾令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重编《道藏》,永乐八年(1410),张宇初去世,又令第四十四代天师张宇清继续主持编藏。到明英宗正统九年(1444)始行刊板,又令道士邵以正督校,增所未备,於正统十年(1445)校定付印,名《正统道藏》,共五千三百零五卷,四百八十函,按三洞、四辅、十二类分类,采用《千字文》为函目,自「天」字至「英」字,每函各为若干卷,颁之天下,藏於各名山道观。到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命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续补《道藏》,仍以《千字文》为函次,自「杜」字号至「缨」字号,凡三十二函,一百八十卷,名《万历续道藏》。与《正统道藏》合计共五千四百八十五卷,五百一十二函,即现存明版《正统道藏》,这是我国现存的唯一官修道藏。1923─192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借用北京白云观所藏明刊《正统道藏》,以涵芬楼名义影印,缩改为六开小本,凡一千四百七十六种,一千一百二十册。今有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道藏》影印本,另有台湾艺文印书馆、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本等通行於世。
折叠抱朴子内篇校释
抱朴子内篇原来单独成书,不与外篇相并。葛洪抱朴子内篇序云:\"余所著子书之数,而别为此一部,名曰内篇,凡二十卷,与外篇各起次第也\"。葛洪先撰外篇,后著内篇(见黄白)。抱朴子外篇自叙称:\"凡著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则内篇为二十卷,应无可疑。唯隋书经籍志道家著录内篇二十一卷、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内篇十卷为异。现在流传的抱朴子内篇二十卷,卷各一篇;则新唐志十卷本,可能是合两篇为一卷。我相信抱朴子内篇原来就是二十卷,可是卷各一篇,就不一定是原来的样子。因为晋书葛说内篇和外篇凡一百一十六篇。现行本内篇二十篇,外篇五十二篇,内外篇合计仅有七十二篇,距一百一十六篇尚差四十四篇之谱。这四十四篇显然亡佚了。所以严可均铁桥漫稿六代继莲龛为抱朴子叙云:\"今本仅内篇之十五六,外篇之十三四耳\"。
如今我们看到的抱朴子版本都是 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的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这本《抱朴子内篇校释》底本是清朝校本,而清本和宋本是一个系统下来的。 之前说过历朝历代都会编撰道藏,我们当代的道藏叫做《中华道藏》。《中华道藏》把 王明的《抱朴子内篇校释》 收录了,这个版本是道教官方推行的版本。
折叠原作散失严重
宋本卷末有刻书牌记五行:\"旧日东京大相国寺东荣六郎家,见寄居临安府中瓦南街东,开印输经史书籍铺。今将京师旧本抱朴子内篇校正刊行,的无一字差讹。请四方收书好事君子幸赐藻鉴。绍兴壬申岁六月旦日。\"
抱朴子是东晋的著作,但是之前散失严重。现存的抱朴子大概只有原作的十之四五。而明代的《正统道藏》是 明成祖即位之初(1403),曾令龙虎山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重编《道藏》,永乐八年(1410),张宇初去世,又令第四十四代天师张宇清继续主持编藏。
入山咒法
折叠基本介绍
六甲秘祝(九字真言)出自《抱朴子·登涉》:\"入山宜知六甲秘祝。祝曰:'临兵斗者,皆阵列前行。'凡九次,常当密祝之,无所不辟。要道不烦,此之谓也。\"
折叠井田式折纸符法
根据草庐真人的(邵氏符咒化解学)理解,这个方法是姜子牙的独特秘法。作用是一把折纸符放于伤口处立即可以止血止疼痛;贴于漏水处可以止漏;放于害鸟害兽出入道孔,可以驱赶他们于绝迹;放于枕头下可以退恶梦,无惧于病痛;放于船舱,在海上可以无动于衷,毫无覆船之虞。兼指除此之外自认为适当的时候可以诚心一试,广大神通灵验不已。
这个符咒的写法是用符纸裁成正方形,把九个字按以下排序
临兵斗皆阵列
前行者者临前
列阵皆斗兵行
注:左边为井田折纸符排序 (出处:七字罡符);
其中[斗]字为古代正体字[战斗]之斗,而不是建国以来简化的[斗];
[阵]字古传有版本为[陈],[列]也有{烈}与{裂}。
折叠九字剑印诀
于空中念咒:\"临 兵 斗 者 皆 阵 列 前 行\",并且画四纵五横。左手放于腰部成象征刀鞅状,右手成剑状;如宝剑出鞘。念一字用右手剑指于空中横或竖,奇数作横,偶数作竖。右手捏\"剑诀\"再用力配合念九字真诀在胸前比划,右手食指与中指伸直,无名指与尾指弯曲至掌心,大拇指扣住尾指与无名指的指甲端。大拇指扣住尾指与无名指的指甲端时,必须紧紧地压制两指指甲而使指甲不外露,此举称为『藏甲』。此术法能否有效此点是关键点之一。因黑夜笼罩而不能辨别方向时,先做个宝剑出鞘的架势,然后闭目,保持心平气和,真心的向自己最相信的神祈祷,再打出九字诀,之后就有灵验。
折叠作用及方法
九字咒可以用来防身除魔,可这咒法是要配合强大的念力才见效的,一般练习念力最好是打坐,冲冷水澡也不错,如果你都做不到,就只有用这个方法,在每天有空闲时就去练习,慢慢加强念力。
首先要静下心来,深呼吸几次,然后右手结个剑指印,左手握拳作剑鞘状包住右手的中食二指,用点力象拔剑一样把右手抽出来,在空中按照下图画出九字图,每天都要多加练习,很快你就会感觉到念力的存在了。在画时心里一片杂乱或是傻傻的空白都是无效的,要有极坚定的信心和气魄才行,在使用时也是这样。在遇到困难时,就划出这九字图,同时心里也要默念着这九字咒,在结束时要加念:胜,胜,胜,云。以做结束。它不仅可以护身,还可以止痛,以及更多的用处,这要靠自己去在实践中总结。只有这样,所学的东西才真正消化成你自己的。为人处事都要礼让三分,要知道力量越大责任也就越大,帮助他人是你不可推卸的,只有这样你才能更加的进步。
上述\"临 兵 斗 者 皆 阵 列 前 行\"属奇门阵法,后用为\"镇法\"。实为北斗九星,按罡演步。布气行术,有静态法,动态步罡法。
折叠效力
七字罡符,北斗护身专破邪术。此符配合\"六甲秘咒\"使用,连蛇鼠虫蚁退避三舍。
六甲秘咒:临 兵 斗 者 皆 阵 列 前 行。若感到莫名不适,走夜路害怕,要从事危险活动前等等,男左女右,中食二指夹住锦囊,持咒三遍,无所不辟。
此符黄纸朱书,不可配于腰部以下。
真言详解
折叠释义
九字见于晋葛洪的《抱朴子·登涉》:\"临 兵 斗 者 皆 数 组 前 行\",后演变为\"临兵 斗 者 皆 阵 列 前 行\",意为\"集聚的士兵,战斗的勇者都排好了队列,往前行进\"。意思是说,常念这九个字,就可以辟除一切邪恶。东密受到我国道教的影响(使用护咒法),在抄录这九个字时,把「数组前行」误抄成「数组在前」或「阵裂前行」,而沿用至今。随著日本动漫的引用,更为国人熟知。另有一说,日本所传的九字其实出自于密教的\"九会坛城\",即\"灵 镖 统 洽 解 心 裂 齐 禅\",九字各有其意义:
折叠临(灵)
身心稳定
表示临事不动容,保持不动不惑的意志,表现坚强的意志。
结合天地灵力------降三世三昧耶会
手印:不动明王印
咒语:金刚萨埵心咒
折叠兵(镖)
能量
表示延寿和返童的生命力。
行动快速如镖------降三世羯摩会
手印:大金刚轮印
咒语:降三世明王心咒
折叠斗(统)
宇宙共鸣
勇猛果敢,遭遇困难反涌出斗志的表现。
统合一切困难------理趣会
手印:外狮子印
咒语:金刚萨埵法身咒
折叠者(洽)
复原
表现自由支配自己躯体和别人躯体的力量。
万物之灵力,任我接洽------一印会
手印:内狮子印
咒语:金刚萨埵降魔咒
折叠皆(解)
危机感应
表现知人心、操纵人心的能力。
解开一切困扰------四印会
手印:外缚印
咒语:金刚萨埵普贤法身咒
折叠阵(心)
心电感应/隐身
表示集富庶与敬爱于一身的能力。
透视、洞察敌人心理------供养会
手印:内缚印
咒语:莲花生大士六道金刚咒
折叠列(裂)
时空控制
表示救济他人的心。
一切阻碍自己的障碍------微细会
手印:智拳印
咒语:大日如来心咒
折叠前(齐)
五元素控制
表示更能自由自在地使用超能力。
使万物均为平齐------三昧耶会
手印:日轮印
咒语:大日如来心咒
折叠行(禅)
光明/佛心
表示佛境,即超人的境界。
我心即禅,万化冥合------根本成身会
手印:宝瓶印(或隐形印)
咒语:摩利支天心咒
折叠编辑本段佛教九字真言
临 遇事具不动不惑之意志,默念降三世明王之不动心。
兵 寿命之延长及精力之恢复,默念降三世明王之忿怒心。
斗 勇猛果敢,默念大日如来之金刚萨朵。
者 自在操控肉体,默念大日如来之智慧。
皆 随心所欲地操控他人之心,至此修得\'他心通\'。
阵 听灵界之声,集中敬爱之力,默念大日如来之慈悲心。
列 自我完成,达致救护他人之力,至此修得透视之神通。
前 凌空飞行,於空中翱翔,默念大日如来之自在力。
行 完成修行,入超人之境界,至此进入涅磐之大日如来.
折叠西藏密宗
密教以左手为常静,故名为慈悲之手,渡顽愚众生。右手为常动,故名为智慧之手,渡上根利器。称为\"悲智双运\"渡尽无余凡夫。合此双手即表示断除\"贪嗔痴疑慢\"之烦恼障惑,是远离身语意之无始无明,其合掌的姿势名为\"印\",即断身业的杀盗淫等3恶业,念佛号等密语,及观诸尊相好庄严
,则成涅盘实相之常乐我净。
手指秘名
经文之中手指密号多矣。今且出行记中所用示之。
谓两手名二羽,亦名满月。
两臂亦称两翼。
又十指名十度,亦名十轮十峰。
右手名般若。亦名观、慧、智等。左手名三昧。亦名止、定、福等。
十度号。从左小指起以次数之上,即檀、戒、忍、进、禅。从右小指起以次数上,即慧、方、顾、力、智。
五轮密号亦然。从左右小指起次第向上数之,即地水火风空也。
折叠临(灵)
身心稳定
表示临事不动容,保持不动不惑的意志,表现坚强的意志。
结合天地灵力------降三世三昧耶会
手印:不动明王印
咒语:金刚萨埵心咒
折叠兵(镖)
能量
表示延寿和返童的生命力。
行动快速如镖------降三世羯摩会
手印:大金刚轮印
咒语:降三世明王心咒
折叠斗(统)
宇宙共鸣
勇猛果敢,遭遇困难反涌出斗志的表现。
统合一切困难------理趣会
手印:外狮子印
咒语:金刚萨埵法身咒
折叠者(洽)
复原
表现自由支配自己躯体和别人躯体的力量。
万物之灵力,任我接洽------一印会
手印:内狮子印
咒语:金刚萨埵降魔咒
折叠皆(解)
危机感应
表现知人心、操纵人心的能力。
解开一切困扰------四印会
手印:外缚印
咒语:金刚萨埵普贤法身咒
折叠数(心)
心电感应/隐身
表示集富庶与敬爱于一身的能力。
透视、洞察敌人心理------供养会
手印:内缚印
咒语:莲花生大士六道金刚咒
折叠组(裂)
时空控制
表示救济他人的心。
一切阻碍自己的障碍------微细会
手印:智拳印
咒语:大日如来心咒
折叠前(齐)
五元素控制
表示更能自由自在地使用超能力。
使万物均为平齐------三昧耶会
手印:日轮印
咒语:大日如来心咒
折叠行(禅)
光明/佛心
表示佛境,即超人的境界。
我心即禅,万化冥合------根本成身会
手印:宝瓶印(或隐形印)
咒语:摩利支天心咒
折叠日本东密(真言密教)
东密是一个佛教用语,即指空海所传,而以东寺为根本道场之日本真言密教,又称东寺流。相对于天台宗之'台密'。空海之后传真雅、真然,源仁;源仁再传益信、圣宝。
\"临(りん)、兵(びょう)、闘(とう)、者(しゃ)、皆(けい)、阵(じん)、列(れつ)、在(ざい)、前(ぜん)\"。相信任何对忍者有兴趣的朋友都不会对这九个字感到陌生,对了,这就是被忍者口口相传数百年的九字真言。对忍者来说\"临、兵、斗、者、皆、阵、列、在、前\"这九字真言的正确读法是\"りん、びょう、とう、しゃ、けい、じん、れつ、ざい、ぜん\",也就是按日文的音读发音,并非有些文章中提到的\"あ、き、さ、た、か、は、わ、や、え\",很多相关日文资料确认九印没有上述这种读法,而我听过的正统九字真言全是按照第一种方法读的。
作为一名忍者,战斗前口念九字真言同时用双手摆出各种印契是个必不可少的过程,他们口颂手结的东西就是我们常说的九字真言或九字密印(九印)。
既然谈到九字真言就不能不说密宗。正如前文中提到的,在古代,大多数忍者都是东密的狂热份子,尽管很多忍者不是刻意去修习密宗,但从生下来他们就被灌输了密宗思想,以后会不自觉的沉溺于其中或多或少的受到一些影响。所谓密宗是相对于佛教显宗而言的,他是古印度后期佛教的特色,是佛教与印度教结合的产物。流派方面可分为代表印度和中国汉地密宗的杂密、由中国密宗流传到日本后改良演化形成的东密和西藏的藏密。
唐玄宗时代,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藏三位印度密宗大师来到中国,他们传下了密宗的教门。宋末元初,由蒙古人带入西藏的密教,经过和当地喇嘛教的融会后形成了藏密。明朝永乐时期,朝廷认为密宗过于怪异,便下令废逐,故杂密在中原势渐衰微,而晚唐时期由空海大师代到日本的东密真言宗却得到了广泛传播。密宗视毗卢遮那(即大日如来,著名的镰仓大佛就是毗卢遮那)为最高统帅和创教之主,极力推崇传承、真言和密咒。而它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密宗认为人的身体有许多奥秘和潜能,只要通过密宗法门的不懈努力就能使修行者发挥全部潜力,让身体与宇宙沟通达到天人和一的境界,这和忍者追求的极限体术不谋而合。\"三密加持\"是密宗修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身密--手结印契,语密--口颂真言和意密--心观尊佛。
身密的主要修行就是\"结手印\"。简单的说就是通过两手十指相互交叉结成不同的形状,并配合想象意念形成的修法。密宗手印的种类可谓数以千记,每种都有特殊的含义和作用,例如:吉祥印、金刚大惠印、大轮坛印、摧伏诸魔印、宝冠持宝印、光焰火界印、缚思等仙印、准九头龙印等等,虽然有些手印名字相同,但其结出的形状却大相径庭。像金刚甲胄印就是趋魔护体的一种(如是当以明印想成甲胄,擐于自身遍起光焰,恶心魔类四散驰走)。忍者九印依次为:独占印、大金钢轮印、外狮子印、内狮子印、外缚印、内缚印、知券印、日轮印和隐形印。对东密而言,透过人体两手十个指头,配上心理想象的意念,契合某一修法,互相结成各个不同的\"手印\",便可产生加持修学密法者的效力。密宗理论认为双手十指对外与法界佛性相通,对内与五脏六腑相通,所以修习密法时,结成\"手印\",便可与法界中已经成就的请佛菩萨的身密互相感召,增加速成效果,自身也如同获得了佛的神通。除了结手印以外身密还有各种坐势,它和手印一样种类繁多且各具意义,全跏趺坐中的\"吉祥坐\"与\"降魔坐\"是忍者常练习的两种。忍者平时经常要配合忍者五道(以后章节另有详述)中的\"香\"进行吉祥坐、降魔坐的精神集中修炼。
语密又称真言,是通过修习者口诵一串咒文使其心中产生造化物并促使他们异变,利用这种特殊的音符震动身体中的气脉,将心集中于一点上形成超乎寻常的潜能并启发神通与高度的智慧。密宗中真言的数量和手印一样也是种类繁多,例如:火天真言、阎魔王真言、四天王真言、金翅鸟王真言、罗刹众真言、罗刹王真言、加持句真言、三昧耶真言、不动尊真言、金刚甲胄真言等,另外还有五字真言、藏密六字真言(在中国非常有名的六个字,别告诉我你不知道!)、文殊八字真言。忍者念的\"临、兵、斗、者、皆、阵、列、在、前\"是东密中的九会曼荼罗真言。东密真言大多是根据古印度梵文字母的声与韵组合来发音的。不过,在日本高野山东密大道场所传出的咒语,大体上都已变成了带有日本音的梵语。
要详实地研究密宗咒语的音韵,实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但不同于源自古印度梵文的藏密六字真言,\"临、兵、斗、者、皆、阵、列、前、行\"这九个字始出于中国东晋的道教典籍《抱朴子》。大家都知道《抱朴子》是一部道家经典,分内篇与外篇两部分。内篇主要介绍的是道教的丹法、禁术与养生,外篇则是兵略、政论等相关内容。九字真言就出自《抱朴子·内篇·登涉》中。中国道教有许多禁术,禁术又称\"禁法\",道教认为用此可遏制鬼物和毒虫猛兽。禁术盖由早期气术、符法派生而来,始见于东汉末。可分为\"气禁\"与\"咒禁\"两类。其涉及内容五花八门,从行云求雨、驱虫避灾到请鬼送神无所不能,天狗一直追求的\"唤风雷·制鬼神\"就是其中一种。
《抱朴子》中关于九字真言的这篇属于咒禁,原文是:谓\"入山宜知六甲秘祝。祝曰:'临兵斗者,皆阵列前行',凡九字,常当密祝之,无所不辟\"。涉江渡海则祝曰:\"卷蓬卷蓬,河伯导前辟蛟龙,万灾消灭天清明\"。日人对此略加修改就成了我们看到的样子。如果从密宗念诵咒语的修习方法来讲,它是利用一种特别的音符,震动身体内部的气脉,使它发出生命的潜能,变为超越惯有现象界中的作用,而进入神妙领域,乃至可以启发神通与高度的智慧。所以在东密的三部密法中,如金刚部、胎藏部、莲花部,便各有不同的咒语,使修习者为不同目的而达到不同的效果。如果从这一观点的立场来说,密宗咒语音密的最大重心是音声与人体气脉的关系,纯粹是一种超越物理的神秘作用。
意密是\"三密加持\"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整个密法修持过程中,身密和语密都要依靠意密才能发挥作用。意密通过\"观想\"引发意识潜能而达到超然物外的境界。前面我说过忍术的九字真言是一种自我催眠的密术,正如现代魔术表演中魔术师对一位助手施以催眠说:\"你是跟棒子\",此时即使有人站在助手悬空的身体上他也浑然不知一样。意密利用结手印颂真言的过程集中意念、自我麻痹,他使忍者全身热血沸腾并变的兴奋异常,以至在战斗中可以暂时忘却痛苦,完完全全成为一部全功率运行的杀人机器。
东密最基本的经是《大日经》和《金刚顶经》。透过这两部经书所说的基本原理,我们能够得知人类具备超越于宇宙万有的自性本能,作为从事忍者这种特殊职业的战士来说,每一次战斗都是攸关生死的恶斗,既然是以性命相搏的死斗当然希望能发挥自己的全部潜力为生存而战,这时就需要一种能够激励自己的精神依托和让身体充分展现机能的催化剂,九字真言正好满足了这种需求,因此受到忍者们的推崇。
理解了密宗的\"三密加持\"我想大家应该对忍者每次进行战斗前无论如何一定会结手印、诵真言、集中意念的原因有所了解了吧。
梵林文化-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 (佛教四大菩萨之一)
文殊菩萨,梵名Mañjuśrī,音译作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满祖室哩,意译为妙德、妙吉祥、妙乐、法王子。又称文殊师利童真、孺童文殊菩萨。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般若经典关系甚深,故称为大智文殊师利菩萨[2] 。或谓其为已成之佛,如首楞严三昧经卷下载,过去久远劫有龙种上如来,于南方平等世界成无上正等觉,寿四百四十万岁而入涅盘,彼佛即今之文殊师利法王子。或谓其为实在人物,如文殊师利般涅槃经谓,此菩萨生于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家,生时屋宅化如莲花,由其母之右胁出生,后至释迦牟尼佛所出家学道。此外,亦有说文殊菩萨为诸佛菩萨之父母者。一般称文殊师利菩萨,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佛之胁侍,分别表示佛智、佛慧之别德。所乘之狮子,象征其威猛文殊菩萨是如来佛祖怙恃之一。
人物背景
文殊菩萨形象
代表聪明智慧,文殊菩萨又称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法王子。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左右胁侍,世称“华严三圣”。应化道场为山西五台山。
据《文殊师利般涅槃经》所记载:文殊菩萨是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之子。后来诣仙人处,求出家法,却无酬对者,乃皈依佛,出家学道,住首楞严三昧,行稀有难事,佛涅槃后四百五千岁时至雪山,为五百仙宣畅演说十二部经,后还本生地,在尼拘楼陀树下入涅槃。依照佛教典籍所载,文殊菩萨是过去世无量诸佛的老师,曾经引导无数的修行者证得佛果。在《放钵经》中,佛陀也说:今我得以成佛,都是文殊菩萨的恩德!过去无数诸佛,也都是文殊师利弟子,未来当成佛者,也都是文殊菩萨威神力所致。就好像世间的小孩有父母一样,文殊菩萨是一切众生在佛道中的父母。
文殊菩萨常与普贤菩萨同侍释迦牟尼佛,是释迦牟尼佛所有菩萨弟子中的上首,所以又称为文殊师利法王子。文殊菩萨形象则为仗剑骑狮之像,代表着其法门的锐利,以右手执金刚宝剑,断一切众生的烦恼,以无畏的狮子吼震醒沉迷的众生,这是文殊菩萨的基本形象。除此之外,文殊菩萨相应于娑婆世界有情众生的因缘,亦有种种不同形象的示现。一般文殊菩萨的尊形有僧形文殊、一髻文殊、五髻文殊、八髻文殊、六字文殊等。
文殊菩萨的形象,通常是手持慧剑,骑乘狮子比喻以智慧利剑斩断烦恼,以狮吼威风震慑魔怨。
文殊菩萨形象多变,依照其形象,可分为一字、五字、六字、八字文殊,其中最常见的是五髻文殊。
五髻文殊是因头顶绑了五个髻而得名,这五髻代表的是五种智慧。一般右手握「智慧剑」,象征以智慧剑斩烦恼结。(或手持如意,象征智慧成就)。左手持的莲花上放置「般若经」,代表智慧的思维。智慧之利剑表示能斩断种种蠢痴,智慧犀利如剑;青莲花则代表纯洁无染,花上放有般若经,作为智慧与慈悲的象征。菩萨亦常乘坐狮子座骑,表示智慧威猛无比、所向披靡、无坚不摧、战无不胜;或以莲花为台座,代表清净无染;或驾乘金色孔雀,比喻飞扬自在。
文殊菩萨分类
白文殊,藏密所奉文殊之一。.....一面二臂,头戴天冠,披发,一手持剑,一手持莲花,上有经函。身面白色;黄文殊,密教所奉文殊之一。.....身黄色,一面二臂,左手持经函,右手持剑上举;密具文殊,藏传密教诸文殊之一。.....其相红花色,七首二臂,持莲花,经函。属瑜伽部本尊之一。
文殊菩萨化生
文殊菩萨
在《佛说文殊师利般涅槃经》中,佛告跋陀波罗:“此文殊师利有大慈悲,生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家。其生之时,家内屋宅化如莲华,从母右肋出,身紫金色,堕地能语如天童子,有七宝盖随覆其上,诣诸仙人求出家法,诸婆罗门,九十五种诸论议师,无能酬对,唯于我所出家学道。……住首楞严定,以此三昧力,出现于十方,于佛灭度后,五千四百岁,于其本生处,示现入涅槃。”又据传说,预知释迦牟尼佛将在伦比尼园出世,而当时尼泊尔(加德满都)还是一片荒凉沼泽地,于是文殊菩萨慈悲为怀,不避艰辛,提前二十余年,率领弟子数十人,由五台山至尼泊尔,移山填沼建造城池,以迎接伟大佛陀降临人间。
文殊菩萨道场
五台山
传为文殊菩萨显灵说法道场的五台山,居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人称“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可见其在佛教徒心目中的地位非同一般。传说五台山最早是道家的地盘。《道经》里称五台山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庙。《清凉山志》称文殊菩萨初来震旦(古代印度人称中国为震旦)时,居于石盘洞中。而石盘洞是在道家的玄真观内,这说明五台山为道家所踞。五台山取佛教替代道教,最终成为中国的佛教名山,来源于佛祖的明示及佛道两家的争斗。据《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记载,佛祖释迦牟尼对金刚密迹主菩萨说:“我灭度后,于此瞻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其国中有山,号曰‘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此,为诸众生,于中说法。”这里所说的“五顶山”,就是指现今的五台山。佛教传入五台山,史载始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被汉明帝请来的两位印度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从洛阳来到五台山(当时叫清凉山)。由于山里很早就有了阿育王的舍利塔,再加上传说中五台山又是文殊菩萨演教和居住的地方,他二人遂产生了在此建寺的想法。但因当时五台山是道家的地盘,道家不会轻易地允许外来教派在此建寺。一个要建,一个不让建,这就需要借助于第三者来裁决。据《国史旧闻》记载:“永平十四年正月十五日,明帝集诸道士于白马寺,使于摩腾、竺法兰二人赛法。”在明帝的主持下,双方达成了“赛法”协议,即约期焚经,以别真伪(相传焚经地点在今洛阳焚经台)。其结果,道教经文(除道德经外)全部焚毁,佛教经文却“烈火不烧”。可见,外来的和尚不但会念经,而且其经文也能经得起“千锤百炼”。印度二高僧因此也就获得了在五台山建寺的权利。接下来就是建寺地点的选择了。据《清凉山志》记载:“在大塔左侧,有释迦佛所遗足迹,其长一尺六寸,广六寸,千辅轮相,十指皆现。”相传他二人不仅发现了此足迹,而且还发现有“舍利”,再加上此处山势奇伟,气象不凡,与印度的灵鹫山(释迦牟尼修行处)相似,故决定在此建寺,并取名灵鹫寺。明帝为表示信佛,追命“大孚灵鹫寺”。“大孚”即弘信的意思。“大孚灵鹫寺”就是今显通寺的前身。从那时起,佛教就在五台山深深扎下了根,并开始成为中国的佛教中心。
五顶胜境
五台山由东西南北中五大高峰组成,据说代表着文殊菩萨的五种智慧:大圆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以及五方佛:东方阿閦佛,西方阿弥陀佛,南方宝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卢遮那佛。东台名望海峰,海拔2795米,东台顶上“蒸云浴日,爽气澄秋,东望明霞,如陂如镜,即大海也,”故冠此名。由于海拔高,台顶气温低,盛夏之时节,仍须穿棉衣。中国佛协前会长赵朴初填词赞曰:
“东台顶,盛夏尚披裘。天著霞衣迎日出,峰腾云海作舟浮,朝气满神州。”
西台名挂月峰,海拔2773米,台“顶广平,月坠峰巅,俨若悬镜,因以为名。”有诗赞曰:“西岭巍峨接远苍,回瞻乡国白云傍。孤峰岭翠连三晋,八水分流润四方。晴日野华铺蜀锦,秋风仙桂落天香。当年狮子曾遗迹,岩谷常浮五色光。”
南台名锦绣峰,海拔2485米,“顶若覆盂,圆周一里,山峰耸峭,烟光凝翠,细草杂华,千峦弥布,犹铺锦然,故以名焉。”著名诗人元好问赋诗赞曰:“沈沈龙穴贮云烟,百草千华雨露偏。佛土休将人境比,谁家随步得金莲?”
北台名叶斗峰,海拔3058米,五台最高,“华北屋脊”,台“顶平广,圆周四里,其下仰视,巅摩斗杓,故以为名。”康熙皇帝赋诗赞曰:“绝磴摩群峭,高寒逼斗宫。
钟鸣千嶂外,人语九霄中。朔雪晴犹积,春冰暖未融。凭虚看陆海,此地即方蓬。”
中台翠岩峰,海拔2894米,台“顶广平,圆周五里,巅峦雄旷,翠霭浮空,因以为名。”有诗赞曰:“群峰面面拥奇观,朝雨和烟积翠峦。策杖千山浑不倦,披裘六月尚余寒。苍崖碧嶂周遭合,古木黄沙四望宽。云雾渐看山半起,却疑身已在云端。”
历史资料来源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神龙居士序文《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佛教胜地五台山》丛书 六册
《中国名胜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文殊菩萨,梵文Mañjuśrī ,音译文殊师利。读法注音:①南么(na mo) ②三曼多勃驮喃(san man duo bo tuo nan) ③系系(xi xi) ④俱摩罗迦(ju mo luo jia)⑤微目吃底(wei mu chi di)⑥钵他(bo ta)⑦悉体多(xi ti duo)⑧娑么罗娑么罗(suo me luo suo me luo)⑨钵罗底然(bo luo di ran)⑩莎诃(sha he)真言释义:①归命 ②普遍诸佛 ③系系(招呼之声) ④童子 ⑤解脱 ⑥道 ⑦伫立 ⑧忆念忆念 ⑨昔所愿 ⑩成就山西省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华严经·菩萨住处品》说:‘东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亦说:‘尔时世尊,告金刚密迹菩萨言:我灭度后,于此瞻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邦,其国有山号曰五顶,文殊童子,游行居上,为诸众生,于中说法。’而经所说清凉山及五顶山,即今中国山西五台山。此山在五台县东北,离县城一百二十里,五峰环抱,顶无森林,如垒土之合,因名五台山。地居边境,寒冷异常,无炎暑之热,又名清凉山。古之丛林,今之佛刹,皆在中台之下,其南台离中合八十里,台高三十里,顶周二里,金莲名菊,灿发如锦,亦名锦绣峰,世传是文殊菩萨所居。文殊菩萨诞辰纪念日:农历四月初四。文殊菩萨出家纪念日:农历十月二十日。文殊菩萨成道纪念日:农历腊月二十二。
文殊菩萨纪念日
圣诞日
佛教节日中,除释迦牟尼佛的出生、成道、涅盘为历史事实外,其余的如弥勒圣诞,观世音菩萨圣诞皆乃是祖师大德及后人所定,并非出自佛经,佛弟子当了解,此即是表法,实则观世音菩萨也并非出生在地球,如何说生日呢?此是古来祖师大德借此方便接引众生,以入佛正见。
农历四月初四,是文殊菩萨的圣诞日。据《文殊师利般涅盘经》载:文殊菩萨为印度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之子,生时屋宅化如莲花,由其母之右胁出生,身紫金色。出生即能言语,后诣诸仙人所求之出家法,因酬对者无,故至佛所出家学道,为左胁侍。
出家日
农历十月二十日是文殊菩萨出家日。在《文殊般涅盘经》里说:佛灭后四百五十年,文殊到雪山,为五百仙人宣扬法化。最后诸有缘者悉皆得度,与五百仙人同到自己的家乡舍卫国多罗聚落于尼 枸树下,结跏趺坐,入首楞严三昧,从周身毛孔,出大火光,铄金色身,成琉璃像。琉璃像内有真金像,正长六尺,坐莲华台,了了分明,五百仙人,皆入涅盘。时有八大王,将琉璃像,置金刚山顶,起塔供养。若有众生但闻文殊师利名除却十二亿劫生死之罪 。
成道日
每一年的腊月二十二同样是一个很重要的节,这一天是是文殊菩萨的成道日,同样在佛教里是一个大日子。这一天佛信徒们纷纷以 香花灯烛茶果珍肴供养文殊菩萨像,并用各种非常名贵的香料浸泡文殊菩萨像,以示对文殊菩萨的尊重和敬仰。
新发现古仇池国及唐宋时期字迹古迹考略
满正人
笔者去年在探访甘肃成县二郎乡安子村虎头山,龙床沟古堡、古洞时意外发现南宋嘉泰二年(1202年)题刻和佛教波斯教混合咒语题刻及石雕坐佛等遗迹。通过近一年时间的考证和拓展走访,又在其境内及相邻区域发现古道、古关隘等遗迹。这些遗迹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仇池国氐杨经营下辨、据险泥功山自保和唐代成州治泥功山及南宋抗金设防等历史。遗迹与有关文献记载基本吻合,是研究仇池国和唐宋时期成州历史的重要实物证据。
《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九载:(成)“州接壤羌、戎,通道陇、蜀,山川险阻,自古为用武之地。后汉虞诩为武都太守,占相地势,筑营垒百八十所,以制羌裔。诸葛武侯图兼关、陇,先取武都,为北伐之道。晋之衰也,仇池氐杨氏窃据武都,北侵陇西、天水,南扰汉中,纵横且百余年。盖虽僻在西陲,而控扼噤要,用之得其道,未始不可以有用也……。” 清吴鹏翱《武州备志·山水》曰:(泥功山)“高出群峰,唐宋以来为天水仇池孔道,元明兵燹后居民渐稀,为虎豹薮,此道遂塞,今仅通樵径而已。”甘肃成县境内古迹繁多,废弃的古邑址、古道、驿站、古戍垒多处萧条榛莽之境,早已无人问津,就有关历史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庆幸成县二郎乡泥功山脚下的安子崖壁间的古堡、古洞所留遗迹,从时间、空间、族属关系和文化特征来看,涉及诸多早期历史,正好能揭示和弥补某些历史缺憾。今笔者将相关遗迹和文献记载作以简单对接,又不揣鄙陋附以己见,欲抛砖引玉,期待方家鸿儒关注指导。
泥功山(二郎山、尼姑山)
《仇池国志》载:“氐王杨茂搜卒,长子难敌立,与少子坚头分领部曲。难敌号左贤王,屯下辨,坚头号右贤王,屯河池。”依此可知,前仇池国的政治中心从第二代氐王杨难敌时已移至下辨。其后的“仇池”已经是个泛化名称,而非仅指仇池山。在诸多文献记载中,如前赵刘曜于东晋太兴三年(320年)和东晋永昌元年(322年)两次攻打“仇池杨氐”,仇池杨氐“据险自保”。再如东晋太宁元年(公元323年),杨难敌畏惧前赵,与弟坚头南奔汉中,送任(人质)降于成汉。刘曜以田崧为镇南大将军、益州刺史,镇仇池。同年,赵兵退。杨难敌因行贿成汉安北将军李稚,未被送往成都,而是遣归武都。杨难敌从汉中返回故地,遂“据险不服”,“多有不法”,稚自悔失计,故向李雄请战,下辨之战开始。雄遣李稚、李琀出白水,李寿、李玝出阴平。难敌遣兵拒之,寿、玝不得进。而李稚、李琀长驱至下辨。难敌遣兵断其归路,四面攻之,稚、琀深入无援,皆为难敌所杀。“据险自保”之地,显然是下辨境内峡谷纵横,峭壁对峙的下辨水峡谷、沮道峡谷和堡垒严森、易守难攻的军事要砦“泥功山”。时至后仇池杨定治上禄,这时的泥功山战略位置更加凸显,至后仇池末代氐王杨难当被氐人奉为民族尊神,并演化为“二郎神”,泥功山随之称谓“二郎山”,今成县二郎乡之名缘由是也。南迁的武都国、武兴国、阴平国,多有复归仇池地望仇池山、泥功山之愿。“齐永明中(488年),魏氐南梁州刺史、仇池公杨灵珍占据泥功山归款,齐世以杨灵珍北梁州刺史、仇池公”。此时的杨灵珍既是占据泥功山,齐朝廷依然以“仇池”冠名。大统四年(538年),被罢黜为尼的西魏文帝乙弗氏皇后随其子武都王元戊至泥功山大兴佛事,又被称谓“尼姑山”。《新唐书·地理志·四》云:“泥功山,成州同谷郡,本汉阳郡,治上禄。天宝元年(742年)更名,宝应元年(762年)没于吐蕃。贞元五年(789),于同谷之西境泥功山权置行成州。” 又据《新唐书·穆宗纪》 :唐穆宗长庆三年(823)下五月,移成州于宝井堡。可见同谷郡治泥功山和权置行成州,长达50多年。
泥功山的险绝和军事战略位置之重要,陇上无偶,然而其高、其险、其绝也使古往今来者难临其境,(见图1)当年远涉至此的杜甫也因其趾沟之泥苦不堪言,只留下“朝行青泥上,暮在青泥中。……寄语北来人,后来莫匆匆。”的凄苦诗句而离去。但它在仇池国的历史中,却是得天独厚的绝佳之境。它位于西秦群峰横列的南部边沿和徽成盆地西北部的广川溪水之首,一峰两翼,北翼接西秦岭最高峰海酒山(薤韭山),左右列六巷戍、威武戍、黑谷戍、黄渚关等要隘,据此既可窥西陲全境,又可阻西域群敌。南翼直伸成州腹地,端置龙门戍(今成县陈院龙门山村)既可俯览成州全境,又可监视东西两侧几十里峡谷。东侧凌空低下,二郎、王磨、黄渚尽收眼底。西可与安子古峁放声对语,也可与六巷杜台招手传信。(见图2)“秦陇锁钥,巴蜀咽喉”盖属于此。
图1 泥功山要砦
图2 泥功山西侧曹山
海拔2000余米的泥功山,顶部为南北高翘东西凹平的马鞍型峰岭。据清光绪八年(1882年)赵曾寅撰写的《重修泥功山云梯岩全寺全观略序》载:“上有古刹代远湮考,诸破碑废钟及古迹之器物见其,汉代修观,唐代建寺,宋修菴院,五代废,元各有创造……崔嵬卓立之势诚有奇而无偶,周围数百里之遥神应故妙,巩、秦、阶、西、礼之属,人皆钦仰。”现今,山顶中部有一处东西长约150米,南北宽60米的凹型坡地,残存大型建筑开挖夯筑台基。整个山砦山门置西,僧舍置东北,佛龛、道观、佛殿置南北山头和西侧崖壁间,木塔建于北峰巨大怪石之上。东北山麓为久负盛名的云梯岩寺。
二郎安子(杨家崖 家计寨)
在泥功山西麓,有一处山环水绕、崖壁对峙,峡谷幽深的山台窝地,这里就是成县二郎乡安子村。其东侧的曹山,如斗倒置,上有平行地近百亩,下隐洞穴、古堡、村落于其侧。西侧的青林山与西和六巷乡杜台村石家山青明沟山水相连。南侧是数里峡谷古有飞龙寺,亦称飞龙峡。北为浅山缓坡台地,其间可耕、可牧、可猎、可屯。横穿其境的古径与六巷、泥功山相接。立于其间如临城堡,飞贼难入,劲敌难攻,尤其是矗立于峡口两侧的虎头山、龙床沟崖壁似将如神,忠实地护佑着这一方水土,难怪谓之“安子”。
据《阶州直隶州续志》记载:在武都城东南七十里处,有个名曰杨家崖又名家计寨的险要地方,“乃(仇池)杨氐苗裔,保聚为寨……宋建炎、绍兴间(1127—1163)吴玠兄弟图保蜀口时……命各州皆择地为寨,而家计寨最扼险要,又素有积粟丰于水泉,寇至常不能破。”张维《仇池国志》:“为明确各个时期的仇池国疆域,以晋书所载的州郡为纲,以县为目,县下分列搜求各史书中的山川地名九十余个,……武都县下列有……泥功山、杨家崖、柏树、镇蕃墩等十二处,……”依此可知“杨家崖”就在泥功山周边范围,当时的武都城应在古上禄(今西和六巷),泥功山、杨家崖(今二郎安子村)就位于东南几十里处,并有虎头山,龙床沟古堡可证。
龙床沟虎头山古堡
龙床沟古堡位于安子村东南曹山西侧的崖壁中部。堡穴为崖壁坍塌空区,洞口东西横列,东高西低,中宽边窄,西与山涧溪水相接,东连崖边陡坡密林。穴堡扁口型,东西长76.2米,中部高4米,边沿高1.5米,深8米。堡穴内残留夯土墙体15围,大小、深浅、高低不等,较大的设有主室、侧室,客厅、库房、土炕、灶台等,较小的只有主室,火炕。房屋墙体与边沿护墙(高60厘米,宽30厘米,长75米)之间留有宽1.7米,长75米的通道。多数墙体中掺杂着烟熏火燎过土石块,疑为两次以上或多次建造。在堡穴中部设有客厅的室内崖壁石面上,留有“侯主”“飮”两组三字火柴炭烬字迹,古隶体,(见图3、图4)字径0.5厘米至0.4厘米不等。“侯主”二字从结体和用笔方法可知,体势接近古隶,习惯取横势,喜用绞转波带笔法,特别是“主”字,上部一点,写成长横,并将上三横与底部一横有意拉开距离,“飮”的食字旁,近似甲骨文结体,用两个三角形组成象形“酉”字,这种结体之法和用笔之法应为熟悉古文字笔法的早期人所书。在设有客厅并对外墙体用泥涂抹的平面上刻有两组“格子形图案”,象似房屋建造规划图,其上部用尖状之物刻画“雷£”(第二字模糊),高35厘米,宽20厘米,东汉末年下辨氐帅姓雷,有雷定、雷铜等,不知是否有关。在中部设有客厅的地面灰土中发现组合式铜质烟锅头、妇女用木质发笄和不同时代的陶、瓷碎片等,(见图5、图6)并在墙体孔洞中发现用玉米叶捆扎的刷锅刷。从古堡的所处位置和这些遗迹的质地、形状、用途分析,该堡为部落或某组织的聚集场所,有多次和较长的时间使用的痕迹。
图3 龙床沟古堡字迹“侯主”
图4 龙床沟古堡字迹“雷£”
虎头山古堡位于青林山东侧崖壁,与龙床沟古堡对峙,穴堡建于高约300米的崖壁中部,有一条手脚并用的小迳相通,穴堡同样为崖壁坍塌空区,扁口型,堡口向东,南北横列,堡口长30米,中部高约5米,边沿高1.2米,深4米。堡口边沿残留长30米,高70公分,宽30公分的土墙一堵,无生活设施,也未发现其他遗迹,应为单一的防御设施。
图5 龙床沟古堡残存陶片
图6 龙床沟古堡残存发笄
据当地老人讲,二堡存时已久,能说清的是,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陕甘回民反清斗争波及西北,各县衙令各地筑堡寨,置器抽丁,组建民团,以防不测。元年4月,河南宝丰人白朗,原第六镇统制、革命党吴禄贞的参谋,吴禄贞遇刺后便愤然落草为寇,后来竟然声势日盛,白郎被误呼为“白狼”引八千多青壮年起义军,以“打富济贫”、“逐走袁世凯”、“设立完美之政府”等口号。3年5月,白朗军进入甘肃,先后占秦安、甘谷等县城,后取道徽成县南下时,遭到川军的堵截,要折头西向占岷州,破洮州,后被马家军杀败。
白马洞
《诗经· 四牡》篇《毛传》: 白马黑鬣曰骆。许慎《说文解字》 :“ 骆 ,马白色黑鬣尾也。”《山海经·海内经》曰:“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鲧,即禹帝之父,氐人视鲧禹为始祖。另据《风俗通义校注》之轶文 :氐言抵冒贪饕,至死好利。乐在山溪,本西南夷,別种号曰白马,孝武皇帝遣中郎將郭昌等引兵征之,降服,以为武都郡。郡治今西和骆峪。 由此可知,对“骆”地白马崇拜和白马始祖鲧禹祖先崇拜的古武都氐人号白马。《秦公簋》“受天命鼏宅禹迹,十又二公,在帝之坯。”《西狭颂》“继禹之迹,亦世赖福”及沿袭至今的白马洞、白马寺、白马庙,皆为氐人原始习俗中的祭祖之地。
图7 白马洞
二郎安子白马洞位于龙床沟古堡右上方约百余米处的v字形崖壁间,当地人称“白马洞”亦称“白马爷洞”。因通往此洞的路径十分险绝,至者很少。洞壁为砂砾岩夹杂细沙岩叠压垒置,因雨水冲刷,细沙层流失塌陷形成A字型溶洞。洞口面北,宽22米,高15米,深48米,深部宽3,5米,高2,6米,面积约1000平方米。洞中央有一尊石雕坐佛(见图7)洞口横列夯筑土墙一排,中部倾倒,废弃木条门扇、门框(高2米,宽2.7米),散落在洞口东侧地面。洞口东西两侧台地上残留土夯石砌的石板单人、双人火炕3座,另有灶台、石台等。洞口有三株栎木古树,其中一株已枯死,残桩底部周长5.6米,高残3.5米,根茎新杆三株,高约30余米,直径2米至1米不等。洞口右侧崖壁处刻有咒语14字,另有嘉泰二年(1202年)题刻和凿刻的石磨、石窝。
在洞中心人工堆积的平缓土丘上立石雕坐佛一尊。佛身底座长70厘米,宽25厘米,纵高90厘米,肩宽40厘米,头高30厘米、头侧宽20厘米、头顶宽18厘米。佛身盘坐,右袒纹饰,双臂下垂,手结禅定法印于脐下,交二足作结跏趺坐,体阔脊直,肩张头正,面丰方圆,鼻直高挺,头无发纹,表情温和端庄。衣饰刻纹简洁典雅,颈部、脸面残留粘合物,表情略显模糊。(见图8)
图8 白马洞石佛
除石磨石窝有明确的凿刻时间,石佛和咒语题刻无凿刻时间。要判明这些遗迹的凿刻年代,只能依据遗迹本身提供的信息和当时历史环境来判断。前面已提到泥功山、安子曾在后仇池杨定时期和唐玄宗天宝至唐德宗贞元时期最显赫,这些遗迹与这个时段有一定的关联。
依唐道世《法苑珠林》云:右袒式和通肩式两种式样传入中土后为汉地最早的佛像衣着基本样式。“十六国、南北朝时期产生的诸多民族化佛衣样式,此间大多成为佛教造像的主要表现形式,中国佛教艺术鼎盛时期所呈现的包容性,通过佛衣样式的表现可见一斑。‘通肩式’和‘右袒式’也是这一时期重要的佛衣表现,其中‘右袒式’伴随印度密教造像的传入而得到一定程度的表现”。“佛是戎神,所应兼奉”“也是氐人首领较早的佛教意识,前秦苻坚攻占襄阳求释道安奉释道安为政教合一领袖”遣吕光征西域求鸠摩罗什来中原传经弘法,这既是民族感情的需要,也是汉化的使然和政治统治的需要。“前秦统一北方后,对于被征服的部落、上层采取优容的对策,仇池杨氏也在其中。早在前仇池灭国之前,既有在内乱中被杀的杨宋奴之子佛奴、佛狗逃亡至前秦,受到了苻坚的重用。佛奴为右将军、佛狗为抚夷将军,佛奴之子杨定甚至成为苻坚的女婿,此后后仇池的复兴也即是由杨定开始。” 经历重大挫折,从前秦驸马和力挽狂澜的大将军败归故里,成为仇池小氐王的杨定,肯定对世事和人生感悟颇多,并将寡国和个人突变期望全部寄托在神灵的眷顾上。后仇池治上禄,因无险要屏障可依,据险泥功山和安子隐秘堡垒,凿佛供奉,祈求平安。
高悬的洞窟只有就地取材,颗粒大、粘性差的砂砾岩凿简易器物就不易,造佛像甚难,但这位高手却凿出一尊具“三十二相”,备“八十种好”的神威宝相,这样的造像绝非出自民间俗手。古人认为“百劫修相好,三祇修福慧”虔诚的宫廷造像师一定要让佛像庄严、如法,呈现佛陀的品德和内涵,使人看到佛陀清净庄严的外表,能引发众生的皈投心和恭敬心。这尊具有庄严摄受力、安全感、圆满相和神威佛像,估计是宫廷专业造像师所造,能成此功者只有后仇池氐王杨定。
在洞门右侧距离地面1.2米的崖壁折角处,刻有“唵部临\唵摩尼逹理吽□(㗶)吒\唵齿临”14字,楷书,字径0.3厘米,竖式三行,“唵部临”、“唵齿临”分置“唵摩尼逹理吽(㗶)吒”左右,低一字半,字迹面积高35厘米,宽21厘米,下部风化严重,触及即可脱落。(见图9)
图9 白马洞汉传佛教和波斯教混合咒语
“唵部临”八字箴言咒语题刻无时间和书丹者,与其左侧的“嘉泰二年”题刻,粗看有些相近,但仔细对比会发现二题刻有诸多不同。“唵部临”咒语题刻,字形灵巧劲键,舒展修长,少蚕头燕尾,多唐法形质,貌似平静,实则剑拔弩张,方劲中有清灵通秀之气,有柳公之劲骨。
据《大方广菩萨藏经中文殊师利根本一字陀罗尼经》曰:“唵”表示佛部心,代表法、报、化三身,也谓三金刚(身金刚、语金刚、意金刚),是所有诸佛菩萨的智慧身、语、意。唵也为白色,象征本尊之智慧,属于禅定波罗蜜多,能除傲慢心。“唵齿临”即一字大轮咒 。大轮一字咒,即为部林。
唵部临和唵齿临为汉传佛教文殊菩萨护身咒语,即《文殊八字咒》: 唵 阿 尾 啰 吽 佉 左 洛 ,《文殊八字真言》:唵 阿 味 羅 吽 卡 佳 拉。而此处咒语题刻,首部相同,箴言却是“唵 摩 尼 逹 理 吽 □(㗶) 吒”。“摩尼”指摩尼教。即波斯人摩尼所创立的宗教。其教宣扬光明与黑暗对立,为善恶本原。摩尼为明的代表,故摩尼教又称明教、明尊教。是一个源自古代波斯祆教,为公元3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所创立,在巴比伦兴起的世界性宗教。摩尼教主要吸收犹太教-教等教义而形成自己的信仰,同时也采纳了不少琐罗亚斯德教的成分,大约在公元六至七世纪进入东亚,传播至东方又吸收一些佛教色彩。它的主要教义是二宗三际论。唐武后延载元年(694年)正式传入中国。随着宗教文化的传入,波斯商品、物种和商业观念、文化意识广泛融合。回鹘汗国助唐平定安史之乱,和唐王朝保持着较为紧密的往来。“武后延载元年,波斯人拂多诞持《二宗经》来朝,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在长安建摩尼寺,赐额大云光明寺。该教多在长安、洛阳及西域商人中流行。唐人亦称其教徒为摩尼”。《旧唐书·回纥传》:“五月,迴鶻宰相、都督、公主、摩尼等五百七十三人入朝迎公主,於鸿臚寺安置。”
通过以上文献记载的时间和安子所处的地理位置分析,当时同谷郡治地就在泥功山。安子白马洞作为当地较早的宗教场所,往来与西域和长安的波斯商人途径于此,以最中和的方式,冠汉传佛教唵部临和唵齿临为首,以明教“唵 摩 尼 逹 理 吽 □(㗶) 吒”为身,在白马人和古仇池国宗教场所,留下了这一历史印记。
在洞门右侧崖壁底部,凿制一磨一窝。小磨仅留底托,直径24厘米,厚10厘米。石窝直径12厘米,深12厘米。在中间约10公分的弧形平面处,刻有“嘉泰二年六月初一日\石匠苟智开施”,竖式,从左至右为句,楷书,字径0.2厘米,字口较浅。(见图10)
图10嘉泰二年(1202年)题刻
“嘉泰二年”题刻,字迹肉丰骨劲,跌宕自然,汪洋浩荡,古槎怪石,有东坡居士之意趣。题刻的动意,选址、字形等,有受“唵部临”咒语题刻影响之嫌,故使二者字形意趣有些相似。但是,从时代风尚分析,南宋崇尚道教,成州境内多道教碑刻,如成县五仙洞就有南宋开禧元年 (公元1205年),宣教郎通判成州军州事赵希渊撰书的《五仙洞碑记》和嘉定八年(公元1215年)参政郑昭先,右丞相史弥远奉敕《浮泽庙牒额碑》,内容皆为道家仙语,如“五仙山龙洞,灵光瑞露,示现非常,实列仙之居,神仙之宅也。”等,而很少发现汉传佛教和波斯教混合类题刻。嘉泰二年题刻可能是南宋吴曦设防金兵或为当地大户人家苟智开躲避战乱时凿刻。
以白马命名的山洞、庙宇、寺院多集中于西汉水和下辨水流域,唯安子白马洞却将历史定格在了汉末魏晋时期佛教传入中土和唐末波斯教进入中原及南宋抗金防守的历史片段中,而二郎崖背的白马庙护法神壁画,却沿袭古氐人的神采风貌,衽衣高冠,长褐宽袖,豪猪皮靴等装饰,具有鲜明的氐羌民族特色。与天水麦积山78窟供养人所着服饰较为相近。(见图11)
图11 二郎崖背白马庙壁画
古径
近些年来,围绕杜甫在陇右行纪诗中的具体路线和场景地,已故当代杜甫研究专家萧涤非教授率领的山东大学《杜甫全集》课题组,兰州大学教授林家英率领的兰大考察团和天水师范学院教授聂大受率领的“天水杜甫研究会”等先后对杜甫陇右行迹特别是西和成县交界地带进行了全方位考察。兰州市委党校张希仁先生从2008年至2013年,多次对西和六巷和成县二郎乡之间的相关地段进行了实地考察,并撰有《杜甫陇右诗<积草岭>今地考》一文,张先生认为,当年属于同谷郡,现属西和下六巷的焦山梁为杜甫诗中的“积草岭”,杜甫从“石峡,经焦山梁、下巷、二垭子、曹阴、谭河、张家场、泥功山垭豁、荒草沟、店子村、陈院、到同谷,是最合理的线路,杜甫走此路的可能性很大” 对于张希仁先生认定的这段路线中的下巷、二垭子、曹阴、谭河、张家场、泥功山路径,笔者从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先后十余次实地踏勘和走访,并将范围拓展至成县抛沙、沙坝、陈院、王磨、二郎、西和六巷、卢河歇台、草关等地走访后发现,从西和六巷至二郎安子、严河、泥功山(或经大烂泥沟)、武坝、店子村的道路是条古径,路段处于浅山缓坡地带,无高山峡谷、悬崖峭壁、路基宽大,径直便捷,牛车马匹通行无碍,途中多村落借给方便,路程约15千米,轻装用时约五小时。(见图12)这条路径既是连接六巷戍、威武径、黑谷径和黄渚关的军事传刍之道,又是自古以来的商旅通道。杜甫当年拖家带口肯定乘车骑马,沿古道捷径而行符合常规。另据《方舆胜览·卷七十·同庆府》:“飞龙峡,在仇池山下。氐杨者飞龙据仇池,因得名。其东乃杜甫天宝避难居此。有龙湾、虎穴。”这里的“仇池”依然是泛化之名,实为泥功山下的安子(杨家崖),飞龙寺、飞龙峡,龙床沟、虎头堡等地名与上述记载完全相符。
图12 二郎武坝大烂泥沟古迳
除了这条东西向传刍之道外,沿“下辨水”形成的“下辨道”,早已是南北之要道。《南齐书·卷五十九·陕西八》载:(成县)“……南河,一名下辨水,出县西南(北)青渠堡,会东河入于龙峡。”这里的“出县西南”肯定有误,成县南河出具“西北”亘古未变。沿下辨水形成的“下辨道”既是政区名也是道路名。下辨水出县西南(北)青渠堡,是指以流经长、水量大的西和六巷杜台村青明沟和安子古堡为水源之名。
从东汉建宁四年(171年)《西狭颂》和建宁五年(172)《郙阁颂》二碑可知,陇蜀古道的“沮道”(今成县飞龙峡至陕西略阳的青泥河谷)是当时官方修建的通蜀要津。其上游的下辨水河谷是西和至成县的一条便捷古道。“下辨道”作为道路名史无明确记载,但它是祁山道连接沮道的便捷古道。从今西和卢河镇草关、晒经、六巷三迳经泥功山至下辨县(今成县抛沙)约40千米。
“雍际春先生对天水放马滩秦墓出土的战国时期木板地图研究后发现,在秦汉时期存在着一条经由天水南下顺西汉水而至武都的军事交通路线并且应用的事实……”南北朝分割时期,因对立的政治、军事形势,使沟通南北的主要交通要道往往中断或被阻塞,仇池杨氐以灵活的外交政策和独占这些陇蜀要道为优势与南北各割据纵横捭阖数百年。
敦煌文献p.3718《张清通写真赞并序》记载,敦煌归义军在唐末黄巢农民起义后,为保持与行在蜀都的唐僖宗联系,历尽千险从河西走廊经陇蜀古道到达蜀都的历史记载和《新唐书·黄巢传》载,唐僖宗行在朝廷为防止占据关中的黄巢军攻占陇蜀,任命宰相王铎为都统,领各路藩镇和中央禁军,抵抗黄巢军,“(设)置关(戍)于沮水、七盘、三溪、木皮岭”。
笔者在寻找这段古道遗迹时,巧遇成县抛沙镇磨坝峡村82岁张映老先生,他讲:南河早称“天河”,北分三泾通西和六巷、草关、晒经,因路捷道直前人多走此道。1972年开通成西公路后,此道荒废。具体路线是从峡口至龙门山下的郭河口分西北、东北二径。西北迳经三叉河、沿河、七盘河、下河、曹河(此处又分东北道经谭河、严河、大河、崖背、严家河、西和歇台、草关)小河(安子飞龙峡)至西和六巷。东北迳经武家河、香水洞、黄河、张河坝、店子村、二郎、烂泥沟门、赵坝、鞍山至西和晒经,在郭河和七盘河有栈道遗迹。
图13 成县陈院七盘河桥阁栈道遗迹
按照张映老先生所说路径,笔者在七盘河河谷东西两岸宽阔处发现多处石砌路基,高约80厘米,宽约3米。并在两岸狭窄地段找到栈道遗迹两处,疑似桥阁基石的方栈孔6处,边长30厘米,深22厘米,圆孔大小4个,直径20至16厘米不等,深15至22厘米之间,间隔约3米。疑似栈道遗迹八处,均为圆形栈孔,口径27.5厘米,深7厘米的栈孔6个,口径7厘米,深6厘米的栈孔2个。(见图13)在二郎崖背村二梁子发现古人凿掘的古道台阶,宽20厘米,长45厘米,(见图14)在罗家沟发现无法识读的古碑一通(另文记述)和古堡遗迹等。北行至西和六巷郭坝村人头山、杜台清明沟地段,此段地势开阔,山岭平缓,(见图15)。至卢河歇台,该村潮水寺有碑刻三通,一通严重残损无字可读。《重建潮水寺碑记》载:“据清光绪五年(1875年)立《重修潮水寺碑誌》载曰:潮水寺者,始建于宋,庙居峡口,名曰木竹寺,迁居歇台始于明。清雍正记曰谷有寺,嘉庆年间县令张公名秩,因潮水被命名潮水寺……”另有半截残碑高45厘米,宽60厘米,凡16行,120字,字径3厘米,楷书。(见图16)可识字句为:“碑誌/至武蜀者沓来诚邑/衝山崩移势换形既有/欲修补奈数载欠收/肃華洋賑災會會長陈賀義/處道路易崎嶇為周行即沿/躬矣况/死生愷惻為懐所周者皆係/均屬要道公民等感激功德/古是為叙/齊氏田居義撰文並書丹/席義武生叚續珎£/陳見明安朝奇/劉文炳周彦鐡筆陳永明/周玉隐陳守貞/貦節後三日。”
图14 成县二郎崖背二梁子古径
图15 西和六巷郭坝人头山古迳
图16 西和歇台时赈修甘陕公路残碑
从“至武蜀者沓来”之句可知,这里是通往武都和蜀地的古道。碑中相关人员信息史无记载,但“华洋赈灾会”有短史记载。黄家杨撰写的《华洋义赈会:一个不该被遗忘的慈善组织》载:“该组织是时期,众多民间慈善社团中, 救灾成效最大、救灾经验最成熟,对后世最具借鉴意义的慈善组织。1906成立到1935年,华洋义赈救灾总会的下属会员,有十余个之多,包括山东、河南、湖北、陕西、江西、四川、贵州、云南、甘肃。……1928年西北旱灾,华洋义赈会采用以工代赈的方式,在关中修筑了包括西兰公路(沟通陕西、甘肃两省省会)在内的多条公路。原来自西安至兰州,交通十分不便,单程需18天,公路建成后,只需要3天。”从这方残碑和相关记载可知,至时此道依然为川陕之要津。
结束语
甘肃成县二郎境内新发现遗迹,通过文献与遗迹两相佐证可知,泥功山、安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仇池古国控扼的重要要砦,“下辨道”作为政区名又是道路名,是祁山道连接沮道的主要通道,唐代宗大历年间波斯商人和唐肃宗乾元年间杜甫陇右行及唐末黄巢农民起义敦煌归义军往来蜀地均途经于此。
责任编辑:李梅
校对:张亮亮
你知道佛门宝物都有哪些吗?一起来看一下
佛门常以“宝”来形容诸佛菩萨
如称呼诸佛菩萨的庄严法相为“宝相”
真如清净的佛性为“宝性”
称呼佛、法、僧为佛教中的“三宝”
除了因为彼等都是无上珍贵的表征之外
宝物同样有着世间、出世间的福慧圆满的意义
今天,咱们就来细数一下
这些宝物都有啥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01
七宝
七宝(梵名saptaratnani)指七种珍宝,又称七珍,指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此七宝的名称出自鸠摩罗什所译之《阿弥陀经》,而玄奘所译之《称赞净土经》则称此七宝为“金、银、吠琉璃、颇胝迦、牟娑落揭拉婆、赤珍珠、阿湿摩揭拉婆”。此七宝之名,古代诸经论之译名颇有异同。以《无量寿经》的译本为例,汉、魏、唐、宋译本之译语就有不同的译法。
此外,依《法华经.宝塔品》及《佛地经论》卷一所载,即将七宝中之玻璃,代以玫瑰(karketana)。
1.金(suvama):指黄金,又称为紫金。梵名苏代刺那(修跋拿),译为妙色或好色。
佛经中在赞叹佛身妙好庄严时,常用妙色身金色身之语。《翻译名义集》卷三引真谛的解释,举出金的四种特色:(1)颜色不变;(2)体性纯然无染;(3)能熔铸成各种器具,转作无碍;(4)令人富贵。经中以此四种特性来譬喻法身常、净、我、乐四种特德。
2.银(ripya):指白银。
3.琉璃(vaidurya):又作毗琉璃、吠琉璃耶、鞞头黎等。译为“青色宝”或“不远”。是一种类似玉的宝石。中国、日本常误以为此是有色玻璃。此词古来多作“流离”,后代在使用时都加上玉偏旁。《慧琳音义》卷一中说:须弥山南面是此宝所成,其宝青色,晶莹透彻而有光明,凡有物靠近之,皆映成同一色,而帝释天的髻珠也是此宝所成,此宝是天生神物,不是人间炼石造作出来,焰火所成的琉璃。
4.玻璃(sphatika):即水晶。又作萨颇胝迦、飒颇置加、塞颇胝迦、颇梨等。《慧琳音义》卷四中则说:玻璃的古译为水晶,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因为玻璃虽然类似水晶,却有紫、白、红、碧等四种颜色差别,其中具备晶莹、清净、通达、明透四种要件者,则是宝中最上等的。颜色以红碧色最珍贵,紫白次之,如上好的光明砂,清净无有瑕点。
5.砗磲(musaragalva):梵音牟娑落揭拉婆。可能是指白珊瑚。《法华经玄赞》卷二中说:“砗磲梵云牟娑洛揭婆,青白间色。”后世将白珊瑚及贝壳制成物,称为砗磲。
《增广本草纲目》卷四十六,举出李时珍之说,认为砗磲系指大蛤,长约二、三尺,宽约一尺许,厚约二、寸,壳外有深大之沟纹,壳内则白皙如玉,故被误认玉石类。现在一般则称白珊瑚及贝壳所制之物为砂磲;而珊瑚通常多为赤色,白珊瑚则被称为砗磲。又古时原用“车渠”二字,中世以后方用砗磲、车磲等语。一般常将此宝与玛瑙、琥珀混同。
6.赤珠(lohitamuktika):即赤珍珠。《大智度论)者十说“珍珠出鱼腹中、竹中、蛇脑中。”《佛地经论》卷一中说:“赤虫所出,名赤珍珠,或珠体赤,名赤珍珠"珍珠普通呈薄鼠色、灰色,赤珠则指珠之稍带赤色者。纯赤色之珍珠极其难得。
7.玛瑙(asmagarbha):并非今人所称之玛瑙,而是翠绿或带有深色光辉的宝石。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02
轮王七宝
佛典中记载,在转轮圣王出现时,自然会有七宝出现,以辅助该王教化百姓,行菩萨道。转轮圣王是指具足德行及福报的理想圣王。而轮王七宝则是指:轮宝、象宝、马宝、珠宝、玉女宝、主藏宝、典兵宝等。
《大宝积经》卷十四中说:“转轮圣王生种姓家,七宝则现。何谓为七?一曰紫金轮,有千辐。二曰白象,有六牙。三曰绀色神马,乌头朱髦。四曰明月化珠,有八角。五曰玉女后,口优钵香,身旃檀香。六曰主藏圣臣。七曰主兵大将军,御四域兵。”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03
佛经中的其他宝物
宝台
指以珍宝严饰之台。
如经中云:观世音菩萨与得大势菩萨为率八十亿眷属往诣佛所,乃以神通力各化现四十亿宝台,诸台皆纵广四十由旬,分别饰以金、银、琉璃、颇梨等珍宝,及钵昙摩、拘勿头、分陀利等诸花,台上复有玉女,或奏各种乐声,出微妙之音,或执各种香,或持一切花。又于宝台之上置狮子座,座上皆有化佛,端严殊胜,无可为喻。
宝幢
又称法幢,即庄严佛菩萨之旗帜,常以诸多宝物严饰。根据《大日经疏》卷五载,由于幢上置如意珠,故称宝幢。《观无量寿经》中亦说:“于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宝幢,一宝幢如百千万亿须弥山,幢上宝缦如夜摩天宫,复有五百亿微妙宝珠以为映饰。”
宝树
指珍宝所成之树林,于各佛刹土中常见。如《无量寿经》卷下中说:“四方自然风起,普吹宝树,出五音声,雨无量妙华。”宝树也指生于帝释天喜林园的劫波树(梵名kalpa),能应时而出衣裳、饰物等一切所需之物,所以有宝树之称。此外,于密教金刚界法中,以宝树为十七杂供养之一。
宝塔
一般指佛塔,另也指以珍宝严饰之塔。根据《法华经.见宝塔品》记载,有七宝塔在佛陀之前,由地下涌出,住于空中,有五千栏楣,千万龛室,饰以无数之幢幡,并悬垂璎珞、宝铃等;诸幡盖系以金、银、琉璃、砗渠、玛瑙、珍珠、玫瑰等七宝合成,且塔之四面皆出多摩罗跋旃檀之香。
宝阶
指以珍宝做成之阶梯,即指释尊从忉利天回返人间时所用的宝阶。据《大唐西域记》卷四记载,该国(劫比他国)都城以西二十余里处有大伽蓝,伽蓝大垣内有三宝阶,南北列而东面下,是如来于三十三天(忉利天)说法后,降还世间时所用。其时,天帝释以神力化现黄金、水晶、白银等三座宝阶,释尊即由中间之黄金宝阶降世。
宝华
指各种至妙珍宝所成之妙花。《法华经.譬喻品》中说:“若欲行时,宝华承足。”又宝华丛集无数,称为宝华聚。《法华经.见宝塔品》中说:“以天宝华聚,散多宝佛及释迦牟尼佛上。”
宝珠
宝珠(梵语mani)音译摩尼、末尼,又作如意宝珠,即珠之总称。宝珠端严殊妙,自然流露出清净光明,普遍照曜四方。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十描写宝珠是:以其于暗中能令明,热时能令凉,寒时能令温;珠所在之处,其地不寒不热;若人有热、风、冷病或癞、疮、恶肿等,以珠着其身上,病即除愈。又摩尼宝所在之水中,水随作一色。《大毗婆沙论》卷一百零二更列举出:光明末尼、清水未尼、方等未尼、无价未尼、如意珠等五种宝珠。
宝座
指以宝玉严饰之莲花座。一般称诸佛之座为莲花座,又多以七宝装饰,故称宝莲花座,或称宝座。
据《文殊菩萨佛刹庄严经》卷上所述,如来以神通力,随按足之处涌出宝莲花,大如车轮,以白银为茎,黄金为叶,吠琉璃宝为须,于此花台中,有化菩萨结跏趺坐。又于雕像或画像中,常将莲花座之莲瓣做宝珠形如大日如来、地藏菩萨等诸尊之座。
宝冠
又作天冠,是指饰以宝玉之冠。宝冠有多种,主要有如下数种:
1.五智宝冠,冠中有五化佛,表五智圆满之德。
2.三峰宝冠,表胎藏三部之要义。
3.无量寿佛宝冠,冠中有无量寿佛,如观自在萨所戴。盖此二尊有因果之别,以此表观自在人果位为无量寿之义。
4.塔婆宝冠,安有塔婆之冠。
此外尚有化佛之一佛冠(化佛冠)、安有狮子头之狮子冠、金线冠、髑髅冠、华冠与发髻冠等。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宝螺
即螺贝。为法具之一,乃如来说法音声之标志为表示法螺之珍贵,故称宝螺。
在《千手经》中说:“若为召呼一切诸天善神者;当于宝螺手。”《不空绢索经》卷十八《世间成就品》也记载,众生闻螺声,能减重罪,或往生西方极乐国。
宝盖
指七宝严饰之天盖。悬于佛菩萨或法师等之高应上,作为庄严具。据《维摩诘所说经.佛国品》所记载,毗耶离城有长者之子宝精,与五百长者子,持七宝盖往诣佛所。
此外,古代建筑中,如经幢、石塔之顶上,有雕刻精细如伞状之盖,亦称宝盖,又称华盖。
宝瓶
宝瓶(梵名kala6a),音译作迦罗奢、羯拶赊;或称作kundika,音译为军持。又作贤瓶、德瓶、如意瓶、吉祥瓶、阏伽瓶。于密教,盛装阏伽之瓶,特称为阏伽瓶。其余之名称总为美称德号。又灌顶时持用之宝瓶,则称为灌顶瓶。
一般般宝瓶内置五宝、五谷、五药、五香等二十种物,并满盛净水,瓶口插宝华、妙华为盖,瓶颈系彩帛以作装饰。宝瓶显地大之形。地大乃“阿字本不生”之位即表征众生本有的净菩提心之理德。内置二十种物即开显菩提心之德。又宝瓶为南方宝部之三昧耶形,插人之花系表理智冥合时之沙罗树王佛万德开敷之相,开敷华王如来即以此为三昧耶形。宝瓶之质材可有金、银、铜、玻璃、瓦等多种,而依之不同,瓶之种类、色相亦均有所不同。宝瓶并为诸尊天息灾所译《微妙天曼拿罗经》卷一等载,因修法种类之手持物。
宝网
指珍宝所结成之罗网。帝释宫之罗网,称为帝网亦称为因陀罗网。《无量寿经》上卷说:“珍妙宝网,罗覆其上。”此外禅林中有“宝网漫空”,是指帝释之宝网布满虚空,以此比喻佛法广大,无处不至。
宝铃
为五种铃之一,又称宝珠铃,为密教常用之法器。其柄为宝珠杵,把手上刻有鬼目,铃身则无花纹装饰。铃,表显说法之义;于修法中,与其余四种铃各置于大坛上相应之位置。
宝索
即蜀索(梵名pasa),原为战斗或狩猎的用具,在密教则作为诸尊的持物。音译播舍、波舍,又称金刚索、罗网、珠索、索。《慧琳音义》中说:“蜀索者,斗战之处或蜀取人,或蜀取马脚。俗名为搭索。捉生马时,搭取马头名蜀索。”在密教行法之中,此索由五色线搓成,一端系镙,另一端附半独股杵,或二端皆附半金刚杵。是为了教化顽强众生及降伏四魔的器具,象征四摄方便,许多具大威力的诸尊,手中都持有绢索,如:不动明王、不空绢索观音、千手观音、金刚索菩萨、七俱胝佛母菩萨、光网菩萨等。
其中,不动明王左手执绢索,右手持锐剑,表示先以真净菩提心中四摄之索,钩召引入一切众生而系缚之,以菩提心中之智剑,至于金刚索菩萨,则以右手持绢索,表示绢索一切众生,使其脱离二乘实际三摩地智之淤泥,而安置于觉王之法界宫殿中。又,千手观音持绢索之手称为绢索手。
此外,绢索有结界守护之义,若将之系于颈项,相传可减罪得福。
追求幸福与财富是多数人的生活目标,佛门也不例外,认为世间的福德、财宝,是生命必须具备的资粮。因此,佛门中有各种财神与财宝本尊救度众生。关于这些“大财主“的特德,欢迎持续关注觉悟号,咱们下回分解!
本文节选自《佛教小百科》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