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斐然八字(霍斐然视频)

及時行樂 2024-01-25 19:19:50 网友投稿

《霍氏易解笺注疏》自序(原创)

《霍氏易解笺注疏》自序

自古有先贤说,学易得善其长者,惟两类人耳。其一为绝顶聪慧之人,记性好且悟性高,见一知三,触类旁通,知而镌记,熟玩寓乐;其二为得良师点窍的村氓野夫,盲而得养者尤,盖缘情志专一,不愁吃喝,心无旁骛,持之以恒,又得高人点化耳。易经之学,博大精深,浩如烟海,门派林立,渊源流长,错综复杂,著作垒山,汗牛充栋。我之学易读经,几经周折断续,不得其法,也无高人点校,几致浅尝则止,束之高阁。究其原委,有如下数种:

1、 《周易》经典著作,大多为古汉语行文。我辈多未受传统小学启蒙,对汉字学和古汉语学缺乏系统的基础学习。大多数易学经典,因文字与语法而看不懂啊!另外,大多数传世著作,虽版本众呈,种类繁多。但著作体例缺少导读部分,而多数前辈又不太重视认知逻辑及行文结构;加之过度重视惜字如金,微言大义,结果文字认得,句意明白,但象数理背后的算法却隐晦不明,真的难以学以致用啊。甚至,还有些书,真的是义不写明,数不教全,虽著万言,却难见真传半句。

2、 《周易》经典著作的今译今解,看似把艰涩难懂的古文通译明白了,其实受译者学术水平及易学偏好影响,要么是引经据典的考据溯源,以传解经,看似解说深刻明了,洋洋数十万言,专业宏伟,其实反倒让人更无精力与兴趣习读了。要么就是以儒说义,重义理世故,牵强附会,看似通俗易懂,趣味盎然,实则离经悖义,认知浅薄杂乱,难以服人。要么就是易经杂说他讲,虽也有名人大家,但多重义理情志,虽讲的头头是道,启迪人生,但听学之后,经书仍然看不懂......

3、 坊间易数师傅,多重术数,又标榜"法不轻授,卦不放空",动辄学费以万为单位计取。好不容易登堂得教,却多不见《周易》而取用后世诸占测术数,如六壬、八字、奇门遁、神数、梅花、六爻等等。虽高人著名常闻神通,但研习从学的机缘却难得。

如是种种,不一而足,难以尽述!

至诚通神!然,后生小子我幸得重庆霍斐然先生《小成图预测学讲义》,终逢《周易正解》,欣喜若狂,反复习读,豁然开朗。霍斐然先生复创《周易》学用古解,方便洞明后人学演《周易》之学,霍师具功至伟,功德无量!

但先辈贤师,著书立说,微言大义,国学渊博,庭阔堂深,终有不低之门槛。我边学边证,虽尚未硕果,但具成读学笔记草稿。不敢私专,布施于众,方便同学!佛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发愿布施,自渡济人,知行不二,广泛布施,积功累德,回向众生!

后学小子我以霍师《周易正解》为底本,随学随写,草就《霍氏易解笺注疏》。霍氏易解,专指霍斐然老师著述《周易正解》,先生以小成图卦法为《周易》象数之用,以复古创新的象数解读《周易》经典,自成一家,别开生面,简称霍氏易解。《周易》,辞由象生,象外无辞。求本溯源,回归八卦类象、万物类象,用真象来读懂六十四卦;用中国正宗国学之六书造字——"象形、形声、指事、转注、假借、旁通"来解释卦爻字词,以正其义。

为著作作注,是有成熟的范式的,更是中国文学的重要体例之一。

注疏,注文和疏解的合称。对于文章或书籍正文做解释的文字称为注,或注解、注释。对某些典籍、古文献做注始于汉代。先秦是我国学术昌盛的第一个重要时期,流传下来大批典籍、文献,但由于语言的发展,文字的变迁,史料的缺遗和分散,汉代人已很难读懂,从而一些学者专门为这些古书做注解。注解又有传、笺、章句等名称。传,有转授、相承师说的意思,一般指阐明经义。笺,是说明作者的用心,或断以己意。章句,指分析正文的章节句逗。它们是各有不同角度的。及至唐代,许多汉代的注解也已不易理解。于是产生了新的注解形式,即注解者既注解正文,也注解前人的注解,也就是总的加以疏通,这种注解称为"疏",也称"正义",如《周礼》有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尚书》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等。宋以前注和疏是分别印行的,后来则合为一本书,一般的排列是先注后疏,合称注疏。 汉代学者主要是注解经书,后世历代学者对许多重要古籍均从事了注解工作,注解的内容、范围、体例也日益扩展和完善,如所注的范围有词语的音义,来源;引文、典故的出处;人名、地名、年代、方位和史实的考证;以及划分段落,串讲大意等等。注解的方式又有夹注、脚注、篇末注等等。

《霍氏易解笺注疏》本就题《霍氏易解注疏》的,但童心泯顽,注疏显得过于规整正式,不如调皮一点叫"笺注疏"——捡着说!说白了,就是我认为艰涩难读学的,捡出来疏通一下;我认为重要的生涩难懂的,就捡出来查找资料注解一下。因为大部分的注解,我未下考据功夫,要么是我的学习知识,要么是我原来做的读书笔记,故且叫作"笺"注吧。(嘿嘿)

在文中的夹注,为与原文用圆弧小括号的夹注区分开来,我用了三角括号"<>"。夹注针对于简短注解以不太影响正常阅读,不占用太长时间以打断读者思路。脚注,我用了画圈序号加右下角脚注号,如"①",然后在段落终尾作详细注解的方式。脚注,针对注解内容较多,句子较长,占用较长,若以夹注形式可能打断阅读思路的情形。而对于内容较多,内容相对独立完整,占用文章空间多大,阅读时间较长,放在句子或段落中可能打乱读者意境,或者打乱文章正常结构的注疏,一概用右下脚中括号标注疏序号,如[6]。最终在文章正文之后详细注疏。本文的注疏都延用小五号仿宋体字加粗,以示独立明了。

霍师乃易学大家。后学小子我来作注,诚惶诚恐。佛说,不住空相、不住实相、不住法相。性本自足,心物一元,知行不二,菩提涅槃,立地成佛;成佛而佛相即空,遇佛杀佛,是杀相而非杀生,不住相罢了。我发心治学,发愿布施,若有妄言悖行,所致业果,我愿承受;所积功德,回向不必在我,回向众生,回向诸传法教学的先生和尊师敦学的同修。

南无阿弥陀佛!

内家武学的法门

拙文匆匆所作,一笑方家,请武学圈内行家里手指正!—旧雨楼主

(一)炼形外壮

这里所说的炼形外壮并非外家拳的靠死力气蛮练的功夫,不会像外家拳那样排打横练。那些功夫唬女孩子还是管用的,用来打架一点用也没有。内家武学大体的层次是易筋训练,缩筋训练,抟气训练,易骨训练,腾膜训练及易髓训练。

内家功夫不练什么骑马蹲档,排打硬功,拙力横练,拨筋压腿,举杠铃,俯卧撑,打沙袋等伤身害命的蛮练功夫,练的是易筋(宁练筋长一寸,不练肉厚三尺),缩筋(筋如弹簧骨如针),腾膜,等等。

比如三体式就可伸筋拔骨。正所谓筋长力大,通过锻炼把肌腱抻开,才能收放迅速,抻得长,放得远,打击力大。入门先站三年桩,把肩上的筋拉开了,摸一下肩部会有一个窝。再者形意拳必须先要站桩求得的整劲,更要用‘波浪试力’将身体的脊柱拉开,达到‘筋长力大’的目的,整体发力颤一颤,浑身就有弹簧的感觉。入门先站三体式和混圆桩三年,才会有筋骨缠拧鼓荡惊炸爆发的功力。检验整劲的方法,一个是让另外一个人抱着一个枕头往枕头上打,看看力量能否穿透,还有一个就是老师傅摸身,摸骨头摸筋。三体式练得好, 人就等同一座会走的山, 推之不动, 浑元一体。各派内家功夫多有各种秘传桩法,可以强行挑起周身大筋,增加整体劲力,所谓筋长一寸,力大十分。

像咏春拳,大成拳,卢氏结构,形意拳等等都有专门易筋伸筋的桩法,还有揉筋法能迅速挑起下肢大筋。通过各自的秘法使相应的大筋在短期内快速增粗,挑起,静态贯通感觉真切!此时已与以前不站桩时的肌肉蛮力不同,关节稳定性、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功架因此十分牢固,抗冲击能力显著增强。如此训练一段时间,你一抬手就能感觉到一种好像是内力一样的力感,又好像是磁性力。脊柱的拉伸(背部两侧大筋挑起)躯干是整体劲力的根本。将各关节拉开后,动作外形由大动变为定位似的小动而各关节之间以脊柱弹射带动躯干,周身大筋鼓荡,为脱身幻影之表象。

据说形意门还有不传之秘通天撼灵法,是易筋,易骨,易髓的捷径。大成拳练出功夫的人全身大筋腾起,仔细观之,其筋要比常人粗了许多,一击其筋则震颤不已。李康说过:站桩练筋,“筋粗(长)力大”乃拳学要言。大成拳劲力的基础是整,而整的基础就是筋拉长增粗并连接贯通全身。常志朗先生和李荣玉先生的筋比常人又粗又长,一受力就腾然而起。所以大成拳不是软绵绵的拳。一面鼓,一面荡,周身无点不弹簧,所谓“筋长(粗)力大”,“筋如弹簧骨如针”,没有桩功的修炼,不能发出惊炸力,惊抖力,其实这两种力在内家功夫里是比较低级的。

又冷又脆的发力不一定有着超强的穿透力,没有穿透力就不能一招解决战斗。穿透力是一招制敌的根本。我觉得惊炸力和穿透力的基础都是整劲。穿透力与电击力差不多,打人时一招就可使人如遭电击,窒息眼黑,双颊苍白,绵软无力。交手者,一个照面即可击垮,丧失战斗能力。全身的大筋腾起来后,浑身像皮球那么富有弹性(筋膜之功),全身的筋腾挑到体表而且鼓起,所谓:遍体筋撑弹簧似,而身体间架结构之稳像钢球那么坚固(骨架之功)。通过桩功易筋后,骨架支撑周身的筋络拉伸腾挑及脊骨伸缩拉拔,同时肌肉也跟着伸展拉长,筋骨肌同步。

缩筋:从脑海到足跟、脑海到掌跟、脑海到尾椎等十二条大主筋及附属的筋膜全方位的拉伸、伸展后再练缩筋法。缩筋法使周身原已挑起的大筋,下陷贴骨,使周身肌肉用力

不断匀化,不断缓解工作肌用力强度加强休息肌的用力强度,使屈肌伸肌都起主动作用,将周身零散的内力聚于总重心(丹田),易筋伸筋后获得钢性圆活的弹性结构。此阶段训练后,外形刚猛,肉眼可视。习者的骨骼与间架也异于常人。而当进一步习练缩筋使其外在劲力结构内敛,使他人从外表看似习者却无武者之态,好似平常。这在卢氏结构大师石梵佚的文章里已经说明白了。

易骨者敛气入骨。所谓易后之骨, 筋, 髓,周身之精气神皆满无微不至且充沛而神化之功过人。骨骼出锋,清逸潇洒,武人现文相,气质亦随之变化,给人以超凡脱俗之感!炼成缩筋易骨法的就是练成了缩骨术。民间武林高手李连贵练成缩骨法,有如变形金刚,厚如墙,薄如饼。我眼睁睁地看着他变成了小女孩的身材,胸胯有致,腰细如蜂。他像变魔术般地在我眼前推、拉、挤、压、扣、挑、抖。一拉一挤一挑一抖之间,他已然将整个身体穿过了那个小小的不锈钢铁环,而看上去那只小钢环只能穿进他的一个脑袋,平日练就的钢铁身躯此刻宛若游龙。他能随手拿起一张卫生纸揉成团,蘸水在水泥地上写字,有筋有骨,指上功夫跃然于上。让我们感慨中国民间藏龙卧虎!

我的道友在重庆和四川时,接触到四川余门在涪陵的几位传人,是真正的练家子。看到余门的几种开筋骨的秘传功法:开脊功,骨盆功,千把攥,抓吊绳 等等。实际上不管是怎样的方法炼形外壮,伸筋拔骨都不如内在的抻筋拔骨,内在的伸筋拔骨就是练气,气足之后自然开关展窍,伸筋拔骨,不待人为自然成,所以练气内壮才是更高级的内家武学。

​(二)练气内壮

内壮的内家功夫最好的方式是练气入骨。化气入骨就是道家所讲的芦芽穿膝。这种方法指通过一定方法的锻炼使气进入骨头。使 内气沿骨髓行走。骨为人体主要的运动器官,骨髓腔内的红骨髓又具有造血功能。因此骨气充足,可使骨强壮、坚韧,血气旺盛,身轻体健。传统的"易筋经"功法以杵槌捣打肋与脊之法使气入于骨中。内壮谓精暖而后亦得化气入骨,而为骨髓,由髓而传入脑,而为脑髓,故脑称为髓海,或得而化神,或得而分泌津液返归五脏得以养五脏也。

还有正道内功的高级功法易骨过程,高级功法练气入骨实则为易髓之功法。内壮的武学还是很多的,比如自然门,太极元功拳,胡耀贞的气功,松溪派王维慎及林国华的内丹功,实际上内家武学的易筋,易骨,易髓之易髓境界就是内壮功夫,只不过那是练心意拳等内家功夫到极高境界后才能练习的,而像内壮易筋经等则绕开弯路,直达上乘,一年就可易髓。易髓易骨内壮之功夫,就是张义尚说得道家柔气功一类,易骨者,骨髓饱满, 骨生棱。寻常习武人,与之轻触如遇铁石刀锋,痛入骨髓,此肾气饱满之像。其人内劲必暗必寸,微动即可摧人。

内家高手多鹤行龟背,肩溜,皮肤细嫩,小腹微鼓。龟背是因为当人体脊柱舒展到最佳状态的时候就跟猫科动物的脊柱一样是耷拉着的。尤其象猫在蹲着的时候,背是圆的。世人还误以为是驼背,其实这正是传统武术中要求习练者所必须达到的含胸拔背。而溜肩圆背则是一种最佳状态,它是先天功能在人体生理改造上的一个重要标志。

因内家高手内功之极饱满 丰润,且真正的无微不至,故其背或后臀,略似驼子。肩溜则发力顺畅。皮肤细嫩则触觉灵敏,有听劲化劲之能。小腹微鼓说明丹田气充盈。骨瘦如柴的内家高手最厉害,把气和能量都藏到了骨髓里,将能量蓄积于整个身体之中,包括化于骨髓中。平时用于养生,战时爆发为汹涌澎湃的内力,可把人反弹出丈外。达到易髓境界,若是普通内家功法要不间断地练二十年,还要资质好的,否则毕生也达不到易髓境界。

内壮的功夫练成,基本能饥饱不迫、寒暑不侵,真阳遍体,百脉具通,返老还童,比如内壮易筋经。有的内家功夫结合了道家南宗的阴阳丹法,练成可以河车自转,精尽气化,马阴藏相,阳关紧锁,寒暑不侵,精力充沛,皮肤筋骨如童子般柔嫩 ,即使耳顺之年尚能夫妻生活琴瑟和谐。

内壮易骨者,骨髓饱满,骨生棱。寻常武人, 与之轻触 即如铁石轫刀,痛入骨髓,此肾气饱满之像。其人内劲, 必暗 必寸,微动即可摧人。宋氏形意有骨力奥秘,龙形搜骨,发劲讲求骨力。如果实战时你真能骨劲穿透,就可将敌人整体骨架敲散!龙形搜骨的力还是脱骨力,有一种更厉害的渗入骨髓的刮骨力,比脱骨力更强劲,又名搜骨力,这才是内家高手的象征。练出搜骨力,能真正达到“手见手不能走”的高级境界,是擒拿点穴的必修绝技,抓穴闭气,分筋错骨如同儿戏。龙探身、蟒脱壳、搜骨力训练,指端力透电,骨节锋棱起,一发力周身反弹,一触即发跌敌于丈外!

内家拳中有虎豹雷音一说,老虎和猫身体内总是有一股声音嗯嗯噫噫响个不停,所以野兽的骨骼都特别的强大。金家功夫和心意拳等内家拳都有发声的练法,以求鼓荡内气。易骨易髓后浑身真正如棉里裹铁,在练功中感受到周身骨骼发热发胀,意注之关节时而吱吱作响,不仅能感觉悟到,手亦可摸到。浑身似有一股内在的雄浑劲力在汹涌鼓荡,精神稍一振作,周身毛发即有伸长直竖之势。古谱中“毛发如戟生钩,气血鼓荡能闻”即指此也。

​内家武学大师无多子是我的道兄,他是四川人,家学渊源,及长又遍访明师,所以非常博学。无多子有功夫,没名气,却虚怀若谷,不存在任何门户之见,凡是真功夫他都广泛学习。要知道他的家乡四川可是中国武术最昌盛的地方,自年间就三教九流的都有,原来的中央国术馆等大名鼎鼎的人和华北的高手抗战后都到四川了,风云际会!比如杜心五自然门,内家功夫大师王礼亭,四川南充的松溪派,蜀东金家功,剑仙门。四川历来高人多,民间多有练习自然门的矮子步,内圈手走矮子,以及蜀东五禽图,真传易筋经等。在四川上清宫道家还流传有一种非常厉害的内家功夫——道家南无拳。

松溪派内丹最高修炼法叫做"坐茅蓬"。王维慎先生武当松溪拳法得之李良鸽,王维慎年近八旬,内家功夫达炉火纯青之境。通过练内壮功改变了自身生理结构!胸肋骨缝细皆长严密,犹如木板一块,无隙可击,鸠尾骨长大如拳,似护心境,双乳生核,如初发育之孩童,腹内结成圣胎,有救命之效,真气将头顶四穴冲开,其洞可桉一拇指,脑后玉枕有数指宽硬骨,似天然屏障,满头白发渐生青丝,口中已落牙齿又新生两颗,头骨似孩童般柔软,并有信息遥感特异功能。现在武当松溪派传人是游明生(已经过世),林国华,谭本论等。

游明生是吴兴贵,游玄德的弟子。实际上王维慎先生的真功夫得自于武当道士李昊天师祖,李师祖把武当丹功秘技,五行八卦手和内丹功都传给了王维慎,王先生曾随李祖到江西三清山、黄山、崆峒山等云游修练。李良鸽的内功是童子功。伸筋拔骨的筋骨功夫也是松溪派入门的筑基功夫.武当派南宗掌门人王杰(字维慎,号通和)得武当真传。

王礼庭一脉真传五禽图传承脉络图:余有福→熊学能→谭步云→王礼庭(嘉会)→周干臣→余德华→项扬惠等。近代丹医张觉人曾得南派丹道医家高真观老道廖复阳真传。丹道医家简称丹医,丹医一派得道医之精华,善用秘传丹药为人治病。张觉人号觉因老人,得高人传授道医秘书《青囊秘录》,毕生以丹医济世。而且他诲人不倦,负笈求学于门下者甚众。重庆项惠扬功法和张觉人的有些不同。

张觉人先生学于曾嵩生先生成都一支,脉络是王礼庭师祖--曾嵩生--张觉人--陈亚梅,陈亚梅和项杨慧是好友。五禽图版本有王礼庭1927年版、曾崧生真本、张觉人62版、项杨慧版。项杨慧和玄一子陈昆云(听说善长岐黄之术)还有探玄子霍斐然是好友。而据说现在重庆垫江的胡鸿飞老师和张义尚的公子可不太谈得来。

道家南无拳是一种很厉害的内家拳,源自四川上清宫,上世纪60年代,上清宫不景气时,洛阳上清宫道士刘秀把此功传给了刘成庄。刘成庄现居海口,练得功夫是道家内家拳之——老劲拳。刘成庄是全真南无派第 30 代传人,洛阳上清宫单传弟子。洛阳北邙翠云峰上清宫,在时期遭受毁灭性打击,使千年道观毁于一旦。全真道南无派第28代传人道士郭德禄,29代是洛阳上清宫著名道长师惟新和刘秀。

无多子道兄曾遇一位闲云野鹤的道家高人传授大丹柔功和纯阳内壮童子功,现在无多子内功也达到骨响齐鸣的境界。练习大丹柔功后周身的鼓荡骨骼内部的挣发,不但真正具备硬打硬进无遮拦的强大实力,而且超级抗击,动辄能够弯钢折铁,断碑碎石,所以绝不轻易与人切磋,恐误伤也。无多子自幼习武,四方求师,艺承百家,曾经拜访过纯阳门刘理航,八卦门吕紫剑,武当山玄门道人郭高一、龙门朱诚德及崂山匡飞腿等多位老道长,深得各派内家上乘功夫真传。又得百岁仙长吕明道教诲。他常说中华大地藏龙卧虎,就算得过几个明师栽培,也不值一提,为人低调之极,不喜闻达于江湖。

丹医多是道家,行动很秘密,不为人知,无多子道兄和我都曾粗浅学过丹医。张觉人先生说起来和丹道医家周潜川份属同门,都曾上峨眉山学艺。蜀中名医李重人曾赞扬张觉人曰:五十年来枕中秘,喜看新著发幽光。与张觉人先生相契的诸人中,有周潜川,南京名医张简斋,张义尚等人。 张觉人先生精通蜀中五禽气功,乃是四川有名的曾崧生前辈所传。周潜川先生对张觉人和曾崧生前辈有很高的评价。周潜川本人医学、丹道学两精,又精于针灸学还有多种古传秘方不肯轻易示人。

无多子的中医老师姓王,早年游学南北,后来悬壶山城,有一代怪医之称。各派武林人士也是王先生座上的常客。王先生从学于温补派名医高甲中,擅长针刺,放血,艾灸,拿麻穴法,有很多秘制中药。

无多子道友还练过一种太极元功拳。太极元功拳是与丹道结合的内家拳。抻筋拔骨,缩筋转骨,易筋洗髓,增长内功。

有一些内家武学高人炼成马阴藏相,阴缩如童子,阴缩如蚂蝗,龟缩不漏,此淫根已断精满不思淫之境界也。马阴藏相其体征是缩小如童子,内敛,形如核桃,如三岁小儿一般。变小收缩,上收如核桃。行房事可以回流.会缩成一团很小,包的紧紧的,说明内家功夫够深了。

无多子的大丹柔功可达到河车自转,精尽化气,阳光三现,马阴藏相。先通过练气,敛气入骨,使骨髓充实于骨中,然后练锁阳功保住童子鸡。练精化气,敛气入髓,混元一气,鼓荡周身。我两年前与无多子玩手,因其内功极深,故竟然败于他手。道家的书上面真正精固住了会骨节声闻百步!就是说一运劲,骨头就能发出炒豆一样劈里啪拉的声音,能够在一百步外听得见,而无多子已经修持至一定成就,虽身材较为瘦削,双眼常会眯成一线,但睁开时则会精芒爆射。他通过芦芽穿膝(穿芦芽,如虫行又如刺。过膝看看至尾间),采药入骨,已经易髓,现在一出手,身上骨骼咯哩嘎啷、咯哩嘎啷都能乱响,发功时全身每一个骨节均爆竹般响起,一连串响个不停。

太极拳和大成拳都传说有凌空劲,阎志高年轻时拜访李瑞东前辈,请教内家功夫三盘练法后,李老先生又告诉阎志高,想神乎其技,必须要修炼外丹,内丹与外丹结合才能练出太极凌空劲道。阎先生后来得高人传授太极桩法,练出了阴劲。王安平的气功据说也练到了空劲的境界。董英杰的弟子乐幻智有太极拳修炼成“电人”的理论,要借助外丹之力。

(三)内壮为高

功架筋骨锻炼,通过桩法刺激支撑各关节的大筋,使之变粗,逐渐产生六面支撑的弹簧力。易筋成则五脏坚实,气血充盈,皮润毛坚,周身十二根大筋腾于体表,提高了肌肉、骨骼、筋腱的拉伸与弹力,体内形成纵横交错的内劲场,处处矛盾争锋,全身内外蓄满整体惊弹、牵挂之势,周身有辱一个压紧,敏感的弹簧架子,一触即发,反弹崩炸。所谓:灵劲蓄身天欲翻,灵机未动势腾然。此即大成拳,卢氏结构,心意拳梦寐以求的:玉树挂宝衣。乃是移步幻影(脱身幻影)的基础。

筋悬骨挂,外室悠扬,内蕴灵机,灵机一动雀难飞。此时周身热血沸腾,一触即发,随意出手招招猛烈,炸力透体。这就是内家拳中的外壮,桩法换劲,改造生理。一般数日内可使身体的筋、骨节、肌肉合理的伸长拉开。但这类方法练习一定时间后,就很难再有提高,原因就是缺少了能量——气的修炼。内壮的从积蓄能量入手,体内气血充足后,会自然伸筋拔骨,这是极自然的,并非单纯的形态外在筋骨拉伸。

​(四)各有千秋

所谓剐太极、鬼八卦、活通臂、跑形意、铁昆仑,内家武术虽然各有所长,但高明粗糙之区别还是有的。比如有一派形意拳一味横练僵力蛮力,以震脚来增强蛮力的爆发,这根本不是内家武学的途径,习练此拳的人多年纪轻轻就耳朵不好,更可怕的是大脑也不好,震坏了呀!像练心意拳,形意拳的一辈子也难练到洗髓的境界,但是如果练习正道内功则几年就可以练到洗髓的境界。

内家功夫所谓“随形恰似鬼附体,发力犹如鬼上身”.卢氏桩功秘法可以〔来力不入、去力无阻、周身反弹,犯者立倾〕,咏春拳就是狂如风,快如电,硬如铁,软如绵,劲似风车身要轻,手似流星脚似箭,见缝插针,守中用中。善于以弱胜强,出手闪电、疾速犀利,接手瞬间制敌,伺机予以敌人闪电般致命一击,它通过独特的桩式训练,久而久之可使气血通畅,马步稳固,力贯双脚,出腿闪电,劲沉力重,快捷有力,善用标指。)下则咏春无影腿,上则寻桥标指。大成拳桩功则筋骨蓄力,筋藏力,骨生棱,身坚力巨,推之不倒,砸之不落,撞之不开。

有的内家拳法还有穿裆腿,撩阴手类紧急救命的狠招。峨嵋八门中有字门,武当也有字门,字门的功夫以五百钱最有名。真正的五百钱可以做到马上学马上伤 人,如立刻吐血,一星期吐血,三月后吐血及其他症状。其比五毒手厉害多了。当年国术馆刘云龙得民间异人王超英传点穴术和铁砂掌五年,他学的阴劲铁砂掌与国术馆五虎之一的黑老虎顾洳章的功夫是一种。来馆知到众教练不服他,便在来的头一天放出口信说初来拜会谨献薄技,别人找来一恶犬放开绳索,恶犬扑刘,刘先生一扑掌将狗打出数步毙命。然后又将一块青砖平放于地,右掌帖砖提猛劲一拍,砖四分五裂。

就这样五百钱传人刘云龙凭真功立足于中央国术馆首界教授班当教习。五百钱小手绝技厉害,可以做到沾身伤人,人伤以后没有感觉,伤发以后就是上医院用现代仪器也检查不出来。阎王钱不是内行高手绝难痊愈还生。一些人受伤后走在路上就一头栽到,回家就一命呜呼了。检查不出任何伤象,又有上吐鲜血,抱病而亡。下泻血的。这些都不难做到,高手完全可以定人时间致命于无形中。以砸窑(砸窑是踢场子的意思。)闻名的阴手绵劲顾洳章,顾洳章老师他那双以骇人劲力震撼搏坛的双掌,将永远激励武术后学之士。顾汝章,江苏省阜宁人,绰号黑老虎。内家功夫造诣极深,以铁砂掌扬威江湖。

有顽石立碎、生铁可裂之功。他掌力沉雄且控制有度,能把十余块方砖叠在一起,一掌下去,只见上下底面两块完好无损,而夹在中间的砖块尽皆粉碎。练成阴劲掌功,人脑如豆脑,荡之即伤。内家高手发力动辄催筋断骨,而如果外家习武的打到内家身上却又悠的猛烈反弹。内家功劲能瞬颤急速,而摧人后脑 或脊椎成挫。龙虎山玉真道长练的是道家幻影派武学,诸如内家抗打功,道家幻影派金刚掌,道门点穴术等。朱砂掌和铁砂掌,黑砂掌,红砂手,武当绵掌历来为武林掌功绝技。

内家轻功入手除了内家气功外尚须习龙法盘根,练习盘根内功时气循行全身经脉,产生一种有如云雾上升下降的气感,充满全身。实际上内家功夫的轻功——天盘玄功,是比心意拳的盘根内功高深的。天盘玄功外形简单,而内在深奥。盘根可使气贯全身,人中脉、归黄庭,蓄养清虚之气。使体内的轻清之气穿经过穴,周身运转,通过四肢、肩跨、全身骨节的松紧、伸缩、扣、按、开合、支撑、使丹田气内转尤如小球,身体好似皮球,触地如簧,脚尖点地,即可腾空而起,此时便可修习轻功天盘功。

​武当派的大家看看李慕白就知道了。松溪派的天盘玄功和九天飞鹞功,华山派有无极天盘功。天下轻功有很多蝎子倒爬城,壁虎游墙,飞檐走壁,壁虎功与飞檐功等。有的道友打坐,静中也体验到离开座位腾空。睡觉的时候也常常有离开床一尺多高的时候。现在很多高人都有打坐入定中身体腾空的现象。这就是内家轻功的基础。这时会身体轻如毛,走路如飘飘然,跳跃如飞。功架筋骨的锻炼。

(五)以武入道

问曰:习武最上一乘法门?

答曰:以武入丹道。

疑曰:既入丹道,习武何用?直修丹道,岂非直径否?

答曰:机缘所限,直入丹道固好,但世人好小术,多先不信大道,及至学武年久,见识渐长,始悟丹道之妙。

内丹是武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武术各门各派都有自家特色的内丹(内功)当然内容是各异的。内丹是道门里特有的内练功方法,如果深入研究,就步入了修道的殿堂。这就是以武入道。武学高人莫不如此,董海川,孙禄堂,杜心五,万籁生等等均是以武入道。李亦畲晚年也与峨嵋山的丹道高人交流。

仙学之术,自古以来多是师寻徒,妄自学习难入门径。未得真传的修道人的阳气旺, 会有阴性的东西来夺阳气.这时最好远离那些经常与阴性东西打交道的....比如会法术的,不论是会什么法术都要远离这种人。那些阴性东西,无多子道兄还有一些其他道门修炼的朋友,他们的道行也都看不到。所以一般人别以为学了几天画符念咒和*门十三针就自大的不可一世,敢作敢为。无多子道友学的是真传昆仑法,乃上清雷法之正脉。

昆仑有至上之意。道法传于世亦有多种,雷法是其中的一支,又称之五雷大法,是昆仑门法术嫡传要术之一。昆仑山乃是道家圣地,是明末道教混元派(昆仑派)道场所在地。奇峰亭亭玉立,山腰白云缭绕,林深古幽,景色秀丽,每逢春夏之交,满山碧树吐翠,鲜花争奇斗艳,谈烟暮霭,在青山深处,距黑海不远的地方是传说中的姜太公修炼五行大道四十载之地。每年去昆仑山的寻根团多达上百个,有的台湾同胞连年在昆仑山修炼,每年达数月之久。洞天福地寻根问祖。​

道家崑崙仙宗大道可谓玄奧和莫測高深,但除了奇幻玄妙的奇门法术(奇门遁甲一脉),昆仑仙宗所传承的最高大道是金丹大道,奇门法术乃是末技。道门所传于世最高神奥妙者既金丹大道。昆仑道宗的真人多久隐世外,潜心修炼无上金丹大道,世事如云烟一般。

无多子的家乡四川有很多法术门派,如*罡教,发源四川峨眉山和青城山一带,现在两广地区有很多人会。无多子的法术师傅道号鹤真,是奇门高手,曾经有一次与一名云南剑派传人切磋,本来鹤道长找到一个肉芝(类似太岁的东西),鹤真道长摆七块石头,就在家里布了一处“开门阵”把肉芝封在阵中,结果有一晚鹤师父觉得阵势发动 ,便说:高人既然来了,为何不现身出来相见呢?话后没有反应,急忙一看肉芝已经不见了,鹤师父想看看来人的功力究竟高到了什么程度,知道来人未走,不过用法术遁形,便用奇门法术应付,几番切磋,来人终于和师傅明白见面并且成了朋友。那次就是南剑门的高人与鹤师傅开玩笑。无多子跟鹤师系统地学习了内丹和法术、易学。鹤师父见过剑仙门不少异人,也见过南宫宗的不少奇术。这些法门之神奇,的确非文字所能描述。鹤师父乃是道家剑术一脉正道玄门弟子。

最后: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之舍我其谁

按:《诗说中国》是首部以古诗及注论形式总结和致敬中华民族众多圣贤豪杰的著作,是为了能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用古诗概括、歌咏中华民族历代圣贤的生平事迹及其精神风貌,融文史哲于一体,显精气神于一言,唯愿广大青少年通过诵读后烙印于心,得圣贤精神滋养、贯通中华文脉、鼓舞华夏儿女大步前行,慎终追远以继往开来,与古今贤哲一道,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此诗由国画家刘云鹏绘制《孟子舍我其谁》诗意图。本文选自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中国精神之礼义三百图》,由著名文化学者张红星教授注解。全书365篇内容将陆续发布,每幅图之命名均为相关成语。

甲申岁退学自励孟子吟古风

上天下地,参赞化育。

天地虽大,顶天立地。

我在其中,立德立功。

我亦不微,舍我其谁。

(2007年春,郭元远先生手书彬宇先生诗)

韩天佳教授评:

此 诗为 2004 年廖彬宇先生退学前夕所作。今日大学生退学者有之,中学生退学者几希,二十年前更少。可见彬宇先生当年已经立下大志,要寻求自己需要的人生。同时对于当时学校教育的弊端洞若观火,体制教育不能给予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智慧与本领。他的胸襟怀抱充分体现在这首诗里。

“上天下地,参赞化育。”上天下地是《周易》归妹卦,上卦震雷是天文、下卦兑泽是地理。华胥氏履迹雷泽生伏羲,舜渔于雷泽。雷泽是养育中华先祖伏羲的圣地。上震主爻九四,下兑主爻六三,上天下地,三、四人位而亲比,天地交而万物兴。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一:“世尊才生下,乃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曰:‘天上地下,惟吾独尊。’”也代表人顶天立地而生,本与天地同大。

伏羲是华夏民族人文始祖,三皇之一,即太昊,或称黄熊氏,传说为人类的始祖。相传为风姓,又名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史记》中称伏牺,亦有青帝太昊伏羲(即东方上帝)一说。燧人氏之子,相传其母华胥在雷泽踩了巨大的脚印而有孕,生伏羲于成纪,定都在陈(今河南淮阳)。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又教民结绳,以作网罟,捕鱼猎兽,嫁娶以俪皮为礼,又创制琴瑟(《世本作篇》)。《帝王世纪》称:“伏羲尝百药而制九针”,我国医界千余年来又将之尊奉为医药学、针灸学之始祖。

伏羲本名:风伏羲,别名:太昊、宓羲、庖牺、包牺、伏戏、牺皇、皇羲、伏牺、黄熊氏。

他的出生是很有传奇色彩的,他的母亲叫华胥氏,他名义上的父亲叫燧人氏,燧人氏也是传说中的火神,是他发明了用火,因为以前的人都是吃生的食物,自从发明火之后,人们可以吃熟食。特别是熟的肉,大大的促进了人的脑量的增加,智力的发挥,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历史功绩。母亲华胥氏到雷泽这个地方,看到一个巨人的脚印儿,她就踩了一下,用脚就比量一下,说为什么我的脚这么小,结果一股电流涌遍全身。她回家就感到怀孕了,她不是十月怀胎,据说12年之久生下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是蛇的身体,人的脑袋。当然,凡是帝王出生,都有很多稀奇古怪的记录,像我们看二十四史,很多皇帝出生的时候,母亲梦见龙或者是凤,或者是虎入她怀中,也有的梦到星星儿入她怀中,还有的孩子出生的时候满屋子都是红光,这样一些记载就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于大自然有很多的神奇的想象。对于这些杰出人物的出生也加以尽量的描绘。我们说华胥氏踩巨人脚印,生出了伏羲,他的姓氏姓风,他的名字很多,我们看到有这些别名儿,太昊、伏羲等。

伏羲一画开天,画出八卦,开创了中华民族的易学。彬宇生于中医世家,祖父是一位老革命,也是当地第一位大学生,后来曾任毕节医院院长。彬宇在11岁时曾梦到“周易玄”三字,于是询问祖母含义,祖母说《周易》是一部古老的经典,玄妙不可方物,中医的思想理论也源于《周易》。彬宇让祖母教他,祖母说她也不懂。彬宇遂将此三字定为后来的博客名及笔名等以作纪念,同时萌生了钻研此书的念头,并迅速到新华书店购买了一部《周易》,并随身携带,“卧则在席,行则在囊”,奈何《周易》古经语句晦涩艰深,许多字竟不认识,嫌查字典频率太高,索性每天二十页,用一个月时间背诵《新华字典》,念初中时让同学随意说一字,能准确告诉同学该字在相关版本的《新华字典》的第几页,并历数其含义,同学惊叹之余,赠以“活字典”之名。

苦学数年《周易》,进步甚微,同学某某知其好读书,自昆明旅游之际在书店忽见《传世藏书》四个大字,以为好书,遂购回赠与彬宇先生。彬宇翻开一看,其实只是《传世藏书》全套中的一本,标明“术数”类。再细看,乃是《遁甲演义》《灵城精义》《月波洞中记》《玉管照神局》等古书集成。虽不甚了了,却也读得不亦乐乎,为读懂书中含义,于是大量搜读相关文献、资料,谁料此门一入深似海,少年彬宇由此打开了精通术数的大门,又以此为门径,实现了由术入道、汇通百家的气质变化。

他16、7岁时首次开读《二十四史》,披阅史书典籍,搜集历代名人,编成《千古易人》一书,得出一结论——考中华民族历代圣贤豪杰之故实,皆有两大共性,第一,莫不对易学有研究;第二,莫不钟情于读诗与做诗(此高论详见廖彬宇著《中天而立集》之诗教理论——《五学九维一情怀》)

他退学之后,遍访易学名家,既有刘大钧、唐明邦等学院派教授,也有如创造《小成图》的霍斐然等众多的民间易人。他在《怀李时珍》一诗中有“再现神农尝百草,广师野老著鸿篇。 圣门绝学千秋在,只为苍生万古传 ”之句,也可谓真实的自我写照。他广泛求学于当代学者的同时,对于易学的深入钻研,奠定了后来成为国际易学联合会领导人的学术基础。

(刘大钧先生为彬宇先生组织召开的国际文化论坛题词)

胡从经教授在《学不由师传,理已臻极致》一文中提到了廖彬宇先生和刘大钧教授的故事,我转引如下:

他在18岁退学时去拜访过山东大学刘大钧教授。饶宗颐先生曾在写给汤一介先生的信中盛赞过刘先生,称他为“当代大儒”,刘先生对当代中国易学的传承与发展、光大与弘扬做出巨大贡献,功不可没。

刘先生是中央文史馆馆员,时为中国周易学会会长、山东大学易学与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创办了《周易研究》学刊。在毫无预约的情况下,彬宇先生独闯他的办公室,他在百忙中见了年仅18岁的彬宇先生,一见之下,视为奇才,送了大量的易学书籍给彬宇先生。因当时刘先生要赶去开省里的会议,就让中心副主任林忠军教授带彬宇先生参观学校,又让林忠军教授代表他和中心请这个年轻人吃饭,然后又送他离开。

林忠军教授后来就问刘大钧教授,大家都这么忙,为什么还要带这个小孩四处参观,还专门请他到饭店吃饭?刘教授说:“我看这个少年眉宇间英气勃发,和我说话毫不怯懦,坐在那里稳如泰山、气定神闲。言语有条不紊,精神抖擞,气概不凡。将来他的作为,恐怕不小。”刘教授因而对年少的彬宇先生生了爱才之心。

后来,刘教授一直都关注着这个年轻人的成长,给他邮寄了自创刊以来的所有《周易研究》学刊及刘教授主编的所有易学书籍,如《百年易学菁华》等大型丛书。2014年,彬宇先生以国际易学联合会主席团主席的身份在沈阳人民会堂召开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国际论坛暨国际易学联合会成立十周年庆典”,国内外来了一千多名学者。而刘教授因身在国外访问不能与会,于是特意委派了中心的教授们来参加此次论坛,并亲为此次大会发来贺函。这一年,是国际易学联合会成立十周年,也是国际儒学联合会成立二十周年。我们看到了,一个27岁的年轻人,不像其他的多数年轻人那样去享乐,去玩世不恭,而却在拼尽全力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不懈努力着。刘教授惜才、赠书的情景,是否就如同左宗棠18岁时拜访同乡贺长龄时情景的再现?左宗棠“蒙国士见待”,后来贺长龄又把自己所有的藏书都借给左宗棠阅读,彬宇先生也受刘大钧教授十分礼遇,此后又赠彬宇先生海量书籍,这两个故事是否如出一辙?

值得一提的是,刘大钧先生在彬宇《国学旨归》出版前夕,曾详细批阅了《干支哲学》打印稿,赞不绝口,并对彬宇说:“由筮入《易》,乃传统治《易》的根本门径。”言下之意,彬宇早已得入门径,非寻常空谈治学者。

(刘大钧先生对彬宇先生谈易随笔)

少年彬宇立志上天下地,而非同龄人向往的红榜高中之类。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七回:“上天下地如轮转,跨海飞山第一能。”当时民族刚刚走出十年之劫,然后又大学西方,人们对于玄学之类还是心有余悸。本诗作者小小年纪,却已选定易学作为主攻方向,应该说是很有胆识。“上天下地中间我,往古来今一个人。”出自顾随的《馋秀才》。彬宇少年时就以《易》为根基,把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作为己任,具有弥纶天地的气概。

本诗吟咏孟子。孟子的成就,与家教有关。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母亲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母亲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

孟子的母亲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母亲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

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

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孟子有一次听到猪在嚎叫,看见邻家杀猪。孟子问他的母亲说:"邻家杀猪干什么?"孟子的母亲顺口说:"想给你吃。"孟母马上就后悔说错了话,自己对自己说:"我怀这个孩子的时候,坐席摆得不端正我不坐,切肉切得不正我不吃,这是胎教。现在孩子正好有疑问,我就随便回答他,是在教他不诚实!"孟子的母亲就买了邻居家的猪肉来做给全家吃,证明她没有欺骗孩子。

孟子结婚后的一天,妻子独自一人在卧室里,随便蹲在地上。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出来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她随便蹲在地上。”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曰:“我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媳妇不讲礼仪。《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有谁在;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子。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今天《弟子规》仍然规定:“将入门,问孰存”,港台乃至日韩很多影视剧中都有进门之前喊一声“我回来了!”的镜头。这些都是孟母优良家风的传承。

《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

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天地虽大,顶天立地。”在面临退学这个人生重大抉择的时候,作者想到的是亚圣孟子。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孟孙氏衰微后,有一支从鲁迁居到邹国,就是孟子的祖先。众所周知鲁国有三名权臣架空鲁哀公,孔子掌权之后曾下令拆毁三家的城墙。三家之中的孟孙氏以下犯上,但是其后人孟轲却非常遵守礼法。《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孟子“受业子思(孔伋,孔子之孙)之门人”;孟子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子私淑诸人也。”朱熹云:“私,犹窃也。淑,善也。李氏以为方言是也。人,谓子思之徒也。”而根据《史记·孔子世家》子思的父亲孔鲤(孔子的儿子)生卒年以及鲁缪公(鲁穆公)的在位时间推算,孟子只能师从子思之门人。

赵岐《孟子题辞》认为“孟子生有淑质,夙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孟子幼年和孔子一样,在母亲的教育下成长,孟母教子的故事,史书上记载颇多,孟母的言传身教对孟子成为“亚圣”具有巨大的作用。孟子对孔子备极尊崇,他在《公孙丑》上说:“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曾经游历齐、宋、滕、魏、鲁等国,前后有20多年。他游历列国的具体时间,已说不十分准确,只能依据《孟子》一书的记载,说明大体上的时间和情况。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在诸侯国合纵连横,战争不断时期,作为锐捷的思想家,孟子意识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和趋势,建构了自己的学说。与孔子一样,他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而当时各个思想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游说各国诸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孟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于各国君主之间,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孟子约在45岁之前率领弟子出游各国。第一次到齐国是齐威王年间(公元前356年至前320年)。当时匡章背着“不孝”的坏名声,孟子却“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到了齐国,孟子宣扬他的“仁政无敌”主张,他在齐国很不得志,连威王赠送的“兼金一百”镒,都没有接受,就离开齐国。

孟子约在齐威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29年)到了宋国。当时宋公子偃自立为君。滕文公还是世子,去楚国路过宋国见到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他从楚国回来又在宋国见到孟子。孟子说:“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意思是说,一心一意学习“先王”,就可以把滕国治理好。

参赞化育:语出《中庸》:“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意即只有最真诚虔诚,才能够充分实现自己的天性;能够充分实现自己的天性,就能够充分实现他人的天性;能够帮助别人充分实现天性就能充分实现万物的天性;能够让万物充分实现天性,就可以与天地共同化育万物;可以赞助天地化育万物,参与到天地的事业中,就可以跟天和地并列为三了。例如袁隆平院士深入研究农作物的性质,采取杂交方法优化品种,让水稻充分实现优良的天性,赞助大自然化育万物。参通叁,即为“三”,故“与天地参”也就是与天地相并列或并融为一体。是天人合一的另一种表达。

孟子云:“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当中的居广居、立正位、行大道等,就是“上天下地,参赞化育。天地虽大,顶天立地。我在其中,立德立功”的另一种表述。

“我在其中,立德立功。”这是少年的豪言壮语。人生天地之中,怀有历史使命。君子有“三立”:“立德立功立言”,孟子正是这样做的。《梁惠王下》记载说,邹国同鲁国发生了冲突。邹穆公问孟子:“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回答说:“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他说,这就像曾子说的那样:你怎样对待人家,人家就将怎样回报你。现在,您的百姓可得到报复的机会了,您不要责备他们吧!

滕定公去世,滕文公派然友两次到邹国来向孟子请教怎样办理丧事。滕文公嗣位,孟子便来到滕国。滕文公亲自向孟子请教治理国家的方法。孟子说:“民事不可缓也。”他认为人民有了固定产业收入,才有稳定的思想道德和社会秩序。而人民生活有了保障后,还必须对之进行“人伦”的教化。“人伦明於上,小民亲於下”。滕文公又派他的臣子毕战询问井田制的情况。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接着讲了一遍井田制。最后说,我说的是大概情况,您和您的国君参照着去做吧。

农家许行从楚国赶到滕国来。许行主张君民并耕而食,反对不劳而获的剥削、压迫;主张实物交易,物品在数量、重量上相等的,价格相同。孟子抓住许行以小农的平均主义思想否定社会分工这一弱点,大讲“物之不齐”的道理,并以“劳心”“劳力”的划分来论证分工的“合理性”。孟轲游滕,遇到农家许行之徒,于是展开了一场历史上有名的“农”“儒”论(《孟子·滕文公上》)。孟子出于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立场,对许行农学派大加讨伐,贬斥为“南蛮鴂舌之人,作先王之道”。许行及门徒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了反驳。许行农家思想的核心是反对不劳而食。他和门徒以农事为主业,同时也从事手工业生产,还认识到市场货物交换的重要作用,以粟易帽、锅、炊具、铁制农具等需要品。并且指出,如果一切自制,将“害于耕”。在价格问题上也有较深刻的见解,主张依据产品的长短、轻重、多寡、大小等数量、质量规定相应的价格,使“市贾(价)不贰”“莫之或欺”,不赞成商人居中剥削,反对抬高物价和交换中的欺诈行为。他还否定君主拥有仓廪、府库的物权。对滕文公的“历民以自养”的君主剥削制度,也持批评态度。他的思想,是小农经济平均主义的反映,集中显示了劳动农民自食其力的淳朴本色,表达了企图解除现实压迫的强烈愿望,充满对想象中平均社会的美好憧憬,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许行的事迹在行秦史籍中未见记载,其主要言行在《孟子·滕文公》等著作有一些记述。

孟子看得很清楚,滕国的自身都难保,根本谈不上实行他的政治主张。他在梁惠王后元十五年(公元前320年),离开滕国到了魏国。这时,孟子已经五十三岁。惠王见到孟子就问:“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最反对国君言利,所以回答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当时梁魏屡败于他国,所以梁惠王对孟子说:“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梁惠王讲了一套施仁政于民的办法。他说,这样,就是用木棒也可以抗击拥有坚甲利兵的秦楚军队。梁惠王问的是怎样报复齐、秦、楚的具体办法,孟子回答的却是空泛的道理,当然得不到梁惠王的重视。

孟子到魏国的第二年,梁惠王就去世了,他的儿子梁襄王嗣位。孟子见到梁襄王,对他的印象很坏,说他不像个国君。这时,齐威王已死,宣王嗣位,孟子便离开魏国又到了齐国,受到礼遇。齐宣王见到孟子就问:“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回答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齐宣王想效法齐桓公、晋文公图谋霸业;孟子的政治主张却是效法“先王”,实行“仁政”。他讲的“保民而王”、“制民之产”的道理,虽然注意到了封建地主阶级的长久利益,但并非“富国强兵”的当务之急,从而被看成“守旧术,不知世务”。

燕王哙因让国给燕相子之,引起燕国内乱。齐宣王六年(公元前314年),齐宣王乘机派兵伐燕,只用了50天就大获全胜。齐宣王对孟子说:“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说:“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宣王不听,“燕人畔”,宣王后悔说:“吾甚慙于孟子。”

孟子对齐宣王的进言很多,并未见用。他本来打算依靠齐宣王来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但齐宣王只是把他当作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来尊重,而不是想实现他那一套政治理想。孟子也看清楚了这一点,便准备回乡。齐宣王派人告诉孟子:“我欲中国(国都中)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这实际上是把孟子当作一块招牌,给他们师徒房屋和粮食,博得尊贤重士的名声。

《公孙丑》下记载,孟子离开齐国,在齐的边境昼地停留了三宿。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迟缓?”他说:“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又有人说:“我看老夫子你似乎有不愉快的样子。”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我何为不豫哉?”他以历史循环理论的观点认为将要有“王者”兴起,来统一天下。他寄希望于齐宣王,企望在齐国有所作为,但愿望落空了,只得离开齐国。但是他并未改变推行仁政的主张。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我们所见的《孟子》七篇,每篇分为上下,约三万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

本诗作者把“三立”简化为“立德立功”,主要是出于句式字数限制和韵律要求。“我在其中,立德立功”,两个韵脚“中”和“功”都是“中东辙”。孟子当然也做到了“立言”。《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比现存的《孟子》多出四篇。赵岐在为《孟子》作注时,对十一篇进行了鉴别,认为七篇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为伪篇。东汉以后,这几篇便相继失佚了。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所以,尽管《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

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叫“传记博士”。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后来宋太宗又翻刻了这十一经。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之书了。

秉承“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一气概的战国齐宣王,其在稷下学宫所册封的第一任“上大夫”就是孟子。1083年(宋元丰六年),升邹国公。1330年(元至顺元年),加赠为邹国亚圣公。1530年(明嘉靖九年),奉为亚圣,罢公爵。明景泰二年,孟子嫡派后裔被封为翰林院五经博士,子孙世袭,一直到3年,73代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庆棠改封奉祀官,24年改称亚圣奉祀官。孟轲是孔学传承过程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长,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直到清末都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孟子》是记录孟轲言行的一部著作,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篇目有:(一)《梁惠王》上、下,(二)《公孙丑》上、下,(三)《滕文公》上、下,(四)《离娄》上、下,(五)《万章》上、下,(六)《告子》上、下,(七)《尽心》上、下。

《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史记·孟荀列传》:“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谓《孟子》七篇由孟轲自作,赵岐《孟子题辞》曰:“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又曰:“于是退而论集,所与高弟弟子公孙丑、万章之徒,难疑答问,又自撰其法度之言,着书七篇。”此亦主孟子自撰。

清阎若璩《孟子生卒年月考》亦以孟子自作是,且曰:“《论语》成于门人之手,故记圣人容貌甚悉。七篇成于己手,故但记言语或出处耳。”但考诸《孟子》,孟轲所见时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公、滕文公、鲁平公等皆称谥号,恐非孟子自作时所为也;又记孟子弟子乐正子、公都子、屋卢子皆以“子”称,也断非孟子之所为,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的主要注本有《孟子注疏》,《四部备要》本14卷;《孟子集注》,《四部备要》本7卷;《孟子正义》,《四部备要》本30卷。另有今人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本)。

《孟子》的言论豪放不羁,又显示出正大光明的气象。这种大气磅礴、汪洋恣肆的文风,对于彬宇先生的诗词也有很大影响,也应该说是一种精神的继承。

彬宇先生自幼跟随祖母读佛典,然后读《易经》,又以《易经》贯通百家,细读其文其书,不难发现,他最为倾心的,也正是儒家,他最为崇敬的,也正是孔孟。他的《传统文化与国家战略》《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论儒》《礼安天下论》《九统理论》等雄文莫不洋溢着对孔孟的无限景仰。而他的《诗说中国》一书中虽然不乏佛道人物,但综合起来,读者自会感受到,真正挺起了中华民族脊梁的恰恰是一代又一代的孔孟精神的继承者、发扬者的大人君子们。

“我亦不微,舍我其谁?”这是作者化用孟轲的豪言壮语。“舍我其谁”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这是一种当仁不让、勇于担当的气魄和精神。

彬宇先生少年退学,后来又谢绝特招博士,他有彬彬有礼的一面,也有睥睨一切的一面,皆因人而异。有人不了解他,说他狂。他曾说:“孔子谓‘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当今之世,若遇不到圣贤为友,那就与狂人为友吧。这个狂,不是狂妄,而是担当和进取;不是曲学阿世,而是勇于当头棒喝;不是无知无畏,而是在面对不公与不义时的金刚怒目。如果小人得志,则必然颠倒众生、流毒社会,那就是鸠占鹊巢,为了护持大道,你有必要有责任必须要狂。孟子云:‘虽千万人吾往矣’狂是对责任的当仁不让,是对宵小的横眉冷对,是对自己的怜惜尊重,是在浊世的砥柱中流,更是对历代圣贤豪杰的竭诚礼敬!”

彬宇先生退学之时只有十几岁,但是他豪迈地宣称“我亦不微”,相信自己的人生价值,其实也正是文化自信的淋漓体现。面对同龄人或懵懂或轻狂的状况,他更满怀信心地宣告“舍我其谁?”

他在退学时与校长有过几个小时的长谈,校长对他的退学感到惋惜。他对校长说:“今天的社会,中华文化濒临断层,充满种种误解。而对于西方文化的学习,却是极其热衷,举国趋之若鹜。可以说,学习西方文化的人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但是中华文化需要人,而我,肯定是其中之一!”

于是毅然退学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生道路,并不断推出一部又一部极具价值的研究成果,虽仅而立之年,就已然著作等身;虽还是少年之身时,就已开坛京师,受聘诸多知名高校特聘教授,座下高官巨贾云集,皆非等闲。无论是创办四观书院,还是领导华夏文化促进会,都是对当年退学时志向的实践,我们深信,他还将继续不忘初心、不负使命在传承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上大步前行。

——————————————————————

《诗说中国——中国精神之礼仪叁百图》为廖彬宇先生古体诗集,《礼记》云“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彬宇先生汇集历年吟咏往圣先贤及其事迹的古体诗365首,透过圣贤事迹来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发扬礼乐文明。该文献简单易记,大雅斯文,使圣贤精神能够让人口耳相传,深入人心。是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血之作。既是歌颂古今贤哲,致敬圣贤,也是献礼新时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绵薄之力。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