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中五行的顺生与反生(八字中五行的顺生与反生哪个好)

风里有诗句 2023-11-24 18:24:39 网友上传

十二地支---午(详解)

午为仲夏,节令是农历五月,这时的火势正旺。午的位置在正南方,五行属火、土,颜色赤黄,所以有烽堠之称。同时午生肖为马,而烽堠恰是戎马兵火所处的地方。

午之类象

午为火,为离,为三叉道路、窑灶、城门、堂屋、宫室,为蚕姑,为骑马人,为词讼、口舌、火烛、信息、血光,为心、目、精神、魂魄,为文书、旌旗、衣架、厨柜、赤豆、黍、果食,为马厩、鹿、雀、獐、蚕,为阳火、大热、火器、血光、光彩、电子、信息、广告、文学、语言、文章、热情、激动、冶炼、战场、厅堂、大厦、戏院、运动场,为干亢之地、窑炉冶炼之所 发电厂为战场、沙场、战火烽烟之处、为厅堂、为富丽豪华大厦、为赌场、为马棚、放牧场等。

午火所对应的身体部位:眼睛、头、心血系统等;

午所对应的数:2、5、7、9。

于人体为:心、小肠、眼、舌、血液、神经、精力;动物为:獐、马、鹿。

午为电母,亦为晴神(见水神、龙神、雷神、雨神主电,见晴神则主晴)。

分野: 午属正南,分野为广东、湖南、海南、广西东部。

人品: 午为宫人、蚕姑。

意译与解说:午火旺相为宫室、为城门、为窑冶;休衰为堂、为灶、为道路、为山林。午乘白虎为道路,午乘太常加申酉为厨房。午加干上、支上、行年上为屋。午加寅卯为宅。

午火旺相,在物为旌旗、为文书、为丝绣、为光彩;休囚为火烛、为蒸笼、衣架、厨柜;乘太常为衣服、帐被、丝棉等。

午火旺相,于人为军官、骑兵、旅客、蚕姑(按:午火为天蚕);死囚为娼妇、女巫、铁匠、僧人。午乘青龙为使君,乘贵为善人,乘太阴为妾,午作月将亦为妾。午加酉为婢,午加辰为老妇,午乘六合为翻译,丙丁日为牙侩,壬癸日为妇媒。午乘天后为宫女。甲日主妇小而长,仁而有礼;戊日黄浊而肥;庚日瘦而有礼,但多病(按:午火克庚故);壬癸日淫而有色,但却有别,壬仅淫泆,癸则。

午火乘朱雀为诚信,旺主文书、迁官等事;休衰则主词讼、火灾。午加申为咀咒,乘白虎虽为道路,亦主兵器、血光。

午火在姓为萧、张、李、许、马、周、朱。加六合为柳(按:六合卯木合为柳,午中有柳星),乘勾辰加亥为狄。乘蛇加子为 冯,水旁加午马,意在其中。

午火在八字中应用

午为阳火,处十二支的第七位,在人元用事内中藏有丁火、己土,它的内在气息比较清纯,是以气态形式出现的。在八字命理五行中,它有着善变其形的性质,遇土则炎、遇火则燥、遇金则熔、遇木为绊(也叫塞)、遇水则反而相交,这是《河、洛》对待的原理。所以古书中有“水火相交中天过与水火既济”之喻,当然也有水火相战的未济之害。这就要分析八字命局结构的气息主次关系,方能决定水与火的存在形式对于命局的优劣作用。假如在八字命局中有甲木透出或支中有寅时,无论午火是处于月令还是日支,都要以水火既济的气息结构为首要论断思路,方能运气畅达。假如在干透戊、己土的命局结构,则无论如何都要有甲木才能平衡午火的作用(解除土晦火光之病)。假如是金多的命局结构,则要有水的引助,方能体现水火的烈性,但最忌的是再遇土,而晦午火之光,再配水之克是不能形成既济的效果的。

午火的特性是气态的形式,其来势凶猛激烈,而去时有炎,但一晃而过,凡由于午火引发的吉凶,都是比较迅猛和突发性的,如同爆竹一声而过,然而一旦在命运中为绊时,则会变成慢性的纠缠,很难理清其顺序。由于火代表人的头脑理智、眼睛、血脉,当其气息被绊住时,就比如血液被污或阴湿之气入血,是很难清除的。其表现在人事物上,为久久不能断根或不能了结的事,有“藕断丝连”之喻。假如在大运出现这种情况,则会绊住你七年左右的时间,在流年中出现这种情况,则会绊住你近八个月时间甚至一年的时间不能作为。

午在位正南方处《洛书》离卦之中,在午中丁火为主气,居左边,己土是寄生之气近未,所以在右边。午中丁火为炎烈之气,处在中天之中,但内藏一阴之己土,可以调节寒暖气息的流向,所以金生五月,只要干透己土或壬癸水,则冷气得到助长,即便支中全为午火也不言从炎上之格,它必要有卯、甲的配合方能成立其顺其威风凛凛之象。由于午火在《河图》震位东方,是先后天卦气的日丽中天之原理,午火又为灯烛之火,外阳而内阴,凶猛而具优美之心,只要午火不助长生日干之气则其人和善可亲,而成桃花之象。假如它助永日干之气则为羊刃,杀戮四起、再遇土晦其光,而身带残疾。

在八字命局结构中,午火阳性,为极旺盛之火,其性好动而随和,在象为马,凡午年或午日出生的人,办事刚毅果断、有魄力,为人耿直大方,喜欢自由生活,独立奔放,不依靠他人,不怕失败,不服输,报复性强的特点。午又为“烽火台”遇事能迅速传递,并有提防之心,如午与辰配再遇木,为“马化龙驹”有武将之才,则能独挡一面工作。

午与子卯酉合称四败地,则主感情内敛丰富,隐藏而奔放,但它们的相遇则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午遇卯为“干材烈火”易寄情于桃花风骚之中,午遇酉则为“金屋藏娇”是喜妾(养小蜜)之象,午遇子则为“和风细雨”虽有桃花之事,但不失理智,而能返归正道。午遇午则为自刑,是偏燥之象而阴阳失恒,子午卯酉全遇,则要分析其所成的主要气息方向才能确定优劣,不过均有人爱慕,结构略不好的或不能流通的,多会随着他人走,有“不爱将山爱丽人”之喻。

午遇寅戌相配则为三合火局,是气、固形态相交后的结果,其势炎上,其性质还是气态的存在形式,所以它最忌土晦其光,喜水、木、金而能达到通明之势,午与戌遇半合火,必要配木方能炎上有为,而成官贵之气。如配金则只能是富甲一方而异途出生。配土则不能成其气,而反成损伤或怀才不遇之象,这是两个气息成就方法,也就是前面讲的顺生与反生之法。寅遇午则成绊,是木塞火之象,多半隐藏其形,做事反复,而不得其势。午遇未是相临引气之象,比如随朋友共同做事,各得其所。午遇丑为害(也叫穿),是癸伤丁,己晦光之病,必赖木解,不然易名声受损,心情忐忑不安,功劳归他人等应验。在八字论命中,最不好理解与论断的,就是寅午为绊,按通常理论寅午为半合火局,有助长火势之象,但在气息学中,则为绊住火神而为塞火之象,这是由于寅为固态的木,而午为气态的灯烛,用灯烛之火去点燃一株大树,自然是自毁其光了,所以命书才有“庚金劈甲引丁火”为配合的理论。

午与寅戌相会为顺行的三合之气息方向,由于是由寅位长生之木去生助午火,然后体全而归息于库藏之中,是三方吊照的成外形态,在成形之时能否完整地形成一个整体的气息而笼罩全局,这就要视四柱的天干而定。假如天干透以火木,则为助长三合之气,乃为体全南离之象,论断则以旺火而定。假如天干透以金水,则三合之气受阻,为合而不聚,则为绊住支中之神。如以火为用神以喜神被绊,而会波折晦气、病灾、官非、不得志等;假如绊住忌神之类,则为事业亨通、提升、发财之象。

在三合以外,最让人不易分辩的是半合与拱局,如:寅午半合,多数时间在命中为寅木绊午,假如以午火为用神的命局,则事业反复不定,身体欠佳,怀才不遇等,由于灯烛之火是不能点燃一棵参天大树的。午戌相合,天干透水乃为火归库地不能作为,但又不会受伤,这是午火墓于戌的原理,只有在天干透火时方能“死灰复燃”。在寅午与午戌相会之中,寅午相会为火气嫩,天干要火助,方有蓬勃生机,为喜为忌全由命局喜忌而定。午戌相会为火气老,天干要木气以助,方能制土而生辉,其余干神之盖头,均为绊、为战、为外实内虚、为外虚内实、为异气掺杂等定论。午与未相遇,则时而为土,时而为火,它有可变性,正如戊癸相合一样,时为火、时为水,这是中宫太极的作用力,大自然的特殊现象,重在天干的引助。透火木,乃未中乙木作用,能生火助势,透土乃未中己土作力,能晦光而成稼樯,气息状况不由午火而定,由未而决。由于午为生化之物,未为接气之墓,作用全在未之内外境况,其余干神透土,均为绊火之神,相合后的作用由命中喜忌而定。

子午相会为冲,是南北之气息相交之点,主气为“癸水伤丁”,比如“冬日晨雾”其光不能普照大地,天干透甲方能解之,此为通关之力。甲木参天能破雾迎日,虽身披霜雾,但能傲然挺拔,左右于天地之间,在这种结构相遇之时,甲木的意象表现很为明显。午午相遇,在传统命理中定为自刑,此点得辩证而论,午午相遇为助长火势,假如命局结构土重,则为炎燥而无光之格,方为偏枯之象,相刑之势才能成立,作用于命主,则晦暗、官灾、病灾与伤残。假如遇木透的结构,命局也喜火神调候,则反为吉论,刑而有动,进产加官,吉不可言。

午丑相遇为害,在命局中气息结构为湿土晦光之势,亦存在喜忌之别,假如命局喜火,则为晦光之病,会出现目病、心血管、脑病与不得志等。假如命局偏燥之局,则晦火润局以喜而论之。所以在分析五行相遇之时,一定要视八字命局结构与喜忌,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方能定夺吉凶之事应,而非一见刑害就定为凶的谬论。在析命之时无论碰到什么五行,于命局是喜或忌神,不要一观便定其为吉或凶,它有辩证的施力作用,对于此它为凶,而对于彼则为吉。这又要看它对于命局的介入情况,其自身力量得到多大程度的发挥,假如它的到来对于命局的忌神有一定的牵制作用,那么无论它处在命局中为喜或忌神,均是吉的表现;假如它的到来,对于喜神有一定的耗损与牵制作用,那么它将成为新的忌神,而给命主代来凶运。这点也是研究八字命学的人存在问题最多的一点,也是最难的一点,所以大家要进行天星变易的研究,来深刻熟悉它、体悟它,方能悟出变易的真机。

玄学中有哪些五行密码,外国又有哪些学论与五行相似呢?

平时经常听到“阴阳五行”这个词,这个词又是怎么一回事?

“阴阳五行”是指在玄学中的八卦、四柱、奇门、星象、风水等学论中,都是以阴阳变化为原理,五行生克为法则的相互关系。

阴阳:自然的万物中存在着对立的两种属性,而这两种矛盾的属性又相互统一,缺一不可,少了其中一样属性,都不会形成变化,生成万物。

面对太阳的叫“阳”,背靠太阳的叫“阴”。

对自然万物的变化规律,影响最大的就是太阳。天地间自然万物与人类社会现象中所有变化,逃不过阴阳两种极端的潜在影响力:就是受光照射产生至阳至刚的力量,及背光而生处于极度阴暗的另一股力量。

阴阳是第一组宇宙神秘密码。

第二组是五行。

希腊演绎宇宙为,四元论;土,气,火,水。

印度却为四大论;地,水,火,风。

佛家进一步演绎为地,水,火,风,空,识六大论。

而中国的五行论,则是﹣金、水、木、火、土。

但要学好八字,似乎要学习将这个口头禅改一改“金,木,水,火,土”改为“金、水、木、火、土”。为什么将“木、水”转为“水、木”为什么呢?

因为这个五行组合,有相生的原理。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同时亦有相克的道理。以上“金水木火土”是顺次相生,而相克是隔一位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分别是金、水、木、火、土;

水曰润下具有寒冷、向下特性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

火曰炎上具有火热、向上的的特性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

木曰曲直具有生发、条达的特性等作用的事物。

金曰从革具有清静、收杀的特性。

土爰稼穑具有长养、化育的特性。

采用取象类比的方法,把需要说明的事物或现象,简单地分为五种类,把具有相似属性的事物或现象,分类别归属五行之中,在五行属性的基础上,利用五行规律解释说明和推算预测事物或现象之间联系以及变化。

五行规律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好像阴阳一样,是事物或现象中不可分割的两个属性,没有相生就没有事物的发展和成长;没有相克,就不能维持事物在发展和变化中的平衡协调性。

这种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对又相统一、互相作用的关系,推动和维持事物的正常生长、发展以及变化。

为什么五行会产生相生相克的道理呢?事物与事物之中,存在着一种互相滋长、帮助、增长的力量存在。

我的演绎却是从最简单入手。五行相生的原理是窥探大自然的现象而来的。金经火熔会转流质,水可养生木材,木可生火焰,火烬为土,土壤中滋养金玉。金可斩树,木可破土,土可防水,水可灭火焰,火可熔金用这个概念去想,便掌握了五行的相生和相克的道理了。

八字如一个秤,秤钧是年,提纲是月,铢两是日,秤权是时,要使秤平衡才能立命。太过或不足都会产生反效果。因此五行生克的道理之外,还有一套反克的理论。

如果我们只知道顺生顺克而不知反生反克的道理,就不能更好地运用五行生克的规律来指导对事物现象信息的推算预测。

徐大升先生的《元理赋》有著名经典性的评著。

在五行正克中,有“金旺得火”,方成器皿。火旺得水,方成相济。水旺得土,方成池沼。土旺得木,方能疏通。木旺得金,方成栋梁。

反克的有“金能克木,木坚金缺。木能克土,土重木折。土能克水,水多土荡。水能克火,火旺水乾,火能克金,金多火熄。”

在五行反生为克有:“金赖土生,土多金埋,土赖火生,火多土焦。火赖木生,木多火熄。木赖水生,水多木漂。水赖金生,金多水浊。”

泄多为克的例子有:“金能生水,水多金沉。水能生木,木盛水缩。木能生火,火多木焚。火能生土,土多火晦。土能生金,金多土虚。”

土是生金的,但土太多反而把金埋没了,使金失去本有的作用。比如一个人身体本来很健壮,又吃人参补品,结果不但没有起到补身的作用,反而因补得太过致病(例如流鼻血等)。反克好比身弱财多而不胜财,结果是因财或女人而致祸生灾。四柱若遇此情况,最好取比劫帮身为用而救之。

五行的哲理是,一切不能缺少,一切不能过多,中庸为好。

阴符经:修炼与悟道的核心

作者:杨台春(研究员)

根据《阴符经》“天生天杀,道之理也”的思想,剖析道与盗,三才与三盗,五行与五贼的内在联系,提出认盗识贼是此经的核心;修炼就是要反夺天地之生气,逆取造化。此为修炼之枢要。

《黄帝阴符经》旧名《阴符》、《阴符经》、《鬼谷子阴符经》、《太公阴符》、《周书阴符》等。六朝及唐朝开始加“黄帝”二字,称为《黄帝阴符》。在明代编辑《正统道藏》时,将所收录的各家注本统一改称为《黄帝阴符经》,此名即沿用至今。(以下称《阴符经》,经文附后)

《阴符经》是一部重要的典籍,曾经作为道家、兵家、医家、纵横家等的本经,而且历代都受到人们重视。他们认为,认真学习和领悟此经,并待“机”而动,可以神仙抱一,位列仙班;可以治国安民,成就王道;又可以强兵战胜,所向披靡;而失其宜,则丧国殒身。唐·皮日休即言此经:“不测似阴阳,难名若鬼神。得之升高天,失之沉厚地。”(《读阴符经诗》)宋·高似孙称此经“凿天之奥,泄神之谋”(《子略》)。欧阳询、褚遂良、陈子昂等抄写过此经;李荃、李靖、焦竑、葛洪、王道渊、侯善渊、蹇昌辰、黄居真、伍照一、刘处玄等大德和高道名真均为之作过注;朱熹除化名崆峒道士邹欣以作注外,还撰写《阴符经考异》;书志上亦载有曹操、诸葛亮等人作过的注。宋·郑樵《通志·艺文略》中所载此经书目有39种之多;《正统道藏》收录有关《阴符经》的著作,包括此经的经文、集注、经注、经疏等亦达33种。修真的羽客们认为此经与《道德经》同是达真诠、成正果的钥匙。张伯端即赞曰:“《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满五千,今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悟真篇》)《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对此经的评价也很高:“昔日老君炼金木水火土,留下三乘妙言,行行灭罪,句句长生”,但认为此经的作者是李老君。《阴符经》认为,天道与人道同根一炁,有阴符暗合之理,故以“阴符”名之。唐·李荃对此经名称的解释也是从天机与人事“闇也”与“合也”入手的:“阴,闇也。符,合也。天机闇合于行事之机,故曰阴符。”(《黄帝阴符经疏》)它虽以“经”相称,文字亦较古老,但贯穿着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处处闪烁着东方智慧的光辉。本文从医家,重点从养生学与修炼的角度,从阴阳、三才、五行入手,探讨此经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人参天地的思想和以此为基础所倡导的修炼方法。

关于天道

《阴符经》开宗明义地指出:“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观:格物致之,认真观察,借鉴、鉴戒,极深研究,心领神会,观心,反观内省,观照,回光返照,不隐不瞒,形成正确的观点、观念,以及利用“神机鬼藏”的八卦甲子认识天道,等等,均为观。执:专心致志,无过不及,身体力行,愈久愈力,始终如一均为执(黄光华、一了子《中国气功十大名著讲解·黄帝阴符经》)观执的目的:是为我所用。态度是非常积极、主动的。人们应该对天道进行认真的观察、研究,直到心领神会、彻悟,掌握其运动变化的规律;再按照规律办事,专心致志、身体力行。即:观天道无为之功,顿悟也,所以了性;执天行有为之学,渐修也。顿悟与渐修相结合,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什麽是天道呢?老子认为,天道就是自然之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且天道“生而不(私)有,为而不(自)恃,长而不(主)宰”。(《老子》二十五章、五十一章)孔子讲,天道就是行四时,让万物生生化化的力量。“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阴符经》与他们的观点不大一样。它既谈生又谈死和杀,更直言不讳地讲:“天生天杀,道之理也!”此经认为,天道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天生天杀”。其实,生与死,天生与天杀,是很平常的事情,在此之前地球上大约已经有850亿人出生、存活、亡故。(杨文衡《易学与生态环境》)又以人体为例,我们在进行合成代谢(生)的同时,也进行着分解代谢(死);在新细胞生成(生)的同时,也有衰老细胞坏死、分解(死);在骨骼中既有成骨细胞活动以形成新的骨骼(生),同时又有破骨细胞活动破坏一些不起作用的骨骼(死)。可见生与死和我们是相伴而行的,是很普遍的想象,也是不能回避的事实。生物,包括人类的生死过程还将继续下去,万古不变!

天道的核心是阴阳变化之道。《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印象大论》讲:“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董仲舒认为,一气流行、阴阳消长,阳主生发,阴主肃杀,“阳为德,阴为刑”,“阳,天之德;阴,天之刑也”。(《春秋繁露·王道通三》)“春气生而百物皆出,夏气养而百物皆长,秋气杀而百物皆死,冬气收而百物皆藏。是故唯天地之气而精,出入无形,而物莫不应”。(《循天之道》)即是说,一阴一阳谓之道,一生一杀谓之理。天道决定了世间万物都尊从生、长、化、收、藏的规律,在人便表现为生、长、壮、老、死。就像天生万物,随后又杀之,故曰“盗”(能取而害之,之谓盗)。生与死,是自然法则,万古不变。所以,《老子》(第五章)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阴符经》也讲,“天之无恩”、“天之至私”。正因为有此无恩、至私、不仁的天道,才有活活泼泼,生化不已的世界。故谓“天之无恩而大恩生”,“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炁(气)”。

关于“道”和“盗”

请注意,“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这句话是此经第一章,“神仙抱一演道章”的开篇之言,紧接着便话锋一转,围绕“天生天杀,道之理也”,不加掩饰地大谈盗、贼、生杀与杀机。等等。此经将五行(木、火、土、金、水)比作“五贼”,声言认识它、了解它、心领神会,就能把握宇宙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反过来施行于天,在自身及周围就会出现很多非同寻常的变化。“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此经又将三才(天、地、人)称为“三盗”,三盗之间不仅有相互盗取的关系,也有杀伐的关系。经文讲:“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也”。又直陈他们发出“杀机”的情况与结果:“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翻覆。天(地)人合发,万化定基!”(后文还要讨论)并强调指出,通过在适当时机的盗取与杀伐,最后有可能达到理想的结果,即是“三盗既宜,三才既安。”

笔者以为,“盗”与“天生天杀,道之理也”是非常重要的提示。此经清清楚楚地提醒修炼者,天道除生生不息之外,还不断地“盗取”人的生气,使之不能免于死亡;为此还使用了奸、祸、生杀与杀机,以及机、时、生克、伏藏等众多触目惊心的名相,言出其它大多数经典未言、不言、不敢言之言。这是《阴符经》大不同于其它经典的地方;在“神仙抱一演道章”开篇就这么讲,更有其不同寻常之处,是明明白白地提醒修炼者,要实现“神仙抱一”应该如何“演道”。换言之,《阴符经》的核心,在于认盗识贼;搞明白这个核心,全经的奥妙便迎刃而解了。再来细细地研究和品读这第一句,可否认为,在“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的“道”字的背后,是不是隐含着一个“盗”字呢?“道”和“盗”之间是不是也存在着阴符暗合的关系呢?是不是可以进而将这句话想象成“观天之‘盗’,执天之行。尽矣”呢?结合上下文来看,“道”与“盗”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的联系,似乎可以将这句话看成是以道为主,道与盗又是可以互换的。既然“天生天杀”是天道之理,修炼者就要设法躲过“天生天杀”之劫。不言而喻,为了达到“见之者昌”与“万化定基”的目的,如何认识和掌握这个“盗贼”就很重要了。

须知,盗贼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偷盗,二是反夺。如上述,天地和万物“不断地‘盗取’人的生气”之“盗”,属于前者;而另一方面,从养生与修炼的角度而言,需要认识、掌握,并“施行于天”的这个“盗”,不是偷盗之盗,而是“反夺”的意思。此经告诉修炼者,要从死里求生,返老还童,复归于婴儿,就要反夺天地之生气,逆取造化。此为修炼之枢要!经文中之贼和昌、杀和生、巧和拙、动和静、神和不神、固躬和轻命、生和死、无恩和大恩、至私和至公、恩和害,等等,都是生杀予夺之机,互为根据。修炼之人掌握枢要之后,潜心修炼,便能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进而能够死里求生,害里求恩,生之不已,化之无穷,达到长生久视的理想的境界。(田诚阳《道经知识宝典》第三章)知此修炼,谓之圣人。

关于“五贼”

中国的先民们通过仰观俯察,发现世间万物均由五种不同性质、不同体用的物质构成,称之为“五行”,即水火木金土。《尚书·洪范》便讲:“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先民们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将五行的概念与自然界种种现象,如味道、色彩、方位、季节、过程等相对应;又和人体的脏腑、五官、五体和五志等相对应,形成了一个很大的系统。(见表1)《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五行与脏腑、音乐、声音和变动的关系也进行了描述:肝木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心火在音为征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脾土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肺金在音为商在声为悲,在变动为咳。肾水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

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人禀受此气,以生以长,五行本来是浑然一体的。但经十月怀胎而成形,阳极生阴而呱呱坠地,先天入于后天,五行遂不能再和合而相互分离,各一其性,虽有相生,也有相克而自相贼害。相生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即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进而可以推导出,五行之间也存在着生我、我生和克我、我克的关系。如,以火为例,生我者为木,我生者为土;克我者为水,我克者为金。余类推。《阴符经》明确地讲:世间万物莫不在五行的相生相克中生生灭灭,所以此经也将五行视为“盗贼”。五行相克,就是相互为贼,换而言之,木为土之贼、土为水之贼、水为火之贼、火为金之贼、金为木之贼。至于“火生于木,祸发必克”这句话,是认识与克服“五贼”的钥匙。为此,需要弄清楚五行之间的生与杀(死)、害与恩、相生相克的辩证关系。相生(施“恩”),在生发的同时存在着相应的消耗,最后,我与生我者同归于尽,我生亦不能正常进行,五行相生的链条因而断裂,生命也就终结了!最典型的便是木生火,在发光发热的同时,也伴随着木的耗损,最终,木尽火灭,火生土亦不能正常进行!余可类推。反之,相克(加“害”),虽有抑制,但得以保全,可见克中有生,这也是克服“五贼”的主要办法。按此相克相生之理,颠倒五行,逆施造化,使五行之用不在一般意义上的生发而在于适当克制,减少不必要的消耗,积少成多,从量变到质变,就能在新的、更高的基础和层次上生成更加活泼、更加深刻的五行生克的关系:金克木,木反而能成器;木克土,土反而繁荣,草木丰茂,避免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土克水,使水有序流动而不致泛滥成灾,且能成就更大的功用;水克火,使火不过燥,产生应有的功用而不致蔓延成灾;火克金,使金千锤百炼,具有新的性质和作用。克中有生,“五贼”即化为五宝。其间,既没有万马脱缰似的水流,也没有明亮耀眼、热气袭人的火光,不显山、不露水地便达到返本还原,昌盛长存。如前所述,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既能被我们认识,进而掌握天道的规律而执之,修炼者便应该潜心调服“五贼”,将喜、怒、悲、思、恐五志转化为仁、义、礼、智、信五德,于是就可以把握天地之间的各种变化,便可成就功德,进而达到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人参天地的境界,所以经文讲,“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须知,万化虽多,仍不出一身之内,净化身心,方可达到养生修炼的最高境界。

颠倒五行的理论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现以《无根树》的颠倒理论和《周易参同契》的“五行错王”,“逆运五行,以成丹道”的理论以及晋·嵇康的摒除“五难”以登寿域的思想予以说明。

内丹理论认为,人身五脏五行之气,如果听其自然顺行,则液化为血,血化为精气,流溢于外,气竭精涸则身亡。丹道乃用逆转颠倒之法,“五行错王”之术,逆施造化,使精化为气,气化为神,神化为虚,虚归无极,则可长生而不灭。《无根树》便讲道:“顺为凡,逆为仙,只在中间颠倒颠。”李涵虚注:“仙凡相似,只是凡人用顺,仙家用逆耳。……中间颠倒,先要知逆字妙用。人能知逆,则金木铅汞皆在其中,阴阳乾坤尽行颠倒,而且有等等殊胜的事情发生,皆回旋于逆字之内,得药还丹,片晌可期也。”

“五行错王”内炼方法之大要,也是逆运五行,以成丹道。“五行错王,相据以生,火性销金,金伐木荣。”俞琰注:“金生水,木生火,此常道之顺五行也。今以丹法言之,则木与火为侣,火反生木;金与水合处,水反生金。故曰‘五行错王,相据以生’也。”朱元育注:“常道之顺五行,俱从顺生,如金生水,木生火之类。顺流无制,必至精气耗散,去死不远,生机转作杀机,所谓‘生者死之根’也。丹道之五行,全用逆转,……水火互藏,金木颠倒,方得归根复命,劫外长存,杀机转作生机,所谓‘死者生之根’也。故曰‘五行错王,相据以生。’”(《周易参同契阐幽》)

嵇康认为,过度的欲望,会明显地损伤身体,故欲胜则身枯,顺欲者美其名曰“厚生”,其结果,只能是“杀生”。他将影响寿命的因素归纳为“五难”,即“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转发为五难也。”摒除此五难,才能登寿域。“五者无于胸中,则信顺日济,玄德日全,不祈喜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大理之所效也。”所以养生的根本在于“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养生论》)

关于“三盗”

天、地、人被称为三才。天虽然生万物,但无地却不能养万物;而地通过万物对人的衣食住行而发生作用。天地、万物、人三者之间亦存在着相生相杀的关系。万物盗天地阴阳之气而生长,故称之为“盗”。人从万物得到衣食住行,还破坏环境,形同窃取一般,亦称之为“盗”。万物有赖于人气之生养而存其性,还能造成灾害,如水灾火灾,戕害人类,故也“盗”人。天地虽然让万物生生化化,最后却毫无例外地将他们通通归于灭亡,更是大“盗”之行为。“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也”。天发杀机的时候,天上星宿的位置发生移动;地发杀机的时候,陆地上的龙蛇也会惊得跑起来;人发杀机的时候,体内的小天地也会颠倒反复。“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翻覆”。阳主生发,阴主肃杀。发杀机,即生杀变化之机。阴肃之气,可以造成伤害与肃杀。然而,无阴不能生阳,非杀无以卫生,故天之杀机一发,则星宿移转,斗柄回寅,周而复始。地之杀机一发,则剥极而复,龙蛇起陆,静极生动。而人,自有一个小天地,一个小阴阳,如果能法天则地,便能使阴阳五行颠倒而形成天地交泰。因为,“人心若与天心齐,颠倒阴阳只片时”,天时人事合而一之,则万物变化之根基即于此而定矣。这就是“天人合发,万化定基”。与儒家中庸所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意思相近。

黄元吉认为,“天人合发”实为天人感应、天人感通、天人合一,是玄关一窍开通,使修炼者与先天一气沟通,其极处便是与道合一。“‘何谓天人合发’?从无知无觉时,是纯乎天不杂以人;忽焉有知有觉处,是纯乎人亦不离以天,故曰天人合发。如此天人合一,始是真阳,可以为丹母者。”(《清·黄元吉养生静功心法注释》)

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是讲,人、地、天和道,均法自然,以自然为最高准则。天赋之性,即天性是按照自然规律发挥作用的;人心也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而起作用。所以说,人得天地之道以为性,虽然以心为枢机,但此机不能妄发,必须顺应自然的规律而动。这正是人安定之道,此即“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通过以上叙述,可否认为,此经将道与盗、五行与五贼、三才与三盗不加掩饰地相提并论,还使用了诸多触目惊心的名相,其主要目的大概是想提醒修炼者,要将这些名相及它们的种种表现通通看破,进而跳出它们的束缚,真正像无为的天道那样,按照规律,自自然然地做人,自自在在地做事,自然而然地修炼;无为而无不为。所以《悟真篇》也讲:“三才相盗食其时,此是神仙道德机。万化既安诸虑息,百骸俱理证无为。”

颠倒五行理论的一个重要的内涵,就是要减少不必要的损耗,如此才能不断地化五贼为五宝,这大概相当于老子讲的“莫如啬”;注意,千万不要用有为法的眼光来看待颠倒五行的理论,须知,必须至虚极,守静笃,归根复命,真正观天道之无为,执而行之。佛经也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金刚经》)对三才的理论也可参考,照此办理。

机是很重要的。如前述,经文中例举了不少互为根据的生杀予夺之机。修炼者不但要认识机,更要把握机;前已述及,如果搞得不好,就可能出偏差,“而失其宜,则丧国殒身”。该如何把握呢?笔者以为,掌握这个机的关键是适度:首先,应该自然而然,勿忘勿助;其次,度要在贼和昌、杀和生、巧和拙、动和静、神和不神、固躬和轻命、生和死、无恩和大恩、至私和至公、恩和害等等之间寻找、体会、捉摸。换而言之,度在有意无意之间,方能取舍适当,应当做到:不取不舍,既取又舍;似取非取,似舍非舍。成都文殊院有一副对联:“教有万法,体性无殊,不可取法舍法非法非非法;佛本一乘,根源自别,故说下乘中乘上乘上上乘”。其上联所讲的“不可取法舍法”大概适合对度的体会和把握,可以作参考。

有一位哲人曾经讲过:“天下之事,惟忘机可以消众机,惟懵懂可以拔不祥。”忘记阴阳、三才、五行吧,忘记这些机以及众多的名相吧,请在恍兮惚兮、惚兮恍兮之中去体会、感悟天地万物和人生的真谛!

破除迷信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生

《阴符经》阐述了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人参天地的思想,又指出人不应该只是消极地顺应自然。这是基于对人自身的存在、构造、活动的深刻认识,形成以人为本的强调人参天地的积极能动的人文主义世界观。人是小宇宙,正如孟夫子所言,“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这是人所以能上参天地,下化万物的依据。

人要上参天地、下化万物,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就必须破除迷信。从古到今,不少人以神化的态度来对待天地万物的造化,并将掌握造化知识和技能的人当成神灵,顶礼膜拜;以愚昧落后的头脑来猜测这些“神灵”的行为和成就,又对他们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和期待。这些都是愚笨的,对人参天地是有害无益的。而正确的,是去探究天地万物造化的规律,不神化掌握这些规律的人,将他们视为圣贤(哲人、智者、觉悟者),以智慧来衡量他们的成就,以平常心来对待他们的境界。《阴符经》讲:“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这种崇尚自然,探究其规律执而行之,不违背自然规律,对神灵、鬼怪之说不以为然的思想(同“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很相似),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中的精华,应当努力继承、发扬光大。

修炼,实际上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自我调控的过程。一般认为,道家修炼的结果是长生久视、返朴归真、天人合一。为此,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达到“形与神俱而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要调整好心态,降服其心。《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就明确地讲,人的身体,包括五脏六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心是君主之官,主神明,发挥主要的调控作用。主明则五脏六腑和谐,身体健康,能长寿,以此治理天下则大昌;反之,会全身失调,疾病丛生,用以治天下,则宗庙江山危矣。当引以为戒。“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在修炼时则要有博大的胸怀,注意做到“生而不(私)有,为而不(自)恃,长而不(主)宰”,既精进又不执着,以德为本,体道怀德,重德、守德、有德、修德、积德;从上到下,从内到外都要像婴儿那样纯朴自然、天真无邪、毫无杂念:“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老子》第十章)才能进入修炼的高层次。同时排除外来的和内生的干涉(受邪),人的九窍均能受邪,其中眼、耳、口是主要的受邪之处,“九窍之邪,在乎三要”。“三要”之中,又以目为最,“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所以,必须戒目收心,无邪妄动,让后天之神(意识)伏藏,“性有巧拙,可以伏藏”。否则著空执相,追求神异,是不会有大作为的,甚至有害无益。反之,如果“致虚极、守静笃”(《老子》第十六章),便能“性住气自回,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通明造化机”。(吕洞宾《百字碑》)即,采鸿蒙未判之气以为丹田,圣功由此而生,大成就由此而出,真如自性显现,非色非空至无而实则万象森列。果能如是,不追求神异反而能通明天地造化。“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而所以神也”。

虚极静笃、返朴归真的状态下,修炼者可能会获得“象”、“物”、“精”之类的“信息”。这些都是真真切切的感受和体验:“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老子》第二十一章)换言之,通过“致虚极、守静笃”,进入“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的状态,便能“坐于室而观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荀子·解蔽篇》)这很可能就会使修炼者获得某些特定的智慧和信息,获得宇宙的某些特定的智慧和信息。此时,如果关注心理学中的“集体无意识状态”,是很有意思的。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无意识状态是比意识状态广阔得多的领域——人所有的感觉、经历、记忆、信息都储藏在这(大脑!)里;无意识当中还继承了祖祖辈辈的经历和信息,录入了人类的历史,浓缩了整个宇宙的演化史。人脑本身便是宇宙信息和智慧的天然宝库,在一定条件下,便能显现出来成为意识,能被人自己所认识。显然,将进入“恍兮惚兮”,“窈兮冥兮”的状态以及此时获得的体验和感受,同进入“集体无意识状态”及其心理活动之间有哪些联系、能不能画等号,还需要做很多工作才能弄清楚,但是为积累资料、深化认识,对二者进行比较和研究是有必要和有可能的。

《阴符经》对八卦、甲子是很推崇的,认为它们是自然之道的模式,是圣人创造出来阐述自然之道的工具(奇器),“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这同孔夫子的说法“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周易·系辞·下传》)是很一致的。

客观地讲,《阴符经》仍有不足之处:虽然从宏观上把握了天道与人道的关系、阴阳五行与修炼的关系,但其叙述简略,且须有明师指导,方能体会“颠倒阴阳”、“颠倒五行”和“发杀机”之说。等等。如前述,文字较古老。另外,关于该经成书年代和作者说法较多,尚无定论。但是,瑕不掩瑜,《阴符经》倡导的崇尚自然,要求探究自然规律执而行之;倡导的人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人参天地;倡导的“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等等,都显示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有的气质和雄伟的气魄。《阴符经》从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角度,阐述了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人参天地的思想,应当认真继承和在当代条件下发扬光大。如前述,《阴符经》讲的“天性,人也。人心,机也”,说明在人参天地的过程中,人心起着重要的枢机作用。在修炼中“调心”是很重要的。显然,在人体科学和修道文化的研究中,对脑和“五脏”的研究应该摆在重要的位置上。

小结

1、根据《阴符经》“天生天杀,道之理也”的思想,对道与盗、三才与三盗,五行与五贼的内在联系进行剖析;提出认盗识贼,是此经的核心。

2、修炼的途径,就是要掌握时机,颠倒阴阳五行,反夺天地之生气,逆取造化。此为修炼之枢要,所以经文讲:“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3、要注意,掌握机必须适度;这个度,在有意无意之间、在取舍之间体会。修炼者不要执着于种种名相,要真正像无为的天道那样,按照规律,自自然然地做人,自自在在地做事,自然而然地修炼;无为而无不为。

4、要破除迷信,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生。

阴符经

上卷

神仙抱一演道章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中卷

富国安民演法章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下卷

强兵战胜演术章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余,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炁。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故曰:“沉水入火,自取灭亡”。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相。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