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2日八字(2014年10月22号出生是什么星座)

超甜的布丁 2023-09-22 09:35:20 网友上传

党的以来,这样谈政法工作

【编前语】总书记近日就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各级政法机关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精神,更加注重系统观念、法治思维、强基导向,切实推动政法工作高质量发展。

党的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把政法工作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来抓,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维护了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新华社《学习进行时》为您梳理党的以来,总书记关于政法工作的重要论述。

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的领导。

——2014年10月23日,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要加强和改进对政法工作的领导,选好配强政法机关领导班子,不断提高政法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和履职能力,培育造就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法队伍,确保刀把子牢牢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

——2015年1月,就政法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

党的领导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国际国内环境越是复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越是繁重,越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巩固执政地位、改善执政方式、提高执政能力,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强调

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我国历来有“好人不见官”的习俗,更有“惜讼”、“厌讼”甚至“耻讼”的传统,不到万不得已老百姓不愿意打官司,打官司也无非就是相信能讨“一个说法”。人民群众每一次求告无门、每一次经历冤假错案,损害的都不仅仅是他们的合法权益,更是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是他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信心。要懂得“100-1=0”的道理,一个错案的负面影响足以摧毁九十九个公正裁判积累起来的良好形象。

——2014年1月7日,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执法司法中万分之一的失误,对当事人就是百分之百的伤害。政法战线的同志要肩扛公正天平、手持正义之剑,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要重点解决好损害群众权益的突出问题,决不允许对群众的报警求助置之不理,决不允许让普通群众打不起官司,决不允许滥用权力侵犯群众合法权益,决不允许执法犯法造成冤假错案。

——2014年1月7日,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法机关,不能搞成旧社会“官府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 身教重于言教。要从政法机关做起,坚决破除各种潜规则,杜绝法外开恩,改变找门路托关系就能通吃、不找门路托关系就寸步难行的现象,让托人情找关系的人不但讨不到便宜,相反要付出代价。

——2014年1月7日,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推动政法系统改革

只要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利于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有利于维护人民权益、维护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不管遇到什么阻力和干扰,都要坚定不移向前推进,决不能避重就轻、拣易怕难、互相推诿、久拖不决。

——2014年10月23日,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法治领域改革有一个特点,就是很多问题都涉及法律规定。改革要于法有据,但也不能因为现行法律规定就不敢越雷池一步,那是无法推进改革的,正所谓“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2014年10月23日,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政法系统要在更高起点上,推动改革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加快构建优化协同高效的政法机构职能体系。要优化政法机关职权配置,构建各尽其职、配合有力、制约有效的工作体系。要推进政法机关内设机构改革,优化职能配置、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让运行更加顺畅高效。要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让司法人员集中精力尽好责、办好案,提高司法质量、效率、公信力。要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抓紧完善权力运行监督和制约机制,坚决防止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甚至执法犯法、司法。要深化诉讼制度改革,推进案件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成果同司法工作深度融合。

——2019年1月15日至16日,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强调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这就是法治精神的真谛。如果不信仰法治,没有坚守法治的定力,面对权势、金钱、人情、关系,是抵不住诱惑、抗不住干扰的。

——2014年1月7日,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引导群众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逐步改变社会上那种遇事不是找法而是找人的现象。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关键是要以实际行动让老百姓相信法不容情、法不阿贵,只要是合理合法的诉求,就能通过法律程序得到合理合法的结果。

——2014年1月7日,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要在全社会树立法律权威,使人民认识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培育社会成员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良好环境,自觉抵制违法行为,自觉维护法治权威。

——2014年10月23日,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建设高素质政法队伍

立法、执法、司法这3支队伍既有共性又有个性,都十分重要。立法是为国家定规矩、为社会定方圆的神圣工作,立法人员必须具有很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具备遵循规律、发扬、加强协调、凝聚共识的能力。执法是把纸面上的法律变为现实生活中活的法律的关键环节,执法人员必须忠于法律、捍卫法律,严格执法、敢于担当。司法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人员必须信仰法律、坚守法治,端稳天平、握牢法槌,铁面无私、秉公司法。

——2014年10月23日,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邹碧华同志是新时期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的好干部。他崇法尚德,践行党的宗旨、捍卫公平正义,特别是在司法改革中,敢啃硬骨头,甘当“燃灯者”,生动诠释了一名员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政法干部要以邹碧华同志为榜样,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征程中,坚定理想信念,坚守法治精神,忠诚敬业、锐意进取、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努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2015年3月,对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作出的批示

新形势下,政法队伍肩负的任务更重,人民群众要求更高。要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第一位,按照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要求,锐意改革创新,加强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执法为民、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政法队伍。要把能力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全面提高政法干警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要坚持从严治警不动摇,努力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生态。

——2016年4月,就政法队伍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

升阳散火汤——助阳气之升浮散郁滞之阴火

升阳散火汤作为治疗内伤发热名方,为李东垣“深达'火郁发之’之义”(《医方论》)的杰作,是中医治法中“升阳散火”一法的代表方剂。但令笔者诧异的是,古今历代医家善用此方者极少,方书中多见有关本方方论而少见绝佳医案者即为明证。翻阅《实用中医内科学》和《现代中医内科学》两书,竟然没有升阳散火汤的身影。

升阳散火汤的由来

升阳散火汤出自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原文:“升阳散火汤,治男子妇人四肢发困热,肌热,筋骨间热,表热如火,燎于肌肤,扪之烙手。夫四肢属脾,脾者土也,热伏地中,此病多因血虚而得之。又有胃虚过食冷物,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并宜服之。”方药组成:“升麻、葛根、独活、羌活、白芍药、人参(以上各五钱),甘草(炙)、柴胡(以上各三钱),防风(二钱五分),甘草(生)(二钱)。右件咀如麻豆大,每服称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柤,大温服,无时,忌寒凉之物。”此方也载于《脾胃论》中。在《兰室秘藏》和《东垣试效方》两书中更名为柴胡升麻汤。四书中对于主治病症的文字表述稍有出入,药物次序有所不同。值得注意的是,《脾胃论》所载方中柴胡用量为八钱,而

其他书中柴胡用量为三钱。

升阳散火汤“散”什么“火”

本方主治“郁火”,在这一点上历代医家的认识似无歧义。但火如何郁?郁火由何而得?则众说不一。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古方八阵》中指出:“东垣升阳散火汤,治胃虚血虚,因寒邪郁遏阳气,以至肌表俱热如火,扪之烙手。此火郁发之之剂也。”认为郁火因于“寒邪郁遏阳气”。张秉成在《成方便读》中指出:“此方治外来之火,郁于表分,而不得解散者。”认为郁火因于“外来之火,郁于表分。”费伯雄在《医方论》中直言“郁结之火”,而不言何由而郁。李畴人在《医方概要》中指出:“火郁多在肝胆之经,以木盛能生火,而二经挟相火……”又将郁火置于肝胆之经。

从李东垣原文分析,本证之成因于“血虚”、“热伏地中”、“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因于内伤而非外感,因于内虚而非邪实。况从方名分析,“升阳”在前,“散火”在后,所治为“火证”,治法为“散”,“散火”的手段是“升阳”,也就是说,通过升阳以达散火之效。

《内外伤辨惑论·卷中》共由四部分内容组成,分别是“饮食劳倦论”、“暑伤胃气论”、“肺之脾胃虚方”和“肾之脾胃虚方”,是李东垣根据《内经》“藏气法时”理论按春升、夏浮、秋降、冬沉依次写作而成。升阳散火汤见于“暑伤胃气论”这部分内容中。也就是说,也许李东垣制方本意为通过升阳散火以纠正体内气机该浮不浮的状态。那么,体内为什么会出现气机该浮不浮呢?根据原文,我们可以找出成因有二:一是因“血虚”致“热伏地中”;二是因“胃虚过食冷物”致“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成因之二较易理解,在脾胃气虚的基础上过食冷物,影响气机升浮,致阳气郁滞而化为阴火。而成因之一较难理解,“血虚”何以会引起“热伏地中”呢?难道血虚引起虚火内生转而被郁?从所用方药组成来看,这种理解显然是不正确的。

考李东垣在书中多处提到“血虚”,李东垣笔下的“血虚”是在内伤的基础上胃气(脾胃之气)虚所导致的,是“中焦受气取汁”不足的结果。也就是说,所谓的“血虚”是以气虚为前提和以气虚为主要表现的,如此理解即符合李东垣的用药“血虚以人参补之”。这样,我们就能理解“血虚”致“热伏地中”仍然是由于气虚无力升浮而致阳气郁滞化为阴火。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升阳散火汤所治之火是由于脾胃气虚,无力升浮,或者在此基础上过食冷物,进一步损伤和抑遏阳气,致阳气郁滞于脾胃所化之阴火。

方解

方中选用升麻、葛根、柴胡、羌活、独活、防风,此六味俱属“味之薄者,阴中之阳”之“风升生”类药物,以助阳气之升浮,以解阳气之郁滞。正如《医方集解》中所写:“此皆味薄气轻,上行之药,所以升举其阳,使三焦畅遂,而火邪皆散矣。”同时佐用人参、炙甘草,甘温补脾胃元气,针对气虚无力升浮而设。佐用生甘草泻已成之阴火。至于白芍药,《汤液本草》中说:“气微寒,味酸而苦。气薄味厚,阴也,降也。”“能停诸湿而益津液”,“补中焦之药”,对诸风药之升浮有佐治之功,对人参补血虚有佐助之用。

与补中益气汤的比较

李东垣治疗脾胃内伤诸病总的治法为“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阴火”(《内外伤辨惑论》)。从组方所体现的治法来看,本方与补中益气汤方主要区别在于本方是以升阳为主,补中、泻阴火为佐;补中益气汤是以补中为主,升阳、泻阴火为佐。从病机分析,本方证主要矛盾在于阳气郁滞而不得升浮外达,补中益气汤方证主要矛盾在于脾胃气虚下流而不得升浮。从病症表现看,本方证症状主要表现在四肢和肌表,而补中益气汤方证症状表现于周身表里。

升阳散火汤为李东垣所创方剂,其揭示了如何运用风药以治疗郁火。李东垣传张元素之学,张元素根据药物气味厚薄、升降浮沉等将药物分为五种,其中,风药为味之薄者,味薄则通,故风药气味多芳香辛散,质地多疏松,如柴胡、升麻、葛根、羌活、独活、防风等。

  “火郁发之”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气机运行不利,郁而化火,热邪伏于体内不得透发,治疗当以透散、展布气机,气机得布,火郁得散。知晓气机何以被郁,气机输布的道路又为何被阻而不得布,方可对症下药以祛其阻遏,展布气机。

  “治男子妇人四肢发热、肌热、筋痹热、骨髓中热、发困,热如燎,扪之烙手,此病多因血虚而得之,或胃虚过食冷物,抑遏气机于脾土,火郁则发之”。升阳散火汤治疗四肢发热、肌热等症,但升阳散火汤共十味药,其中多风药以辛散。若因血虚得之,恐风药之温燥更伤阴血,病因多为过食冷物,而致阳气抑遏,进而形成郁火,出现发热等症。

“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素问·调经论》),寒邪收引凝滞,过食寒凉或感受寒邪,耗伤脾胃之阳气,中轴不得运转,则脾胃之阳气为阴邪阻遏,凝滞而不行。此处之郁火乃寒邪收引所致。邪火燔灼,则出现四肢发热、肌热、骨髓中热;火邪煎灼津液,筋不得濡养故拘挛疼痛;壮火食气且脾胃气虚不得运化水谷精微故人体疲乏嗜睡。“热如撩,扪之烙手”可知此热为躁热,热势较盛,故法当补中温散。其重点在于辨发热为外感还是内伤,外感之发热与恶寒并见,其热为翕翕发热,“外感寒邪,发热恶寒,寒热并作,其热也翕翕发热……其热寒热并作,无有间断”,内伤之热为躁热,其发热恶寒交替出现,热作寒已,寒作热已。

因寒邪凝滞形成郁火作热除有热象及脾胃虚弱之纳差、乏力等,还可有心烦,舌红,脉紧数按减等火郁之症。故风药所散之郁火乃为寒邪所遏,阳气不得布散之郁火,而风药辛温可宣透气机,故用风药旨在升其阳,运其气,阳气运转,气机得布,郁火得散。且其性温,无更伤脾胃阳气之弊。若见其发热之症,以为外感热病而治以凉药,则中气更加损耗,气机更为阻遏,病情更严重,故切不可不辨外感内伤,见热投凉。临床应注重问诊,仔细询问病人饮食情况及居住情况。若患者久居空调之下,寒邪入里侵袭脾胃,亦会形成郁火。

  时人贪凉饮冷,多食冷物,脾胃之阳气不得输布运转而形成郁火,症见发热、心烦等症,以升阳散火汤散郁火、补中气。其中柴胡、升麻、葛根、羌活、独活、防风升阳散火,火散则热自消,症自除,以生甘草、白芍酸甘养阴以防耗散太过,以人参、炙甘草甘温益中。

  柴胡归肝经,从下焦起下陷之清气,带动中焦气机升发。李东垣每每用柴胡以引少阳春生之气,“春气生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安之,所以十一脏取决于胆也。”(《脾胃论》)由此可知其升清发散之效显著。《神农本草经》谓柴胡主寒热邪气,推陈致新,而《伤寒论》中多次提到小柴胡汤可治疗往来寒热、寒热发作有时,可知柴胡解肌退热,对于郁火发热有显著功效。升麻归胃经,入中焦,从中焦开始升阳,并可将阳气输布至脾胃。两药合而用之效果显著,气机得以通畅运行,柴胡升少阳升发之气上煦心肺,升麻升举清气还归于脾胃,则郁火随之而散。葛根升阳解肌,通行足阳明之经,鼓舞胃气上行,又能生津除渴,如清暑益气汤中用葛根鼓舞胃气上行津液。羌活、独活升阳散郁之余还可燥湿,以治疗脾虚不运所生湿邪。中气已虚易致外感,防风亦可防止外邪侵入。

  方中柴胡八钱,升麻、葛根、独活、羌活各四钱,防风二钱五分。李东垣以风药升清阳时用量多轻灵,少为二分,多至三钱。如柴胡于补中益气汤中仅用三分,旨在引清气行少阳之气上升,而在升阳散火汤中用至八钱,为全书中柴胡用量最大的方剂。柴胡于此,不仅有升阳之用,更有散郁之功,故加大用量,加强其温通辛散之力。但风药用量不可过大,一者,阳气者,烦劳则张,阳气的过度升发可以导致外张而散,耗损阳气。脾气已虚,过服辛散之风药恐更伤其气;二者,“阴气附形质者也”(《脾胃论》),阳化气而阴成形,脾胃均需阴液以濡润滋养,风药温燥,过服恐伤其。故临床用柴胡散郁火多用至15克,升麻、羌活等可用至10克。

  观李东垣之方,有甘温之黄芪、人参、炙甘草,辛温之柴胡、升麻、羌活,苦寒之石膏、黄芩、黄连,但均配伍使用,并非单独用温性药或寒性药。脾胃气虚则甘温益气,清阳不升、气机不转治以辛温发散,阴火上冲则甘寒以清热。升阳散火汤亦为寒热并行,收散兼施之剂,其多以风药以升阳散郁,再以白芍、生甘草以化阴敛液,防止辛温发散太过,然“胃之不足,惟湿能滋养”(《脾胃论》),胃喜凉润通降,故于白芍、甘草敛阴益营外,可酌加玉竹、石斛等甘凉通润降胃之品,防止伤及胃阴而受纳失司,其余可再随症加减。

病案

  黄某,女,因胃食管反流病住院。住院期间不慎受凉后出现发热恶寒,体温38.0~39.5℃,无汗,头痛如炸,头晕,口干口苦,手足热,大便结,舌淡,苔白腻,脉弱。先后予小柴胡汤合葛根芩连汤合麻杏苡甘汤、桑杏苡甘汤合神术散、蒿芩清胆汤、羌活胜湿汤,并肌肉注射柴胡注射液、蒙洛英退热,药后发热可退,但旋即复热。刻下证见:发热恶寒,口干口苦,口气臭秽,四末凉,大便硬,舌红,苔黄腻,脉弱。

  处方:方取升阳散火汤加减。

  方药:葛根15克,柴胡15克,升麻10克,独活10克,羌活10克,太子参10克,白芍10克,防风10克,桂枝10克,苦杏仁10克,法半夏10克,藿香10克,生姜10克,大枣10克,炙甘草5克。4剂。

  患者服药后汗出邪退,诸症全消。

  按:患者发热恶寒、口干口苦、手足发热,易被诊为外感热病,故医者投以小柴胡汤等方剂加减治疗,然其脉弱可知有虚证。《内外伤辨惑论》有“如饮食不节,寒温失所,则先右关胃脉损弱,甚则隐而不见”之说。脉弱为胃气已伤之象,其四末凉为阳气郁闭不得温煦四肢所致。究其原因,为病初乃脾气虚弱,虚火导致发热、口干、大便结等症,本应甘温除热却以寒凉之剂治之,更伤脾胃。阳气因寒气郁闭,形成郁火,故以升阳散火汤补益中气发散郁火为主,合以桂枝汤调补脾胃,滋养营阴,口干明显,故葛根用至15克。舌苔腻,故以杏仁、藿香、半夏祛湿。连服四剂,郁火随汗而散,气机展布,诸症消失。

症状 发热 低热 低烧 持续低热烧

功效主治:升阳散火解郁,益气和中祛风。主治脾胃虚弱,过食生冷,抑遏阳气,火郁脾土,而致发热倦怠,骨蒸劳热,扪之烙手,胁肋胀闷,脘腹疼痛,大便溏薄,中气下陷,内脏下垂,少气懒言,纳食减少,头痛恶寒,肢体酸重疼痛等。现代临床可用于治疗功能性发热,风湿痹痛,神经官能性腹泻,肠源性慢性腹泻等病症。

方名 升阳散火汤

配方 方剂来源:《脾胃论》药物组成:生甘草6g,防风7.5g,炙甘草9g,升麻15g,葛根15g,独活15g,白芍15g,羌活15g,人参15g,柴胡24g。

用法 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原因

发热,大多数人都会想到用苦寒清热之药治之。但临床上有一种发热,患者体温不高,持续时间较长,缠绵难愈。这种发热常因内伤而起,清热之法多不对证,无法奏效。有一个方子可以对付此种发热,那就是出自《脾胃论》的升阳散火汤,该方有升有降,升的是脾阳,散的是郁热,脾升热散之后,困扰许多人的发热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用方经验:该方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火郁脾土,发热倦怠,腹痛泄泻及风湿郁阻等病症。火分多种,有的可苦寒直折,有的可滋阴而降,有的可导龙入海,而此方则因势利导,疏发升散。凡火为郁火,用升阳散火汤,最为允当。王老临床常用此方治疗不明原因发热。此方有升有散,升的是脾阳,散的是郁热。因升阳散火汤中有人参、甘草、大枣,脾弱气虚,疲乏者用之;外感郁闭者用《兰室秘藏》方火郁汤(升麻、葛根、白芍、柴胡、防风、甘草)调和肝胆脾胃,升散郁结之热。此类低热患者,注意苦寒药不宜多用,不仅伤脾败胃,苦寒太过亦化燥伤阴。另外慢性病尤其重视脾胃为本,内伤低热,脾胃已弱,药量宜轻,宁可再剂,不可重剂,否则欲速则不达,反伤中气。这是用药原则,必须重视。

验案

升阳散火汤治疗发热

李某,女,12岁,郑州人,2013年5月11日初诊。主诉:双腿发热5年余。

病史:患者5年来常常自觉双腿发热,腿中热气上冲,久站后腰酸,屡测体温不高。伴两颧红赤,冬季不畏寒,夏季畏热,挑食,喜冷饮厚味,不吃青菜,精神可,不易感冒,二便正常。

症见:自觉双腿发热,腿中热气上冲,久站后腰酸,面色黄暗,两红赤,触之身热,额部发热。舌质淡红,苔白黄腻,脉细浮滑数,尺脉沉。

辨证:脾肾亏虚,阳郁于内。

治法:益气健脾,发散郁火。

方药:炙黄芪15g,党参10g,柴胡15g,羌活10g,玉竹10g,地骨皮10g,茯苓15g,防风10g,川黄连6g,山药20g,葛根10g,升麻10g,炙甘草6g,板蓝根10g,秦艽10g,生白芍10g,独活10g。5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2次温服。

2013年5月25日二诊:服药后症状好转,腿中热气上冲、腰酸、两颧红赤均减轻,触之皮温不热,面色黄暗,舌质淡红,苔薄黄腻,脉细浮滑数,尺脉沉。守上方去玉竹、板蓝根、秦艽,继服5剂。药后症状基本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

按语:本患者以自觉发热为主诉,测体温不高,无畏寒症状,故其病为“内伤发热”。其尚年幼,时有腰酸,自觉双下肢发热,知其肾精不足;挑食,气血亏虚故面色黄暗。且饮食偏嗜寒凉厚味,胃寒中生,致胃阳郁于内,故两颧红赤,触之身热。舌质淡红,苔白黄腻为气血不足,寒湿中阻之象。脉细主血虚,浮滑数为阳气外越,尺脉沉,主肾气不足。正如《内外伤辨感论·升阳散火汤》中:“治男子妇人四肢发困热,肌热,筋骨间热,表热如火燎于肌肤,扪之烙手。夫四肢属脾,脾者土也,热伏地中,此病多因血虚而得之。又有胃虚,过食冷物,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病宜服之。”故用升阳散火汤加减,柴胡为君以发少阳之火,升麻、葛根以发阳明之火,羌活、防风以发太阳之火,独活以发少阴之火。此皆味薄气轻,上行之药,所以升举其阳,使三焦畅遂,而火邪可散。稍佐玉竹、地骨皮、黄连、板蓝根、秦艽除胃中郁火;党参、黄芪、山药、茯苓益脾土而泄热;白芍泻脾火而敛阴,且酸敛甘缓,散中有收,不致有损阴气而佐使也。诸药相合,功效甚卓。二诊诸症已减,故去玉竹、板蓝根、秦艽等清热之品,药尽病愈,并嘱今后切忌饮食偏嗜及生冷味厚之品免伤脾胃。

孙某,男,14岁,郸城人,2014年10月22日初诊。主诉:发热20余天。

病史:患者20余天前因饮食不洁出现腹泻,后出现发热,伴头痛,头晕,乏力,汗多,每日晨起8、9点钟发热,体温37.5℃左右,午后自行热退。于当地查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9.78×10°L,中性粒细胞比率73.3%。曾在当地诊所输液治疗,并

口服头孢、阿莫西林胶囊、柴胡口服液、复方新诺明等药物,症状无缓解。遂来寻求中医治疗。

症见:精神不振,乏力,头痛,纳差,眠一般,舌质淡红,苔略滑,脉弦滑。

辨证:火郁阳明。

治法:升阳散火。

方药:葛根12g,升麻5g,羌活6g,独活6g,党参12g,白芍12g,柴胡15g,生甘草6g,炙甘草9g,防风8g,蔓荆子12g,大枣4枚,生姜2片,桂枝8g。5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2次温服。

2014年10月26日二诊:服上药3剂后体温降至37.1℃,服5剂后体温已恢复正常,精神明显好转,乏力减轻,头痛、汗出均好转,纳眠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守上方去蔓荆子、桂枝,继服以资巩固。

按语:升阳散火汤作为治疗内伤发热名方,为李东垣深谙“火郁发之”之义(《医方论》)的杰作,是中医治法中“升阳散火”一法的代表方剂。升阳散火汤出自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原文:“升阳散火汤,治男子妇人四肢发困热,肌热,筋骨间热,表热如火,燎于肌肤,扪之烙手。夫四肢属脾,脾者土也,热伏地中,此病多因血虚而得之。又有胃虚过食冷物,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并宜服之。”升阳散火汤所治之火是由于脾胃气虚,无力升浮,或者在此基础上过食冷物,进一步损伤和抑遏阳气,致阳气郁滞于脾胃所化之阴火。方中以柴胡散肝为君,羌活、防风以发太阳之火,升麻、葛根以发阳明之火,独活以发少阴之火。加党参、甘草者,补土以泻火;加白芍者,泻肝而益脾,但令散中有补,发中有收也。患者头痛加蔓荆子疏风止痛;汗多,加桂枝配白芍调和营卫。服后症状均明显减轻。

从李东垣的升阳散火汤讲郁热

原文:“治男子妇人四肢发困热,肌热,筋骨间热,表热如火,燎于肌肤,扪之烙手。夫四肢属脾,脾者土也,热伏地中,此病多因血虚而得之。又有胃虚过食冷物,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并宜服之。”

生甘草二钱,防风二钱五分,炙甘草三钱,升麻、葛根、独活、白芍药、羌活、人参各五钱,柴胡八钱。

原文所讲其实已经是比较严重的情况了,已经有发烧了,也就是说这个病的明显症状是发热,说到发热,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太阳病,稍微学点中医,懂点伤寒论,大概就会按这个路子走吧,麻黄剂,桂枝剂就下去了,再有些学了温病的,可能就会考虑津伤的问题,然后思考这个是燥热还是湿热?

那么这些个路子其实都还是外感,也就是外源性疾病,都有个原因引发,而李东垣的这个升阳散火汤不是,这是个内伤病,也就是说这个人素来就体虚,我们要考虑李东垣的那个年代,金元四大家,既有战乱也有饥荒,那个时候的人是营养不良的问题,那么原方所说血虚,就真的是营养不良的虚,而胃虚过食冷物,就是因为吃不到热的。这么着下来,才引发的发烧,这种烧实际上类似于燃烧自己了,那么到了现代社会,基本上没有这种饥馑问题,反而是营养过剩问题,那么因为血虚和体寒的问题导致发烧的情况就很少见了,或者说症状不至于到如此严重的情况,不会有高热,但是这种郁热在里的情况并不是不见了,而是病因是另外的情况了,而升阳散火汤依旧可以解决。

首先我们要知道,症是一个什么样的症,这个症就是肌肉的发热,原先李东垣那个时代的原因,一个血虚一个食生冷,导致了这么一个情况,食生冷这个问题不要以为就是寒,就像我们伤于寒后会发烧是一个原理,人体反而会因为这个寒来生热,肠胃吃到冷食后,胃的热量被食物吸收了,食物从低温变到37度吸收的热量,就是人体消耗掉的热量,这个热量来源只能靠细胞来生成,有些食物产生的热量还不一定有生成的热量多,这样的刺激会使得肠胃过多的生成热量,其实骨骼肌这种也类似,我们寒冷的时候会刺激肌肉颤抖生热,饥馁的时候也有这种可能性,不管怎么说吧,就是肌肉本身过度生热了,而且这个热散不掉。

有外部因素的时候我们会考虑外部因素,看看到底是什么导致的热散不掉,而没有外部因素的时候,我们会考虑我们的身体到底怎么回事了?李东垣把问题归结于上面的原因,但是,是不是只有上面的原因会出现这种症状呢,我们从别的症状的多因素致病经验知道,不会是单一因素,其他情况也会,至于是什么原因,却未必重要。升阳散火汤的重要性在于,他对于热的处理方式,火郁发之。

我们知道对于过多的热,我们应该从两个方向着手,一个是截断发热,一个是散发多余的热。截断发热有很多方式,比如发炎的发热就可以用抗生素,古代没有抗生素,但是各种苦味的药有这个效果,最常见的就是黄芩、黄连、黄柏、栀子、龙胆草这种,那么通过这种方式来抑制细胞继续生热,另外一个就是补虚,升阳散火汤没有使用苦寒药,而是采用的补虚的方式来截断发热。对于发散体内过多的热量,方式方法有很多,针对不同部位有不同的方子,比如肺热的麻杏石甘汤,尿路系统热的六一散,表热的桑菊饮连翘散等等,那么对于肌肉的热,这个方就是升阳散火汤,不是说只有这个方可以,而是这个方的思路,实际上是很多方子都会用到的方式。

比如对于风寒湿邪的发热,就有九味羌活汤,荆防败毒散等等,这一类方,独活羌活这种气味独特带有发散效果,是可以散湿的,那么如果这个热是因为湿郁,这两个药就可以把湿这个因素解决,升麻葛根白芍生甘草,这几味药,合起来有个方叫升麻葛根汤,宋朝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里主治麻疹初起,疹发不出,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这个方要比李东垣的方更早,也就是说这个升麻葛根汤,治的就是因为津液不足的肌肉发热,麻疹发不出来,是因为发热导致津亏,津液补上了,就能发出来了,和汗出热退是一个道理,这就是补虚了。柴胡的效果有很多,这个方通常的解说是用的柴胡的升散,实际上也未必,小剂量柴胡是会升,升麻也会升,防风也升,或许方向有可能不一样,不过本方的柴胡剂量不算小,柴胡本身对于血液系统的清理是有效果的,如果说这个热是因为血液系统的不通畅导致的,柴胡的作用就会显现出来,如果不是血液问题,那么柴胡就很可能仅仅是提升的作用了。防风这个药的升,感觉上更像把药推到体表,玉屏风散这个方的防风黄芪白术就有点这个意思,表虚的情况下止汗,用黄芪白术来补,那么怎么样补到皮肤这里呢,就是靠防风,那么同样的,对于肌肉这一层的热,怎么才能让他从表而散呢,也是防风,整个这个方子就从里到外都照顾到了,对于诊断中发现患者还有寒热湿燥偏向的,就直接加味,比如有脾胃虚,那么党参炙甘草的基础上你再加茯苓白术是可以的,表证上还需要加味的,防风的基础上可以加荆芥薄荷麻黄,升提上加强的可以加桔梗川芎白芷,这个药效就会比较上头面,津液亏的比较多的,可以加山药麦冬沙参,湿郁严重的可以加厚朴苍术等等。

从原理上理解这个方剂在人体上到底做了什么,也就能更方便的理解别的方剂,不在拘泥于死记硬背各种方子了。至于现代人的郁热不再是明显的发热这种事情,大概可以从这个方的医案里找到一二,比如口腔溃疡,痤疮粉刺,慢性咽炎,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等等等等,通常慢性的炎症疾病居多。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