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辰八字最怕压(生辰八字最怕压香炉下会疯吗)
镇安县婚嫁丧祭习俗
一、婚嫁 及其以前,农村男娶女嫁,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双方不得见面,结婚礼仪非常繁琐。 请媒 为联姻的第一步,男方请媒人到女方提亲,有的两家世代相好,指腹为婚。若都是男孩,拜为兄弟;都是女孩拜为姐妹;一男一女结为夫妻。 合相 取得女方家庭初步同意后,将姑娘“草八字”转送男方合相,若相合,男方将女方“庚贴”压在神龛香炉下。半月后,如男方家中平安如意,即示女方命好。男方将双方的生辰八字交算命先生“合相”,若生辰八字不克即可订婚。 订婚 男方送以肉、点心、茶、酒四色礼。女方接礼后,开“龙凤柬”叫订婚,也叫“拿八字”。回四色礼,即头发(结发夫妻)、柏树叶(长生不老)、白米(白头偕老)、茶叶(四季长青),装在贴在有红封贴的庚贴匣中。 认亲 订婚后,媒人领男方携带礼物(女方有几房亲戚就拿几房礼),到女方认亲。女方亲属以鞋袜、衣服或现金若干回礼,俗称“打发新女婿”。 报日 认亲后,男方请算命先生推定婚期,将内写“敬择某年某日为迎鸾吉日”的封贴报送女方。 迎亲 迎亲前日,男方带礼物到媒人家请其了解女方嫁妆情况和送亲人数称“起媒”,以便准备花轿和酒席。富户一般备大轿,有“传带”(即地毡)。穷户一般只用小轿。 结婚 新郎披红挂彩,携带礼品坐花轿到女方迎亲。有的新郎不去,由同辈兄弟代理,俗称“作揖”。新郎到女方家先向长辈一一磕头,女方盛宴相待。席罢发亲,新娘身穿红色“露水衣”,头搭红绸盖头,前后心各挂铜镜(以示压邪),由同辈兄弟背上花轿。花轿抬至男家门口时,两对童男领新郎绕花轿三圈,新郎和迎亲人分别在轿前后作揖三次,再由两牵娘搀扶新娘下轿,进入正堂,行拜堂礼。入洞房后,喝“交杯酒”,或吃“荷包蛋”,俗称喝“子孙汤”。然后新娘开脸、盘头、梳洗打扮。 闹洞房 婚日后连续三日闹洞房,有文闹、武闹两种。文闹:洞房内设糖酒、糕点、菜肴,来客向新婚夫妇提出各种有趣的条件与之嬉闹。武闹:即撒帐,用斗装麻钱、核桃、枣子、糖,另外有两个人扮“土地爷爷”和怀抱面娃娃的“送子娘娘”演戏。将斗内物品由帐头撒下,众亲友喝彩:“一撒天长地久,二撒地久天长,三撒早生贵子,后生姑娘”,嬉闹至深夜。 新中国成立后,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提倡婚姻自主,男女平等,结婚礼仪逐渐从简,多数人自由恋爱结婚,有的找个形式上的介绍人,双方领取结婚证后择日举行结婚仪式。1976年前均以茶话会形式举行,由亲朋长辈或单位负责人做主婚人。新婚夫妇在茶话会上谈恋爱经过。客人们在吃糖果时,向新郎、新娘提出唱歌、对句等有趣的节目,称“耍新媳妇”。1976年后,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结婚操办程度也随之提高。客人多送高档商品,主人大办酒席。农村仍有部分人家索取彩礼。1981年后,殷实之家的嫁妆由“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发展到电视机、收录机、洗衣机、席梦丝床、电冰箱、组合家具等高档商品。结婚时用汽车迎送,农村多用拖拉机迎亲,且滥放鞭炮,大摆酒席。多数男女青年也主张婚事从简,反对铺张浪费。有些人在领过结婚证后择期出外旅游结婚。 二、丧葬 清末初,穷人丧葬是白棺、粗布旧衣甚至芦席裹尸。富人死了,男着长袍短褂,女着衣裙,七领五腰,以生丝绢、绸缎为主。寿枋内外油漆光亮,大头雕刻“寿”字,两边雕“万”字格。葬习有八个环节: 沐浴 请老年人给亡人沐浴、理发、整容、穿衣、戴帽、蒙面,儿孙给烧落气纸。 下榻 即停尸。死者系父母,在堂屋停放称正寝中堂。他人则停卧室,榻下点灯。富人全家身着孝服,穷人一般只带头孝。 报丧 亡人家属用白纸写“当大事”贴在大门以示丧事,晚辈向叔伯、姑舅等近亲报丧。 人殓 即进材。待亲属儿女到齐,瞑视吊唁后,亡人进材盖棺,也称“大殓”。 升棺 属父母者,在正堂将棺材升起,棺前置祭桌,桌上放亡人遗像或灵牌及祭品香火。祭幛、花圈放四周,设鼓乐班,称“灵堂”。其他亡人灵堂在屋外搭帐棚设祭。 祭奠 一般祭奠为三天。农村惯用烟火放路灯,唱孝歌,请道士做开斋路。富人及有功名人家则请礼宾“堂祭”。晚辈给亡人行三拜九叩首礼。 发丧 即起灵安葬。祭后起灵,富人灵柩绑彩平床或扎龙头凤尾棺罩,由32人(称八仙)抬灵,常人只用16人抬。起灵时,唢呐锣鼓,鞭炮齐鸣。灵队的排列为乐队在最前,接着是手举花圈、挽幛的亲友,然后是手捧遗像灵牌的孝男孝女,最后是邻里村民。八仙沿着指定的路线云游运转,抵墓地,架马落棺,然后坐字落丧。落丧后,连续三夜在墓旁篝火,以示给亡人作伴。 圆坟 葬后三日,给亡人圆坟堆土,砌坟头,整理陵墓,栽植松柏。逢亡人“三七’、“七七”、“百日”、“周年”,后人前往祭奠。服孝期间三年不贴红对联,一年不参加娱乐活动,不办喜事,三年孝满释服卸孝。 新中国建立后,机关干部死后,出讣告报丧,由机关成立治丧委员会,安排丧事,从俭办理。亲朋多送花圈、挽幛、发唁电悼念,召开追悼会缅怀生平。追悼结束,绕灵柩一周与遗体告别。 三、祭祀 祭祖 每年清明节,各家给祖先扫墓,挂清明吊,烧香纸,整园陵,植松柏。“七月半”,乡民备各样献果祭品,摆香案祭奠。腊月三十,先祭祖后团年,通宵更香祭奠,给祖坟点灯。正月初二至初四祭祖拜谱,家族后裔烧香磕头祭奠,宣读家规族训。 祭神 清末初,城隍会是县内主要神会。每年二月八和四月八唱大戏。还有文庙会、武圣会、观音会、火神会、财神会、牛王会、龙王会等。到30年(1941)前后,袁德新任县长,提倡破除迷信,毁庙建校,废除各种大型神会。但农村的土地会、财神会等小型神会普遍沿袭。每年二月二日、八月二日为会期,乡民备佳肴祭祀,乞求保佑“一方清泰,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吉庆有余”。多数人家则敬赵公财神,乞求“四季发财”。“本地人”腊月二十三“夏湖人”二十四送灶神上天,乞求“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初一凌晨接灶神,做一家之主。 新中国成立后,敬神基本革除,祭祖仍在沿袭,但在形式上略有革新。清明节,机关团体职工、学校师生到烈士陵园扫墓,给烈士献花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农村群众仍有上坟烧火纸习惯。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