孪生兄弟八字(孪生兄弟如何取名)
颠覆传统认知:秦汉与罗马这对“孪生兄弟”为何命运大相径庭?
近年来很多学者都将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进行过详细地对比,并把这一话题作为历史热门课题来研究,这其中的缘由是什么呢?因为这是当时世界上唯二的两个超级大帝国,并且二者之间有一种惊人的相似性与奇妙的连接,但两大帝国的历史走向与最终命运却截然不同,这背后的深层原因值得探讨一下。
秦汉与罗马首先,从地理位置来看,两大帝国分别位于欧亚大陆的东边和西边;从起源时间来看,两大帝国的起源时间大体相同。
西汉疆域图
秦汉帝国的起源是秦国,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自此秦国正式成为诸侯国;罗马帝国的起源是罗马城邦,罗马城于公元前753年开建,也就是说,两大帝国的诞生时间仅仅相差了十几年。秦国用了五百多年,从一个边陲小国发展成为统一的大秦帝国,而罗马则用了七百多年,从一个小城邦发展成为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罗马帝国。
罗马帝国疆域图
其次,从存续时间来看,自秦始皇一统天下(公元前221年)至东汉灭亡(220年),共计441年;自盖维斯·屋大维·奥古斯都于公元前27年成为罗马皇帝至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共计503年,二者的差距也只有几十年。
最后,从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来看,汉帝国、罗马帝国都是五百多万平方公里,巅峰期的人口数量预估也都在五千万以上。
秦始皇兵马俑
这一切似乎不能用巧合来解释,稍加分析就可以知道,秦汉帝国和罗马帝国的相似性其实并非偶然。
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最初都是处于文明边陲的小国。秦国地处西部,向来被中原文明轻视,罗马的情况也差不多,那时欧洲的文明中心是希腊,两地相隔甚远。
古希腊遗迹
新的文明,往往会在旧文明的边缘地带崛起,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秦国和罗马处于文明圈的边缘地带,一方面比较容易接触到先进的文明,另一方面,由于相对落后,所以桎梏也相对较少,因此能够搭上铁器时代的快车,快速完成升级。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彻底蜕变,而罗马在公元前509年进行了至关重要的体制改革,从罗马王国变成罗马共和国。
内核大不同虽然外表上看起来很相似,但两大帝国内在的个性和构造却是天壤之别。
首先是帝王体制,秦汉、罗马均为帝国,秦朝的皇帝是秦始皇,汉朝的皇帝是刘邦及其后裔,那罗马的皇帝是谁?中国皇位的继承方式是父死子继,罗马皇位的继承方式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还是有其他的形式?
罗马人召开议会
秦汉帝国是皇帝用武力征服所得来的,是帝王家族的私人财产,但罗马帝国并非单一家族的帝国,采取的是“元首制”,“罗马帝国”的正式名称是“元老院和罗马人民”,罗马皇帝是用选举的方式选出来的。根据罗马法律,只要是有才能的人,都可以通过选举成为罗马皇帝。皇权是元老院赋予某个独立个体的,如果这个人死了,权力也就自然而然终止。这样看来,罗马帝国的皇位应该不存在继承的问题。
但事实上,随着罗马帝国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了专制体制,大部分时候选举都是走个过场。罗马皇帝大多都是由上一任皇帝指定的继承人来继承,虽然也有父死子继的情况,但是在形式上还是要经过元老院的同意,而且,罗马帝国父死子继的情况是很少见的。因此,尽管罗马帝国存续了几百年,但一直没有形成固定的帝王家族。
屋大维雕像
这是两大帝国最大的区别,这种差异很明显是由于古罗马所继承的希腊文化。
其次是政治架构,秦帝国统一天下之后,实行了郡县制度,中央的命令可以直接传达到全国各地,但罗马帝国并不实行郡县制度,大多数地区都是自治的,罗马帝国征服各地区以后,让各地区按照原有的方式进行管理,地区之间也不存在行政级别的区分。罗马帝国是由自治城市联盟,以及专制政府共同组成的。比如埃及行省,尽管隶属于罗马帝国,却始终保留着一定的自治权,托勒密时期的体制基本保持着原来的样子。
秦朝统一图
因此,秦汉帝国有一个大而全能的政府,政府机关从上到下对国家实行严格管理,而罗马帝国的统治比较宽松,只关注税收,对于地方的管理中央并不过多关注,罗马帝国长期处于小政府的状态。
再次,秦始皇焚书坑儒,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要让帝国子民在思想和文化上达成统一。
罗马帝国行省
但罗马帝国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思想和文化,帝国东部是希腊文化主导,用的是希腊文;帝国西部则是罗马文化主导,用的是拉丁文。罗马帝国也没有一部适用于整个国家的法律,各行省和城市都有自己的法律。举例来说,罗马与特尔密苏斯城签署过一项协议,保障该城公民及其后裔可以使用自己的法律。
最后,秦汉帝国产生了一个主导民族,中国自古就以文化来区分民族,一个民族在文化上被汉化,就会渐渐变成汉族,与血缘无关,如此一来,汉族人口就会越来越多,而少数民族人口就会越来越少。但是,罗马帝国很注重民族差异,罗马人一直以征服者的姿态对待行省的居民,很少有不同民族混杂在一起。
罗马帝国行政区划
正因为这样的不同而导致了两大帝国截然不同的命运。
蛮族入侵与五胡乱华其实,罗马帝国的覆灭和秦汉帝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罗马帝国与秦汉帝国之间,是一大片辽阔的草原,被称为欧亚大草原,这片大草原将罗马与秦汉联系起来,草原上发生的事情势必会波及到两端。
欧亚草原东部,居住着强大的匈奴人,这是对秦汉帝国的巨大威胁,所以秦始皇为了阻止匈奴南下修建了万里长城,汉高祖更是亲自带兵迎战匈奴,却在“白登之围”中险些丢了性命。
汉匈战争示意图
一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有了对付匈奴的实力。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等人多次北征匈奴。在连番的进攻下,匈奴一分为二,南匈奴臣服中国,北匈奴仍然顽强抵抗。到了东汉时期,汉朝与南匈奴结盟,对北匈奴发动进攻,北匈奴遭受重创,向西迁移至中亚,逗留一段时日之后,其中一支匈奴人继续向西迁移,并不断与周边的游牧民族融合,大量的西亚、北欧族群的加入使血统变得更加复杂,最终演变为让欧洲闻风丧胆的匈人。
“上帝之鞭”阿提拉
当时的欧洲人从未见到过这样的民族,罗马人形容他们是粘在马背上的人,长相丑陋,一旦被激怒便狂吼着冲上战场,他们身手矫健,形成不规则的阵型,在兵锋所及之处大开杀戒,他们没有固定的住处,象逃难的人那样到处游荡。
由于匈人军队的力量太过强大,所以在他们的逼迫下,原本居住在罗马帝国边界的哥特人不得不从原有的居住地逃往罗马帝国。后来哥特人对罗马帝国进行了大规模的侵略,这便是著名的“蛮族入侵”,哥特人属于日耳曼人的一支,此后,日耳曼各部先后涌入罗马帝国,情况与中国的“五胡乱华”很类似,侵略使罗马帝国四分五裂,西罗马帝国于公元476年覆灭,独存东罗马。
日耳曼蛮族入侵
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讲,导致罗马帝国瓦解的“蛮族入侵”就是秦汉帝国与匈奴人战争的延续。有个很有趣的说法:罗马是心脏,日耳曼人是插在心脏里的钉子,匈奴人是砸钉子进心脏的锤子,汉朝是挥舞锤子的人。
几乎是同一时期,中国也有类似的事情发生,但比欧洲提前了一个世纪。南匈奴南下,引发了“五胡乱华”,公元311年,“永嘉之乱”爆发,西晋都城洛阳第一次沦陷于异族之手,后来西晋灭亡,中国一分为二,北方被匈奴人占据,东晋偏安一隅。
汉灭西晋之战
这意味着,罗马帝国与中国在同一时期遭到外族侵略,造成一半的领土沦陷,而另外的一半则幸免于难。纵观世界历史,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中国、罗马,当匈奴迁移至中亚时,一部分继续西迁,导致西罗马覆灭,而留下的匈奴人仍在中亚地区活动。此后,中亚匈奴中的一支,向南迁移,入侵印度,并导致印度北方的笈多王朝灭亡;另一支则入侵了波斯帝国。
匈人入侵欧洲
换句话说,欧亚的大部分帝国,都受到了以北方匈奴为主的游牧民族的侵略。
为何在此期间,世界上的各个文明中心,都遭到了游牧民族的入侵?一是因为此时大多数的世界文明中心,都已处于停滞与衰败期,自西汉末期以来,中国的政治就出现了现象,导致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到了东汉,宦官和外戚轮流,皇帝完全指望不上。其他帝国也大体如此,后期罗马帝国的和政治的混乱程度,远远超过了中国。
匈人骑兵
二是因为游牧民族的急速发展。游牧民族学会了骑马打仗,还发展出骑射技术,机动能力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军队战斗力大大增强,可以组成更大的部落联盟,形成了国家的雏形,有能力对许多帝国造成威胁。
结局大不同这次欧亚范围内的游牧民族入侵大潮,在欧亚大陆两端所造成的结果很不一样。
中国北方的“五胡”,很快就被中国文化所同化,中国在经历了一段动荡时期之后,隋朝再次实现了南北统一,中国王朝进入了新的循环周期,中国的文化发展并未因此受到根本性的影响。
而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便一蹶不振,蛮族建立的王国纷纷冒了出来,形成了欧洲的众多小王国,黑暗的中世纪到来,之后欧洲的新文明也在黑暗中崛起。所以,如果没有蛮族入侵,也许就不会有今日的西方文明。
东罗马帝国时期的日耳曼诸王国
那么,这种迥异的结局是如何造成的呢?中华帝国在之后,为何总能重新统一,而罗马帝国却一蹶不振,再不复往日的荣光呢?
第一个原因是,秦汉时期的体制具有很强的一致性,而在罗马帝国内部却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因此,在罗马帝国后,想要重新统一起来是非常困难的。这个事实再次证明,中国文化自古就具有追求统一的内在基因,而西方是没有的。
第二个原因是,中国自古就有统一的语言和文字,而西方则不然。从象形文字、表意文字到表音文字,这是人类文字发展的普遍规律,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很发达,但到了3世纪,埃及人已经开始使用希腊字母了。
古埃及象形文字
可以说,中国的文化并未像其他文明那样跨越一个个的门槛,别的文明早已由血缘关系发展到了阶级社会,而中国始终处于血缘关系的阶段;别的文明早已由祖先崇拜进入了一神教崇拜,而中国始终处于祖先崇拜的阶段;别的文明早就开始使用表音文字,而中国则始终在使用表意文字。可见,所谓的“跨越”并非是好事,并不是说跨过了那道坎,就会变得更好。
表音文字的特征是什么?很好学,只有几十个字母。因此,在西方,表意文字迅速被表音文字所取代,这种文字的特点就是不固定,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变化,每个民族都可以用字母来创造自己的语言。因此,西方的语言千变万化,无法统一,假如中国采用表音文字,各地的方言都会迅速发展成为彼此无法理解的语言。
汉字字形演变
而表意文字最大的特征就是固定,从甲骨文到楷书,很多字形大体都是相同的。因此,尽管中国各地的方言千差万别,彼此之间也未必能听懂,但文字彼此之间一定都能看懂。
中国幅员辽阔,各民族人口众多,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发达,从技术上来讲是很难维持长久统一的。中国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特例,文字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秦始皇功不可没。
欧洲地形图
还有一个原因是中国人具备统一的全识,这种意识的形成与地理条件有关。中国就像一座四合院,四周都是高墙,而欧洲四周没有高墙,海岸线很长,到处漏风。中国两条最主要的河流,一条是长江,一条是黄河,东部有两河冲积平原,彼此相连,人口比较密集。欧洲内陆的山脉将欧洲分割成若干地理单元,使得欧洲境内的河流分布很广,多瑙河、莱茵河、第聂伯河、伏尔加河……四通八达,这些河流之间有许多分水岭,所以沿河而建的文明中心自然也分布在各地。从地理上看,欧洲就缺乏凝聚力,世代生活在这种环境里的人们必然认为各过各的才是常态,统一反而不太正常,这也是导致罗马帝国在之后无法重新统一的主要原因。
“梦天”“问天”有何不同
光明日报记者张蕾张晓华光明日报通讯员周涛李同
10月31日,我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第二个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发射成功,打响了我国空间站建造的收官之战。
先后发射的梦天和问天两个实验舱,看起来就像孪生兄弟,它们到底有何不同?梦天实验舱又有哪些惊艳之处?
梦天实验舱交会对接后的中国空间站效果图。航天科技集团八院供图
“孪生兄弟”各怀绝技
梦天实验舱和问天实验舱的确长得很像,比如在舱段的组成上,都拥有工作舱、气闸舱和资源舱,特别是工作舱和资源舱的造型几乎别无二致,而且工作舱都位于最内侧,通过对接机构同天和核心舱的节点舱相连。
作为航天员在太空工作、生活的主要区域,问天实验舱与梦天实验舱的工作舱内均安装了多台科学实验机柜,便于航天员在轨开展各项科学实验。但在开展空间科学实验方面,“两兄弟”的能力和责任却各有侧重:问天实验舱主要面向空间生命科学研究,配置了生命生态、生物技术和变重力科学等实验柜;梦天实验舱主要面向微重力科学研究,配置了流体物理、材料科学、燃烧科学、基础物理以及航天技术试验等多学科方向的实验柜。
“天和”“问天”“梦天”三舱在地面进行联合调试。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供图
如何从外形上快速辨认出“两兄弟”呢?“主要还在工作舱与资源舱的中间部分,也就是气闸舱的独特构型。”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空间站系统副总师柏合民介绍,问天实验舱采用“外方内圆”的视觉效果,圆柱形气闸舱外有个方形外壳—舱外暴露实验平台;而在梦天实验舱的相同位置,则采用“舱中舱”设计—气闸舱+载荷舱,“这让梦天实验舱的体型看起来更加浑圆、流畅”。
除了“身材”不同,“两兄弟”的气闸舱还各怀绝技。据悉,问天实验舱的气闸舱作为航天员出舱的主要通道,而梦天实验舱的气闸舱则是一个专供货物进出的重要枢纽。“如果将问天实验舱的气闸舱比作‘国际机场’,那么梦天实验舱的气闸舱就是一座‘国际货运港口’,承担着空间站货物、载荷等进出舱的任务,这是我国空间站一项重要的能力创新。”柏合民打了个比方。
为舱外实验带来全新体验
作为我国空间站的首个货物气闸舱,梦天实验舱将为空间站开展舱外科学实验带来哪些全新体验?
“在没有货物气闸舱之前,一般是通过航天员‘出舱带货’转移、安装舱内外货物,但这种方式往往会受到航天员出舱次数、载荷数量与大小的限制,而且航天员频繁出舱还将面临复杂的空间环境安全考验。因此,梦天实验舱的货物气闸舱应用,将为空间站后续开展各类舱外科学实验提供强大支持。”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梦天实验舱总体直属机构技术负责人杨新海强调。
巧妙设计令“腹”中大有乾坤
与航天员进出舱一样,货物进出舱也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泄复压过程,让舱内外的大气压保持一致。“对于气闸舱来说,内部空间越大,就意味着在泄复压期间空间站内损耗的气体越多。为此,根据出舱货物的大小,我们对货物气闸舱的外形尺寸进行了最优设计,2.2米的直径既能保障货物有充足的空间安全转运,又能减少对空间站内的气体损耗,提高空间站的气体利用率。”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梦天实验舱机械总体主任设计师李立春说。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2所空间站实验舱主任设计师宋明超说,梦天实验舱发射成功再次证明了中国交会对接技术的可靠性,每一次成功都是科研人员默默奉献、严慎细实而得来的珍贵成果。
(光明日报北京10月31日电)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01日09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视频刷屏!乐山大佛还有个“孪生兄弟”?当地回应
近日,多条“乐山大佛孪生兄弟”的短视频
在网上传播,引发网友讨论。
视频发布者称,在四川乐山市的一处深山里,有一尊佛头雕塑,“修建年代比乐山大佛还要早,是修建乐山大佛的蓝本”。“乐山大佛孪生兄弟”系列视频,早在2021年便开始在网络上传播。今年11月9日晚,再次引发网友热议。据四川乐山沙湾区文物保护管理所考证,这处佛头是近代雕塑艺术作品,不是文物,更非乐山大佛修建蓝本。网传视频中,一处半山腰的石壁上,雕刻着一座五官齐全的佛像,只有面部,整体为白色,眼睛内瞳仁和眼白界限分明,鼻子处依稀可见连接痕迹。发布视频的网友配文称:“乐山大佛孪生兄弟,据了解,当年修建乐山大佛之前,在此先做的一个样本。”
11月12日,乐山太平镇五高山村村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网友拍摄的佛像就位于该村一座寺庙旁,站在寺庙中就能看见,几乎每年庙会或节假日,都有不少人前去参观,还有不少外省游客。
太平镇佛像 视频截图
“佛像是1990年左右发现的,后来还修缮过,上了颜色、修了鼻子。”该工作人员说,因为佛像位于半山腰,上去要走小路,一般游客也只是在寺庙附近远远参观,“如果有游客要前去参观,务必注意安全。”乐山沙湾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工作人员介绍,那处佛像最早在上世纪90年代被发现,最初发现时佛像上还没有鼻子,鼻子是后来修补上去的。佛像的修建者应该是当地村民,在悬崖原本的基础之上雕刻而成,并不属于文物,而是近代雕塑艺术品,且在全国第二次、第三次文物普查中,都未被列入不可移动文物档案。
乐山大佛 来源:乐山大佛景区微信公众号
该工作人员表示,早年也时常有游客前去参观,只是如今网络传播更广,加上乐山大佛的名气,所以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但其与乐山大佛并没有关联。
乐山大佛 来源:乐山大佛景区微信公众号
公开资料显示,乐山大佛高达71米,于唐元元年(713年),开凿于一面山坡上,俯视着三条河流的交汇处,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之称。地图软件显示,乐山大佛至五高山村距离约30公里。乐山大佛“蓝本”之争早就便有从仁寿县的牛角寨大佛、四川自贡的荣县大佛,到四川彭山齐山双佛。近年来,多地都出现过“乐山大佛的蓝本”。有网友称,陆游在嘉州(乐山)任上曾写过一首诗:“江阁欲开千尺像,云龛先定此规模。斜阳徙倚空三叹,尝试成功自古无。”证明乐山大佛在修建之前,在其他地方有过实验。同时,有专家确认,从目前发现的四川十几尊大佛来看,牛角寨大佛在脸型、排水系统等方面与乐山大佛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且比乐山大佛提前6年建成。据此,当地认为,牛角寨大佛就是乐山大佛的蓝本。而荣县大佛是乐山大佛蓝本的说法,则是因为荣县大佛双耳垂肩,右手抚膝,足踏莲台,与乐山大佛如出一辙。且荣县大佛高36.67米,头长8.76米,大脚趾直径近1米,规模仅次于乐山大佛。彭山齐山双佛,则是从构造的角度,与乐山大佛相似。同时,因为齐山双佛的石材和周边环境与乐山大佛非常接近,雕刻年代也很接近(双佛比乐山大佛早建 60 多年),所以有专家认为,乐山大佛的建筑蓝本就是彭山齐山双佛。
彭山齐山双佛。(图据网友)
来源:西湖之声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