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0日八字(2012年10月20日生辰八字)
11年过去了,那些爬悬崖天梯上学的孩子们,如今过得怎样
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曾经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石山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0%以上,自然环境恶劣。
2012年,记者第一次来到大化县部分乡镇农村学校采访时,这里交通不便,校舍简陋。很多学生要花费一两个小时,爬“天梯”,过悬崖,翻越大山抵达学校,睡大通铺,吃黄豆拌饭……
拼版照片:左图为2012年7月16日,在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村,4岁的蒙宣宏(左)穿着姐姐的旧衣服和同为4岁的蓝小帅在一起玩耍;右图为2023年1月21日,在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村,蒙宣宏(左)和蓝小帅合影。蒙宣宏和蓝小帅目前分别在板升乡和大化县城读初二。
拼版照片:上图为2023年1月26日,在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村,在广东工作、返乡过年的蒙宣海在路边休息;下图为2012年12月27日,在弄勇村弄顶教学点,7岁的蒙宣海(右一)在打乒乓球。2022年,蒙宣海技校毕业后,选择去广东工作。
拼版照片:左图为2012年7月4日,在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小学,7岁的蒙锦晨在课堂上;右图为2023年1月25日,在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村,正在浙江省台州职业技术学院读大一的蒙锦晨寒假回家时在村中留影。
拼版照片:左图为2012年7月4日,在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小学,7岁的蒙旺兵(左二)在校园里玩风车;右图为2023年1月25日,在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村,正在桂林理工大学读大一的蒙旺兵寒假回家时在村中留影。
拼版照片:上图为2023年5月20日,蒙俐谷在大化瑶族自治县第二中学高二年级教室里学习(新华社记者胡星宇摄);下图为2012年9月3日,在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雷村,7岁的蒙俐谷(右一)爬悬崖去学校读书(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一年后将参加高考的蒙俐谷,希望能考上理想的大学。
随着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乡村振兴不断推进,大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天路路网工程”让孩子们的上学路不再艰险;“营养改善工程”让孩子们告别黄豆拌饭;“攻坚大通铺工程”改善了孩子们的住宿条件。
拼版照片:上图为2023年5月24日,村医蒙富松站在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雷村卫生所前(新华社记者胡星宇摄);下图为2012年9月5日,10岁的蒙富松(右一)爬悬崖去学校读书(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2021年,蒙富松从卫校毕业,回到家乡成为一名村医。
拼版照片:上图为2023年5月27日,22岁的蒙秋艳站在她就读的广西医科大学校门口(新华社发);下图为2012年9月3日,在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雷村哈保屯,11岁的蒙秋艳(右一)在悬崖边护着低年级的小伙伴回家(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2021年,蒙秋艳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广西医科大学。
拼版照片:左图为2012年3月27日,在大化瑶族自治县大化镇仁良小学,6岁的韦康涛在教室里上课(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右图为在大化瑶族自治县高级中学读高二的韦康涛(新华社记者胡星宇 2023年5月21日摄)。韦康涛的梦想是考上理想的大学。
拼版照片:上图为2023年1月16日,在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雷村,即将从技校毕业的蒙科佑站在家门口;下图为2012年9月5日,在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雷村,10岁的蒙科佑在上学途中,坐在悬崖边上休息。21岁的蒙科佑,希望能挣钱供弟弟妹妹读书,让他们接受更好的教育。
拼版照片:上图为2023年1月21日,在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村,大专毕业后在广州工作的蓝秋艳回家过年时在家门口留影;下图为2012年7月4日,学校放假后,11岁的蓝秋艳(着黄衣者)背着生活用具,走在回家的山路上。22岁的蓝秋艳正在努力考取教师资格证。
拼版照片:左图为2012年7月16日,在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村,10岁的蒙柔玉背着弟弟蒙宣朋去玩耍;右图为2023年1月20日,在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村,21岁的蒙柔玉(左)和12岁的弟弟蒙宣朋在一起。已经从幼师毕业的蒙柔玉,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舞蹈,为自己儿时的歌舞梦继续努力。
拼版照片:左图为2012年9月3日,在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村,7岁的蓝天德(右一)攀爬“天梯”去学校;右图为2023年1月23日,在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村,即将从技校毕业的蓝天德回家过年。18岁的蓝天德计划技校毕业后继续读大专。
拼版照片:上图为2023年1月26日,在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雷村,大化瑶族自治县高级中学高二学生蒙文超站在家里,身后的墙上贴满奖状;下图为2012年9月5日,在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雷村,7岁的蒙文超(左一)放学后爬悬崖回家。今年18岁的蒙文超最大的梦想是一年后考上理想的大学。
拼版照片:上图为2023年1月20日,在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村,22岁的蒙宣任(左)和弟弟蒙宣汰站在通往弄勇小学的隧道旁合影,隧道上方是他们儿时上学需要攀爬的“天梯”;下图为2012年9月3日,在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村,蒙宣汰(左一)、蒙宣任(左二)爬山路去学校。蒙宣任目前在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读书,弟弟蒙宣汰从技校毕业后在广东一家汽修厂上班。
拼版照片:上图为2023年1月16日,在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村,正在读初中的蓝秀雪在家门口学习;下图为2013年7月14日,5岁的蓝秀雪在放羊。16岁的蓝秀雪即将参加中考,希望能考上一所好高中。
拼版照片:上图为2023年1月21日,在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村,22岁的蒙宣朝站在自己刚刚购买的汽车前;下图为2012年7月16日,在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村,11岁的蒙宣朝(前)利用暑假帮家里放牧。技校毕业后,蒙宣朝到广东工作。
当年翻山越岭上学的稚嫩孩童,逐渐成长。他们有的在读大学,有的在读中学,有的即将参加高考,有的外出闯荡,还有的已经返回家乡服务社会。
11年间,山乡面貌和生活条件的改变,成为山里娃成长路上铭刻于心的记忆。
记者:黄孝邦 胡星宇
来源: 新华社
区域发展新亮点丨如何激活欠发达区域新动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观察之二
视频加载中...
新华社杭州6月8日电 题:如何激活欠发达区域新动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观察之二
新华社记者
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增强欠发达区域高质量发展动能”“一体化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今年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周年。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各地针对欠发达区域精准施策,挖掘不同地区资源禀赋优势,推动这些地区因地制宜、错位发展,跟上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步伐。
如何进一步激活欠发达区域新动能?怎样扬长避短实现区域产业科学布局?如何更好推动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近日,记者在长三角多地走访,就这些问题深入调研。
高速、高铁打破区位劣势
地处皖北的宿州市是全国主要的农业主产区之一,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当地政府正着力优化产业结构。
记者在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化工园区调研时看到,安徽屹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投资20亿元的消毒剂和医药中间体研发、生产和销售项目一期主体已拔地而起,正在进行地面施工和设备采购。
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李晓宁说,开发区对前来落户的企业优中选优。化工园区内不少企业都是领域内的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受制于要素成本等因素,在江浙沪发展空间受限。皖北地区敏锐地捕捉到长三角区域产业转移的机遇,宿州经开区已落户37家高新技术企业,聚焦“新材料、装备制造”双主导产业打造发展新引擎。
图为地处皖苏交界的安徽滁州来安县汊河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内,工作人员在一家轨道交通装备企业生产线上忙碌。新华社记者刘军喜 摄
记者调研发现,在土地资源紧缺的长三角地区,近年来随着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提升、产业链配套完善以及营商环境的优化提升,欠发达区域的空间潜力正逐步被激活。
在位于浙江北部湖州市的浙江利羿精密制造有限公司车间,记者看到设备正开足马力生产,3C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等构件源源不断下线。利羿精密位于湖州市长兴县与安吉县交界处的产业合作区内,区位条件先天不足。如今,新建的高速、高铁项目通车扭转了这一劣势,投资成本优势正加快转化为新动能。
“成立1年多来,已累计招引新能源汽车和高端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相关项目7个,去年实现规上工业产值293亿元。”长三角(湖州)产业合作区经济发展局局长张国胜说。
反向、双向飞地带来新活力
记者调研发现,近年来,随着一体化进程持续推进,“飞地经济”在长三角区域发展迅猛。“反向飞地”、两地互设的“双向飞地”等新模式不断涌现。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曹贤忠认为,“飞地经济”实现区域创新资源与产业结构互补,特别是有助于弥补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资源相对匮乏的短板。
在杭州市滨江区一幢写字楼内,记者看到了由滨江区与温州市泰顺县出资租赁场地设立的“滨泰科创飞地”。与以往发达地区到欠发达地区投资办厂设“飞地”不同,浙南山区县泰顺“反向”到科创要素更为集聚的杭州滨江区设置“飞地”,探索出“研发在飞地、制造在泰顺”的新模式。
“滨江的国际级配套为泰顺所用,双方协商分红,形成合作良性循环。”泰顺县投资促进中心副主任董夫东说。
长三角地区文旅资源丰富,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推进,特别是随着广大乡村的振兴,乘坐高铁“快旅慢游”、自驾游等旅游方式的兴起,让长三角文旅统一大市场初具规模,进一步助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
图为游客在位于太湖南岸的浙江湖州吴兴区织里镇义皋村的古村落景区游览。新华社记者徐昱 摄
今年“五一”假期,浙江遂昌县上林山舍民宿的14间客房供不应求,5天营业额近10万元。“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生态环境,顾客有不少是来自上海、杭州等长三角城市,长三角一体化对山区文旅发展有很大推动作用。”民宿负责人濮家栋告诉记者。
4月底,2023首届宿州高端绿色农产品杭州展示展销会开幕,上千款优质农产品供不应求。受访对象认为,类似活动不断扩面提质,并形成常态化机制,有利于帮助更多农业占比较大地区全方位开拓市场,加强区域互动的同时缩小城乡差距。
都市圈、旅游圈引领生产力布局
下一步,持续激活欠发达区域发展动能的着力点在哪里?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周世锋认为,推进都市圈一体化,统筹布局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一体化发展,产业链优势互补,公共服务水平逐步缩小至关重要。
从2012年浙皖两省建立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到2021年升级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试验区,位于上游的安徽黄山市守牢生态底线,为下游送去一江碧水,新安江也成为全国跨区域生态文明治理样板。
周世锋认为,以新安江成功探索为例,长三角三省一市应该加强体制机制创新,统筹布局规划不同区域功能定位,如生态保护区不能也没有必要片面追求经济数据增长,而应因地制宜找准定位,重点加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升。
记者从长三角文化和旅游联盟了解到,近年来,沪苏浙皖文旅部门聚焦重点文旅区域和重大产业项目,共同编制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文旅专项、大上海都市圈陆上旅游圈、环太湖生态文化旅游圈、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等跨区域文旅规划,初步形成了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区域文旅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需要关注的是,记者近期在长三角区域走访发现,在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方兴未艾的大潮下,相关企业加速在产业链完备、资源要素集聚、营商环境优良的长三角集中落子布局,而这又导致一些资源禀赋相近地区出现产业布局趋同的苗头。
相关专家建议,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引导和产业项目评估,通过统筹协调区域内产业准入标准,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等措施,避免不同地区陷入重复布局甚至恶性竞争。
记者从6月6日在安徽合肥举行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果发布会上获悉,三省一市将积极探索省域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开展优势互补协作新路径。深化省际毗邻区域协同发展,促进跨区域园区合作,加快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苏皖合作示范区、连云港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湖州接轨上海创新合作区建设,共建“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记者魏一骏、马姝瑞、杨绍功、胡洁菲)
海报制作:魏冠宇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