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新浪博客登录入口)

行尸走肉 2023-07-14 17:56:25 网友投稿

我们的新浪博客时代真的结束了吗?

博客,音译,英文名为Blogger,网络日记的意思,而我非常喜欢另一个音译,即:部落阁。部落阁是一个多么美丽而浪漫的名字,就好像原始森林里我们惬意舒心的家一样,这个家有音乐、有绘画、有摄影、有朋友……自从2007年5月11日我在同事的帮助下建了新浪博客到今天,我收获了这样几组数字:博客访问为1,292,522人次;关注人气为22,160人次;我的朋友遍布国内外,真可谓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007年是我创作的转折点,因为我有了一个博客,有了能把自己写的文章发到一个自己喜欢的地方孤芳自赏了,让我结束了17年的冬眠期,继而,我睁着一双惊讶抑或愤怒的眼睛看到了诗歌界的现象,写了一篇《自上世纪90年代起诗人就成了一个代名词》,这篇文章当时很轰动,我痛快淋漓的为自己喜爱的诗歌出了口恶气,可过后呢?那句话:“当代诗歌死了”。几乎成了魔咒萦绕在我的耳畔,中国这样一个古老的诗歌国度到了当代诗歌就死了,这不能不说是诗人的悲哀,是诗评家们的奇耻大辱。

我的一些想法的转变于一次缅怀骆一禾的诗歌研讨会,主要是缅怀骆一禾作为一个诗者的功绩,其一,就是现在都知道海子,而很少人知道海子的身后站着的骆一禾,是骆一禾在海子自杀后为他整理了诗稿大量发表的,这件事让我反思,我有什么资格去写那些戾气的文章去指手画脚诗歌界,我不是更该珍惜我身边的诗者,再也不要让死者、名流的光环下的阴影遮蔽每一个优秀的诗人,当代诗歌界不是没有好诗人,而是少了发现好诗人的眼睛,难道非得等到盖棺定论的时候再说,当他们从身边走过时,我们曾熟视无睹过。试问,那将是怎样的悲哀?又是怎样的悲剧?

古语说的好:“诗者,天地之心。”当时, 大型文化季刊《大昆仑》杂志出刊,这本杂志力求打造一流、创新睿智、理念前瞻,各个栏目都是国内专家学者主持,选稿用稿都是专家学者慧眼识珠来打造自己的品牌,历时7年之久的我的——昆仑品鉴专栏,已经发了“中国当代诗人档案”近千名诗人作品的赏析鉴赏,而这些诗人的品鉴大多来自于博客,是我常常在其主人还不知道的情况下静静地坐在他们的沙发上品读诗歌,感悟诗魂,写出品鉴性质的评论,由于我工作之余几乎都用于写作,时间于我是太宝贵了,到今天,有很多诗人都不知道我早已经为他们写了评论且早已发表了。(一笑)

附:我的一次《访谈录》的一段话:

透视新世纪的诗歌写作,网络开辟出了一个别具诱惑力和创造力的活动空间,这为诗歌的死灰复燃无疑是添了一把柴火。但是,诗歌是一种具备自身特殊审美形式的文学体裁,而网络写作是一种社会文化的载体,诗歌从骨子里是厌恶这些媚雅和媚俗的市场文化,她是依附着伟大的魂灵而生存的生灵,是一个有操守的生命体,诗人这个词的光芒可和日月星辰相媲美。我一直坚信诗歌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丰碑,而不是人生风景的装饰品,也不是平庸生活的调节剂,是诗人以其特有的方式对精神世界的探索、对灵魂的拷问,文字里浸润着刻骨铭心的感受和洞穿世事的体验,优秀的诗作是对人性善恶的深刻反思后在思想境界上的一种超越。诗歌是神圣的,可以说任何真正触及人类灵魂的伟大作品一定也来自于一颗伟大的灵魂,能够把自己的灵魂附在自己的诗句里,为读者点亮一盏诗意智慧的心灯,这不正是最朴素的做为一个诗人的道义和历史责任感吗?(解非语)

新浪博客是不是已经凉凉了?

新浪博客突然一天就完全登录不上了,我在上面写了1800多天的日记,这下说没就没有了。多次申诉得到的回复是:

我的博文内容是全部私密的内容,主要是用来写个人日记的,怎么会涉及到广告呢?就算真的不小心涉及到了广告内容,那我删除就是了,不至于完全无法恢复吧。我需要一个合理的解释。

我的博客都到哪儿去了

4月20日,我登录新浪博客,发现内容都打不开了,后来经询问大致结果如下:

·2022年4月19日之前的博客,都不能对外了,之后新发的内容继续显示;

·不能对外的博客,自己登录的状况下可以看到;

·博客方面在考虑后续的解决办法,比如批量搬家到微博,但是还没有公布。

未登录状况下,看自己博客就是这个样子

这个事没有引发多大的反响。确实,使用和关注博客的人已经不多了。但对我来说则不然,2005年3月4日,我发布了第一篇博客,到现在17年零两个月,一共发布了1747篇博文。当年,博客是我写作的阵地,如今,博客是我在自媒体版块中的一块净土。

虽然说,博客还能够更新,新的内容也能显示,但很显然,到2022年4月19日,新浪博客已经脑死亡,只是在苟延残喘。如今,新浪首页导航条上仍然有博客首页的入口,打开博客首页(PC端),也有不少内容,但是4月19日之前的内容还没有清理干净,也就是说,打开这些首页推荐的文章,会显示“系统维护中,博文仅作者可见”。最讽刺的就是排行榜栏目,可以从博客首页的导航条上发现,这代表了博客辉煌的过去。在第一页,可以看到韩寒、徐静蕾,还有一些不能提的名字。由于他们长时间不再更新博客,打开之后自然内容都已经消失不见。这更说明,名存实亡的博客已经是过去式。

博客排行,记载着从前的辉煌

新浪博客首页的一部分,上面7张图片,点击之后都是无法打开状况,还有过时的小广告。说明页面已经缺乏维护

博客大面积删除以前内容的原因是什么?不用说也知道,也不能说。其实,在这几年,我就莫名的发现,我有很多文章被删除。这些旅游、汽车等领域的文章,并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不过是博客应要求进行的历次清理过程中的牺牲品而已。我又能说什么呢?

但是不要忘记,中国互联网界掀起过博客的热潮。早在微博微信之前,博客是真正风靡中国的自媒体平台,中国网民创作文章、发表观点的热情被一下子激发起来。韩寒、徐静蕾都是典型的风云人物。当时我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博客部门的工作,但是至少,每个部门都有推广博客的任务。正是因为新浪平台当时具有的影响力,新浪各个部门超强的执行力,以及网民被压抑的表达意愿,综合造就了这样的盛景。当时,不但其他门户网站也纷纷跟进,还诞生了以博客为主题的网站和杂志。移动互联网的高潮还没有到来,但当时显然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黄金时期。只有当互联网开放、共享、自由的特性被发挥出来,互联网才是真正的互联网。

再后来,随着微博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网民也越来越喜欢便捷、多元形式的表达,博客就显得有点笨重了。博客的主流阵地被股评家所占领,后来又有点像一个文档库。更多、更有价值的自媒体平台出现。总之,博客因为创作门槛高,跟不上移动互联时代,而渐渐被冷落,一些功能也逐渐关闭。当然,客观的说,正因为博客不受重视,不产生商业价值,因此缺乏更新维护和管理,也给一些灰色内容造成了可乘之机。

对于一个喜爱文字的人来说,要感谢互联网的出现。从论坛到个人网站,都少不了我的参与。博客一经诞生,我作为新浪的工作人员,也同时成为了博客的忠实用户。内容以游记为主,也兼顾了其他爱好,特别是从事汽车行业以来,也大量撰写了有关汽车的文章。我的第一篇博客就是游记,主题是2001年去曹县的经历,而如今,博客的遭遇,竟和这第一篇内容有所关联,也算是一种巧合。为什么我说博客后来成为我的一块净土,是因为我后来在其他自媒体平台,有时也不得不写一些价值不大的内容,但是正因为对新浪博客感情深,觉得这里是自己坚持了十几年的自留地,不愿意让不好的内容污染他,就只保留了自己秉持真诚的内容。没想到,就这样一扫而光了。

我的第一篇博客,但是图片早在很久以前就被清除掉了

如今写的确实是少了,今年开年以来只写了五篇,其中一篇被删掉了

在这1700多篇文章中,游记占了36%,而本行汽车只占了不到20%。每次出行刚一结束,就赶紧整理游记,生怕忘记了细节。有很多内容是非常有价值的,也真是倾注了心血。出去玩一趟,并非走过就忘,还是要查很多资料,就为了在博客上“不水”。当年博客在有流量红利的时候,也收获过不少关注,让人感觉到分享的快乐。文章里也记载了很多工作、生活中的细节,后来翻看,也很有意思。

我这人从不敢惹是生非,新浪又是我曾经奋斗十余年的公司。博客的衰落,早有征兆,自己不做好准备,如今内容消失,似乎没啥可说?在网上也能搜到一些文章,是被封号的人所写,那无论多少,也更无处找寻。好歹,我之前的内容自己还能看到,只不过不知道还能保留几天。但是我想,写了一百多万字,没接到通知的情况下,就直接把内容从公开视角清掉了,抱怨一下,总是不过分吧。

博客是免费的,不错。新浪曾经以此丰富了内容,提升了品牌;当然作者也收获了流量,曾经是互惠的事,那用户们的数据资产,到底有没有法律保护?值得研究一下,但是看起来也没有结果。因为如今的情况,新浪也不是决定这件事的一方,最多是顺水推舟的一方。我也有点担心,新浪博客也好,微博也好,微信公众号也好,还有什么百度网盘、网易云笔记,等等等等,你再花功夫,消失掉也就是一句话的事。

我的经典连载内容:伦敦寻熊之旅

我曾经在博客上写过一篇文章《三国趣味人名》,提到三国演义中,无名无姓之人是谁?其中一个就是吴押狱之妻。她的事迹是:华陀死前托吴押狱保管著作,她怕惹麻烦给烧了。一个无知无识之人也知道文字贾祸,古人历经战乱,保存文字心血殊为不易。如今我们生活在数字时代,对自己的数字资产,也得小心谨慎,生怕哪篇文章惹了麻烦,生怕哪个平台生了事端,最后落得一场空。这算不算一个高科技笑话?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下一篇: 宋(宋plusdmi)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