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旦八字(李旦的婚姻)

隐身守侯 2024-02-08 10:44:32 互联网

李旦与表妹结婚生出聪明长寿的唐玄宗,近亲结婚真的会生傻子吗?

咱们中国人,一直实行异姓婚配制度。李世民家族的《唐律疏议》规定,同一姓氏的人不能结婚。比如姓李的小伙子,就不能娶姓李的姑娘。唐朝的时候,不让同姓之人结婚,但是却流行表哥与表妹亲上加亲的婚姻。举个例子,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亲外孙薛绍,就娶了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亲孙女太平公主。李世民的亲女儿长乐公主,就嫁给了长孙无忌的亲儿子长孙冲。

薛绍娶太平公主的时候,有个著名的典故。薛绍的大哥,不想让弟弟和太平公主联姻,就去请教薛家的长辈。薛家的长辈说:“公主的儿子,娶皇帝的女儿,这是国家的定制,这桩婚姻无论如何也推不掉的。”

薛绍是城阳公主的儿子,太平公主是李治的女儿。城阳公主和李治都是长孙皇后所出,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妹。薛绍和亲表妹太平公主亲上加亲,生了四个孩子。按照近亲结婚容易生傻子的的理论,太平公主的四个孩子,应该有很大的几率出傻子或者有先天缺陷的畸形儿。我仔细读了《新唐书》,发现太平公主的子女非但不傻,还有一个非常聪明的薛崇简。

图为著名影视明星李治廷饰演的李治剧照,感谢原作者李治廷先生。

薛崇简与表弟李隆基关系非常好,两个人是从小玩到大的好朋友。李隆基发动唐隆的时候,薛崇简就作为太平公主一系的代表人物,参加了玄武门的战斗,还立了大功。从唐隆的表现来看,薛崇简非但不傻,而且是智勇双全。

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争斗的时候,薛崇简就劝母亲不要咄咄逼人。太平公主被李隆基灭族的时候,薛崇简独善其身,不但免于死罪,还被赐姓李氏,最后得以善终。从这段史料来看,薛崇简有先见之明,是个识时务的俊杰。

薛崇简是亲上加亲所生的孩子,李隆基也是亲上加亲所生的孩子。李隆基的母亲窦氏,出自李世民的生母太穆顺圣皇后(追封)的窦氏家族。李世民的舅舅窦抗有三个儿子,他的第二个儿子窦诞,娶了李渊的女儿襄阳公主。李渊还在隋朝为官的时候,就跟大舅子窦抗关系很好。李渊还是隋朝大臣的时候,就与窦抗亲上加亲,结成了儿女亲家。

窦诞与襄阳公主生下了儿子窦孝谌,窦孝谌的女儿窦氏,嫁给了李旦。从血缘关系上来讲,李旦的姑奶奶是襄阳公主,窦氏的亲奶奶是襄阳公主。窦氏和李旦的婚姻,也是表哥和表妹亲上加亲。李旦和窦氏一起,生了三个孩子。窦氏的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李隆基,还有两个女儿是玉真公主和金仙公主。

按照近亲结婚容易生傻子的理论,李隆基和金仙公主、玉真公主兄妹三人,应该容易出傻子。真实的情况却恰恰相反,李隆基和玉真公主非但不傻,而且都非常聪明长寿。金仙公主虽然没有史料记载她非常聪明,但是也没有史料记载她傻。

图为著名影视明星赵文瑄、陈红饰演的薛绍、太平公主剧照,感谢原作者赵文瑄先生、陈红女士。

首先来说一说玉真公主,玉真公主出家当了女羽士,法号“持盈法师”。玉真公主是那个时候的文坛女伯乐,玉真公主提拔了许多当时的文人墨客。著名的诗仙李白,早年的时候到处碰壁。李白人到中年,终于碰到了玉真公主。玉真公主慧眼识珠,发现了当时没什么名气的李白。玉真公主向唐玄宗举荐李白,让李白得到了翰林待诏的职位。

李白为了感谢玉真公主知遇之恩,还写了《玉真仙人词》。玉真公主的名气,也随着李白的文笔,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除了李白之外,大诗人王维也与玉真公主颇有渊源。唐朝的公主那么多,有几个能像玉真公主那样,得到诗仙得赞美呢?

玉真公主出生在武则天长寿元年,去世于唐代宗宝应元年,享年虚岁71岁,周岁70岁。古代的时候,医疗条件差,一个小病就能要人命。著名的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只活了36岁。文德皇后生了四个女儿,三个女儿早亡,最长寿的城阳公主,也只活了42岁。玉真公主能活71岁,在那个时代绝对是年老寿高了。

李隆基也是非常长寿的存在,李隆基出生于武则天垂拱元年,去世于宝应元年。享年虚岁78岁,周岁77岁。李隆基的寿命在当时是什么概念呢?唐朝有个著名的老寿星程咬金,程咬金在正史上的寿命,虚岁是77岁,周岁是76岁。李隆基比程咬金还长寿,绝对可以算是那个时代的老寿星了。

图为著名影视明星辛柏青饰演的李白剧照,感谢原作者辛柏青先生。

李隆基不但长寿,而且聪明。李隆基出生在帝王之家,有五个同父异母的亲兄弟。李隆基排行老三,而且是庶出的三儿子。按照古代的礼制,无论是立嫡还是立长,都轮不到李隆基当太子。李隆基以庶出的三郎身份,被李旦立为太子。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立贤”的缘故。所谓的“立贤”,就说明他比大哥和二哥聪明能干。

李隆基确实很能干,在韦皇后想效法武则天当女皇帝的时候,是李隆基运筹帷幄,谋划了唐隆。李隆基还亲自带兵冲锋陷阵,才杀了韦皇后,夺回了大唐江山社稷。李隆基能被立为太子,靠的就是这个功劳。

李隆基当了皇帝之后,马上就展示出他的聪明才智了。大唐朝在李隆基的治理之下,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李隆基治理大唐,主要有三大功绩。第一大功绩,就是让大唐朝的人口达到了顶峰。李隆基治下的大唐,人口达到了910万户,差不多有6000万人,整个唐朝就数李隆基治下的人口最多。

图为著名影视明星马浚伟饰演的李隆基剧照,感谢原作者马浚伟先生。

李隆基的第二大功绩,就是让唐朝的经济发展达到了顶峰。李隆基当朝的时候,社会治安相对稳定,是唐朝人民生活水平最好的时期。诗圣杜甫曾经写诗赞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李隆基的第三大功绩,就是让大唐朝的国际影响力大大增强。唐玄宗时期,大唐首都长安的外国人,占了总人口的百分之二。五十个人里面就有一个外国人,就算是今天的北京城,也未必达到了这种国际化程度。当时与大唐建立朝贡关系的国家,有七十几个。诗人王维曾经写诗赞曰:“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唐玄宗晚年确实是犯浑了,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生,但是唐玄宗早年取得的成就,足以证明他的聪明才智。李旦与窦皇后(追封)亲上加亲,生出了聪明长寿的唐玄宗和玉真公主。金仙公主虽然没有哥哥和妹妹长寿,但是寿命也在当时的平均寿命之上。写到这里,我就纳闷了:“现代的人都说表哥与表妹近亲结婚容易生傻子,这样的理论,真的有道理吗?”

参考书目:《新唐书》《旧唐书》

《隋唐往事》系列贴文,由王福星原创。码字不易,请尊重原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本人已经和维权公司签约,委托维权公司代理维权。未经授权转载者,维权公司会代表本人维权。

王勃:六岁出道的高智商学霸,被社会毒打后有点“社交恐惧”

提起“初唐四杰”王勃,就不得不提起他小时候的一系列惊才绝艳的光辉事迹:

6岁,能作诗,《旧唐书》记载:“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

9岁,能出书,针对文学大V颜师古注解的《汉书》中纰漏错误写了《汉书指瑕》十卷 ;

14岁,选修医学、药学双学位。医学毕业论文《医语撰要》,注释《黄帝八十一难经》研究成果创造医学奇迹,一时间那名气之大,一个长安装不下;

15岁,给宰相写信,反对征讨高丽,阐述自己的政见,宰相看了直呼好家伙!这孩子是个人才!

16岁,科举及第,被皇帝赞赏,成为大唐最年轻的“处级干部”。

……

总而言之,在王勃16岁之前,他就压根儿不知道失意、挫折这些负面的字眼怎么写,高智商学霸的乐趣就在于一帆风顺,只用了十几年时间,就完成了别人几辈子耗尽心力都很难取得的成就。

没有什么神童和天才,只是比你聪明的人还比你更努力

王勃,字子安,出身大唐“五姓七家”中的太原王氏,是名门望族,族谱非常好看,三公九卿,皇后宰相一串一串的。

王勃的爷爷王通是当世的饱学鸿儒,非常牛,牛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可以和孔、孟、朱、程、荀、杨、老、庄齐名,在古代启蒙读物《三字经》中把他列为诸子百家的五子之一:“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文中子就是王通的学生们给他的尊号。

王通厌恶隋朝腐朽统治,终身不做官,选择成为一名历史上最牛的人民教师:他的弟子中出了至少四个宰相,另外还有一个差点当上宰相,北宋名臣范仲淹的父亲因为太过仰慕王通,用王通的字“仲淹”给儿子命名。

王勃的父亲王福畴虽然没当上大官,但是出任雍州参军,离京城很近,得皇帝看重,本人也是擅长诗文,学问很好。

王勃再这样文化氛围浓厚得家庭中生长,更快更好得激发了他过人得天分,王勃从小就是典型得“别人家的孩子”,《旧唐书》记载:“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被他父亲的好友杜易简称赞。

王勃九岁那年读《汉书》,顺便看到了大学问家颜师古为《汉书》写的注释,一看不要紧,竟然挑出来许多细节错误,为了就争这些错误,王勃专门写了一本书《汉书指瑕》10卷。

这一下轰动了学术界,要搁在今天相当于一个小学生给清北教授的论著挑毛病,还得到了教授以及学术界一致认可,这个热点上一年头条都没提,王勃大概要成为各大综艺节目邀请的热门嘉宾。

但是王勃一点都没有骄傲,继续刻苦读书。老王家的藏书量是不用怀疑的,肯定是汗牛充栋都不足以形容。当别的孩子都在玩泥巴,躲猫猫的时候,王勃在读书,当别的孩子在吃喝玩乐的时候,王勃在作诗,当别的孩子在撒娇卖萌的时候,王勃在写作业……

等到王勃12岁那年,可能是因为总是考满分,主线任务失去了挑战。所以他自己开发一个新的副本任务——学医。

王勃在长安拜曹元为师,开始学医。学霸就是学霸,王勃跟着师父开始研读理论知识,读《黄帝内经》、《易经》、《黄帝八十一难经》,随手做做读书笔记,就创造了一个医学奇迹,他凭借自己高深的文学造诣对《黄帝八十一难经》的注释,造福了后世无数的郎中。

他不仅苦学理论知识,还不怕艰辛的跟随师父多次冒险去深山老林采药,不上三年功夫已经大有所成,对“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数”有所知晓。王勃的毕业论文《医语撰要》又一次轰动了当时的医学界。

15岁的王勃已经获得了文学、医学、药学三重学位的博士后学历。处于对祖先儒家思想的继承,加上学医依赖济世救民的热忱,王勃觉得自己修炼了一身才华,该是到了报效国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时候了。

于是,他给当朝的宰相刘祥道写了一封信,也就是著名的《上刘右相书》。文章引经据典,辞藻华丽,针对当时朝廷中“征讨高丽”“滥行赦令”“币制混乱”“土地兼并”等几大问题提出了抨击,并且提出改革方案!

刘宰相一看直呼好家伙,这孩子是个人才!当即自愿成为王勃职业生涯的推荐导师。

王勃应举幽素科及第,加上刘宰相的推荐,很快将新作品《朝元殿颂》献给皇帝唐高宗李治。李治一看也是拍案叫绝:这是我大唐的人才!当即给了王勃一个铁饭碗——从七品朝散郎,王勃成为唐朝开元以来年纪最小的官员。

唐高宗进而安排他给沛王李贤做陪读,沛王李贤就是后来的章怀太子,李治和武则天的第二个儿子。王勃16岁的年纪得到了这个岗位,简直是前途不可限量。试想,如果武则天不上位,章怀太子即位称帝,王勃作为心腹近臣,宰相的职位都是稳稳的。

但是事情没有如果,唐高宗对王勃的赞赏和苦心,十六岁的王勃还不能理解。

所以他在沛王李贤身边做官,也没什么突出的成绩,只是读书论事,编撰修改,做做文字工,平时就是陪着沛王吃喝玩乐,交交朋友,活得像一个无忧无虑的少年。

王勃“坑爹”我不是故意的,我也是个受害者

很快,少年得志的王勃开始了“坑爹”之路。

他惹祸的根源在于一场斗鸡比赛,因为沛王李贤喜欢玩这个项目,但是他弟弟英王李旦有一只特别厉害的大公鸡。眼看明天要比赛了,一心求胜的李贤就找王勃商量,怎么整点啦啦队啊什么的给自己的大公鸡加油打气助威,王勃一听,这个简单,放着我来!

王勃擅长什么呢?当然是写作文了,于是他洋洋洒洒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李贤一看就特高兴,连声夸赞,有才有才,不愧是本王的陪读,顺手就把这篇文章转发朋友圈了。

长安城权贵圈子里的公子王孙有很多斗鸡的游戏好友,一看这篇文章纷纷点赞转发,很快就上了头条,成了爆文,四处传颂。

李贤一看文章点赞破十万,完全忘了要屏蔽家长这码事,于是唐高宗就看到了《檄英王鸡》,其中“历晦明而喔喔,大能醒我梦魂”“两雄不堪并立,一啄何敢自妄?”等词句触动了他的敏感神经。

作为一个帝王,就算脾气再好,他也非常忌讳兄弟相争的事情,尤其是他们老李家前有玄武门事件,后有自己的夺位之争,他真的很担心自己的儿子们以后会为了帝位打起来,搞得兄弟反目。

所以唐高宗很生气,直接罢免了王勃的官职,把他逐出沛王府,逐出长安城,走走走,走得越远越好。

王勃接到圣旨的时候,整个人都是懵圈的,我是谁?我在哪儿?我干了什么不得了的坏事?王勃觉得自己冤枉极了,他也的确很冤枉。

王勃这一次的挫折,是因为他的情商和心理素质根本不足以支撑他的才华和官位。他虽然才华横溢满腹诗书,但终究只是一个十六岁的少年,他不拘一格,天马行空的诗人思维如何能应对朝廷的风云变幻,官场的拨云诡谲?

这一切王勃都不太懂,也没人教过他。

他的爷爷王通虽然是饱学鸿儒,但是因为厌恶隋朝官场黑暗,终生拒绝做官,所以连两本《朝廷命官的基本职业素养》、《陪王伴驾的保命指南》都没能留下给子孙参考;王勃的父亲王福畴只是个七品参军,可能是因为离朝廷的权力中心太远了,也没有足够的觉悟。

所以,王勃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重智商不重情商的,父亲要的成绩,他总是可以给出满分,甚至比标准答案还要更高一筹。

他过于出色的才华和全部满分的成绩单让自惭形愧、满心骄傲的家长们产生了一种错觉,那就是:他这么聪明,他自然干什么都可以的。

但是他们忘记了,王勃只是一个十六岁的少年,他精通文学古籍,他精通医学药理,他继承了祖辈儒家忠君爱国,仁政爱民的思想,也有一颗忠正热忱的心。

但是从来没有人教他该如何在官场上如何生存,如何应对,如何自保?小小年纪,出仕做官这对他来说其实是一场毫无准备的冒险考验,结果一上场就遭遇了来自社会的“毒打”。

要是一般的同僚之间的挖坑也不算啥,但是王勃却是由来自社会金字塔巅峰的帝王亲自教他学做人,这可以说真的是“惊雷!天塌地陷紫金锤!”这一锤就让王勃一下子找不到北了。

十八岁的王勃不好意思回家,在长安城外送别了好友杜少府,写下了那一首著名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首诗就像一首王勃写给自己的偈语一样,从此开始,他的人生道路就总是误入“歧路”,让每个爱他的亲人和读者忍不住“共沾巾”。

送别了杜少府,王勃在长安城附近晃悠了一段时间,觉得没意思透了,想想自己从人生巅峰跌落谷底,怎么都觉得想哭,与其如此颓废,还不如去蜀中找杜少府吃火锅,至少要是哭了,还可以说是被辣椒熏了眼睛。

于是他骑着毛驴上路,很快一路走一路看,来到了蜀中,这一呆就是三年。这个不世出的天才少年,用了一千个日日夜夜来消化自己人生的第一次失败。

在这期间,他写了很多的诗歌,借物咏怀,借景抒情,甚至还有宫怨诗。

《蜀中九日》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九日怀封元寂》

九日郊原望,平野遍霜威。

兰气添新酌,花香染别衣。

九秋良会少,千里故人稀。

今日龙山外,当忆雁书归。

《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林泉独饮》

丘壑经涂赏,花柳遇时春。

相逢今不醉,物色自轻人。

《铜雀台》

妾本深宫妓,层城闭九重。

君王欢爱尽,歌舞为谁容。

锦衾不复襞,罗衣谁再缝。

高台西北望,流涕向青松。

不管是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还是抱怨君王,基本上就是两个意思:额想回家,额还想当官,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所以,我认为王勃的心理上一直都是个普通的孩子:他渴望温暖,渴望关爱,喜欢被夸奖,希望一直被认同。

他真的不是故意要“坑爹”,王勃作为大家公子,儒学思想的传承人,非常重视礼义孝道,从小就很孝顺,要不然也不会那么拼命又听话的乖乖学习了。就连他当初学医,也是为了想要治好母亲的病。

说到王勃的这一次人生挫折,他的父亲也有责任,因为他不仅没有告诉王勃如何在官场自保,也忽略了对他进行一点“挫折教育”“逆商教育”。

人生大起大落实在太刺激,孩子都差点给整的“自闭”了

王勃第一次被贬,被逐出长安,其实都没有连累到他的父亲,所以,三年之后,在父亲和哥哥们的帮助下,王勃再次偷偷的参加了科举选拔。

一位叫凌季友的朋友也帮忙点拨提拔,就给王勃在盛产药材的虢州谋了一个参军的职位,虽然官职不大,但是可以发挥王勃医学专业的特长,以后还是很有忌讳大展奇才的。

但是万万没想到,王勃干了没多长时间,又一次闹出了大事件,这一回他杀了一个叫曹达的官奴。其实这个曹达和王勃也没什么私人恩怨,甚至还有点交情,因为曹达是王勃的医学导师曹元的亲戚。

因为曹达犯了死罪,王勃一时动了恻隐之心,看着老师的想要救他一命,就把他藏在自己的住处,可是没想到这个曹达和武后的外甥贺兰敏之有瓜葛。这时候贺兰敏之因为狂放浪荡,妄图染指太平公主,被武则天一怒之下给流放了。

上一次被唐高宗锤过后留下的心理阴影让王勃坐立不安,害怕这个曹达会牵连到自己,反正他也是死罪,于是他仓惶之中忘了律法到底是怎么写的,直接就自己结果了他。然后就被同事发现了,给举报揭发出来。

这一回,王勃直接下了大狱,还是死囚牢。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不管是达官显贵,还是饱学之士,都难以逃脱律法的制裁。本来判的是斩立决,因为王勃的父亲和哥哥们四处奔走,才争取了个秋后处斩。

王勃在狱中万念俱灰的搓着手指,回想前尘往事一幕一幕就像演戏一样,他一夜之间成熟了,长大了,忽然明白一些世道人心,看破了富贵功名。

他开始认真的思考人生,但是也没怎么想明白,他越想越觉得自己可能是不适合做官,所以一做官就要倒大霉。假如老天再给他一个机会,他只想好好活着,读书、作诗、写书、喝茶、旅游、吃火锅……

王勃命不该绝于此,他遇上了朝廷的大赦,被释放出来。但是王勃真的开始畏惧出仕做官了,甚至连世家之间的应酬往来,家族聚会也不想参加了。直接打包行李,背上小包袱,一个人说走就走,南下去看望被自己案子连累被贬的老父亲。

王福畴已经一把年纪了,本来可以舒舒服服在长安附近干到退休,但是因为王勃的杀人案,他直接被贬到了南荒之地的交趾做县令,实在又凄凉又辛苦。

王勃对此非常惭愧,他给唐高宗李治上书《百里昌言》文中说,“今大人(指其父)上延国谴,远宰边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东瓯而度南海。嗟乎!此皆勃之罪也。无所逃於天地之间矣。”

但是唐高宗没有理他,因为王勃一错再错,皇帝大概认为当爹的也有责任,所以该罚。

公元675年,在王勃南下的路上,他路过了江西南昌,正好赶上滕王阁修缮一新,举行竣工典礼。负责工程的阎都督邀请王勃参加了这个大宴会。

在席间,这个阎都督就装腔作势的请在座的才子们给滕王阁写一篇文章,别人都知道阎都督打的什么主意,他手里拿着写好的文章,好准备让他女婿一会儿露脸出风头的。所以,精明怪觉得秀才举子们都纷纷摇头表示自己才疏学浅,不敢献丑。

唯有王勃啊,这个历经生死磋磨依然没有学乖的少年,他站了出来,说,我写。反正也不做官了,爱咋咋地吧。然后,我们看到了这一篇惊才绝艳、光耀千古的《滕王阁序》: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前半部分辞藻华美,气韵天成,写尽了滕王阁雄伟壮丽的景象和高雅而宏大的气势,后半部分笔锋一转“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尽吐心胸愤懑: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王勃写完之后,阎都督默默的撕碎了手里的小纸条,向王勃竖起了大拇哥,表达他发自内心的敬佩之情,然后把《滕王阁序》转发朋友圈,大唐盛世的又一篇爆文诞生了。

王勃并不在意,一路向南终于见到了久别的老父亲,父亲并没有责怪他,只是劝他收拾好心情,准备以后有机会再入仕,以毕生才学报效国家。

王勃也不知道怎么回应,只好默默无言。接下来几个月时间,他在附近四处走走看看,见到了南越的佛像,写下了一首《观音大士赞》:

脸如水面瑞莲芳,眉似天边秋夜月。

绣衣金缕披霞袂,缥缈素服褊袒臂。

红纤十指疑酥腻,青莲两目秋波细。

咽颈如同玉碾成,罗纹黛染青山翠。

朱唇艳莹齿排河,端坐昂昂劫几何。

而后,在父亲的催促下,王勃踏上了回乡的旅程,不幸中途溺水早逝,享年27岁。

那时候,他做的《滕王阁序》已经传到了长安,唐高宗李治再次被王勃的才华震撼,当看到“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的词句,他又想起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

他想下诏,让王勃回朝廷委以重任,但是一切已经晚了。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