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亲合葬八字碑文(父母亲合葬八字碑文怎么写)

君心似我心 2023-11-04 10:20:03 网友整理

霸州一村野外发现1男2女合葬墓碑

重大发现!在霸州王庄子镇王庄子村野外的一条小路边,竟然发现一块1男2女合葬的墓碑!5月18日凌晨,电力工人侯先生和同事正在野外作业,施工间隙坐在了一块大石头上休息,后来才发现大石头上竟然刻着字。而且从碑文来看,很可能是清代的墓碑,无比吃惊的侯先生不敢怠慢,一边在现场保护,一边立刻联系到了123。霸州市文物管理所对此给予高度重视,奔赴现场调查。

在收到爆料后,我们对碑文进行仔细查看(小编有一名同事自幼学习书法碑帖,对古碑文略知一二),得知很可能为一块清代官员的墓碑,而且很可能是三人合葬的墓碑,迅速将此事告知霸州市文物管理所。文物管理所王桐馆长给予高度重视,立即组织人手赶往现场,而发现者侯先生则一直在现场对石碑进行着现场保护。那么,这块墓碑是如何被发现的呢?

发现人侯先生说:“5月18日凌晨,我们本来是在王庄子村野外抢修电力线路,早上四五点的时候挺累的了,就随便找了个大石头坐下休息。刚开始还以为就是道边的一块普通石头呢,等到天光大亮以后才注意到这石头上竟然有字,原来是块石碑!我查了一下石碑上的文字,推测应该是有年头了,必须要报告文物部门,希望123抓紧联系,一起保护古文物。”

当市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当到现场后,立刻将石碑运回了所里,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据王桐介绍,这块碑当真是3人合葬的墓碑,为一男两女。王所长说:“从碑文上来看,初步推测墓主人生前是位清代的六品官,‘安人’也是清代对六品官员妻子的称谓。碑文中的“元继配”指的是元配和继配,也就是第一任妻子和第二任妻子,元配姓尚,继配姓王,均与男主人合葬。由于碑文不太完整,其余信息要经过进一步查证。”

“夫妻两人合葬是比较常见的,但是像这种三人合葬墓在咱霸州还挺少见的。这必将会给霸州的历史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对霸州的清代历史也有很大的意义。目前,在墓碑的发现地附近暂时没有发现墓葬,我们后续会开展进一步行动。在此感谢发现者及时告知,并对墓碑保护。”王所长继续说道。

3人合葬的墓碑,而且是清代的官员,这块墓碑确实有着特殊的意义和历史价值。在此我们对侯先生和其同事们表示由衷的感谢,身处荒郊野外辛苦工作的同时,在发现古文物后不忘积极保护文物,这种行为十分值得我们学习。而针对这块石碑,男主人究竟是不是霸州人,石碑是如何来到王庄子野外道边的,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研究,我们也期待着它的神秘面纱被一步步揭开。

「品读传统文化经典」《既得合葬章》:孝道文化的实践与发展

【原文】

孔子既得合葬于防,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孔子先反,门人后,雨甚,至,孔子问焉,曰:“尔来何迟也?”曰:“防墓崩。”孔子不应,三,孔子泫然流涕曰:“吾闻之:古不修墓。”

——选自 《礼记·檀弓上》

【背景】

关于孔子的出生,尽管有很多种说法,但是大多人认为《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相对权威。

孔子的祖籍是宋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从宋国逃到鲁国,官居鲁国陬邑大夫。叔梁纥原配妻子生了九个女儿,却没有儿子。小妾生了个儿子叫孟皮,但是腿脚有毛病。

没有一个健全的儿子,叔梁纥不甘心哪!

年届66岁的叔梁纥找到颜氏,想纳其女儿做小妾。当时,颜氏有三个女儿,大女儿、二女儿不吭声,三女儿痛痛快快答应了。三女儿颜徵在才十多岁,典型的老牛吃嫩草。由于叔梁纥、颜徵在二人年龄相差太多,结婚不合礼仪,两人同居怀孕被称作“野合”。

孔子三岁的时候,其父亲叔梁纥就寿终正寝,被葬在防山(今曲阜东边)。孔子的母亲颜徵在由于是年少失夫,按照当时的礼仪不能上山送葬,因此不知道丈夫叔梁纥的具体墓地位置。孔子年龄还小,根本不记事。

没多久,孔子和母亲颜徵在被叔梁纥的原配夫人逐出家门,定居在阙里。

孔子的母亲非常注重对儿子的教育,特别是周礼的教育。孔子小时候嬉戏玩耍,常常会摆上祭祀豆品,设礼台祭拜父亲亡灵。孝道文化从小在孔子心中扎根。

孔子学习刻苦勤奋,年纪轻轻已经小有名气。

孔子17岁那年,母亲颜徵在去世了。孝道文化醇厚的孔子,想把父亲母亲合葬在一起,但是问题出现了:找不到父亲的墓地啊!母亲从来没说过,自己不知道,问别人都说搞不清。

孔子只好按照当时的礼仪,暂时将母亲的尸棺摆放在五父衢路边,继续打听父亲墓地的具置。

功夫不负有心人!

经过孔子的不懈努力,终于有一个曾经为父亲送葬的同族邑人的母亲提供了指点和帮助,孔子找到了父亲的墓地,父亲母亲合葬的愿望可以实现了。

于是有了这篇《既得合葬章》,它是《礼记·檀弓上》的一部分,也是最精彩的一部分。

【译文】

经过千辛万苦,孔子终于得到机会,能够把父母双亲合葬在“防”这个地方了。孔子说:“我听说,按照古代的规矩,墓地上面不能堆土为坟。我如今是个东南西北四处奔忙的人,不能不给父母的墓地做个标志啊。”于是就在墓地上堆土,足足有四尺高。孔子首先离开墓地回家,门生们在墓地善后。下了一阵大雨后,门生们回来了。孔子问他们:“你们怎么回来得这么迟?”门生们答道:“防地的坟墓塌了,我们重新整修之后才回来。”孔子没有作声。门生们以为孔子没有听见,连说了三遍。孔子伤心地流下眼泪,道:“我听说过,古人是不在墓地上面堆土为坟的啊。”

【赏析】

这篇 《既得合葬章》,是孔子践行、发展孝道文化的生动体现。

首先,为了让父母亲合葬,孔子宁肯先把母亲的尸棺摆放在五父衢。这一举动,既符合当时的礼数,又昭告世人:我孔子一定要找到父亲的墓地,让父母百年之后重续前缘。

对于年仅17岁的孔子来说,这一举动表达了足够的孝心和决心,也无意中扩大了寻找父亲墓地的信息渠道。

其次,父母合葬时堆土为坟,孔子发展了孝道文化。按照殷商时期的礼仪,墓地与土地一样平,过不了多久就无法辨认。孔子考虑到自己是个“东西南北之人”(敲黑板:这个词语在这儿创造出来了),不能不给父母的墓地设个标志,否则到时候回来很有可能找不到墓地啊!孔子一贯批判殷商文化、继承创新周礼文化,此刻决定为父母合葬墓地堆土为坟。

再次,孔子在发展孝道文化中,内心的矛盾与纠结展露无遗。孔子为什么首先从墓地回家?应该是觉得突破了殷商礼制,内心有些不安。后来,下了一场大雨,门生们很久才回来,这个过程中,孔子的心情一定是紧张的、疑惑的、纠结的。孔子问门生们为什么这么久才回来,门生们解释刚才的大雨冲垮了坟墓,只好重新整修。听到门生们的话,孔子没有反应。门生们以为孔子没听到,连续说了三遍之后,孔子伤心流泪道:“古时候不在墓地上堆土为坟啊!”

这段描写,用词简约,但是一波三折,把孔子实践和发展孝道文化的矛盾心情细致入微地刻画出来。特别是“先反”与“后”、“三”等几个关键词,非常传神,非常精彩。

孔子的这一举动,开创了墓地堆土为坟的新纪元。从此,墓地不再与周遭的土地一样平整,而是堆土为坟,为祭祀文化、孝道文化提供了载体和标识。

刚刚过完清明节,我们祭拜先人祖坟,其文化源泉就是孔子!

【延伸阅读】

《礼记》的主要内容包括礼乐的理论、实践和具体制度,阐述了乐礼的起源、发展、本质及其社会功能。

《礼记》详细叙述了自古以来的一系列礼乐仪式的具体规定和形式,其中祭礼和表礼最为突出。

《礼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动,包括各种礼仪、各种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这篇短小精悍的《既得合葬章》就是典型代表,值得研究和品味。

#中华传统文化##孔子##文化冷知识#

南庄宋氏老坟碑

碑阳

永言思孝

大清道光十一年岁次孟春吉旦 立

皇清邑庠生员字敬止宋公讳钦妣孺人路氏二位合葬之墓

男守璋孙广 多 福 曾孙 文 炳 焕 立石奉祀

碑阴

盖闻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吾宋氏祖思明自山西迁到南采桑,从南采桑分出之后,由曲山后坡委涧,今居于淇西安乐村,村西之西坪茔,八世祖自学是也,自学传至邦基公,邦基公传至建业公,公生有三子长曰钜,三月铨,而公行二,生平勤俭,好静在,无疾言恶色加人,故劳心家计,所以四十二岁才入邑庠,入泮之后游林下,寿四十九岁而终,村西之茔窀穸已满,今茔于村之北郊,配路氏生子一,名守璋,生四女,女四皆习娴闺训,无不称路氏母教之善。

以为祭扫云。

此茔子山丙向

注:1、邑庠生员:清朝的院试是每三年举行两次,由皇帝任命的学政到各地主考。通过院试的童生都被称为生员,有邑庠生和郡庠生,俗称秀才,算是有了功名,进入士大夫阶层;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

2、妣:古代父死后称“考”,母死后称“妣”。“孺人”:古时用来称大夫的妻子,明清时为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后世多用作对妇人的尊称。

碑文大意:上天是万物之本,祖先是人之本,我宋氏祖先宋思明从山西迁到南采桑,又从南采桑到曲山、后坡、委涧等地,现在在淇河西边的安乐村,村西的西坪茔埋葬的是八世祖宋自学,宋自学下一代是宋邦基,宋邦基下一代是宋建业,宋建业有三个儿子:老大宋钜,老三宋铨,埋葬在这里的是老二宋钦,字敬止。宋钦生平勤劳俭朴,喜欢静处,从来没有和别人吵过嘴红过脸。因为为家里的生计操劳,所以到四十二岁才考入县学,然后退隐山林,四十九岁去世。村西坟地的墓穴已满,就葬在了村北。他和妻子生有一男四女,儿子叫宋守璋,四个女儿都娴淑稳重,邻里都称赞是母亲路氏教育得好。

以此为祭祀!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