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教学模式教学法(八字教学模式教学法是什么)

孤独是毒 2023-10-02 23:51:07 网友上传

布点教学法完成创造性思维向教学的转换

背景:不久前《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布,更加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养成良好的素养基础是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教育应超越知识和技能,成为教育教学新的思考和实践路径。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约翰·杜威于1910年便在《我们如何思维》一书中详述了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价值和实施方法,这是思维教学从“幕后”走向“台前”的重要标志。杜威认为,只有能唤起学生思维的教学才是好教学,学校必须为学生提供能够引发思维挑战的情境。杜威提出对教学论改革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五步教学法”:创设情境—问题刺激—提出假设—推断假设—验证推断,这对“重知识、轻能力”的传统教学模式改革具有积极推动作用,为我国思维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借鉴和指导意义。

著名思维科学家、相似论创立者张光鉴先生认为,布点教学法符合学生大脑神经认知发展规律,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元认知能力和学习效果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在提高学生素质方面是一个很具有创造性的教学科研成果。

华东师范大学邵瑞珍先生认为,“江苏省洪泽中学特级教师姚湘仁同志提出的布点教学法乃是向常规教学法的挑战,是对因袭教学法的一项革新工作。”

鉴于上述背景,今天我们着重介绍一下布点教学法是如何进行思维教学的。

布点教学法创设了四步操作:整体感知(区分)、布点构图(优化);分层发育/填图(转化)、反思内化(内化);前两步是形成问题,后两步是解决问题;教学法研究主客体互动型教学过程,其表达式是,教师•(学生 客体)。常规教学的师生互动表达式是,教师•学生。

布点教学法教学完成了创造性思维向教学过程的转换

1、科学家的思维运作过程与一般特征现以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的发现过程来分析科学思维的过程与特征。19世纪上半叶,化学家认识的元素由50几种增加到62种,为了认识元素的内在联系,先后提出了三元素组、六元素表、八音律等排列方法,但未能解释元素的内在联系,门捷列夫踏着前人的足迹形成了正确的研究目标与研究策略,他将63个元素制成63张卡片,卡片上写上原子量、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化合价,以原子量递增为顺序,相同性质排于一列,并留出空缺,终于于1869年完成了元素周期表。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历时20年,他的发现过程可归纳为4个阶段:1、门捷列夫对前人围绕元素周期研究的成果以及当代化学知识有极为深入的了解,他把学习、思考与研究的一切知识与情境整合成自己的研究对象,并对研究对象进行整体感知,这是第一步。2、整体感知是为了形成一张由研究框架、研究目标及研究策略组成问题空隙图,这是第二步。3、发育与填补问题空隙图(进行试误与顿悟,直到目标的实现),这是第三步;4、反思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验证、提出新的假释。这是第四步。门捷列夫科学发现的四步,前两步是形成问题,后两步是解决问题,这四步与奥苏泊尔的问题解决模式同构。整体感知、构建空隙图、发育空隙图、反思空隙图可简缩为感知、构图、发育、反思,科学发现思维的这四步有两个特征:一是图,二是胚。图指问题空隙图,胚指问题空隙图的胚式发育。问题空隙图是主客体互动生成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就是一幅问题空隙图。“知其然”是知识框架,“不知其所以然”(简称“不其然”)是研究目标,“知其然”与“不其然”之间形成了问题空隙,为了填补空隙就要形成策略,知识、目标、策略三者互动形成的图,称问题空隙图。随着“知其然”与“不其然”的互动转换,问题空隙图就不断发展,构成了问题空隙图的运动状态。感知、构图、发育、反思四个阶段体现了问题空隙图运动的阶段性,问题空隙图的运动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运动过程,四个阶段的划分具有人为的性质,把问题空隙图四个阶段的连续运动过程比喻为胚的成长发育过程,称问题空隙图的胚式发育。每一幅问题空隙图是问题空隙图的瞬时状态,它由一套激活因子激活的知识框架、目标、策略构成。感知、构图、发育、反思四个思维过程都缠绕在每一帧问题空隙图中,如当我们看到一本书,问这是什么书时,在这一瞬间,进行了一连串思维活动:看到某事物,知道是一本书,并追问是什么书,不论有没有答案,我们又会接着观察、联想,在感知的同时,又作出判断,进一步提出问题,等等。这一简单问题的前后,构成了一幅幅问题空隙图,这是问题空隙图的瞬时状态,它们都交织着问题解决的四个阶段:感知、构图、发育、反思。在问题空隙图发展的任何阶段感知、构图、发育、反思都是缠绕在一起的,不过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发展水平。每一帧空隙图都包含了问题解决模式的内部结构—形成问题与解决问题,即既形成问题空隙,又填补问题空隙,也就是说每一幅问题空隙图浓缩了一个问题解决模式。这些特性体现了问题空隙图的全息性。胚的全息性源于胚的DNA,问题空隙图的全息性源于它都是由一套激活因子所激活,问题空隙图全息性也体现了胚式发育的特性。一“图”二“胚”是科学思维运作的两大特征。科学家的发现思维是问题空隙图的胚式发育思维,称图胚思维。科学家的思维运作称图胚思维运作。科学家的图胚思维运作是科学发现的一般模式,那么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否把图胚思维运作转换为课堂教学的图胚教学呢?2、图胚教学是运作图胚思维的教学图胚教学的图是指问题空隙图及问题空隙图的表征—布点图,胚是指问题空隙图的胚式发育。图胚教学是布点教学法历时30多年,经过四代产品的开发才获得的成果:八字要义→教材加工法→布点教学法→图胚教学研究。现将布点教学法定义为教师以布点图作为教学工具对学生的问题空隙图进行胚式运作的教学,即对学生进行图胚思维运作的教学,亦即图胚教学。科学家的发现思维是图胚思维,布点教学法是对学生进行图胚思维运作,这就沟通了教学过程与科学家的发现思维过程,从而完成了科学家的发现思维向教学过程的转换。问题空隙图的生成、发育、完善、反思是一个连续的运动过程,犹如胚的发育,称胚式发育。胚式发育的问题空隙图,称胚图。学生的问题空隙图始终是图胚教学运作的中心图,称主胚图。教师为了引导、规范、优化学生主胚图,必须以图导图,与学生进行图图互动。为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将备课成果转化为一张问题空隙图,教师心中的这张问题空隙图,称导胚图。主胚图与导胚图在课堂教学运动中都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图。布点图是在布点构图时师生图图互动以板书的形式呈现的显性的问题空隙图,是问题空隙图的表征。学习客体是课堂教学中主胚图、导胚图、布点图的本原与互动发展的依据,称原胚图。原胚图、主胚图、导胚图、布点图在图胚教学中的四图互动推动着课堂教学前进,四图互动构成了布点教学法图胚教学特有的课堂教学运动形式。布点教学法的四步操作就是图胚教学的四步操作1、整体感知教师呈现原胚图→学生激活主胚图2、布点构图师生构建布点图→学生优化主胚图3、分层发育教师运作布点图→学生发育主胚图4、评价反思师生评价布点图→学生反思主胚图图胚教学的一切教学运作都是为了学生的主胚图。为了运作学生的问题空隙图,就必须让学生生成问题空隙图,学生生成问题空隙图成为图胚教学的前提。为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水平组合多种感知材料,组织多种感知活动,让学生进行感知,并要对学生感知活动进行指导,指导学生用感知结构与任务分析工具进行整体感知,这叫呈现原胚图。学生在整体感知中激活问题空隙图,叫激活主胚图;学生激活的问题空隙图是有差异的,为了优化学生的有差异的问题空隙图,教师在布点构图的教学环节要外显学生的内隐的主胚图,并在外显过程中优化学生的主胚图。为此教师在课前要在与自己设计的原胚图互动的基础上,设计出适应学生水平的优化的问题空隙图,在布点构图时与学生的主胚图进行图图互动,在图图互动中教师以板书的形式构建的一张图,就是布点图。布点图是主胚图与导胚图互动的成果,因而是师生共建的问题空隙图,这叫构建布点图。学生在图图互动中,通过布点图来优化自己的问题空隙图,这叫优化主胚图。师生构建的布点图是课堂教学的总揽全局的蓝图,它对知识框架进行目标、策略、任务分析,成为师生共享的教学工具。教师要利用布点图的目标、策略、任务分析,按学习层次,如按识记、理解、应用三层次组织教学活动,以填补问题空隙,这叫运作布点图。学生通过布点图的运作,来发育自己的问题空隙图。随着主胚图的发育与空隙不断被填补,问题解决进入第四步反思主胚图。布点图是课堂教学显性的问题空隙图,它一直在起着引导、优化学生主胚图的作用,为了引导学生反思主胚图,仍应充分利用布点图。在师生共同回顾评价布点图的过程中学生各自反思自己的问题空隙图,这叫运作布点图,反思主胚图。布点教学法的图胚教学以创建的布点图(问题空隙图的表征)作为教学工具,使学生在知识教学过程中经历了科学家的图胚思维运作过程,完成了科学家的图胚思维向图胚教学的转换。

一线教师的修炼之道:片段教学

据我所知,每一位教师入职后,将与一种特殊的修炼方式时常“遭遇”。这样的相逢经历,也许能成就教师,但也会因为操作不当而让人叹惋。我说的这经历,就是——片段教学。

应该不感到陌生吧。不论在校内的业务考核,还是职称晋升,或者是各级的能力测试,特别是近年来各省都如火如荼开展的教师技能大赛中,片段教学都是“必考科目”。当一种能力化为考试项目的时候,就不那样可爱,也不那么简单了。

为什么用片段教学进行考核呢?它具有三大特色,能够最真切地检测出教师的基本功。

其一具有虚拟性

片段教学考核时,学生不在,教师一人饰演两角——既要教又要学,还要进行互动。虚拟的教学场景,让教师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演绎能力等,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其二具有全面性

在短短的十几分钟片段展示中,教师个人的语文基本能力:听、说、读、写、思等,都得到全面展示。如今,还添加了信息技术一项,即便是现场没有电脑、视频,也需在片段教学中顾及。大容量内涵与短暂的时间构成的反差,更是让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充分、集中地呈现。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片段教学看起来简单,实则并非想象中的轻松,它检测出来的,是教师本人的综合素养。

其三具有挑战性

挑战就在于“单兵作战”。一个人要面对一切,完成对教材解读、教学设计、课堂执行,短促的时间里,要将教师日常的教学工作展示出来,要将完整的40分钟课堂教学浓缩在十几分钟内,这无疑是一种挑战。

其实,最大的挑战还在于生疏感。平时,教师并不怎么练习,片段教学似乎专门为各项考核量身定制。日常教学中,我们总是完整地备课、设计、执教,期间还可以和同伴讨论,还有各种资料可以参考,有电脑网络可以查询。而片段教学考核时,一切都只能靠自己。

最闹心的是时间!那么短!而示范演绎的是那么完整。教学中的三大核心能力——文本解读、设计教学、课堂执行,都要在十几分钟里组合、打包、向着资深评委们和盘托出。所以,这十几分钟对于很多老师来说,是难熬的、绕不过去的坎。

也许,度日如年的感受,就在此间深切体会吧。

难上加难的节点发生在2019年——全国通用统编版教科书。

这套教科书有其独特的编撰理念,走的是“人文线”与“语文要素线”双线并轨的全新路线。教材中的新项目层出不穷,含有单元导读系统、助学系统、内容系统这三个系统,涵盖着交流平台、泡泡提示语、黄色提示条、批注、资料袋、结构图、思维导图等各种各样的新奇“构件”。如此一来,对于片段教学而言,就不能走老路啦。原先那种不管什么课,一律“从总述,到分述,再到总述”的套路,用不上;原先那种“自己读一读,拿起笔写一写,同伴之间聊一聊”的三步走,用不上;原先那种“从头讲到尾,知识串讲”的方式推进,用不上……

如何解读统编教科书?如何设计统编教材教学?如何实现知识点的螺旋上升?如何在考核中呈现不一样的统编教科书专属的片段教学呢?这又成为大家感到困难的一件事。

一定是有人刻意的安排吧。就在焦虑来袭的时候,我的工作发生变化,进入了师范院校任教,专门进行教科研工作,执教并指导师范生。本职工作给了我海量经验积累的机会:毕业前的国测指导、面试中的片段教学指导、技能赛中的精细化指导、实习前的模拟演示指导……在无可计数的指导案例中,我梳理出统编版片段教学设计与执行的基本规律,发现了应对陌生化内容,提升片段教学质量的操作方法。我将其进一步整合,研制成可供一线教师通用的“基本模式”。

第一步:亮出目标

直接亮出单元导读中的教学目标,这是统编本的特色,也是统编本片段教学的“规定动作”。以往的版本,目标没有如此明晰。统编版教科书,目标明确是特点,也是优势。即便是片段教学,也要朝着目标前进。更不要说片段教学中没有学生,没有人与教师呼应,更应大胆、直接亮出目标,并以简短的话解析这次的学习目的。

第二步:牵出“牛鼻子”

片段教学最怕零散,最怕从头到尾串讲。在目标解析之后,围绕着目标要牵出一个大问题——牛鼻子问题。这个问题使整个片段教学统筹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教学体。

牛鼻子问题从哪里来?可以从三个方面:第一,从课后练习来。这也是统编本的特色。教师不妨直接说:请同学们关注本课的课后练习,围绕着练习,再来看看这一片段;第二,从指向目标的问题设计中来。教师可以自己设计大问题。例如统编版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片段教学时,指向目标“借助资料,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第五自然段教学时,就可以提出“这一段描写中,作者向我们呈现了怎样一幅画面?”以此问题牵引并展开教学;第三,借力助学系统。问题还可以来自助学系统。例如统编四年级上册《牛和鹅》的片段教学,就可以借助交流平台。这是批注单元,在交流平台中直接提示了批注的角度、批注的含义、批注的教学组织形式等。可以先从交流平台入手,得到方法,然后再回扣到具体的片段教学中。

有了“牛鼻子”问题,片段教学就给人以整体感。

第三步:语文学习力展示

实际上,片段教学考核的是教师的基本功,展示的是语文学习力。

所谓基本功,包括三类:解读教材,设计教学,课堂应对。特别是在没有学生在场的情况下,从片段教学中,主要关注的就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我们给出“五个一工程”的建议:

第一个“一”:有一段朗读指导。说到朗读,教师自己就必须先读,展示朗读基本功。之后适当做好指导,让学生知道该怎么读才好,这是展示朗读指导的基本功。

第二个“一”:有一个难点讨论。找准一个难点,虚拟组织讨论。例如《好的故事》片段中提及作者在梦境中。而这个梦境究竟是怎样一幅画面?这幅画面透露着作者怎样一种心境?针对疑难点进行讨论,展示教师解读教材和组织教学的基本功。

第三个“一”:有一处字词的解析。语文学习,事无巨细,讲究“字、词、句、段、篇、语、修、逻”这八字宪法的落实。特别是片段中带有生字、新词、不好理解的词、含义深刻的词时,至少要有一两个字词解释,处作教学的标志性展示。这是展示教师过硬的、扎实的日常教学基本功,也是语文学习基本的路径。

第四个“一”:有一类写法探秘。除了让学生知道写了什么,还要让学生知道是怎么写成的。对写法的分析、探索,也是教学的重点。例如《好的故事》片段教学中,可以提出探究性问题:作者是如何将零散的梦境写出来呢?一个个细小的场景是如何组合成一幅故乡的图像呢?对写法的涉及,应成为片段教学中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第五个“一”:有一次语法的分析。在片段中进行语法、修辞运用的分析,可以让片段教学更有语文味,更突显语言文字的魅力,也展示教师日常教学的基本功。

这“五个一”代表片段教学的五个方向。还得注意在执行过程中做好组合,以大问题牵引,时时回扣到问题主线上,不至于“五个一”各自独立,成了一盘散沙。

第四步:以检测收尾并回扣目标

就好像之前放出去一支箭,最后要查看有没有射中靶心,要检查射箭的效果。在片段教学结束前,要设计检查环节,与之前提出的教学目标相呼应,以教师的陈述、总结,体现目标的落实。

范式出产后,还需要案例来填充,来检验。特别是统编教科书中编选的那些“不曾谋面的朋友”——原先版本中未曾出现的课文。片段教学中能应付了这一个特殊群体,也就基本解决问题了。所以,建议大家找准这些陌生的课文,多练习:如何开场?如何切入话题?如何展开学习过程?如何设置片段教学中的核心教学环节?如何结尾?如何撰写板书?如何与评委互动?

一起进行全新的教学苦修吧,这次修炼的名字就叫——片段教学。

(作者单位: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新课标下文言文的“八字”教学法

新课标下文言文的“八字”教学法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吸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与工具书理解语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文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具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新课标把高中文言文教学由过去“以落实字词句为目的串讲或教学”转变为全面落实“三个维度的整体教学”。要达到这一目标,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实非易事。

为了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从而有效达到新课标的要求,笔者尝试总结出“八字”教学法,即“激趣、诵读、自学,冶情”(其顺序不能颠倒),教学过程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激趣

绘声绘色,感染学生。纵观高中教材中的文言文,每一篇都是不可多得的优秀之作。学生普遍认为,古文难学,枯燥乏味。想要改变学生这一观点,老师就得生动地描绘出古诗文的艺术美,将自己的情感体验与学生分享,将学生逐步引入古典文学的殿堂。艺术的感染力是无穷的,当学生受到感染,就会开始领略古代文学作品的美妙之处。当学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神奇美妙的境界,流连于祖国文化深厚的海洋里,从而获得一种审美的愉悦时,就会对文言文发生浓厚兴趣而爱不释手,文言文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

二、诵读

加强诵读,打牢基础。新课标继续强调“诵读古代诗词的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反复阅读对提高学生文言语感颇有益处。可以说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随着诵读篇目的数量增加,对文言文的语言感知能力会越来越强,文言阅读水平会越来越高。只有学生大量地阅读,并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学生才能打牢基础,并学好文言文,在着力我建议文言文教学采用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方式,这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传统方法,丢弃不得。

三、自学

授之以渔,注重引导。传统文言文教学注重在“讲”字上下功夫,教师讲,学生听或记。这不符合新课标的精神。教者须转变角色,多作学法指导,少做肢解或分析,强调整体感知,新课标对文言文实词,虚词和句式用法仅要求“了解”但强调“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所以,今天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首先让学生彻底明白自学的本质其实就是自己求知过程,文言文自主学习宜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学生自学中,必须善于利用工具书,善于查找资料。

学习文言文,显然要善于利用工具书和查找资料。《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古代汉语字典》《说文解字诠释》等都是学习文言文的好帮手。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使用这些工具书,并培养学生查阅工具书的好习惯。

2、学生自学中,强调多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的学习方法并非语文所专有,其他学科的学习均需讨论和交流。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经过多番讨论与交流,才能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糠,才能更好地传承文化。

3、自学过程中,要学会归纳总结

文言文虽然难学,但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多去分析总结,就会找到一些学习的规律和方法,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抓住文言实词的本义,然后推知引申义 ,例如“兵”字,有“兵器”“士卒”“军队”“军事”四个义项,本义是“兵器”。其他义项是总结出来的。利用成语,古诗词积累文言实词。词汇含义是不断发展演变的,但在我们所使用的成语和引用的古诗词中,却完好地保留了词汇的含义,如“令人长号不自禁”中“禁”的解释与“情不自禁”中“禁”的含义相同,文言句中“禁”的含义便清楚明白了。

四、冶情

陶冶性情,塑造品格。高中语文课标把语文课性质界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所以语文学习除了要不断提高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外,还应广泛吸收人类文化,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做为语文老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及课外文言文的优秀之作,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文言文经历了上千年的锤炼,载负着璀璨的华夏文明,是我们民族精神内涵的源头活水。它久传不衰,在于拥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语文老师很有必要肩负起历史的责任和使命,在课堂上,在我们的思想中,使文言文这棵大树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并且更加枝繁叶茂。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