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小冬八字分析(孟小冬八字命理)
专栏丨孟小冬:一代名伶的戏剧人生
翻遍她所有照片
皆是一副清冷模样
许是早早体会了世态炎凉
又许是舞台上扮多了老生
她的性格
充满了男性化的刚烈和决绝
还有年少成名的敏感和孤傲
类似于每个男人生命里都有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女人的一生,似乎也总要碰上两种男人才算数。
一类是许仙。他们模样俊俏,知情识趣,温柔多情,做个情郎真是样样都好。可一旦嫁给他,这个男人的多情变成了软弱,识趣变成了退缩,统共没一句话说得准,没一个动作硬朗。
另外一类是西楚霸王。他们有魄力,有自己的世界规则。看似硬朗无情,实则藏着一份“小心”在心底。那份小心,是怜惜,是磐石一样的好。任凭外面风风雨雨,他自会不屈不挠,目空一切,傲然挺立。
在氍毹上的那场旧梦里,自带女王气场,作风果敢雷厉的孟小冬,凭借孤高荒寒的老生唱腔,固然在票友心中有一番地位。可在普通人眼中,她身上最大的标签,依旧是嫁了两个惊世男人。而且是两个完全不同,却又都名留青史的男人。
从温雅谦逊,举世闻名的艺术大师梅兰芳,到叱咤上海滩的传奇“狠角色”杜月笙,孟小冬的情感跌落谷底与飞升云端,期间转折超乎想象。
在最灿烂的年华里,她遇上了“许仙”的爱情,却狠狠摔了一跤。然后,她所有的伤痛,都由那位“西楚霸王”一一熨烫。
世间事,就是这样令人唏嘘。
一个女人,从好男人那里得不到的幸福,居然在坏男人那里得到了。
1933年,天津《大公报》头版,孟小冬连刊三天启事:
“经人介绍,与梅兰芳结婚。冬当时年岁幼稚,世故不熟,一切皆听介绍人主持。名定兼祧,尽人皆知。乃兰芳含糊其事,于祧母去世之日,不能实践前言,致名分顿失保障。
虽经友人劝导,本人辩论,兰芳概置不理,足见毫无情义可言。冬自叹身世苦恼,复遭打击,遂毅然与兰芳脱离家庭关系。
是我负人?抑人负我?世间自有公论,不待冬之赘言。”
这篇名为《孟小冬紧要启事》的分手声明,字里行间皆透着一腔傲骨铮铮,与她在戏台上爽朗豪迈的扮相太相衬了。
寥寥数语,没有只字废话,没有藕断丝连。全然一副纵有沉痛也要咬碎牙,和着血,强吞肚中的“东皇”气派。
所谓爱到深处情转薄,君既无心我便休。
在婚姻的轨迹里同行四年后,孟小冬与梅兰芳,这对台上的须生之皇宇旦角之王,终于在二十三岁和三十六岁时此情可待成追忆。
1907年腊月,孟小冬降生于上海京剧世家。祖父孟七,父亲与叔伯都是红极一时的京剧名伶。
因为命理上有“腊月羊,守空房”的说法,父母担心这只腊羊命不好,随改口说她是1908年出生。
但天数已定。
那年深冬,她踩着一地厚雪而来,凌乱寥落。虽出身梨园世家,却改变不了卑微寂寥的命数。
她5岁学戏,7岁游演,9岁第一次登台唱《乌盆记》,一张嘴,举座皆惊。
12岁,接替摔断腿的父亲,跑码头养家。14岁,赴沪演出,惊艳四座,一炮而红。18岁,北上京城,与梅兰芳同台竞技,成为炙手可热的须生“东皇”。
应了张爱玲的那句名言,出名要趁早!
事业上如日中天的孟小冬,不仅红成时代的偶像,大众的宠儿,更是艳若桃李,冷若冰霜。
剧评人梅花馆主赞她,扮相俊秀,嗓音嘹亮,不带雌音,在坤生中有首屈一指之势。
燕京散人曾说孟腔,在千千万万人里是难得一见的,在女须生地界,不敢说后无来者,至少可说是前无古人。
更有袁世凯女婿薛观澜将她与清末民初的雪艳琴、陆兰芬等以美貌著称的坤伶相比,结论是:以上数十位美人,无一能及孟小冬。
绕是以现代的审美标准评判,孟小冬依旧是不折不扣的大美人:身材修长,举止大方,漂亮而不艳俗,优雅而不谄媚。
翻遍她的所有照片,皆是一副清冷模样。许是早早体会了世态炎凉;许是舞台上多扮演老生,嫌少有卖萌扮弱的机会。她的性格,充满了男性化的刚烈和决绝,还有年少成名的敏感和孤傲。
在人生刚刚出场的盛宴里,老天似乎已经赐予了孟小冬很多。
倘若,没有那一出《游龙戏凤》,也许,她的历史是要被改写的。
只可惜,一切不能重来。
我们这些局外人,亦只能身处台下,眼看着她幕影里的女子,飞蛾扑火般,一丝犹豫也没地奔向似戏而非的生活,再走进那个误其一生的悲剧当中。
与梅兰芳的相识,似是命中注定。
1925年8月,北京第一舞台举办了一场义演。当天,大轴是梅兰芳和杨小楼的《霸王别姬》,压轴是余叔岩、尚小云的《打渔杀家》。倒数第三出场的是孟小冬的《上天台》。
两个领域的佼佼者,一个是妙龄少女,扮老生被誉为前无古人。一个是七尺男儿,却将花旦扮出了入骨之雅。
他们,注定相逢。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926年的一场堂会上。
在北平正要王克敏的生日堂会上,不少人提议梅兰芳和孟小冬合唱一出《游龙戏凤》:“一个是回眸一笑百媚生的须生之王,一个是羽扇纶巾凌云志的坤生之皇。王皇同场,珠联壁合。”
一出《游龙戏凤》,台上,英俊倜傥的正德皇帝娶了楚楚动人的酒家姑娘李凤姐。台下,韶华正盛的孟小冬与翩翩公子梅兰芳,互相迷了眼,俘了心。
台下人分不清戏里戏外,台上人剪不断理还乱。
那时那刻,摆在孟小冬眼前的是一抹无法抗拒的诱惑:他是才华横溢的男人,他是颠倒众生的名伶,他处在意气风发的时代。
而对于梅兰芳而言,她是遗世独立的绝妙佳人,更是翻越高山流水觅到的一曲知音。
郎有情,妾有意。更何况,还有一众好事者与双方粉丝的极力撮合与谋划。
1926年8月28日,《北洋画报》刊载了一篇署名“傲翁”的文章:“小冬听从记者意见,决定嫁人,新郎不是阔佬,也不是督军省长之类,而是梅兰芳。”
此时的梅兰芳,已有两房夫人。原配王明华体弱多病,一直在天津疗养。二夫人福芝芳,在北京操持家务,两人先后育有九个孩子。
孟小冬绝不愿意委屈做妾,梅兰芳与媒人便提出当年曾过继给伯父算“兼祧”,即兼作两房的继承人,可以娶两房正室。
名分问题解决后,两人虽于1927年正月二十四日,搬进了北京东城东四牌楼九条35号冯公馆开始了新生活。
为了避免麻烦,他们“成亲”当日,没有花轿,没有吹打,连来客也只有一群挚友及梅党数人。
那一年,她19岁,他32岁。
这大概就是年少时的爱情,没有身价身份,没有值得与否。有的,只是一颗想和对方时时刻刻在一起的真心。
命运,最为玄妙之处便在于永远没有人会知道它的前方是什么。孟小冬也不例外。
这一场众望所归的终成眷属,本想着夫妻同台更能同心,从此双宿双飞。
谁成想,台上的戏词曼妙无比。现实里的爱情却注定落得一地鸡毛、千疮百孔的结局。
婚后,孟小冬深居简出,拒不登台,只在宅院里偶尔练练技艺。梅兰芳日日都来,与她相伴。
两人也有过那么一段快乐的日子。梅兰芳长衫在身,扭身叉腰做着手势。孟小冬提笔轻问:你在那里做什么啊?梅兰芳则回答:“我在这里做鹅影哪!”
匆匆间,他们也曾一帐红罗,鸾凤和鸣,鸳鸯交颈。也曾山盟海誓,说些白头偕老,终身无悔,永不变心之类的话。
只是,好景不长。九个月后,即发生了一桩血案。
一个叫王惟琛的纨绔子弟深恋孟小冬,得知梅孟结合后妒火中烧,携枪闯入冯公馆《大陆晚报》的经理张汉举在交涉中,不幸遇害。
血案之后,舆论一时哗然,闹的满城风雨。梅兰芳的爱情之火也随之黯淡下来。他与孟小冬,终究生了嫌隙,渐行渐远。
突遭冷遇的孟小冬,一气之下去了天津,重登舞台演出。梨园对“东皇”的回归倍感欣喜,报纸上专开了“孟话”专栏,赋诗无数,“吾皇万岁”的口号也越喊越响。
这就像捅了马蜂窝,舆论轰动,各种谣言纷传。面对孟小冬的针锋相对,梅兰芳也恼了,两人关系陷入僵局。
与孟小冬的强硬不同,二夫人福芝芳无疑更聪明,先用一句不经意的“大爷的命要紧”,劝住了梅兰芳。接着,又加倍地展示自己的温柔与体贴。
1930年,梅兰芳的伯母过世。孟小冬身着素衣,头戴白花,依礼去守孝。福芝芳一反往日的隐忍,大着肚子将孟小冬堵在门外。连下人也直呼“孟小姐”,拒不承认她是梅家人。
梅兰芳试图劝解:“不看僧面看佛面。小冬已经来了,就让她磕个头算了。”
福芝芳厉声道:“这个门,她就是不能进!否则,我拿两个孩子,肚子里还有一个,和她拼了!”
梅兰芳无奈,只得劝阻她回去。孟小冬哭着离开了梅宅。
在这场两个女人的战争里,孟小冬一败涂地。亮烈孤傲的她,非但不懂得示弱,更是做不来“福芝芳”,不会用心计修理外面的花花草草,更没法撸起袖子给自己的家扎紧篱笆。
而她当作遮风挡雨的大伞一样信赖的梅兰芳,也将许仙本色上演到了极致。统共没一句话没说,没一件事做得了主。
是夜,梅兰芳追到她的府邸。在大雨中整整站了一整夜,临窗倾诉种种过往。
孟小冬心里的那扇门却再也没有打开。
什么是多余?夏天的棉袄,冬天的蒲扇,还有待人心冷后的殷勤。
这世间,最重最轻,也最当不得真的莫过于“承诺”二字。再说起所有故事,不过人负我,抑或我负人。
她可以为他放弃整个舞台,所有光华,却不堪忍受他的权且将就。
一段艳羡众生的传奇,不过短短几个春秋,便顷刻散尽,覆水难收。也许真如《半生缘》里所言,人生是故事,而非童话,可那有故事是不惆怅的。
大爱无言,大悲亦无声。梦醒后的诀别,是痛的。
孟小冬避开了苦涩滞重,用自己的骄傲与尊严筑起了另外一道墙。
没有欲拒还迎,没有别后沧海事,没有语罢暮天钟。只有心死后的诀别,以及咬牙切齿的几句狠话:我今后要么不唱戏,再唱戏不会比你差;今后要么不嫁人,再嫁人也绝不会比你差!
随后,她登报声明与梅兰芳分手,不留余地地转了身。
可是她的心,她的人却跟那冬日的花一样,统统凋落了!她绝食,生病,避居津沽,甚至一度在天津居士林皈依佛门。
再后来,她痛定思痛,将所有心思投入了京剧,灌制唱片,登台演戏。1938年,正式拜四大须生之首余叔岩为师,尽得真传,成为天下第一女须生。
1947年9月,杜月笙60大寿,举办了一次“南北名伶”的赈灾义演,梅兰芳与孟小冬都在被邀之列。
这场在上海大戏院的义演,盛况空前。原定5天的戏码,后来延长至10天,票价更是被炒到了1000元。
即便如此,剧场两侧以及过道都挤满了人。甚至马连良看戏,也只能在过道加椅子。无法进入现场的戏迷,纷纷购买无线电收音机听转播,一个小小的摊位,竟然在一小时内卖出了20多部收音机。
那是他们分手后,唯一一次同台的机会。
但在杜月笙的精心安排下,10天戏排了5天不重样的戏码。梅兰芳唱四场大轴,孟小冬唱一唱大轴。5场演罢,倒头再来。
戏迷们热心期待的梅孟再次同台,并未发生。
对于这等安排,究竟是往事不愿重提,还是从未放下?没有人知晓。
义演结束,孟小冬将所有行头统统赠予观众,此后再不登台。一出《搜狐救孤》,彻底成为绝响。
她不知道的是,她演了两场《搜狐救孤》,梅兰芳在家听了两次电台转播。
他们的余生,再未相见。
曾经沧海,一声叹息。
再嫁人,已经是20年后。
她的身边,有了一个一跺脚整个世界就乱颤的新人。
那个人正是享誉上海界的流氓大亨杜月笙。
新人,其实一点不新。早在她12岁时,这个命中注定的人就已听过她的戏。
自那时起,她便是他一生的情缘。此后光阴漫漫,各自兜兜转转,他的深厚情谊却丝毫不减。
19岁,她嫁梅兰芳。他心中不是没有后悔,如果早知如此,便不会放她北上学医。
23岁,离开梅郎,她几乎送掉半条命,隐居天津居士林。还是杜,派人用直升飞机接她到上海,而且抱病亲自去机场接她。
独自一人的日子,她面壁绝食,落下胃疾。后来跟了他,他问遍上海名医,为她治病。
为了让她潜心学艺,他不但每月供几百大洋,还在东四三条胡同买了一所私宅给她。
老派梨园最讲尊师重道,余家女儿出嫁时,她送出满堂红木家具,背后,予以无声支持的,仍然是他。
也许,于整个上海滩来说,杜月笙都是霸道、狠心,让人望而生畏的西楚霸王范,但之于孟小冬,他从来都是细腻绵延的温情男子。
他不懂花前月下,却愿意洗净双手为她熬一碗凡俗的热汤。他会对所有人狠心,却独独对她不忍,因为她是他心中最珍贵的人。
1950年,孟小冬正式嫁给杜月笙,成为杜公馆的五姨太。
那年,她43岁,他63岁。她早就是明日黄花,而他更是年逾花甲。
然,他却只得一句:“我终于知道了爱情的滋味。”
这句话,听来动容倾情。亦如冬夜里的一锅汤,煨暖了她的心。
举办婚礼时,杜月笙早就不复往日的风光,仍然坚持婚礼所用一切全要最好。
900元一桌的酒席,九龙饭店最好的厨师,满满十几桌的宾客,儿子、女儿、媳妇、女婿,全部到场,对她跪拜磕头,亲切地唤她“妈咪”。
甚至,他依照旧俗,替孟小冬备齐了见面礼,女儿、媳妇手表一只,儿子、女婿则一人一套西装料。
他懂得她的心境,了解她的苦闷,体贴周到地给足了她面子与里子。
从艺术家的爱情,到黑社会的爱情,孟小冬的感情跨度,大得令人咂舌。
可是对一个女人来说,有什么分别呢?重要的不是那个男人在做着什么,而是他愿意为你做什么。
二十岁时,有情饮水饱,一句我爱你抵过千金万金。四十岁,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再华美的誓言,再虚幻的名分,也抵不过一碗凡俗的热汤,一个等你回家的眼神来的实在。
她的晚年,是大幕闭合后的孤寂与清凉。
所谓“东皇”,早已是曾经。
她吃斋念佛,偶尔教几个学生。日常里,着黑色旗袍,黑色平底布鞋,拿最老式的黑皮包,戴黑框眼镜,头发有时中分,平直如清汤挂面。
曾经的万缕旧事,山河空梦,都已如过眼云烟。
病重期间,她将平生所录唱片及音带全部烧毁,不愿这个世间再有她的声音。
去世前两天,她认可了墓园的设计图,由张大千题碑“杜母孟太夫人墓”。
爱着的那个人,山河日下时,她心甘情愿,坚定不移地守在身边。当他先她而去之后,她决绝地独自走完余生。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看罢了茫茫沧海,别处的水,如何能够入眼?邂逅过巫山的万里云涌,其余地方的云,都黯然失色。
风云流转,一个世纪冉冉而过。
都说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孟小冬这一生,才是真真应了这句话。对于她来说,所有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早已了断。而对于旁的人,她所有的故事都是一出戏。
只是,看戏之余,难免悲叹,她这一生,或悠扬婉转,或荡气回肠,都逃不过一个苦字。
1999年,王菲出了一张专辑,里面有一首歌叫做《当时的月亮》。那个自时期款款而来的女子孟小冬,正如那轮悬挂在夜空中的月亮,亲手点燃了与己有关的那抹传奇。
她孤傲似雪,性情清冷,而声声裂帛,亦干净透亮,自始至终,无愧于东皇的称呼。临到世人,正像王菲在歌里唱的那句:要有多坚强,才敢念念不忘?其实,不是不敢,而是不能。
夜来闲暇,倚窗而坐。《空城计》里,她的声音丝丝拉拉地传来,动情,动容,魂牵梦绕之余,兀自想起一句:孟性烈,终烈不过命!不由得落下泪来。
-还可以看-
真爱是什么?真爱就是孟小冬与杜月笙的那种相互付出而别无所图
在杜月笙最后的岁月里,孟小冬不离不弃,图的并非是金钱和名分,她要给对方一个满意的回报。
回报什么?回报杜月笙对她的一世真情。
要知道,这个时候,也就是公元1950年的秋天,昔日的上海王已经落魄成了寄居香港的逃难者,而且,他还要再逃,要再逃至法国。更让一般女人难以接受的是,这个时候,杜月笙已经病入膏肓,这个年至62岁的老人,患上了严重的哮喘病,走路都需要人搀扶。
了解哮喘病的人都会知道,那病犯起来,若一口气跟不上来,就会一命呜呼。而杜月笙在这之前曾请人算过命,算命的人断定他寿过不了64。什么意思?那就是他最多能活到63岁零点儿。我想那给他算命的人不可能是没点真本事的江湖骗子。这算命的人敢给他这个人做出这样的定论,肯定会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从这点上,也能看出他当时已病到了什么份上。
但这时的孟小冬却终日守护在他的身旁,毫无怨言地一守,就是4年。这是一般女人所做不到的。大家别忘了,这孟小冬可是中华时期著名的京剧演员,曾被当时的世人称为冬皇。皇,这个字不是是个人就能受用的,那是至尊之称顶级之称。她在上海演出时,后人在记述其情景时不是用轰动二字形容她受人追捧的程度,而是用了沸腾二字,即当时的整个上海都因为她的到来而沸腾了。这么一个人物,她在这个时候投靠别人会没人要吗?不会!但她没有去考虑自己的别的出路,而是舍弃其他坚定地走向了杜月笙,并一直守护到杜月笙离开这个世界。这得需要多大的魄力啊!又是做出了多大的牺牲啊!没有真爱做动力,又怎么可能呢?
而孟小冬对杜月笙的真爱,也不是生成于空中楼阁。是杜月笙以往为她所做的付出换回来的。杜月笙之所以会为她孟小冬付出,同样是出于真爱。大家恐怕也更会知道,当年的杜月笙有着怎样的背景,属于什么档次的人物。当年的杜月笙可谓一代枭雄。那个时候,他想找什么样的女人不用动嘴,就会有人排着队任他挑选。但他除了他已有的夫人,谁也看不上,就看上了孟小冬这个戏子,并倾尽全力助她成名。孟小冬12岁时登台演出,杜月笙就曾为她献花。孟小冬到北方学艺时,也是杜月笙在费用上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孟小冬与梅兰芳离婚时,更是杜月笙出面,一个电话,让这位梅大师老老实实地卖房产凑钱,给了孟小冬4万元分手费。要知道,当时的4万元,绝不是现在的800万元能打得住的。在1936年,上海黄金大戏院开业剪彩时,也是杜月笙让孟小冬风光到了登峰造极。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孟小冬的人身安全,更是杜月笙派专机将她接至香港。这一切一切,不能不让这位在人生苦海中尝尽各种辛酸苦辣的女人感动至深。她是被他的真挚而炽烈的爱打动了。她不能不想到自己如何去做出回报。
她做出了回报,她在他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那一天庄重地接受了他给予她的妻子的名分!她在他于这个世界的最后的几百天里一直守护在他的身边,比保姆还辛勤地尽到了一个妻子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他们的这段故事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因为在今天这个社会,能到他们这份上的男女着实是不多了。许多男人或女人都被铜臭熏黑了心,他们只看重个人利益,一旦发现对方不能再给自己带来好处或成为累赘,会立刻跑得远远的。尤其是那些风韵犹存的明星女人,她们中有几个肯伺候一个病得需用人搀扶着走路的老人?她们不去偷情于别的男人真得说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她们能把这样的老人送进养老院,还都会受到时下许多缺乏良知的媒体大人们的点赞!
是的,孟小冬42岁那年与当时已是62岁的杜月笙在香港举行了婚礼这件事本身,就是一种真爱的表现。
孟小冬之所以能在那一时段还嫁给杜月笙,目的还真的不是图什么名分的落实。而是她在这之前已经做出的报恩行动感动了杜月笙,是杜月笙也要进一步回报她,才想到,自己必须得给她这个名分,得给她的将来铺好路。因为最起码的一点是,她没这个名分,她就没有资格获得他的部分遗产,他得在自己还能决定有些事时,把她应该享受到的权利先确定下来。这可以说,又是杜月笙对她孟小冬做的又一次付出,是更具有真情实意的付出,是出自真真之真爱的付出!
对于一个落魄之人,对于一个已经病入膏肓的垂暮之人,对于一个已经没有任何权势,也不再具备呼风唤雨的实力之人,是孟小冬不忘旧情,不离不弃,终日相守,让杜月笙感受到了人间真情,感到了一个女人的爱的温暖,也才让这位曾经的商界大亨做出了那番决定。他这是也想让这个女人知道,她在他的生命里享有的地位已经不在他拥有的其他女人之下。
而孟小冬能做到让杜月笙感动,也全是在于她所表现出的东西,乃属于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美德,是难得的。换个人,也许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故事。这个时候,她孟小冬还风韵犹存且还名气犹在,她完全可以去投靠与她年龄相当的男人,去共享男女之欢。但孟小冬没有那么做。也就是说,她丝毫没有嫌弃这个老人,没有因为这个老人有可能一口气上不来就会一命归西而拒绝这个老人的决定。她满足了他的要求。
而且,在杜月笙离开这个世界之后,孟小冬至死也没有再嫁他人。她是一直守候着杜月笙的爱而终其余生的。而且,她在杜月笙离世后,不仅闭门拒客,还坚持常年为杜月笙念佛祈福。这对于一个40来岁的女人来讲,更是难上加难的事。她等于27年孤守空房,孤守杜月笙的亡灵。这与时下的那些过了50岁还嫁了再嫁以不断地换男人为荣的明星女人们相比,真是高洁出太多了。她起码让人知道,真爱一个男人,专一专到什么份上才像个令人仰慕的女人!
这也确实是生发于具有一种牺牲精神的真爱之中。而这种爱在她决定嫁给这个人的那天起,就没再发生过动摇,而在这个人离世之后,更是愈发地显现出了坚定的一面。这就让我们这些后世的旁观者也不能不为之感动。
在现今社会,有多少女人能做到孟小冬这个份上呢?真的少有。甭说在毫无名分的情况下多年伺候一个既老又病又失势的人了,有些女人就是在生理上一旦满足不了那方面的需求,就有可能摔盆砸碗发无名之火,甚至跑到了别的男人的怀抱。40来岁的女人,尽管远离了风华正茂的时段,但心气很少有低的,在这个时候,让她去嫁给一个快入土的失势又钱荒的老人,对有些女人来说,更简直是不可思议!
但孟小冬显然不属于这有些女人的行列。她这个时候,没有忘记,没有他杜月笙的关照,就没有她孟小冬的成名。从当年资助她北上学艺,到后来的黄金大戏院的开业,孟小冬的成长过程,可以说,正是杜月笙扶助的过程。孟小冬有良心,她没有忘记这一切。也正是由于她没有忘记这一切,也才有了我就是做你的保姆你也要带上我去法国逃难的请求,也才有了你让我嫁给你我就嫁给你的不犹豫。而她孟小冬这个时候嫁给杜月笙,图的也正是更名正言顺地伺候他回报他!
对有恩于你的人,能想到回报,真的是一个人起码应当具备的良知。在这里,我并不是说,每一个女人都应该像孟小冬那样去厮守一个病入膏肓的垂暮之人。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却着实是一种不失高尚的美德。这种美德,今天的社会也需要传承。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