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八字的名言(章太炎 八字)
荀子经典名言二十句,不愧儒家文化之“后圣”
荀子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故又称荀卿,汉代避宣帝讳而改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著名思想家。荀子学识渊博,继承了儒学并有所发展,还能吸收一些别家之长,故在儒学中自成一派。清末民初学者章太炎认为,周公、孔孟之后最能代表儒家发展创新的人物是荀子,推其为“后圣”。
1、利少而义多,为之。
利益少,但是道义多,这样的事要做
—《荀子·修身》
在利与义之间要舍利而取义,强调的是一种修身原则。
2、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
赠人以有益之言,比赠人以金石珠玉更显珍贵
—《荀子·非相》
说明有益的建言对他人事业人生的助益作用。
3、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
服从真理而不服从君主,服从道义而不服从父命。
—《荀子·子道》
说明在真理、道义与君令、父命相矛盾时要服从前者,意在强调唯“道”、“义”是从的理念。
4、礼以顺人心为本。
本,根本。礼以顺应人心为根本。
—《荀子·子道》
说明制定礼仪制度的目的在于顺应人类希望社会井然有序、和谐稳定的心愿。
5、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
鸟被逼得走投无路之时就会用嘴啄人,兽到困窘之时就会用爪抓人,人到穷困潦倒之时就会设计骗人。
—《荀子·哀公》
以鸟兽困窘之时的行为为喻,说明人到穷困潦倒之时便会放弃道德操守的原因。
6、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
察看一个人的外貌,不如用心体察他的心理;体察他的心理,不如考察他做事的方法。
—《荀子·非相》
说明对人的考察应当重视其内心与做事的方法,而不应该停留在外表的体貌特征上。
7、贵贤,仁也;贱不肖,亦仁也。
尊重贤能的人,是“仁”的表现,鄙视道德不好的人,也是“仁”的表现。
—《荀子·非十二子》
说明“仁”正反两个方面的标准。
8、居必择乡,游必就士。
定居一定要选择适当的邻里,交游一定要接近贤士。
—《荀子·劝学》
说明要加强道德修养,就应该注意周围环境。
9、生死俱善,人道毕矣。
生是人的开始,死是人的终结。开始与终结都做得好,那么他的为人之道就完善了。
—《荀子·劝学》
说明意在劝人行仁行善,要善始善终。
10、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赠人以善良之言,好比冬天的衣服一样让人感到温暖;说伤害别人的话,比用矛戟刺人还要厉害,为人说话不可太刻薄。
—《荀子·荣辱》
11、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
一个人知道爱惜生命、安于快乐而抛弃礼义,那就好比想长寿而自刎其颈一样。
—《荀子·强国》
此以比喻来说明坚守礼仪对于“贵生乐安”的重要性,强调治国安邦不可缺失礼义的意义。
12、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
君子自己贤能而对他人的疲弱无能也能容忍,自己机智而对他人的愚蠢也可容忍,自己知识广博而对他人的浅薄也能予以宽容,自己道德纯粹而对他人的道德不高也能宽容。
—《荀子·非相》
说明君子要有容人的雅量,不可以自己的标准衡量一切人。
13、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批评我而又批评得恰当的,他便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而又实事求是的,他便是我的朋友;讨好奉承我的,他便是我的仇人。
—《荀子·修身》
说明修身养性要有闻过则喜的雅量,要亲近正人君子而远离谄谀小人。这样,才会有利于自己道德的修炼进步。
14、不诱于誉,不恐于诽。
—《荀子·非十二子》
不被荣誉所诱惑,不为诽谤中伤之言所吓倒。说明不求虚荣、不做亏德之事,自然可以堂堂正正、问心无愧地做人。
15、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大凡是人,往往都有惑于枝节问题而看不清大局的毛病。
—《荀子·解蔽》
说明人性的弱点:看问题不全面,往往惑于表面现象,结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16、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
说得到,也能做得到,这种人就是国家之宝。
—《荀子·大略》
说明言行一致、身体力行的人才是治国安邦的有益人才。
17、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
嘴巴说好话,行动做坏事,这是国家的妖孽。
—《荀子·大略》
这是对那些口是心非、伪善无耻之徒的斥责之语。
18、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
对于所知道的东西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这样,对内是不欺骗自己的良心,对外是不欺骗他人。
—《荀子·儒效》
说明为人应当诚实的道理。
19、不知其子,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左右。
不知儿子的为人,看看他的朋友就清楚了;不知国君是否贤明,看看他左右的大臣是什么德行就知道了。
—《荀子·性恶》
20、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他事矣。
君子加强道德修养没有比“诚”更重要的,达到了“诚”的要求也就到了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了。
—《荀子·不苟》
章太炎:牛年不得不提的牛人,狂人
1869年1月12日,一位传奇人物降生于浙江余姚一地主家里。此人天资聪颖,年少时就遍阅古籍,幼时受祖父熏陶,革命思想植根脑海。
其师从俞樾,刻苦研学。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其深感民族大任,遂辞别恩师,赶赴上海,从此开始惊涛骇浪的一生。
其名曰“章太炎”,一代国学大师,为文白话兼文言,言辞通透又犀利。
人称其曰“章疯子”“神经病”“狂人”。
看官定要惊奇,令人敬重的国学大师为何被称作“疯子”“狂人”?
各位莫要着急,待我娓娓道来。
于章而言,狂为何物
章太炎的狂,是出了名的。他特立独行,思想激进,语不惊人死不休。
听到“狂人”“神经病”等称呼,章太炎可不会恼火,反倒哈哈大笑,颇为自得。甚至,他骄傲地称自己为“章疯子”。
在东京加入同盟会时,章太炎即兴演讲:
大凡非常的议论,不是神经病的人断不能想,就能想亦不能说,遇着艰难困苦的时候,不是神经病的人断不能百折不回,孤行己意。
所以古来有大学问、成大事业的,必得有神经病才能做到……兄弟看来,不怕有神经病,只怕富贵利禄当面出现的时候,那神经病立刻好了,这才是要不得呢。
嗬!好一个狂人,竟劝人发神经。
乍看此言,简直叫人捧腹。然细细品来,章太炎对“神经病”的理解确乎别具一格。神经病能在艰难险阻前一意孤行,成就伟业。如此想来,发发神经似乎真是好事。
那章太炎究竟如何发神经的呢?
骂人狂
章太炎骂人真叫一个狂,又真叫一个好啊!
1903年,章太炎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文中赫然写道“载湉(光绪帝名)小丑,未辨菽麦,铤而走险,固不为满洲全部计”。
此文一经发表,就激起千层大浪,章太炎很快被清廷逮捕。
庭审过程中,章太炎道:
我只知清朝皇帝是满人,不知所谓的“圣讳”。依西方规矩,人们不避讳,所以我写“载湉”,没啥错。
再者,“丑”字本就有“类”或“小孩子”之义,因此“小丑”便是“小东西”或“小孩子”,何来诽谤一说?
一众庭审员听得云里雾里,觉得有点不对劲,又挑不出他的毛病,竟不知如何审判了。
1904年,慈禧70大寿。清廷重臣百般谄媚讨好,大搞庆典。全国上下张贴同一对联,曰:一人有庆,万寿无疆。
见到这般荒诞景象,章太炎心潮难平,拿来纸笔,挥毫就是一副对联:
今日幸海子,明日幸熙和,几忘曾幸古长安,亿兆膏血轻抛,只顾一人庆有;
五旬割云南,六旬割台湾,此时又割东三省,千里版图尽弃,每逢万寿疆无。
这副对联很快就传开了,“一人庆有”及“万寿疆无”八字,在国内引起一片骚动。
此八字和全国张贴的对联相比,仅在最后两个字上颠倒了一下,其意却完全变了。
寿联摇身一变,成为鞭挞慈禧的对联,慈禧70大寿着实成了举国大笑话。最后,庆寿活动草草收场。
骂完太后呢,人家又转战骂袁世凯去了。
1914年,袁世凯欲复辟帝制,章太炎怒气冲冲地大闹总统府,见东西就砸,见人就骂。袁世凯躲在里屋,根本没敢出来见他。
这之后,章太炎遭到软禁。期间,他废寝忘食地书写“袁贼”等字,争分夺秒地咒骂“杀了袁皇帝的头”。
嚯,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在政治高压不断、常人不敢大声喘息的时代,这狂徒竟破口骂了这三个人,怎叫人不拍手叫绝。
上课狂
章太炎不仅骂功深厚,自成一家,而且作为国学大师的他,上课也狂成了一道风景线。
有一回,章太炎到北京大学讲学,那盛况,真是千百年难见!
教室里人头攒动,教室外的人挤破了脑袋。讲台上,几位教授依次排开,定睛一看,竟有马幼渔、钱玄同、刘半农等大师级人物。
太炎先生着一身绸衫,站在讲台中央,身量不高,目光炯炯有神。
他看一眼几位恭恭敬敬的教授,又扫一眼教室里满满当当的学生,满意地笑了笑,开口道:“你们来听我上课是你们的幸运,”学生们一阵唏嘘,“当然也是我的幸运。”老先生随后补充道。
话虽狂了些,老先生的学问却是实打实的。他才思敏捷,学富五车,各种古籍经典如数家珍;讲起课来深入浅出,妙语连珠,学生们心服口服。
太炎先生不善国语,遂用浙江余姚话讲学,刘半农温声细语作翻译,钱玄同工工整整写板书,马幼渔毕恭毕敬倒茶水。
您别光看这场面大,这各中底细更叫人吃惊呢!原来章太炎老先生是这几位教授的恩师,难怪他们这么低眉顺眼地服侍老人家。
遗言狂
章老一生狂放不羁,他的遗言也在历史上狂下了绚烂的一笔。
1936年,日寇侵华野心日益外显,国家危在旦夕。章老眼看国家日益衰微,心中极度忧虑,遂有感而发:“设有异族入主中夏,世世子孙毋食其官禄。”
6月14日,章老遵循医嘱,饭后独自绕宅散步,忽然病发,猝然倒地,临终有言:“吾死以后,中夏文化亦亡矣。”
我心想,老先生好大的口气!忽一转念,随即悲从中来,章老永不许子孙食异族官禄,可见其爱国心切,爱国心坚,爱国心恒;自言死后中夏文化亦亡,可见其重中夏文化,爱中夏文化,惜中夏文化。可叹可歌啊!
章老病逝后,政府下令为其举行“国葬”,可见其当时崇高的声望。然而,政府有意不拨“国葬费”,导致其遗体在苏州滞留一年之久。
后日寇侵华,家人将其草草安葬于后花园中,连墓碑都没有。后来,一名日军军佐,用木头为其立碑,并禁止日军挖坟盗宝。
行事狂放,不拘小节
章太炎的狂不只是口头上的,更是贯穿生活点点滴滴,彻头彻尾的。
章老先生对钱财没概念,在他这里,没什么事情是五元大洋解决不了的。
坐趟黄包车,给五元大洋;买包烟,给五元大洋;儿子想买大衣,给五元大洋;家里要盖房子,给五元大洋。
不仅如此,他还不认识自家的路,外出稍远一点,就找不到路回家了。
迷路之时,他便沿途打听自家住址。章太炎从不报上姓名,逮着个人就问:“我家在哪里?”
那人摸不着头脑,眉头一皱:“鬼知道你家在哪里?”
章太炎不顺心了,双手一背,道:“上海滩人人都知道我家在哪里,你难道不知道吗?”
对方摇头而去,只留下一句“疯子”。
章太炎不管,仍旧见人就问,如此问了一路,才勉强摸索回家。
早年章太炎逗留日本之时,东京警视厅例行公事,让他填一份户口调查表。章太炎却对此十分不满,遂填:
职业——圣人;出身——私生子;年龄——万寿无疆。
真是一个狂人,不拘小节,幽默狂放啊!
“童子试”初露思想锋芒
章太炎思想激进,锋芒毕露。早在16岁参加“童子试”时,就有所显露。
当时的试题为:论灿烂之大清国。
一看这题目,章太炎怒火中烧。国家受尽欺凌的画面,在他眼前逐一浮现。他心下寻思:战争后,我国何其受辱,哪里来得灿烂?!
于是在他人为歌颂大清抓耳挠腮、绞尽脑汁之时,章太炎挥笔疾书,写尽家国忧虑,并高呼“吾国民众当务之急乃光复中华也”。
他第一个交了考卷,气定神闲地收拾东西。
主考官正暗暗称奇:此生才思敏捷,必成大器也。但他一看章太炎的文章,就吓得面色青紫,拍案而起,呵斥:“大胆狂徒,你可知罪?”
章太炎正欲出考场,此时转身坦然道:“我之所思,件件合乎当今国人之思;我之所论,桩桩合乎国情之实,何罪之有?”
说罢,扬长而去。主考官气得脸色铁青,又自忖理亏,竟不知如何言语。
好一个狂人章太炎!家国之思驻心怀,锋芒毕露谈;考官之斥全不怕,要把国情实道来。
思想狂傲,与多人交恶
我们已经了解了章老16岁时的思想风采,而这之后他的经历更为精彩。
1897年,章太炎怀揣革命理想赶赴上海,入驻《时务报》,与主编梁启超共事。刚开始,二人还十分谈得来。后来,梁启超神化孔子、将康有为奉为“南海圣人”,章太炎极力反对这种封建做法。两人之间开始出现争执,并且愈演愈烈。
不出三个月,章太炎便与梁启超闹翻脸,一甩手愤然离去。传闻两人还干了一回架。梁启超带人气冲冲地打击章太炎,章太炎则反手给了梁启超一耳光,两人就此结下了梁子。
1902年,章太炎于《苏报》担任教员。《苏报》多发表反清言论,其中以邹容的《革命军》和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社会反响最大。随后,清廷查办《苏报》,发生了著名的苏报案。
暗中得知消息的社员皆遁走,唯独章太炎大义凛然,不肯离去,说:“革命没有不流血的,我被清廷查拿,已经七次,现在是第八次,我志在流血,何必逃走!”因此他和邹容被捕入狱。
而在案发前,吴稚晖曾与清廷查案员俞明震单独会面,并在案发后逃得最远。有消息传,苏报案发是吴稚晖告的密。
1906年,章太炎减刑出狱,被接到日本。次年,他发表了《邹容传》,以纪念病逝狱中的邹容,并在文中责骂吴稚晖告密。二人因此一生敌对。
流亡到日本后,章太炎被任命为《民报》总编。然而,任职不到一年,章太炎就和闹翻了。
当时受日本政府驱逐,日商及日外务省捐赠其一万八千元。密谋用这些钱起义,只留两千做《民报》经费。
章太炎怀疑贪污,要求他留下一万,拒绝了。章太炎气不过,遂取下其画像,怒道:“出卖《民报》之孙文,应即撕去。”
后来,暗中运送至广东,章太炎却认为型号过于老旧,不适合作战,便电告香港《中国日报》。而此时,偷运恰又失败了,怒斥章太炎“泄露机密”。两人闹得十分不愉快。
傻眼了吧,章老可不管谁是谁,只要你做了不合道义的事,我就跟你闹翻没商量。
章太炎凭啥这么狂
章太炎这么狂是有资本的。
他是国人敬重的国学大师,在经学、文学、哲学、历史学、逻辑学、音韵学等诸多方面成就非凡,时人评价“朴学第一”。
鲁迅曾表示,“中华”一词首创于章太炎。1907 年7 月5 日,章太炎于《中华解》一文中率先提出此概念。
章太炎一生著作颇丰,经考据,其一生所写文字竟有400万余。主要著作被编入了《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续编》和《章氏丛书三编》,他的《章太炎全集》更是有中国文化百科全书之称。
除了卓越的学术成就,章太炎的教学成就更是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论及桃李满天下之美誉,章太炎当之无愧。他不仅弟子众多,而且杰出的不在少数。黄侃、朱希祖、钱玄同、鲁迅、吴承仕这样的文学大家,便出自他的门下。
他上课时,教室人满为患、弟子殷勤服侍的画面,咱们也已经见识过了。此处就不再赘述。
如何理解章太炎的狂
各位看官可能会有疑问,章太炎为啥要狂?正常作个文人不好吗,干嘛非得狂到天上去?
各位请听我意见。
家国存亡所迫,章太炎不得不狂。他的狂是真实勇猛的呐喊,是举世皆醉我独醒的痛苦,是穷途之哭的无奈。
面对清政府、窃袁世凯,章太炎狂得真实,狂得勇猛。
苏报案发被捕后,章太炎高呼:
革命流血起,流血自我起!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他不畏强敌,一张利嘴骂遍天下,什么慈禧、光绪、袁世凯,权势再高又如何,你辱我中华,我照骂不误。
面对黑暗的时代,章太炎狂得清醒,独立于浊世。
他深知自己的使命,知道要革命、要独立,才能光复中华。他指出:“小群,大群之贼也;大独,大群之母也。”“大独必群,群必以独成。”
他呼吁人们摆脱浊世的种种诱惑与束缚,团结一致,形成“大群”,共同对外,让国家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面对无可救药的社会,章太炎狂得痛苦,狂得无奈。
从他的言行中不难看出,他的狂是忧国忧民的,是振聋发聩的。
骂人狂,骂的是清政府、袁世凯,是一切辱国的人和事。
上课狂,上的是中夏文化,是为国家复兴育栋梁之才。
遗言狂,言的是国之兴衰,是对家国存亡的忧虑。
行事狂,行的是不拘小节,是大智若愚的境界。
思想狂,思的是复兴中华,想的是救亡图存。
然而,章太炎深知社会已陷入黑暗,光明前景不知在何方。他的满腔热血无处发泄,他的聪明才学无处施展,他的狂只不过是穷途之哭。
穷极一生,他也不曾掌握任何实权,只能在癫狂之中,吼出自己的爱国热情,喊出自己的革命之志。然而,这无人能懂的呐喊却分外凄凉。
其弟子鲁迅先生说:"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
此言甚为中肯。
. END .
【文| 灵里】
【编辑|丹尼尔李 】
【排版 | 毛毛雨】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滚雷英雄罗光燮,用血肉之躯引爆地雷,为胜利杀出一条血路
邓丽君背后的英雄:他毕业于黄埔军校,一生碌碌无为
北大教授,发明一个字,被中国女人痛骂三年,如今人人都在用
他中学未毕业就被破格聘任为北大教授。他曾因发明了一个汉字,被中国女性痛骂了三年,他一度怕被打不敢上街。
这位北大教授就是刘半农。
刘半农
他的一生做了三件“奇葩”的事情,每一件都很“雷人”。最主要的是他发明的那一个字,曾被痛骂,也影响深远。
01 “奇葩”的包办婚姻刘半农出生于晚清时的江苏江阴,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在家庭氛围的耳濡目染下,他六岁便能对联、咏诗,因此在镇上小有名气。
19岁那年,刘半农的母亲得了重病,危在旦夕。按照当地的习俗,刘半农这个长子必须以结婚冲喜。
说起他的这段以冲喜为由头的婚缘,还有一段有意思的小插曲。
一天,刘母带着刘半农参加庙会,碰到临村的朱家母女。刘母见到朱家的大女儿朱惠生得端庄秀气,心生好感。与此同时,刘半农的温文尔雅,对朱母的心里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刘母和朱母两个性情相投的母亲,为两个孩子口头许下了亲事。
刘母回到家中,便将自己的意思告诉了刘父,没想到刘父却非常反对,原因是:朱惠比刘半农大3岁。并且,刘半农属兔,朱惠属鼠,鼠兔相克。
刘半农和朱惠
古代人在安排儿女婚配的时候,是非常在意生辰八字配对相合的。
朱母得到消息后非常失落,她舍不得这位快婿,于是跟朱母沟通将次女许配给刘半农。经过生辰八字的配算后,刘父终于同意了这门婚事。
真是缘分来了挡不住,朱家的次女却因患上了急病而早夭。与此同时,刘母重病卧床,急于以结婚冲喜。就这样,朱母和刘父只好再次提议把朱惠许给刘半农。
此时的刘半农正接受着新式教育的浸润,可他并没有嫌弃朱惠。一次,他偷偷去朱惠家里,他看到朱惠正提着一桶水,因为是小脚,走起路来不灵便。于是他回到家后,死活让父亲劝朱家给朱惠放了脚。
不久,20岁的刘半农就和23岁的朱惠匆促结了婚,而他们的结婚也没有起到冲喜的作用,他们刚一结婚,刘母就欣慰地去世了。
刘父仍因为儿子的这段鼠兔相克的婚姻耿耿于怀,可刘半农却也朱惠十分恩爱。
新婚后,刘半农和二弟去常州读书,朱惠因承担了繁重的家务而导致两次流产。刘父考虑到刘家的香火延续,又在算命先生的蛊惑下,他威逼刘半农要么离婚,经么纳妾。甚至刘父还帮刘半农务色了一个同村的女子。
虽然在当时男人三妻四妾是见惯不怪的一件事,但是刘半农却没有这么做,他态度坚决地说:“我不离婚,也不纳妾。”
刘半农为了保护妻子朱惠,将朱惠接到上海同住,两人还有了一个女儿刘小蕙。据刘小蕙在《我的父亲刘半农》回忆:刘半农每天早起都会为妻女买好早餐,甚至怕早餐凉掉,还揣在自己的棉袍里带回来。
刘半农和妻女
在时期,大多数男人都以反对包办婚姻的形式在外纳妾时,刘半农却活成了一股清流。他将包办的旧式婚姻生活过成了新式婚姻生活。
02 “奇葩”的“骂人专辑”刘半农是在常州府毕业前一年,因对教育体制不满,辍学来到上海的。来到上海的他在朋友的介绍下,在中华书局谋到了一份编辑的工作。
尽管,在中华书局的工作有一份收入,但是要维持一家三口人的生活,还是有些紧张。于是刘半农开始向各大杂志投稿并发表小说。连续五年的时间,他都在《小说月报》和《小说观》上以发表,并受到很多读者的追捧,在上海小有名气,被称为“江阴才子”和“文坛魁首”。
虽然收获了名气和金钱,但是刘半农却倍感迷茫,因为他如果再这样写下去,就坐实了“艳情才子”的名号。于是他嘎然退出,带着妻女回到了江阴老家。没有了中华书局的稳定收入,没有了稿酬,刘半农的生活一度穷得揭不开锅,一度靠借贷度日。
年轻时的刘半农
正值穷困潦倒之时,刘半农接到了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抛来的橄榄枝。刘半农因此觉得不可思议。他怎么也不敢相信,他一个中学肄业的人,会收到北大的聘书。起初他以为是聘书寄错了。后来他才得知,是《新青年》的主编陈独秀看好他,将他推荐给了蔡元培。他才得以收到北大的聘书。
就这样,刘半农一个中学都没有毕业的人,竟然一跃成为了北大的教授。进入北大后,他自知资历浅,就要付出比别人更大的努力,于是他开始增大阅读量,上课前别人半小时备好的课,他能备一天。
在北大任教时,是刘半农成长最快的时期。一次机缘巧合下,刘半农在《新青年》杂志上看到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那一瞬间,他突然气血贲张,他觉得这就是他要找的新文学道路。从此,他毅然与之前的旧文学决裂,开始疯狂向《新青年》杂志投稿,表达自己在文学改革方面的意见。
一天,刘半农突发奇想,提出要编写一本“骂人专辑”,他还登报征求各地的“骂人方言”。很多北大的教授都纷纷来捧场。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
语言学家赵元任、作家周作人、学者章太炎,分别用湖南、四川、安徽、绍兴、汉代话将刘半农骂了个狗血淋头。
更有意思的是,刘半农被骂完后,他还要一边道谢,一边将对方送出去。
后来,刘半农的“骂人专辑”一经刊出,因为体裁新颖,备受喜爱。刘半农这种以骂做专辑的形式,大大地扩大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力。
03 “奇葩”发明一个字可以说,北大给了刘半农一个更广阔的舞台,与此同时也让刘半农深知自己需要不断提升。于是,在事业蒸蒸日上时,刘半农再一次激流勇退。
他决定去赴欧洲留学深造,更好地发扬中国的新文化运动。
1920年,刘半农拖家带口来到英国,进入了英国伦敦大学攻读实验语音学。因为英国的学费太高昂,再加上妻子朱惠又生下了一对龙凤胎,一家三口一跃成为一家五口,刘半农经受不住现实的经济压力,只好转学进入可以半工半读的法国巴黎大学,并顺利获得了文学博士学位。
刘半农
留学期间,刘半农还翻译了《茶花女》等外国名著,在翻译的过程中,最让他头疼的是第三人称代词的翻译。在白话文盛行的中国,大家都是用“他”来指代第三人称,而“他”字即指男人,也指代女人。并且新女性们也深以为这个“他”字,才显示了男女平等。
但是,有时候仅用这一个“他”来指代,会非常不方便,甚至会出现歧义。刘半农发现国外的男他和女他是区分开的,分别用“he”或“she”来表示,简洁明了。
而他在翻译的过程中,有时候不得已要用“他女”和“那女的”来指代女人。而鲁迅,更是用“伊”来指代女性,依然有些拗口。
后来,刘半农在翻阅了各种资料后,便发明了“她”来指代女人的第三人称,他还提出了要用“他”、“她”、“它”将男性、女性和动物区分开来。
没想到,刘半农将自己的这个观点,以论文的形式投稿见报后,引起了中国女性的不满。就连胡适也站出来反对。
因为那时,女性正值觉醒时期,她们认为这是对女性的不尊重,对女性的歧视,是男女不平等的表现。
甚至,1935年的《妇女共鸣》杂志,公开拒绝使用刘半农所创造的“她”字,理由是“她”字是对中国女性人格的公然侮辱。
就因为刘半农发明的这个“她”字,一度被中国女性痛骂了三年,刘半农回国后曾三年间不敢上街,怕被反对者认出而遭受攻击。
后来,刘半农仍然顶着压力,极力推行“她”字的使用,并做了一首打油诗《叫我如何不想“她”》。
教我如何不想她
没想到,刘半农的这首诗一经发表,受到广大女性读者的追捧,另外在鲁迅的极力推广下,大家这才接受了用“她”字来指代女性。
刘半农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是学者,也是作家。他的一生不长,只有短短四十四年,但是他所创造的文化,使人们后代终生受益。他发明的“她”字,我们沿用至今。
#头条创作挑战赛#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