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6八字(2017年4月16日出生)
65次收受他人财物,贪婪“硕鼠”退休后被查
王东锋,男,1959年12月出生,1978年1月参加工作,1984年6月加入中国。
曾任陕西省汉中市粮油总公司总经理,陕西省专用面粉厂(陕西省粮食储备库)党委书记、厂长(主任),陕西西瑞(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陕西粮农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2020年3月退休。
2022年2月,陕西省纪委监委对王东锋涉嫌严重违纪违法问题立案审查调查并采取留置措施。2022年9月,王东锋被开除党籍,取消退休待遇。2023年1月,王东锋因犯受贿罪、国有公司人员滥用职权罪、国有公司人员失职罪,数罪并罚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八十万元;对其违法所得予以追缴,上缴国库。
王东锋是陕西粮农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首任董事长,也是陕西开展粮食购销领域问题专项整治以来落马的首位厅级干部。从1978年1月参加工作,到2020年3月退休,王东锋在陕西粮食系统工作了42年,其中担任粮农企业“一把手”的时间长达25年。
2023年1月30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开通报十起粮食购销领域违纪违法典型案例,其中就包括王东锋违规销售储备粮、违规管理专项资金、受贿案。通报指出,王东锋违规安排轮换销售3.89万余吨省级储备稻谷,致使省级储备粮长期空库、亏库;违规将下属企业的4.25亿元储备粮专项资金与经营性资金混用,造成粮食安全风险;利用职务便利,在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项目、粮食业务经营等方面,为他人谋取利益,收受贿赂675万余元。
思想滑坡,罔顾国家粮食安全
2017年2月16日,时任陕西粮农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的王东锋,出席了在汉中举行的陕西粮农汉中粮油有限公司揭牌仪式。
这家新组建公司的前身是汉中市粮油总公司——王东锋参加工作的第一站正是这里。
王东锋1959年出生于汉中西乡县,1978年1月进入汉中市粮油总公司工业基建科工作,1995年被任命为该公司总经理。
1997年,王东锋调往西安市工作,先后担任陕西省专用面粉厂(陕西省粮食储备库)临时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厂长(主任),陕西西瑞(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满脑子都是经营思维,几乎忘了自己“党委书记”的身份——这是王东锋给自己的“自画像”。“经常忽视政治理论学习,参加中心组学习大多是在应付差事,思想‘开小差’,看党内文件只看标题,心不在焉,看过就忘,没有入脑入心、真信笃行,把党纪法规方面的书长时间放在书柜里撑门面、当摆设,基本没有学习过。”王东锋反思说。
2001年12月,作为陕西省第一家国有粮食企业集团的陕西西瑞(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建成立,王东锋出任党委书记、董事长;2012年7月,陕西粮农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王东锋再次出任党委书记、董事长。
陕西粮农集团是陕西省委、省政府整合省属国有粮农企业组建而成的公共服务类企业,是省级粮农一体化企业,承担着保障区域粮油市场供应安全、示范引领陕西粮农产业的重要使命。
保障安全、示范引领,这八个字背后是沉甸甸的政治责任。粮食不是一般的商品,粮食储备具有宏观调控和应急保供的重要作用。办案人员介绍,在王东锋担任陕西粮农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的8年时间里,集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从未专题学习关于粮食安全的重大决策部署,从未研究落实历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关于粮食储备监管部署。王东锋作为集团“一把手”,没有站在“国之大者”的高度认识和把握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没有把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到陕西粮农集团改革发展和产业布局中,没有坚守粮农企业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功能定位,对粮食安全不重视,不落实保障粮食安全的相关法规制度,仍然沿用传统发展模式和经营思路,我行我素,给粮食储备安全埋下重大隐患。
2017年12月,为从账面上减少陕西粮农集团下属的西瑞米业公司亏损,王东锋在无储备粮轮换计划的情况下,安排人员提前轮换销售3.89万余吨省级储备稻谷。2018年4月,下属单位例行检查时发现西瑞米业省级储备粮空库问题,便向王东锋报告,因担心该问题被全国储备粮安全大检查发现,其又安排下属单位负责人伪造轮换审批手续,瞒过上级检查,造成空库8个月、亏库12个月。
作风霸道,严重破坏系统政治生态
作为陕西粮农集团首任董事长,王东锋的党性修养、政治素养、道德品行会影响整个企业的长远发展和系统的政治生态。
正是由于没有把党的领导落实到企业治理的各环节,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陕西粮农集团先后有24名党员干部被立案审查调查,12人被采取留置措施。作为“一把手”的王东锋难辞其咎。
在履新陕西粮农集团不久的一次干部大会上,王东锋就下一步工作提出六点要求,第一条就是“任务必须完成”。他一心想着把业绩搞上去,却将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抛之脑后,无视甚至带头破坏党的制度,多次以党政联席会代替党委会、董事会、总经理办公会。
“在急功近利的错误思想影响下,我放松了对企业内部的管理,不切实际地给六家企业下达销售收入和利润每年增幅不低于20%的任务指标,并以此进行年终考核并兑现奖惩。”王东锋在忏悔书中写道,正是由于自己盲目决策、滥用职权,最终给粮农集团造成了巨额经济损失,“即便有人提出不同意见,我也会简单地指责他‘死脑筋、不开窍’。”
王东锋任职期间,陕西粮农集团违规决策开展委托贷款及融资理财业务13笔。尤其是在2017年至2020年期间,陕西粮农集团挪用陕西省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资本金借款给相关企业,给粮食专项资金安全带来重大风险隐患。
这背后是王东锋一贯的霸道、跋扈和专权。2017年8月,王东锋在事先未进行详细调研、未与班子成员有效沟通、未进行可行性研究、未向省国资委报告的情况下,违规购买某私募基金产品,事后又指使相关工作人员伪造总经理办公会记录。该基金资金链断裂后,造成巨额投资损失。为逃避责任,王东锋授意安排财务人员用下属企业利润和闲置资金对冲,想方设法抹平账面亏损。
王东锋这种滥权妄为的行径,也搅乱了陕西粮农系统的选人用人风气。曾担任陕西粮农集团云桂糖酒副食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的贾增科,便是王东锋“小圈子”的成员之一。在任职期间,贾增科未按规定履行职责,致使国家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对于自己的这名“爱将”,王东锋非但没追责,反而将其进一步提拔。王东锋落马后,贾增科也被查处,后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纵观王东锋的违纪违法历程,固然有制度执行不严格等客观原因,但深耕粮农系统多年,且长期担任“一把手”的王东锋,不是不清楚粮食安全“压舱石”的政治责任,不是不清楚粮食安全的相关法规要求。究其根本,是他自身不过硬,把不住方向、稳不住心神、管不住行为、守不住清白,最终行差踏错、锒铛入狱。
大肆敛财,贪欲和侥幸致其一错再错
王东锋利用自己在粮食收购、存储、销售等环节拥有的较大自主权,构建起一张庞大的利益网。他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在股权投资、项目建设、企业经营、资金拆借、职务调整等方面为多人或公司谋取利益,先后65次收受他人所送财物,折合人民币共计675万余元。
2003年11月,王东锋收到一份“大礼”——位于西安市高新区一套面积近200平方米的房子。房子是王东锋的老乡、经营粮油生意的老板王某所送,从汉中调往西安工作后,王东锋曾帮助这位老乡承揽了不少项目。虽然自认为这是自己应该得到的好处,但王东锋还是纠结了很久。毕竟,当时在西安一套近200平方米的房子,还是相当惹眼的。
“既想占为己有还心生恐惧,折磨得我整日食不知味、夜不能寐,最终还是贪欲战胜了理性。”王东锋忏悔说,“随着时间的推移,风平浪静,我的心态渐渐平缓了、坦然了,觉得收了不是也没事吗?在这种侥幸心理的驱使下,我的胆子越来越大,手伸得也越来越长了。”此后,王东锋变得愈发贪婪。一直到退休后,他依旧游走在陕西粮农系统,帮助一些企业协调事情,借机捞钱敛财。外在的作风奢靡,往往暗藏着严重的问题。当收送礼品礼金的行为渗入权钱交易,“礼尚往来”就变成了“利上往来”。
党的以来,一大批分子相继被查处,作为单位“一把手”的王东锋并没有引起警醒,依然我行我素。原因除了心存侥幸之外,还有他想为安享晚年提前做准备。“我时常想着,担任‘一把手’是暂时的,迟早得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需要提前做准备。”王东锋在忏悔书中写道。
2013年,王东锋利用职务之便,帮助一位老板中标了咸阳市某粮油食品交易中心建设项目,事后收受10万元“感谢费”。2016年,杨凌示范区一家公司老板陈某想向陕西粮农集团贷款,王东锋给下属人员打招呼对其放贷4500万元,收受200多万元“感谢费”。
2020年3月,61岁的王东锋退休。此时,他意识到自己的严重违纪违法问题终究是“纸包不住火”,打消了原本计划外出旅游度假的念头。“我想方设法打探消息,整日在家盘算家庭资产和收入账,东奔西走去查阅银行账户,注销了三张银行卡,出门也不敢大大方方,怕引起注意。”回忆起那段经历,王东锋说,“我的心情非常压抑复杂,几次想去纪检监察机关主动交代问题,但又不敢直面组织,不愿接受党纪国法的惩处。”
在此期间,王东锋绞尽脑汁、煞费苦心,先后与多人多次统一口径,将受贿款转移到其他人名下,意图掩盖自己的违纪违法事实。“正是由于我的侥幸和怯懦,没有抓住向组织主动交代的最佳时机,没有向组织说清问题的勇气,一直在恐惧、不安、犹豫之中徘徊,才落到今天这种地步。”高墙铁窗内的王东锋,醒悟得终究是晚了一些。
转自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来源: 法治网
英雄为国再出征——记神舟十六号航天员
新华社酒泉5月29日电 题:英雄为国再出征——记神舟十六号航天员
新华社记者
这一刻,世人目光又一次聚焦中国西北巴丹吉林沙漠深处——
2023年5月29日11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万众瞩目的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正式亮相:指令长景海鹏、航天飞行工程师朱杨柱、载荷专家桂海潮。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在飞船模拟器中(2023年5月8日摄)。新华社发(徐部 摄)
追梦星辰大海,英雄为国出征。这是个具有“全”“新”“多”特点的乘组:
首次包含“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3种航天员类型;第三批航天员首次执行飞行任务,也是我国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的首次太空飞行;景海鹏成为我国首位四度飞天的航天员,也将是我国迄今为止飞天次数最多的航天员。
根据计划,他们将于5月30日9时31分乘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开始中国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同时也开启中国人第11次飞向太空的征程。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在进行水下训练(2022年9月14日摄)。新华社发(徐部 摄)
景海鹏:四度飞天第一人
举重若轻,镇定自如。第4次站在问天阁与中外记者见面的景海鹏从容依旧。
从首次太空的2天20小时27分钟飞行,到神舟九号的13天宇宙遨游;从太空33天的中期驻留,到这次即将开始的约5个月驻留“天宫”,景海鹏成为四度飞天的中国航天第一人。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进行水下训练(2023年3月16日摄)。新华社发(孔方舟 摄)
“为什么还要飞?”记者问。
景海鹏说:“作为一名航天员,执行飞天任务、出征太空是我的主责主业,就是我的工作。”
1998年1月5日,景海鹏和13名战友一起,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庄严宣誓,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
为圆飞天梦,那些年,他晚上12点前几乎没有休息过,也没陪家人度过一个完整的周末,甚至没有陪父母过一个春节。
2008年,景海鹏和翟志刚、刘伯明乘神舟七号飞天。他们密切配合,完成了我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那天,出舱舱门刚打开,翟志刚准备出舱时,座舱内突然传来仪表报警声:“轨道舱火灾!”危急时刻,正在返回舱值守的景海鹏迅速检查仪器的各大系统,并与在轨道舱的刘伯明进行判断排故,同时向地面报告:“仪表显示轨道舱火灾,请地面检查确认。”
后经天地共同判定,此为仪表误报警,但“即使我们回不去,也一定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高高飘扬”的铮铮誓言至今仍让闻者动容。
天外归来后,景海鹏归零成绩、归零心态,又全力投入到神舟九号任务备战训练中。
“是党和人民培养了我们,是祖国托举着我们飞天。”他说,身体在天上可以飘,但是做人不能“飘”,更不能躺在功劳簿上沾沾自喜、故步自封。
神舟九号任务要进行我国首次手控交会对接,每名航天员都要熟练掌握。训练之余,景海鹏经常为自己“加码”,到任务考核前,他已经在模拟器练习了2000多次,是规定训练次数、时间的两倍。
2012年6月,景海鹏作为任务指令长,与战友刘旺、刘洋驾乘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太空,圆满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
2016年10月,景海鹏第三次执行飞天任务。这一次,他带着年轻的航天员陈冬一起在轨飞行33天,首次实现了中国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
在太空的那段日子里,他不仅当好飞船“驾驶员”,还要当好太空科学家,积极参与系统设计、产品研制、技术攻关,出色完成了近百项空间科学试验任务,先后提出上百条改进意见。
在进行太空跑台束缚系统验证试验时,数次操作都宣告失败。但景海鹏没有轻言放弃,和陈冬反复琢磨、认真体会,经过多次尝试,终于实现了在太空中奔跑,为后续航天员在空间站长期驻留时加强体能锻炼、有效防止空间运动病积累了经验。
7年一瞬。
此间,景海鹏的岗位有过几次变动,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航天员的初心使命。在陆军某部任职期间,他随身携带了所有飞行训练资料,定期和教员进行电话沟通交流,利用周末回队训练考核。
600个俯卧撑、600个仰卧起坐、上千次跳绳成为他每天的标配,飞行手册、操作指南加起来有70多本,成千上万条指令都已烂熟于心……景海鹏的身体素质和飞行技能依旧优秀。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进行水下训练(2023年3月10日摄)。新华社发(徐部 摄)
2022年6月,景海鹏入选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
这是他第三次担任指令长。前两次担任指令长时,景海鹏和队友凭着“分秒不差、毫厘不失”的严谨作风,成就了我国首次手控交会对接和中期在轨驻留任务的圆满成功。
这一次,面对2名比自己小20岁、毫无飞行经验及太空环境体验的队友组成的“跨代乘组”,景海鹏深感责任重大。每次训练,他拿到操作指南后,都要求乘组独立完成整个操作流程后再进行总结和讲解。他还带领乘组对空间科学试验、航天员出舱活动、空间站维护维修、长期飞行健康防护,特别是应急与故障处置都进行了精心、精细、精准准备。
经过一年的朝夕相处,景海鹏和两名年轻队友非常默契,一个表情、动作和眼神,彼此都能心领神会。他说:“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坚决完成任务,用我们的双手把所有科学家的心血汗水、智慧和梦想变成现实。”
朱杨柱:中国首个航天飞行工程师
5月29日,成熟稳重的朱杨柱首次公开亮相。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朱杨柱进行水下训练(2023年3月29日摄)。新华社发(徐部 摄)
身为空气动力学专业博士后、曾任大学教员、作为我国首位航天飞行工程师执行载人飞行任务——对他来说,这绝不仅仅是幸运,更不是偶然,而是执着追梦十余载的成果。
打小,朱杨柱心中就有一个蓝天梦。他中学时代的母校——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中学是飞行员选拔基地之一,学校里配置了一些飞行训练器材。他在学习之余,就热衷练习那些飞行器材,尤其是有高难度的固定滚轮玩得特别溜。
种种原因,他没能成为飞行员,但高考填报志愿时坚决填报国防科技大学飞行器系统与工程专业。他说:“上不了天,那就研究上天的东西。”为此,同学还给他起了个外号叫“飞天猪”,这也成了他现在的微信名。
大学期间,朱杨柱先后攻读流体力学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参与研究的项目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某工程大队。给脚手架刷过漆,搭建过工棚,装过暖气,支过混凝土模板……第一年,这位曾长期泡在实验室里研究高科技的高才生,带着一群战士天天在深山峡谷中摸爬滚打,踏踏实实地在工地上干了一年。
之后,他申请攻读博士后,师从“八一勋章”获得者钱七虎院士。2017年,朱杨柱被推荐进入航天工程大学,负责建设力学基础实验室,在开展科研工作同时完成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就在他顺风顺水搞科研的时候,少年时代的飞天梦想再次点燃。一次不经意间,朱杨柱得知第三批航天员招选扩大范围,向相关领域招收航天飞行工程师。他所在的学校也在其中。
“虽然不能驾驶战机翱翔蓝天,但是如果能飞向更高更远的太空,岂不是更加令人向往?我一定要试一试。”朱杨柱说。
经过一轮又一轮严格的选拔后,他顺利过关,最终成为中国第三批航天员。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左)、朱杨柱进行低压舱训练(2022年9月24日摄)。新华社发(徐部 摄)
通天之路,从来没有捷径。
手控交会对接,被称为“太空穿针”。刚开始,没有空中飞行经验的朱杨柱操控起来非常吃力。航天员公寓里,放置的那台手控交会对接桌面式训练器成了他课后加练的地方。经过上千小时的训练,他最后形成了肌肉记忆,实现了手控交会对接的精准操作。
大多数航天员面对水下训练都需要克服各种各样的挑战,有狭小密闭空间带来的束缚感,有水下波纹导致的眩晕感,以及体力不支等等。朱杨柱遇到的挑战则是上脚限位器。将厚重的鞋子近乎盲操作地卡进脚限位器2厘米左右的卡槽缝里,原本就是个高难度的技术活。他的脚型比较小,穿着舱外服配套的鞋子后,脚在鞋里晃荡,上脚限位器更加困难。经过反复试验,他穿上两双厚袜子、两双薄袜子后,鞋子终于合脚了。
2022年6月,朱杨柱入选神舟十六号乘组,在第三批航天员中率先执行任务。
2023年5月29日,首次公开亮相的朱杨柱说:“作为航天飞行工程师,我将在指令长的带领下,完成好空间站组合体的日常使用、维护和维修任务,开展好载荷照料和实(试)验工作,确保空间站更加高效、稳定、安全、长久地运行!”
桂海潮:中国首个载荷专家
戴着一副近视眼镜,黑瘦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5月29日,随着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的公布,桂海潮作为中国执行载人飞行任务的首个载荷专家第一次出现在了公众的视野里。
“能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参与到载人航天事业中是一件幸福的事。保持好奇心、探索未知是我前行的动力。”桂海潮说。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桂海潮进行操作训练(2023年3月8日摄)。新华社发(徐部 摄)
从小,他对科学就有着浓厚的兴趣,一套《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是他少年时代最为心爱的科普读物。
高考时,桂海潮以县城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
此后9年时间,他一路攻读完博士学位,继而赴国外从事博士后研究。学成归国,他选择回到自己的母校,成为宇航学院的一名副教授。
2018年,桂海潮开始担任博士生导师。正当他在自己的领域打算大展拳脚时,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出现了——国家开始招募第三批航天员,其中,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从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选拔。
他第一时间报名参选,通过层层严苛的选拔后,以载荷专家的身份加入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队伍。
离心机训练中,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选拔标准是6G的过载,但入队后所有人的训练标准都要达到8G。
第一次训练,桂海潮感觉胸腹部被牢牢压住,每一次呼吸,都有撕扯的感觉,心率也偏高。他对自己的表现极不满意。训练结束,他便找有经验的师兄们请教。爱琢磨的他还找出了自己成绩不佳的症结所在——心理紧张,身体素质、技巧不足,导致呼吸对抗动作做得不到位。
为此,他在以后的练习中不断修正,不但克服了2G的差距,训练成绩也从二级提高到一级。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桂海潮在进行振动体验(2022年4月27日摄)。新华社发(王夏阳 摄)
转椅训练中,他一开始有些不适反应——冒虚汗、恶心、头晕。不服输的桂海潮开始加练——每天练习20分钟“打地转”,一只手抓着另一侧耳朵原地旋转。就这样,练习了一段时间后,他的训练成绩也达到了一级。
第一次进行水下训练时,桂海潮根本控制不了自己的身体姿态。
操作不好就反复练。第一次训练时,他就在水下反复练习了四五个小时,衣服都湿透了,连手套里都是汗。那一刻,桂海潮终于体验到什么叫手握不住筷子的感觉。
2022年,桂海潮被确定执行神舟十六号任务。他非常珍惜这次机会,但也感到压力满满。
“要是现在让你飞,你是不是有信心?”乘组刚成立时,景海鹏这么问他,他选择了沉默,底气不足。
为了让自己的底气足起来,桂海潮开始制定学习计划,晚上进行强化训练。
这次任务是中国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后的首次载人飞行,将要承担非常繁重的空间科学实(试)验任务。作为乘组中的载荷专家,桂海潮承担了较多的实验项目。这些实验领域跨度大,舱内外载荷数量、实验项目多,实验设备、实验机柜精密,维护维修操作要求高。训练中,他不但要知道操作流程,还要知道为什么这么做。
通过刻苦训练,在一次次的磨砺和指令长高标准严要求的传帮带之下,桂海潮的信心越来越足。
“你准备好了吗?”
飞向太空之前,面对记者提出的这个问题,桂海潮十分自信地说:“到今天为止,我觉得我从技能上、身体上、心理上都准备好了,我有信心迎接这次任务的挑战。”(李国利、占康、黎云、黄一宸、郭明芝)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进行医学研究项目操作(2023年3月9日摄)。新华社发(徐部 摄)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进行航天服操作训练(2022年10月19日摄)。新华社发(徐部 摄)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进行货船操作训练 (2020年1月19日摄)。新华社发(孔方舟 摄)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进行出舱程序训练(2023年5月5日摄)。新华社发(徐部 摄)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桂海潮进行离心机训练(2023年4月6日摄)。新华社发(徐部 摄)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进行交会对接训练(2023年2月28日摄)。新华社发(徐部 摄)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在人船合练中交流(2022年9月23日摄)。新华社发(徐部 摄)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桂海潮进行水下训练(2023年3月29日摄)。新华社发(徐部 摄)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朱杨柱(右)、桂海潮进行水下训练(2023年3月29日摄)。新华社发(徐部 摄)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朱杨柱在进行超重耐力训练(2022年4月22日摄)。新华社发(王夏阳 摄)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朱杨柱在进行振动体验(2022年4月27日摄)。新华社发(王夏阳 摄)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在进行水下训练(2022年9月14日摄)。新华社发(徐部 摄)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在进行水下训练(2022年9月14日摄)。新华社发(徐部 摄)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