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人八字特征(古代诗人八字特征有哪些)

浮生若梦 2023-12-11 22:46:04 网友分享

中国易学历代圣贤知多少?你应该知道他们为易经做出了哪些贡献!

上古及先秦時期

伏 羲

古代神話傳說中的部落酋長和人類的始祖,姓風,建都于陳(今河南開封東)。《周易.系辭下》︰“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認為八卦乃伏羲所畫。

神 農

亦稱連山氏、烈山氏。一說即炎帝,傳說中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相傳為薑永(今湖北隨縣)人,相傳伏羲氏所作之易,經十九傳而至神農氏。神農氏擴大了易象的運用,運用陰陽升降消長之象和理數,奠定了中醫之基礎。相傳其複演八卦而為六十四卦,作《連山易》。

黃 帝

古史中說他本姓公孫,因居姬水,故改姬姓,號軒轅氏,有熊氏,又號歸藏氏,傳說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伏羲之易,至神農氏後又經八傳而至黃帝。其治易,用途甚廣,鈎深致遠,制器尚象,發明了文字、音律、干支、五行、天文、曆算、舟車、宮室、杵臼、方矢及棺槨衣衾,並據易而立禮制,興禮樂治百官,濟萬民,開拓中華之文化,還曾作兵家八陣法以破蚩尤。黃帝之易,以坤為首位,認為坤象地而屬土,而地面上的萬物,均由坤土之功而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所以作《歸藏易》。

周文王

商末周部落領袖,姬姓,名昌。商紂時為西伯,故亦稱伯昌。周武王之父,武王有天下,追尊為文王,故又稱文昌。相傳其被囚羑裏時,曾取法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衣取象於幹,裳取象於坤),演易而窮究天人之理,演伏羲八卦而為六十四卦,並作卦辭和爻辭。

姜 尚

姜尚,名望,又稱薑子牙。其祖原居東方、與禹一起治水有功,對於呂,遂以呂為氏。因周文王曾封尚為專管軍事的太師,故又稱“師尚父”。傳說,姜尚早年很窮,雖有才華,但懷才不遇,後聽說文王求賢,遂到渭水支流釣魚,果為文王所賞識。文王被囚羑裏歸國後,重用姜尚,參與策劃伐商大計,後來扶佐武王滅商有功,封于齊。民間常稱他為姜太公。傳說古代兵書《六韜》為他所著。

周 公

西周傑出政治家。姓姬,名旦,亦稱公旦,叔旦。因封地在周(今陝西岐山),史稱周公。文王之子,武工之弟。相傳他不僅精通易學,還曾作八卦爻辭。其言論見於《尚書》的《大誥》、《康誥》、《多士》、《無逸》、《立政》等篇。

老 子

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道家學說創始人。姓老,名聃。一說姓李,名耳,字伯陽,聃為諡號。楚國苦邑(今河南鹿邑東)厲鄉曲仁裏人。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老子之學,宗黃帝《歸藏易》之體系,首重坤柔。其守靜、貴柔、尊陰、無為的思想,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宇宙生成論和數字推測法,被認為是在《周易》的成卦程式以及易有兩儀、四象、八卦的啟示下衍生出來的。著有《老子》(又名《道德經》)五千餘言。

孔 子 前551~前479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作為著名的學者和思想家,孔子對《周易》有很深的研究和獨到的見解。強調卦爻辭對道德修養的意義,同時又認為善學《易》的人,不去占筮,認為《周易》的用處在於提高人的道德境界,不是蔔問吉凶禍福。這種對《周易》的理解,對後來儒家學者解易產生很大的影響。後來儒家解易,注重卦爻辭的教育意義,不注重筮法。如荀子之言︰“善為易者不占。”(《荀子 .大略》)《易傳》更是充分反映了孔子重人道教育意義的治《易》傾向。使《周易》完成了由蔔筮之書向哲學著作的過渡。至於傳統上認為《易傳》乃孔子所作,則自宋代歐陽修《易童子傳問》提出疑問以來就一直見仁見智、莫衷一是,迄今尚無定論。

卜商

春秋末儒學家、政治家。名商,字子夏,以字行。孔子得意門生,易學著作相傳有《子夏易傳》十一卷,今人多認為此書為後人偽託。

荀 子 前313~前238

戰國後期傑出的思想家和儒學大師。受戰國時期陰陽學說或以陰陽說解易的影響,他以陰陽為哲學範疇,說明事物的發展。並曾引用《周易》卦爻辭論證自己的觀點。

鄒 衍 前305~前240?)

戰國末期哲學家,陰陽家的代表人物,齊國臨淄(今山東淄博市東北)人。以陰陽觀念為核心,創立了陰陽五行學派。其學說物件數派易學有一定影響。“五德終始”說後來成為西漢讖緯學說的基石。

蔡 澤

戰國時辯士。燕國人。精研《周易》,其易說受道家和陰陽家的影響,以陰陽消息說來解釋《周易》中的義理。

鬼穀子

相傳為戰國時楚人,縱橫家之祖。姓名傳說不一,因隱居于鬼穀而號稱鬼穀子,後人或稱鬼谷先生。長於養性持身和縱橫捭闔之術,《史記》載其為蘇秦、張儀之師。其學源自《易》,論因變無常,從黃老“心術”論世禦事,講求內外損益之理,後來又演變為“反應”、“揣摩”之術,為縱橫家所宗。首創多種“方術”“秘術”留傳後世。

漢代

司馬季主

西漢術數名家。楚國人。曾遊學于長安(今陝西西安)。通經術,善占筮,通曉《周易》,認為筮之功德很大,不僅有利於國家,甚或可致臣忠子孝,病者以愈,死者複生。事具《史記 .日者列傳》。

董仲舒 前179~前104

西漢今文經學大師,漢代新儒學的奠基者。其哲學思想可謂天命論與陰陽五行說結合的產物。

張 良

字子房。傳為城父(今安徽毫縣東南)人。漢朝建立封留候,他與蕭何、韓信、陳平一起被譽為漢初四傑。他愛好《易經》,精通八卦,對奇門遁甲有所發展,也是被後人稱頌的能掐會算的大預言家之一。姜太公的《乾坤預知歌》,有說是他批註的。

東方朔 前154~前93

西漢文學家,術數家。傳說很多,被視為“神仙”。世傳其曾著術數書《靈棋經》二卷。

孔安國

西漢經學家。認為八卦為伏羲所作,曾雲︰“《河圖》者,伏羲氏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文以畫八卦。《洛書》者,禹治水時,神龜負文而列於背,有數至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尚書 .洪範傳》

司馬談

西漢史學家、思想家。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司馬遷之父。認為八卦為伏羲所作,重卦為文王所作,說《易》不以蔔筮為非,亦不拘泥于蔔筮。文有(論六家之要指)。

司馬遷

西漢史學家、思想家、天文學家。元封三年(前108年),繼父職任太史令,始作《史記》,因在朝廷為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而獲罪下獄,受腐刑。出獄後任中書令。乃發憤著作《史記》,最後終於完成了我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對《周易》亦有研究,主張“伏羲之純厚,作易八卦”(《史記太史公自序》),並認為文王拘于羑裏時重卦而為六十四卦。

焦延壽

西漢易學家。專治易學,曾從孟喜學易,自言得孟喜之專,後曾授易學與京房。長於以災變說易,注重晚象,易於象數之中別有占候一派者,實自其始。撰成《易林》十六卷,然據近人餘嘉錫考證,此書非焦延壽所撰,而為東漢易學家崔篆所作。

孟 喜

西漢今文經學家,今文易學“孟氏學”的開創者。以陰陽說解說《周易》,以此推測氣候的變化,判斷人事的吉凶,為漢易中卦氣說的宣導者。其《易章句》已失傳,但其易說的一部分內容保存在唐僧一行的《卦議》中。其易學的特點是以《周易》卦象解說一年節氣的變化,即以六十四卦配四時、十二月、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此即所謂“卦氣”。

費 直

西漢古文易學“費氏學”的開創者。其易學初在民間流傳,成為古文易學中民間易學的代表。

京 房 前77~前37

西漢今文易學“京氏學”的開創者,律學家。曾學易於孟喜門人焦延壽,以通變說易,好講災異。他把《周易》看作是占算吉凶的典籍,從而創造了許多占算的體例,以講占候之術而聞名。在占算體例的解釋中,進一步發揮了孟喜的卦氣說,並吸收了當時的陰陽五行學說。其易學的主要成就是︰(1)八卦說,包括世應說和飛伏說。(2)納甲說。(3)五行說。此說包括︰五星配卦說,五行爻位說,五行生克說,八卦休王說。(4)卦氣說。(5)陰陽二氣說。京氏易學,不僅講占法,而且通過對占法的解釋,形成了一套理論體系,用來解釋自然和社會,成為漢代哲學的一個組成部分。著作今存《京氏易傳》三卷,其他皆已失傳。

劉 向 前77~前6

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推崇《周易》,所著《洪範五行傳》,即以五行陰陽說,講災異和占驗。講災異常引用孟喜、京房之卦氣說。以陰陽災異推論時政得失。

劉 歆

西漢末年古文經學派的開創者、目錄學家、天文學家、數學家。後改名秀,字穎叔。劉向之子。沛(今江蘇沛縣)人。推崇《周易》,所著《七略》即以《周易》為群經之首,以五經配五常之道,以八卦為河圖,《洪範》中的五行文為洛書。講易重卦氣說,講天文曆法以孟、京卦氣說為據。《三統曆》為其所作。

嚴君平(前73-17) 西漢術數名家。隱居不仕。以著書為事。卜筮時,每依蓍龜以忠孝信義教人。揚雄少時曾從其遊學,屢稱其德。通曉《老子》、《莊子》,尤精《周易》,曾引《周易》經傳文意,解釋老子的《道德經》,將易學與黃老學說結合起來,講陰陽變易學說。著作有《道德經指歸》《隋書經籍志》作《老子指歸》。

揚 雄 前53~18

西漢著名學者、文學家。一作楊雄。由於受孟喜、京房易學的影響,曾模仿《周易》的結構而作《太玄》。視“玄”為宇宙萬物的根源,揉合儒、道、陰陽三家學說,運用當時的天文曆法知識,描繪了一個世界圖式,提出了“夫作者貴其有循而體自然也”、“質幹在乎自然,華藻在乎人事”等觀點。認為事物均按九個階段發展,甚至凡事均用九去硬套,認為天有“九天”地有“九地”,人有“九等”,家族有“九屬”。另仿《論語》作《法言》、續《蒼頡篇》為《訓纂篇》,收集各地方言作《方言》,仿司馬相如《子虛》、《上林》等賦作《長楊賦》等。

樊 英

東漢易學家、術數名家。長期隱居,收徒講學。習京氏易學,兼明五經,又善風角,星算,河洛七緯,推步災異。著《易章句》,今不傳。又傳其曾為易學著作《易緯稽覽圖》、《易緯辨終備》作過傳注。

張 衡 78~139

東漢文學家、科學家。對易學有較深的研究,認為《易緯》形成於漢哀帝和平帝之間,此說現已得到肯定。又認為《易緯幹鑿度》、《乾坤鑿度》中提出的九宮和卦氣同為一類,為卦氣的一種形式,亦為占術之一。並以《周易》之象而作天文著作《靈憲》。首次正確解釋月食的成因,認識到行星運動速度的快慢與距離地球的遠近有關。畫出我國第一張有二千五百顆恒星的較完備的星圖,創制出世界上最早的利用水力轉動的渾天儀和測定地震的候風地動儀。

馬 融 79~166

東漢經學家,學者。曾遍注《周易》、《尚書》、《毛詩》、《三禮》、《論語》、《孝經》、《老子》、《淮南子》等。吸取孟、京卦氣說,解釋《周易》經傳文。在注太極時,以卦氣說解釋大衍之數五十,以其一不用的為太極,以北級星解釋太極,以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解釋其用四十有九。

王 符 85~162

東漢哲學家。憤世嫉俗,終生不仕,隱居著書,高評時政。曾將易、老結合,提出“道者氣之根”說,以《易緯》所說的太極元氣,來解釋《老子》所說的“道”,認為天地萬物的根本是元氣。還涉及卜筮、巫祝、看相、占夢等活動。

郎 顗

東漢經學家、占候家,推陰陽言災異的重要人物之一。通曉京房易學,善風角星算,並精通群經。順帝征之,占災異,顗便引《周易》經傳文陳述便宜七事,授郎中,後為孫禮所殺。

鄭 玄 27~200

東漢末年經學大師,易學大家。其著述以古文經說為主,兼采今文經說,會貫通,成為漢代經學的集大成者,世稱“鄭學”。著有《易論》、《易贊》,並為《周易》、《周易幹鑿度》(又稱《易緯幹鑿度》、《幹鑿度》)、《周易乾坤鑿度》(又稱《乾坤鑿度》)、《幹象曆》等作注。

荀 爽 128~190

東漢經學家。與鄭玄、虞翻等本伏羲“十言之教”以立說,並稱《易》學三家。受孟、京派易學影響,以八宮、飛伏解易,雖主卦氣說,但不利用卦氣說講陰陽災變。其解易,屬於自己創見的是幹升坤降說。荀爽不僅以升降說解釋卦爻辭和《彖》、《象》二傳文,還用以解釋《周易》的基本原理。成為漢易中象數學的內容之一。

宋 衷

東漢著名學者。精通《周易》,解易則取互體說。除解易外,還以注揚雄《太玄》聞名於當時。曾與劉表共定《五經章句》。著作有《易注》九卷。

劉 表 142~208

東漢末官吏。漢獻帝時,任荊州刺史,提倡經學,本人亦精通《周易》,其易學近于費氏易;注《易》時,義與鄭玄為近,偶爾也有從京氏者。著作有《易章句》五卷。

徐從事

《周易參同契》作者之一。東漢人,活動於西元二世紀中時。唐劉知古《日月玄樞篇》引︰“玄光先生曰︰徐從事擬龍虎天文而作《參同》上篇以傳魏君,魏君為作中篇傳于淳于叔通,叔通為制下篇以表三才之道。”容字型大小無名氏注本序雲︰“淩陽子於崆峒山傳與徐從事,徐從事傳與淳於君……第三卷淳於君撰,重解上下二卷,疑于始傳魏君。”託名陰長生注本序雲︰“蓋聞《參同契》者,昔是古《龍虎上經》,本徐真人。徐真人,青州從事,北海(今山東昌樂)人也。後因越土虞人魏伯陽,造《五相類》以解前篇,遂改為《參同契》。更有淳于叔通。補續其類……叔通親事徐君,習此經。”

淳于叔通

《周易參同契》作者之一。梁陶弘景《真浩稽神樞》雲︰“定錄府有典柄執法郎,是淳於斟,字叔顯,主試有道者。斟,會稽上虞人,漢桓帝(147-167年在位)時作徐州縣令……後入吳烏目山隱居,遇仙人慧車子,授以虹景丹經,修行得道。”(原注)︰《易參同契》)雲︰桓帝時,上虞淳于叔通受術于青州徐從事,仰觀幹象,以處災異,數有效驗。

魏伯陽

《周易參同契》作者之一,東漢人,《神仙傳》記載,魏曾為低層官吏,後隱退。曾與弟子入山煉丹。丹成,服後假死,後復活。《參同契》正文“委時去害”以下段落,隱“魏伯陽著(或造、歌)”四字,為漢代緯書筆法,亦稱“庾辭”(原始謎語)。這是魏伯陽撰《參同契》的內證。今本《參同契》不同文體之內容互有矛盾,故非一人所著。

陰長生

東漢人。生活于西元二世紀前葉。《周易參同契》作者之一。著名葛洪《神仙傳》雲,陰為新野(在今河南)人。《抱朴子內篇金丹》雲︰“近代漢末新野陰君合此太清得仙。”今本《太清金液神丹經》卷中︰“故書(馬、陰)二君神光見世之言。自漢靈(168-188年)以來,稱說故事,附於丹經。”可相印證。《雲笈七簽》卷106有“陰真君傳”,略同。薛大訓《神仙通鑒》卷九,雲魏伯陽從學于陰長生,為陰之弟子。《正統道藏》所收陰長生《周易參同契》、《金碧五相類參同契》、《陰真君金石五相類》、《紫元君授道傳心法》、《陰真君還丹歌》等所注書均系託名之作,大多出唐人之手。

三國、兩晉、南北朝

虞 翻 146~233

三國吳經學家,字仲翔,會稽余姚(今浙江余姚)人。精于易學,曾得家傳西漢今文孟氏《易》而將八卦與天干五行、方位相配合,推論象數。虞翻易學,可說是漢易中以象數解易的代表,發揮了荀爽的剛柔升降說,將卦氣說引向卦變說,以卦變說解釋《周易》經傳,從而取代了京房易學和《易卦》中的陰陽災變說。虞翻易學將漢易引向了極其複雜的解易之路。後世將鄭玄、荀爽、虞翻並稱為《易》學三家。著有《易注》九卷,已佚。

諸葛亮 181~234

三國時蜀漢政治家、軍事家。字孔明,諡日忠武,琅琊陽都(今山東濟南)人。足智多謀,通曉兵法,據傳其知曉黃帝所作之兵家八陣法,並根據伏羲八卦(六十四卦)和古代的兵法推演成八陣圖。其軍事思想、為將之道、用兵之計等,亦多與《易經》相通。著作有《諸葛亮集》。

陸 績 187~219

三國吳學者,天文學家,字公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精通《周易》,曾為《京氏易傳》作注,注文不拘。眾家之說,從孟喜、荀爽、虞翻、鄭玄、子夏等易家中擇善而從,並將易學應用於星曆算數之學。著作有《周易注》、《太玄經注》、《渾天儀說》等,今多亡佚。

王 肅 195~256

三國魏經學大師,古文經學派的集大成者,義理派王弼易學的先導。字子雍,東海郯(今山東郯城西南)人。著作有《周易注》,宋時已佚。

管 輅 208~256

三國魏術數名家。字公明,平原(今山東平原縣西南)人。明曉《周易》,尤善蔔筮。八九歲時便喜仰視星辰,及成人、風角、占相之道,無不精通,分蓍下卦,用思精妙。繼承了漢易中神秘主義傳統,以《周易》為占筮之術。認為陰陽之數乃神妙之物,只可心會,不能言傳。

荀 融

三國魏學者,象數派易學家,字伯雅,穎川穎陰(今河南許昌)人,其易學繼承了荀爽易學的傳統,講互體、卦氣、卦變等,著有駁難王弼的《易大衍義》,已佚。

阮 籍 210~263

三國魏玄學家、文學家,竹林七賢之一。字嗣宗,陳留尉氏(今河南開封)人。認為《周易》是講變化的典籍,是所謂“往古之變經”,是聖王明君用來觀察事物的變化,從而立政施教的教科書。他對各卦的解釋,主要是採用取義說,有時也吸取了漢易中的八卦方位說和五行休王說。

王 弼 226~249

三國魏玄學家,以老莊玄學解易的創始人,魏晉易學義理學派代表。字輔嗣,魏國山陽(今河南焦作市東)人。其易學源自費直,主張注《易》時須注重闡明《周易》所包含的義理,摒棄漢儒實異說,讖緯說,恢復先秦儒家說《易》的本旨,從而開創後世以義理說《易》的先河。(1)取義說。(2)一爻為主說。(3)爻靈說。(4)適時說。(5)辯位說。

何 晏

三國時玄學家,魏晉玄學的主要創始者之一。字平叔,魏南陽宛(今河南南陽)人。曾著有《周易》批註,已佚,另著有《道德論》、《無名論》《無為論》和《論語集解》,今傳著作唯有《論語集解》。

郭 璞 276~324

西晉末東晉初著名學者、文學家、術數名家。字景純,喜好經術,博學多才,好古文奇字,研易理,並精通天文曆算,五行蔔筮之術。著作有記載筮驗事的《洞林》,另有《新林》、《蔔韻》、《玉管定真經》及《爾雅注》、《方言注》、《山海經》、《穆天子傳注》、《楚辭注》、《江賦》等數十萬言,舊題郭璞所撰《葬書》,疑為他人偽託。著作原有之集已佚。

幹 寶 286~336

東晉史學家、經學家、象數學派易學家。字令升,新蔡(今屬河南新蔡)人。好陰陽術數、精通《周易》。易學著作頗豐,有《周易問難》二卷,《周易元品論》二卷,今皆散佚。

韓康伯 332~380

東晉玄學家、易學家。名伯,字康伯,以字行。穎川長社(今河南長葛東)人。精研《周易》。王弼注《周易》時只注了《易經》和《易傳》中的《文言》、《彖辭》、《象辭》,其餘的《系辭》、《說卦》、《序卦》、《雜卦》等部分則由韓康伯作注。發展了王弼易學,進一步排斥漢易中的象數之學,將《周易》的體例抽象化,追求象數背後的東西,以無形之理不僅是形而上學的,而且是超經驗的。認為八卦和六十四卦以及卦爻辭具備天下之理。

蕭 衍 464~549

即梁武帝。南朝梁的建立者,玄學派易學的代表人物。其易學特點為揉合易佛,以虛無解釋《周易》的最高原理,以《周易》解說佛教的教義。其解易著作有《周易大義》二十一卷,《周易系辭義疏》一卷,《周易講疏》三十五卷等,均已佚。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引用其易解四條。明人輯有《梁武帝禦制集》。

張 譏

南朝梁陳經學家,易學大師。字直言,清河武城(今山東武城西北)人。其易學本于鄭玄,觀點中較為突出的,是對《說卦》文“參天兩地而倚數”的解釋。

衛元嵩

北朝北周術數名家。益州成都(今屬四川)人。精陰陽曆算,善陰陽術。曾仿照揚雄《太玄經》體例,襲用《歸藏》序次,而著成用意怪僻、文字艱澀的《元包》十卷,今存五卷,後有人認為此著屬《歸藏》主要著作之一。

隋唐五代

孔穎達 574~648

唐代經學家。字沖達(亦作仲達、沖遠),諡號憲,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西)人。對《周易》有精深研究,易學觀主要有︰(1)義象兼采。(2)易理備包有無。(3)乾坤二元論。認為六十四卦皆來自乾坤兩卦。(4)太極說。圍繞大衍義的問題解釋了太極,以太極元氣說否定了虛無實體說,拋棄了《易緯》中的太易說和大一神說。易學著作有《周易正義》、《周易正義序》。

一 行 683~727

唐朝高僧,天文學家。俗姓張,名遂,卒諡大慧禪師。巨鹿(今屬河北)人為我國佛教密宗之祖。精通天文曆法,並善於吸收漢易中的合理成分,引用卦氣說來解說曆法。曾推《周易》大衍之數,改撰《開元大衍歷經》。開元十五年(727年),製成唐朝最好、亦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曆法──《大衍曆》,其著作有《一行易纂》,另有易學著作《卦議》及《大日經疏》、《大衍曆》、《開元大衍歷經》、《七政長曆》、《心機算術》、《攝調伏藏》、《七曜星辰別行法》、《北斗星護摩法》等。

李淳風 602~670

唐代天文學家、數學家。665年(唐高宗麟德二年)改訂曆法,後世稱為“麟德曆”。編寫了《晉書》、《隋書》中的《天文志》和《律曆志》,又為《九章算術》、《海島算經》等作過注釋。李淳風又是當時出名的術士,與袁天罡齊名,深為唐太宗李世民所重用,傳說《推背圖》就是他和袁天罡合著的一本預測“天書”。

袁天罡

據歷代相傳,袁天罡與李淳風乃是同窗好友,時常聚首論易,談天說地。並在一起背靠背席地而臥、一個寫一個畫,為後人留下一部神奇的預測天書《推背圖》。袁天罡亦是唐代易學數術高人。只可惜具體生平事蹟及生卒年月,實在無從查考。正史不見,野史亦無,確系易界一大憾事。

李鼎祚

唐代經學家。資州磐石縣(今屬四川)人。以經述稱名於當時,為唐代提倡漢易象數文學的代表。撰成繼孔穎達《周易正義》後所出現的又一部總結兩漢以來易學,意在糾正孔疏之偏的。著作-《周易集解》。另著有《連珠明鏡式經》又名《連珠集》、《平湖論》等。

李通玄 633~730

唐朝佛學家。世稱李長者,太原(今屬山西)人。以《周易》解說佛教華嚴宗的教義。年九十六坐化。著作有《華嚴論》四十卷,《決疑論》四卷,《略釋》一卷,《解迷顯智成悲十明論》一卷及諸偈贊等,並傳於世。

孫思邈 581~682

唐代醫學家。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注重醫易關係,提出“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的著名論點,善用《周易》盈虛消息理論來闡述修身防病治病的道理。他的醫學思想充滿了易具醫理、醫為易用的觀點。對後世醫易學影響很大。所著《備急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為中醫重要著作。

崔 憬

唐代易學家。生活年代在孔穎達之後。崔憬易學可說是從漢易轉向宋易之先驅。著作有《易控玄》,已佚。

彭 曉

五代時人,字秀川,號真一子。永康(今屬浙江)人。撰注今存《周易參同契通真義》、《周易參同契?鼎器歌明鏡圖》、《還丹內象金鑰匙》(又稱《黑鉛水虎論》或《紅鉛火龍訣》),依據當時內外丹結合的傳統,在此三書中解釋了《周易》、黃老與內外丹三者一致的原理和功法細節。

李虛中 762~813

唐代易學家,宮到殿中侍御史,據傳他總結了自西漢以來巫蠱、擇日、禁忌、符應、雜祀等以物興象借象應氣蔔筮方法,以陰陽五行及天干地支為依據。配合人的出生年月日時,來推測人的吉凶貴賤奠定了命理學的基礎。

宋代

陳 摶 871~989

五代宋初道士和道教學者,字圖南,自號扶搖子。毫州(今安徽人毫縣)人。早年讀諸子百家之言,有展翅青雲之志。著《指玄篇》八十一章。其易學特徵為以圖式解易。所提出的易學圖式,包括象和數兩方面的內容,為宋代象數之學和圖書學派的創始人。

徐子平

五代宋初人,在唐代李虛中推命術的基礎上,系統地完善了推命術的理論,發明了“四柱”預測術。即“子平術”。由於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哲學人生觀以及樸素的辯證真理。浸透了華夏文化的基因,因此而世代相傳長盛不衰。

種 放 956~1016

北宋易學家。字明逸(一作名逸),自號雲溪醉候。洛陽(今河南洛陽東)人。《宋史朱震傳》李之才的卦變說,劉牧的河洛之學,邵雍的先天學,均與種放有淵源關係,著有《退士傳》。

穆 修 979~1032

北宋文學家,易學家,字白長,蔡州汶陽(今山東汶上)人。徙居蔡州(今河南汝南)。據傳,邵雍、周敦頤,與二程易學,均與穆修有師承關係。著有《穆參軍集》。

許 堅

北宋江左(指長江以東地區,即今江蘇等地)人。有異術,精易學。陳摶以先天圖傳種放,放傳穆修,穆修傳李之才,之才傳邵雍。放以河圖洛書傳李溉,溉傳許堅,許堅傳範諤昌,諤昌傳劉牧。

李之才

宋初易學家。字挺之,宋史作青社人,屬陳摶圖書學派。其易學主卦變說,有變卦反對圖、六十四卦相生圖傳後世。

歐陽修 1007~1072

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易學家。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其易學觀點以評論人事為主,認為其易學具有重人事而輕天道的傾向。對《周》經文個別文字的解釋,對物極必反的論述,對《系辭》等傳的質疑,在易學史上有其歷史地位,對南宋功利學派和清代漢學家的易學都起了重要的影響。

劉 牧

北宋中期著名易學家。字先之。衢州(今浙江衢縣)人。舉進士第,調州軍事推官,及范仲淹撫河東,舉牧可治劇,為兗州觀察推官,累官荊湖北路轉運判官。治易以講河圖、洛書聞名。提出圖九書十說,並對這兩個圖式作了理論的解說,是對陳摶龍圖易的進一步發展,在宋易哲學史上影響頗大。其易學著作有《易數鈎隱圖》。

周敦頤 1017~1073

宋代著名易學家,理學家的奠基者。字茂叔,原名敦實,因避宋英宗舊諱,改名敦頤。他愛廬山風景,購地築室以居,取故鄉“濂溪”命名,後人稱為濂溪先生。諡元公。道州營道(今湖南省道縣)人。歷任洪州分寧縣主簿、南安軍司理參軍、郴州桂陽與南昌縣令、合州判官、虔州通判、永州通判、廣南東路轉運官、提點本路刑獄等,均有治績。從政之余,“汲汲于傳道授業”,程顥、程頤均為其弟子。善談名理,深于易學。其太極圖原圖大半是以道教的先天太極圖為藍本,參照陳摶的無極圖,並受禪宗虛無說的影響,將道家和道教的無極觀念引入儒家的解易系統。其《太極圖說》認為“無極”和“太極”是宇宙萬物的本源,“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陰陽生出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行生成萬物,萬物變化無窮,但都是陰陽二氣和五行相互作用的結果,以陰陽動靜解釋太極和兩儀的關係是其《太極圖說》為儒家宇宙論提供了一個完整的體系。論天地萬物的形成演變過程為“無極→太極→陰陽二氣→五行之氣→萬物和人類。此說是對漢唐易學的宇宙論和李觀的太極元氣說的發展。《太極圖說》有圖有說,說是用來解釋圖的,屬於象學系統。認為只有卦象才能表達義理,“聖人之精,畫卦以示;聖人之蘊,因卦以發。卦不畫,聖人之精不可得而見。微卦,聖人之蘊,殆不可悉而得聞。”

邵 雍 1011~1077

北宋著名易學家。字堯夫,自號安樂,諡康節。祖先為范陽(今河北涿縣)人,幼隨父遷共城(今河南輝縣),隱居于蘇門山百源之上,故被後人稱為百源先生,其學派被稱為“百源學派”。屢被推薦為官,均堅辭不受,終生以研究《周易》為業。後居洛陽,與富弼、司馬光、呂公著等從遊甚密。勤奮好學,潛心學問。共城令李之才曾授以“物理性命之學”,即《周易》象數之學,往其探索,多所自得,在易學象數派中“自為一家”,以先天象數之學名於世,和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並稱為北宋五子。其學一反王弼以來的義理派風調,在漢代象數學派的基礎上,把陳摶等道教的思想與易理相結合,為理學的命理作論證,使“易學”成為理學的一個組成部分,是易學發展的又一重要階段,故為北宋理學的重要人物。現存的著作有《皇極經世》(包括《觀物內外篇》、《漁樵問對》、《無名公傳》和《伊川擊壤集》二種。

司馬光 1019~1086

北宋史學家、哲學家。字君實,號迂叟,陝州夏縣(今屬陝西)人。以儒家中庸思想立說。認為︰“陰陽相違,非太極則不成,剛柔相戾,非中正則不行。摹仿揚雄《太玄》而撰《潛虛》。

張 載 1020~1077

北宋哲學家,著名易學家,理學創始人之一。喜談兵法,博覽群書,研究儒家及道、佛學說,以《易》為宗,以《中庸》為體,以孔孟為法。其易學屬義理學派,以陰陽二氣變易法則作為易學的最高範疇,為氣學派的代表。

程 顥 1032~1085

北宋哲學家、易這家、教育家,河南洛陽人。早年與弟頤學于周敦頤,同為理學奠基人,為北宋易學中義理學派的代表。

蘇 軾 1037~1101

北宋學家、思想家、書畫家。字子瞻,自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四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晚歲讀《易》玩其爻象,其推闡理勢,言簡意明,往往足以達難顯之情,而深達曲譬之旨,而其說多切人事,文辭博辯,足資啟發。治《易》是儒、佛、道三教合一。

程 頤 1033~1107

北宋著名哲學家和易學家,理學創立者之一。從事講學和著述達三十餘年。他是北宋易學中義理學派代表。通過對卦爻辭的解釋,提出卦變說、當位說、相應說、隨時取義說,極有利於說明卦爻象和卦爻辭之間的聯繫,使取義說得到充分發揮。提出所以為陰陽者是道的命題。將“一陰一陽”解釋為有陰有陽,又以理本論代替了玄學貴的無論,進一步發展了理學派的本體論。認為陰陽動靜,無始無終,肯定了陰陽變化的永恆性。

陳 灌 1057~1124

北宋南劍州沙縣(今屬福建)人。字瑩中,號了翁。以邵康節之學說《易》,講解象數,兼取他家,以易數言天下治亂多驗,于《易》確有所得,著有《了翁易說》、《四明尊堯集》等。

邵伯溫 1057~1134

北宋易學家。字子文。邵雍之子。繼承其父的象數學並加以闡釋。

耿南仲

北宋開封(今屬河南)人。其《易》說推衍尼山無大過之旨。推衍奇偶晦蝕,可節取所長。著有《周易新講義》。

朱 震 1072~1138

南宋學者、易學家、易學史家。精于易學。對兩漢以來的易學流派以及北宋以來易學的發展都進行了探討。自謂其易學以《易傳》為宗。繼承了漢易取象說,並吸取了互體、卦變、納甲、飛伏、五行、卦氣等說。對筮法的解釋,主張有氣而後有象,有象而後有數。獨標象數之幟。《易》圖之多,開創了後代許多易學家大畫《易》圖的先例。著作有《漢上易傳》、《周易卦圖》、《周易叢說》。

李 光 1078~1159

南宋易學家。字泰發,號轉物居士,又自號讀易老人。主張解《易》不應拘泥於象數,而應明人事。其解《易》往往依經立義,因事抒忠。引史入易,以史證易,因反對秦檜和議,假借易學道出其政治觀點。著有《讀易詳說》、《莊簡集》。

程大昌 1123~1195

南宋經學家。尤精地理之學。論《易》發明劉牧的河洛之學。首論五十五之數,參以圖書大衍為易之本原。易著有《易原》、《易志通言》。另有《禹貢山川地理圖》、《考古篇》、《演繁露》、《雍錄》等。

張行成

南宋學者,易學家。字文饒。人稱觀物先生。精《易》,通術數之學,據邵雍《先天圖》和《觀物外篇》的“易卦”推衍,並結合揚雄《太玄》、司馬光《潛虛》等易學衍義,以十年時間著成《皇極經世觀物外篇述衍》十八卷。為邵雍象數的繼承者。

楊萬里 1124~1206

南宋詩人,易學家。其《易》說屬於義理學派。

朱 熹 1130~1200

南宋哲學家,著名易學家、教育家。博極群書,融會貫通,精于《易》,影響極大。集周敦頤、邵雍、張載等北宋以來易學家之大成,獨立發揮,形成自己的體系。其易學批判地吸取了各家的觀點,以程氏易學為骨幹,融會各家的長處。提出“易本蔔筮之書”

戴師愈

南宋人,與朱熹同時。其論《易》,認為一卦之中凡具八卦,有正有伏,有互有旁。又稱一變為七,七變為九,卦爻自一變至七,名作歸魂。著《正易心法》。

張軾(1133-1180) 南宋學者,和朱熹、呂祖廉齊名,時稱“東南三賢”。力主抗金,誓不言和,推崇北宋周敦頤《太極圖說》,並以“太極”為最高範疇。認為“太極”流行天間,貫乎古今,通乎萬物。著有《南軒易說》《南軒集》、《癸巳論語解》、《孟子說》等。

薛季宣 1134~1173

南宋學者。主張河圖洛書實為古代地圖,乃“辯物象而旋地政”(《浪語集?河圖洛書辯》)之寶器,此說為考古史之一在創見。于後人研究河洛影響極大。推崇《周易》,認為“六經之道,易為之宗。”論《易》有《書古文周易後》、《河圖洛書辯》、《答陳同甫書》、《複張人傑學諭書》等。

蔡元定 1135~1198

南宋律學家、易學家。為學長于天文、地理、樂理、歷數、兵陳之說,繼承了漢易和宋易中象數學傳統。與朱熹合著《易學啟蒙》。易著《皇極經世?太玄潛虛指要》是對邵雍象數學的闡發,另著有《洪范解》、《大衍詳說》、《燕樂原辯》等。

王 湜

南宋同州(今陝西大荔)人。說《易》首論太極、兩儀、八卦,以夜半日中,心腎升降之氣闡明。又雜以道家之說潛心邵雍之學,其先天之學,出於爐火。著成《易學》,又知《皇極經世》一書,不盡出於邵雍,其言可謂皎然不欺,有先儒篤實之遺風。

元代

吳 澄 1249~1333

宋元之際易學哲學家。究心于理學,尤精于易學,被稱為“經學之師”著《易纂言》複倡象數之學。言經之所以厘為上下,為程頤、朱熹所不及。闡明古義非元、明諸儒空談妙語者可比。著有《易纂言》、《易纂言外翼》、《書纂言》、《草廬精言》、《道德經注》等。

俞琰 1258~1314

琰一作琬。宋元之際易學家、道教學者。精于《易》學,後研求經文,創發新義,自為一家之言。于《易》苦思力索,積平生之力,達三四十年之久,冥心獨造,其論往往超過前人。著《周易集說》、《讀易舉要》、《易外別傳》、《易圖纂要》。曾精研道家學說,著有《陰符經注》、《周易參同契?發揮釋疑》、《玄學正宗》等。

保 巴

元哲學家,易學家。字公孟,號普庵。蒙古人。少好學,精易理。在其著《易源奧義》中創立了自己的先天圖式說。其學術思想在當時頗有影響,曾奉詔為皇太子講“易學”。著作有《易源奧義》、《周易原旨》、《系辭》,統名《易體用》、《周易尚古》(已佚),及《進太子箋》。

蕭漢中

元代泰和(今屬江西省)人。字景元。《易》說出自邵雍之學,推闡卦序,頗具精理。著《讀易考源》。明朱升作《周易旁注》,採錄其文,附於末卷,因以得存。

陳應潤 元天名(今屬浙江省)人。說《易》認為義理玄妙之談,墮于老、莊;先天諸圖,雜以《參同契》爐火之說,自宋以後,毅然首破陳摶之學。著有《周易爻變義蘊》。其書在宋元人《易》解中,翹然獨秀。

陳致虛

元代內丹家,《周易參同契》重要注家之一。字觀吾,號上陽子。全真道教南北宗的代表人物,影響很大。全真北宗實際創教人王晶號重陽的七傳弟子。著有《周易參同契分章注》、《金丹大要》、《度人上品妙經批註》等。

明代

朱 升 1299~1370

元末明初學者。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章克徽州。召見問時務,獻“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之策,為朱元章所採納。精于經學,著《周易旁注圖說》。

梁 寅 1309~1390

元末明初學者。學者稱為梁五經,又稱石門先生。說《易》以程頤《伊川易傳》主理,以朱熹《周易本義》主條,稍有異同,即融會參酌,合以為一,又旁采諸儒之說而闡發之。其詮釋經義,以示進退得失之機,故簡切詳明,與他家迥異。有《周易參義》、《禮書演義》、《周禮考注》、《春秋考義》、《石門集》等。

劉 基 1311~1375

字伯溫。浙田人。元至順年間舉進士,為江西高安縣丞,後任江浙儒學副提舉。至正六年(1346年)任浙江元師府都事,因反對招安方國珍,棄宜歸鄉。至正二十年(1360)三月,應朱元璋的邀聘,赴應天府(今江蘇南京)為謀士。用易學數術為朱元璋出謀劃策,滅掉元朝,建立明朝。乃一代實用易學大師。

萬民英

字育吾,明大寧都司人,嘉靖進士,曆官河南道禦史,出為福建布政司古參議。除著有《三命通會》外還有《星學大成》等命理著作。被收入“四庫全書”。

張 楠

號曰神峰子。命號著作《神峰通考》命理正宗。研命立論推崇“蓋頭說”、“病藥說”、“雕枯旺弱生長”、“五害正謬說”、“子平諸格正謬說”、“動靜”、“六親”等八法,其命學理論對後人頗有影響。

來知德 1525~1604

明代易學家。其學以致知為本,盡倫為要,尤精于《易》學,主張“理、氣、象、數”四者的統一。其易學著作有《周易來注?來瞿唐先生圓圖》《周易來注?易學啟蒙》等。

張介賓 1562~1639

明醫學家,易學家。幼聰慧,通易學、天文,兵法,精於醫術。早年學醫于金英,壯歲從戎,身處幕府,遊歷北方,後回鄉專心醫學,從事臨床及著述,以《內經》為宗,融貫《易》理,並擷取諸醫家之長,而自成一家之說。

陸夢龍

明代會稽(今浙江紹興)人。論《易》頗融會宋儒諸說,參以史事,推尋文句。惟不取河圖、洛書之說,頗有卓見。著有《易》《梃擊始末》。

卓爾康

明代仁和(今浙江杭州)人。附會河洛,推衍奇偶,著作有《易學殘本》、《詩學》、《春秋辨義》等。

喻國人

明代易學家。字春山,郴州(今屬湖南)人。著作有《周易辨正》、《河洛定議贊》、《全易十有八變成卦定議》、《周易對卦數變合參》、《河洛真傳》、《周易先生真傳》等。

清代

連鬥山

清代穎州(今安徽阜陽縣)人。其《易》說專主卦畫立意。著有《周易辨畫》。

黃宗義(1610-1695) 明清之際思想家、史學家、易學家。浙江余姚人。精象數詳九宮持論皆有據,據理不空談。著有《宋元學案》、《明儒學案》、《明夷待訪錄》、《南雷文集》、《行朝錄》等。

方以智 1611~1671

明清之際哲學家、易學家、科學家。安徽桐城人。學識淵博,群經史子略能背誦,博涉多奇……凡天文、禮樂、律數、聲音、文字、書畫、醫蔔、下逮琴劍,技勇,無不析其旨趣。

沈孝瞻

清乾隆年間進士,精研命學。命理著作有《窮通寶鑒》和《子平真詮》流傳於世。並被後來研習命學者視為經典。

顧炎武 1613~1682

明末清初思想家。昆山(今屬江蘇)人。晚年治經側重考證,贊成“太虛”、“氣”、“萬物”三者統一的學說,反對空談“心、理、性、命”,主張“經世致用”的實際學問。撰《易音》古卷。著有《音學五書》、《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亭林詩文集》等。

陳夢雷

清代學者,易學家。閶縣(今福建福州市)人。易說大旨以朱熹《周易本義》為主,而參以諸家之說。著有《周易淺述》及《松鶴山房集》、《天一道人集》,主修《古今圖書集成》,聲名遠播。

魏荔彤

清代柏鄉(今屬河北)人。論畫卦,認為唯與河圖、洛書義理相通,不信先儒扶陽抑陰之說,而予以反復辯論。認為陰陽二者,一理一氣,調濟剛柔損益過不及,務期如天地運化均平之時。其辯甚健,著有《大易通解》、《懷舫集》。

王夫之 1619~1692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易學家。學識淵博,對天文、曆法、數學、地理這等均有研究,尤精于經學、史學、文學。主要易學著作有《周易外傳》、《周易內傳》、《周易稗疏》、《周易考異》、《周易大象解》等。

董 說 1620-1686

明末清初學者。浙江烏程(今湖州)人。工於古文。聞名江左。明亡。皈依佛門,退隱豐草庵,精研經史,尤專注方言、地志、星法、星經、律法、釋老之書。其論《易》專主數學,兼取焦循、京房、陳摶、邵雍之法,參互為一,並以己意推闡。著《易發》另有《七國考》、《董雨若詩文集》等。

毛奇齡 1623~1716

清代經學家、易學家。淹貫群書,詩文稱冠一世,而自負者在經學,尤精于《易》。其易著主要有《仲氏易》、《推易始末》、《春秋占筮書》、《易小帖》、《太極圖說遺議》、《河圖洛書原舛編》。

王心敬 1656~1738

清代學者,易學家。善推闡易理。其易說皆明白正大,切近人事,最為篤實,對學者深為有益。著有《豐川易說》、《關學編》、《尚書質疑》、《豐川全集》、《豐川續集》等。

李 恭 1659~1733

清初思想家、易學家。著作有《周易傳注》、《周易筮考》、《大學辨業》、《論學》、《論語傳注問》、《恕學文集》等。

程廷祚 1691~1767

清學者,易學家,自號青溪居士。自幼好治經,而于天文,輿地、食貨、河渠、兵農、禮樂之事,皆能竟委探源。治《春秋》考官名、地名、人名頗為精核。說易力排象數之學,唯以義理為宗。

全祖望 1704~1755

清經學家,史學家。浙江鄞縣人。乾隆進士。易著有《讀易別錄》。曾七校《水經注》,三箋《困學紀聞》。

汪 憲 1721~1771

清代易學家。博雅好古,諸經中尤長易經。著有《易說存悔》、《說文系傳考異》、《振綺堂稿》等。

錢大晰 1728~1804

清代著名學者。江蘇嘉定(今屬上海)人。乾隆進士。不專治一經,而無經不通;不專攻一藝,而無藝不習。其論《易》先後天之說,其說多散見於《潛研堂文集》和《十駕齋養新錄》中。另著有《二十二史考異》、《元詩紀事》、《潛研堂金石文跋尾》、《恒言錄》等三十多種。

王 琬

清代渭南(今屬陝西人)。積一生之力,研究易學。說易大旨圍繞圖學,但所說均自出新意。著有《周易集注》、《圖說》。

張惠言 1761~1802

清代經學家、著名易學家、文學家。平生治經最重《易》,其易說,海內推為絕學。認為解《易》者惟虞翻之說較為詳備,故獨宗虞氏,窮探力索,專攻虞說,被譽為虞氏易專家。易著有《周易虞氏義》、《周易虞氏消息》、《虞氏易禮》、《虞氏易候》、《虞氏易言》、《虞氏易事》、《周易鄭氏注》、《周易荀氏九家》、《周易鄭荀義》、《易義別錄》、《易緯略義》、《易圖條辨》。

端木國瑚 1773~1837

清代易學家。字子彝,又字井伯,號鶴田,晚號太鶴山人,浙田人。嘉慶舉人,道光進士,《易》學則承自家學,通天蔔之奧理,旁及陰陽術數,尤深于《易》。治易以象數為宗,欲包羅漢、宋、焦、京、陳、邵之學,融合為一。易學著作頗豐,有《易例》一卷,《周易葬說》三卷等。

許桂林 1778~1821

清代經學家。字同叔,號月南,又號月嵐。江蘇海州(今連運港人)。嘉慶舉人。認為“《易》皆幹所生”。易道有三,一曰造化,二曰學術,三曰治道。故易著中圖書、象數、占筮、律曆、算術、聲音、訓詁、心身、性命、人事、治道,無不綜貫。易著有《易確》。

蘇秉國

清代南清河(今屬上海崇明)人。易說不信漢學爻辰、卦氣,也不信宋學河洛、先天,只信朱熹之說。

黃式三 1788~1862

清代易學家。字薇香。定海(今屬浙江省)人。著《易釋》。

朱駿聲 1788~1858

清代經學家、文字訓詁學家。博學多通,尤遂于《易》,精天算。曾綜核漢、宋以來各家之易說,詳論其短長。精研鄭氏爻辰,古今占象徵驗,陰陽術數,又增訂卦辭古韻等。易學著作頗豐,有《易鄭氏爻辰文義》二卷、《易互卦扈言》一卷,《易章句異同》一卷、《易消息升降圖》二卷、《易答記》四卷、《六十四卦經解》(又名)《周易匯通》八卷。

馬國翰 1794~1857

清代學者。平生輯有多部《易》學著作,如《周易丁氏傳》等,均保存在其所著《玉函山房輯佚書經部易類》中。

唐宗海 1846~1897

晚清醫學家。字容川,四川彭縣人。普于將易學、中醫學、西方醫學融於一爐,運用易學和西方醫學解釋中醫理論,強調醫易相通,認為易是醫之源,醫為易之緒,重視《周易》“交易”和人身八卦理論,所著《醫易通說》二卷是論術醫易關係的專著。還著有(中西匯能醫書五種),其中《血證論》以陰陽水火論氣血,對血證的認識和診治頗具特色,影響亦大。

任鐵礁

清代乾隆年間著名的命理學家,精研五行生克文理《五行大義》一書。對《滴天髓》一書的增注闡微,分篇詮釋,深富哲理,堪稱中華命理學的大成之作。

近代

張錫純 1860~1933

近代名醫。字壽甫。河北鹽山縣人。對醫學主張衷中參西,溯源《易經》、《內經》異典。嘗謂“中華'苞符’之秘啟自三墳,伏羲易經,黃帝內經,神農本草是也。”其理“至精至奧”,“餘蘊猶多”,指出醫學的真正淵源非此莫屬。著有《醫學衷中參西錄》三十卷。

葉德輝 1864~1927

近代學者。湖南湘潭人。對星命頗有研究,善采前人四柱之說,以人之始生年月日所直日辰,干支相生,盛衰死亡相基酌,推人壽夭貴賤利不利。生平藏書甚富。著作有《星命真原》、《藏書十約》、《書林清話》、《觀古堂藏書》、《自園讀書志》等。

魏元曠

近代學者。原名煥奎。江西南昌人。光緒進士,著作有《易獨斷》一卷。

韋千里

近代命理學家,所命書《千里命稿》流傳至今,頗具影響。

徐樂吾

生於1836年,近代著名的命理學家。著作頗豐其代表力作《子平真詮評注》頗享盛名。與任鐵礁評注《滴天髓》稱姊妹篇而交相輝映。(又名徐東海,兩之一)。

袁樹珊

江蘇鎮江人,生於1881年,清末著名文人,命理學家,其代表作《命譜》及《命理探源》。被後人視為命學精典。

金士麟

清末江蘇武進人。字仁甫。說易原旨以來知德為宗,兼綜象數與義理,為宋元易說支流。著有《易義來源》。

張步騫

清末易學家。字乘搓,湖南益陽人。終身玩易,認為陰陽之理蘊於河圖,羲之畫卦本於河圖。說易者必溯源於河圖而後可。並曾曆論西漢以來諸易家之短長,著作有《易解經傳證》、《易理尋源》等。

黃元炳

近代易學家。字景若,江蘇無錫人。善治易學,其易兼主漢宋,旁搜博征,探究易學之本源,並融易、數、理於一爐,即體即用,說多所闡發。著作有《易學探原》包括《易學入門》、《河圖像說》、《經傳解》、《卦氣集解》四種。凡六十余萬言,並附插圖百餘幅。

杭辛齋 1869~1924

近代易學大家。名慎修,字一葦,浙江省海寧縣人。以天下之重自任,覺世牖民,鋤奸去惡,聲震海內,曾被袁世凱逮捕入獄,在獄中得異人傳授易學真傳,出獄後乃搜集古今論《易》之書而精研之。易學著作甚豐,有《學易筆談》、《易楔》、《愚一錄易說訂》,並輯有《沈氏改正揲蓍法》等。

章炳麟 1869~1936

近代革命家、思想家、哲學家。號太炎,浙江省余杭縣人。視《周易》為古史,認為《周易》為歷史之結晶,即今之社會學。並從音韻、訓詁的角度為八卦釋名。一生著作頗豐,易學論文有《與吳檢齋先生論易書》、《八卦釋名》等。

吳承仕 1881~1939

近代經學家。字檢齋(亦稱見齋),安徽歙縣人。章炳麟弟子。曾任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校教授。在對《周易》的研究中,認為易本蔔筮之書,名物為象數所依,象理為義理而設,“象數”與“義理”當相互參用,才能明辨《周易》大旨。作有《見齋周易提要》、《與章太炎先生論易書》、《經說二首》。

尚秉和 1870~1950

近代易學大家。位元組之,自號石煙道人,又號慈濟老人。河北省行唐縣城西南滋河北岸伏流村人。中年以後方習《易》學。針對前人之誤解重新注釋《周易》,創立了“周易尚氏學”。著作宏富,有《周易尚氏學》、《周易古筮考》、《(左傳)、(國語)易象釋》一卷,《焦氏易林注》十六卷,《焦氏易詁》十二卷、《周易時訓卦氣圖易象考》一卷,《連山歸藏卦名卦象考》一卷、《易注》二十二卷、《易林評議》十二卷、《讀易偶得錄》二卷、《太玄筮誤》一卷、《洞林筮案》、《郭璞洞林注》、《易卦雜說》、《易筮卦驗集存》、《周易導略論》等。

胡朴安 1878~1947

近代歷史學家。認為《易經》一書,所言雖天道,實則以天道明人事。將《易》之簡易、變易、不易用之於政治。著作有《周易古史觀》、《易經之政治思想》、《易制器尚象說》、《中國文字學史》、《中國訓詁學史》、《莊子章義》等。

潘穀神(1883-1946) 近代易學家。原名潘善慶,字竹孫,號祖彝(後改祖詒),又號穀公,筆名穀神,福建省崇安縣人。早年留學日本,通曉日、英、法、德文及世界語。抗戰期間,曾任廣東省立文理學院教務長、中山大學師範學院教授等職。長期致力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並攻治《易》學。受羅素數理哲學影響,其易學研究亦由“易數”貫通“易理”及“易象”。其易學自成獨特理論體系,稱為“中國辯證法”或“易論理學”。易學著作有《易論理學》、《自然辯證與易經》、《易經》之現代觀。

劉師培 1884~1920

近代學者、經學家。曾任北京大學教授,博通古文經學,精於文字訓詁。認為《易經》為數學所從生,上古之時,數學未明,即以卦爻代數學之用。其還曾考證《連山》、《歸藏》、闡述司馬遷述《周易》義。著作有近人南桂馨輯為《劉中叔先生遺書》,凡七十四種。

熊十力 1884~1968

現代哲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抗戰期間講學於四川複性書院。解放後,繼續往北京大學從事學術研究。晚年由佛歸儒,合佛歸《易》。一生著作頗豐,有《新唯識論》、《破“破新唯識論”》、《十力論學語要》、《佛家名相通釋》、《體用論》、《明心篇》、《乾坤衍》、《原儒》等。

錢玄同 1887~1939

近代語言文字學家。歷任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北京大學、北平師範大學教授,《新青年》編輯,國語統一籌備會常委,《中國大辭典》編輯主任。對《周易》亦有研究,有《周易》中陰陽兩爻為男女之說,並曾探討漢代今文《易》的篇數之真相與變遷問題、《文學字音篇》等。

蔣伯潛

現代經學家。曾任上海世界書局特約編審、大夏大學國文系和無錫國學專修學校文學系教授等職。自幼熟讀《十三經》,尤精《周易》。認為《周易》對“易”與“象”作闡發者,則在乎“辭”,今人讀《易》,須藉辭以明“易”、“象”之理,然又不可執著文辭以求有得。易著有《周易概論》即《十三經概論》文第一編。

李鏡池

現代易學家。曾分別注釋《易經》六十四卦之卦辭、爻辭。易學著作有《周易通義》、《周易探源》等。

郭沫若 1892~1978

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文學愛、考古學家、社會活動家。學識淵博,對甲骨文字,中國古代史和儒家學說均有較深刻研究。曾對《周易》和《易傳》的作者和創作年代進行考證。一生著作宏富,涉及史學、文學、考古學、古文字學等方面,易學方面則主要有《周易之製作時代》收入《青銅時代》,另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奴隸制時代》等。

顧頡剛 1893~1980

現代史學家、疑古派史學代表。主要論文有《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論易系辭傳》中觀象制器的故事、《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和歷史》、《西周的王朝》等。

範文瀾(1893-1969) 現代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自幼熟讀《四書》、《五經》,畢生致力於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研究。亦對《周易》作過深入探討。認為《易經》是蔔筮書,然它包含有豐富的歷史資料。著作有《易經概論》為其所著《群經概論》的一種,《中國經學史的演變》、《經學講演錄》、《正史考略》、《文心雕龍注》、《中國近代史》上編等,並主編《中國通史簡編》等。

馮友蘭 1895~1990

現代哲學家、哲學史家、新理學體系創立者。曾深入探討《易傳》、《易經》中的哲學思想,認識它們是中國哲學史中的重要著作,對以後中國哲學的發展,具有深刻廣泛的影響。認為《易經》是一種占卦之書。易學著作主要有《易傳的哲學思想》載《哲學研究》1960年第七、八期,《易傳的哲學思想》原載《文匯報》、《周易學術討論會代祝詞》載《周易縱橫錄》。

錢 穆 1895~1990

現代歷史學家、思想史家、教育家。易學論著有《論十翼非孔子作》、為《易經研究》之一種、《易傳與小戴禮記中之宇宙觀》等。

於省吾 1896~1984

現代古文字學大家,歷史學家。認為《易》學即象學,研究《易經》須從研究《易》之象入手。著作有《易經新證又名雙劍侈易經新證》,另有《論語新證》等。

聞一多 1899~1946

愛國人士,詩人。易學方面,認為《周易》陰陽爻代表男女;認為《周易》卦名同卦爻辭的內容(即所占問之事)有聯繫;考證出幹卦中的“龍”乃龍星,其出沒標誌四時節氣的變化。著作有《周易義證類纂》。

高 亨 1900~1986

現代古文字學家、古代文化史家。著作有《周星古經今注》、《周易古經通說》、《周易雜論》、《周易大傳今注》等。

沈宜甲

現代學者。安徽舒城人,現僑居比利時。認為“《周易》一書為周代之中國文化結晶品,包羅萬象,亦若百科全書,含有哲理、數理、醫理、物理(包括天文、宇宙來源)生理……及命理”。

金景芳

現代歷史學家、易學家。畢生致力於先秦史和儒學的研究。用馬克思主義來合理解釋《周易》研究中的疑難問題。肯定《易》包括宇宙已往未來之全部現象。著作有《周易講座》和論文集《易學四種》又稱《學易四種》。包括《易通》、《易論》、《說易》、《關於周易的作者問題》等。

屆萬里

現代學者。在臺灣組織“中華民國易經學會”,先後提任該學會的副理事長、理事長等職,並在學會創辦《中華易學月刊》,兼任社長。易學著作有《先秦漢魏易例述評》,論文有《說易散稿》、《周易卦爻辭成于周武王時考》、《易卦源于龜蔔考》、《易損其一考》等。

蘇淵雷

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易學家。其論易,取證老莊,旁參佛氏,遠征西哲,近引諸儒,凡有勝義妙論,足相發明者,靡不稱引,用以參證。著有易學著作《易通》、《易學會通》和論文《天人之際三綱領──論易傳的三才之道》等。

張岱年

現代哲學家、哲學史家、思想史家、易學家,歷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兼任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中國孔子研究所所長,中國周易研究會名譽會長……論著有《周易與傳統文化》、《易傳與中國文化優良傳統》、《論易大傳的著作年代與哲學思想》。

黃壽祺 1912~1990

現代文學評論家。于《易》攻研最久,所得最深。曾以象數、義理為本幹,考《春秋內外傳》諸占筮。究搜博采,進行精闢辨析,晚年又將《易傳》中所引孔子之言與《論語》相對照,分析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易學著作甚豐,有《六庵讀易前錄》四卷,《續錄》一卷,《周易要略》十卷,《嵩雲草堂易話》二卷,《尚氏易要義》五卷,《歷代易家考》五卷,《易學群書平議》七卷等,論文有《論易學之門庭》,《從易傳看孔子的教育思想》等。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