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牛头星(牛头头型)
牛的品种及特征介绍(附牛的最新价格)
去年养牛的农户较多,我们也都知道,去年牛肉的行情很好,很多农户都在年底大挣了一番。这种牛就是我们所说的普通牛,也就是黄牛,我们常见的还有一种水牛,是水稻地区的主要役畜。但其实除了我们常见的这两种牛,还有一些其他品种的牛,我们一起来看看。
1、鲁西牛
原产山东西部地区。该牛体躯高大,身销短,骨骼细,肌肉发达,背腰宽平,侧望为长方形。被毛淡黄或棕红色,眼圈、口轮和腹下、四肢内侧为粉色。毛细,皮薄有弹性,角多为“龙门角”和“八字角”。成年公牛体重400~650kg,母牛350~450kg,育肥牛屠宰率达50~55%。肉质细嫩良好,受到外商好评。
2、南阳牛
原产河南南阳,体高力大,肌肉丰满。公牛头部雄壮方正,有凹沟,颈短,髻甲高;母牛头清秀,多凸起,口大,方正平齐。毛和角为红白、草白或黄色。成年公牛体重405kg左右,母牛330kg左右,屠宰率达43.2%。肉质细嫩多汁,味道鲜美。性情温驯,使役力强。
3、秦川牛
原产秦岭和关中平原地带。毛多为紫红色和红色,毛密细软似锦缎。头部大小适中,眼大,口方平,角短细致,颈短皮薄。胸部肌肉发达,背腰平直,腹大而圆,四肢粗大,蹄质结实,身躯长。公牛平均体重575kg,母牛466kg,屠宰率53.9%,净肉率45%。
4、海福特牛
原产英国海福县,现已遍布欧美和亚洲许多国家,是欧美的四大肉牛品种之一。具有早熟、增重快、饲料转化率高的特点。一般日均增重1.5kg,400天牛体重达500kg,屠宰率67%,净肉率60%。肉嫩多汁,味美可口。
5、夏洛莱牛
原产法国,后遍布五大洲。75~120日龄体重达100~200kg,9月龄体重达380kg,27月龄体重达500 kg以上,犊牛生长发育快,平均日增重1432g,日耗饲料9.26kg,400日龄体重达553kg。
6、利木赞牛
原产法国中部,1974年引入我国。初生犊36kg,3月龄体重140~170kg,8月龄250~300kg,9~14月龄350~550kg。公犊10~30日龄去势育肥,30~36月龄头均重700kg,屠宰率63~71%。肉质良好,纹理结构均匀。
7、西门塔尔牛
原产瑞士阿尔卑斯山区,为肉、乳、役三用品种。12月龄内日增重90~1000g,屠宰率达60%。较准泌乳期为270~305天,年产奶量4070kg,乳脂率3.9%。性情温驯,使役性能好。
8、短角牛
英国培育的肉乳良种牛,也是我国最先引进的牛种。200日龄体重209kg,300日龄314kg,400日龄412kg,500日龄500kg。成年公牛体重913~1041kg,母牛600kg。屠宰率可达72%。
9、荷兰牛
又称黑白花牛,荷兰育成的乳肉兼用品种,已分布于世界各地,并冠以本国名称如中国黑白花牛等。个体高大,体高不低于135厘米。成年母牛年产奶量在8000kg左右,最高产奶量达25270kg,终生产奶量157183kg,乳脂率4.2%左右。一般牛200日龄体重达250~300kg,400日龄体重在500kg以上。淘汰牛育肥后屠率达55~58%,小牛犊从40kg育肥到250kg,日增重1kg。
10、晋南牛
原产山西晋南地区。牛体格粗大,骨骼结实,背腰平直,胸深宽,臀部轻窄而臀斜,被毛以红色为多,其次为黄色或褐色,被毛有光泽。公牛角圆,角根粗,母牛角多为鹿扁形。阉牛平均屠宰率为40.7%。
11、延边牛
原产朝鲜及我国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该牛体躯粗壮结实,结构匀称,骨骼坚实,胸深发达,被毛较长较密,多为黄色。公牛体重在430kg左右,母牛330kg左右。屠宰率为45~50%左右、净肉率为35%左右。
12、安格斯牛
原产英国的早熟肉牛品种。体格中等,公牛成年体重800~900kg,母牛600kg,体型呈长方形,多脂肪,毛色纯黑而无角。易早熟、生长发育快,耐粗饲,抗病力强。12月龄体重可达400kg,屠宰率达60~65%。
13、皮埃蒙特牛
原产意大利,典型的瘦肉型肉牛品种。体型中等,毛色灰白。公牛成年体重800kg,母牛500kg,屠宰率达70%,净肉率66.2%,瘦肉率82.5%,皮薄骨细,后躯肌肉特别发达。泌乳性能较好,280天产奶量为2000~3000kg。
14、丹麦红牛
原产丹麦,乳肉兼用品种。毛从浅红色到深紫红色,个别牛腹下及部有零星白毛。鼻镜、眼圈和蹄壳呈黑色。1.5~11月龄平均日增重达1332g,屠宰率为52.7~57%。平均产奶量6712kg,乳脂率4.31%,乳蛋白率3.94%。
2019牛的最新价格甘肃张掖市民乐县牦牛12元/斤;广东揭阳市揭东区土黄牛16元/斤;山东济宁市嘉祥县西门塔尔牛15元/斤;贵州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架子牛17元/斤;江西吉安市泰和县三元杂交牛16元/斤;甘肃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天祝白牦牛33元/斤;山东济宁市嘉祥县鲁西黄牛16元/斤等,以上价格仅供参考。
以上就是牛品种的介绍,当然,牛不止以上这些品种,还有像驼牛、牦牛、野牛等品种,对于牛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对于养牛户们来说,也要关注一下牛不同的品种,及时查询牛的最新价格,以便牛能更好的出栏。
牛头山上有“牛”人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牛头山观测点地处群山环绕的大凉山腹地,海拔1780米,是中心海拔最高的观测点,拥有中心最齐全的测控设备,主要承担航天发射的首区测控任务,担负着“万里测控第一棒”的神圣使命,这里的牛头山人始终践行着“山头自有雄魂焰,誓托神星凌九天”的牛头山精神。
《陋室铭》里有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牛头山扬名远近,靠的不是巧夺天工的牛头造型,而是文武双全的航天“牛人”!
马忠权:永不出鞘的“一把利剑”2003年,放弃北上广等大城市的马忠权,来到了当时还很荒凉的牛头山,一呆就是17年。这些年里,马忠权先后完成了100余次卫星发射跟踪测量任务,主持参与排除重大故障20余起,撰写论文2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多次主持科研项目、教材编写、理论研究,获得中心优秀人才2次。
马忠权所操作的设备,功能十分特殊:发射过程中一旦火箭发生故障、偏离轨道危及安全时,他们就需要向火箭发送指令,将火箭炸毁。俗话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马忠权需要应对的,就是那个“万一”。每次发射时,他们都静静地看着火箭飞行的各种参数,大气都不敢出。别的部门都希望自己的设备充分发挥作用,他却盼望着自己的设备永远不要派上用场。相比其他测控设备,安控设备表现得不那么耀眼,每次任务的时候仅仅在默默等待。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正如马忠权所说:“我们安控人宁愿做一把永不出鞘的利剑!”
任务之余,马忠权笔耕不辍。2015年,中心迎来了高密度发射,时间更短、要求更高,但每一发都做到了圆满成功,看到祖国航天事业的由大变强,有感于牛头山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奉献、实干,马忠权为山头创作了大气磅礴、豪情万丈的《牛头山赋》。在“快舟 · 我们的太空”号火箭发射成功后,他代表牛头山向“我们的太空”发来成功贺电《惊天赋》;“小太”生日之际,谱写《太空赋》送上周年贺礼;因感觉到网上焕然一新的舆论生态,他又特别创作《红蓝赋》……排故障、做研究、写文章,他样样是行家里手;书画摄影、吉他贝司他通通有模有样。一会儿编个教材、一会儿做个发明,一会儿写个文章、一会儿搞个摄影,关键还样样都拿奖,大家都佩服地五体投地,真是牛头上的”牛“人啊。
马少峰:坚守山头的“一匹老马”马少峰是山头的高级光测技师,担负着火箭起飞段和飞行初始段迅速捕获目标、跟踪飞行轨迹等重要任务。
自工作以来,他就开启了“永动机”模式。虽然已经顺利参与了近百次发射任务,但他依旧坚持上设备,以山岩、过往的飞鸟、汽车和飞机等作为模拟目标,反复进行跟踪捕获训练,并且利用动目标模拟弹道,比对模拟值与理论值的差异,研究火箭的轨迹参数。
马少峰经常练到手酸得抬不起来,但也因此练就了“一抓就准”的绝活,只要让我瞄上你,任你插翅也跑不了。跟踪火箭,那更是不在话下。
马少峰的刻苦认真在全单位都是出了名的,但他却说这不过是“惯”。刚到牛头山的时候,山上没有一幢像样的房子,想洗澡每个星期也只能抽空步行到山下洗一次,虽然条件十分艰苦,但是牛头山每名同志为实现“山头自有雄魂焰,誓托神星凌九天”这个共同梦想的吃苦耐劳精神,深深感染了他。那个时候他就告诉自己,不能辜负老一辈留下的优良传统,他有责任把“坚守、奉献、实干”的牛头山精神传承下去。
20年,一批批工作人员来了又走,单位的建设也越来越好,马少峰也在2010年结了婚,有了孩子,可他依旧坚守在山上,从不曾想过要离开。
2018年,热心肠的老马利用业余时间带头创办了山头自己的广播——“牛头山之声” ,为山头的生活增添了不一样的风采。整个播音室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作为牛头山人自己打造的平台,讲述牛头山人自己的故事,截至今天已播报100余期。
他说:“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我从一个农村娃成长为一名设备操作手,离不开单位的培养、岗位的锤炼和身边优秀同事的影响,在山上的时间这么长,我早已经把这里当成了我的家。我愿意做扎根山头的一匹‘老马’,踏踏实实工作,尽职尽责、不辱使命!”
扎根山沟20年,马少峰完美诠释着什么是坚守,什么是忠诚,什么是以实际行动为航天梦做出自己的贡献。在同事们眼里,他早就成为了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他的精神品质也在指引着别人,砥砺前行!
刘朝震:山头上“放风筝的人”有这么一份特殊职业,它只需要5秒钟,对于读秒计算的中国航天来说,一定程度上讲,这5秒决定了航天发射的成败。
航天测控被誉为“万里接力”,雷达技师刘朝震的岗位,正是这接力中的“第一棒”。在火箭起飞后,需要操作雷达进行跟踪,测量火箭飞行轨迹。他把自己比喻成“放风筝的人”。
发射中心位于大凉山深处,由于塔架的遮挡和山体的杂波干扰,在火箭点火后,前12秒无法进行跟踪测量,而测控任务又要求必须在17秒之内捕获目标,所以留给刘朝震的反应时间仅有5秒钟,整个任务就像用枪去射击一只百米开外的小鸟,难度可想而知。
日常工作中,不论是任务实战,还是训练演练,刘朝震总是拿着小本不停地记录,记干扰杂波规律,记目标信号幅度,记初始跟踪距离值,记理论飞行轨迹等。
即便是没有任务和训练,刘朝震还是要利用飞球等空中目标,不按规律地设定跟踪项目,强化操作训练。拥有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刘朝震并不满足,“我的分析判断和操作处置快一秒,任务成功就多一分保障,我的岗位没有最好、最快,只有更好、更快。”他开始向原本只有5秒的工作发起“减肥冲击”。
通过练习速录来提升手指的灵活度,通过把鼠标灵敏度调至最高来练习手腕的稳定度,十几年如一日的练习,使得刘朝震的雷达操作快得令人不可思议。
某次任务中,因为天气恶劣,导致设备出现误差,刘朝震跟踪的目标突然丢失,设备无法接收数据。“这意味着任务面临失败的危险!”危急时刻,刘朝震迅速转为手动作业,凭借对火箭飞行轨迹的预判和数千次的操作经验,他一连调整多个数值。2秒钟后,雷达再次成功捕获目标,屏幕上成功显现出测控数据。
“只有5秒钟的工作,值得我用一辈子去追求极致。”
“颗颗螺钉连着航天事业,小小按钮维系民族尊严” ,牛头山人只是祖国航天事业的一个缩影,他们始终怀揣着航天报国的梦想,用心血和汗水诠释着对航天的热爱,甘做一颗螺丝钉,紧紧铆在祖国的航天战线上。
牛头山人真“牛”。
来源 | 我们的太空(ID:ourspace0424)作者 | 杜龙中、张天泽、何东益编辑 | 何书雨邮箱 | ourspace0424@163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