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里面的国印(八字里面的国印贵人是什么意思)
象征人民的新中国第一枚“国印”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成立。在中国历史展览馆,陈列着新中国第一枚“国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印章。它曾经是国家主席或中央人民政府颁发各种法令、命令、指示和行使其他权力时钤印公文的凭证信物,是人民赋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最高权力的象征。
这枚国印是国家一级文物。印面边长9厘米、章体厚2.5厘米、柄长10.9厘米。国印正面阳文镌刻繁体宋体字“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印文搭配对称、严谨,印痕字迹隽秀清晰、庄严大气。背款采用刀头倾斜、尖錾挑的镌刻手法,阴刻有印文和启用时间、序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一日第一号”,字口清晰、纤秀。制作使用的铜料与其他政府印信相比密度大、黏度大、兑铵多,质地较硬。国印方形圆柄,印柄与印体分别铸造,旋接而成,铜色柔和,制作精细。它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代表人民行使的亲历者,向参观者默默地讲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
随着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筹建新中国的任务提到中央的议事日程。1949年6月,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今北京)召开。会议推选为筹备会常务委员会主任,周恩来、李济深、沈钧儒、郭沫若、陈叔通为副主任,李维汉为秘书长,余心清、齐燕铭为副秘书长。周恩来委托陈叔通办理为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和附属机构治印之事,齐燕铭负责具体工作。
齐燕铭既是一名精明能干的组织领导者,也是一位颇具眼力的书画篆刻艺术行家。为了刻治好这枚国印,他邀请京城治印名家张樾丞、顿立夫、唐醉石和魏长青共同研究探讨。
张樾丞,1883年出生于河北新河县,读过几年村塾,略通文墨,但他天分很高,写得一手好字。14岁时张樾丞来到北京琉璃厂益元斋刻字铺当学徒。面对前人的印谱,张樾丞朝夕揣摩,大有所得。出师后,自定润格,专以刻字为业。他为梁启超所书“龙飞虎卧”刻字,此字刻出,名声大震,被内行人称为“铁画银钩”,得“铁笔圣手”美名。1912年,一举成名的张樾丞自立门户,在琉璃厂来薰阁琴书处开业治印,店号“同古堂”。求其治印者日多,京津地区的名人都以能拥有张樾丞刻印为荣。
1949年8月19日,“政府印铸问题座谈会”在北京饭店举行,张樾丞等14人出席。会议制定了新中国政府印信的“型式”“字体”“质料”“字文”等印铸问题,同时修正通过“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印铸局组织条例”。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等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以合乎法律规定的形式确定下来,国印印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也随之被最终正式确定。
为了刻治好国印,精于刻铜艺术并篆刻技艺卓绝的张樾丞开始了紧张的准备工作,翻资料,找印谱,画出了隶、宋、汉篆、秦篆4种字体的印样。随后张樾丞将印样交给齐燕铭。齐燕铭立即将印样呈送中央领导审阅。为了让群众都能看得懂,最终选定了宋体字的印样。
镌刻国印有极严格的特殊规矩,刻治完成后不允许打样留底。交付前,四角都要高出一点,不能是平的。待国印正式启用前再磨平,名曰“启封”。1949年10月31日,国印正式镌刻完成并上交启用。据考证,关于颁发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铜质印信壹颗的“中央人民政府令”(1949年10月31日9时签发),是目前发现最早钤有国印的文件。中国历史展览馆展出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的通知书”“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等珍贵文物都钤有国印。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按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国务院为最高国家权力执行机关。至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和下属行政机关的印信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全部上缴给新的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1959年5月,国务院秘书厅将这批珍贵的政府印信拨交中国革命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
如今,国印不再履行它的职责,静静地陈列在展厅中。但它是人民的真实见证。它见证着那段不平凡的峥嵘岁月,见证着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国家实现了最广泛的人民,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中国历史展览馆 供稿)
来源:学习时报
新中国第一枚“国印”,出自这位河北人之手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在北京庄严成立
国家主席或中央人民政府
在颁发各种法令、命令、指示
以及行使其他权力时
都要在公文上钤盖印信
新中国的第一枚“国印”——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
堪称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
这枚“国印”
方形圆柄
印柄与印体分别铸造
旋接而成
铜料密度大,颜色柔和,制作精细
印面边长9厘米
印体厚2.5厘米
印柄长10.9厘米
上刻15个阳文、宋体繁体大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
印章背面刻有
阴文“印名”“时间”“序号”
分别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
“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一日”
“第一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
这枚“国印”
出自治印名家张樾丞之手
而张樾丞
是河北新河县人
有“铁笔圣手”之美誉
当时京津地区的名人
都以能拥有张氏刻印为荣
末代皇帝溥仪用的
“宣统御笔”“宣统御览之宝”
国民政府中央银行发行纸币上的
“中央银行总裁印鉴”等
都是张樾丞的作品
张樾丞为溥仪所治之印:宣统御笔;不忘在莒;宣统御览之宝;宣统之宝
01
铁笔圣手
张樾丞
1883年出生于河北新河县南小寨村
本名福荫,幼时就读村塾数年
略通文墨,写得一手好字
14岁时,跋涉数百里至北京
投奔琉璃厂益元斋刻字铺
苦学刻字,经六载出师
张樾丞
1903年至1909年间
他寄寓琉璃厂来熏阁
日行文物图籍及儒人才子之间
耳濡目染
对所学篆刻渐独具慧心
对前人印谱朝夕揣摩
于治印大有所得
遂自定润格
求印者日多
宣统二年(1910年)
他移寓琉璃厂明远阁墨盒店
以其慧心慧眼及治印根基
刻制铜墨盒亦熟而精擅
为日后刻铜打下坚实根基
张樾丞刻铜墨盒
张樾丞为人、刻铜、治印认真从容
从不因客为平民而怠慢
亦不因客为达官而媚颜
一心于艺,以艺为本
他为梁启超所书“龙飞虎卧”刻字
此字刻出,广受赞誉
被内行人称为“铁画银钩”
得“铁笔圣手”美名
求治印刻铜者络绎不绝
家境渐渐丰足
1912年起
张樾丞在琉璃厂来薰阁琴书处开业治印
店号“同古堂”
先是租赁三间门面
1937年又购下相邻门面三间
业务一步步扩大
名满大江南北
02
乐善好施
京城文人渊薮
书画家极多
当时所用镇尺墨盒等文具多铜制
凡讲究之品
都要刻名家字画
同古堂因与众多名家交善
故不愁画稿
陈师曾、姚华、齐白石、张大千
杨千里、金北楼、张伯英、陈半丁
溥心畬、吴观岱、吴待秋等书画家
都曾为同古堂供稿
故当时虽有数十家墨盒店
但谁也争不过同古堂
张樾丞为张大千所治“大风堂”印
张樾丞率堂弟张作丞
并子少丞、幼丞及徒数人
把刻铜艺术推向顶峰
张樾丞与梁启超、姚华联手
制作十二铜屏风
梁书、姚画、张刻
一时传为惊世之作
张樾丞交友广泛
朋友中不仅有达官贵人、遗老遗少
文人才子、书画名家
亦有革命者、进步人士
如齐燕铭、林仲易、鲁迅等
虽然他被时人称为
琉璃厂三大富翁之一
但他一直过着简朴的生活
从不嫖赌抽
连烟酒都不沾
平日饭食都与徒弟们一块儿吃
有了资金自然要发展业务
1925年,张樾丞出资
与董会卿等合伙经营邃雅斋书铺
1930年又出资
设墨因簃碑帖店
1942年改为观复斋
除业务生活之需外
张樾丞对钱财并不十分看重
旧时,冬天是穷人最难熬的日子
常因无食而成“倒卧”
同古堂便到大粮店交一笔钱
换回许多印有“五斤棒子面”的粮条
凭此条可到粮店领5斤粮食
他常派人拿到贫民多的地方散发
虽然解决不了穷人的根本
但毕竟可以帮他们抵挡一阵
张樾丞一家均乐善好施
故前来告贷之人甚多
有朋友亦有平民
许多人一借再借
又无力偿还
他从不催讨
直至解放后多年
借款条还有半尺厚
张樾丞去世后
其子幼丞一把火将之点燃
所有债务一笔勾销
03
刊铸国印
1949年1月31日
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成立联合政府
条件已经成熟
这一年
张樾丞已66岁
随着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
筹建新中国的任务
提到中央的议事日程
1949年6月
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
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
会议推选
为筹备会常务委员会主任
周恩来、李济深、沈钧儒
郭沫若、陈叔通为副主任
李维汉为秘书长
余心清、齐燕铭为副秘书长
周恩来委托陈叔通
办理为中央人民政府
及其所属和附属机构治印之事
齐燕铭负责具体工作
齐燕铭
齐燕铭既是一名组织领导者
也是一位书画篆刻艺术行家
为了刻治好第一枚国印
他邀请京城治印名家张樾丞
顿立夫、唐醉石和魏长青等
共同研究探讨
接到任务后
张樾丞立即开始翻阅资料
几天后画出了
秦篆、汉篆、隶书、宋体
共4种字体的印文
提交给8月19日在北京饭店举行的
“政府印铸问题座谈会”
座谈会讨论了印信的
型式、字体、质料、字文等问题
明确了印铸问题的各项内容
最终
筹备会常委会研究决定
采用宋体印样
得知这一消息后
张樾丞高兴地说
宋体字好
老百姓都能看得懂
容易认
的心里
果真是念着百姓的
9月21日至30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
以合乎法律规定的形式确定下来
国印印文也最终确定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
10月27日
齐燕铭将镌铸
中央人民政府及所属(下属)各机构
印信报告及铸印设计说明上报
得到批准后
首批印信交付刊铸
张少丞、张幼丞、王景华等人
协助清坯、打光
最后由张樾丞动手刊刻
10月31日
国印镌刻完成并上交
中央办公厅给付高额酬金
张樾丞坚辞不受
国印印文要求排列对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
之所以加入“之”字
是为了让印文分3排
每排5字对称地铺满印面
使得印章更加美观
钤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的文件
04
治印一生
镌刻国印有极严格的特殊规矩
刻治完成后不允许打样留底
交付前
四角都要高出一点
不能是平的
待国印正式启用前再磨平
名曰“启封”
据考证,关于颁发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铜质印信壹颗的“中央人民政府令”(1949年10月31日9时签发)是目前发现的最早钤有国印的文件。中国历史展览馆展出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的通知书”“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等珍贵文物都钤有“国印”。
1954年9月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按宪法规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国务院为最高国家权力执行机关
至此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及其所属和下属行政机关的印信
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
全部上缴给国务院
1959年5月
国务院秘书厅将
这批珍贵的政府印信
拨交中国革命博物馆
(今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
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等印章
如今
“国印”不再履行它的职责
静静地陈列在展厅中
但它是人民的真实见证
见证着那段不凡的峥嵘岁月
见证着中国
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
在有着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国家
实现了最广泛的人民
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
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张樾丞因积极参与新中国工作
受到政府重视
新中国成立后
他当选当时的北京前门区政协委员
1954年,他先于公私合营
将同古堂、观复斋、邃雅斋交付公家
1961年,因宿疾发作
张樾丞走完了78岁的生命历程
张樾丞刻印
古籍专家雷梦水在《书林琐记》中
记录了张樾丞晚年的生活状态——
时已七十以外
目力虽差,步履仍健
茶余饭后,恒访旧以谴暇日
偶为友治印
仍检钟鼎汉印诸书
以求结体之精湛
醉心艺术
老而无倦焉
来源:综合《学习时报》《新河史话》《党建》等
“红果记忆”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中内容与观点不代表本微信公号立场,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中国历代王朝与倭王权的朝贡关系
考古视野中的倭王权倭王权是古代日本的一种特殊的政治制度,也是日本最早的中央集权政治体系之一。
考古学作为揭示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历史现象的重要学科,对于研究倭王权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考古视野中,我们可以通过对遗址、陵墓、器物等遗存的研究与分析,来了解倭王权的形成过程、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情况。
首先,倭王权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考古学资料表明,早在公元前5世纪,日本就已经有了一定规模的人类聚落,并开始有了氏族制度的雏形。
随着时光的推移和社会发展,这些氏族逐渐向外扩张,形成了一个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这些政治实体之间的互相合并、、战争等行为,最终导致了倭王权的形成。
从考古证据来看,3-5世纪的遗址里出土了大量的铜镜、铁矛、土器等文物,这些都表明了当时日本社会的文化水平和经济发展程度。
其次,倭王权的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考古学证据表明,在3-5世纪,各地区的首领有向中央王室进贡、朝贺,如埴山遗址出土的卵形土器就具有一定的朝贺性质。而从4世纪开始,倭国王室逐渐掌握了一定的中央权力,并设立了许多官署,如国印、国库、都督府等。这些官署对于加强中央统治和管理各地区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倭王权还有一个类似于中国封建社会中封建地主制度的分封制度,将国土分成若干区域,由王室成员或亲王等掌控,以实现对整个国家的管控。
第三,倭王权的社会经济是以农业为主导,农业技术和生产力不断提高。考古资料表明,3-5世纪的日本人已开始使用铁制农具,并逐渐开始进行田间排水和灌溉,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农田开垦。此外,倭国在这个时期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货币经济体系,并开始与中国、朝鲜等周边国家进行贸易。倭国还有手工业和渔业等产业,但其发展相对较为落后。
综上所述,考古视野中的倭王权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在各个方面都经历了从原始到初步发展的阶段。其政治制度以中央集权为主要特征,社会经济以农业为主导,并逐渐形成一定规模的货币经济体系。通过对考古遗址、陵墓、器物等遗存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古代日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和演化过程。
日本古坟的发展与变化在日本古代历史中,坟墓是死者永恒安息的地方,也是表彰其功绩的标志之一。随着时代的变迁,日本坟墓的形式和风格也经历了多次变化。以下是对于日本古坟发展与变化的描述。
早期古坟:早期古坟是指公元前3世纪至4世纪间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日本的各个地区出现了一些规模较小的古代氏族组织。这些氏族的首领及其家族成员常被埋葬在特定的土墩上,这些土墩被称为“饗庭(きょうでい,即供奉之地)”。这种最早阶段的古坟,其形态和功能都与中国的古墓相似。
前方後円墳:前方后圆墓是一种古代日本的墓葬类型,主要出现在4-6世纪时期。前方后圆墓通常由一个长方形的前方墓和一个圆形的后方墓组成,两者之间用石头或泥土等材料拼凑而成。这种墓葬结构最初可能是受到朝鲜半岛的影响,后来逐渐在日本本土上发展成熟。
古墳时代:公元3-7世纪是日本的古墳时代,其中尤以5-7世纪最为繁荣。在这个时期,日本的政治中心已经向东京湾地区集中。
日本留下了很多大型的古墳,包括了一些特别巨大的墓葬如十三支刀古墳和安塚古墳等。古墳时代主要以前方后圆墓和方形古墳为主,其结构复杂,规模宏大,常常用石头、土木等材料建造而成。
平城京时代:平城京时代是指公元8-9世纪的时期,也是日本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日本王朝的中央政府选址于奈良设立平城京作为首都,由于城市中人口繁华,墓地逐渐向城外延伸。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吉備真備陵、聖武天皇陵等。
中世纪时期:中世纪时期是指10-16世纪的时期,日本国内处于战乱时期,墓葬变得相对简单。在这个时期,盛行的墓葬形式包括塚墓、平家塚、火葬等等。
近现代:到了近现代,人们的生活和观念都发生了极大变化,坟墓的形式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现代日本的墓葬多以石头、水泥等材料制成,形态多种多样,例如扁顶式、桥式、木门式、佛式、圆顶式等。
总之,伴随着时间和社会的变迁,日本古坟从最初的土墩逐渐发展为建构巨大的古墳,再到后来的各种形态多样的墓葬类型。这些铭刻了古代日本人民信仰和文化的古坟,在考古学上也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中国历代王朝与倭王权的朝贡关系中国历代王朝与倭王国的朝贡关系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中国与倭人的贸易活动已经开始了。接着,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刘宋通过进贡的方式来维持中国与倭国的友好关系。这种贸易和朝贡关系一直延续到中国唐朝和宋朝时期。
在唐朝时期,倭国的朝贡使团每年都会前往唐朝长安,向唐朝贡献宝物,并向唐朝皇帝表示忠诚。在该时期,倭国更名为"日本"(即"日本国")。
宋朝时期,虽然没有朝贡使团前往中国,但是中国皇帝仍然派遣特使前往日本贡献礼物。
明朝时期,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朝贡关系有所改变。明朝不再承认日本贵族为倭王,而只承认日本德川氏的领袖为日本天皇。
此外,明朝也规定了朝贡的贸易内容,主要以海产品、烟草等为主。但是在明朝中后期,朝贡贸易往往被用来进行政治手段,成为争取日本在东北亚的影响力的重要工具。
清朝时期,由于战争后日本和西方国家接触增多,朝贡体制逐渐消失。但是,在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战胜中国,成为东亚地区的名义上的强国,并迅速在亚洲扩大势力。
综上所述,中国历代王朝通过朝贡贸易方式来维持中国与倭国(即日本)的友好关系,直到近现代朝贡体制逐渐消失。虽然这种朝贡关系有时会被用作政治手段,但它也推动了中国与日本之间的交流和发展,对两国文化和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倭王权的华夷位置与中国史书的叙事倭王权在中国历史上被视为“东夷”,也就是中国古代所称呼的“外族”,而中国则被视为“中央之国”、“华夏”,即中国对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其他民族在其中所占的位置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倭王国与中国之间的关系在《三国志·魏书·东夷传》中得到了首次正式的记录,把日本称为“倭国”。
在中国古代史书的叙述中,倭王国被描述为一片海外偏远的小国,具有不同于中原文化的特殊文化形态、政治制度和社会习俗。在《资治通鉴》等史书中,倭国常被视为野蛮的东方异族,但其中也包括了一些对倭国文化和政治制度的详细阐述。
在唐朝时期,《旧唐书》、《新唐书》等史书中,对倭国的叙述更为详细,记载了倭国的风土人情及官员等制度。此外,随着唐朝疆域的扩张,中国与倭国之间的交往进一步增加,唐朝也开始向倭国传授农业技术、制瓷技术等,从而促进了两国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与倭国相互交往的情况已经有所变化。在明朝时期,中国政府开始限制和规范倭寇的行为,对倭国保持一定的警惕和防范之心,同时向日本派遣使臣以加强两国之间的关系。而在清朝时期,由于战争后中国的国力减退,无法有效地对外处理事务,因此对于倭国的态度则相对温和,但对日本的侵略和扩张仍然持有反对态度。
中国古代对倭王国的地位和身份进行了明确的划分,认为其属于“东夷”,即中国的周边民族。在中国历史书籍中,对倭国的描述常常带有一定的偏见和刻板印象,但也包括了对其文化、政治制度和社会习俗的详细记录和阐述。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