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太祖八字的分析(太祖生辰八字)

陪你演戏 2023-11-07 18:31:21 用户分享

太祖太奶(十七)

我太祖唯一的姐姐家出大事了。

姐夫也是个勤快老庄稼汉子,开了一山坡旱地,种了红薯,玉米,高梁。这秋天一到,都快收获了,可是湾子一户人家养了一群羊,散放散养,无拘无来,吃坏好多人的庄稼,我太祖姐夫家面积多,受害大。

这日早上,他拿着冲担(一种木制扁担,两头是尖尖的铁顶棒),上山挑柴,路过自家地,又看见五六只羊在吃红薯叶。

他气不打一处来,拿着冲担飞奔过去朝羊群刺杀,坡地一梯一梯的,羊往下坡地跑,他拿起冲担刺向跑去下一块地的羊群,自已猛地一跳下地,不料冲担铁尖刺着自己胸膛,他忍着剧疼,想扒出冲担尖,人挺不住,又倒地,待到乡亲路过发现时,血流过度,人昏死过去。我太祖几个外甥及族亲用竹担架将其抬回屋里头,派人将我爷爷抬到家时,人巳断气,

太祖随后也赶到姐姐家,大家哭成一团,六十不到的人,活着善良菩萨心肠,一时性起,护卫果实,刺羊不成,反倒误刺到自家,死得冤枉啊。太祖姐姐哭声不断,太祖劝她,族亲婶婶姐妹劝慰。但好好一个早上吃饭出门,中午一过,人死了,谁不伤心呢。

姐姐哭晕过去。两个外甥,请舅舅做主料理后事,姐夫单传好几代,堂兄弟未出五服的只有一个,太祖就同他商量起来,这是凶死呀。进祠堂恐怕不成,家族有人反对的。姐夫堂兄弟说。

太祖也晓得规矩,凶死者只能在自家门口搭个灵堂料理后事。

幸好棺材板早就办好了,八仙们都来齐了,外甥几个将寿衣换好,抬出几大包生石灰,匆匆忙忙将死者入殓完毕,前前后后搭围帐慢,傍晚时分,灵堂马灯亮起。姐夫家姑娘几个也赶回娘家为老子突然去世哭得死去活来。

我祖爷爷按照老规矩,花圈招魂幡,灵位,孝联,挽联都写就贴了上墙,合对了姑爷生辰八字,定于二天后出殡登山安葬。

我太祖与姐姐家族堂兄弟连夜着人去唐家铺子租定好船子,赶明日凌晨早点去虬川镇上购置蔬菜肉类。中午时分得赶回,下午帮厨的就要材料做晚宴,按规矩后天出葬,明天晚上"歇客"至亲至戚都要来吃晚席,只是道士做斋的不搞了,凶死的可以不办斋事,但酒席该办一样都不能少,一切安排妥妥的,太祖父打起火把回泉孔棚屋照料六畜牲口去了。临走交待我爷爷带几个外甥守灵。

试解鲁王生辰时间之谜

明鲁王朱檀生于洪武三年(1370)二月,当年四月初七受封鲁王。目前关于他的生辰日有两种说法,一是“二月十七”,一是“二月丁丑”,来源不同。

第一种说法来自古籍《毓庆勋懿集》(明代郭良辑)卷一开篇“御书”《太祖高皇帝书》:“皇帝赐书舅子兴都督,朕命尔固守西边,往往人来,皆言调守有方,我甚忻喜,奈何事繁,不及问劳。今差把都奉御持书就报:尔妹今岁二月十七日得一儿甚佳,其名旺舅。其儿长成,藩辅国家,诸舅岂不光显也哉?书至,竭忠守土,以成骨肉之亲,想宜知悉。 洪武三年三月十一日”。

第二种说法来自明朝《太祖实录》卷49:“(洪武三年二月)丁丑,皇帝十子檀生,宁妃郭氏出也。”

易经研究者认为,生辰八字作为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出生信息,堪称人生的说明书,四柱中(年柱、月柱、日柱、时柱)最重要的是日柱,特别是日柱中的天干代表着命主本人,与其他各字相互作用,对人的命运产生各种影响。但如果生辰信息不准确,则给详细分析命主人生际遇带来很大障碍。

以下,结合专业人士指导,对鲁王生辰信息试做分析。

首先,鲁王出生的年月很明确,洪武三年二月,即“庚戌年、己卯月”。经“黄金易园网”万年历查询,1370年阴历二月十七日(阳历3月22日)是丙子日,恰是“丁丑”日的前一天。那么,到底是明太祖书信中的二月十七日准确呢?还是《太祖实录》中史官记载的二月丁丑(十八日)准确?或许就在丙子与丁丑之交的晚上出生导致两种说法出现。假如生于上半夜,则太祖所讲更准确;假如生于下半夜,则实录史官所讲更准确。

下面,分别列出这两种八字格局,即:“庚戌 己卯 丙子 ??”或“庚戌 己卯 丁丑 ??”

那么,如何推断出生时辰呢?只能采用倒推法,这就要基于几点史实来展开:

1、从人生际遇来看,他贵为亲王,因故英年早逝;

2、从性格特点来看,他好文礼士,善诗歌,多才多艺;

3、从逝世年份来看,他薨于洪武二十二年己巳年(1389)。

试作综合分析:

1、排出大运:“庚辰、辛巳、壬午……”,一运管十年,逝于1389年,虚岁20岁,命断于“辛巳”大运中。

2、排出流年:1岁庚戌1370年,2岁辛亥1371年,3岁壬子1372年,4岁癸丑1373年,5岁甲寅1374年,6岁乙卯1375年,7岁丙辰1376年,8岁丁巳1377年,9岁戊午1378年,10岁己未1379年,11岁庚申1380年,12岁辛酉1381年,13岁壬戌1382年,14岁癸亥1383年,15岁甲子1384年,16岁乙丑1385年,17岁丙寅1386年,18岁丁卯1387年,19岁戊辰1388年,20岁己巳1389年

3、如按照日柱为“丙子”:

年 月 日 时

庚 己 丙 ?

戌 卯 子 ?

(1)八字中日坐正官、月支正印,官印相生,贵为王爷,确为又富又贵之命;

(2)去世前一年19岁是戊辰年,由于他年支“戌”,月支“卯”,辰戌相冲+卯辰相害,所以这年状况会非常不好。

(3)去世时20岁流年“己巳”与大运“辛巳”都见“巳”火,此年有比肩相争之象,而与巳相冲最甚者为“亥”,那么时支很可能为“亥”;其次可能为“寅”,因为寅巳相害(但若是丙子日寅时的话,则早于史官记述1天多,误差未免太大,本文不予采信)。由此,推测生于“丙子日亥时”的可能性大。根据“日上起时法”推出时干为己,则时柱为己亥。即四柱八字可能为:“庚戌 己卯 丙子 己亥”。

4、如按照日柱为“丁丑”:

年 月 日 时

庚 己 丁 ?

戌 卯 丑 ?

(1)日主偏旺,粗判喜用神:喜水金,怕火木。

(2)丁火主礼,性急情恭,契合他好文礼士的性格。

(3)结合去世时的“辛巳大运”、“己巳流年”以及去世日1389年“十二月十六(丁丑月 庚戌日)”的地支藏干,2个丙火劫财、3个丁火比肩,“男怕比肩劫财、女怕伤官见官”,呈现兄弟姐妹争夺之象,或因钱财或因官位甚至帝位。

(4)同上,他去世时20岁流年“己巳”与大运“辛巳”都见“巳”火,此年有比肩相争之象,而与巳相冲最甚者为“亥”,那么时支很可能为“亥”(但若是丁丑日亥时的话,则晚于太祖记述近1天,误差未免太大,本文也不予采信);其次可能为“寅”,因为寅巳相害。由此,推测生于“丁丑日寅时”的可能性大。根据“日上起时法”推出时干为壬,则时柱为壬寅。即四柱八字可能为:“庚戌 己卯 丁丑 壬寅”。

结合常理,容易产生时辰记录前后两日差别的最大原因往往是出生时间在上半夜或下半夜,而不太可能超过一天,所以在以上分析中,分别排除了“丙子日的寅时”和“丁丑日的亥时”两种可能,而保留了“丙子日的亥时”和“丁丑日的寅时”这两种可能。

由于历史太过久远,记载出现错误也是常见的,对于私修《毓庆勋懿集》和官修《太祖实录》哪个更可信也不宜定论,甚至不排除有被篡改的可能。所以,以上分析仅供研究、探讨。在命主圹志等权威资料出现之前,暂且形成两条初步结论,那就是鲁王生辰八字的两种可能:

1、“庚戌 己卯 丙子 己亥”,即:二月十七日21:00-23:00;(可能最大)

2、“庚戌 己卯 丁丑 壬寅”,即:二月十八日3:00-5:00。

一家之言,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命理学的起源,和它跌宕起伏的\"命运\"发展过程,你知道吗?

子渔说八字

研究过易学的人,众所周知:八字、奇门、六壬、六爻、风水、梅花易数等,所有预测术数,都是从易经中派生出来的。以阴阳、五行朴素的哲理为基石,对人和事进行预测。

易经产生的时间属于上古时代,追溯易经的起源和发展,这个话题太远、太广。今天,只和大家聊聊命理学的起源,以及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各个时期,有哪些不同的论命特点,出现了哪些主要的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作简要的论述。

一、雏形时期——早期线索

以专论人一生的生死吉凶,现在所能考证的史书中,最早有迹可寻的记载大概是在陈寿的《三国志·管辂》一书中,其评道:华佗之医诊,杜夔之声乐,管辂之卜筮,诚皆玄妙之殊巧,非常之绝技矣。

管辂,生于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曹魏术士。八、九岁,喜仰观星辰。成年后,善于卜筮、相术、堪舆、算学。小说《三国演义》中,多个章回中写到管辂以命理占卜夏侯渊战死、鲁肃病死,何宴有杀身之祸等神断。正元二年,其弟管辰对管辂说:大将军对你很好,你期待富贵吗?管辂叹声道:我本命在寅,生于月食之夜,今年八月可任少府丞,明年必死。果然,于正元三年二月殁。据说,著有命理相关一书《天阳诀》,占人生死吉凶极验,失传。

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时期有明显论命的记载,命理学已有较大的发展。比如晋代郭璞著有《玉照定真经》、南朝陶弘景著有《三命抄略》等。

至隋朝,萧吉著《五行大义》一书。萧吉,是南朝梁武帝萧衍兄长宣武王萧懿之孙,其博学多通。隋大业元年(605年),官受太府少卿。萧吉通过考证多部阴阳书籍,比如《杂阴阳》、《秦·阴阳》、《阴阳遁甲》、《太元阴阳》等,汇编成《五行大义》一书。此书的主旨并不是论命,但为命理学积累了许多的基本法则,比如五行寄十二宫,论五行冲破、论害、论刑等等。

二、大成时期——纳音论命系统

命理学大约经历500年之后,到唐代中叶,出现了一位命理学大师:李虚中,字常容,唐德宗贞元11年进士,官至中侍御史。

世传《李虚中命书》,又称《鬼谷子遗文书》,在明代《永乐大典》和清代《四库全书》中均有收录。其方法是以年柱为出发点,以纳音五行法则为主进行命理推演。据同时代文学家韩愈为其撰写的墓志铭中介绍:"(虚中)年少长,喜学,学无不通。最深于五行书,以人之始生年、月、日,所值日辰,支干相生、胜衰、死王相斟酌。推人寿夭、贵贱,百不失一二。其说汪洋奥美,关节开解,万端千绪,参错重出。"可见,当时命理学已成系统,论命的方法环节参差,博大精细。故此,后世尊李虚中为命理学的开山鼻祖。

然而,也正是韩愈的这篇墓志铭,曾让后人误以为李虚中只用了年、月、日三柱,六字论命。事实上,在唐初吕才《禄命书》中所列举的历史人物,皆俱有年月日时。编撰《四库全书》的纪晓岚经考证后,在《阅微草堂笔记》中确认唐代李虚中已经运用年月日时四柱论命。

三、变更时期——子平论命系统

经五代十国,到北宋出了另一位命理学的重要人物——徐居易,字子平(生平不考),据说与道教陈抟老祖在华山修道。其继承了唐代李虚中的命理推演方法,但作了深刻的改造,万明英在《子平说辩》中说:"以日为主,专主五行,不主纳音"。南宋末年,徐大升根据徐居易学说流传的《渊海》和《渊源》两书,汇总编撰成命理著作——《渊海子平》。从此,沿袭至今以日柱为中心,正五行为主的八字论命系统。后世将此八字命理学称之为"子平术"。

论命法则从纳音系统转变为子平系统,为何发生了如此重大的变化?原因大概主要有两方面。

1、 人才选拔机制的改变。

在隋朝以前,官员的选用是被士族门阀所垄断,所谓"世官制"。隋文帝看到了这个弊端,开启了科举制,在唐代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完善。寒门子弟也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来改变自己的社会层次和身份,命运也随之改变。八字命理中,"年"代表祖上或父母,在"世官制"的时代,只要祖上或父亲是官员,命主的出身就高贵,故,年柱在当时论命中是至关重要的。"日"代表命主本人,随着科举制度对人才选拔的改变,寒门子弟有机会"鱼跃龙门",所以,日柱在命局中的重要性优于年柱。

2、 政治打压。

宋初,赵匡胤死后,其弟赵匡义继位,因"烛影斧声"之悬案,朝野议论不一。算命师更为好事,对太宗赵匡义是否是真命天子,以八字命理进行肆意评说,一时间众说纷纭,对赵匡义承位的"正统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于是,宋太宗一怒之下,下令禁止算命,并将与命理有关的书籍进行大量的销毁。这一禁,时间长达将近200年,以前在上层社会流传的命理学从此由庙堂走向江湖,以"俗文化"渐渐在坊间扎根。

因宋以前的命理系统遭受了这一场浩劫,以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于是"子平之术"应运而生。

命理学尽管在北宋赵家皇室的高压下,依然薪火相传。从南宋廖中所著作的《五行精纪》中,可以看到很多被其收录的命理经书内容,比如《神白经》、《三命铃》、《金书命诀》、《源髓》、《天元变化书》等等,只是经元代遗失大半,到今天所见经书,存世寥寥。可见,八字命理在当时的坊间另有一片江湖。

四、理论深化时期——命理著作蔚为可观

明、清二代,是八字命理学发展和深化的高峰,期间出现了大量为今天我们所熟悉的命理学经典著作:

元末明初的《滴天髓》 ,由京图(生平不考)撰,刘基注。

明代万历年间的《三命通会》 ,由万明英(字育吾)著,收集汇总了明代中叶以前的禄命法。

与万明英同一时代的《神峰通考辟谬命理正宗》 ,由张楠著。

明末的《拦江网》,原作者无考,只能据书中所引用的命造,多为明代名人,约断为明代后期所著。此书经历颇为传奇,先为江湖术士所传抄,作为"巾箱秘籍"在坊间流传。后来在清康熙年间被宫廷钦天官撰名为《造月元钥》,直到清末由楚人余春台重新编撰,并再次更名为《穷通宝鉴》。

清乾隆年间的《子平真诠》 ,是沈孝瞻命理笔记,由宛阳府幕僚胡空甫整理著书冠名,等等。

各书特点各异,为今人论命留下了丰富的重要理论依据。以上是俗称的"老五篇",现将各书特点稍作简述。

《滴天髓》:以五行生克为体,旺衰为纲。尤以日主为重,为核心,与财官以中和平衡,顺其气势进行调候、通关、扶抑日主的理念。

《三命通会》:将明以前的禄命法、命理经文、词赋广为收集,整理汇总,尤其是720组日、时两柱组合的论命断语收录。是一本命理百科全书,后人评价此书博而不精。

《神峰通考辟谬命理正宗》:对古籍中的五星术、各种奇格异局等进行了批评,提出了"病药说"、"损益说"等理论,附加了断大运的"金不换骨髓歌诀"。

《拦江网》:将"十干实物说"、"十干生存说"、调候法、日元天干在十二个月中自然属性之喜忌,做了精辟独到的论述,徐乐吾三次评注此书,并感慨"高山流水,知音者稀"之赞叹。

《子平真诠》:以月令用神为经,十神为纬,以格局为重,对格之成败、格之顺逆、格之变化,用神喜忌的生克制化,用神的透会、有情无情、有力无力做了精辟的解析。

到清末期间,也出现了几位命理学大家。比如徐乐吾、袁树珊、韦千里、林庚白等。他们都有命理相关的书籍出版,但都在命理学上没有更新的建树,大多只是对古籍进行评注和诠释。

本文由“子渔国学讲堂”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