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虹八字好吗(邓虹个人简历)
高职“课堂革命”的关键在哪
“坚持内涵发展,把质量作为教育的生命线,坚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掀起‘课堂革命’。”日前,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人民日报》上撰文吹响了“课堂革命”的改革号角。课堂是学校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职教育生源日趋多元,学生个体素质参差幅度加大,传统课堂面向中段位学生的教学模式弊端日渐凸显:教师拿着事先备好的教案,面对众多有个性差异的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讲一样的内容,显然无法实现教学精准供给,无法满足全体学生发展。同时,课堂上教师多半在唱独角戏,没有精彩的知识生成,看不到学生亮眼的表现,时间长了也会产生职业倦怠感。
为此,笔者所在的学校围绕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启航”、挖掘学生潜能的“竞航”和发展学生能力的“远航”,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全体、全程覆盖、全员参与的“三航”育人模式,着力解决好“学”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近两年开展教学供给侧改革,探索有效课堂建设路径,致力解决好精准“教”的问题。按照陈宝生部长“始终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受教育者提供个性化、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促进学习者主动学习、释放潜能、全面发展”的要求,笔者作为教务处长多次深入课堂调研并记下了听课笔记,逐步明晰了开展有效课堂建设的思路,坚定了“课堂革命”的信心。
2017年4月27日 星期四
听说化学工程学院张文英老师入选“感动江苏教育人物——2017最美职教教师”,今天一早正好有她的课,于是决定去现场学习一下。
这是一个中职生源的一年级班级,常理上讲,课应该很难上,但实际上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一直跟着老师走。究其细节不难发现,一是张老师注重知识的迁移,根据内容需要多次重复以前的知识;二是讲解注重类比,通过通俗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三是注重启发诱导,让学生敢说,给学生信心;四是注重师生互动,45分钟时间,提问了13名同学,提问学生回答率100%,回答正确率90%以上。
能让人如此印象深刻的课堂,仔细想来,不仅是因为张老师热爱讲台,有强烈的责任感,更重要的是她专业知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具有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由此可见,有效课堂建设“打铁还需自身硬”。
2017年6月2日 星期五
作为工科院校,必修课“大学语文”教学效果如何?今早随机听了一节基础科学部邓虹老师的课,课堂效果超出想象的好。
邓老师讲解的内容是宋词,课前就布置作业,让学生们了解宋词与扬州的关系;开课一篇《药香如蝶》美文欣赏,让学生们慢慢进入文学之美的意境;然后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由学生上讲台讲授,教师则根据需要适时点评。
这堂教学模式改革的课,讲台虽交给了学生,但可见教师课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而学生们也都学得专心致志,其中一名同学把姜夔的《扬州慢》讲得不输刚工作的年轻教师,让人着实惊讶。看来有效课堂的建设关键不是生源的质量,而是有效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师的倾情投入。
2017年9月19日 星期二
今天早上连听了两节年轻教师的课,喜忧参半。第一节课的教师讲得中规中矩,乏善可陈。第二节是经济管理学院王琳老师上的合班课,其中课堂教学评价部分让人耳目一新。
王老师讲授的内容是“管理会计”,她第一节课先讲专业知识并布置项目练习要求,然后把所有学生按5人一组分成16个公司小组,以公司为单位分别完成项目任务。第二节课,各公司小组成员分别汇报自己完成的结果,由老师适时点评并评分;全部公司汇报结束后,给意犹未尽的公司设置了拉票环节,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念,然后进行小组互评;最后,教师再根据各公司的综合表现给予优秀的小组加分。
从课堂上同学们争抢着上台发言可以看出,透明、有效、实时的学习评价点燃了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可见有效课堂的建设,改的不只是教学内容,还有有效的课堂活动组织和评价反馈方式。
2017年10月25日 星期三
今天听了两节理实一体课,是化学工程学院周寅飞老师在化工学院校内实训基地上的。
周老师今天的教学任务是“流体输送操作”,他第一步通过专业大型仿真系统创设情境,明确学生是某石化厂的一名员工,可以分“新手”“操作工”“工段长”三个具有进阶关系的角色;第二步要求学生根据本次课的任务单到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中调看相关学习任务的视频;第三步引导学生根据任务分组讨论实施方案;第四步是学生到仿真系统中练习操作步骤;第五步是观看3D动画,了解所涉设备的内部结构;第六步周老师在实体仿真设备上进行操作示范;第七步学生分组在实体仿真设备上操作练习,同时老师根据各小组的操作情况评定本次课的课堂成绩;第八步视频连线企业工程师(校友)讲解流体输送操作在实际企业生产时的注意要点。
这两节课给了我与在教学楼听课完全不同的感受,因石油化工专业的特殊性,无法实施现场教学,对于这类专业,如何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如何实现教学的有效供给?可见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至关重要。由此类推,建设有效课堂,没有一流的资源条件是万万不行的。
2017年12月15日 星期五
本周听了两名中年教师和三名年轻教师的5节课,颇多感慨。
一名教“高等数学”的中年教师,勤恳认真但方法传统、效率不高;一名教“思想政治”的中年教师虽得心应手但有点居高临下,没有走进学生的内心。而经济管理学院郑阳老师讲授的“经济法基础”,先通过复习环节温故知新,再通过案例讲解新内容;化工学院的张云老师讲授的“SYB”公选课,游戏化教学,把通常出勤率不高的公选课上得有声有色;基础科学部的陈静老师上的是“大学英语”,当堂课讲的是一个音乐故事,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音乐及影视作品来辅教辅学。
综上所述,中年教师经验丰富但效果未必最佳,年轻教师在课堂组织上虽有些环节略显稚嫩,但效果显著。一是因为年轻教师善于用学生的语系表达,交流顺畅;二是年轻教师善于接受新知识并努力尝试去应用;三是年轻教师体势语言丰富,乐于走进学生,所以具有带入感。看来有效课堂的建设,没有有效的讲授和课堂管理,没有空杯心态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光靠老经验是不行的,教师们尤其是中老年教师要不断学习,才能伴随学生一起成长。
2018年1月3日 星期三
为进一步了解有效课堂的建设成效,今天上午随机听了一节合班课。面对两个班级的90多名学生,赵明荣副教授忙得像只小蜜蜂,尽力面向全体、理实一体、讲练结合,选择的案例兼顾了专业教学、技能大赛和实际应用,总体效果很好。
看着赵老师忙碌的身影,我不禁想到:为了成就学生,我们在招生时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志愿选择,但学校特色热门专业的生师比却更高了,优质教学资源被严重稀释,如何保证服务学生的质量?合班课学生多、老师累,如何让老师一学期持续保持旺盛的精力?
赵老师为保证教学效果,没有同时面向两个班一起讲课,而是错开各班教学进度,一个班讲的时候另外一个班练习,然后再交换,由此我想到了小时候乡村小学的复式班教学。我们现在生源结构多元、生源基础参差,传统面向中段生的教学方法的确不能再用。那么,教师是否可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基础分成2—3个小组,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分批次教?同时,引导同学间互帮互学,以期实现每位个体的更大增量。
当然,想法很丰满,现实却需要教师们长年更多的付出。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开展有效课堂建设,学校需要进一步降低生师比,但这与提升办学效益又有矛盾。新时代、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有新的思路和新的举措,这需要我们有大格局和大智慧。
(作者系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
《中国教育报》2018年03月22日第9版
邓婕被劝要有自知之明,对着圆明园的石头撒气,又哭又笑像中邪
“林黛玉——张蕾、张静林、陈晓旭、王晓洁……”
在87版电视剧《红楼梦》试角色阶段,邓婕听着导演宣读试林黛玉一角的人员名单,没有听到自己的名字。
不过邓婕想得通,她清楚自己已经不是天真烂漫、诗情画意的少女,身上没有多愁善感、弱风扶柳的气质。
接下来导演宣读试薛宝钗一角的名单。“薛宝钗——袁枚、郭霄珍、成梅。”
又没有邓婕。邓婕也没觉得委屈,她做不到“脸若银盘,眼如水杏”,算不上温文尔雅。
然后导演宣读试王熙凤一角的名单。“凤姐——周月、乐韻、邓婕。”
听到自己的名字,邓婕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兴奋把邓婕送上了云端,可仅仅几十秒过后,邓婕就摔下来了:怎么可能?我又黑又瘦,个子只有1米56,全班最矮,想都不敢想。再看看周月、乐韻,人家可都是1米65的高个,又长得天生丽质。她们是白天鹅,我是丑小鸭,赶鸭子上架,丢人可要丢大了。
年轻时的邓婕
散会后,邓婕找到导演,恳请导演重新考虑凤姐的试角名单。导演没同意,回复试试再说。
这是邓婕面对凤姐,第一次逃跑。后来,还逃了三次。
第二次逃跑,发生在“凤姐审问兴儿”的小品片段表演之后。小小的邓婕,穿着奇大无比的表演服,本来要审兴儿,却一点也不威风,一点也不毒辣,完全不是凤姐的做派。
“完了,今天完了。”邓婕一面在心里喊,一面抱头鼠窜,逃之夭夭。
第三次逃跑,是在看了乐韻录像之后。乐韻表演的是《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片段。在监视器里看到乐韻的形象,邓婕惊呆了。乐韻那柳叶般的俏眉、流盼的丹凤眼、苗条修长的身材,举手投足里的气质,让邓婕不由不嫉妒。
年轻时的乐韻
更可怕的是,导演点头微笑,围观的人都发出啧啧的称赞声。邓婕像被针扎了一样浑身不自在,逃出了现场。
第四次逃跑,是不敢算命。从乐韻录像现场逃回房间,心灰意冷的邓婕看到几个女孩子坐在床上拿扑克牌玩算命游戏。有人招呼邓婕:“喂,你也来算个命?”
邓婕心里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算命也许能算出财源滚滚,也许能算出没病没灾,也许能算出将来找一个如意郎君,可能算出一夜之间长高10公分吗?想到这里,邓婕走出房间,再一次逃离了自己的“命”。
如果只会逃跑,那么我们肯定就不会看到邓婕版的凤姐了。与4次逃跑相对应的是,邓婕还有4次坚守。
第一次坚守,还不在87版红楼剧组。因为个子矮,在古装戏里,邓婕只能演那些永远也长不大的蹦蹦跳跳的小丫鬟,连个三四流的小姐也轮不到。遇到现代戏更倒霉,一次彩排《审椅子》,大家反应不错,邓婕正得意呢,一个领导嫌她个子矮,让个子比她高表演没她好的人把她换下来了。
心寒的邓婕想,要不改行算了。可是想来想去,除了演戏,邓婕想不出还有什么工作是自己喜欢的。
这张看着像不像邓婕?
“我就是要当演员!”邓婕坚持下来了。正是源于第一次的坚持,才有了后面的机会。导演是在看了邓婕在成都的录像后,才想到让邓婕去试一试凤姐的。
不是每个人都觉得邓婕可以一试,第二次坚守就发生在化妆时。邓婕明明接到通知要先化妆后录像,她一面在宿舍看书,一面等着人来喊她去化妆,可是一直没等到一个人影子。
沉不住气的邓婕自己到化妆室去问情况,结果翻遍了化妆单,也没看见自己的名字。邓婕找到剧务主任,剧务主任不好意思地说,大概是写漏了。
邓婕心里涌上来一股委屈:学习班上有40名学员,39名榜上有名,偏偏把我漏了。看来,丑小鸭就是容易被人遗忘。
费了一番周折,终于有个叫兰兰的女孩来给邓婕化妆了。兰兰问邓婕试什么角色,得知邓婕要试凤姐时,兰兰来了一句:“依我看呀,就凭眼睛,你也竞争不过乐韻。”
邓婕心想,本来个子矮了一大截,自信心就不足,现在又被人指出眼睛上的问题,真是够打击的。的确,邓婕的眼睛说单不单,说双不双,与乐韻天生的丹凤眼比起来,差远了。
但是,邓婕不能被打倒,她坚持上妆录像。这次录像,依然是凤姐得知贾琏偷取尤二姐后审问兴儿的一段戏。
邓婕的凤姐定妆照
邓婕决心背水一战。也许是急中生智,她改变了上一次坐着开始的形体动作,站着开始了表演。这一次,邓婕把凤姐的怒、凤姐的冷、凤姐的狠、凤姐的奸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泼辣威严、心狠手毒、诡计多端的凤姐展现在大家面前。
有了这一次的成功,邓婕继续保留在第二次试凤姐一角的名单上,竞争对手还是乐韻。导演让邓婕做5个凤姐的小品,外加一个俏平儿的“软语救贾琏”。
这个时候,摄像师李耀宗提出来想和邓婕谈几句。
“邓婕,有句话想劝你,‘人贵有自知之明’……”
“虽然,你这次的录像,大家反映都不错,这次仍让你试凤姐。但是——你要知道,你各方面的条件,显然是比不上乐韻的。你别介意,我并不是有意贬你。”
“因为这里面,有个搭配问题,明白吗?”
“直说吧,这次凤姐的5个小品,难度都很大,要玩命的。退一万步,你就是把这5个小品做得天衣无缝,也不一定会用你。因此啊,我劝你不如把平儿那一段做好,到头来,也不至于两头落空,你明白吗?”
邓婕听了当然明白,摄像师可是剧组里举足轻重的人物。邓婕觉得李耀宗还是关心她的,不想让她一个角色也捞不着演。但是邓婕只能在心里说:谢谢你关心,但我不接受!
看到自己的屏幕形象后,邓婕对于自己扮演凤姐有了很大的信心。玩命怕什么,怕的是,机会在眼前,而自己没有尽全力去争取。这是邓婕的第三次坚守。
邓婕的经典凤姐形象
发了狠,邓婕一头扎进排练中。有时候,没人搭档,她就让圆明园的石头充当林妹妹、老祖宗、刘姥姥,和她们演对手戏。
正在此时,一个对邓婕极为有利的消息传来:乐韻要出国,不参加《红楼梦》的拍摄了。
不过,邓婕的感受是既高兴又乏味。这种胜出,好像不是很光彩。
还没等邓婕从五味杂陈的复杂情绪里走出来,又传来一个“坏消息”:剧组又找来了一个1米69的京剧演员于兰,她漂亮的容貌很是惊人,她当然也是来试凤姐一角的。
竞争又来了,压力又来了,解除了侥幸心理的邓婕反而感到轻松和幸福,天天对着石头说和骂、哭和笑,像中了邪一样。
没想到突然一天,导演找到邓婕问她:“除了凤姐,你还想演什么?”
邓婕考都不考虑,脱口而出说:“我就想演凤姐。”
导演王扶林给邓婕说戏
这是邓婕的第四次坚守。邓婕的回答在剧组很快传开了,大家都说:“这丫头,好厉害!”
终于最后一次录像结束了,试演角色的学员们迎来了决定性的日子。
《红楼梦》演员名单公布那天,邓婕躲到电影院去看了一场电影《汪洋中的一条船》。
满腹心事的邓婕根本没法静心看电影,散场后,她完全不清楚电影是什么内容。她只是在琢磨电影题目,想到自己,觉得自己才是汪洋中的一条船,不知道能不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出了电影院,邓婕又一个人跑到王府井瞎逛了一下午,直到吃完饭时间才回到剧组招待所。
邓婕版凤姐嬉笑怒骂挥洒自如
一进门,看到大伙亲切友好赞赏大放光芒的眼神,邓婕一下子明白了:答案已经揭晓,饰演凤姐的演员是邓婕!
邓婕跑回宿舍,幸福得不知如何是好,同时,又有了无比踏实坚定的方向和目标。
87《红楼梦》陈晓旭惊呼:“我不喜欢,这样我怎么见人?”
87版《红楼梦》是我国一部无法逾越的篇章和无法超越的经典,剧中每个角色都极大限度地还原了原著,就像从书中走出来一样,活灵活现。
演员跟组三年,浸润在红楼氛围中,找寻角色的感觉,慢慢和角色融为一体,走进角色的世界。
就像多年后邓婕所言,演员们只要化好妆,穿上戏服,往哪里一站,不用表演,就知道是哪个角色。
其中,化妆师杨树云,功不可没。
杨树云进入剧组后,开始读《红楼梦》,他读了九遍《红楼梦》,对书中的每一个角色都做到了如指掌。
《红楼梦》所描写的环境,当时书中人物的妆容造型和穿着打扮,离我们现在太远了。更何况,大观园里,有那么多花容月貌的小姐丫鬟,如何在妆容上,把这些小姐丫鬟区别开来,对杨树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毕竟,谁也不知道,书中的人物是什么样子,全靠大家自行想象。
王扶林对杨树云提出,要化出《红楼梦》风格的妆,化出你大杨风格的妆。
可是,当杨树云设计好“林黛玉”的妆,准备给陈晓旭画的时候,陈晓旭惊呼,“我不喜欢,这样我怎么见人呢?”
那么,杨树云究竟设计了什么样的妆容,让陈晓旭如此惊讶和不情愿呢?
林黛玉的妆容设计。《红楼梦》中,最重的角色,是林黛玉。
林黛玉是书中第一号女主角,黛玉演员的选择,妆容服装的设计,直接关系到整部《红楼梦》的成败,杨树云不敢掉以轻心。
书中对黛玉的描写是这样的: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根据曹公的描写,黛玉首先要符合“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杨树云认为,这就是黛玉的性格特点所在,抓住了这两点,来设计,就能成功。
可是,罥烟眉,罥烟眉究竟是什么呢?这难倒了杨树云。
杨树云翻遍了我国古代的文献作品,就没有发现有“罥烟”这两个字。
《杨慎外传》中,说唐代有一个十眉图,在这十眉图中,有一个含烟眉。但是,含烟眉不是罥烟眉,这是两个不同的眉毛。
杨树云接着查找史料,找到《西京杂记》,里面时候卓文君的眉毛大而曲,望之如远山,曰远山眉。
这个远山眉,和“罥烟眉”有几分相似。
杨树云继续找,找到了《庄子天运》中,西施病心而颦,捧心而蹙。可西施是“蹙眉”,而林黛玉则“似蹙非蹙”,还是略有不同。
他找到画家改琦画的“林黛玉”,那是一对“愁眉”,关于“愁眉”的记载,出现在《后汉书》中,梁冀之妻孙寿,创新妆巧样,改惊翠眉为愁眉。
找了这么多资料,做了大量的考证,杨树云还是没找到满意的答案,觉得这些眉毛,都不是“罥烟眉”。
直到有一天,杨树云看到了一首诗,是曹雪芹的好朋友敦敏写的,“遥看丝丝罥烟柳”。
杨树林大喜过望,终于找到“罥烟”这两个字了,并且是和“柳”放在了一起。
于是,杨树云去长堤上,看到柳树的小嫩芽,在晨雾中随风摇曳,一下子找到了“罥烟眉”的感觉。
黛玉的“罥烟眉”,就是这样的,是一种细细的柔软的,灰青黑三种颜色混合,量要稀少的倒八字眉毛。
陈晓旭的排斥。“罥烟眉”找到了,接下来,就要给陈晓旭化妆了。
陈晓旭坐在化妆台前,杨树云用眉镊修理眉形,渐渐地,眉毛呈现出一种前高后低的八字眉。
陈晓旭看到后,惊呼,“杨老师,我不喜欢这样的倒八字眉,这样我怎么见人呀?”
看到陈晓旭对这个眉毛这么排斥,杨树云没有意外,毕竟这样的眉毛,之前很少见。
杨树云知道演员必须对自己的妆容认可,才能真正走进角色中,他也知道陈晓旭是一个明事理的孩子,于是,他耐心给陈晓旭解释,问她,黛玉的眉毛,是不是罥烟眉?
熟读《红楼梦》的陈晓旭,对林黛玉非常熟悉,她不由自主地点点头。
接着,杨树云开始给她讲自己寻找“罥烟眉”的过程,对“罥烟眉”的理解。
在杨树云的讲述下,陈晓旭看到了他对艺术的追求,对曹公描写的理解,对黛玉绝世美貌的倾情设计,她被打动了。
杨树云讲完,问陈晓旭,“晓旭眉毛还拔吗?”
陈晓旭毫不犹豫地说:“拔,为了艺术,必须拔。”
于是,杨树云继续化妆,拔光陈晓旭的眉毛,给她画上了一对“罥烟眉”。随着杨树云的手,镜子里的陈晓旭,渐渐向林黛玉靠拢,慢慢有了林黛玉的感觉。
冰雪聪明的陈晓旭有了感觉,提出了建议,说,“杨老师,你把我的眉毛画深一点。”
杨树云说,黛玉眉毛的蹙,不是单纯的靠我化妆化出来的,还要靠你的表演,我画的是形似,你的表演,是神似,两者兼备,就出来林黛玉了。
陈晓旭不再言语,等化好妆,梳好发型,穿上戏服,她看着镜子中的自己,“泪光闪闪,娇喘吁吁”,一下子就找到了角色的感觉。
其他方面。单单一个“罥烟眉”,就让杨树云翻遍资料和文献,对于黛玉的发型,杨树云吸收了古代“百合分发髻”的式样,融入了“反琯髻”的梳法,犹如一朵盛开的百合,美不胜收。
除此之外,杨树云还用了“步摇髻”,“小垂髻”,“两博髻”等梳法,让黛玉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美。
对黛玉的一只手,杨树云也毫不松懈。这只手,在镜头里只出现了两秒,他足足化了两个小时。
他还给黛玉做了一个白簪子,买了一个小戒指,这两样东西,成为黛玉的“生命之光”。
之后,为了王熙凤的“柳叶吊梢眉”,杨树云再次绞尽脑汁,直到有一天夜里,杨树云忽然想到了电影《乌鸦与麻雀》中侯太太的那个形象,就是一对弧度很大很夸张的眉形。
他觉得,王熙凤的眉毛,就是这个样子。于是,杨树云半夜起来,化出了草图。
对宝玉的发型,杨树云找了大量的辫发资料,反复设计了种种方案,最后,以敦煌画中的“反琯髻”和清朝的大辫子为依据,还原了宝玉这个别致的发型。
……
杨树云每天沉浸在红楼中,对演员在什么情况下,化什么样的妆,梳什么样的发型,再配合他们所穿的衣服,妆容设计信手拈来。
很多设计,都是有感而发,即兴创作,具体设计了多少款,他自己也记不清了。
正是有了杨树云这种敬业,乐业,专业的精神,有一群像杨树云这样的人,87版《红楼梦》才成为了经典,35年过去了,依旧经久不衰,历久弥新。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