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7月24日生辰八字(1983年7月24日出生)

金木水火土年份速查表,看你是什么命?
经常有朋友来问我,自己时属于什么命?金木水火土?今天把速查表放在这供大家查询。
甲子年生海中金命(1924,1984) 乙丑年生海中金命(1925,1985)
丙寅年生炉中火命(1926,1986) 丁卯年生炉中火命(1927,1987)
戊辰年生大林木命(1928,1988) 己巳年生大林木命(1929,1989)
庚午年生路旁土命(1930,1990) 辛未年生路旁土命(1931,1991)
壬申年生剑锋金命(1932,1992) 癸酉年生剑锋金命(1933,1993)
甲戌年生山头火命(1934,1994) 乙亥年生山头火命(1935,1995)
丙子年生涧下水命(1936,1996) 丁丑年生涧下水命(1937,1997)
戊寅年生城头土命(1938,1998) 己卯年生城头土命(1939,1999)
庚辰年生白蜡金命(1940,2000) 辛巳年生白蜡金命(1941,2001)
壬午年生杨柳木命(1942,2002) 癸未年生杨柳木命(1943,2003)
甲申年生泉中水命(1944,2004) 乙酉年生泉中水命(1945,2005)
丙戌年生屋上土命(1946,2006) 丁亥年生屋上土命(1947,2007)
戊子年生霹雳火命(1948,2008) 己丑年生霹雳火命(1949,2009)
庚寅年生松柏木命(1950,2010) 辛卯年生松柏木命(1951,2011)
壬辰年生长流水命(1952,2012) 癸巳年生长流水命(1953,2013)
甲午年生砂石金命(1954,2014) 乙未年生砂石金命(1955,2015)
丙申年生山下火命(1956,2016) 丁酉年生山下火命(1957,2017)
戊戌年生平地木命(1958,2018) 己亥年生平地木命(1959,2019)
庚子年生壁上土命(1960,2020) 辛丑年生壁上土命(1961,2021)
壬寅年生金薄金命(1962,2022) 癸卯年生金薄金命(1963,2023)
甲辰年生覆灯火命(1964,2024) 乙巳年生覆灯火命(1965,2025)
丙午年生天河水命(1966,2026) 丁未年生天河水命(1967,2027)
戊申年生大驿土命(1968,2028) 己酉年生大驿土命(1969,2029)
庚戌年生钗环金命(1970,2030) 辛亥年生钗环金命(1971,2031)
壬子年生桑柘木命(1972,2032) 癸丑年生桑柘木命(1973,2033)
甲寅年生大溪水命(1974,2034) 已卯年生大溪水命(1975,2035)
丙辰年生沙中土命(1976,2036) 丁巳年生沙中土命(1977,2037)
戊午年生天上火命(1978,2038) 己未年生天上火命(1979,2039)
庚申年生石榴木命(1980,2040) 辛酉年生石榴木命(1981,2041)
壬戌年生大海水命(1982,2042) 癸亥年生大海水命(1983,2043)
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原理
《素问》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更贵更贱,以知生死,以决成败。\"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五行相生含义:木生火,是因为木性温暖,火隐伏其中,钻木而生火,所以木生火。火生土,是因为火灼热,所以能够焚烧木,木被焚烧后就变成灰烬,灰即土,所以火生土。土生金,因为金需要隐藏在石里,依附着山,津润而生,聚土成山,有山必生石,所以土生金。金生水,因为少阴之气(金气)温润流泽,金靠水生,销锻金也可变为水,所以金生水。水生木,因为水温润而使树木生长出来,所以水生木。五行相克含义:是因为天地之性众胜寡,故水胜火。精胜坚,故火胜金。刚胜柔,故金胜木。专胜散,故木胜土。实胜虚,故土胜水。五行生克制化宜忌:金:金旺得火,方成器皿。金能生水,水多金沉; 强金得水,方挫其锋。金能克木,木多金缺; 木弱逢金,必为砍折。金赖土生,土多金埋; 土能生金,金多土变。火:火旺得水,方成相济。火能生土,土多火晦; 强火得土,方止其焰。火能克金,金多火熄; 金弱遇火,必见销熔。火赖木生,木多火炽; 木能生火,火多木焚。水:水旺得土,方成池沼。水能生木,木多水缩; 强水得木,方泄其势。水能克火,火多水干; 火弱遇水,必然熄灭。水赖金生,金多水浊; 金能生水,水多金沉。土:土旺得水,方能疏通。土能生金,金多土变; 强土得金,方制其壅。土能克水,水多土流; 水弱逢土,必为淤塞。土赖火生,火多土焦; 火能生土,土多火晦。木:木旺得金,方成栋梁。木能生火,火多木焚; 强木得火,方化其顽。木能克土,土多木折; 土弱逢木,必为倾陷。木赖水生,水多木漂; 水能生木,木多水缩。
(温馨提示:今日头条是【西川易事】的唯一自媒体平台,其他平台均为假冒,敬请明辨!)
历史名人录:湖南省株洲市有哪些历史名人
株洲市,简称株,古称建宁,是湖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湖南省东部。市境北界长沙市,西邻湘潭市、衡阳市,南接郴州市,东靠江西省萍乡市、吉安市。地处罗霄山脉西麓,南倚南岭山脉,北达长沙盆地,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主要河流有北部的渌水和南部的洣水,均自东而西注入湘江。株洲既是一座城市精神为“火车头精神”的新兴移民城市,也是一座有历史溯源的城市,华夏先祖炎帝的陵寝即位于该市炎陵县境内。株洲市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重点建设的八个工业城市之一,是中国老工业基地。京广铁路和沪昆铁路在此交汇,成为中国重要的“十字型”铁路枢纽。今天小编就带大家看看株洲有哪些名人吧,欢迎各位朋友补充,让我们铭记那些在历史上作出贡献的人。左权(1905年3月15日—1942年5月25日),原名左纪权,字孳麟,号叔仁,湖南醴陵人,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高级将领,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左权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1925年加入中国,后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和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回国后担任红一军团参谋长,参加长征,参与指挥强渡大渡河、攻打腊子口等战斗。长征到达陕北后,左权率部参加了直罗镇战役和红军东征。1936年,他担任红一军团代理军团长,率部西征并参与指挥山城堡战役。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担任八路军副参谋长,协助指挥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粉碎日伪军“扫荡”,发展壮大人民武装力量,取得了百团大战等许多战役、战斗的胜利。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扫荡,左权指挥部队掩护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等机关突围转移时阵亡,年仅37岁。牺牲后,延安和太行山根据地为其举行追悼会,并改辽县为左权县。左权将军也是中国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最高指挥员。
左权一生军事著作40多篇,对学习运用军事思想,对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档案报》2012年5月25日)。2009年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谭震林(1902年4月24日—1983年9月30日),别名梅城,湖南攸县人,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有“谭老板”的称号。
谭震林于1926年加入中国,曾组织发动家乡人民支援国民革命军北伐,开展农动。后在的领导下参与创建井冈山根据地,曾参加了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作战,1934年红一方面军开始长征后,谭震林留守苏区开展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谭震林是江南抗日根据地的开拓者,任新四军第三支队副司令员、第六师师长兼政治委员、新四军政治部主任、第二师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野战军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后第三野战军)副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浙江省委书记、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83年9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耿飚(1909年8月26日—2000年6月23日),原名耿在忠,字俊勇,湖南醴陵人,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
1925年加入中国主义青年团,1928年转入中国,于1930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历任红三军九师参谋、红一军团二师四团团长,红一军团一师参谋长,参与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红四军参谋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陕甘宁留守兵团三八五旅副旅长、晋察冀军区副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代表团副参谋长、晋察冀野战军参谋长、第十九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驻瑞典、巴基斯坦、缅甸、阿尔巴尼亚等国大使、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中央军委秘书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耿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唯一一位没有授予解放军军衔的国防部长。)、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2000年6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程潜(1882年—1968年4月5日),字颂云,湖南醴陵人,中事家、政治家,诗人,同盟会元老,国民革命军一级陆军上将。
程潜是清末秀才,同盟会会员,民革成员,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中华时期历任广东大元帅府陆军次长,非常大总统府陆军总长,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军长,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湖南、河南省政府主席,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1949年在长沙和平起义,同年出席北京全国政协。其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席,湖南省人民委员会省长、民革中央副主席等职。1968年4月5日病逝北京。
陈明仁(1903年4月7日—1974年5月21日),号子良,湖南省醴陵市洪源乡洪源村(今南桥镇洪源村)陈家岭人,中华陆军中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
陈明仁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在革命生涯中,历任国民革命军少将旅长、中将师长、军长、兵团司令官、湖南省政府代主席等职。1949年8月4日率部在长沙起义,后任第二十一兵团司令员、湖南省临时政府主席、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第五十五军军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荣获一级解放勋章。1974年5月21日在北京逝世。
杨得志(1911年1月3日—1994年10月25日),原名杨敬堂,字韶起,籍贯湖南省醴陵南阳桥(今株洲市渌口区)三望冲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
1928年1月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并于同年10月加入中国,曾参加湘南起义。历任红军第11师通信警卫排排长、特务连连长、炮兵连连长,红45师新编第93团长、红1军团第7师20团团长、第一师一团团长,参加长征。到陕北后,任红1师副师长,红2师师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685团团长、344旅代旅长、冀鲁豫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一纵队司令员、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华北军区第二兵团司令员、第19兵团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司令员、济南军区司令员、武汉军区司令员、昆明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1994年10月25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3岁。
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宋时轮(1907年9月10日—1991年9月17日),原名际尧,别名之光,出生于湖南醴陵北乡黄村,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
宋时轮于1926年进入黄埔军校第五期就读,1927年1月加入中国,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长征、东征、西征。抗战初期任八路军120师358旅716团团长,率部进军雁门关以北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历任雁北支队支队长、八路军第4纵队司令员、津浦前线指挥部参谋长、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方面执行处处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山东野战军参谋长、渤海军区副司令员。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司令员、第三野战军第9兵团司令员等职。先后参加莱芜战役、泰蒙战役、孟良崮战役、沙土集战役、梁山阻击战、宛西战役、宛东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宋时轮率部参与朝鲜战争,指挥长津湖战役,击退美陆战一师,回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高级步兵学校校长兼政委、军事科学院院长、中央军委教育训练委员会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和军事卷编辑委员会主任、中事百科全书编审委员会主任、中央军委战史军史编审委员会副主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1年9月17日在上海病逝,享年84岁。
张经武(1906年7月15日—1971年10月27日),又名张仁山,湖南省酃县(今炎陵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
13岁时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后在爱国名将樊钟秀创办的建军官学校就读,1930年加入中国,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员,陕甘宁留守兵团副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参谋长,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副参谋长、参谋长,西北军区参谋长,西安市警备司令部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副参谋长、中央军委人民武装部部长、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中央人民政府驻西藏代表、西藏工作委员会书记、中央人民政府驻西藏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办公厅主任、西藏军区第一政治委员、西藏工作委员会委一书记、中央部副部长。1971年10月27日在北京逝世。
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李立三(1899年11月18日—1967年6月22日),原名李隆郅,湖南醴陵人,中华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
1919年9月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回国加入中国,他先后在地方和中央担任工人运动领袖。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央工委书记,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等职,1967年6月22日在北京逝世。
唐子安(1912年—1982年),湖南株洲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曾任连长、营长、营教导员、侦察科长,晋察冀军区军政学校教务主任兼队长、第三军分区参谋长、游击军司令员,抗大二分校训练部部长,晋冀军区参谋长,晋察冀军区第四纵队参谋长,第十九兵团副军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第十九兵团军长,沈阳军区副参谋长、参谋长、副司令员、顾问。是第四届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
刘咏尧(1909年7月10日—1998年8月22日),湖南醴陵人,中华陆军四星上将。
刘咏尧 1922年毕业于湖南岳云中学,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在对陈炯明的两次东征中,表现勇敢,升任营长。1925年底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回国。1929年后在各级政训处任职,1935年8月任各军校毕业生调查处处长。抗日战争期间,历任国立中正大学校长、委员长侍从室第三处副主任等职。1945年入陆军大学甲级将官班学习,毕业后历任国防部军职人事司司长兼参谋次长、国防部人事司司长、部长办公室主任、国防部次长等职,并担任三义青年团中央干事会干事。1949年随撤往台湾,1951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同年退出军界,创办国防丛刊并自任社长,兼任台湾大学教授、设计考核委员会委员、中央评议委员会委员等职。
刘咏尧素有“儒将”之称,主要著作有《中国党史》、《政治学概论》、《人事行政论丛》、《人生哲学论》、《经济学概论》等。1998年8月22日病逝于台湾。
何孟雄(1898年6月2日—1931年2月7日),原名定礼,字国正,号孟雄,湖南酃县(湖南省炎陵县中村乡龙潭瑶族村)人。中国创始人之一,北方工人运动领袖,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政治活动家。
何孟雄早年在长沙求学期间,与、蔡和森等交往密切,建立了革命友谊。1919年3月入北京大学旁听,1920年3月在李大钊的指导和帮助下,加入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北京早期组织。1921年7月,中国成立,何孟雄是全国最早的53名党员之一。1921年底起,先后任北京地委书记、唐山市委书记、武汉市委组织部长等职。大革命失败后,曾任江苏省委常委、淮安特委书记、江苏省委常委兼农动委员会书记、军事委员会书记、南京市委书记上海沪东、沪中、沪西区委书记等职。1931年1月,何孟雄在上海被捕,2月7日英勇就义,年仅32岁。
张平化(1908年4月—2001年7月23日),原名张楚材,湖南酃县(今炎陵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
曾在武汉中央政治训练班学习,1927年11月加入中国,曾以营指导员身份参与北伐战争,后返回酃县,从事农动,参加创建湘赣革命根据地,后随红二军团长征。抗日战时期任八路军一二0师政治部宣传部部长,三五八旅政治部主任、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联军政治部副主任,哈尔滨市委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平化先后任武汉市委书记、湖北省委第二书记、中南局书记处书记,湖南省委第一书记、中南局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山西省委书记,湖南省委第二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央党校副校长,国务院农委第一副主任和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顾问。2001年7月23日在北京逝世。
廖海光(1915年—1993年),湖南省炎陵县龙溪乡秋田村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参加了湘赣边区反“围剿”战斗和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他指挥部队积极开展游击战,为巩固和发展胶东抗日根据地作出了贡献。解放战争时期,他参加了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青岛、长山岛等战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军区副政委,致力于部队的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建设。1993年2月20日在福州逝世,享年78岁。
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霍揆彰(1901年3月14日—1953年3月9日),字嵩山,湖南省酃县(今湖南省炎陵县)东风人,中华陆军中将。
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曾任师长、军长、集团军总司令、远征军编练副总监、云南警备代总司令、兵团司令官、湘鄂赣边区绥靖总司令等职。先后率部参加淞沪抗战、武汉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滇西反击战诸役。其中淞沪抗战,率第五十四军于罗店一役重创日军精锐,第一次长沙会战中,率七个军布防洞庭湖西岸,阻击并重创日军。1953年在台北病故。
刘鼎汉(1911年9月14日—2000年11月27日),湖南省酃县(现炎陵县)鹿原人,中华陆军中将。
1927年8月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武汉分校第7期学习。1930年到长沙从军,先后在54军、第8预备师、99师等任职。抗日战争中,参加过长沙第3次会战,在粤汉铁路与日军34师团激战两昼夜,歼敌上千,夺获大炮2门,及步机枪若干;衡阳保卫战中由敌后袭击,阻绝交通,截断日军后方增援及补给线,俘获日军94式火炮数门,战车10辆;在永兴仙水桥与日军战斗3昼夜,终于击败日军,收复萍乡县。1949年去台,1969年届龄退役,晚年撰述“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十八军军史”。2000年11月27日病逝。
刘鼎汉有“将军诗人”之称,自谓“丘八作家”。其著作有《打罗店》、《血战昆山》、《前卫的军队》、《西线归来》等。
冯子振(1253年—1348年),字海粟,自号瀛洲洲客、怪怪道人,元代攸州(今湖南攸县)人,元代散曲名家。
自幼勤奋好学,“于书无所不读”。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侍御史程钜夫奉旨到江南求贤,并向朝廷推荐了赵孟等二十名士,子振因而入京,授官集贤待制。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因写诗赞美桑哥,不料桑哥战败,冯子振受牵连,被遣送回乡。元贞元年(1295年)再次入京,官复原职。大德十一年(1307年)又被免职。延祐元年(1314年)官承事郎。晚年归乡著述。冯子振是著名文学家,其诗、词、曲、赋、文皆负名声。其中又以散曲《鹦鹉曲》最负盛名。杨朝英辑《太平乐府》,将冯子振《鹦鹉曲》列为开篇第一。贯云石评冯曲“豪辣灏烂,不断古今,心事天与”。亦工书法,以行草见长。至正八年(1348年)卒,谥文简。一生著述颇丰,著有《居庸赋》、《十八公赋》、《华清古乐府》、《海粟诗集》等。
蔡仪(1906年6月2日—1992年),原名蔡南冠,湖南攸县人,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1925年考入北京大学文学系,1926年加入主义青年团。1929—1937年留学日本。毕业于东京高等师范和九州帝国大学,1937年回国参加抗日救亡工作,1945年加入中国。1948年受党指派参加上海青运工作,主持《青年知识》杂志。1942年著述《新艺术论》,同年冬开始撰写《新美学》。1948年任华北大学教授,1950年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授,并先后兼任北京大学、人民大学教授。1953年调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文艺理论组长,研究所领导成员,以主要精力从事美学和文艺理论的研究,1978年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硕士和博士生导师。1992年2月28日逝世。
蔡仪对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理论和文艺理论多有阐述。著有《新艺术论》《新美学》《中国新文学史讲话》《唯心主义美学批判》《论现实主义问题》等10多种专著,还主编高等学校教材《文学概论》和《美学原理》,主编《美学论丛》《美学评林》等刊物。
《甲申十同年图》之李东阳像
李东阳(1447年7月21日-1516年8月17日),字宾之,号西涯,湖广茶陵县(今湖南茶陵)人,金吾左卫军籍,明朝中叶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
李东阳八岁时以神童入顺天府学,天顺六年(1462年)中举,天顺八年(1464年)举二甲进士第一,授庶吉士,官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1495年)以礼部右侍郎、侍读学士入直文渊阁,预机务。官至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他仕宦五十年,入阁十八年,死后赠太师,谥文正。
李东阳在文学与政治上均有很大建树,但他在正德初年刘瑾乱政时妥协退让,饱受争议。
黎澍(1912年2月7日—1988年12月9日),湖南醴陵人,中国历史学家。
曾就读于北平大学法商学院商学系,1936年加入中国。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历史研究》主编、中国史学会会长、中国现代史学会会长等职。1984年,黎澍在《历史研究》上发表文章《论历史的创造及其他》,1986年7月30日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章《再论历史的创造及其他》,促使中国学术界围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展开讨论,最终使中国学术界“基本上重新论证并确立了”该史观。
20世纪50年代汤飞凡与夫人何莲(左)、儿子汤声闻合影
汤飞凡(1897年7月23日—1958年9月30日),幼名瑞昭,湖南醴陵人,著名微生物学家、病毒学家,沙眼衣原体的发现人之一。
1921年汤飞凡从湘雅医学院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1925年被推荐去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学习;1929年回国,先后担任上海中央大学副教授、上海医学院教授;1935年赴英国国立医学院研究所进修;1937年回国,被任命为中央防疫处处长;1950年任生物制品研究所所长;195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58年9月30日在家自杀身亡。
汤飞凡是中国第一代病毒学家,最早研究支原体的微生物学家之一,长期从事微生物学、病毒学和免疫学的研究。
何炳麟(1877年6月27日—1966年),湖南省酃县中村乡(今炎陵县)人,岳云中学创始人,教育家。
出生于酃县中村乡一个乡村教师家庭,1900年参加衡州府试取秀才,1903年8月考取官费留日,进入日本东京工业学校电气科学习。1908年10月应聘到湖南高等实业学堂、湖南省立优级师范学堂任教,主讲《几何学》与《几何画》(即制图学)。所编《几何图学教科书》三卷为各高等、中等学校教材,名噪一时,被誉为湖南制图学教学的开山祖。1966年10月在长沙病逝,终年90岁。
他一生致力教育事业,从1909年创办南路公学堂到1966年的半个世纪里,培养了近两万名毕业生。有的成为著名的革命志士、社会活动家;有的成为作家、艺术家,有的成为专家、教授。新中国建立后,他受到党和人民的尊敬,是湖南省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湖南省教育工会副主席、湖南省政协副主席、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1956年7月10日,湖南省教育界在长沙举行座谈会。副省长谭余保代表省政府将"从事教育工作五十年成绩卓著"的奖状授予他。省教育厅和省教育工会联合赠送一幅"松鹤遐龄"的中堂湘绣以致祝贺。
易鼎新(1887年—1953年),湖南省醴陵县人,著名人士,电气学家和电工专家,教育家。
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5年获理科硕士学位。归国后,历任长沙高等师范学校教师、电灯公司工程师、杭州电厂厂长兼总工程师、湖南电灯公司总工程师、湖南大学教授、浙江大学教授。1948年11月,公推为湖南大学应变委员会主任。次年8月1日,率先通电呼吁长沙和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南大学校长、湖南省任命政府委员。1950年任省民革筹委会委员。著有《有线电报》、《有线电话》等。1953年3月15日病逝于长沙,享年67岁。
易鼎新既是卓越的工程技术专家,又是知名的大学教授,前期主要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后期主要从事教育工作,在这两个领域都作出了杰出贡献,任职杭州电厂任厂长兼总工程师期间,把这个半官办半私营的电厂改为公营,还清所有官僚和私人资本,并付以较优厚的利息,表现出经营电厂的高超能力和经验。任职湖南电灯公司总工程师期间,负责设备安装、调试和运行。两年即告成功,工程之巨,造价之廉,为当时华中地区所罕见。起草《长沙市电气事业计划草案》,对长沙电气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任湖南大学和浙江大学教授期间,主讲电炽学,原动力学,热工学,电厂设计等多门课程。从教三十多年,培养了大批电气工程师和学者。1949年任湖南大学“应变委员会”主任委员,为学校的顺利交接作出了贡献。
株洲市人文地图
⭐️历史名人录整理标准,以本篇为例,本地籍贯古今历史人物,在本地或在外地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进程中有积极重大的影响,在全国有较高的知名度,其事迹在民间中广为流传等。
⭐️排名不分先后,资料仅供参考,欢迎网友们补充、建言献策~
丨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外,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删除。丨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