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九月初十八字(1960年9月初十的阳历是多少)

龙行天下 2023-08-10 11:24:17 网友分享

「百个瞬间说百年」1961,“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1958年秋冬之间,开始发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了不少乱子。从1958年11月第一次郑州会议到1959年7月庐山会议前期,领导整顿人民公社,调整高指标,作了初步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风”、浮夸风、高指标和瞎指挥得到初步遏制,形势开始有所好转。

这期间,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得到一些新的认识。主要包括: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必须利用价值规律为社会主义服务;要以“农、轻、重”为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综合平衡是整个经济工作的根本问题,国民经济应当有计划按比例发展。

1961年1月,在北京举行的八届九中全会上讲话,要求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1961年要搞个实事求是年。新华社图片

随后,决心认真调查研究,纠正错误,调整政策。1960年11月,中央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要求全党用最大努力坚决纠正“风”;1961年1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以这两件事为标志,“大跃进”运动实际上已被停止,国民经济开始转入调整的新轨道。

1961年5月4日,周恩来在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县伯延人民公社进行农业调查。图为周恩来在伯延人民公社和社员肖书义谈话。新华社图片

在八届九中全会以及为准备这次全会而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号召全党恢复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作风。之后,、、周恩来、朱德、陈云、等中央领导人带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为系统解决农村人民公社存在的问题,于1961年3月主持起草《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农业六十条)。在条例起草和修订期间,全党的认识不断深化,开始逐步解决农民强烈反映的公共食堂等问题。

1961年4月8日,到湖南省湘潭县许家垅(河东人民公社河塘大队长塘生产队)进行调查研究时和社员许庆云谈话。新华社图片

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为各领域的调整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工业领域调整围绕降低钢产量等指标和整顿企业秩序展开。1961年9月,中央作出《关于当前工业问题的指示》,强调必须当机立断,把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的指标降到确实可靠、留有余地的水平上。同时,中央发布试行《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工业七十条),对于恢复和建立企业正常生产秩序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经济工作调整相配合,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也进行了调整。其中心内容是调整党和知识分子的关系,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以恢复正常秩序,保证各方面工作的顺利进行。为进一步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1962年3月,周恩来在《论知识分子问题》报告中,肯定我国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属于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强调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发挥科学和科学家的作用,使知识分子受到很大鼓舞。

总策划:周红军

监制:朱永磊 安传香

策划:翟子赫 王莹

文案:王莹

设计:樊珊珊

参考文献:

《中国简史》

《文献中的百年党史》

《中国历史通览》

图片来源:新华社

新华网新闻中心出品

【点击以下图片进入更多往期回顾】

讲述 | 60多年前,十万大军奔赴大漠深处……

当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时,这个地处西北沙漠里的航天城沸腾了。

我作为一个老航天人,看了电视实况转播后,万分激动难以言表。

回想起62年前酒泉基地7169部队建设者们付出的艰辛劳动、汗水与牺牲,我觉得,这是非常值得的。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我国开始着手现代尖端武器的研制,并于1956年成立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在聂荣臻元帅和钱学森院长的带领下,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调集全国优势资源与人才,在北京开始了尖端武器的仿制研究,也先后在哈军工、炮兵马列主义学院进行火箭、导弹专业人才的培养与探索,同时开始进行导弹部队的组建。

除此之外,另一支队伍也在秘密组建中,他们的目标是建设我国第一个西北导弹综合试验靶场。

我亲身参与了这一工程建设。

那是1958年3月,我所在的志愿军19兵团从朝鲜战场回到北京,改编成特种工程指挥部,代号为7169部队。陈士榘任司令员兼政委,黄文明任副政委,曾旭清任副司令,赵东寰任参谋长。他们秘密开赴大漠深处,执行这项机密建设任务。

黄文明(前排中间)到连队当“兵”,与连队领导合影。作者供图

因当时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中央要求加快导弹试验靶场建设速度,尽快保证导弹试验在1960年6月完成。于是,从1958年4月开始,由从全国各地抽调的十万大军组成的7169部队浩浩荡荡陆续开进戈壁滩。

此项工程为当时国防建设“天字第一号”任务。广袤的戈壁滩上到处是机器的轰鸣声,2555个建筑工地上昼夜能看到7169部队指战员们和施工人员的身影。

当年的建设场景。作者供图

各级领导同志深入到现场,与战士们一起住在地窝子里,同甘苦、共劳动,为早日完成这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不辞辛劳。

“3年时间不可想象。在苏联、在西方,没有15年是完不成这样浩大的尖端工程的。”一位苏联专家带着怀疑的目光不断摇头摆手地说。

然而,7169部队的指战员却憋足了劲要同“不可想象”较一回真儿。

施工部队面临的最大拦路虎是恶劣气候。冬季“黄毛风”一刮,寒冷刺骨,露天里工作常常会被冻伤;春秋季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帐篷会被刮倒,汽车会被吹翻;到了夏天,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是另外一种情景,毒而刺眼的太阳照得大地像个巨大的蒸笼。

我当时在基地司令部经常外出工作,每逢室外干活,上面晒得皮肤痛,下面烫得脚丫疼,强烈的紫外线照得两眼发黑,皮肤由红变黑。

当年的建设场景。作者供图

1959年5月,我跟随黄文明副政委到一个连队当兵。到了收工的时候,我同战士们挤在帐篷里睡觉,头几天闻到汗味、臭脚的酸味时还感到很难受,后来自己也很臭,习惯后也就睡得特别香了。那一段时间,我从来没有失眠过。

黄文明(第二排左三)到连队当“兵”,与全班士兵合影。作者供图

戈壁滩上的夜风很厉害。有一次,一阵狂风半夜把帐篷吹翻了,把干部战士都压在里边。大家被惊醒后,一个个吵吵嚷嚷地拼命往外爬。我当时身体素质比较弱,是最后一个被拽出来的。

到了1960年上半年,铁路已经通车,各工号主体工程基本完成,通往各号场地道路已经贯通,通信线路已架好,机场启用,水源地已能供水,电厂一个机组实现发电,办公楼、住宅楼、商场、电话局、礼堂、图书馆都已经完工,招待所已能接待客人。

建设工程后期,最急办的事是等待苏联专家速来安装各种设备。

到了1960年6月,60名苏联安装专家才飞来工地。这些人技术熟练、操作规范,在安装过程中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为了学到他们的技术,各单位抽调精兵强将紧跟这些专家,一对一或二对一跟着他们学习,想方设法把技术学到手。

工作中,多数专家愿意让部队技术人员观看他们操作,并边做边讲解设备性能、作用,教技术人员操作。但也有个别专家在安装设备时会把我们技术人员赶走,还发脾气,表示我们在旁边学习会干扰他的工作。

1960年8月,苏联军事总顾问巴托夫大将来现场看望苏联技术人员。他看了各工号的修建情况,在当天即对他们的专家宣布:你们的任务已经完成,明天就要回国了。

专家进场不足两个月,一号、二号的发射塔架以及设备安装任务才完成一半,怎么能说已经完成任务了呢?所有人都无法理解。

两三天后,军委发来电报,说赫鲁晓夫已撕毁中苏协议,要撤走在华所有专家,嘱咐7169部队和靶场使用单位20兵团同时做好欢送工作和专家撤离的善后工作,尽量减少损失。

为了确保按时完成工程施工任务,指挥部首长及有关部门同志与部队的技术人员共同研究未完成的工作。

由于有些技术不懂,我们不敢贸然去干,以致于不得不停下来,先把技术吃透、把情况判明,再继续摸索施工。

对于那些技术特别复杂、工程量大的工号,指挥部组织施工技术人员和设计单位、使用单位现场研究,不分昼夜集智攻关。

经过20多天的技术攻关,我们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劳动间隙,酒泉基地建设者们围坐在一起吃饭。作者供图

0029一期工程分布在4个工区,技术厂房和普通营房总面积有近50万平方米,铁路干、支、站线达300公里,永备通信架空线路达5000公里,土(泥)石方600余万立方米。

全区包括技术阵地、发射阵地、特种燃料库、观测站、遥控站、收发信台、气象站等41个场区、2555个建筑物施工全部完成。特种工程营房、铁路、公路、电力、通信、给排水、设备安装等多项工程提前完成,质量达到验收标准。

在大漠中,战士们修筑起的机场跑道平展光洁,延伸到远方,显得格外醒目,连美制U—2高空侦察机都时不时飞到这里一探究竟。时至今日,那条机场跑道仍然完好无损。

1960年9月10日,西北导弹综合试验靶场用国产燃料发射了一枚苏制P—2近程导弹获得成功,这证明了我们所建工程设施技术标准完全符合要求,经受住了实弹的考验。

1960年11月5日上午,在1号阵地上,我国研制的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点火发射,飞行了560公里,精确命中目标,宣告中国拥有了自己的导弹武器。

至此,“两弹一星”事业发展的大幕徐徐拉开。

1961年1月初,在试验靶场招待所大会议室,在张爱萍将军的主持下,7169部队正式将首区西北导弹综合试验靶场移交给20兵团使用、管理。

在新疆、青海等工区总移交后,7169部队10万干部官兵悄悄撤离了西北地区。

为防止绝密工程被泄密,7169部队和地方施工单位连一张图片、一份资料、一份报纸都没有带出驻地。

这段“两弹一星”事业初创历史的开篇部分,在严格遵循着保密纪律的自律中,被永久封存在7169部队10万人的记忆里。

很少有工程建设者再回到艰苦创业、流血流汗的酒泉基地,只有牺牲的几十位烈士长眠在基地烈士陵园,诉说着久远的故事。

1965年元旦之夜,主席在城楼上,来到解放军高级将领们中间。

毛主席走到陈士榘和张爱萍面前,停了许久。他一只手握住陈士榘的手,另一只手指着张爱萍笑着说:“你们(指工程兵)立了功,他们(指国防科委)出了名;你们做窝(建成两弹基地),他们下蛋(成功发射导弹、原子弹),我们中国人说话算数了!你们都立了大功!”

新时代,航天事业一代又一代的建设者在续写着“两弹一星”事业的辉煌篇章,在航天建设史上,7169部队就是这戈壁沙漠中一座无名的丰碑。

(本文作者系原第七机械工业部政治部副主任)

文字/吕若平

铁十师三次参加“两弹一星”国防工程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作者/王民立

看着这张图片,知道这是哪里吗?

铁道兵十师三次参加两弹一星国防工程,同时期又三次上青海修建青藏铁路

这是铁道兵唯一有这样传奇经历的部队。

历史为什么这么巧合都选择了这支部队?他有什么传奇?

从我八岁起,就先后到过这些地方,尽管当年由于保密,父亲并没有告诉我们,他们在干什么,但是已经在我幼小的心灵埋上了神秘的种子。等及年长,渐渐知道了,那是怎样一种惊讶,怎样一种震撼,怎样一种自豪!为自己的父亲、为自己、为铁十师、为铁道兵!

很多人都不知道铁十师三上青藏线,以为是两次上去;很多人只知道参加了酒泉基地专用线建设,不知道原子城的各条支线都是铁十师修建;很多人更不知道铁十师参加了国防五院的基础建设,包括几条支线。所以我要把这段历史整理出来。

早就想写这段历史,但是这段历史时间跨度长达二十六年,几项工程同时或者交叉进行,纷繁复杂,要表述清楚很不容易。

首先自己要读史,自己要搞明白才能理出头绪来。

内容那么多,怎么说得清楚呢?最好的办法是按照时间排序,以日志的方式来展示这一段传奇的历史。

每一小段记录,寥寥数语,其中不知道发生了多少故事,在此都难以细述,姑且先以大纲记之,待有时间有机会再慢慢道来。

第一篇 酒泉基地的开路先锋与第一次修建青藏铁路

自从我国第一枚地地导弹在这里发射成功,从此,他们创造了我国航天发射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13个第一”。第一枚国产导弹准确命中目标,第一次成功进行“两弹”结合试验,第一次成功发射“东方红”人造地球卫星,第一次成功发射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第一次向南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第一次为国外提供卫星搭载服务……

当年,这里是保密单位,现在已经解密,大家知道了这里是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东方航天城。

酒泉基地范围很大,确实有一部分在酒泉境内,但是东方航天城却在内蒙古的额济纳旗。

知道当年建设基地的时候,所需的物资是怎样运进去的吗?是谁给基地修了一条条铁路吗?只有铁路修通了,建设基地所需要的物资和人员才能源源不断的运进来,所以说,修路的人就是开路先锋。

1959年暑假,我八岁的时候就去过那里。

一、移师西北修建中国第一个航天基地专用线

当年通往酒泉卫星基地的专用线清绿支线就是要通过这样的沙漠。

1958年三月,铁十师在相继完成南(平)福(州)、兰(溪)铜(官坝)铁路专用线(新安江水电站铁路专用线)的施工任务后,于3月23日,奉铁道兵“着令铁十师移防西北修建国防铁路专线”的命令,师党委决定,由后勤副师长王清潭率先遣设营组立赴甘肃清水镇设营,28日到达后立即划分团设营点。

这条铁路专用线多年来一直是保密的,现在已经解密,它就是著名的酒泉基地铁路专用线,也是至今中国唯一仍旧由军队管理运营的铁路专用线。

4月3日,师派出曹锡林、梁志恒等人参加兵部总工程师华云章和苏联专家安东诺夫组织领导的清绿支线踏勘小组,从清水出发,进行为期11天的实地勘察,以确定路线的走向;临行前,兵部副司令员李寿轩在清水为勘察人员送行,鼓励官兵克服困难,为国防铁路专用线找出一条最佳线路方案。

当年,在设计图纸还没有出来的情况下,为了抢时间,先由铁十师、铁道兵和苏联专家现去考察,找出一条最佳线路方案的。

由于施工图纸还没有出来,为了节约时间,铁十师就按照铁路大致将要经过的路线确定若干个点,各个团、营就先于施工图纸安营扎寨了。

从接到命令到部队出发只用了两个多月时间。

4月12日到14日,师在浙江省兰溪召开一届八次党委扩大会,师长李兴弟传达兵部关于修建清绿国防专用线任务的命令,对这条位于沙漠地区的铁路作了情况介绍,要求团一级做好保密工作。

5月7日,遵照师司令部下达的移防命令,部队完成形势任务、保密、登车教育,即日起四十七、四十九、四十六、四十八团、师直机关和五十团计5182人,依次自浙江、江西移防甘肃清水,历时40天,至6月14日结束;师机关驻甘肃清水镇、四十六团住金塔县营盘村、四十七团驻酒泉市莲花寺、四十八团驻内蒙古额济纳旗路口村、四十九团驻酒泉市半坡村、五十团驻酒泉市下河清。

1958年,是志愿军从朝鲜撤军的最后一年,经历过朝鲜战场搏杀的志愿军官兵,刚回国又风尘仆仆地奔赴艰苦的西北国防建设第一线。

5月13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二分部九大站站部,辎重七营、十营,三分部第三道路营,十三大站三个辎重连,五分部军士教导营、二十、二十一大站各一个连奉命改编为辎重团(辖一、三、四营),计3121人;于25日从朝鲜价川回国,移防半坡村,配属十师施工(后改为铁十师独立团)。

与部队移防的同时,设计单位也在抓紧勘测设计。

5月14日,第一铁路设计院第七综合分队完成清绿支线0~150公里、兵部勘测队完成150~191公里及90~216公里改线设计技术文件,移交师施工技术处。

有了设计图纸,就可以进行任务划分、兵力配置及工期部署了。

5月20日,师在清水召开工程会议,就清绿支线任务划分、兵力配备及工期进行部署,49团承担k0~k20公里段(清水——黄沙窝)、47团承担K20~k70公里段(黄山窝~夹山)、46团承担k70k~130公里段(鼎新北——青头山)、50团及铁三师3个土方机械连配各团施工,工通连负责全线通信、信号工程;要求十月底铺轨通车。

因为这是一条保密线路,所以确定在清绿线建成之后,将要由部队自己担负运营管理,于是,5月22日,奉铁司务字第526号令,铁十师在清水组建清绿支线新管科,总定员758人,李云山任科长。

万事俱备,同日清绿支线正式开工。

为了加快工程建设速度,不断的有援兵驾到。

6月9日,奉总参命令,广州军区第二道路营500余人移防金塔县上夹东设营,改编为铁十师独立二营,配属四十六团施工。

6月12日,由回国志愿军改编的铁十师独立团、由广州军区调来的部队改编的独立二营,分别在驻地召开施工誓师大会,提出了“向沙漠开战,打响清绿线施工第一炮”的响亮口号。

援军继续到达:6月14日,奉总参命令,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六道路营576人自朝鲜回国,移防至金塔县上元社,改编为铁十师独立一营,配属46团施工。

二、仅用四个月 实现了边设计边施工边运输 加快了卫星基地的建设

各路援兵到达,向陌生的沙漠开战。

6月21日,47团五连在施工中因地下水导致流沙、坍方严重而停工,该连战士开动脑筋创造“里外齐挖模型下沉法”和“随挖随打桩随向外抽水法”,有效避免了坍方,保证了工程施工顺利进行, 施工处立即进行总结并向全师各工点推广。

接收任务后仅仅四十天,6月30日,49团就完成k0~k20公里段路基桥涵工程,除留少量人员完成收尾工程外,其余官兵承担铺轨基地专项工程,为正线铺轨做好准备。

7月1日,因洪水期将至而修桥材料尚无,为了抢时间,经上级批复,黑河一号、二号大桥和大坝渠中桥采用木便桥施工,待通车后再建正桥;四十六团六连、四十八团五连即日起在三座正桥附近开始挖基打木桩修便桥。

7月6日,独立团四连日完成土方14000立方米,其中9日该连十四班人均完成土方23.1立方米,创全师施工以来最新记录。

那时候,部队还是依靠人工运输送料,自己没有机车。为了提高施工进度,需要机车运料。于是,7月21日,师租借乌鲁木齐铁路局机车一台送料,铺轨日进度提高到1.75公里。

在清绿线施工阶段,铁十师的专业化队伍逐步形成。

7月24日,师独立建筑给水营组建完毕,下辖三个连,徐志超任营长(徐志超营长后任铁十师政委,现已经九十多岁,住西安),车玉荣任政教。

为了加快施工进度,铁十师采取了边施工边铺轨的办法。

7月29日,47团完成k20~k70公里桥涵工程,铺轨进入47团管段。

8月1日,在庆祝建军31周年之际,金塔县政府为感谢四十六团对该县各项工作的支援,刘县长带领县委、县人委20多名干部和县剧团,带着800斤牛肉,500斤蔬菜和两面锦旗到团驻地慰问官兵。

9月1日,师党委向全师官兵发出“苦战两个月,争取十月底铺轨到终点”的号召,全师掀起新的施工高程。

9月2日,46团完成k70~k130公里段路基、桥涵工程,铺轨顺利进入46团管区。

部队是人员密集的单位,比较容易发生传染病流行,铁十师历史上就很重视用中医中药治疗传染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1958年9月10日,师流行痢疾,卫生营李光泽营长用黄柏制作蜜丸,临床使用,疗效达70%~80%。

正式开工仅仅四个多月,10月1日,清绿支线就开始为7169部队运输物资了,实现了边设计、边施工、边运营的既定方案。

图片为额济纳旗境内的黑河。黑河发源于祁连山北麓的中段,穿河西走廊,经居延海,进入额济纳沙漠地带。历史上也称为“弱水”。

图片为清绿支线,这是中国铁建报社梅梓祥主任保存的珍贵照片。

三、克服重重困难,提前铺轨到终点

1958年10月10日,黑河一号便桥、便线工程竣工。

10月13日,日铺轨6.3公里,创清绿支线铺轨以来最高记录。

10月24日,铺轨至167.08公里处,因轨料用完,暂时停工。

12月8日,师召开整编会议,其中第(6)项决定是保留四十九团番号,将大部分干部、战士调铁八师,以撤销的独立团大部分干部、战士及五十团机械连重编四十九团。

12月15日,师召开工程会议,决定由重新组建的四十九团继续担任铺轨任务,要求四十九团成立铺轨指挥部,针对轨料型号不一的问题,确定正线一律铺标准轨,岔线铺其他型号的轨。

1958年,刚刚成立八年的新中国,钢材产量不足,清绿线曾经因为轨料不足而停工、又因为轨料型号不一而只能采取正线用标准轨,岔线用其他轨的权宜之计。

是年,清绿支线完成路基土石方255.9万立方米,桥梁432成桥米,涵渠609.6横延米,正式房建8213.7平方米,通信902对公里,正线铺轨172公里,站线14.14公里。

时间翻到1959年。

1959年1月6日,师在清水召开二届二次党委扩大会议,总结了1958年的工作,布置了1959年的任务,会议通过了《关于迅速铺轨到终点的决议》。

同日,清绿支线正轨铺至184.89公里处,因标准轨用完,奉师部命令,四十九团兵分两路开始在河东里铺设14号岔线(17公里),在清水铺设砂线(3.3公里),至17日完成。

1月9日,师在清水召开工程会议,研究并布置了第一季度施工任务,根据兵部“着令铁十师修建桥(湾)——米(墩)支线的电示”精神,会议决定四十七,四十九团完成清绿线管内尾工和铺轨任务后,于二月中旬移防新区。

1月10日,青绿支线沿线发生沙尘暴,八级大风刮起的黄沙将部分路基埋没,正线铺轨暂停,全师官兵投入清沙整道战斗。

1月30日,正线铺轨至黑河二号木便大桥(该桥长172.06米),经过两天突击施工,完成14孔桥梁架设任务,并铺设道岔四付,桥头煤水线1.91公里。

2月2日,遵照铁道兵指示,铁十师新管科扩编为新管处,李云山任副处长,郝润贤任副政委,王世路任政治处主任。

2月6日,正线铺轨至199.7公里处,四十九团奉命撤到14号线及清水石渣线铺轨;四十八团组成人工铺轨队,继续完成正线剩余之40.953公里铺轨任务;全团官兵冒零下20多度严寒,披星戴月,履雪践霜,奋战17天,比计划提前三天,于2月17日(正月初十)铺轨终点站绿园和平里。

春节期间,铁十师的官兵没有休息,冒着零下20多度的严寒施工,提前完成了全线铺轨任务!

2月17日,铁十师赵宗宁、谭年生等65人出席铁道兵在北京召开的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中央领导人、周恩来、彭德怀在会议期间接见全体代表,毛主席说:“你们要多快好省地建设铁路”。毛主席亲自接见铁道兵官兵并且做了指示,说明了对铁道兵的重视,极大鼓舞了铁道兵指战员的士气。

四、清绿支线正在建设中 铁十师一上青藏线与平叛

1959年2月25日,根据兵部司令部2271号关于“铁十师停建桥米线,承建青藏线泉吉峡东——格尔木170.776公里干线任务”的命令,师在格尔木组建青藏线先先遣指挥所,参谋长王青潭任指挥。

1959年初,中国的经济并不宽裕,为什么急着要修青藏铁路?让我们先回溯一下历史,就可以理解了。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就西藏和平解放达成了十七条协议。在《十七条协议》签定后的8年时间里,封建农奴制的卫道士们一再制造事端,直至发动叛乱,1958年叛乱武装不断扩大。此时,青藏铁路必须尽快修建,铁道部宣布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开工。

1959年初,尚在西北地区修建中国第一座航空城酒泉基地铁路专用线的铁十师迅速分兵南下,满怀豪情,踏上青藏高原。

与此同时,清绿支线的建设和酒泉基地所需的物资运输工作仍在进行中。

3月16日,黑河解冻,冰凌冲击清绿支线两座大桥,四十六、四十八团组织官兵立即投入防凌保桥战斗,炸断冰带,确保桥墩安全,经过四昼夜连续奋战,大桥安全无损,全线运输畅通。

3月20日,针对清水车站大量物资、机械积压堵塞问题和7169部队党委要求,师决定从即日起开展“百日安全运输140万吨物资突击运动”。

兵分两路,3月27日,四十七团机关及赴青藏线的先头部队一、二营在峡东举行誓师大会,出席铁道兵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归来的刘德荣在会上传达了毛主席要铁道兵多快好省建设铁路的指示,各连、排、班代表争表决心,互下战书,在修建青藏铁路任务中,争取再为人民立功。会后,先头部队分批出发,至4月7号到达格尔木。

4月9日,《铁道兵》报二版刊登世界上最高的铁路——青藏铁路(新线介绍材料),编者按提出十师各连队参考这个材料,对士兵进行动员教育。

西藏在1959年3月发生了全面的武装叛乱。

在昆仑山下的铁十师部队还真的参加了追击叛匪的战斗。

4月10日,四十七团一营一连在青藏线担任看管昆仑桥任务时,得知有一小股叛匪抢夺牧民牲畜粮草后逃跑,该连一个排紧急出动追击叛匪,缴获被抢牲畜、物资,及时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师政治部通令嘉奖。

五、清绿线移交 铁十师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永载史册的贡献。

图片中的红点就是酒泉市清水镇半坡村,它的南侧就是祁连山脉,它的东侧和北侧那条铁路线就是清绿支线。

1959年我父亲所在的四十九团没有去修建青藏线,而是留在了清绿支线,团机关就驻在半坡村。

先期去修建青藏线的部队驻在格尔木至锡铁山一线。

1959年的格尔木地区,还是一个人烟稀少的荒漠之地,为了保障施工部队的粮食充足,部队发扬了延安精神,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自己开办农场。

4月15日,师格尔木农场开垦的3134.5亩荒地,开始春播。

这边,清绿支线的建设和运输工作也很重要,由师长、政委亲自负责。

4月24日,(1)师长李兴弟、政委张少华、副总工程师孙祺荃参加清水铁路运输联合指挥所召开的运输工作会议,为改善清利支线的运输状况和加快支线铺轨、整道、加固工程达成3点协议,决定从5月1日起,开行10对列车;(2)师在清水召开车管工作会议,决定从五月份起开展比爱车、守纪律、行车安全运动。

4月29日选调195名官兵转自清绿支线工作(落段)。

四月底,师在清绿支线沿线和驻地植树15200株。

5月1日,清绿支线房建工作全面展开,计76栋13416.28平方米。

5月22日至23日,中央军委检查团来清绿支线对施工、运输进行全面检查,对铁十师施工质量、进度均感满意,检查团团长提出清绿支线1960年六月底竣工移交。

6月6日《铁道兵》报二版刊登铁十师继承和发扬我军光荣传统、在西北荒原积极开展农副业生产改善、官兵生活减轻国家负担的先进事迹。

6月16日,清绿支线黑河二号大桥正桥工程开工,该桥5墩2台,全长157.8米,由四十六团二营负责施工,于1960年7月15日竣工。

1959年6月18日,周恩来总理对铁道兵担负修建的清(水)绿(园)支线工程做出指示,要求抓紧上砟整道、线路维护以及通讯信号设备的安装,加快工程进度。

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清绿支线的工作具体到上砟整道、线路维修、通讯信号设备的安装,说明了当时中国政府对这条铁路是极其重视的。

铁十师当然各项任务都在抓紧进行。

7月15日,针对和平里车站重大撞车事故,师决定从即日起在全线开展群众性安全教育检查运动,为期一个月。

7月16日至17日,黑河连续三次出现大的洪峰,各团抽调兵力投入防洪战斗,官兵提出“有人在就有桥在”的口号,确保大桥安全行车。

7月30日,根据7169部队要求,师完成82.22公里岔线铺轨任务,拆除了31.95公里不再需要的岔线。

8月11日,兵部工程技术人员同铁十师司令部共同完成黑河1号、2号大桥(正桥),大坝渠中桥(正桥)设计文件,移交担负施工的四十六团。

8月25日,师在清水召开冬季施工和防务工作会议,传达贯彻兵部提出的“全体总动员,鼓足干劲,迅速掀起增产节约运动,创造辉煌成就,迎接国庆十周年”决议,会议决定,从九月份起,全线开展高产、优质、安全、节约竞赛运动,务必于11月底完成收尾配套工程,按计划撤出,进行冬季修整和训练。

9月8日,根据国防部五部和铁司指示,组建青绿支线铁路管理处,定员1484人,该处由铁十师和0029部队共同组建,处长卢云彩(0029部队)、政委郝润贤(铁十师)、副处长毕恩浦(0029部队)、李云山(铁十师)、政治处主任许守华(铁十师)。

9月15日,由四十六团施工的大坝渠中桥(正桥)正式开工。

9月19日,清绿支线九个车站信号工程正式开工。

10月30日,青绿支线自1958年8月以来,开展临管运输14个月,共为7169部队运输各类物资、器材132.15万吨,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永载史册的贡献。

这也是用最好的成绩向周恩来总理的汇报!

我父亲所在的四十九团没有去青海参加青藏线一期工程的建设,他们团继续留在清绿支线负责铺轨任务。

1959年暑假,我外婆领着我们家四个孩子:最大的12岁、老二11岁、我8岁、最小的弟弟7岁,我们乘火车,慢车硬座,倒了两次车,坐了整整七天的火车到了甘肃清水。下车的时候手脚都坐肿了!

那时候清水火车站前面都是军用帐篷,蔚为壮观。我们找到了四十九团接待处的那个帐篷,住了一晚上,第二天有一辆吉普车把我们送到到祁连山下的半坡村。

好多解放军叔叔都在传说:那个王总家的孩子真厉害,一个不识字的老太太领着几个孩子就找来了!那时候我父亲还在工地上,警卫排的排长把我们安排住在一个老乡家里。那是我见过的最贫穷的村子,不知道如今半坡村变成什么样子了?很想去看看。

那边厢,青藏铁路的准备工程也在加紧进行。

11月5日,四十七团提前56天完成青藏线格尔木房建19328平方米,完成投资302万元,为青藏线的工程施工做了充分的准备。

11月18日,师司令部下达第2271号移防令,48团机关及直属连队、二营、47团三营(欠七连)奉命分批撤出清绿支线,移防山丹、临泽进行军训,48团在清绿支线成立指挥所,指挥一、三营继续完成k150+664~k240+377公里段正线及7,9、11、13号支线、和平里车站货物线养路、维修工作。

11月25日,总参军交部、工程兵部、铁道兵部、兰州军区军交部、兰州铁路局、7169部队、0029部队及铁十师组成清绿支线检查验收委员会(主任陈士渠,副主任刘克、李兴弟)对全线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检验。总评基本优良,确定于1960年1月正式移交。剩余工程(主要是正桥)继续由铁十师完成。

12月1日,南福线经国家验收,质量总评优良,正式移交福州铁路局运营。

至此,铁十师同时承建的三条铁路:南福线、清绿线、青藏线中的一条铁路——南福线铁路圆满完成任务,正式移交给国家运营。

1960年,1月15日,铁十师与0029部队铁管处在清绿线的和平里正式签字,清绿支线移交。

(1962年6月30日,由四十六团承建的和碱支线竣工移交,受到中央军委、国防科工委通令嘉奖。

至此,铁十师位酒泉基地修建的清绿支线李和碱支线全部完工,历时三年多。)

铁十师不仅为酒泉基地修建了清绿支线、和碱支线,并且铁路一直运行至今,已经七十二年,经受了历史的检验;在修建清绿支线的同时,还负责了清绿铁路的临管运输,共为7169部队运输各类物资、器材132.15万吨;部队撤出后,还给清绿支线留下了一支铁路运营管理的骨干队伍;甚至还给清绿支线沿线和驻地植树一万五千二百株。铁十师的功绩永载史册!(待续二至四篇)

作者王民立,原铁十师(铁五师)

编辑:山峡人

来源:新华号 山峡人

1961年表侄进京告“御状”,主席亲切接见:我给你两个特权

1961年1月14日,新华门前迎来了一个不速之客,只见此人皮肤黝黑、身材消瘦,一身农民装扮。

警卫员见状,立马将他拦了下来。然而,这位青年农民十分自信的表示要找毛主席。

警卫内心很是惊讶,能找毛主席的人来历都非同一般。

这个青年农民表示自己名叫贺凤生,毛主席的表侄儿,他还拿出毛主席寄给贺家的信件,证明自己身份。

一周后,主席亲切接见了农民儿子贺凤生,临走时还表示要给他两个特权。

很多人好奇,毛主席亲戚无数,为何偏偏对贺凤生如此高看?他又给了贺凤生哪些特权?

一、贺晓秋给毛主席写信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城楼上主持开国大典,并宣布亿万中华儿女从此站立起来。

消息传出后,中华儿女无不激动落泪,大家纷纷称赞毛主席是“东方红”、“人民的大救星”。

很快,毛主席成为开国领袖的消息传到湖南湘潭老家,传到贺晓秋耳朵中。

最初时,贺晓秋还有些不敢相信,他没想几十年没见,当初那个聪明机灵的表哥竟然成了新中国的领路人。

原来,贺晓秋是湘潭县韶山乡韶光村人,比小5岁,其母亲是毛主席姑姑,因而两人是姑表兄弟关系。

又因为韶光村和主席老家相聚才不过10里路,因而两人一同度过了欢快的童年,每到农闲时节,两家人都会串门,也会带着表弟四处游玩,游泳、爬树、抓鱼等。

到了上学的年龄,贺晓秋要求和表哥在一所学校读书,就这样他们在一起同窗5年,其感情更是亲密无间。

然而,1911年春,17岁的为了追求真理,寻找救国之路,选择来到长沙读书。贺晓秋十分不舍,向母亲提议也要跟着表哥一同读书。

不过贺晓秋母亲没什么文化,不明白读书的重要性,反而认为乱世中求学没太大用处,还不如早早辍学干点活,减轻父亲负担。

就是在这一时期,兄弟俩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其日后的人生轨迹也大不相同。

贺晓秋很小时就一直崇拜表哥,得知他已是开国领袖,发自内心的高兴和自豪,那天中午,他还特意多准备了几个酒菜庆祝。

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层面还没有稳定下来,各地也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现象,再加上个别干部滋生骄傲情绪,一些政策并没有以农民为立场考量。

贺晓秋对这些现象十分不满,进而决定主动写信给毛主席,希望主席能够重视基层管理,如果不及时纠正,那农民的积极性将会被挫伤。

毛主席和斯大林(油画)

不过,这封信寄往北京之时,毛主席正在莫斯科出访,因而没能第一时间观阅。

不过对于百姓们写信,主席是十分支持的,不管是亲友还是普通人,写的信他都会去重视,并进行自我反思,悉心听取民众的意见。

回到国内后,毛主席又因公务繁忙,信件积压太多,因而直到1950年4月19日,他才看到一封来自湖南华容的信。

打开后,得知是表弟贺晓秋来信,他十分高兴,没想到当年的玩伴依旧健在,且对国家大事非常关心。

信中,贺晓秋先是夸赞新中国后耕者有其田,生活有了着落,又直截了当的批评地方一些问题。

当时,毛主席的亲属写信多是有求于他,不是求个一官半职就是求个碎银几两,贺晓秋的来信让主席眼前一亮,他当即提笔回信。

信中,毛主席先是感谢表弟纠正一些问题,又在结尾时写下“如有所见,尚望随时告我”。显然,他希望表弟能多多将基层情况反映给自己。

同时,毛主席考虑到贺晓秋一家生活困难,养活一大家人口不容易,又从稿费中拿出300元,连同这封信一同寄过去。

贺晓秋没想主席真的会回信,而从这封信中,他发现过去那个认真负责的表哥一直没有变。此后,他也经常反映基层存在的问题,从而让主席更为直观的了解百姓生活状态。

渐渐地,双方的通信也多了起来。不过就算如此,贺晓秋也没想着去沾一沾表哥的光,前往北京求个职位,这让毛主席很是欣慰。

其实,贺晓秋一直想和主席叙叙旧,可奈何他身体不佳,已无法出远门。

1960年11月,62岁的贺晓秋因积劳成疾,常年落下病根,身体拖垮而离世。临终前,他将孩子们叫到身边,嘱咐一定要让儿子贺凤生去一趟北京,完成他一直以来的心愿,并将农村的真实情况反馈给主席。

二、毛主席表侄进京告“御状”

当时,贺凤生正在医院看病,没能有机会见到父亲的最后一面,为此他十分自责。而父亲的临终嘱托,他也挂念在心中。

1961年1月14日,贺凤生风尘仆仆来到了首都北京,因这是他第一次前往京都,内心十分紧张。

到了北京后,他经过打听得知主席在办公,立马乘坐公交车前往。

不过,毛主席贵为开国领袖,自然是不可能随便让人过去拜见,不然主席不用办公,每天都要忙死。

贺凤生并不懂这些,也没有提前给主席写信,结果刚到新华门就被门口警卫拦住。

贺凤生老老实实禀告,称想要找毛主席汇报工作事宜。说话期间,他又将大队介绍信递给警卫员。

警卫员看着这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心想着一个生产队长也敢自称来北京找毛主席上报工作,心中不免有些不快。

单单一张大队介绍信,显然是不够看的,警卫员又礼貌性地问他是否有其他证件,万一此人是毛主席亲戚呢。

贺凤生也能理解为何警卫员会这么严格,主席的安全是第一位,如果随便什么人都可以进去,混进一个特务怎么办?

贺凤生将自己的蓝土色布袋子拿出来,找到两封信,一张是毛主席给其父亲的回信,一张是中央办公厅的信。

警卫员看了这两封信后,这才了解贺凤生身份不简单,随后将他安排在中央办公厅的闯桥招待所内,等待上级指示。

不过此时毛主席正在杭州视察,贺凤生一时半会见不到主席,只好多住了几天。

同年1月22日,已经在招待所住上一周的贺凤生,终于等到了消息。

来人是招待所所长,他解释主席刚回到北京,听说表侄前来做客,特意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见。

所长还指示,让贺凤生可以提前写个提纲,主席刚从外地回来,公务繁忙,时间非常珍贵,不能耽搁太久。

贺凤生听了后点点头,他开始仔细思考要向主席汇报什么。

不过他也思考,主席日理万机,有没有时间听自己汇报基层真实情况?是聊聊家常还是汇报情况呢?如果说得不太好听,主席会不会生气?

贺凤生脑海中浮想联翩,他没见过毛主席,不知道主席的为人和性格,可就在他思考中,一辆黑色小轿车来到招待所门前。

贺凤生上了车后,经过七八道岗,晚上7.30分准时来到毛主席会客厅。

8点钟左右,毛主席来到会客厅,贺凤生连忙起身迎接,主席伸出温暖而有力的大手握了过去。

贺凤生激动不已,没想到主席一点架子也没有。

毛主席得知他已在北京待了7天,先是“自罚三杯”,表示自己昨天才回京,听闻秘书说有亲戚来见,百忙之中抽空见面。

主席看着贺凤生,用家乡话幽默地说道:“像,实在是太像你老子了!”

主席又问道:“寄给你治病的钱,是否收到了?”

毛主席和群众在一起

原来,1960年下半年,贺凤生参加隆西公社隆庆大队水利兴修工作,不幸从高处摔下骨折,来到地方医院后,因当地医疗条件差,不接收,又只能转而来到长沙大医院。

然而,当时长沙医院虽然有能力治疗,可没有介绍信是不准许农民入院治疗的,贺凤生听闻看个病还要找关系,当场怒了。

可治病要紧,他只好将主席的信拿出来,表明自己身份,医院核实后才准许他入院。

不过因家里贫困,根本没那么多钱治病,贺晓秋只好给向毛主席求助,主席得知后给其寄去了300元钱,并邀请他来北京叙旧。

过了半个月后,主席又担心表弟家里生活困难,再寄出100元给贺晓秋。

贺凤生对主席说钱已经收到,这么多钱足以解决家里的生活问题。不过他也担心这是公家的钱,如果是这样他内心会自责不已。

毛主席见他如此顾全大局,很是欣慰,表示这是他写稿赚的钱,亲戚有困难,他自然会帮助,怎么能从公家那里拿钱呢。

其实,多年来,毛主席对需要帮助的亲属一直慷慨解囊,而所花的全是自己的稿费和工资,但他本人生活简单,9年没买过新衣服。

说到这里,主席又和贺凤生聊起其父亲贺晓秋,主席深情地说:“自1927年和你父亲分开后,再也没见到他了……你父亲身体如何?我还欠他的光洋喔!”

毛主席

说到这里,贺凤生心情沉重起来,表示父亲农历1960年十月初八就病逝了,他最大的遗憾就是没去北京和主席你叙叙旧。

毛主席听了后沉默了许久,责怪道:“应该给我拍个电报嘛,起码我可以发个唁电、送个花圈。”

贺凤生解释道自己当时在医院治病,没在家里,哥哥没什么文化,不懂这些。

贺凤生抬头望过去,发现主席眼角闪烁着泪花。

而此时的毛主席,往事涌上心头,他感慨道:“你父亲是我的救命恩人呢……我怕早就不在人世了。”

贺凤生没想到父亲和主席还有这样一段经历,在主席的娓娓道来中他这才知道那段峥嵘岁月。

三、贺晓秋曾两救主席的命

在长沙读书期间,接触到了进步思想,开始关心祖国的命运和社会的发展方向,并励志寻找一条救国救民之路,而在寻求真理的途中,主席的军事才能也展现出来。

此时的贺晓秋,已辍学回家,安心当了个富农子弟。

不过毛主席并没有和表弟断开联系,他经常写信给表弟,探讨时局、追求真理和进步思想。

1917年1月30日,毛主席母亲举办50大寿宴会,贺晓秋一家作为亲戚,自然会出席宴会。而毛主席得知后,也急忙从长沙赶回家中。

贺晓秋听闻好久未见的表哥回来,早早就来到毛家,尽管此时兄弟俩思想上已有差距,可仍耐心地向表弟介绍先进思想。

《新青年》

毛主席还带来了一本《新青年》杂志,表示长沙在校大学生都爱看,随后他向表弟讲解了这本杂志,又说了自己在长沙的求学感悟,这让贺晓秋十分向往,对表哥愈发崇拜。

1917年11月,北洋军队在护法战争中惨败,士兵四处窜逃,一支部队从南方撤回至长沙,这支部队有3000余人,沿途一路掠夺百姓财物、粮食。

如果任由这支部队进入长沙,那对长沙的百姓、学生而言将是一大灾难。

就在这紧急时刻,毛主席挺身而出,号召学生们组建护校队,并和警察联合起来,组成一支队列整齐的队伍。

毛主席还和商会洽谈,让商会承诺给予经济上的帮助,为这支队伍捐赠一批和粮食等物资。

就这样,护校队和警察一举击败溃兵,并将其全部收缴。

贺晓秋得知消息后,没想到表哥一介书生,竟然还有极强的军事指挥才能,对其更是佩服的五体投地。

1920年,毛主席开始全面了解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并多次和陈独秀等早期领导人探讨学习心得。1921年,他参加一大,建立湖南支部。

1925年2月,因病来到家乡休养,贺晓秋得知后激动不已,他已8年没有再见到表哥。

此时毛主席名义上是休养身体,实则是调查基层农动情况,此前他领导了多个工人运动,但主席发现农民群体数量高出工人数倍,如果发动农动,那呈现出的力量是十分庞大的。

为了能让农民参与进来,他深入群众中,和穷苦百姓促膝长谈,了解农民疾苦,再以普及教育为名,在韶山开班20多所夜校,让农民接受文化教育,讲述革命道理。

当时贺晓秋已27岁,他也积极参与其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传递文件、站岗放哨等。

为了加入农动中,贺晓秋甚至将家里30多亩地的农田撂荒,一心跟着表哥。

而毛主席也建立了党支部,揭示五卅惨案,号召百姓团结一致,和军阀、列强斗争到底。

然而,轰轰烈烈的农动,很快就引来了湖南军阀赵恒惕的忌惮。此人曾参加辛亥革命、护国运动,追求三义,但他对马克思主义十分警惕。

自1921年湖南工人罢工运动以来,他就大力搜捕工人领袖,企图将员扼杀萌芽之中。

这一次,他听闻搞农动后,立马要求湘潭县团防总局对其抓捕,且抓到后直接枪毙。

而这封电报被毛主席朋友郭麓宾看到,他连忙让侄子将此事告诉。

此时,正在卖力开展革命的毛主席才知道当局已盯上自己,可敌人已出动,该如何躲避追杀呢?

贺晓秋当即表示,可以由他和几个亲友假扮为轿夫,假扮为江湖郎中,光明正大从民团关卡穿过。

这一大胆想法,让身边的人都很是担忧。贺晓秋表示,这些民团关卡人员大都爱钱,只要给上一笔过路费,什么事情都没有。

眼下没有更好的办法,毛主席只好照办。

果不其然,当抬着轿子的众人来到民团关卡,贺晓秋连忙塞了钱,这些士兵没有过多盘问,直接放人。

走到安全地点后,毛主席对表弟的临危不惧、聪明过人十分赏识,也感谢他在危险中救助自己。

1927年“四一二”后,大江南北刮起了白色恐怖之风,大批人遭到残害,革命浪潮也转入低谷。

在这一紧急时刻,毛主席提出“枪杆子出”的论断,并以中央特派员身份前往长沙,计划领导湘赣边界农民起义。

可在半路上,当局四处抓捕人,毛主席来到湖南南县时,暴露了踪迹,敌特紧跟不舍,毛主席只能绕路走偏僻乡道。

可紧急时刻,又该如何寻找安全之所呢?

此时,贺晓秋已举家搬迁至南县,毛主席决定前往表弟家躲避。

贺晓秋见表哥来了后十分高兴,又得知表哥深处险境,连忙将其藏好。

不过秋收起义时间已定,需要主持大局,他自知此地不能久留,心急如焚。

贺晓秋了解主席的情况后,他决定故技重施,再次用上轿子掩护表哥逃离。

就这样,毛主席再次化险为夷,临走前,贺晓秋还拿出几块大洋交给表哥,让他路上留着花,有什么急事也能周转使用。

当时毛主席身上毫无分文,正需要盘缠走路,他对此感激不已,表示革命成功后一定会补偿这份情谊。

不过,秋收起义后,毛主席带领红军走遍大江南北,和派斗智斗勇,就此没有再回家。而贺晓秋又因为是“首脑”毛主席的亲戚,只好再次搬家,来到华容县隐姓埋名。

也正是贺晓秋曾舍命两次帮助表哥化险为夷,毛主席对贺家关照不已,并亲自接见贺凤生。

四、我给你两个特权

回想起这段往事,毛主席感慨无限,他语重心长地对表侄说道:“革命的成功靠的是千千万万个贺晓秋这样的好同志……”

不过主席还有其他事情要忙,身边的工作人员前来提醒。而贺凤生这次前来,不光是拜访长辈,也是为了反映基层情况,这也是父亲的遗愿。

他生怕后面没机会再见到主席,决定将憋在肚子里的话说出来。

毛主席看出了他的心思,让他回去好好整理思路,真是反馈基层情况,越具体越好,别掺水。

随后,主席还指示罗光禄,接下来几天带着贺凤生好好参观北京,调动其积极性,以便于提意见。

又过了几日,贺凤生再次来到毛主席会客厅,这一次贺凤生不再像第一次时那么拘谨。毛主席说,可以给他两个小时,让他反映基层情况。

贺凤生立马将自己在乡下的见闻告诉毛主席。

主席听了后陷入沉思中,没想基层真实情况竟如此糟糕。

良久,主席表示政策是好的,到了地方就乱了起来。主席表示,对于此事中央是有责任的,向我替农民道歉。

不知不觉他们已聊了三个多小时,直到工作人员第三次催促主席抓紧休息,主席才站了起来。他拍了拍贺凤生肩膀,称赞他敢讲真话,中央领导下基层,很难发现真实情况,如果大家都能像贺凤生一样无所顾忌,国家发展何愁呢?

最后,主席也提出要给贺凤生两个特权,其一有困难随时可以找他,其二有什么情况及时反馈给他。

会谈结束后,考虑贺凤生已经饿了,主席特意留他吃饭,饭桌上摆上一菜四汤,最好的菜是炒鸡块,这还是贺凤生来了,主席特意吩咐加的菜。

贺凤生得知后动容不已,没想一国领导人,饮食上要求如此简单。

临走前,毛主席还送了他一块手表、一盒香烟、一条羊毛围巾、一顶狐皮帽子、一支金星钢笔和一个笔记本,以及25斤粮票和50元钱。

毛主席说:“满足了吧,钱不能给太得太多,给多了对你贺凤生不利。”

吃完饭后,毛主席亲自送贺凤生走出新华门。

不久后,毛主席拿着贺凤生的“御状”,要求地方废除“刮五风”,并要求实事求是发展经济,还派出三个秘书组建三个工作组,实事求是来到基层调查。

五、贺凤生二进

贺凤生来到家乡后,乡亲们纷纷围住他,问他和毛主席说了什么。他详细转述了和毛主席会谈的经过,并表示主席对基层问题十分重视。

后排右一为贺凤生

1966年10月7日,贺凤生在乡亲们的叮嘱之下,再次来到北京。

这一次,警卫员没有再继续阻拦他,他来到毛主席办公室,再次反应了基层民情。

主席见他心情激动,递给他一杯水,让他慢慢说,不要着急。

贺凤生将基层现象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毛主席听了后认真问道:“你没有夸大其词吧?”

贺凤生表示自己实话实说,没有半句虚假。

主席对贺凤生的直言不讳、耿直个性很是欣赏,他表示贺凤生带来的这些情况是他听不到的,并夸赞贺凤生比5年前又进步了很多,鼓励他继续学习、读书,多为祖国事业做贡献。

毛主席对贺晓秋父子一直都比较喜欢,他们虽然是主席亲戚,却别无所求,只想着将最真实的基层情况反馈上去。

而贺晓秋救过主席的命,为革命立过功,但新中国后从来不提当年之事,如若不是主席说出来,贺凤生还不知父亲的光荣事迹。

在何晓秋的影响下,其儿子贺凤生也十分耿直,从来不说假话,对自己前途也没有太多追求,也没有因身体不好而避开劳动。

毛主席和群众交谈

贺凤生回乡后,当上了支部书记,将主席叮嘱的事情一一落实到位。而对于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他也不会动用“特权”麻烦主席。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贺凤生听闻后悲痛万分,想起和主席的两次见面,内心感慨不已。

今后的日子里,贺凤生继续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先后担任农场副厂长、华容城关镇党委副书记等职,1992年9月28日病逝。

尽管毛主席身居高位,但多年来他从来没忘记过去帮助过自己的亲友,在亲属面前也从来不端架子,这一品德让人敬佩不已,也难怪毛主席会被万民敬仰。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