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三巳相连(八字三巳相连好不好)

深中通道迎来建设节点,难度多大?有何意义?
6月8日,深中通道建设工程迎来一个关键节点,深中通道海底隧道最后一节沉管及最终接头开始浮运,承担此次浮运任务的沉管浮运安装一体船从珠海桂山镇牛头岛出发,将穿过港珠澳大桥,伶仃洋航道,行程约50公里,预计在9日凌晨到达施工地点,完成对接。而随着最后一节沉管和最终接头浮运安装成功,深中通道海底隧道将全线合龙,预计深中通道将于今年11月底全线贯通,2024年建成通车。
接下来我们通过深中通道是怎样一个通道、深中通道建造难度有多大、建设深中通道意义何在三个问题了解认识即将全线贯通的深中通道。
深中通道是怎样一个通道?
深中通道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是国家重大工程、粤港澳大湾区核心枢纽工程。通道横跨珠江口东西两岸,联通深圳、广州、中山三地,是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当前世界上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
什么是“桥、岛、隧、水下互通”?可以通过大屏直观地了解一下这个跨海集群工程的总体情况。全长24公里的深中通道采用西桥东隧的方案,跨越伶仃洋三条主要航道。也就是靠近中山的西段以桥梁为主,这段全长17.2公里的桥梁部分,自西向东依次为中山大桥,西非通航孔桥,伶仃洋大桥,东非通航孔桥。其中的中山大桥和伶仃洋大桥各跨越一条珠江主要航道,并且通过万顷沙互通桥与广州南沙相连。
而靠近深圳的东段则选择了水底沉管隧道的建设方式,从第三条航道的水下穿过。因此,在整个通道穿行水下的东西两端,各建有一个人工岛。其中,靠近深圳前海的东人工岛还建有水下互通设施,可以直接连通机场。
目前,深中通道全长17.2公里的西段桥梁工程已经合龙,而东段6.8公里的海底隧道建设进入最后冲刺阶段。6月8日开始浮运安装的深中通道海底隧道最后一节沉管及最终接头,离不开一个核心装备,这就是为深中通道建设量身定做的世界首艘沉管浮运安装一体船,它历时3年时间研发建造,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接下来我们上船一探究竟。
记者探访世界首艘沉管运输安装一体船
这艘浮运安装一体船长190.4米、船宽75米、型深14.7米。从高处看,就像一只巨大的长方形钢铁夹子,把最后一节沉管和最终接头牢牢抱在船的中央。
总台央视记者 李伟代:我们现在是在一体船船头的位置,甲板有两个足球场大。向下看,最后一节沉管和最终接头已经和一体船紧紧连在了一起。向上看,甲板的四周,都是用于浮运安装的机械设备。一体船4层的指挥中心,相当于一体船的大脑。
中交一航局深中通道项目部沉管分部工程师 王明:这边主要是一体船的驾驶区,一体船的驾驶区它的功能主要是控制一体船,还有这个沉管在航道中的一个航行姿态,目前这个一体船最大的亮点是配备了无人驾驶系统,目前这个就是无人驾驶系统的一个控制界面,我们提前在这个系统内输入航道的中心坐标,那么一体船就会控制十台推进器,然后沿着指定的航道进行航行。
一体船具有航迹追踪及偏移纠偏功能,不需要其它船舶协助,就可以严格按照设定路线航行、转体等。相比传统管节浮运安装方式,能大幅减少浮运航道的疏浚量,更加环保、经济。通过智能的驾驶系统,沉管浮运到指定海域后,一体船上的安装系统就要大显身手了。
安装侧集合了沉管姿态控制系统、测量与监控系统等的数据和信号。依靠北斗卫星信号,一体船上的新型测控系统实时计算沉管三维动态,通过显示屏,指挥人员精准掌握沉管在海底的具置;同时,利用动态信号采集信息系统,实时监测沉管姿态。
中交一航局深中通道项目部沉管分部工程师 王明:目前的这个界面就是管节安装的测控系统界面,通过这个界面我们实时看到这个管节的一个四角坐标,通过这个四角坐标来指导管节的一个精准对接,那么这个四角坐标的实时显示的话,是通过正前方的这个测量塔系统,我们在测量塔顶部安装北斗卫星的一个接收天线,通过北斗卫星的接收天线与管顶的特征点建立相对位置关系,进一步显示管节在水下的一个姿态。
在多个程序密切配合下,沉管下放到基床上实现初步对接。但达到滴水不漏还要进行水力压接,借助海水的力量使沉管严丝合缝对接。整个浮运安装过程,需要建设者们20多个小时连续作战。
深中通道建造难度有多大?
仅仅是浮运安装海底沉管的管节及接头,就需要使用量身定做的沉管浮运安装一体船,而且这艘船的研发建造也历时3年,可见整个工程建设的难度之大。深中通道建造难度有多大?我们来听听深中通道管理中心总工程师宋神友的解读。
深中通道管理中心总工程师宋神友表示,工程创新性采用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结构,伶仃洋大桥建造过程中遭遇了多重难题,超宽海底隧道叠加水下枢纽互通立交也带来了难题。
开工建设逾6年
刷新多项纪录
深中通道是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世界级跨海集群工程,自2016年12月28日开工建设以来,已历经6年半的时间,建设期间刷新多项纪录,即将在2024年迎来建成通车。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回顾。
2015年12月21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出具关于广东省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同意建设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
2016年3月,深中通道被列为国家“十三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
全长约24公里的深中通道横跨珠江口,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关键控制性工程为伶仃洋大桥和海底沉管隧道,控制性工程包括中山大桥、东人工岛、西人工岛。
2016年12月28日,深中通道西人工岛先行工程开工,深中通道正式开建。2017年12月21日,深中通道东人工岛开工建设,建成后将是国内首个高速公路水下枢纽互通。
2018年9月6日,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中山大桥主墩桩基同时开钻,桥梁工程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2021年9月21日,中山大桥主塔封顶。2022年6月28日,中山大桥合龙,并于2023年3月12日完成钢桥面铺装,创下热拌环氧沥青钢桥面单日铺装的世界纪录。
2021年7月19日,伶仃洋大桥主塔封顶。2023年4月28日,伶仃洋大桥正式合龙,标志着深中通道桥梁工程部分全部合龙。伶仃洋大桥是世界最大跨径海中钢箱梁悬索桥和世界最高的海中大桥,可以满足30万吨散货轮和3万标箱集装箱船的通航需求,抗风能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2019年6月26日,深中通道海底隧道首节沉管钢壳运往世界最大沉管预制智慧工厂浇筑。深中通道打造了国内首条大型钢结构智能制造生产线,自主研制了钢壳混凝土智能浇筑设备及控制系统。
2020年6月17日,在世界首制的沉管浮运安装一体船的助力下,深中通道首节沉管E1管节完成沉放安装。2021年8月30日,隧道东端首节沉管E32管节完成沉放对接。E32管节为超宽、变宽管节,横断面最宽处为55.46米,突破了超宽、变宽沉管管节在浮运安装方面的世界纪录。
2023年6月8日,深中通道海底隧道最后一节沉管E23管节及最终接头出发,世界首例双向八车道海底沉管隧道即将合龙。
截至目前,深中通道桥梁工程已经全部贯通,海底隧道即将合龙,东西人工岛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正进行管内、路面、机电等工程施工,项目计划2024年建成通车。
建设深中通道意义何在?
深中通道通车后,从深圳到中山的时间将从目前的一个半小时缩短至半小时左右。最后我们来看第三个问题:建设深中通道意义何在?另外,为什么有了港珠澳大桥还要再建一个深中通道?与港珠澳大桥相比有何优势?让我们一起听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所研究员卢伟的解读。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所研究员卢伟表示,深中通道有助于缩小珠江两岸发展差距,能推动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有助于构建循环畅通大湾区。
来源: 央视新闻
除夕“三节相连”,有何讲究?2023年更暖和?看完有数了
今年除夕“三节相连”,三节分别是1月20日的大寒,1月21日的除夕和1月22日的春节,这种大寒、除夕、春节三节无缝衔接的情况,在21世纪的100年时间中,这种“三节相连”的年份只有5年,分别是2012年、2023年、2042年、2061年和2080年。俗话说:“三节相连,喜事连连。”今年三节相连有何讲究?2023年更暖和,农谚咋说?#今年除夕三节相连 有何习俗#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的最后一个节气,时间一般都是在公历的1月20日,是全年最后一个节气,也被认为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间段,所以称之为“大寒”。冬至之后太阳光的直射点就会逐渐北移,北半球的热量始终处于散失的状态,白天吸收的热量少于夜晚释放的热量,所以冬至之后,北半球的温度持续下降,这也是为什么冬至的白昼时间最短,但温度不是最低的原因。理论上大寒会比小寒冷,但实际上根据我国长期以来的气象记录,北方地区大寒节气反而比小寒温度要高一些,不过南方地区大寒要比小寒冷。因为大寒季度寒冷,在民间,大寒节气有“一必吃二不做”的讲究。
一不做、熬夜。大寒代表着天气寒冷到了极致,大寒节气处在三九、四九时间段,是一年之中最寒冷的时节,同时这个节气是冬藏和春生的交汇季节,是收藏和释放的转换季节,天气转变对身体会造成较强烈的“应激”,任何有损抵抗力的行为都是不允许的,熬夜就是其中之一,所以大寒节气一定不能熬夜,要保持身体的健康,保证充足的休息和足够的精气神。
二不做、生气。因为生气也会对身体造成应激,导致抵抗力下降,可能当时并不会表现出来,但对身体已经造成了影响,后续一旦再受到刺激就很容易生病,就会给人运势不好的感觉。所以,古人认为大寒这一天如果生气,会影响一整年的运势。
一必吃、吃糯米。古人在大寒节气这一天有吃糯米做的食物的习俗,比较常见的就是年糕,俗话说“年糕、年糕,年年高”,取得是年高的寓意。
大寒过了之后距离春节就越来越近了,在最近的150年的时间里面,春节最早的一年是在1966年的1月21日,最晚的一年是1985年的2月20日,也就是说大寒到了,最快一天,最晚一个月就要过年了,所以大寒一到,民间就要开始准备过年了,人们多忙着除旧迎新(祭祖、贴窗花),腌制腊味,准备年货等。
在古代的农村,大寒还有个习俗,人们会找来一些熟的秸秆扔在路边,将秸秆踩碎,取“踩岁”的谐音,寓意岁岁平安,为来年的美好生活祈福。
最近几天的天气也完全符合“大寒”的状态,据中国天气网报道,受冷空气影响,包括内蒙古、吉林中部、山西中北部、山东北部、辽宁中部、河北西部和南部等地区会出现6-10℃的降温,局地气温降幅甚至达到了12-19℃。
春节期间还有两股冷空气将会相继影响我国,各地气温将会陆续波动下跌,受最近三次冷空气的影响,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将会比往年同期偏低1-3℃,黑龙江地区的气温甚至会比比往年同期低5-8℃,北方各地的平均气温会达到或接近历年同期最低值。届时,吉林地区的最低气温普遍低于-20℃,黑龙江多地低于-30℃。
今年春节气温温度低是因为处于“四九”期间,但其实2023年的全年气温有望更暖和。2023年是“双春年”,也就是这一年会出现两个立春节气,即“一年两头春”,一个是农历的正月十四,另一个是农历的腊月二十五,这是因为农历的2023年有一个闰二月,时间格外长,达到了384天。农谚说,“两年夹一冬,无被暖烘烘”,就是说有两个立春节气的这一年往往不会很冷。
我国古代采用“天干纪年法”,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结合起来,组成六十个不同的组合,2023年天干为癸,地支为卯,癸对应的是五行中的水,对应的颜色是黑,卯对应的是十二生肖中的兔,所以2023年被认为是水兔年,也被称为黑兔年。因为水有聚财的意思,所以民间素有“黑兔送财来”的说法,再加上温度偏高,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所以还有”双春麦当柴“的说法。
熬过了最近几天的寒冷天气,后面就是温暖如春。今年疫情防控措施优化,开春温度升高之后,我们也会陆续从疫情中走出来,迎接全新的生活。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