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4月28八字(1972年4月28日出生)
我所知道的贾平凹(二)
一座巍巍大秦岭,可以说是半部中国史,缩影了秦地地域上太多的东西。
贾平凹虽然家境普通,成长经历坎坷,但他并不是秦岭山的弃儿,命运的传奇转机注定会给他开一扇窗,打开一道门,让他19岁时因人缘好的机遇于1972年4月28日至1975年9月做为工农兵学员,在西北大学就读深造了三年半。上天在让他失去诸多机会的同时,也如神助般的给了他一次翻身立命的机会,让他如一匹迅疾的秦地黑马,在人们叹为观止的惊叹声中杀入中国文坛,问鼎成功当代著名作家行列,成为文坛巨子。
贾平凹凭借自己的努力成功了,终于成了文坛大家。其作品在闹市街角的书柜上牢牢的占有一席之也,影响广泛,世人皆知。世人只看到他一代文学大家的多彩耀眼光环,可有谁了解他曾和机遇一次次失之交臂,及成功背后曾历经的诸多无奈和悲欢。
可以说贾平凹的成名之路一直是得失参半,声名毁誉参半。年少时,他本来可以成为一名民办代课老师,可惜正当他满怀欣喜之时,却得知自己的名额已被他人顶替。后来临到应征年龄,当他和儿时的玩伴一起报名参军,谁知玩伴如愿达成梦想,而他自己却因个子矮小不合格,无缘步入军旅。尽管后来他有幸进入西北大学中文系学习深造,其间也发不过一些作品。据今天研究贾平凹作品的研究家认为,公开的资料显示,贾平凹从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但确切的说贾平凹1973年发表的故事小说《一双袜子》和散文《深深的脚印》才是他的作。临毕业之时,学校系上本想留他任教,谁知系总支书记说:那娃嘴笨,怕讲不了课。遂作罢。让他无缘在母校成为教书育人的贾老师。他后来和大学同学和谷想一起考西北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因其中考试科目有英语,而他原先只学过俄语,英语根本没基础,考试卷子一发下来,一看试题堪比天书,无奈英语考试成绩得了零分,尴尬的与考硕研也无缘。他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怀揣自己有一天能成为一个作家的伟大梦想。可惜,寄出去的作品稿件十有八九都让报刊社退了回来。
一开始,《陕西文艺》期刊在七十年代复刊后,贾平凹非常兴奋,他原以为“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谁知他想在陕西发稿打开局面的想法,却事与愿违,一切只是他的一厢情愿。因为他投给该刊的稿件总是不被看好,原因是受当时的政治气氛,时代潮流所不能接受而影响。所以贾平凹以唯美主义创造的有关爱情、情感的一些作品引得当时《陕西文艺》期刊分管小说的一位女编辑很恼火生气,说:贾平凹这个人小资产阶级思很严重,以后他的稿子就不看!从此造成了他的作品在西安根本就发不出去的尴尬。
一次次的退稿打击,心里多少是残留有阴影的。也难怪贾平凹曾回忆说:“那时,我把127张退稿签全贴在墙上,抬头低眼看到自己的耻辱。”有意思的是“宝玉”总会发光,贾平凹他这块“玉”自然会有慧眼识珠的伯乐发现他,让他在文坛成为一匹最具潜力的黑马。人常说:东方不亮西方亮,而对贾平凹来说则是西方不亮,自然有东方上海来选择他,成为他问鼎文坛的福地。1977年6月7日,他在创作完成短篇小说《满月儿》后,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将稿子寄给了远在上海的《上海文艺》杂志社,并被发表在1978年3月的第3期上。让贾平凹没想到的是,该小说不但得以发表,还凭借该小说获得了1978年全国首届优秀小说奖,并从此让读者开始第一次关注自己。
上世纪八十年代,贾平凹为了写作采风,,特意回了一趟商洛老家,走遍了各县山山水水。《游寺耳记》大约就是那次采风创作的作品。其间让贾平凹不曾料到的是和好友一道南下紫荆关,却因一次感冒去小诊所治疗,不慎患上了肝病,回省城后虽然跑遍西安各大医院寻诊问病治疗,折腾来奔波去,谁知却总也不见好。
肝病一直伤害困扰了贾平凹十五六年,为此一谈病,老贾总是讳莫如深。
三十六岁在农村俗称“门坎”,先是他母亲生病做手术,紧接着贾平凹的父亲不幸患胃病去逝,加上后来和妻子韩俊芳的婚姻出现危机,面临婚变,意想不到的官司缠身更是让他焦头烂额,打击的他身心憔悴,不堪重负。
好在贾平凹是一个坚强的人,不管境遇如何变故,创作热情依然不减,逆境中独辟蹊径,成了打不死的“小强,新作不断。除了先前推出的《浮躁》《商州》等几部长篇小说代表作外,更是在1992年婚变之后,于当年腊月二十九创作完成长篇小说《废都》,并于1993年将该书横空出世推上文坛。
正是因为一部《废都》把贾平凹推上风口浪尖,一直饱受争议和诟病,使该作品被封禁了十六年之久才解禁。
有人说,贾平凹是剽窃了古典小说《金瓶梅》的写作手法,为了博得大众眼球而让自己变成了当代最污最肮脏的“流氓”作家。批评非议贾平凹的原因众多,无非有那么几点:一是当时因为改革开放之初,社会上到处充斥着金钱万能,物欲横流的不正常气氛,现代文化带给人们的惶惑和焦虑,让相当一部分人不知所措,甚至迷失了方向;二是因为贾平凹一直被人们称为文学奇才,誉为“鬼才”的正统文学主流作家,竞写出如此大尺度的情欲露骨描写,太过前卫,让人瞠目结舌,大惊失色,一时难以适应;三是在大多数人的潜意识里,面对西方文化的闪电来袭,表现出一种无奈和挣扎;四是贾平凹以前的作品以“清新灵动,寓意深刻而富哲理”著称,而《废都》则一下子撕掉了人们对他的崇敬标签,虽然该作品让贾平凹声名鹊起,但也把他推向了人生最低谷,让他一时声名狼藉。
崩溃边缘的贾平凹在经过一番世俗的催残和洗礼后,他没有趴下,而是将所有的苦痛和磨难都化作了创作力量的源泉,终于蚕化成蝶,重新获得了再生。
于是他更加反思自己,在疑惑中悟透人处逆境时的迷茫和彷徨,对自己后来创作的作品融入了新的叙事态度和审美理想上的最后宿结,那就是表现为对自然的追求。他的大多数作品来源于道家哲学和美学思想,古典名著中的说话艺术和世情小说启迪,兼容意象小说、志怪小说、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力求自然,返璞归真,真实接地气。他的有些作品,如长篇小说《秦腔》,属于半自传体的发挥创作,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叛逆性、创造精神上的缺陷和带来问题。虽如此,但一点也不影响他的作品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的关注和强烈反响。
贾平凹认为对于生在天地间的人类群体而言,反反复复漂泊于城乡之间就是人的宿命。尤其是处在当今社会上的人更是如此。
【没完待续】
【本文为原创作品,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