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正公八字(范文正公指的是谁)

宋仁宗的两大宰相,吕夷简和王曾的斗争,远比《清平乐》更精彩
宋朝历史上,范仲淹被称为“范文正公”,其实,还有一位“王文正公”,此人就是宰相王曾。
公元1022年(北宋乾兴元年),宋朝第三位皇帝宋真宗病重,临终前,召王曾前来,在御前草拟遗诏:
以明肃皇后辅立皇太子,权听断军国大事。
这里的“明肃皇后”指的是当时的皇后刘娥,而“皇太子”指的是六皇子赵祯,也就是后来的宋仁宗。
没想到,王曾草拟的这份遗诏一出,引起了宰相丁谓的激烈反对,丁谓认为,应该把遗诏中的“权”字去掉,“权”字在此处的意思是“全权代理”的意思。因为当时宋仁宗年仅13岁,宋真宗的意思是让刘娥代政,而宰相认为,太后代政,有出现吕雉、武则天的风险,因此建议把辅政的权力交到宰相手里。最终,王曾没有听丁谓之言,依旧把“权”字留在了遗诏里。
仁宗登基后,尊刘娥为皇太后,刘娥以雷霆手段贬谪宰相丁谓,忠心耿耿的王曾被提拔为宰相,王曾还推荐另一人担任宰相,此人就是吕夷简。只是,王曾是“首相”,而吕夷简是“副相”。王曾和吕夷简这两位北宋宰相,在一起共事多年,他俩没想到的是,他俩最终却因为朝堂斗争,被宋仁宗一锅端了。
在最近播出的北宋历史剧《清平乐》中,宰相吕夷简戏份很多,而另一位宰相王曾却似乎很低调。随着吕夷简越来越跋扈,王曾终于看不下去,打算把吕夷简拉下马。剧中,吕夷简和王曾的斗争,是建立在“梁怀吉被舅母和县令合谋,卖入皇宫”这个案子的基础上。实际上,这个案子是原著《孤城闭》里的艺术故事,在历史上并无此案的记载,而王曾和吕夷简的斗争,却是因为另一个案子。
王曾出身于著名的门阀太原王氏,因父母双亡,由叔父养大,才华横溢,曾连中三元,杨亿曾评价少年的王曾是“王佐之才”。而吕夷简乃宰相吕蒙正之侄,一直被宋真宗看重。王曾和吕夷简二人搭档多年,仁宗年幼时,天下太平,河清海晏,这二人功劳很大。
公元1029年(天圣七年),玉清昭应宫失火,王曾因此被罢相。刘娥去世后,宋仁宗登基,罢免了吕夷简、张耆等朝廷辅臣,不久后,因吕夷简给宋仁宗提了“八条规劝”,宋仁宗打算召吕夷简重新担任宰相。正在此时,吕夷简听闻宋仁宗也有召王曾回来的意思。吕夷简认真思考后,展示了他的权谋:吕夷简率先给宋仁宗上了一份奏疏,说自己的才能不及王曾,建议召回王曾来做宰相。
宋仁宗正在纠结王曾和吕夷简二人谁做首相最合适,一看到吕夷简的的奏疏,顿时有了主意:若论才能,吕夷简不如王曾,但宰相不仅需要才能,还需要心胸,吕夷简勇于推荐王曾,定然是“心胸宽阔”之人,于是,吕夷简担任首相,王曾担任副相。
二人同在中枢,但却和以前大不相同。王曾担任首相时,凡是和吕夷简有商有量,而轮到吕夷简担任首相时,却不怎么给王曾面子,王曾以君子自居,处处忍让吕夷简。但吕夷简越来越过分,王曾终于忍无可忍。《宋史》云:
初,吕夷简参知政事,事曾谨甚,曾力荐为相。及夷简位曾上,任事久,多所专决,曾不能堪。
特别是“范吕之争”之后,范仲淹被吕夷简贬黜京城,王曾便想扳倒吕夷简。不曾想,吕夷简为人谨慎,很少有把柄,有一次,王曾查到吕夷简的一个大纰漏:曾参与买官卖官。《宋史》:
王曾与夷简数争事,不平,曾斥夷简纳赂市恩。
原来,有一个叫王继明的小吏曾给吕夷简送了3000贯钱,吕夷简便安排他做秦州知州。王曾把这个案子举报给宋仁宗后,宋仁宗大惊,连忙质问吕夷简,没想到,吕夷简很淡定地说:“这是诬陷!”
王曾为了查清此案,特地派遣吕夷简的死对头、御史中丞范讽亲自负责此案。
时外传知秦州王继明纳赂夷简,曾因及之。
查案的结果,让王曾大跌眼镜,第一,那个叫王博文的秦州知州并没有行贿,第二,吕夷简的确经手过3000贯钱是吕夷简自己的,只是经过他人之手打算捐给家乡修建学馆而已。
王曾到此时才明白,所谓的受贿案,不过是吕夷简故意抛出来的诱饵,引王曾上当罢了。这一招,当年吕夷简对付李迪的时候也用过。
王曾在当时的清流眼中是一位好宰相,范仲淹一直看不惯吕夷简,但却对王曾非常推崇,王曾被吕夷简坑了一把后,那些谏官们便盯着吕夷简不放。宋仁宗被王曾和吕夷简闹得实在厌烦,一气之下,将这两位宰相一锅端了,全部罢相。《宋史》:
“曾言亦有过者,遂与夷简俱罢。”
当时的朝廷中枢一共有5个人,吕夷简、王曾为宰相,宋绶、蔡齐、盛度三人为参知政事,其中,吕夷简和宋绶交好,王曾和蔡齐交好,只有盛度孤身一人。宋仁宗便问盛度,王曾和吕夷简被贬后,三位参知政事谁是能担任宰相呢?
《宋史》:
仁宗问度曰:“王曾、吕夷简力求退,何也?”度对曰:“二人腹心之事,臣不得而知,陛下询二人以孰可代者,则其情可察矣。”
盛度是个聪明人,他对宋仁宗说:“陛下只要问问王曾和吕夷简的意见,就知道了。”
宋仁宗依盛度之言,问王曾和吕夷简,结果,王曾推荐蔡齐,吕夷简推荐宋绶,没人推荐盛度,宋仁宗这才明白盛度的意思,一口气把王、吕、蔡、宋四人全部贬黜,独留盛度一人。从这件事可知,宋仁宗对吕夷简和王曾的争斗,已经厌恶至极。
在北宋的历史上,王曾和吕夷简二人的政治贡献都很大。不过,王曾是纯粹的君子,《宋史》评价王曾“忠厚贤相”。吕夷简擅长权谋,但他并不是贪污受贿之徒,《宋史》在肯定吕夷简“深谋远虑,有古大臣之度焉”的同时,不忘评价吕夷简“收恩避怨,以固权利”。王曾和吕夷简,或许就是“贤相”和“权相”的区别。
《清平乐》吕夷简:站在范仲淹的对立面,不一定都是奸臣
《清平乐》太后和八大王的恩怨:先帝临终伸8根手指,令叔嫂反目
谥号\"文正\",是怎么变成众多文臣眼中的\"香饽饽\"的?
中国古人"重死如重生",分外的看重人死后的哀荣。而这个习俗也延伸为人们对"谥号"的重视,文臣的顶级谥号"文正",更是成为文官争相眼红的对象,这是怎么回事呢?
古人为表对先人的尊敬,多称其字或谥号中国人自古就有"死者为大"的俗语,这些也渗透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如,为了表示对故人的尊敬,在称呼他们时,一般不称呼他们的名字,多称呼其字,如果是官员的话,谥号也会成为一个人的代称。比如著名的文豪范仲淹,因为谥号是"文正",后世对他的称呼就多是范文正公;岳飞因为谥号是"武穆",在古代也多被称为穆。
谥号是对一个人一生功绩、德行的总结而谥号与中国自古就有的"盖棺定论"的说法有关,常见的是通过碑文、谥号,来对一个人的功绩进行总结。一般的碑文多是对主人进行夸奖,或者是对他一生的主要事迹进行总结概括。而谥号却是由朝廷所封,是对官员一生贡献的评价。《全唐书》有:"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是说一个人的谥号直接和他的言行有关。有大德之人受上谥,小德之人受下谥。
但是谥号也是分类的,人们在为一个人(政要)拟谥号的时候,一般会遵循三个原则:第一、褒义,称为上谥;第二、贬义,称为下谥;第三、表同情,称为平谥。以孔子的故国鲁国的几位皇帝的谥号为例:隐、桓、庄、闵、僖、文、宣、成、昭、襄、定、哀,分别是鲁国十二位国君的谥号,其中褒义的代表是:文,贬义的代表是:隐,同情的代表是:哀。通过这些谥号,基本可以概括上述帝王的为政之举、为君之德如何,含有评价之意。而普通人的谥号,其实叫做私谥,多是由亲朋好友私下为其拟定的,与官员的谥号不一样。
上文讲到,官员的谥号是由朝廷拟定的,但并非所有人,都有被拟谥号的资格。周朝的时候只有天子、诸侯王、卿大夫和他们的夫人有资格,汉朝要求需要此人生前位列侯爵,唐朝则规定需三品以上才有资格。而官员们的谥号也是分等级的,宋以后,最顶级的就是上文提到的"文正"。
"文正"成为顶级谥号的经过而"文""正"二字作为谥号的意思,在《逸周书谥法解》上是这样解释的:
文: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与贤同升曰文。
正:内外宾服曰正;内外用情曰正;图国忘死曰正;守道不移曰正。
(只是节选,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查一下全部的解释)
可以看到,"文"、"正",都是意思很好的字,所以才可以被视为最佳谥号。但是它成为顶级谥号却是经过了一些过程的。
因为,"文"字除了用在大臣身上,也经常用做皇帝的庙号,比如汉文帝。而用做大臣的谥号刚开始的时候也是和皇帝的庙号一样是独个字,比如司马昭的谥号就是单个一个"文"字。而"文"字匹配上其他的字,作为谥号,则是从东晋的王导开始的,他的谥号是"文献"。自此"文"字开始了它被文官争抢的历史进程。
唐代,与"文"字匹配的谥号,以"文贞"为首。魏征就是获此殊荣的第一个文臣。值得注意的是,在唐朝的时候,已经出现了对于"谥号"的争抢现象,如唐玄宗时期一个叫做张说的宰相,他去世的时候,就因为被谥为"文贞",而在朝堂上引起大臣的热议与不满,最后还是由唐玄宗自己拍板才制止住了热议。
宋朝,在最初的时候"文贞"还是作为顶级谥号的,如就被谥为文贞。但是,很不幸,因为中国自古就有避皇帝名讳的规定,宋仁宗即位之后,因为他的名字带个"祯"字,"文贞"犯了皇帝的名讳,不适合被大臣作为谥号使用了,从此"文贞"就不再作为谥号被大臣使用了。这是顶级谥号被废弃不用的一个原因。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原因,之前的其他好谥号被一些名声不好的人所用,人们不想再得相同的谥号,因为怕后世将自己和奸臣并立,名誉受到影响。典型的代表就是秦桧,宋代除了"文贞",还有"忠献"也是一个文臣都想得到的谥号,后来秦桧死后被谥为"忠献",众人就不再愿意与此谥号有牵连了,因为不想与奸臣同伍。
而"文正"真正被文官争抢,甚至一直到清代也如此。还是因为司马迁的话:"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他认为"文正"包含对文臣道德和知识的双要求,是谥号之顶级,没有什么谥号可以与它比肩。再加上司马光文坛、政坛领袖的地位,他在当时影响力极大,他的话一出就带着政治力量、和文化号召力,很快就被众人认同。
清朝,"文正"都是对文臣们最高的谥号,比如曾国藩因为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在清政府的角度,算是于国家社稷有大功,于是他的谥号被定为"文正"。清朝得此谥号的不是帝师,就是治学大家,比如《明史》的总编汤斌,《清史稿》说他"君明而臣良,汉、唐以后,盖亦罕矣。"还有光绪的老师孙家鼐等。不是对国家有重要贡献,就是学术地位超群,才可得到此谥号,也反映出"文正"作为谥号的价值。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文正"谥号的加封,从朝堂上由官员议定,到明朝的时候由专门的部门礼部管,再到后来清朝的由皇帝一人独定,不仅是议事之人的转变,更是中国社会中央集权的加深。谥号背后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荣辱兴衰,更是一个个时代的缩影,看得到一个位极人臣的贡献,还看得到他谥号背后的贡献与当时社会的变迁。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