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9.28生辰八字(1997年9月28日生辰八字)
1997年去世,写下八字挽联遭疑惑,:分开来看
1997年2月19日,逝世,享年93岁。
这位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特殊时期过后,挽狂澜于既倒,大胆改革开放,为中国换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他还强势地从英国手里,要回了我们的香港,最终确定了香港回归祖国的日子,1997年7月1日。
可是,这位老人没有等到7月1日,就与世长辞了,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悲哀。
这个噩耗传出时,全国都陷入了悲痛中。普通的民众自发悼念他,满大街都是“小平你好”的横幅。
而他生前的至交好友们,在悲痛之余,也写下挽联来悼念他。
在诸多挽联中,时年89岁的写下的挽联,引起了众人的沉思:一人千古,千古一人。
与的关系可不一般,在抗战时期,是被发现的一名优秀的青年干部,最后成了的副手。此后,就一直跟在身边,可以说,对有知遇之恩。
逝世,写下这看似情感厚重但又实在简单的八个字,究竟是何意呢?人们的疑惑传到那里时,他强忍悲痛,解释了其中的寓意。
人们听了以后才明白,果然,最明白小平同志的,还得是薄老啊!
17岁入党的,曾被叛徒出卖入狱5年是山西定襄县人,出生于1908年。7岁上小学,在14岁的时候,就考入山西省国民师范学校,这样的年纪就能上高校学习,堪称“神童”。
在师范学校的日子,天资聪颖的不只在学习上出类拔萃,他面对满目疮痍的救中国,心里还存着救国图存的壮志。
五四运动
早在五四运动时,就感受到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后来又接触到马列主义,他才开始思考如何救中国。
直到成立后,他仿佛看到了中国的出路。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他确定,只有才能救中国,从此后,就有意地留意的消息。
到了1925年,17岁的时候,他就已经积极参与革命斗争。5月份,他与学校的学生一起,声援太原市民反房税的斗争,6月份,又组织了五卅爱国运动。
我们大多数人的17岁,还在上中学,但17岁的,已经成为了小有能力的领导人。
因为的杰出表现,很快就被党组织注意到了,而也有意向加入。在1925年秋天,先是加入了主义青年团,年底,就成为正式的员。
就这样,和刚刚成立的党组织,就像是磁石的正负极一般,紧紧地吸附在了一起,成为一名老党员。
最初入党时,主要在北方工作。一个十八九岁的年轻人,组建了国民师范学校党支部,在太原一带从事党的工作,宣传党的思想理念,让更多的普通群众知道了。
在此期间,面临的是的血腥统治,在白色恐怖下从事革命活动,可想而知有多艰难。但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到,反而还在太原组织了李大钊的追悼会。
李大钊是在发动“四一二”后,在4月28日被军阀所杀的,同样牺牲的,还有一大批员和爱国青年。
痛心至极,明知道可能会被注意到,但他还是坚持为这些牺牲的同志举行追悼会,要让所有人都记住他们的牺牲。
在大革命失败后,挑起了山西的大任,做了山西临时省委委员,来到晋北地区重建党组织。
1929年到1931年这段时间,他一直负责兵运工作,由于这里一直都是统治的地区,所以在这里工作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他曾经四次被捕,两次入狱。最后一次入狱是被叛徒出卖,这次证据确凿,他直接白关了5年。
的大牢可不会对人客气,在这里,有为了坚持理想付出生命的人,也有受不了酷刑和的利诱变节投降的人,就是前者。
你不得不佩服那个年代的人,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面对威逼利诱,硬是保持了坚定的理想,没有一点动摇。他还在狱中与其他人一起,形成了一个小的团体,在狱中也坚持斗争。
在此期间,他与殷鉴等员,一度被判死刑,只不过因为南京政府的批复还没有到达,而这时候又紧急难撤,才幸免于难。到1936年5月,他与其他同志才被党组织救了出来。
5年的狱中生活,没有打垮,反而磨砺了他的意志,让他的理想也更加坚定了。
从政治宣传到武装斗争,遇到了出狱后的更受党组织的重视,成为山西省的党委书记。
此时正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为了响应党组织关于“国共联合抗日”的主张,他主动接近实力派军阀阎锡山,与阎锡山达成联合抗日的主张。
他在接近阎锡山之前说:“我们要给阎锡山戴高帽,从民族和国家的角度出发,不信他不动摇!”
阎锡山
事实证明,当时不管是什么党派,只要事关国家的存亡,都会动容。说着山西话,在阎锡山面前一点都不怯场,侃侃而谈,陈述了抗日的重要性,最终打动了阎锡山。
没有了阎锡山的阻挠,就开始组建武装力量。他接管了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对其进行了改编,将其中骨干人员培养成党的干部,也让同盟会成为了民间抗日团体。
他还不断发展村镇群众,在抗日救国的理念下,无数个爱国群众也加入了进来,到1939年,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已经达到了300万人。
这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同盟会中的干部们都成了抗日的骨干,后来还“忽悠”着阎锡山组建山西新军,有了自己明面上的武装力量。
再后来阎锡山的“反水”时,率领新军粉碎了阎锡山的阴谋,新军也编入了八路军的序列。
有着如此骄人战绩的,此时才31岁,他的功劳,连毛主席都十分欣赏。
到了1940年,他参加了冀南、太行、太岳地区的高级干部会议,这次会议是由组织召开的,这是与的第一次见面。
在会上,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提出了关于民生、军队秩序、民众力量和生产力等方面的建议,称得上是真知灼见。
的论述赢得了会议上的阵阵掌声,也赢得了的赏识。早就知道在山西有一个年轻的“老党员”,能力十分出色,这次开会,才算是见到本人啦!
此次会议后,和带着八路军120师留在了晋东南一带,在这里开辟抗日根据地。
这时候,和就有了较多的接触,而也见到了刘邓大军有多强,他觉得,自己的抗日武装相比于刘邓大军,就像是小孩子面对成年人一样,太不成熟了。
每一次指挥战斗,都会让收获很多。而在每一次战斗中,也很快就能领会的作战方针,二人的合作也非常愉快。
欣赏,也尊敬,他们之间又只相差了4岁,在多次战斗中,也结下了亦师亦友亦兄弟的革命感情。
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又被党组织任命为中央局副书记和军区副政委,正式成为了的副手,协助主持中央局的工作。
新中国成立以后,担任政务院政务委员,中央人民政府第一任财政部部长。因为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内物价和经济都不稳定,他与陈云一起,在全国组织了稳定物价和全国经济的一系列斗争,让普通民众都过上了好日子。
为人非常正直,经常因为实话实说被人误解。在“大跃进”时期,浮夸风盛行,有些地区为了邀功,竟然谎报粮食产量,还提出了许多违反经济规律的想法。
见此情景,很是着急,他频繁给毛主席写信,请求纠正这种做法,但被人歪曲成“右倾”,在特殊时期,也成了他的罪名之一。
不过在低谷期,一直都站在的身边。二人还主持起草了“工业七十条”,虽然只是草案,但也有效纠正了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非常大。
一人千古,千古一人与在私交上,像是兄弟,在工作中,则是互相支持的伙伴。
有了这个左右手,如虎添翼。
在任期间,不仅全面实现了改革开放,还提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集体制为个人承包,农民的干劲儿更足,实现了田地的增产。
他还提出了“一国两制”这种先进的制度,促成了香港回归。
他还废除了领导职务终身制。以前,人们都觉得当了官就能一辈子“吃皇粮”,所以当了官的在任上得过且过,没有当官的,铆足了劲儿也要当官。废除了这种制度,也让人们不再一味追求仕途,而是通过其它方式为祖国做出了贡献。
他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如今,也同样适用。
令人遗憾的是,邓公在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因病去世。这是邓公自己的遗憾,也是所有中国人的遗憾。如今鲜艳的五星红旗与紫荆花旗飘扬在香港岛的上空,每次看到这一情景,都会让人想到邓公的功勋。
而写下挽联后,对于众人的疑问,他是这样解释的:“一人千古,因为他在我的心里,在全国人民的心里,是千古存在的。千古一人,是因为他的功勋卓著,从抗战到新中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香港回归,他的功劳是巨大的。”
解释后,众人一边为的功勋而感叹,一边也感叹与深厚的革命情感。
从今天来看,对的八字评价,也是十分客观的,没有丝毫夸大,你们觉得呢?
1997年,吉林19岁海军士兵为救落水男子牺牲,好战友替他尽孝25年
“我叫了整整20年的妈妈走了,现在赶去吉林桦甸,送她老人家最后一程。”
这是2017年7月27日,重庆开县退伍士兵廖良开在微信中发布的一条消息。
从重庆到吉林,山南水北、路途遥远。
廖良开为了尽快赶到,先是从成都坐飞机到了长春龙嘉国际机场,然后坐动车到达吉林市,最后换乘汽车来到桦甸市。
梁桂茹老人已经入殓,廖良开祭拜完毕后,和老人的其他亲属站在一起,为老人守灵,几天几夜都没有合眼。
廖良开和梁桂茹本没有任何的血缘关系,为何他会称老人为“妈妈”,并为其守灵尽孝呢?
此事还得从1996年开始说起!
同年入伍,一年后战友救人牺牲1996年10月,在青岛海军的一个训练基地里,迎来了今年参军入伍的新兵。
队伍里有两个小伙子:一个名叫廖良开,重庆开县人,时年22岁;另一个名叫刘继强,吉林桦甸人,刚满18岁。
在训练基地参加完新兵军政训练后,两人又一起学习了半年的舰艇专业,后来又一同被分配到了葫芦岛海军某试验船大队。
在大半年的相处过程中,两个人相互了解,彼此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廖良开年岁稍长,性格外向沉稳,刘继强性格内向,不善言辞。
因为廖良开擅长写写画画,后来被挑到了勤务连当文书,刘继强则在舰艇上当操舵兵。
每当廖良开去各舰给战友们送书报的时候,他总会抽出时间找刘继强聊聊天,偶尔也会将自己的书籍当成礼物送给他。
彼时,两个年轻人相互鼓励,要好好学习,将来一起考军校!
看到廖良开像哥哥一样对自己关心照顾,刘继强心里十分温暖,有一次,他嗫嚅道:
“良开,你对我这么好,我都没钱请你吃饭,我家境不好,母亲生病需要钱看病,自己那几十块钱的津贴费也都寄回了家里。”
廖良开摆摆手,哈哈一笑,回答道:
“说这种客气话干嘛,我也是穷苦人家的孩子,现在我有时也有几块钱的稿费,我都攒着呢,等我们一起考上军校了,再找个地方好好搓一顿!”
昔日美好的相约、两人之间淳朴的战友兄弟情,谁能想到在一年后,被无情打破!
廖良开
1997年9月28日下午,廖良开正在自己的岗位处理文书工作。
想着明天就是给各舰送书报的日子了,到时候又可以找好战友刘继强聊会儿天,他的心情非常不错。
不一会儿,一个噩耗传来:刘继强因救人牺牲了!
听到这个消息,廖良开身体一阵颤抖,手里的笔掉在了桌子上。
他怀疑自己听错了,反复找周围的人确认,但奇迹没有发生,眼泪一下子夺眶而出。
“说好的一起考军校!说好的一起吃大餐呢?”
那天下午,廖良开含着眼泪,一直反复呢喃着这两句话。
虽然两个人相处的时间并不算很长,但在他们彼此的心里,二人早已成为了好战友、亲兄弟。
第二天上午,刘继强的父母赶了过来,廖良开也想上去和叔叔阿姨说几句话,安慰他们几句,但一直没有机会,他的内心十分遗憾。
得知刘继强的家境不好,父母都有病在身,在按照政策发放了足额的抚恤金外,部队上还组织官兵对他们进行了捐款。
听到这个消息,廖良开没有丝毫的犹豫,他将自己入伍以来辛苦积攒下的200多元全部捐出。
在当时那个年代,对于一个家境普通、刚入伍的新兵来说,200多元称得上是一笔“巨款”了。
儿子战友和领导们热心捐助,刘继强的父亲刘银智却坚辞不受,他说儿子当兵了就是国家的人,牺牲了也是光荣的。
在部队领导的再三劝说下,刘父推辞不过,只好勉强收了下来。
在两位老人处理好事情返回吉林老家后,廖良开一个人跑到了刘继强牺牲的地方发呆。
那是一道防波堤,有十几米高,坡面特别陡,从堤上往外看,汹涌的海浪猛烈地冲击着堤岸,轰隆的巨响让人胆战心惊。
从这里跳下去救人,那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那一天中午,一位男子不小心从堤上落入海中,瞬间就失去了踪影。
听到朋友们的呼救声,正在附近值班的刘继强一下子跳了下去,寻找那位男子。
不一会儿,刘继强便找到了那名落水者,奋力地将他拉到了堤边,但因为没有东西抓住,陡峭光滑的坝面让他们无法爬上来,一个浪头打过,两人又卷入了水中。
男子的朋友站在坝上向下抛了几次钓线,但每一次都被挣断了。
如此反复三次后,不识水性的落水者被海浪卷着,脑袋重重撞在了石头上晕了过去。
刘继强也精疲力尽,没有力气再抱住他,两人一起被恶浪卷走,消失在了茫茫大海中。
这一年,刘继强才刚满19岁!
因为勇救落水男子牺牲,上级领导为刘继强追记一等功,并认定他为革命烈士。
刘继强烈士
认战友父母亲作爸爸妈妈兄弟战友的突然离去让廖良开心如刀割,想到刘继强年迈多病的父母,中年丧失了唯一独子,他们心中的难过比自己岂止多了万分,廖良开觉得,自己应该为他们做点什么。
几夜无眠思考,深思熟虑之后,廖良开终于做出了一个决定:替刘继强尽孝,做两位老人的儿子,照顾他们后半生的生活。
因为自己还在部队里,又害怕冒昧打扰了两位老人,廖良开决定先写书信,以文字来抚慰老人家心中的伤痛。
自从儿子牺牲后,两位老人也经常收到一些信件,都是表达敬意和慰问的。
但像廖良开这样,一次又一次地来信,除了慰问之外,还汇报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那是从来没有的。
慢慢的,双方之间的了解越来越深,刘银智夫妇知道了廖良开是儿子生前的好友,和他书信聊天就像和儿子谈话一样,这让老两口的心里有了些许安慰。
转眼间到了第二年,这一年的3月31日,是刘母梁桂茹的生日,廖良开很早就开始着手准备了。
他亲自动手做了一张生日贺卡,并在贺卡上写下了一段像诗一样的祝福话语:
敬爱的爸爸妈妈
虽说我不是你们的亲生骨肉
请你们放心
我就是继强的化身
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
向你们尽一份儿女的孝心
当这一张生日贺卡连同50元津贴,被邮寄到梁桂茹老人的手中时,老人的心里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
当天晚上处理好工作后,廖良开给梁桂茹打了一个电话。
一开口,他就情不自禁地叫了一句:“妈妈,祝您生日快乐!”
半晌,梁桂茹才回过神来,眼含热泪,哽咽地回应道:“哎,儿子,妈很好!”
儿子生前的好友,一个和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年轻人深情地叫自己妈妈,这怎能不让人感动!
从那以后,廖良开就称呼刘银智夫妇为爸爸妈妈,刘银智夫妇对他的称呼也改了口,由之前的“廖良开同志”变成了“开儿”。
得到了老两口的认可,双方之间的电话、书信来往更加密切了,廖良开会关心二老的情况,逢年过节给他们邮寄一些小礼物,自己在部队里的成长,他也会进行报告和分享。
有一次,廖良开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他十分激动,立马将这篇文章剪了下来,邮寄给刘银智夫妇。
而像通过大学自学考试、被评为优秀士兵等,廖良开也会巨细无遗地向老两口报告。
在两位老人的心里,儿子似乎并没有离开人世,而且还在部队里干出了许多成绩。
他们也会叮嘱廖良开要注意身体,别太累着,自己为他所取得的成绩而感到自豪。
刘银智夫妇
一直以来都是通过媒介进行联系,在双方的心里,都有着能够见一面的冲动,但就是没有机会。
2001年春节刚过,刘银智马上就要迎来50岁生日,这一天他接到了一个电话,廖良开说要请假几天回家陪爸爸过生日,这让老两口欣喜若狂。
他们在家里忙前忙后,先是将家里收拾得一尘不染,然后将儿子刘继强生前所住的房间整理好,铺上新买来的床单被套,以便廖良开居住。
家里面吃吃喝喝的东西,他们也都事先一一预备好,尤其是当地的一些特色食物,老两口准备了很多,要给廖良开尝尝鲜。
办完这些后,刘银智夫妇天天盼望着,电话里没有消息,他们就去邮局里等信件、去村口的汽车站旁等人。
生日当天,廖良开还是没有到来,夫妻俩照例去村口汽车站旁等待,此时,一辆汽车开了过来,里面走出了三个大学生模样的女孩子。
只见她们手里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一下车就向刘银智打听刘银智夫妇的家住在哪里。
得知面前的这两位老人就是她们要找的人后,女孩们又惊又喜,热情亲切地和两位老人握手。
原来,其中的一个女孩是廖良开的高中同学郭丽,正在吉林大学读书,另外两个是她的好朋友。
廖良开本来已经请好了假来给刘银智祝寿,可是昨天突然接到通知,部队有紧急任务要执行。
他不想让刘爸爸失望,就委托自己的同乡同学郭丽,带上生日礼物来给老人过生日。
刘银智夫妇感动得老泪纵横,虽然这次生日非常热闹开心,但没有见到廖良开的面,心里总是有小小的遗憾,见儿子的心情也就更加强烈了。
2001年国庆节,刘银智夫妇见儿子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廖良开趁此机会休探亲假,回重庆老家见过自己的亲生父母后,他就赶赴吉林桦甸市大营村七组,寻找刘银智夫妇。
听说儿子要来,老两口天还没亮就等候在村口,家里的一切都准备妥当了,只差廖良开的到来。
上午九点多钟,廖良开从一辆汽车上下来,见到两位老人,他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而两位老人早已迫不及待扑过去抱住了他。
梁桂茹不停地擦去眼角的泪水,刘银智这位憨厚的农民,拍着廖良开的肩膀,站在旁边一个劲地傻笑。
除了刘继强这个儿子,刘银智夫妇还有三个已经出嫁的女儿,廖良开到家的这一天,他们将女儿全部叫了回来,陪弟弟一起吃饭。
看着父母亲和姐姐对自己嘘寒问暖,不停地往自己碗里夹菜,廖良开感到很温暖,就像回到了自己重庆老家一样。
当天晚上,他和两位老人一起睡在一张大炕上,三人一直聊天,直到东方破晓。
2003年年初,廖良开认识了自己人生中的另一半赵静,二人成为了恋人。
听说男朋友主动替牺牲的战友尽孝,赵静深受感染,她也很想见一下英雄的爸爸妈妈、自己的另一对准公公婆婆。
在廖良开的安排下,二人一路奔波,来到了吉林拜认公婆。
见到刘银智夫妇俩,赵静提前喊了一声“爸、妈”,老两口乐得合不拢嘴,重复答应着。
当年五一,廖良开和赵静结婚,并打电话告诉刘银智夫妇,他们要去吉林度婚假。
这次夫妻俩的准备前所未有的隆重,不仅将一间房屋装修得焕然一新,给廖良开两口子做新房,还准备了好几桌丰盛的饭菜,就像儿子在这一天结婚一样。
当廖良开和赵静赶到后,周围的邻里乡亲早就前来祝贺,廖良开给刘银智敬酒,赵静给梁桂茹敬茶。
看着一大家子幸福的样子,周围人纷纷称赞老刘头好福气,亲生儿子虽然不在了,但又有了跟亲生儿子一样的好儿子和好儿媳。
在刘银智夫妇家度蜜月的那几天,廖良开和赵静什么事都抢着自己做,尽量让老两口多休息,就连回娘家的姐姐们要干活,也插不上手。
尽孝25年,为妈妈梁桂茹送终2004年年底,因为家庭的原因,廖良开退伍了。
回到家乡以后,廖良开带着妻子赵静,来到了成都打拼。
他们开了一家摄影工作室,主要承接婚礼、证件照等摄影录像工作,廖良开每天忙前忙后,妻子就帮他打下手。
虽然生活十分忙碌,可廖良开为烈士战友尽孝的心一刻也没有变过。他照顾好在农村老家生活的亲生父母时,也经常抽空去东北,探望自己的另一对父母。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那时候的赵静有了身孕。
因为地震的破坏,造成通讯中断,刘银智夫妇打了无数次电话都联系不上廖良开,这让两位老人急得茶饭不思。
廖良开知道刘银智夫妇会担心自己,在地震之后,他安顿好自己的妻子,然后走了很远的路程,终于找到一个可以打电话的地方,向两对父母报了自己的平安。
几个月后孩子出生,刘银智夫妇得到消息喜出望外,他们忙活了很久,给廖良开继续了一个大包裹。
翻开包裹一看,里面是梁桂茹亲手缝制的婴儿衣服鞋帽,中间还夹了一封信,信上表达了两位老人的思念,以及对廖良开做父亲的祝贺,还有怎么带好孩子的注意事项。
抚摸着那些精致的衣物,读着那令人感动的手写信件,廖良开仿佛看到了长白山脚下的两位老人,在昏黄的灯光下一针一线缝制、在老旧的木桌上一字一句书写。
他热泪滚滚,一滴滴打在了信纸上,久久不能自止!
时间一年年过去,从西南到东北,相距千里之遥的两个地方,牵上来一条特殊的感情线。
有时候是廖良开一个人去探望,有时候是带上妻子和孩子来回奔波,看着刘银智夫妇一天天老去,廖良开的心里有莫名的心酸。
但对于老两口来说,能够看一眼儿子、儿媳和孙子,他们就感到特别的幸福和满足。
好人骨子里的善良似乎是与生俱来的!除了照顾烈士战友的父母外,这些年来,廖良开还资助了几个贫困学生上学。
有一个名叫燕子的小女孩,父亲已经过世,母亲身体残疾无法工作,生活十分困难。
在廖良开的长期资助下,燕子能够继续读书,考上大学,后来成为了一名优秀的人民警察。
除此之外,每当看在街上或者周围的群众有困难需要帮助,廖良开总会毫不犹豫地搭把手,有时出钱、有时出力,尽管他自己的生活也并不是十分富裕。
看望父母
2017年春节,廖良开带着妻子和9岁的儿子回吉林陪两位老人过年,一家人欢欢乐乐度过了春节。
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转眼间到了廖良开返程的时候,妈妈梁桂茹为他们收拾行李,将他们送到车站,拉着廖良开的手不肯松开,眼里充满了不舍。
廖良开给了妈妈一个拥抱,告诉她不久后自己会再来看她,然而这一去,竟然成了母子二人的永别!
当年7月26日,廖良开接到了爸爸刘银智打来的电话,母亲于当天中午突然辞世。
收到消息后的廖良开站都站不稳,当时他正在店里,立马走出门外,向着东北方向跪了很久。
梁桂茹是因为多年的糖尿病导致的肾衰、心衰过世的,廖良开一面安慰爸爸,一面央求他等自己,让他送妈妈最后一程。
7月27日下午四点,几经辗转之后,廖良开终于赶到了殡仪馆,对着梁桂茹的遗容,泪如雨下。
“亲爱的妈妈,你怎么突然离去了?我们母子离得太远太远了,开儿没有照顾好您,心里真的好难受,好愧疚……”
在梁桂茹的灵堂前,廖良开长跪不起,直到父亲刘银智将他拉起来,他只好跟着周围的几个姐姐一起守灵。
在梁桂茹遗体火化那天,廖良开召集了很多当年在新兵连时的战友,他们既是廖良开的战友,也是刘继强的战友。
一行人站成一排,庄严肃立,向烈士的母亲、自己尊敬的“妈妈”敬上最后一个军礼!
在送行的现场有二三百人,有亲戚朋友,也有很多自发的村民,他们一来尊敬英雄的母亲,二来为梁桂茹和廖良开深厚的母子情谊所感动。
处理完老人的后事后,廖良开又在吉林多住了几天,他每天晚上和父亲刘银智同床而睡,陪他聊天聊到深夜。
刘银智催促廖良开回家,因为他知道儿子还有自己的父母和工作,廖良开只好答应8月1日建军节回去。
在建军节的前一天晚上,父子二人并头躺在炕上,都无法入睡。
如今母亲不在了,廖良开想让刘银智跟随自己去四川,方便以后照顾。
刘银智说自己在吉林住惯了,这儿有他的根,况且他还有女儿,是离不开家乡的。
廖良开只好作罢!父子二人畅谈了一宿,刘银智突然感叹道:
“开儿,你心地这么善良,是不是上天专门派来帮助弱者的?”
廖良开不好意思地回答道:
“爸,我不是上天派来的,我是国家和部队培养出来的。虽然现在退伍了,但身上的使命感没有忘记,那就是做一个善良的人,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母亲去世后,廖良开回东北的次数越来越多了,岁月在流逝,父亲在衰老,真的是见一面就少一面,他要让自己的人生少留遗憾。
从1997年到2022年,廖良开替烈士战友尽孝25年,尽职尽责做好一个儿子的该做的事情。
2017年,他荣登“中国好人榜”,第二年被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授予“诚信之星”。
2019年9月,廖良开又荣获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没有心中的善良、责任和人间大爱,何人可以做到如此?
这些辉煌的荣誉,廖良开实至名归!
亲爱的读者们,关于这个故事,你怎么看呢?欢迎下方评论留言。
你的支持是我写文的动力,如果喜欢此种类型的故事,请关注我,下一篇更加精彩!
【文/若木 图/网络】
(关注@若木小刀,为您分享更多精彩)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