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大门角度(八字大门角度多少合适)

相见陌路 2023-11-17 07:57:57 用户分享

四合院(六)| 八字衙门朝南开

影壁,是老北京四合院中起遮挡、屏蔽和美化作用的建筑,院门内外都有,分壁座、壁身和壁顶三部分。跟胡同里溜达,您八成都不会留意这么一堵不起眼的墙壁。事实上,作为“门面”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影壁墙也能体现出院儿主人身份,主要分为四种,下面就为您一一介绍。

1. 撇山影壁

有句老话儿,叫“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说的是旧社会打官司,无论是非,只要钱花够了,一准儿能赢。

这八字衙门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在古代官衙大门两侧,常常砌有两堵砖墙,呈“八”字形向两边分开,八字衙门因此得名。

这两堵砖墙的学名叫撇山影壁,俗称“八字墙”。除了用在官衙门口,多见于广亮大门外(关于四合院大门,可参阅另一篇文章《门面与身份》),看上去既庄重又气派,是旧社会高品级官员才能使用的。

那么等级最高的撇山影壁在哪儿呢?没错,就在紫禁城里。比如乾清门两侧的影壁有十米长、八米高,还有个专门的名字,叫“一封书撇山影壁”,是皇家专用的。

壁座是须弥座,四个岔角上,是琉璃镶嵌的宝相花和荷花,中心是一个十五块琉璃拼成的大花篮,黄琉璃瓦庑殿顶,绝对是京城里的顶级货色。

2. 八字影壁

八字影壁一般位于大门外,正对大门,外观呈八字形,多为王府和公爵府采用,普通四合院外几乎没有。比较典型的实例,位于北京国子监街孔庙的先师门对面,如下图所示。

注意八字影壁是学名,别跟前面所说的八字墙混了,八字墙是民间对撇山影壁的俗称。

3. 一字影壁

您在胡同里溜达,看到一字影壁的机会相对就多了些。有建在院外的,也有建在院子里的,都正对着大门。与下面介绍的座山影壁不同,一字影壁是一座独立的墙,座山影壁则靠山墙修建。

在老北京,门前带一字影壁的,也都是达官显贵,品级可能略低于王府、公爵府或相当。而普通人家,再有钱也不敢用,否则就是逾制,会有牢狱之灾,甚至杀头(如今新建、翻建的四合院不算,盖个影壁充门面的事儿常有,不值得看)。

下图是位于张自忠路3号、段祺瑞执政府旧址门前的一字大影壁。清朝那会儿,这儿是康熙第九子胤禟的府邸。因为修路,影壁被移到马路对面,所幸没拆。由此可见,影壁墙的大小尺寸,也能反映出房主身份的高低来。同等规模的影壁在京城还有几处,您逛街的时候,不妨留意下,什么时候看见了,必须得“嚯”一嗓子!

4. 座山影壁

座山影壁是北京四合院里最常见的影壁了,位于大门内侧,建在与院门相对的厢房的南侧山墙上,所以叫座山。从侧面就能看出,往往只是半扇墙,

座山影壁可以说是老北京普通四合院的标配,家家户户都有。简单一点儿的,在壁心处用大块方砖斜拼一下就算完事儿;有钱人家,则会在影壁的四角和中心位置上,镶嵌一些带吉祥图案的砖雕。

下图中的座山影壁看起来虽然简陋,但别有一番趣味。

关于四合院的影壁,就为您介绍这么多。下一篇文章,让我们一起走进四合院,欣赏四合院中最美的建筑 - 垂花门。

知名景点逛腻了,周末去哪儿玩儿?搜索公众号号“四九城主儿”,带您走遍下图中的老北京胡同,几百处寺庙、王府、故居、古迹、四合院儿及其背后的故事,还有京城十几处著名景点的深度解读,咱们一起,边走、边看、边听!

小焕岭、八字门,京山是个“革命窝”

京山八字门村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司令部旧址

京山根据地军民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大量反映抗战题材的歌谣、故事。

民间文学以歌唱抗日根据地、歌颂新四军、动员人民拥军支前等内容为主。歌唱京山抗日根据地的民间歌谣有《小焕岭,八字门》《京山是个革命窝》《八字门谣》《大洪山高又高》等等。

《京山是个革命窝》中唱道:“京山是个革命窝,山多泉多洞也多,不怕鬼子岗哨紧,总有妙计把敌戳.....”

《大洪山高又高》唱道:“大洪山高又高,百姓血汗把田浇.....日本鬼子打来了,烧杀抢,真霸道,快快参加新四军,拿起枪杆把仇报。”

一首民谣唱道:“京山曹武乡,农会有力量,领导游击队打胜仗,儿童也帮忙。”根据地百姓中还流传着许多歌领新四军的谚语和顺口溜,如“四老板(指新四军)开业,生意兴隆。”“京山来了陈大脚(陈少敏),鬼子把魂都吓落。”

新街战斗后,百姓中便有《歌颂新街战斗》的歌谣传唱。

在大生产运动中,老百姓编了这样一首顺口溜:“李师长,种南瓜,种的南瓜人人夸;陈大姐,种白菜,种的白菜人人爱。”

此外,老百姓中还传讲着一些有关新四军五师抗日将领的传奇故事。反映民众参军支前的歌谣有《参加五师除苦根》《丈夫去当兵》《送郎参军》《纳军鞋》等。《丈夫去当兵》将妻子送郎当兵的场景和心理描写得生动感

人:“丈夫去当兵,妻子叫一声,孩儿爹,等等我,为妻将你来送行..,你在前方打得好,我在后方把田耕,男儿本该为国事,切草留恋小奴情。"

另一首关于参军的歌谣这样唱道“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穷人跟着,黑夜有了北斗星。”歌谣《全家忙》生动地描写根据地百姓全家参加抗日的感人情景:“爹爹上战场,妈妈赶鞋帮,嫂嫂缝衣裳,哥哥送军粮,我拉弟弟手,村头去站岗。”

抗战时期老百姓的口头创作中,还有一类是揭露侵略者的罪行,抨击讽刺顽军,分化瓦解伪军的作品。

京山妇幼皆知的《敌机轰炸京山城》以及《月儿渐渐高》都是对侵略者的血泪控诉。“八月二十九,敌机五十六,飞到京山城,就把炸弹丢,只炸得我同胞死伤无数.....*(《敌机轰炸京山城》)。

“提起奴的郎,实在好心伤,日本鬼子丢炸弹,丢在郎身上.....姐姐妹妹们,参加救国会,做袜子,做鞋子,赶走日本鬼。”(《月儿渐渐高》)。

对顽军消极抗日、积极,老百姓也有民谣进行抨击、讽刺:“要想坪坝安,除非杀了丁巨川....”

“六纵队,吃了睡,见了日寇向后退。保安第九团,吃了饭就玩,见了日寇上环潭”(环潭在大洪山区随县境内)。如《伪军叹五更》一类歌谣,老百姓口头普遍传唱,抗日宣传队也演唱,这就形成了强大的社会舆论,使伪军士兵感受着一种心理压力,这些歌谣对感染、动摇、瓦解伪军,劝其反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根据地指战员于戎马倥偬之中,创作了一批反映京山根据地战斗生活的文学作品。指战员们最喜爱也最常用的文学形式是诗歌。在京山战斗过的指战员和地方干部中,有许多同志文武兼备,拿枪会打仗,提笔能赋诗。

陶铸在京山先后写下了《冬夜进石板河》(1938年冬)、《寄李范一先生》(1939年)、《住医院感赋》(1940年春)等诗篇,真实地记录和表达了他在京山的战斗经历和真实情感。襄河地委书记张执一也写下了许多有关京山北山、南山、大山头和天京潜战斗生活的诗歌,如组诗《红旗插到大洪山》、组诗《八字门》以及《大山头远眺》《罗家桥遇敌》等等。

他在诗中这样描写挺进纵队司令部驻地八字门:“八字门前气势雄,一泓水绕熊滩松,山花水月忙中过,辜负青峰日照浓。”

他在《大山头远眺》中写道:“山南新市北平林,古迹迷离未可寻,百代英雄皆已矣,中原驰骋看而今。”

他在《京钟道上》一诗中写道:“朝宿南山暮北山,京钟道上夜行艰。匆匆来去缘何事,战罢倭兵战蒋顽。”

他这样写天京潜京山聂家滩渡口:“朝来涉水暮翻山,几度南来几北还,纵有襄河封锁线,聂家滩渡夜无闲。”张执一的这些马背上吟成的诗,后来收入他出版的诗集《行踪吟草》之中。

一些知名作家也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京山敌后的斗争生活。

京山被轰炸时,京山籍著名作家聂绀弩正在皖南新四军军部主编《抗敌》刊物的文艺部分,当他从报上得知家乡被日机轰炸的消息后,以万分悲痛的心情写下了一篇散文,表达了自己对乡亲们不幸遭遇深切的同情与思念。

著名美国作家、记者史沫特莱和著名作家田汉夫人安娥访问边区,写下了许多反映京山根据地战斗生活的文章,后来分别收入《史沫特莱文集》第一集和安娥的《五月榴花照眼明》一书中。

京山根据地的地方干部创作大量古体诗,彭刚、张先浩、张烈,伍可超等就是这批古体诗作者的代表,其中京钟县干部彭刚的诗词通俗易懂、风趣幽默,常作为歌词被老百姓传唱。

根据地鼓励爱国知识分子进行文学创作活动,并且以召开文促会、座谈会的形式,团结一批进步士绅结成文化统一战线。

京山北山地方党政干部还组织清末秀才徐壬林等一批进步知识分子结成诗社,吟诗作赋。在京山各地,陈琳川、韩漪、武志清、涂云庵等先生,撰写了许多反映抗战思想进步的诗文。

根据地干部陈玉虹、张先浩曾邀韩漪先生同游北山,即兴赋诗互答。陈川琳先生曾任京安县县长,1944年填写的一首《七律夜行军》十分出色:“不是山边即水边,崎岖坎坷有谁填,衣冠每陷泥潭里,舆马常惊险阻间。萤火有情共照耀,羊肠多误费回旋。此行预卜前途坦,不必再吟蜀道难。”描写了征途的坎坷,寄寓了自己对革命、对抗战胜利的信心。

抗战时期京,京山文学以诗词和歌谣的创作最为丰富,成绩最为突出。这些由根据地老百姓口头创作和干部战士在战斗间隙创作的作品,反映了京山根据地火热的斗争生活,鼓舞了人们坚持抗战,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斗志与信心。(京山档案)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