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位太极(换位太极 八字男女)
怎样练好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结构严谨,理法兼备,阴阳互济,武医结合;神舒体静,不纵不跳,随曲就伸;以柔化为主,不逞强斗狠,被誉为“文化拳”、“君子拳”、“长寿拳”,是健身预疾养生长寿的金质品牌,深受国内外各界朋友的喜爱。怎样练好吴式太极拳呢?除按其理法要求外,请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 学习阴阳哲理,生活太极化
翻开古老的易经,纵观宇宙太空,天地人间,太极哲理无处不在。“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阴一阳为之道”。这些哲理告诉我们:世间无处不太极,没有太极就没有一切。
就太极拳而言,流派很多,论述不少,但万变不离其宗,理为一贯。王培生大师说:“头顶太极、怀抱八卦、脚踩五行,应该是太极拳的庐山真面目。”我们要用太极哲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一行一动皆有意,举手投足全调理。时时、事事、处处,走着、坐着、站着、卧着都以太极意识而行。明太极之理,行太极之意,修太极之为,厚太极之德,问太极之道,养太极之寿,做太极之人。生活太极化,太极生活化。这样定会理为吾用,功成圆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吴式太极拳架式适中,杨禹廷祖师用八方线来规范教学,拳架高低、动作大小、运行方向、神意气劲都有准确的标准和要求;每个定势都要形成立柱式身形,并且要内外六合,上下相随,周身劲整,独具静态;在修炼时应先求开展,后求紧凑,随着功力的提升逐渐完善精进。
自古武医是一家。王培生大师把中医的经络学说与太极拳运动有机的结合,提出“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窍运身”的论点。窍,是指人体经络上的穴位;大脑是人的司令部。在行拳过程中每做一个阴阳转换动作,就意想某个有关的穴位,对该经络会产生一定的条件反射作用。如:想地仓或气冲、涌泉或会阴穴,口水立刻增多,咽喉就得到充分的滋润。这实际上就是调理脾胃、抽坎填离。意想其它穴位同理,从而达到疏通经络、运行气血、祛病预疾、养生长寿的作用,是养生之大道。该理论在几代人的实践中得到验证,使无数吴式太极门人受益。这是王老对人类作出的重大贡献。相信历史会记下这一笔。
二. 明太极理法,会练会养是真功
学拳需先明拳理。张三丰祖师说,不明拳理者非我徒也。太极拳是武术,有人说“击技”是太极拳的灵魂,有人说“松”是太极拳的灵魂,不同的理念,不同的练法,其结果也不一样。但要想求得真正太极内功,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松”字上。否则,将一事无成。
“武”字由止、戈两部分组成,所谓止戈为武,就是停止格斗,谋求和平。随着冷兵器时代的过去,按用尽废退、适者生存的原则,太极拳已由攻防为主,转为健身预疾、养生长寿为中心。
练功,首先要保证自己不受伤害。养生,就是养心、养血、养身、养寿,其方法有食养、药养、形养、动养、静养等。人们常说:求医不如求己,药疗不如食疗。克服不良的生活习惯,保持合理的适量运动,搞好心理调节,尤为重要。静养灵根,慢养骨髓。
“心之官则思”。心就是大脑,养心就是养脑,就是让心静下来,排除杂念,意领身随,思想始终延着拳路走,以一念代万念,让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在日常生活中,要赏心悦目,不勾心斗角,抵御七情六欲的干扰,善于放得下,功名利禄只代表过去,每天的太阳都从东方升起,每天都有新的事情要做,夕阳无限好,余热更温馨。
德润身,富润物。爱国爱民、孝敬父母,多做好事善事,求德问道,团结同志,和谐邻里,心静神舒。心静了,五脏六腑得以充分的调节,气血流注,营养四梢,此为养生内景,之为要。
俗话说:“气血畅,百病不生;肾气足,百病消除。”学太极拳要适合自己的特点,首先要明拳之理法,避免走弯路。中正安舒、松匀圆緩的吴式太极拳是依阴阳八卦、五行生克之理,循经络、运气血、调吐纳、行津液,使体内各组织器官达到最大限度的和谐;打完拳后,周身热乎,通体轻松,心悦神舒。所以说,打拳就是休息、养生、享受的过程。如果打完拳觉得乏力、很累,大汗直冒,喘粗气,甚至嘴唇发紫,眼眶发青,说明练法有问题,需要尽快纠正,否则形成错误定形,会出现难以想象的后果。曲黎敏教授说,打太极拳,一个起势下来,如果不知道开足三阴、足三阳,那么这拳打得还是个未知数。需知“不懂十二经络,举手投足便错;不知五运六气,读遍方书无剂”。学拳容易改拳难啊!
冯志强大师说:“会练即会养,会养即养气、养血、养性、养精、养神、养形;其中尤以养气、养精、养神为首要。十年练功十年养气,气以直养而无害,久久养之即为浩然之气。气足神不衰,心静则神宁。练太极者心要静,静养神,静养气,静养精,性命双修。”又说:“不会练,即不会养,不养即伤。慢练为养,快练为伤;静练为养,急练为伤;所谓伤者即伤气、伤神、伤心、伤肾、伤形。”“过于纵跳震动,则六神散乱,此为自伤,对习拳练功者来说,尤要注意避免。”“静心慢练,平心静练,顺其自然,丝毫不得强为;会练会养则功能大进,延年益寿。”
王培生大师说:“葫芦好来葫芦妙,两个葫芦来回抱,三环套月产热能,四梢散热哈哈笑。”可谓会练会养也。
练太极拳全凭心意用功夫,要注重内外兼修。术业有专功,不要以为套路学得越多越好,样样通就样样松。学过的套路,三个月不练,就会忘掉;而功夫上身,抬脚就有用,终生不会忘。错误的动作,久练就会使气血失去平衡,就会伤身,就是自残,这种无形的内伤其后果更可怕。“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不为技艺之末也。”我们要:只学对的,不要叫劲的,避免因学错了以后造成伤害而遭罪的。
三. 练内功有秘传,三沉三松意为先
沉,在水中下落之意。三沉即:沉肩、沉肘、沉气。
打太极拳是强调不用力气的,是以松力、沉气、用意为主。“肩松气到肘,肘沉气到手,手心一空,气到指梢。”“意到气到、气到血到、血到劲到。”所以说,松沉劲为身法之要。
怎么练松肩呢?就是意想肩井穴。使肱骨头与肩胛骨关节松开即可。沉肘,就是意想少海穴,有肘尖好像接地的感觉;沉气,是意想丹田穴,气贯四稍,周身有膨胀感,求的是浩然正气。
松,首先是心松,精神不紧张,各关节都对拨拉开,从五脏六腑到筋骨皮毛,无任何强为之处;但松不是懈怠、不是散乱。“关节一松气自通,周天一转暖融融。”太极劲发人是把人松出去的,不是用力打出去的。
三松,即:松腰、松胯、松脚。
腰是人体的总机关,最难松的是腰。腰松全身松,松腰可使重心下移,平衡稳定。歌曰:太极腰功不可无,缺腰何必费功夫;腰功毕生研不尽,身手轻灵腰劲出;不练腰功白费力,苦练十载亦糊涂。怎么松腰呢?先想丹田,后想命门,腹部略微一收就行了。松胯,是意想环跳穴,使两肩两胯保持上下对正即可。松脚,就是全脚掌平松落地,意想涌泉穴,有入地三尺之意。注意:不要抓地,一抓就紧!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三沉三松意为先,周身劲整撑八面。
四. 一步六拍下盘功
“进退须有转换,往复须有折叠,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不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这些论述说明了下盘功夫的重要性。盖楼要打好基础,练拳第一关就是走太极步,每进退一步,阴阳两脚换位一次,都要依据太极理法,严格按一步六拍进行。如:由左弓步换至右弓步为例,第一拍,意想左少海穴,右膝虛灵,使右脚跟离地;第二拍,意想阴陵泉相贴,象抽丝一样收右脚至左踝内侧;第三拍:树腰立顶,按正步或隅步的要求,走弧线将右脚轻轻迈出,脚跟着地不着力;第四拍,沉肩、松胯、落右脚掌,成川字步形,但身体重心不能前移;第五拍,意想夾脊找前脚,松腰、合胯、向前平移重心;第六拍,意想气冲找冲门,右脚下踩,做到实中实,同时左脚跟有后跐之意。六拍完成后,使鼻尖、右膝尖与右脚大敦穴成一条直线垂直于地面,形成右弓步势,姿势到位,身法到位,神意气劲都要合上。这是迈步如猫行的具体练法。左右依然,后退同理。以上是我的师父太极名家关振军老师亲授,在实践修炼中,我感受颇深。这样练,功夫上身很快,学员反映特好,可谓内功秘笈,敬请细心揣摩。
在盘拳修炼中,要始终保持中正安舒、松匀圆缓、意领身随,由腰而腿而脚节节贯穿,身体不能有明显的起落现象,不前伏后昂,不跪膝送脚,不砸夯抡步,不摇摆晃动,无任何舞蹈动作,一切都是轻松自然的。
这样练会觉得特别累,大腿肌肉会有酸、麻、胀、热感,初练者会打哆嗦;只有这样练,才能很快提高两腿的支撑能力与平衡能力,功夫自动上身。也只有这样,才不会使膝关节受到伤害,而且有防治关节炎的作用。如果练者原来确无关节疾病,练拳时膝关节有疼痛现象,说明姿势有问题,要赶快找出原因,立即纠正。如果肌腱酸痛,是运动量过大所致,适当调节运动量,坚持一段时间就会好的。
“定之方中足有根,先明四正进退身,掤捋挤按自四手,须费功夫得其真。”练好太极步,功夫会很快提高,初练者坚持每天练五十个搂膝拗步、五十个倒撵猴,三五个月就会明显见效。静心慢练,持之以恒,最终达到一切动作自动化:腰为轴、意为先、眼神一走周身转。
以上是对练好吴式太极拳的部分体会,供各位同仁参考,不当之处,敬请赐教。为便于记忆,归纳为歌诀如下:
沉肩坠肘气丹田,
松腰松胯松涌泉。
一步六拍下盘功,
持之以恒功夫添。
太极理法要明鉴,
会练会养是真传。
明师指导巧修炼,
五福捧寿保平安。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