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12月初三生辰八字(198712月初三是什么星座)

隐身守侯 2024-01-03 22:32:22 网友分享

出生在1986~1991年间的人,生辰八字可能是错的

1988年4月10日早晨,上海的李大锤呼哧带喘地跑到公司,总算没迟到!可是公司所有人都说他迟到了1个小时,他被扣了全勤奖,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李大锤忘了,从今天开始实行夏令时。也就是从今天,一直到九月中旬的第一个星期日的凌晨两点,都把时钟拨快一个小时。

李大锤狠狠锤了自己不记事的脑袋几下之后,垂头丧气地坐到了工位上,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一、那么夏令时是个什么东西呢?

夏令时,也叫夏时制,又称“日光节约时制”和“夏令时间”。

是一种为节约能源,而人为规定地方时间的制度。在这一制度实行期间,所采用的统一时间为“夏令时间”。

一般夏天早上,天亮得很早。人为的把时间调快一个小时,可以让人早睡早起,充分利用光照资源,从而节约照明用电,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

我国在1986年4月的时候,有关部门下发了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夏时制的通知,直到1991年结束,我国一共实行了6年的夏时制。

如果在这六年实行夏时制的时间段内出生的人,出生日期要往前提一个小时,不然你的实际出生日期就错了。

现在把这六年间,具体实行夏时制的时间段标识如下:

1986年5月4日至9月14日;

1987年4月12日至9月13日;

1988年4月10日至9月11日;

1989年4月16日至9月17日;

1990年4月15日至9月16日;

1991年4月14日至9月15日。

开始的时间都是从凌晨两点开始,把时钟拨快1个小时。到结束日期的凌晨两点,把时钟拨回1个小时。

二、夏令时的历史

据称,最早有夏令时构思的是本杰明·富兰克林,就是被印在100美元钞票上的那个人。

富兰克林有早睡早起的习惯,他在任美国驻法国大使期间,早上散步时,他发现法国人十点钟才起床,夜生活虽然精彩,但是这样不健康。

于是他就在1784年,给《巴黎杂志》编辑写了一封信。

在信上,他说法国人晚睡晚起的生活习惯,浪费了大好的阳光。建议你们早睡早起,这样你们每年就可以节约六千四百万磅蜡烛(合二百九十多万公斤)。

这只是个构想,他只是建议人们早睡早起,并没有提出夏令时这个概念。

转眼到了1907年,英国有个建筑师叫威廉·维莱特。他正式向英国议会,提出了夏令时的构思。

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节约能源,以及有更多的时间训练士兵。你说士兵招你惹你了,平白无故的要多训练!

不过他的这个提议,被议会拒绝了。

因为这个英国建筑师的名气,远远小于富兰克林,所以很多人都将富兰克林,当做夏令时的发明者。

1916年,德国首先实行了夏令时,英国人一看,德国人实行之后,会不会节约出大量资源一飞冲天?不行!我们也不能落后,于是英国人也紧随其后实行了夏令时。

之后法国、俄罗斯和美国等国家也先后实行了夏令时。

有趣的是,英国实行夏令时节约了大约15%的煤气和电力,但是他们的电力和煤气公司,为了弥补损失,把价格也提了15%。

这一省一提看似跟没实行一样,但是苦了老百姓啊,我招谁惹谁了,得早起一个小时不说,电费煤气费还涨了15%,玩我呢!

三、夏令时的实施是有利有弊的。

先说弊端。

夏天大部分地区都是炎热的,尤其是三伏天的时候。晚上热得睡不着,睡着了,蚊子又给嗡嗡醒了,后半夜好不容易睡着了,指着清晨凉快的时候多睡一会。

可是实行夏令时后,提前了一个小时,相当于是剥夺了我一个睡眠时间,睡不够,一天都没精神。

再一个,夏令时开始和结束的时候,时间会凭空少一个小时,和多一个小时,容易造成时间混乱。

比如我是夏令时结束那天凌晨1点20的飞机,夏令时结束了,往前提了一个小时,飞机该什么时候飞?

优点也有。

在高纬度地区,夏季太阳升起的时间比冬天早。本来晚上11点睡,夏令时开始后,你还是11点睡,但是你以为的这个11点是夏令时,实际是晚上十点。所以无形之中节约了一个小时的电费。

再一个就是让人们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了,早睡早起是个好习惯,但是也因人而异。

有的人就是不愿意早睡你也没辙,关键是认识到早睡早起对身体好。认识到早睡早起的重要性之后,即便是没有夏令时,他也会早睡早起。

我国自从1991年夏令时实施结束后,就没有再实行。

不过现在世界上还是有不少国家会实行夏令时,美国、墨西哥、加拿大、欧盟各国和俄罗斯等国家,还是会在一年中的某个时段实行夏令时。

四、关于夏令时的实施与否,一直都存在争议。

有的人认为,实行夏令时节约资源,减少能源消耗,相当于是维护环境了。

但是,也有的人认为,夏令时是硬生生减一个小时,再硬生生加一个小时,这样就把人的生物钟给扰乱了,每年给你搞乱两次,长此以往,对身体不利。

研究显示,在春天夏令时开始的那段时间,自杀率会大幅提高,心脏病的发病率也会明显提高。

夏令时实行的本意是早睡早起节约资源,但是这个夏令时是不是从根上就错了?根本应该是人们要养成早睡早起的良好作息习惯。

这样看来,夏令时是不是有点掩耳盗铃的感觉!

如果能做到像古人那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还用什么夏令时?当然,把古人的作息,强加到娱乐生活极其丰富的现代并不合适。

但是,是否可以适当取之,早睡一两个小时,早起一两个小时?这样不仅你的工作娱乐时间没有减少,而且因为早睡早起,你的身体还更健康了。

这么一举两得的事情,相信聪明而又精明的你,一定会去做的。

从现在开始早睡早起吧!

-END-

1987年的中国是什么样子呢?我来讲给你听

一一谨以此文怀念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同志

1985年12月~1987年6月我随部去老山轮战,这中间大约有一年半的时间与社会是隔绝的。回撤后,在休假和出差期间,去了北京、上海、南京、昆明、石家庄、徐州等大中小城市,深感这一年多祖国发生的巨变,印象特别深刻,虽然变化大,但和今天相比,还是有天壤之别的。那么1987年我们国家究竟是什么样子呢?下面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忆一下当年的景况!

衣,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由于石化企业合成纤维的大量生产,使原先十分抢手的确凉、涤卡不再紧捎,棉布也由过去的纯棉过渡到棉涤混纺,布匹的大量增加,使长期困扰民生的穿衣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虽然老百姓不愁穿,但由于生产技术的限制,观念上等诸多原因,那时布的颜色还过于调单调,以深灰、深蓝、军绿为主体,还没有摆脱土的状况,人们的衣着,不象现在色彩斑斓,但城里的年轻人衣着打扮还是有了明鲜的变化,开始流行时尚,我们从昆明到西安,正值6月份,一路过来,见到青年男子都流行穿是红衬衫,男人了穿红衣服当时还是很新奇的,这让我记忆犹新。

那时大多数家庭,是多子女家庭,还不富裕,为了节约,都自己买布料去裁缝店做衣服,所以女青年学裁缝很热门。虽然商店也有成衣出售,但价格贵,条件好的家庭才会买。那时还没有名牌衣服专卖店,商店卖的大路货为主。那时已经有个体户贩卖衣服了,我结婚时就在地滩上买了一件格子衬衫,只花了10元钱,我妻子花了22元钱买了一件红色的真丝衬衫,当时就算很贵的了,至今还挂在衣橱里。就全国来讲,情况还是千差万别的,象我部队所在的渭北农村,老百姓穿衣基本上是自家纺纱织布,染成黑色,然后做成衣服,每到赶集时,满街上人群黑鸦鸦一片,但青年女性也会买点花布做衣服,特别是碰到结婚这样的大事,男方都要陪嫁女方几套好看的衣服。如今的年轻人,很难想象那时的情况。

(八十年代的衣着)

(八十年代的时髦青年,照片来自网络)

食,都说民以食为天,历朝历代,老百姓所有的苦难就是吃不饱,穿不暖。1987年那会,由于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粮食增收,国库粮仓充盈,老百姓吃饱了肚子,手中有了余粮,还可以自由的买卖,粮票的作用越来越小了,好多地方已停止使用粮票了,但城市居民还要凭购粮证购买粮油,凭燃料票购买蜂窝煤做饭,猪肉副食品也要凭票供应,特别是食用油不够吃,那时乡下亲戚送上几斤自榨的菜油,也算是个大礼。应该说1987年那会还是短缺经济,不象今天的超市里各种商品琳瑯满目,应有尽有,随便选购,那年我第一次去上海,逛了最著名的第一百货大楼,也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好,就是商场大一些,商品也和其他的地方差不多。由于我部队在陕西,是全国最早就停止使用粮票的省份,早就习惯了出门不带粮票了,但谁知大上海依然使用粮票,小到商店里的糕点,街边的油条,大到粮店的米面,只要含有粮食的食品,沒有粮票人家不卖,由于我身无粮票,吃不到饭,害得我饿了一天肚子,只好连夜逃离上海。至于牛奶,八宝粥今天看似烂大街的食品,那时打着灯笼也找不到,更不要说名目繁多的各种水果了。我理解那时的温饱是初级的,与今天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那时做饭用的蜂窝煤,图片来自网络)

住,杜甫诗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自古有安居乐业之说,住房是困扰老百姓上千年一个难题,在1987年,当时除农村允许自建房外,城里住房绝大多数都由国家分配,由于需求住房的人多,而政府解决住房的能力有限,因此,能分一间住房是很不容易的事,各单位的领导在任都把解决职工住房作为目标任务,但也是最难的工作,因为涉及职工的根本利益,如果分房不公,会激化社会矛盾,甚至出现斗殴,抢占住房的現象。好多年轻人领了结婚证,却苦于无房结婚,有的不得不和父母挤在一起,生活很不方便。我因参战回来,享受双职工待遇,在妻子单位分到了一间20平米的平房,惹得好多人的羡慕。如今房子是太多啦,个人可以随意在全国各地购房,我本人也先后四次换了住房,一次比一次好,一次比一次大。现在的年轻人无法体会到上一代人无房的苦处,大多数年轻人结婚成家前,首先考虑置办婚房,根据自己的喜好装修,十分讲究,在三十多年前的高级干部,都无法达到现在普通家庭的住房水平,現在除了商品房,对困难的家庭,政府还有提供安置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可以说彻底解决二千多年以来,老百姓住房的难题。

(八十年代的筒子楼,图片来自于网络)

行,改革开放最大变化的要算行了。在1987年普通人是不能坐飞机出行的,部队要团以上领导,地方要县处级以上领导,确因工作需要,由单位出具证明,才可以买到飞机票。那时也都是苏制小飞机,如安24只能坐四十多人。大型客机很少,一般的地级市都不通航,也没有机场。普通人连飞机看都没有看过,更不要说坐了。而今坐飞机成了普通人出行的首选,绝大多数地级市都有民航班次,这在十几亿人的大国是非常不容易的。

再说火车,是当年人们出远门的首先,更是一票难求,买火车票需要托关系,走后门,有时排队好几个小时,到了售票窗口,售票员一句没票了,那种无奈,那种痛苦是难以诉说的。当时最快的火车特快,时速也只有每小时70多公里,从上海到乌鲁木齐需要70多小时才能到达,特快车很少,大部分是直快列车,我每次从南京坐到西安需要22小时,还有更慢的普快,站站停,比汽车还慢。坐火车能买到坐位票就是万幸了,有半数的都是无坐票,站十几个小时都是常事,火车卧铺一般是买不到的。象我们部队干部可以坐卧铺,但不坐可以补助百分之三十的差额,即使可以买到票,也舍不得坐。当年坐火车完全没有舒适性,遇到春节期间,车厢里挤得是水泄不通,挪个身都不行,也有去不了厕所尿身上的。现在咱们中国高铁世界第一,西方人都羡慕不已,即使普通列车,其速度、舒适性,也是过去所不能比的。而今人们出行,选择性更多,把舒适性放在第一位,无论是乘飞机,还是坐火车,都可以随时出行,而私家车的普及让人们又多了一个选项。

当时公共汽车的运量应该是最大的,这是因为公路通车的地方更多,县乡都通车,短途出行的都乘坐汽车,但那时还没有高速公路,连一级公路都很少,大多省道都是三级公路,县乡之间都是无等级的泥土路。汽车站都是国营,班次少,汽车票也难买,象我们部队离县城只有二十多公里,每天上下午各两班车,下午三点后,就没班车了,虽然下午三点多,太阳如日中天,但也只能住宿在县城。

1987年,家庭交通工具主要是自行车,象上海的凤凰、永久牌都不好买,要凭票才能买到。私家汽车听也沒有听说过,能坐上小轿车的都是高级干部,县委书记也只能坐北京吉普。

当时还没有出租车,汽车站送客的都是二八大杠自行车,俗称二人车。

虽然极少数的家庭已有摩托车了,但我熟悉的人都没有。

(当时二八大杠,图片来自网络)

说完了衣食住行,再说通信方面,当时人们之间的联络方式,主要是靠书信往来,遇有急事拍电报。电话虽然有,但都在单位里供领导使用,还要总机接转,普通人想打个长途电话,要去邮电局,排队等候,有时等半天电话还没打通。这在今天看是不可以想象的。不过那时写信也有个好处,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字水平,特别是恋爱中的男女,文字交流更深动,读起来更有味道。如今从事电报业的人已失业了,如今还有多少人去打电报?写信的人也越来越少了,这一点让年长的人非常的怀念。

再说用的方面,那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俗称三转一响,是家里的几大件,尽管彩电,冰箱已经出现,但也是极少数家庭才有,我87年结婚时,除了自做的一套家具外,别的只买了一台洗衣机。其他的如彩电买不到,也买不起,直到91年,才得到一张购彩电的票,有了第一台彩电。今天在过去看来很高端的家用电器,现在成普通商品,不但选择性多,而且廉价,每个家庭都拥有了。

应该说今天的一切,与35年前相比,是全方位的飞跃,也是不可想象的,而这一切都得益于改革开放!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