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易居士(知易居士~甲子日丙寅时)

饕餮少女 2023-08-12 18:57:10 网络

上海沦陷后,易大厂绝食抗议,他在贫病忧愤中而死

《画人传》~第416篇

上海沦陷后,易大厂绝食抗议,他在贫病忧愤中而死。

文/卢秀辉

易大厂(1874年4月28日~1941年12月26日),原名廷熹,字馥。因得汉印《臣憙之印》,乃改名憙,字季复,又更字孺,号大厂,大厂居士。广东鹤山人。

广东鹤山易家,世代书香,门第显赫。易廷熹号大厂,以易大厂行于世。易大厂的祖父易景兰,考取功名后引见道光时,道光皇帝问他:“家中还有何人?”对曰:“父母早亡,从小靠姐姐种麻抚养成人,姐姐为了抚养我而未出嫁,家中仅有姐姐。”道光听了很感动,御赐了“贞洁留芳”牌坊,以示褒奖。

易大厂的父亲易耀昌,国学生,詹事府主簿,河工出力以盐大使分发浙江补用。易氏家族很多人为官,家族中亦多人精通书画、文学、篆刻等,易大厂家学深厚,在朴学、艺术等方面都有优秀的学习环境,为易大厂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易大厂幼年从学,和大多数仕宦子弟一样,乏异可陈。他在县学为生员时,常为案首。他未及弱冠,便在广州广雅书院求学,从朱一新、张延秋、廖廷相诸儒学大师研究学问。其时,易大厂结识了黄牧甫,尊他为师长,问篆刻于黄牧甫。广雅书院肆业后,易大厂又追随马相伯,求学于上海震旦大学院。1900年,马相伯将自己在松江、青浦等地的全部家产,计三千亩田产捐献给了天主教江南司教收管,立下“捐献家产兴学字据”,作为创办“中西大学堂”的基金,专用于中西大学建成后的学生助学金。1903年,马相伯租用徐家汇老天文台余屋,以“中西大学堂”的理念,创办震旦大学院。全国学子纷至沓来,唯马相伯是瞻。

易大厂后来赴东瀛学习师范,他通日文、法文,为当时的精英人物。学成归国后,易大厂为东莞人陈伯陶所用。八国联军攻陷京城时,慈禧太后挟光绪帝逃奔西安,陈伯陶从东莞起程赴西安“从驾”。庚子之役和议成,陈伯陶随帝后还京后,被派任江宁提学使。1906年六月,陈伯陶前往日本考察教育。回国后,陈伯陶在南京创办了学习外国语文的方言学堂和暨南学堂,招华侨学生至南京攻读。陈伯陶聘请易大厂为南京方言学堂监学。

初年,唐绍仪出任内阁国务总理后,易大厂出掌唐绍仪秘书。唐绍仪内阁只有短暂的几个月,易大厂流落燕京多年,在北平美专做过教师。1917年,易大厂回乡小住,吴县人李尹桑住在广东番禺,易大厂、邓尔疋等往来较密,李尹桑劝易大厂深究战国古玺,可从中得益多多。李尹桑精研篆刻碑拓,以精刻小鉥名于当时,他对易大厂的建议是经验之谈,也是肺腑之言。次年,易大厂与李尹桑、邓尔雅、潘觚、蔡守、李研山等岭南印人十余人,于广州清水濠盛家组"濠上印学社",大厂为社长。

1921年,易大厂北上,以研究学术、发扬国粹为宗旨,与罗振玉、丁佛言、姚茫父、柯绍泗、陈宝琛、陈半丁、寿石工、罗惇曧、马衡、周康元、柯昌泗、林白水、梅兰芳、尚小云等名流,共创“冰社”,同侪公推易大厂为社长。社友有四十余人,每周六、日聚会,参加者各出所藏金石文物,相互考释文字、鉴别年代,赠送拓本书报、交流学术信息、切磋研讨印艺,一时间北京金石篆刻之学蔚然成风,一时,南有“西冷印社”,北有“冰社”。社友用印,也由社中擅长铁笔者执刀。易大厂也顺势在琉璃厂54号“古光阁”(冰社社址)挂牌治印,罗惇㬊为题“大厂先生治印处”招牌。易大厂当时也在印铸局做事,时王福厂为印铸局技正,唐醉石也在印铸局,他们一起共过事。

易大厂的原配夫人待字闺中,便已夭折,岳父家复以妻妹为配。易大厂夫妻膝下无子,但是夫妻二人非常恩爱,始终如一。易大厂好嗜酒,每饮必大醉。广东人皆好食,更喜如醉蟹、烧鸭之类,每于席间食之,双手并施,且旁若无人,非饱食不能止。故醉后饱食,伤及肠胃,易大厂常于酒食后胃疾大发。夫人极其伤心,每生怨言。友人招饮,知易大厂隐情,所以非征询夫人同意,才肯同饮。否则,怕夫人生气。易大厂人是出去喝酒了,而夫人的一颗心却吊着,生怕他狂饮暴食,又伤及身体。在家里坐卧不宁,彻夜不归,彻夜坐等,人到家,心才敢放下。每酣醉,友人送易大厂回家,刚到门外,易大厂听到夫人的声音,极醉之下尚且一惊,已半醒矣。易大厂伉俪情深,尤为动人。

易大厂作书画篆刻,非欣赏者即使给再多的钱,也不肯轻付与人。有个名叫叶国梁的人,求易大厂治名章。易大厂以古玺文设计印文,用心凿之。叶国梁见了印,很不高兴,认为三个字全都刻错了。叶国梁以"叶"无草头,"国"少一边,"梁"缺木而表达了不满。易大厂耐心的告诉叶国梁,大篆与小篆写法有别。可是,叶国梁仍然不高兴,易大厂磨去所刻,退还了叶国梁润资,叶国梁才怏怏不乐地走了。后来,叶国梁在和懂文字的人谈起此事,才知道自己错了,非常悔恨,再求易大厂重治,易大厂非常不客气地拒绝了。

正因为如此,易大厂坐是长贫。名气虽响,但是,还是仍然一贫如洗。他遇到懂他的知己,不需一钱,主动凿刻,追着送人。潮阳厂、九江吕贞白、南海梁效钧得他的篆刻作品都在百数十方以上,南海梁效钧在《古溪书屋印集》中说道:“每相见,必有印。印各尽其法,乃至奇诡不可思议。印石易得,文乃易竭,则穷搜冥索以赴之。往往谈笑之顷,印成累累;记言述事,罂之石侧。”易大厂为人洒落,为艺才情横溢,于此中可见一斑。

易大厂晚年回沪上,在上海真茹的国立暨南大学、国立音专任教授,讲授古典文学,与萧友梅合作歌曲数十首。同时,鬻画海上。上海沦陷后,易大厂绝食抗议,虽然于事无补,表现了民族气节,鼓舞了人心,唤起了抗敌的同仇敌忾。易大厂心境也越来越差,景况也大不如前。1941年,易大厂在贫病忧愤中而死,得年六十八。留有“三不”遗嘱,即“不立后,不发赴,不设奠”。故人叶恭绰,为大厂夫妇营葬于沪北联义山庄。治丧会好友,选其遗稿若干,印《大厂居士遗墨选刊》一册,以为纪念。

易大厂一生通朴学、禅学、音律、诗词、书画、篆刻等,博而能专,于各领域均有建树,存世著作甚多。易大厂诗词造诣并深,其《早梅芳·依清真生朝上无念慧训》云:

气纱谷轻,镰帏好。

泪积和愁到。

忆花闲绪,信笔新诗付斜照。

巷远尘梦远,炭薄篝香小。

算年多病癖,床畔屡惊晓。

笑何从,顾又了。久不思遥道。

书堆福地,寿拥荒城谢人表。

嫩怀凝往感,冷侣延奇抱。

便随时,正须诗味杳。

易大厂诸艺,以篆刻为最,初由黄牧甫、赵之谦入手,受李尹桑影响,致力于对先秦古玺的学习和研究,所作或仿古,或拟牧甫,从文字到形制、章法无不严谨精细、循规蹈矩,六十岁前后印风突变,将汉凿印和封泥相融合,旁参古玺、汉印章法,斩钉截铁,枯老古拙,天趣自然,不假修饰,产生了逸笔草草、浑茫苍古的写意风神,"钝刀硬入",介于吴昌硕、齐白石"二翁"之间,创造"踏天割云"的形式之美。

易大厂作山水、花卉简雅清致,多文人之逸笔。逸笔草草,纯写胸中块垒。易大厂的绘画继承大于创新,以意笔草草的笔墨表达传统文人心境,其绘画取向与“国画研究会”具有极大范畴的交集,在笔墨造型表现上皆生发于传统元素,这与“国画研究会”之创立宗旨契合。他的画作多用意笔枯墨,为画从不经心,但是佳构迭出。他于诗书画印诸艺精博,所以他多胆大,妙手偶得,非寡学一技者不能其境界。

易大厂书法,取法六朝及赵之谦,深得赵氏"试看手,补天裂"的创新思想。他精于行草,杂诸体于其中,以北魏笔法写之,取劲健,且放手一搏,使作品生拙可爱,别具一格。他的小楷用笔方健,无媚态,和他的行书与篆隶一样,舍其婀娜,而益之以豪纵。他书法诸体力尽活泼,且能造型,大开大阖中,透着豪劲;大俗大雅中,闪着浓郁的书卷气。他能作擘窠大书,为杭州西湖黄龙洞写八尺四言联,曰∶"黄龙不竭,老子犹龙。"每字二尺,易大厂自许为平生得意之笔。

卢秀辉有《为易憙大厂歌》一诗,诗曰:

家学传承久,只能作儒生。

书画逸气重,诗文利禄轻。

博学乃厚积,自如外夷声。

古貌新曲游,明月故乡平。

官场知阴暗,归去寻光明。

冰社一时嚣,艺名几度行。

贫困如洗处,不堕青云名。

寂寥中年忧,节气老年成。

铁笔钟鼎鼓,禅学迷处精。

音律遇丘鹤,伴曲到太清。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